朱自清散文语言的修辞美 蒋酋楠

合集下载

朱自清散文特点

朱自清散文特点

一、写景散文得语言特点朱自清先生得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典雅,巧妙运用比喻、叠字、通感等手法,以精雕细刻得工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得特点,追求逼真得艺术效果,正像她在探讨中国传统得艺术手法时所说得,“‘逼真'等于俗语说得‘活脱’或‘活像’,不但像就是真得,并且活像就是真得."(《说逼真与如画》)朱自清描写景物得造诣很深,在她笔下,无论就是梅雨潭得绿色,还就是荷塘得月光与南方得细雨,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春》具有语言简朴、口语化等特点。

这些语言都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得,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与使用叠音字,使春天更形象化、人格化。

叠音字得使用具有音乐美,节奏明快、语气舒缓。

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得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得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得期盼。

“春天得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得,绿绿得”. “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

“嫩嫩”、“绿绿”不仅写出了春草得嫩绿、绵软,而且还写出了对人得诱惑力:“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得小草得特点。

“风轻悄悄得,草软绵绵得”让人体味无穷,让人享受不尽.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桃树、杏树、梨树,您不让我,我不让您,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得色香,吸引无数得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

用南宋志南与尚得“吹面不寒杨柳风”得诗句来状写春风得温暖、柔与; “像母亲得手抚摸着您".“风里带来些新翻得泥土得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得香,都在微微湿润得空气里酝酿”。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朱自清是中国近代优秀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充满浓浓的乡土色彩和历史的感染力,深受读者的青睐。

朱自清的散文被称为“青草气”,被誉为“散文之王”。

以下将讨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首先,朱自清散文以简洁、淡雅、细腻的语言讲述着一段深刻的人生感悟。

朱自清擅长把一些简单的词语拼成流畅、有力、有节奏的句子,勾勒出富有感情色彩的文字画面。

他把人们对大自然的欣赏、对生活的思考语言流到每一句话里,让文辞深刻、意境幽雅。

其次,朱自清的文字风格具有短促的性质,行文思路清晰明了,既抒发情怀,又传递深刻的思想。

朱自清善于用一些丰富的句法技巧,把一句简洁的话语变成多义的文字,自然而然地增加文章的表达力和深度,从而使读者真正领略到文章中的美好意境。

此外,朱自清在行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既富于情感又具有高雅的文化气息。

他擅长运用比喻、拟人、设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充满了乡土色彩和历史的感染力。

他的文章有着独特的美感,使读者在感知到文章中的美和深度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读者所熟悉的乡土情怀。

朱自清的散文通过深刻的人生感悟以及精巧的语言让读者真正体会到美好的情感。

朱自清的散文有着简洁、淡雅、细腻的语言,又在行文中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把人们对大自然的欣赏、对生活的思考语言流到每一句话里,使文章充满了乡土色彩和历史的感染力,深受读者的青睐。

这样的语言特点使朱自清的散文在文学史上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由此可见,朱自清的散文具有简洁、淡雅、细腻的语言特点,又能够传递出强烈的历史感染力和乡土情怀。

他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人们对大自然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思考语言流到每一句话里,使文字充满感情色彩,赋予散文独特的美感。

朱自清的散文充满浓浓的乡土色彩和熟悉的情感,深受读者的喜爱,在文学史上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浅谈《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修辞美

浅谈《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修辞美

浅谈《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修辞美摘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同名散文。

1923年,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与友人俞平伯同游秦淮河,之后两人以共同的题目各作散文一篇,两篇散文各有各的美,而本文谈的是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修辞美。

朱自清的散文朴实、自然,语言精炼,句式优美,修辞繁多却不拖沓,被后来人称为“文中有诗,诗中有画”。

故本文主要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赏析:词语美,句式美,辞格美,借此感受其中的修辞与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词语美;句式美;辞格美一、词语美精炼的词语在一篇好的文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很早的时候就被人们所重视。

《论文偶记》中说;“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

”可见简于词之重要,则也可见词于文之重要。

而朱自清在文中写道:“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

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

”“轻轻”的影、“曲曲”的波,影与波都是处于变化中的事物,要写出其神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朱自清的影与波仿佛就在眼前,那影、那波,让人心神荡漾,而其后的“空”与“静”更是直接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见此景的心情,安宁且平静,让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那沉重的负担被暂时卸下,却得来不易的短暂的轻松与宁静。

“……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歌喉,确乎是很少的。

”“凄厉”与“圆润”相对,不仅仅写出了胡琴的声音与歌者的少有的声色,同时也映射出了当时作者所处的境地,其中的艰难与挣扎,无需多言,仅几字便可领会。

二、句式美句子的格式简称句式,它是多种多样的,说话、写文章用什么样的句式,也是修辞的重要内容。

宋代陆游《登北谢》诗;“香浮鼻观,喜动眉间练句成。

”可见古人对句式的重视。

[1]文章中作者多处使用反问句,“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歌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是啊,这样的美景里,我们必然是会沉醉入梦的;“……但一个平常的人像我的,谁愿凭了理性之力去丑化未来呢?”是啊,谁愿意呢?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沉醉与无奈,同样也是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不愿与挣扎,他想要长处于此,但却不得不步入战场;他想要打破陈旧,但却始终无法迈出那一步,内心激荡着巨大的挣扎,它们彼此战斗着,抵抗着。

论朱自清的散文之美

论朱自清的散文之美

论朱自清的散文之美
朱自清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独树一帜,风格独具匠心,措辞精练,富有感
情色彩,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散文之美有三个方面:
第一,思想深邃。

朱自清的散文思想深刻,富有内涵。

他的散文能够引导人们深入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背影》一文中,朱自清通过父子之间感人的
别离,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同时也通过这段经历,引导人们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
人生的意义和追求的方向。

第二,语言简洁。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简练、凝练,短小精悍,充满力量。

他运用丰富
的修辞手法,精心构思文章结构,使作品意境深远,艺术效果卓越。

例如,在《春》一文中,作者通过描写春天的美丽,启示人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要保持愉悦的心情,享受生
命的美好。

第三,感情真挚。

朱自清的散文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内心最深的情感。

他的作品用
平实的语言展现出平凡人物的真实情感,打动读者的心灵,启迪读者成长。

例如,在《背影》文中,作者表达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抒写了他对父亲的怀念之情,让人感动落泪,也让人体会到人之间情感之美。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散文之美在思想、语言和感情方面有着很高的水准,他的作品对
于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于读者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成长。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作者:熊的妮来源:《语文课内外·教师版》2017年第06期【摘要】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典雅清丽、蕴藉深厚、雅而不俗、柔而不媚,新而不失自然。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其散文的语言美,一是语言的诗情美,二是语言的朴素自然美,三是修辞的多样美,四是语言的绘画美。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我们高中生能对朱自清的散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美朱自清,既是一位诗人和散文家,又是一位著名学者。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在课本里最早接触先生脍炙人口的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基于此,对从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进行了分析,希望这对于我们高中阶段的写作有所启发。

一、诗情美郁达夫评价朱自清,说他是位诗人,在字里行间总能给人一种诗意,给人情的感染,这种诗意和情的感染来自于朱自清语言的诗情美,一方面朱自清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辩证手法来创新语言来体现诗情美。

例如,在《荷塘月色》中“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似的梦。

”叶子、牛乳都是写实,轻纱似的梦写虚。

又比如在《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黯淡的水光,像梦一样;那偶然闪烁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水光、眼睛写实,梦写虚。

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体现出来散文语言的艺术魅力进而体现出语言的诗情美。

另一方面,朱自清利用比喻和通感的手法展现语言的诗情美,这种手法在《白水祭》中体现的非常突出,例如把影子和橡皮带和瀑布相比喻,“但她的手才松,它又象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贴贴的回来了。

”把白水祭瀑布比作影子,更加突显了瀑布的薄,这样的比喻展现出了瀑布那种像风、像雨、又像雾的诗情画意的美感。

二、朴素自然的语言美叶圣陶在谈到文体完美、口语遒劲的时候,首先提及的就是朱自清先生。

可想而知朱自清散文语言的朴实,或许有人会提反对意见,这也不无道理,纵观朱自清散文的语言早期是比较华丽,但是越到中后期,朴实无华的感觉越发真淳,体现出了朴素的风格。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朱自清的散文清新自然,语言优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主要体现在艺术化的口语技巧,生动传神的字句修辞技艺及景为心语的抒情艺术。

学习研究朱先生的散文对于丰富语言,创新和提升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著名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

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通过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

一、口语入文,朴素清新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通俗浅近、明白如话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散文突出的语言风格之一。

朱自清的“口语”,以北京口语为主要基础,兼融其他方言中的有效表达成分,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意境。

这种境界,既体现出与人交心似的亲切、随和,又具有了一个文思敏捷的文人精心组织后的清新、典雅。

如《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朱自清散文常常以俗语或方言入文,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简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好处。

如《话中有鬼》中引用俗语“打是疼,骂是爱”来证明怒骂是恨,笑骂是爱;《论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久病床前无孝子”等大量俗语来举例、形容,收到言微意丰的效果。

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善用修辞,音韵优美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咏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还是装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缤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萦于耳际,久久绕梁。

朱自清春的修辞手法解析

朱自清春的修辞手法解析

朱自清春的修辞手法解析朱自清是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琐事,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丰富作品的语言表达。

以下是对朱自清春的修辞手法的一些解析:1.比喻:朱自清常常使用比喻来对事物进行描写和比较。

比如,他在《牵牛花》中比喻荷叶上这种丑绿的颜色“好似随时都要掉泪似的”;在《荷塘月色》中将“湖水面上的月光”比喻为“一坛金蕉”;还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将秦淮河的“两岸春风”比喻为“两把翅膀”。

这些比喻形象生动,丰富了作品的语言。

2.拟人:朱自清经常使用拟人手法,将人类的特征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使其具备了思维和行为。

比如,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他将秦淮河比作一个有情感的老人:“真是心有灵犀啊!宛如得了人的心的呼唤,它的波浪,骤起一尺。

”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增强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3.排比:排比是指在句子中列举一系列词语或短语,通常以相同的结构重复出现。

朱自清经常在句子中使用排比,以达到修辞上的强调和节奏上的变化。

比如,在《牵牛花》中,他写到:“皱着绿丝带的花,迅速地生长着,高汹汹地望着,并且上下,左右地摇摆着。

”这种排比的手法使文章更富有韵律感和感染力。

4.借代:朱自清偶尔使用借代的手法,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代替一个抽象的概念,以凸显其形象感。

比如,在《秋》中,他借用“蛇麻子”来代指秋天的杂草:“最怕秋来,满地蛇麻子。

”这种借代的手法使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秋天的景象和气氛。

5.夸张: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朱自清常常使用夸张的手法,夸大事物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比如,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他描写秦淮河的波浪时写道:“那灯,连我这种老爷们儿也看得脸红心跳”。

这种夸张的手法使读者容易产生共鸣,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总之,朱自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借代和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他的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并且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些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使读者更加容易被作品所打动和震撼。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魅力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魅力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魅力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魅力【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魅力一、娴熟生动的语言表达技巧1、“口语化”的语言特点叶圣陶先生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说:“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这段文字是对朱自清散文语言口语化的极高评价,说明了朱自清先生散文口语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朱自清在《内地描写》中也说:“追求这种作风,作品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为了使文章显得口语化,朱自清很注意语气词的使用,尤其是在句末大量的使用了“了”“的`”“着” “啊”等语气词,强化了文章的口语化色彩,读来平易质朴,浑然天成,使他的文章达到绚烂之极,又归于平淡。

如《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者通过“了”的连续使用,把作者关于“春天来了”那种发自心底的喜悦表达得淋漓尽致。

如《儿女》:她和闰儿在一玩儿,一大一小,不很合式,老是吵着笑着。

但合式的时候也有:譬如这个往床底下躲,那个便钻进去追着;这个钻出来,那个跟着——从这个床到那个床,只听见笑着、嚷着、喘着、真如妻所说,像小狗似的。

作者通过“玩儿”、“这个”、“那个”、“者”的口语,让孩子们生动和谐的玩耍场面自然流露,充满了生活气息。

2、遣词造句的艺术朱自清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遣词用字的锤炼美。

朱先生遣词艺术首先表现在具有锤炼美的动词上,比如在《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作者用“泄”这个动词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写出了月光下的静态,动中含静,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

在“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一个“洗”字写出了月色乳白而透明的神韵,“笼”恰当地表现了此时荷塘的朦胧美感,两个动词将雾气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质感和轻柔飘渺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表现在大量使用具有音韵美的叠词上,在《荷塘月色》中,比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这些叠词的使用,更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得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修辞美 蒋酋楠

郁达夫在评论朱自清散文时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文章之美,除冰心女士外,要算他了。(《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确实,读朱自清的散文,如听柔和婉转的轻音乐,如观清澈晶莹的山泉水,给人以无限清新自然的感觉。这也是跟作者在修辞上下工夫是分不开的。朱自清先生十分注意词语的选择和锤炼;十分注意句式的洗炼与和谐,十分注意修辞格的巧妙运用。因而,他的散文语言富有修辞的美。这里仅就词语美、句式美和辞格美方面,作一粗略的分析。 一、词语美 袁枚要求写诗作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叶圣陶要求作文“用词要精”。这都是说作文用词既要准确精当,还要形象生动。朱自清散文的语言是字斟句酌的,“哪怕是一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他从丰富的汉语词汇里,挑选出“唯一需要的词”,把它安排在“唯一需要的位置”上,因而往往能收到特定的修辞效果。例如游记《威尼斯》的第一自然段里用了不少名词,“运河”、“大街”、“小胡同”、“河道”、“汽车”、“轮船,,、“桥”、“刚朵拉”等,这些名词都使用得准确、明晰,它们和其他词语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河道如网,船只如梭,水天一色”的威尼斯“水上城市”的别致的风景画,给人以一种美的感受。 汉语的量词十分丰富,数量词在朱自清作品中也用得精当熨贴,富有形象美。 早上我起来的时侯,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勿匆》)句中的物量词“方”,用得贴切形象,因为是小屋子,窗子当然也就小了,早晨太阳从小窗格射进屋子,便是两三“方”的阳光。“方”字除了表示光线单位外,还反映了屋子的窄小,起着描绘景物的作用。 下面是在同一篇文章同一段中先后对灯光的描写,所用的量词却不相同: 东关头转湾,河上夜色更浓;临水的妓楼上,时时从帘缝里射出一线一线的灯光;……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我们看见傍岸的空船上一星两星的,枯澡无力又摇摇不定的灯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这一段中写灯光,前边是“一线一线的”,后边却是“一星两星的”。这是因为前边在近处看,灯光是从帘缝里透出来的,因而是“一线一线”的;后边是由远处看,空船上的灯光便是“一星两星的”。“一线”和“一星”同样用得准确鲜明。这也充分说明,作者于“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易放过。”(《山野拾掇》) 动词和形容词,它们是语言大厦中的两根顶梁柱。句子中如果有得力的动词或形容词,就会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朱自清先生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注意炼字的忧秀传统,并把它运用在散文中,使文章熠熠生辉。先看《欧游杂记·瑞士》中的一段: 大大小小的石潭,大大小小的石球,现在是安静了,但那粗徽的样子还能教你想见多少万年前大自然的气力。可是奇怪,这些不言不帝韵顽石,居然背着多少万年的历史,比我们人类还老得多;要是没人卓古证今地说,谁相信。 这段文字里,形容词“安静”、“大大小小”、“粗糙”、“老,,和动词“背着”,看来似乎都是普通平常的词语,可是用在这里,贴切而有风趣。尤其是“背着”这个动词,可以由此拟想冰河溶化的大水的宏大冲击力和被冲刷成圆球的巨石年代的久远。 代词在朱自清的散文的运用中,也有着精采的章句: 我们想告诉你,五个孩子都好,我们一定尽心教养他们,让他们对得起死了的母亲你!(《给亡妇》) 上面例中的人称代词“我们”、“他们”和“你”,先后用了两次,一次比一次语气重,这对着亡妻的直接呼告,感情十分深厚。 副词,有人说是半虚半实的词,一般说没有多明显的色彩,但在朱自清散文里,副 词的运用同样显得精微熨贴。下边看两个例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侯,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侯,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侯。(《匆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吹!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背影》) 副词“再”和“又”都可以表示重复或某动作在另一动作之后出现,如“他看了又看”,也可以说成“他看了再看”。但它们有时又有着微细的区别,好些场合不能换用。前一例中的“再来”、“再青”、“再开”中的“再”不能换成“又”字,后一例子中的“又看见”和“再能与他相见”也不能换说成“再看见”和“又能与他相见”。 助词、叹词和语气词,一般人在使用时是不大注意推敲的,在朱自清散文中同样显 得准确、鲜明。这类精当的例子也不少: 那一个夏天他病的时侯多,你成天儿忙着,汤呀,药呀,冷呀,暖呀,连觉也没有好好儿睡过。(《给亡妇》) 例中的“汤呀”、“药呀”、“冷呀”、“暖呀”、,如果去掉语气词“呀”便会使文章大为 失色,会失掉了“忙着”时的气氛,也失掉了作者带着深挚之爱的埋怨口气。 二、句式美 朱白清在《欧游杂记·序》中说:“记述时可也费了一些心在文字上:觉得„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安排最难。显示景物间的关系,短不了这三种句祛,可是老用这一套,谁耐烦!冉说这三种句子都显示静态,也够沉闷的。于是想法省略那三个讨厌的字,例如„楼上正中一间大会议厅‟,可以说„楼上正中是一一‟,„楼上有一一,,„一一在楼正中‟,但我用第一句,盼望给读者整个的印象,或者说更具体的印象。”这里所说的“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的推敲,正是作者讲究句式的锤炼和运用的切身体验。“文似看山不喜平”,要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句式的选择、变换和运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朱自清散文的语句洗炼自然、句式多样,引人入胜,这也是跟作者注意句式的选用分不开的。文章句式如果选择、运用恰当,就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增张语言的表现力和富于文采,从而达到一种修辞的美。 朱自清散文中所用的句式是多种多样的,现仅就其中的一小部分加以简要的分析。短句写长句 朱自清在散文中,善于根据题旨、情景和场合的需要而分别使用短句和长句。短句用词少,结构较简单,短小精悍,生动明快;长句用词多,结构较复杂,严密精确,舒缓有力。下面看例子: 飞机过北平城上时,那棋盘似的房屋,那点缀着的绿树,那紫金城,那一片黄琉璃瓦,在晚秋的夕阳里,真美。(《回来杂记》) 这些都是由飞机过北平上空时所见到的,全句是一个较长的单句,显得围密而有条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儿个橘子去。你就此地,不要走动。”(《背影)》 《背影》中父子对话,都很简短,但语短而情深,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切和爱护。 排比句与复叠句 排比句整齐匀称而富有气势,复叠句突出强调,加深印象,适当地运用都可以收到预定的修辞效果。它们在朱自清散文中同样有恰当精采的运用。 游这一段儿,火车却不如轮船,朝日不如残阳,晴天不如阴天,阴天不如月夜一一月夜,再加上几点儿萤火,一闪一闪的在寻觅荒草里的幽灵似的。(《莱茵河》) 四个排比句,一层推进一层,似乎在人们脑海中浮现出一个鲜明的世界:在月色朦胧之夜,徘徊在幽深的古堡内外,看漫漫荒草,明灭萤火。再看复叠的例子: 太亲热的字眼,竟在„规规矩矩,的航船里说了!于是船家命令的嚷道:“我们有我们的规矩,不管你„一堆生‟不„一堆生‟的!”,大家都微笑了。有的沉吟的说:“„一堆生的,?”有的惊奇的说:“一„堆,生的!”有的嘲讽的说:“哼,一堆生的!”(《航船中的文明》) 一般,讲话和写文章要避免重复缨嗦。但有时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感情以加深读者的印象,也可以有意地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这在修辞上叫复叠句。“一堆生”的多次复叠,中间有其他话语隔开,透过这多次复叠,可以洞察出在它背后的“旧J恩想、旧道德、旧风俗、旧习惯”的社会积弊。这些排比和复叠,使用得十分恰当,确实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问句与直陈句 在朱白清散文中,一般常见的多是用陈述句来叙述或说明事理。但在某些场合,作者却用设问句或反问句来表达,以便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儿女》的结尾,作者以“我怎敢不惊然自勉呢?”这一反问句作结,表明了作者所想的从此要好好地做一回父亲的态度,感情强烈,汹涌澎湃。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 这例用了设问句,表述了很者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深遂含蓄而耐人寻味。 变式句与常式 句汉语的句子,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主语、宾语的定语在前,主语、宾语在后;谓语的状语经常在谓语之前主语之后,等等。这些可以说是通常用的句式,但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用变式句来表达。朱自清先生能把握住现代汉语的特点,却又能有节制地吸收西欧语言句法以及古汉语中的特殊成分。他的散文句式一般使用常式的,有时也适当运用变式句。这样使他散文句式丰富多变。同时又体现出他所具有的一种句式美。例如: 好好放心安睡吧,你(《给亡妇》)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荷塘月色》)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擞的,绿级的。(《春》) 山上不但可以看山,还可以看谷,稀稀琉琉错错落落的房舍,仿佛有鸡鸣犬吠的声音,在山肚里,在山脚下(《瑞士》) 我们的船已在她的臂膊里了,如睡在摇篮里一样,倦了的我便又入梦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第一个例子是主谓倒装,主语“你”放在谓语后边,这样更强调了主语,同时表达出了“终于在此便咽住了”这样一种情景。第二个例子如果用常式“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也是可以的,但作者没有这样写而把定语放到中心词之后,定语变成了谓语,这一来便更鲜明担突出了路灯光的特点。第三例也是定语后置,“嫩嫩的”、“绿绿的”由起修饰作用的定语变成起判断作用的谓语,其强调的意味更为明显。第四例的“在山肚里,在山脚下”是状语后置,它也起强调的作用,并由此产生一种特殊的情调或气氛。例五的人称代词“我”前面的定语可以变成“我”的谓语部分,说成“我倦了,便又入梦了。”作者把“倦了”放在定语的位置上,这是受了西欧语法的影响,是一种所谓欧化的句式,朱自清先生用在这里别具风采;这样用也使主语“我”更加强调而给读者以更深的印象。 “窥一斑而见全豹”,以上一些例举和分析虽是极零星的,但我们也可以由此看出,朱自清先生在句式使用上注意从整齐中求变化,在常式中用变式,由和谐币见灵活,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三、辞格美 辞格是积极修辞的各种格式,它是美化语言的重要方法。朱自清在散文中运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格式,并且有所创新。多种辞格巧妙的运用使他的散文显得“漂亮缤密”,生动活泼。这也是使他的文章成为“白话美文”的一个重要原因。下面就散文中几种主要的辞格的运用作些分析。 新颖的比喻 比喻是人们通常说的打比方,它是语言艺术园地里的鲜花,也是人们说话和写作时常常使用到的最重要的修辞格式,它可以使普通的事物形象化,使远处的事物近处化,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朱自清散文中有着许多美妙新颖的比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