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PPT

2、鸦片战争前后士林风气的变化
(1)风起云涌的人民反清抗斗争惊醒了
沉睡中的士大夫,使其对国计民生和时事 政治问题再也不能不闻不问了;
(2)西方列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的入侵及中国的战败促使一批忧国忧时 之士不能不考虑应对时局之策。
3、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出现
鸦片战争时期的地主阶级 改革派主要分为两大类:
目录
▪ 第一章 鸦片战争时期地主
▪ 第七章 五四时期的社会改良
▪
阶级改革派的政治
▪
思潮和空想社会主义
▪
思想
▪
思潮
▪ 第二章 太平天国农民领袖
▪ 第八章 五四时期东西文化问
▪ ▪ ▪
第三章 第四章
的政治思想 洋务运动与洋务思潮 19世纪末叶的维新变法
▪ ▪
第九章
题论战 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
▪
思想
▪
思想
2、《天朝田亩制度》
其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 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纲领 性文献,被公认为太平天国思想的总纲;
3、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运动发展的 历史产物,作为封建土地制度的对立面, 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其所宣扬的平均主义 思想及实施在客观上包含了为中国资本主 义开辟道路的因素;其作为平均主义的纲 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空想性。
2、了解西方,学习西方
(1)组织编译外国书报 《四洲志》 《澳门月报》 《澳门时报》 《华事夷言》
(2)初步提出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 “查英吉利在外国最称强悍,诸夷中 惟米利坚及佛兰西足与之抗衡,…… 此中控驭之法,似可以夷治夷。” ——《林则徐集·奏稿》第769页
四、魏源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经世致用主张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向西方学习)(一)学习西方技术阶段(地主:张学习西方的抵抗派、洋务派;排斥的顽固派)一、原因:①地主阶级本质决定的(维护封建统治),②对西学认识不深。
二、表现1、抵抗派——新思想萌发(1)背景:①欧美资本主义崛起,封建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主因)②经世致用思想奠定基础③鸦片战争失败(直因)(2)代表人物:林则徐:主张:仿制战舰、编译夷书、编著《四洲志》。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3)评价:①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用来抵御西方的侵略,寻找强图御侮之道。
但随着鸦片战败,抵抗派失落,其主张未能实践。
②启迪国人,放眼世界,重新认识世界,在其影响下出现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如康车酋纪行、瀛环志略。
2、洋务派----洋务思潮(1)背景:19世纪60、70年代,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蕃,李鸿章、张之洞等主张:中体西用。
(3)评价: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二)学习西方制度阶段一、背景:①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②对西方认识加深③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二、表现1、维新思想——维新派(早期维新派、康梁)早期维新(1)背景:外国入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学的影响(2)代表:王韬、郑观应(3)主张:①变革政治制度,设议会,行立宪,②发展工商业,与外国商战(4)评价: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未付诸实践,但为康梁维新奠定基础。
康梁维新思想:共同主张---政治上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1)背景:①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资产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壮大(2)人物及主张康有为——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学思想相结合。
发表《孔子改制考》借孔子之名来为维新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梁启超——鼓吹变法图强,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谭嗣同——属于激进派,他对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
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doc

2019长沙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学习西方的思想
文化
初中历史备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⑴开始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为《新青年》。
⑵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
⑶口号: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⑷阵地: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
⑸主要内容:①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主要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颂扬了十月革命。
)
⑹评价:①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②新文化运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③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二讲考纲三:邓小平理论
• 考点1:邓小平理论形成历程及内容? • 考点2:邓小平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的指导意义(金榜要点)
第一讲考纲2:新文化运动
• 考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指导思想、主要内容 (前期、后期)? • 考点2: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金榜) 拓展理解(1)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体现的时 代特色?(金榜) (2)性质:20世纪初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的、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 思想解放运动。 (3)实质: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第一讲考纲1:维新思想
• 考点1: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向西方学习 的背景、表现、作用? • 考占2: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产生 的背景?内容?实践、评价(投影)? • 考点3:早期维新思想的内容? • 考点4、康、梁维新思想的背景、主张、特点、实 践、评价(投影)?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区别? • 考点5: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 所起的作用(金榜要点)
对“中体西用”的评价
• (1)客观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 • (2)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 (3)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 “求富”的迷梦彻底破灭,说明洋务派“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行不通。
对“维新思想”的评价:
• (1)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抨击封建 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改革 教育,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们 的思想解放。 • (2)客观上为后来的民主共和思想、马克 思主义有传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讲考纲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考点1:三民主义形成的背景(含思想渊 源)、基本内容、评价、历史地位(金榜) 实践及结果(联系辛亥革命) • 考点2: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新”在何 处?)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的比较 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 • 考点3: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 作用(金榜要点)
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总结

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总结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有许多值得总结的方面。
以下是我对中国近代先进思想的一些主要观点的总结。
一、民主思想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中,民主思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晚清时期以后,中国人开始关注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念,认为中国的发展需要建立起民主政治制度。
他主张通过民主选举来选举领导人,建立民主的国家机构,实现政权的民主化。
二、科学思想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还包括了科学思想。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思想界开始兴起了一股科学思潮,倡导用科学方法来认识世界。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科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天演论”的概念,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
他还主张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倡导普及科学知识。
三、近代化思想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中,近代化思想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晚清时期以后,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的近代化理念,认为近代化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近代化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通过近代化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四、社会主义思想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还包括了社会主义思想。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出现了一股社会主义思潮,主张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社会主义的理想。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倡导工人阶级革命,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五、文化思想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还包括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思想。
在近代中国,许多思想家开始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他们主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化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腐败与封闭,主张通过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来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六、民族精神思想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中,还包括了强调民族精神的思想。
在近代中国,中国人民开始反思自己的民族状况,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
李大钊是中国近代民族精神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以民族复兴为目标的努力。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年—1949年)

一、考点突破1.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民主义的发展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及大众传媒的发展。
二、重难点提示1. 抗日战争的特点(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4)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6)持久性。
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1)特点正面战场:指国民政府将统治区域分为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以“大兵团作战,进行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
在抗战防御阶段,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是抗战的主战场。
敌后战场:在日伪占领区创建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前线,以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为主。
在抗战的防御阶段起配合作用。
相持阶段,成为敌人进攻的重点。
(2)关系互相配合,相互联系。
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破裂,军事上最终保证了抗战的胜利。
三、考情分析1. 政治史近几年主要涉及抗日战争。
近代史中政治史部分是高考重点,内容侧重于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战争: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人民反抗: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百团大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涉及抗日战争及相关知识(如百团大战)。
尚未涉及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及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和解放战争等考点。
2. 经济史部分近几年高考主要涉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生活习俗变革,晚清时期的婚俗变化,近代的婚俗变化。
本部分内容从题型看,选择题和材料题并重,内容侧重于三方面: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思想史

0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与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01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主要通过留学生和外
国传教士等渠道传入。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译介
02
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翻译和介绍马克思主义著
作,推动了中国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
国特色的近代思想体系。
思想交锋与融合
在西方思想传入的过程中,中国 思想界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和交锋。
不同的思想流派在如何对待西方 思想、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等
问题上存在分歧。
在争论和交锋中,中国思想界逐 渐认识到传统思想的局限性和西 方思想的先进性,开始尝试将两 者融合,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02
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危机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面临 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民族生 存和尊严受到威胁,引发了民族
意识的觉醒。
传统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人们开 始认识到中国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地位和价值。
国家认同感的形成
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国家前 途和命运,逐渐形成了对中华民族 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民族主义在实践中的体现
反帝反封建运动
民族主义者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运动, 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 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
文化保守主义
国家建设与发展
民族主义者关注国家建设与发展,主 张通过发展经济、军事、教育等途径 提升国家实力,以实现民族复兴的梦 想。
一些民族主义者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 价值,试图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振兴 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尊严。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讲稿】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用)、特征、原因及影响。
2、中国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文化娱乐)的变迁。
近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鸦片战争后(1840-1911年);辛亥革命后(1912-1949年)。
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2、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3、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
4、近代以来报刊的出现。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服饰: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清代官服: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年代以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渐多。
新中国成立后,列宁装成为建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装由封闭走向开放。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宽松肥大→旗袍、上衣下裙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中西方服装并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机日益加深 经济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 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思想 鸦片战争后,各种改良方案屡屡失败,资 产阶级革命派走上历史舞台,开始了暴力 革命的道路 个人 孙中山在进行革命活动的同时学习西方资 产阶级的政治理论,丰富了自己的民主革 命思想
②提出:
1905年,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 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 权”。不久,在《民报·发刊词》上, 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 “民族”“民 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 导思想。
此外,毛泽东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 各个历史时期,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 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 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提 出了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 主义。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及精髓
(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 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 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 慧的结晶。
㈡过渡时期--(1949造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㈢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时期
①主要著作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②主要思想
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 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这就在社会主义建设 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实质
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采用西方先进 科技,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4、实践: 开展洋务运动
5、影响
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引进 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建立 近代海军、开设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等, 开中国近代工业、军事和教育之先河,迈出了中 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但是,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最终以失 败而告终。
③特点
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 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 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④实践
1898 年戊戌变法,最终失败。
⑤影响
维新变法思想传播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 想解放潮流 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 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 民的觉醒。
近代民族资产阶级 救亡图存的思想主张
一、维新派----君主立宪制(器物+制度)
1、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①背景:
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中国资本主义和民 族资本阶级产生 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 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②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
③主张: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④局限性:
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能 付诸实践
⑤影响:
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 想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2、康梁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①背景
(政治)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 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 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了一定的理论 基础,先进人士对西学知识的进一步增长, 使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内容
含义
局限性
民生主义 主张核定地价, 不能彻底废除 (平均地权) 现有地价归原 封建土地所有 主所有,革命 制,彻底解决 后因社会进步 农民的土地问 所增涨的地价 题,使革命斗 归国家所有, 争缺乏坚实的 由国民共享 群众基础
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实践: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战争
政治 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
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 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经济 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 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 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思想 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 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 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 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918 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 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成为在中华大 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 (2)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 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 马克思主义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深入工人 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洋 务 派 中 体 西 用 失 败
以制 夷
最终 未实 结果: 践
新 文 化 运 动
实现民族独立 建立了新中国
近代地主阶级 救亡图存的思想主张
一、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器物)
1、背景
鸦片战争开始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林则徐、 魏源意识到与西方的巨大差距
2、主要活动
(1)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 《各国律例》,成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 第一人。 (2)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 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④实践
国共第一次合作( 国民大革命)
⑤评价
(进步性)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 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 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 展和高涨。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 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三、激进派---民主与科学(思想)
1、新文化运动 ①背景
②兴起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提倡民主 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 幕 。《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长,实行“思想自由,兼 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③内容 前期: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7-1936)
①主要著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主要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和 “工农 武装割据”的思想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 的道路问题
3、正式形成(成熟)--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①主要著作:
旧文化的斗争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核心)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④评价
(进步性)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 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 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 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性)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 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 圈子里;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 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传 统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
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 主要知识点
顾小辉 2011年9月
考点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 救亡图存的思想历程
阶级 地主阶级 立场:
资产阶级
维 革 激 新 命 进 派 派 派 君 主 立 宪 制 失 败 三 民 主 义 失 败
无产阶级
中国 共产党 马 列 主 义 毛 泽 东 思 想
林 魏
思想 师夷 主张: 长技
3、影响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 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但是,未能付诸实践。
二、洋务派—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器物)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面临内忧外患
2、含义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 ,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 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 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 科技,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2、新三民主义
①背景
之前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以失败而告终,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受到启发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 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
②提出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 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 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 展为新三民主义
③内容: 内容 含义 局限性
民族主义 用革命手段推 (驱除鞑虏 翻帝国主义支 恢复中华 ) 持的清朝封建 统治
没有提出明 确的反帝主 张 ;带有一 定的大汉族 主义色彩
内容
含义
局限性
民权主义 通过政治革 (创立民国 ) 命,推翻封
没有把地主阶 级作为整个封 建帝制,建 建统治阶级来 立资产阶级 反对,对汉族 民主共和国 地主阶级抱有 不切实际的幻 想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②主要思想:
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理 论 总路线 革命对象 动力 领导权 性质与前途 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政权
基本纲领
革命道路
三大法宝
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 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 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进一步完善和发展(1946—1956以后) ㈠解放战争时期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创造了条件
无产阶级 救亡图存的思想主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 1、发端时期---大革命时期 (1921-1927)
①主要著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②主要思想:
无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 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农民问题乃国 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是中国革命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