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选修4笔记整理

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统一六国

1、秦国为什么能顺利统一六国?(统一的条件)

(1)客观条件:

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②久经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2)主观条件:

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

③接受法家思想理论

2、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符合人民愿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

②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

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

(2)特点:①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通过郡县制)

③皇帝直接任免官吏

(3)影响:①巩固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统治,

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军事上:南征百越设四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意义——拓展了疆土,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见课本疆域范围)

3、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4、经济上:①统一度量衡制度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5、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

(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6、措施颁布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

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三、秦始皇的暴政

1、暴政主要表现:

(1)“焚书坑儒”:①目的②焚书范围③后果—摧残文化,钳制思想【课本】

(2)严刑酷法:

(3)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①修长城(目的、基础、起止点)

②大兴土木,建宫殿、陵墓

③北伐匈奴、南征百越

2、影响: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很快灭亡。(公元前207年,被农民起义推翻)

四、评价【模板】: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

①统一中国……

②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③“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

④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根本原因。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玄武门之变

1、反隋,完成统一

2、玄武门之变626年

二、贞观之治(627——649)

(一)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民族关系融合对外开放

三、晚年的反省——《帝范》自省

四、评说:【模板】

唐太宗作为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其统治时期能够汲取隋亡教训,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调整制度,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团结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因此,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

1、清政府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2、统一全国和保卫边疆的任务仍然繁重

①台湾——郑成功②黑龙江流域——沙俄③漠西、漠北——蒙古各部

3、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4、辅政鳌拜专权

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

(一)巩固统一国家

1、平定“三藩”(1673—1681)

历史影响:消除了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

助于清除积弊,促进经济发展,安定民生。

2、收复台湾(1681—1684)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实现了统一。

历史影响: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3、平定准噶尔部

⑴主要战役:乌兰布通、昭莫多

⑵结果影响:噶尔丹自杀,平叛取得胜利。

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4、加强民族团结

⑴尊崇儒家文化

①表现:A.拜祭孔庙 B.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

②影响:既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⑵加强与蒙、藏民族团结,尊重喇嘛教

①表现:A.在多伦与内外蒙首领会盟

B.册封五世班禅(达赖是顺治帝册封)

②影响:加强了对蒙古和西藏的管理。

(二)维护国家主权——抗击沙俄

1、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

2、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3、《尼布楚条约》意义:

(1)双方平等协商下签署的平等条约;

(2)肯定了“两江一岛”属中国。(即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库页岛)

(三)影响: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如何评价康熙帝:【模板】

★功绩:

①管理边疆:平定噶尔丹叛乱;册封五世班禅;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并设台湾府

②抗击沙俄:雅克萨反击战,划定东段边界

③发展经济:治理黄河,奖励垦荒,厉行节俭等

★消极:①兴文字狱②实行闭关政策

第4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一、生平

二、开创儒家思想

1、产生背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变革,礼坏乐崩;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

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核心内容:礼、仁、中庸

(1)“礼”的思想——“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礼的实践方法:克己复礼

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2)“仁”的思想——核心

含义:爱人

表现: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仁爱有等级,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于不坠。“礼中有仁,仁中有礼”,维护既贵贱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3)中庸之道

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做法:“和而不同”

4、儒家思想的影响: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三、古代大教育家——万世师表

1、创办私学

2、教育思想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2).教育目的:“成人”、成“君子”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六经

四、孔子对后世的影响(评价)

1、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联系必修Ⅲ相关史实:孟子、荀子、汉武帝等)

2、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基础。

3、孔子学说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4、孔子是世界公认的古代社会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第5课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一、柏拉图生活的时代特征

1、发生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前404年)

2、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二、柏拉图思想——理念论和《理想国》

1、理念论(哲学思想)

①世界:理性世界:由理念构成,事物的概念或实质———真实、永恒

感性世界:由具体事物构成,物质或现象———虚假、变幻

②对立:理性世界—感性世界

③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学习即是回忆。

2、理想国(政治思想)

A、代表作:《国家篇》(曾经翻译《理想国》)

B、观点:

①理想国家:护国者—负责治理国家“智慧之德”

卫国者—对外御敌,对内保民“勇敢之德”

生产者—从事生产,要有节制“节制之德”

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

②国家统治者:哲学王(最富有智慧、最具正义感和理性)

C、评价:①为了改变当时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弊端,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②最早的乌托邦思想。其财产公有、普及教育的主张被空想社会主义者接受,影响深远。

三、雅典学园

1、目的:为了培养理想国的统治者——哲学王

2、情况: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

教育宗旨: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人才

学生来源:具有初级数理知识;上层社会;男女平等

开设课程:算术、几何、天文(重视自然科学)

教学方法:对话形式,自由讨论

教学理念:全面、和谐、发展

3、影响:学园的建立是柏拉图生命中的转折点,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是欧洲科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后世西方各国的学术研究院一直沿袭它的名称——阿卡德米。

第6课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马克思说: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恩格斯说: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

黑格尔说:他是“人类的导师”。

罗素说: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

一、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主要成就)

1、哲学:P32

①客观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外界事物的感觉。

②确定哲学研究对象。《形而上学》(13个问题)

2、生物学: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植物进行分类,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解剖研究。

3、物理学: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物理学》

4、分类研究:划分出很多新的学科,后世一直沿用。

5、逻辑学:三段论至今被学术界尊为权威,推理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判断构成。

6、教育:创办吕克昂学园;逍遥学派

7、伦理学:中庸之道(态度、方法、人生境界)

“中庸之道”: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一种人生境界。

8、政治学:强调法治,认为法治优于人治。

二、评价:【模板】

亚里士多德是影响西方世界的伟大哲学家和人类知识知识体系中多门学科的奠基人。他用科学的方法总结古希腊文化的成就,建立了一些规范性的理论,在西方文化思想界产生了长久的深刻影响;他研究了思维的形式和规律,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他的论著是系统的,对当时所能涉及的学科都做过研究,因此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提倡“中庸之道”,创办“吕克昂学园”,使古希腊教育理论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其科学探求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被后人推崇和学习。

第7课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

一、生平

二、主要活动

1、1640年—1642年参与《大抗议书》的制定。

2、1642—1649

①组建军队:自耕农组成、打破只有骑士和贵族才能充任军官的陈规、军纪严肃

马斯顿荒原战役——铁骑军

纳西比战役——新模范军——全歼王军主力

②1949年处死国王,宣布英国为共和国。

3、1649年—1658年克伦威尔统治时期

①血腥征服爱尔兰、苏格兰

②1653年就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军事管理模式】

③经济:发展工商业

④宗教信仰:提倡宗教信仰自由

⑤扶持文化教育、改善法律

⑥对外:《航海条例》打击荷兰

三、评价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导者,在革命中做出重大贡献。组建“新模范军”并在他的领导下打败王党军队,处死国王,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在其统治期间,维护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颁布《航海条例》,巩固英国的海上权威与商业利益,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面,就任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远征爱尔兰、苏格兰,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因此,他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史上一位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第8课美国国父华盛顿

见学案

第9课一代雄狮拿破仑

一、拿破仑的崛起

1、1793,土伦战役初露锋芒(人们称他是“马背上的罗伯斯庇尔”)

2、1975,镇压保王党人叛乱,“共和国救星”

3、1796 远征意大利

1798 远征埃及

二、发展及顶盛

1、1799 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

2、1804 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

3、1805奥斯特里茨战役,充分显露军事才能。

4、1804《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

①目的:以法律条文确立革命成果

②内容:确立法律上的平等、财产所有权等

③评价:成为资本主义立法的蓝本

5、统治措施:P52

①政治上:精简编制,将政府改革成高效的军事体制;剥夺人民民主权利,迫害工人

②经济上:建立法兰西银行,整顿国家财政;扶植资本主义发展

③军事上:废除雇佣兵制,代之以征兵制(动员农民当兵,使小农阶层成为拿破仑统治的社会支柱之一)

6、1810—1811 帝国达到顶盛

三、帝国走向覆亡

1、1812 远征俄国(侵俄战争的失败为法兰西第一帝国敲响了丧钟)

2、1814 帝国覆灭莱比锡战役“民族之战”

原因:①侵犯了一些国家的民族独立

②财政负担

3、1815.3.20—6.22 百日王朝滑铁卢战役

四.评价

1、第一帝国的性质——资产阶级军事独裁

2、对外战争性质的变化

前期:革命性①巩固大革命成果②传播大革命的精神③动摇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后期:侵略性、军事争霸性

3、对拿破仑的评价【模板】

拿破仑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1799年,他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1804年,他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对内进行财税改革,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颁布《民法典》等一系列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教育,为法国培养人才。这些措施有利于法国政治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巩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

他对外多次与反法同盟进行战争,通过早期的对外战争,他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传播了法国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但在其后期进行的战争中,他侵犯了许多国家的独立,掠夺和奴役了欧洲各国人民,引起了各地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了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总之拿破仑有功有过,功大于过。

第10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一、1894—1912 创建民主共和

1、弃医从政

2、1894 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道路

3、1905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五权分立”

4、组织参与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反清斗争

如: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1911.4、武昌起义(流亡海外,但支持和声援)1911.10

5、 1912 任临时大总统

颁布《临时约法》

体现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2、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

3、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国社会面貌发生重大改变,促进社会的进步(最深远的意义)。

4、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6、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意义)

二、1913—1922 捍卫民主共和

三、1923—1925 致力于国共合作

1、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立三大政策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1924北上,发表北上宣言。

创办黄埔军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3、1925.3.12病逝

四、评价孙中山

1、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

4、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6、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第11课圣雄甘地

一、甘地“非暴力思想”——甘地主义

1、甘地“非暴力”思想内容:

以“仁爱”精神与真理统一, 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

①初期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主旨。

创建“凤凰新村”的非暴力训练基地

②后来认为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不向敌人施加暴力。

2、甘地主义

①哲学思想: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

②政治主张:非暴力革命实现印度的自治或独立

③经济思想:“回到手纺车”,提倡手工纺织,抵制西方物质文明

④社会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

二、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运动爆发的背景:

①19世纪中叶,英国殖民统治,印度反英情绪增长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根本原因)

③1885年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国大党创立,甘地成为领袖,并贯彻“非暴力”思想于实践。

2、概况:

3、评价:

⑴积极性: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二战后印度独立奠定基础。

⑵局限性:以非暴力束缚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

三、评价甘地

1、地位:政治领袖、精神领袖被尊为“圣雄”、“国父”

2、功绩:创立并宣传甘地主义思想,指导民族解放运动;

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殖民;

晚年致力于调解教派矛盾,有利于教派团结

3、局限:采用非暴力手段,限制人民革命运动;

宗教色彩浓厚;

抵制西方物质文明,体现了资产阶级局限性。

第12课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

土耳其共和国的缔造者,首任总统(1923—1938)。1934年,大国民议会为表彰他对土耳其人民的贡献,授予他阿塔图尔克(土耳其之父)称号。

一、凯末尔民族革命

1、背景:一战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1920年大国民议会通过了独立宣言。

1923年7月《洛桑和约》

1923年10月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凯末尔任总统

3、凯末尔革命的意义:

①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②摆脱了民族危机,推动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

二、凯末尔改革

1、内容:

2、改革实质:以“世俗化”为核心的资产阶级现代化改革。

三、评价凯末尔

1、功:

①领导土耳其独立战争,反抗外国侵略,使土耳其摆脱民族危机,赢得独立;

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行一系列现代化改革,使土耳其走上民族国家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

③是同时代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唯一取得成功的一次改革,它鼓舞了其他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反帝斗争。

2、过:在改革中长期忽视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结论:是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是亚洲觉醒的杰出代表人物,无愧于“国父”称号。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笔记整理)⑼ 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一、弃医从政、图谋救国 1、勤奋好学:①童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②少年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③青年学医行医 2、忧国忧民、弃医从政 原因: a/民族危机不断加剧b/胸怀祖国、忧国忧民c/受西方教育影响,向往西方民主政体 3、上书李鸿章受挫、孙中山从改良转向革命 [此乃孙中山政治思想上的第一次转变] 二、孙中山的革命历程 (一)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制定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1、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①成立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 ②兴中会纲领: 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③成立意义: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道路。 2、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①成立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孙中山任总理 ②同盟会的组织基础:兴中会、华兴会 ③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④成立意义:极大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新阶段。(新阶段:指中国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政党和统一的纲领。) 3、制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①三民主义来源:孙中山对同盟会纲领的阐发 ②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 / *民权主义 / 民生主义 ③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性质: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积极性:a/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b/ 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从而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准备工作 ①组织基础:创立同盟会 ②理论基础:制定三民主义 ③思想准备:大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创办刊物、发表文章,展开论战) ④实践基础:组织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打击清王朝、促进民众觉醒 2、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正式爆发(1911年10月10日)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笔记整理)⑽第四单元第2课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 一、甘地“非暴力思想”——甘地主义 1、促进甘地“非暴力”理论形成的原因: ①家庭影响和性格; ②受《圣经》中关于不要与恶人作对的教训; ③赞同托尔斯泰的书中所提到的以宗教之爱改革社会,实现人人平等; 2、甘地“非暴力”思想内容: 以“仁爱”精神与真理统一, 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 ①初期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主旨。 创建“凤凰新村”的非暴力训练基地 ②后来认为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不向敌人施加暴力。 3、甘地主义 ①哲学思想: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 ②政治主张:非暴力革命实现印度的自治或独立 ③经济思想:“回到手纺车”,提倡手工纺织,抵制西方物质文明 ④社会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 二、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 ①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②一战后反英情绪迅速增长; ③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用服从非暴力、禁欲、民族观念教育青年; ④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⑤直接原因:阿姆利则惨案;

3、评价: ⑴积极性: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二战后印度独立奠定基础。 ⑵局限性:以非暴力束缚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 三、评价甘地 1、地位:政治领袖、精神领袖被尊为“圣雄”、“国父” 2、功绩:创立并宣传甘地主义思想,指导民族解放运动;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促进了印度民族意识的空前高涨,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晚年致力于调解教派矛盾,有利于教派团结。 3、局限:采用非暴力手段,限制人民革命运动,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在斗争中的动摇性与妥协性;宗教色彩浓厚;抵制西方物质文明,体现了资产阶级局限性。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7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笔记整理)(17)第六单元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一、两次留学、报效祖国 1、出身贫寒、勤奋刻苦 2、留学日本、学习造船 立志建设中国强大海军;接受革命思想,参加同盟会;学成归国,赐予工科进士 3、留学英国、学习采矿地质 立志实现中国人自己开发矿藏;回国受聘北大,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 二、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 1、研究我国地质结构、创立地质力学 ① 20世纪20年代萌芽:1926年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 ② 20世纪40年代正式确立:1945年发表《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正是提出; ③载入史册:1948年伦敦国际地质学会报告《新华夏海的起源》,被公认为奠基人; ④60年代系统总结:1962年发表《地质力学概论》是地质力学的代表作,一座里程碑; 2、其它科研成就 ①古生物学方面:创立虫筳科化石鉴定标准;——【为寻找和开发煤炭资源提供依据】 ②冰川学方面: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打破“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洋神话。 ——运用此成果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等重大工程服务。 ③说明:a/显示了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b/也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科学理论发展的趋势: (即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综合性方向发展。) 三、李四光推动中国石油和其它矿产资源的开采 1、指导矿产资源勘探 ①寻找中国石油,打破“中国贫油论”的洋神话 [李四光的依据——地质力学理论] 意义:a/ b/ ②寻找铀矿,发展核能事业 2、探索地震预报和地热开发 四、评价李四光 李四光是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

1、学术地位:我国地质力学的奠基者,杰出的地质学家,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2、人格魅力:他把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献给祖国和人民,他身上你凝聚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 族自尊心、自信心; 3、总体评价: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第4课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一、牛顿早期的科学发明和创造 1、出身贫寒、勤奋努力 2、良好习惯养成、奠基科学人生[ 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勤于实践 ] 3、牛顿早期的发明创造 (1)童年时代的(2)中学时代 (3)大学时代(1661——1665):提出二项式定理及微积分的初步算法 (4)牛顿的黄金岁月(1665—1666)在光学、数学、力学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5)1667——1672年间的牛顿 (1)数学方面,他发现了二次项定理,创立了微积分,开辟了数学新纪元。 (2)光学方面,发现了白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自制折射望远镜,奠定光谱学基础,提出光的“微粒说”统领西方物理学界200年。 (3)天文学方面:自制世界第一架反射望远镜推动人类天体观察进入新阶段 二、牛顿的最大科学贡献——建立牛顿经典力学 [包括: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提出物体三大运动定律] 1、经典力学建立的标志——牛顿发表《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1687年) 2、牛顿经典力学的地位: ①统领西方物理学界200多年,直至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提出才打破其权威; ②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即万有引力定律和物体三大运动定律的提出),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概括和总结,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牛顿也因此而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三、勤奋的探索与科学的研究方法 1、牛顿勤奋探索 2、充分使用科学研究方法(归纳——演绎)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选修4笔记整理 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统一六国 1、秦国为什么能顺利统一六国?(统一的条件) (1)客观条件: 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②久经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2)主观条件: 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 ③接受法家思想理论 2、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符合人民愿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 ②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 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 (2)特点:①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通过郡县制) ③皇帝直接任免官吏 (3)影响:①巩固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统治, 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军事上:南征百越设四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意义——拓展了疆土,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见课本疆域范围) 3、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4、经济上:①统一度量衡制度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5、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 (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6、措施颁布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 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三、秦始皇的暴政 1、暴政主要表现: (1)“焚书坑儒”:①目的②焚书范围③后果—摧残文化,钳制思想【课本】 (2)严刑酷法: (3)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①修长城(目的、基础、起止点) ②大兴土木,建宫殿、陵墓 ③北伐匈奴、南征百越 2、影响: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很快灭亡。(公元前207年,被农民起义推翻) 四、评价【模板】: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 ①统一中国…… ②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③“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 ④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根本原因。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笔记整理)(12)第五单元第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一、马克思立志“为人类工作” 1、马克思勤奋好学、志存高远 ①童年:勤学、善思②中学毕业选择“为人类工作” ③大学:主修法律、钻研哲学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2、马克思思想上的两次飞跃 ①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 ②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注:马克思的思想理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2)理论成就:主编《德法年鉴》批判唯心主义、与思格斯合作撰写《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 (1)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2)成就:《资本论》: 发表:1867年第一卷二、三卷由恩格斯整理传播 内容: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 意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科学基础上 3、科学社会主义 (1)理论来源: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二、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合作 1、合作的原因 ①共同的理想与追求②相似的理论研究 2、两人的理论合作(合作撰写理论著作) ①合写《神圣家族》(1844年)批判黑格尔唯心论(首次合作) ②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发展黑格尔的辩证法、第一次系统阐明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 ③合写《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 ④合作《资本论》 合作情况 a/ 恩格斯提供第一手资料 b/《资本论》第2、3卷由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整理出版 《资本论》主要内容: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 《资本论》发表意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 *把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科学基础之上 (剩余价值学说——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 3、合作创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6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笔记整理)(16)第六单元第1课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一、李时珍的从医之路 1、医学世家、少年理想 2、科举受挫、一心从医:“身如逆水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3、钻研十载成名医 4、任职皇室、广开眼界 5、淡泊功名、行医著书 二、李时珍编写中医药巨著《本草纲目》 1、“本草纲目”之意 本草:中草药;本草学:中药学 纲目:药物分类体系 2、编写目的:纠正历代药物学著作存在的缺陷“寿国以寿万民” 3、编写过程: ①十年阅读鉴别(读万卷书)②亲自采药考察(行万里路) ③深入民间请教④亲自栽培药物 4、优秀品质: ①善于学习经验 ②注重实践研究 ③勇于开拓创新 5、为何能编成巨著成为杰出科学家的原因: ①前人奠定的基础; ②明朝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③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④有利的客观条件:兴趣志向、仕途受挫; 三、《本草纲目》——“中国的百科全书”“东方医学的巨典” 1、内容特点: ①药物内容丰富:药物、方剂多 / 增加新品种 / 配有插图 ②药物分类先进——首创先进的药物分类法

③动植物分类学成就突出④纠正前人很多错误 ⑤涉猎多种学科⑥文学色彩浓厚 2、《本草纲目》的历史地位: ①中国医药宝库中的集大成之作;②首创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按药物的自然属性) ③达尔文称之为“中国的百科全书”、“东方医学巨典”、被译成多种文字; ④其科学性、文学性、实用性,在我国及世界广泛流传 四、对李时珍的评价 1、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开创药物分析新体系,被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东方医学的巨典”,他以其伟大的医学成就而被公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2、李时珍矢志不渝、执著坚定的信念,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献身精神将永放光芒。 第2课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一、幼童留学生 1、幼童留学运动的兴起 ①背景 a/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b/ 为巩固统治,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 ②目的:培养掌握西方先进技术的为洋务人才 ③历史地位: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开端 2、詹天佑留学美国 ①十一岁留美、勤奋刻苦(1872年) ②钻研铁路工程学、立志报效祖国(1878年) ③清政府撤回留学幼童(1881年) 3、幼童留学运动的失败 ①直接原因:美国发生排华事件 ②根本原因:中西方教育目的的冲突 二、为建造中国自己的铁路 1、崭露头角:成功建造滦河大桥——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笔记整理)⑴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笔记整理)⑴第一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统一中国 1、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 (1)客观条件 ①人心所向:春秋战国时期,连年战争,人民渴望统一; ②大势所趋: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统一趋势加快; ③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各民族和各地联系加强,为统一奠定社会 基础; ④秦国实力雄厚: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最强,为统一奠定物质基础。 (根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秦王嬴政雄才大略、锐意进取 ①广纳各国贤才(如:李斯、尉缭) ②采取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2、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 ①时间:BC230——BC221年 ②秦灭六国过程:韩——赵——魏——楚——燕——齐 3、统一中国的意义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 ②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秦始皇建立集权统一国家的措施(即: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1、政治上——确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具体内容: 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包括:皇权至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②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均由朝廷任命) (2)影响: ①进步性:a/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保证了国家政令的统一执行,有利于政府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建设,促进了 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c/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②局限性:a/大大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的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益恶劣; b/君主专制使君主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容易形成暴政、导致官僚主义和腐 败现象;(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 c/高度的中央集权使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 2、军事上 措施: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②南征百越、开灵渠、设四郡(闽中、南海、桂林、象郡) 作用: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笔记整理)4

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一、孔子一生追求礼乐 1、少年立志——以传承礼乐为己任 2、三十而立——精通六经,开创私学,收徒讲学 3、涉足政坛,昙花一现 ①孔子治鲁:先后出任鲁国中都宰、司寇 ②政治主张:加强君权、恢复礼治 4、率徒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 5、献身文教事业、整理和编订“六经” 二、大思想家:开创儒家学派 1、儒学创立背景 ①春秋处于奴隶社会瓦解时期,“礼崩乐坏”情况严重 ②孔子深受周文化影响,以传承文化、改善人际关系、恢复周礼为己任而开创儒学 2、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礼、仁、中庸 (1)“礼”的思想——“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礼的实践方法:克己复礼 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2)“仁”的思想——核心 含义:爱人 表现: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仁爱有等级,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于不坠。“礼中有仁,仁中有礼”,维护既贵贱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 (3)中庸之道

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做法:“和而不同” 4、儒家思想的影响: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三、大教育家 1、孔子开创私学、“有教无类” ①教育教学目标:前期——培养“人”后期——培养“君子” ②教学内容——《诗》《书》《礼》《乐》、治国的本领 ③教育教学方法(特点)——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 ④教育教学成果:a//三千弟子、七十二圣贤b//师徒对话录被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2、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六经”,传承古代文化 地位和影响:(对孔子的评价) A对中国: ①对文化方面的影响:孔子整理修订的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的五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②对政治方面的影响:孔子整理修订的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他开创的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③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的影响: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而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构建和谐社会。 ④对教育的影响:孔子兴办私学,打破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有利于教育的推广和民间重学风气的形成,并保证了中国文化连续不断的传承发展。同时孔子的教育教学特色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B 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C 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3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笔记整理)(13)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一、年轻的反叛者 1、革命理想的确立 ①列宁的革命理想——从根本上推翻旧制度、建立平等的新社会 ②列宁革命理想确立的原因 a/ 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 b/ 受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 c/ 对哥哥革命悲剧的深刻反思 d/ 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2、列宁的早期革命活动 ①大学时代参加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学生运动 ②参加圣彼得堡马克思主义小组 ③会晤劳动解放社领导人普列汉诺夫(1895年冬) 二、列宁的建党活动 1、建党的准备工作 ①组织准备:建立圣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895年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雏形) ②理论准备:创办《火星报》,宣传革命理论(第一份全俄马克思主义报纸) 2、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 ①诞生的标志——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1903年夏) ②以“二大”召开为标志的主要原因 a/ “二大”通过了列宁领导下制定的“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纲领 b/ “二大”选举党中央领导机构时,列宁派占多数,称布尔什维克派 ③诞生的意义 a/ 使俄国革命开始有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 b/ 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三、列宁领导十月革命 1、理论指导 ①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 ②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一国首先胜利”的理论

③发表《四月提纲》,为夺取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④发表《国家与革命》,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2、实践指导 ①敦促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组织发动武装起义 ②亲自领导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三、列宁采取措施巩固新生政权 1、短暂的和平建设(1917—1918) 1)背景:新生政权面临首要问题——结束战争,恢复经济 2)政策:A、外交:与德、奥议和,退出一战; B、政治:①迁都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苏维埃政权 C、经济:工作重心—由军事斗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恢复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发展文化教育事业3)影响:暂时稳定发展,巩固新生政权 2、三年内战时期的非常举措(1918—1920) 1)背景: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列强武装干涉;俄国地主、资本家叛乱 为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维护新政权,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军事方面 2)政策: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①背景 a/ 国内外反动势力进攻、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 b/ 经济形势恶劣 ②目的: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捍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③内容:余粮收集制;企业收归国有;实行贸易国有化;实行实物配给制等 ④影响 a/ 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为争取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b/ 局限性:从农民那儿索取太多,且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B、组建红军:组织卫国战争、保卫苏维埃政权 C、唤起民众劳动与爱国热情 3)影响:1920年,战争取得胜利——巩固政权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0)

选修4总结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规律性总结(解析版)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规律性总结 【思维导图】 【规律总结】 一、正确评价古代历史人物(政治家) 1.方法 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为结合政治家的活动一分为二地评价。一般从以下角度进行归纳评价: (1)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 (2)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3)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 (4)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5)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2.原则

(1)清除英雄史观,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确定评价标准:以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 (3)特定的历史背景: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 (4)防止以偏概全:具体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注意分析其阶级性和时代性。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 1.全面性原则: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反动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方面全面评价。 2.阶段论和方面论结合的原则:从纵的关系上,历史人物有时间阶段上的划分,从不同阶段上作出不同评价;在横的关系上,历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物是英雄与暴君集于一身,评价时应采用方面论的方法。 3.发展性和长远性原则: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去评价,从是否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是否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角度去评价。 4.主流性原则:要分清历史人物的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的标准。 5.适度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主流学术观点,不能违背一般人的善恶标准。 6.阶级性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观点与阶级分析的方法,但反对贴阶级标签,反对苛求古人。 7.实践的原则:从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实践效果好坏及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等角度评价。 三、历史人物评价过程中的几个常见误区 1.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要明确以下四点: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次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再次要分析历史人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8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笔记整理) 第3课一代雄狮拿破仑 一、荒野雄狮、崭露头角 1、勇敢好胜 2、刻苦读书 ①崇拜英雄偶像②学习军事技术③研究启蒙思想 3、机遇垂青有识之士和有才之人 指挥土伦战役——拿破仑崭露头角,破格晋升(1793年) 平定巴黎王党叛乱——拿破仑成为共和国救星,无人不晓(1795年) 二、拿破仑的军事征程 1、在战争中走向政坛、称霸欧洲——拿破仑前期的主要战争(1796——1810) ①奉命远征意大利——粉碎第一次反法同盟(1796年) 拿破仑成为军队和胜利的象征[但对督政府构成威胁] ②奉命远征埃及——拿破仑身在埃及、心系巴黎(1798年) ③指挥奥斯特里茨战役(三皇会战)(1805年) ——粉碎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军事才能发挥到极致 ④粉碎第四次反法同盟(引用海涅之言) ⑤粉碎第五次反法同盟(1810年)——法国控制俄英以外的整个欧洲;奥地利公主嫁拿破 仑;拿破仑登上欧洲大陆霸主宝座 2、在战争中走向失败、英雄末路——拿破仑后期的主要战争 ①远征俄国惨败——帝国由盛转衰(1812年)(既是侵略战争、又是争霸战争) ②莱比锡大会战——拿破仑四面楚歌、帝国开始瓦解(与第六次反法同盟交战)(1813年) ③第六次反法同盟军开进巴黎、法兰西第一帝国覆亡(1814年) ④滑铁卢之战——法军战败,拿破仑统治结束(1815、6)(与第七次反法同盟的交战) 3、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革命性/争霸性/侵略性) ①拿破仑的前期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并把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带到法军所到之处,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因此,前期战争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 ②拿破仑的后期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独立,掠夺和奴役了当地人民,给人民带来灾难,具有侵略性;同时,与英、俄的战争带有争霸性质;因此,后期战争具有侵略性和争霸性。 三、拿破仑的统治 1、雾月政变——拿破仑夺权(1799年) 2、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①建于1804年、覆灭于1814年 ②法兰西第一帝国性质——资产阶级军事帝国 3、对内政策——改造法国 (1)目的:稳定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增强国力 (2)具体措施 ①用人:重用人才(拿破仑名言——替人才开道)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7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笔记整理)⑺第三单元第2课美国国父华盛顿 一、美国独立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政府对北美的殖民政策加重对北美人民的剥削,压制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美利坚民族的形成;③启蒙思想的传入 ④直接原因(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年)——矛盾激化 ⑤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通过以武装反抗英国的最后手段的决议。 2.独立战争的进程与华盛顿的表现 ①北美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华盛顿当选为大陆军总司令(1775.5) ②华盛顿整顿大陆军、训练正规军 ③华盛顿首战告捷、解放波士顿 ④第二届大陆会议颁布《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1776.7.4——美国国庆节) ⑤华盛顿奇袭特伦顿和普林斯顿 ⑥萨拉托加大捷——美国独立战争转折点(1777.10) ⑦约克镇战役——美国独立战争最后一战(1781) ⑧英美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独立战争胜利结束(1783年) 3.胜利意义 ①北美独立战争的性质:既是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独立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②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近代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③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④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4.胜利原因 ①美国人民为正义的事业而战,人民全力以赴;②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战争提供了获胜的物质基础;③国际援助:取得了法、荷等国际上的军事援助、道义支持;④华盛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二、华盛顿主持制宪 1、制宪背景 ①独立战争胜利后,华盛顿坚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②独立后的美国邦联松散混乱,强化中央权力迫切且必要 2、《1787年宪法》 ①制定时间 ②《1787年宪法》内容 ③《1787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三、首任总统:措施 (1)第一届任期内:政治上:以周全的考虑网罗人才,组成内阁;创立总统否决制度。 财政上:建立国家银行,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 外交上:改善同英国关系,与印第安人签订友好条约,保证国家和平。 (2)第二届任期内:①对外:在英法战争中“严守中立”,使美国避免介入欧洲战事中。 ②对内:推进西进运动。 ③引退:不当终身总统,为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两届的制度创立了范例。 四、以史实评价华盛顿 ①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领导美国人民赢得了国家的独立。 ②华盛顿是美国共和制的缔造者,他主持制定了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道路,为美国政治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③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开创的内政外交原则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④华盛顿人格高尚,将国家和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坚持民主、不恋权位,开创总 统任期最多两届的先例。 ⑤华盛顿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华盛顿被誉为“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 第0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解析版)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统一六国 (1)条件: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创立皇帝制,自称“始皇帝”。 (2)在中央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制。 (3)在全国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3.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1)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促进文化发展。 (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 (3)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促进交通发展,巩固统一。 (4)军事上: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4.(加试)秦始皇的功过 (1)功: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过:秦始皇暴政致亡。 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②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征收大量赋税。③制定严酷的刑法,实施暴政导致秦速亡。 【拓展】如何理解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要求? 1.战国时期,出现了封建制度逐步代替奴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政治经济统一取代诸侯战乱纷争的历史特征。正是这种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为秦始皇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历史舞台和历史依据。 2.秦始皇顺应时代潮流,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进步成果,进一步除旧布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确立了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为此后2 000多年的中国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3.秦王嬴政审时度势,锐意进取,善于用人,统一方略得当,策略灵活多变,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抓住有利时机,完成中国统一大业,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历史:统一全国,吸取隋亡教训。 (2)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强化君权。 (3)用人: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4)经济: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2021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选修4 第1讲 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及中外科学家

第1讲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及中外科学 家 [考纲要求](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康熙帝。(2)东西方的先哲: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3)出色的科学家:李时珍;牛顿。 一、古代中国出色的政治家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秦国统一六国 (1)条件 ①历史趋势:社会经济的开展;各地联系的强化;民族交往的加强。 ②秦国实力:商鞅变法后,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③人民愿望:人民渴望统一。 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概:广纳各国贤士;制定统一方略。 (2)过程: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六国大业。 2.秦朝的集权和统一 (1)政治: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军事: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根本疆域。 (3)文化:统一文字为小篆,促进文化开展;焚书坑儒,思想控制,摧残文化。 (4)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经济开展。

(5)交通:修筑驰道、直道、人工渠道,促进交通开展。 3.秦始皇的暴政 (1)表现 ①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②严酷的刑法:崇尚法治,其刑法不计其数。 ③修筑长城:工程艰巨,民夫大量死亡。 ④大兴土木:滥用民力,建阿房宫,修骊山墓。 (2)影响:最终导致秦二世时代发生了农民起义,并使秦朝很快灭亡。 4.对秦始皇的评价 (1)功:完毕诸侯割据,统一了全国,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了经济开展;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通过统一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2)过:严刑酷法、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保卫者康熙帝 1.稳固统一国家 (1)祖国统一:平定三藩之乱,使清朝的统治趋于稳定;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使台湾重归中央政府统一管辖,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崇文尚礼: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阶级、民族矛盾,加快满族文化的开展步伐。 (3)民族团结:尊重喇嘛教;多伦会盟,承受臣服;册封四大活佛。 2.维护国家主权 (1)措施:还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 (2)意义 ①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阔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②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维护了国家主权。 3.评价 缔造了稳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幅员,开创了“康乾盛世〞。

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单元总结新人教版选修4

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单元总结新人教版选修4 一、三大政策在新三民主义中是如何体现的? 1.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要求,这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故体现了与中共的联合,而在帝国主义包围下反对帝国主义,“联俄”成为必然的要求。 2.新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有”,体现了“唤起民众”的思想。 3.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的内容,分别体现了对工人和农民的扶助。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新“民族主义”体现了“联俄”“联共”政策。而新“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分别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体现了“扶助农工”的政策。 二、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1.孙中山国民革命生涯的三次转变 (1)第一次转变,由改良思想转变为革命思想。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遭冷遇,走上革命道路。 (2)第二次转变,由依靠军阀到反对军阀。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后,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大都失败,特别是护法运动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 (3)第三次转变,接受苏联和中共帮助,由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中共合作,开创了国民大革命的新局面。 2.孙中山一生的贡献: (1)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对袁世凯及其北洋军阀展开了一系列不妥协的斗争。 (3)晚年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开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新局面。 三、怎样理解非暴力理论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所起的作用?

高中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汇总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全册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 本单元三位人物都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封建皇帝。始皇是统一的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开创者;唐太宗是把中国封建社会开展推向顶峰的皇帝;康熙帝是把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开展到鼎盛同时又开场下坡的皇帝。 第1课"千古一帝〞始皇★注意问题: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又在历史上以"暴君〞形象著称,注意功过评价。 1、统一的原因:①时代趋势;②国力根底;③个人条件;④重用人才 2、主要业绩:①政治制度:建立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③经济制度:土地私有合法化;奖励移民开荒;统一货币、度量衡。④拓疆、交通和文字: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征岭南,修灵渠,设三郡;修驰道、直道,规定车同轨;统一文字。 3、功过评价:①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完毕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②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稳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③扩大疆域,使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④广建宫殿陵墓,劳民伤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注意问题: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唐朝实行的开明的对对外政策 1、贞观之治出现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个人作用;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贞观之治的容及作用:①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

提高了效率。②法律:重视法制,颁行"唐律",惩治贪赃枉法。③科举:开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根底。④经济: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经济逐步复。⑤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 3、开明君主和开放时代:①吸取教训——心存百姓;②广揽人才——知人善任;③广开言路——兼听纳谏;④民族关系——民族平等。 第3课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稳固★注意问题:稳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评价康熙帝的历史奉献;康熙帝与始皇、唐太宗相比,突出奉献是保卫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面临的问题:①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去除;②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尚未完成;③沙俄势力东进。 2、稳固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和影响: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设一府三县,隶属省,正式隶属于中央管辖。促进开发,稳固海防。③抗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④三征噶尔丹,打击XX 蒙古分裂力量。⑤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的管理。 3、评价:①功绩:稳固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和影响;②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第二单元东西方先哲 第1课先师孔子★注意问题: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孔子既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2、主要思想:①政治思想,主"仁〞〔核心〕和"克己复礼〞。要实现仁和礼,

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单元总结新人教版选修4

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单元总结新人教版选修4 一、第二国际和第一国际的异同 1.相同点 (1)它们都是国际性的工人组织。 (2)它们都建立在工人运动由低潮走向高潮的阶段。 (3)恩格斯参与了这两个国际组织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2.不同点 (1)第二国际主要是在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基础上成立的;第一国际则是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的。 (2)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欧洲和北美,它的活动已经同各国工人的实际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参加第一国际的主要是欧洲少数国家的工人组织,它还只是一个宣传鼓动的国际工人组织。 (3)在组织上,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工人政党的上级组织,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组织指明方向;第一国际是各国工人团体的上级组织,直接领导各国团体开展工人运动。 二、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要有以下方面: 1.帝国主义理论:指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2.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几国内取得胜利。并提到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 3.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找到了在落后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4.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列宁丰富了马克思的国家学说,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其精髓,其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5.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为领导的政党。 6.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指出殖民地问题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问题的组成部分。只有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才能推翻帝国主义。认为被压迫民族可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三、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1.功绩:毛泽东的一生,是为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探索的一生。 2.错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他犯了“左”的错误。1958年他不顾客观规律,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挫折。特别是毛泽东晚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使“左”的错误发展到高峰,造成全国大动乱,给党、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建国后最严重的损失。 3.但是,与他的历史功绩相比,这些错误还是第二位的。历史已经证明,没有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他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邓小平所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 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哪两次历史性飞跃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4: 近代科学体系的奠基人牛顿

清单一勤奋好学、善于探索 成长的足迹 1.童年时代 出生于英国林肯郡的一个村庄,爱动脑筋,动手能力强。 2.中学时代 一度辍学,喜欢读书及钻研数学问题。 3.大学时代 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发现代数二项式定理。 4.乡下两年 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日光的组成,并开始研究引力问题。 清单二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万有引力定律 1.提出“万有引力”概念 (1)条件 ①开普勒发现了行星绕日运动的三大定律。 ②伽利略发现了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 (2)内容:通过研究证明宇宙间所有的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 (3)意义:对以后的天体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1)标志:1686年,撰写《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文,提出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经典力学规定了一套基本概念,1687年问世。 (2)地位:是近代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深化认知] 近代科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揭示客观事物本质规律,并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飞跃,标志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用数学方法描述宇宙运行自然法则,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清单三对牛顿的评价 晚年的困惑 1.晚年的困惑 迷恋和钻研宗教与神秘思想,写下了大量的《圣经》评注和其他神学论文。 2.地位与作用 (1)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奠基人。 (2)从伽利略到牛顿的时期,对后来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深化认知] 牛顿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他在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研究方面都做出了划时代的发明和发现,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牛顿是17世纪科学革命中所涌现出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探究点一牛顿对近代科学的巨大贡献 [史料探究] 材料一牛顿由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质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 ——恩格斯 (1)从材料一恩格斯的评价可以看出牛顿的科学研究具有什么特点?概述牛顿对古典物理学所做的主要理论贡献。 [答案]特点:研究范围涉及天文、光学、数学、力学等多个领域;在各个领域里都成果突出,贡献巨大。理论贡献: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与力学三个基本定律,建立起完整的力学体系,从而把天上的行星和它们的卫星的运动规律同地上重力下坠的现象统一起来,完成了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实现了人类认识上的飞跃,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 材料二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还没有发现呢。 任何不是从现象中推论出来的说法都应称之为假说,而这样一种假说无论是形而上学的还是物理学的,无论属于隐蔽性质的还是力学性质的,在实验哲学中都没有它们的地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