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新文化运动分期问题浅析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三种分化倾向论文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三种分化倾向论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三种分化倾向论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场追求自由的运动。
尽管这场运动没有直接提出“自由”的口号,但无论是“民主”还是“科学”口号都内蕴着对“自由”的追求,因为“民主”是自由的重要价值及其原则,它规定着自由的主体以及主体实行自由的形式;而“科学”意味着要为自由在中国的实行提供一种理性的构建武器和价值基础。
另外,即使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而导致性质的转变,也不意味着对追求自由的放弃,科学的“自由”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这种科学的“自由”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内容和根本价值取向。
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1].“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而从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到1922年5月16位知识分子联名发表了《我们的政治主张》前后这一时间段,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由正式形成到最终分裂的时期①,这种分裂根本原因在于民族危机深重所导致的“救亡压倒了启蒙”,以及为了救亡而迫切需要进行的阶级意识与政党意识的提升和社会力量的重组[3];但是如从这一时间段中统一战线内部各派对自由的差异性理解,诸如自由的理论基础、自由的主要内容、自由的重要原则、自由的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就会发现统一战线内部实质已经潜伏着极大的分化危机倾向。
为此,从自由观视阈来对1917-1922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分化倾向进行微观的历史解读,有助于深化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的研究;更重要地在于为当今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中有效地避免对自由“讳莫如深”或过于受惯性的阶级斗争思维影响所产生的极端化行为,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自由观为指导以实现对其他思潮的自由理念的批判和超越,至少能够提供一些启示性价值。
2019年新文化运动范文.doc

2019年新文化运动范文篇一:浅析新文化运动浅析新文化运动1840-1945,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的年代,百年的屈辱带来了百年的激荡,百年的压迫激起了百年的抗争。
当兄弟姐妹被随意戕害的时候,站起来拼命的是整个民族。
而这个民族觉醒的那声号角,便是新文化运动!一、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概述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打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也没有理论对革命进行指导,使人们的斗争成效甚微,中国没能摆脱被凌辱的半殖民地的命运,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历史呼唤新的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
而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被猛烈冲击,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后期,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了。
纵观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具有很多原因。
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世界已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这就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
这是转变的时代条件。
在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欧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厮杀无暇顾及中国,且欧战各国需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在此期间,随着中国工人阶级不断成长,工人运动不断发展,欧战结束后的外资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到了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工人阶级的壮大,开始形成为一支强大的、最富有革命性的新的社会力量。
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论文

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论文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全文如下:作为近代思想文化界的一场伟大变革,这场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无论是在思想文化方面,还是在政治方面,在当时还是在现在,新文化运动都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影响。
虽然新文化运动发生在 20 世纪初,但是学界对于新文化运动研究和讨论的热情丝毫未减,且研究成果浩如烟海。
本文主要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性质、意义等方面,对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任何事件的形成和发展都不能脱离历史孤立存在,忽视对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的研究,就难以深入理解事件全貌,把握事件发展的规律,从而难以做出科学的评价,新文化运动也不例外。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是这场运动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有学者认为,一方面,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满清贵族的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为这场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政治条件; 另一方面,清末,废除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创办了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有异于传统士大夫的新的知识分子阶层,为这场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受众群体。
[1]作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不仅可以追本溯源,还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理论,对于全面、客观的评价新文化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辛亥革命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夯实了思想文化基础。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所宣传的民主、自由、平等的观点,冲破了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束缚,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论文范文

新文化运动论文范文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主要思想与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压力。
在这个背景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和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与观点,试图引领中国朝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的问题根源在于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与思想观念,因此他们提出了反对封建文化的口号,试图通过推动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现代化来改变中国的命运。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与特点可以概括为"民主、科学、实用"。
新文化运动提倡人民主权、科学思维和实用主义,主张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积极改变现状。
这些思想与特点体现了当时国际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现代化思想的回应。
在这一时期,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如胡适、陈独秀、鲁迅等相继涌现,他们通过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推动了中国思想与文化的现代化。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和理论支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其次,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科学、实用等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的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推动了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此外,新文化运动还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促进了他们的自觉行动和个人发展,为中国的青年运动提供了动力。
综上所述,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
它通过反对封建文化,倡导民主、科学、实用等理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现代化的思想与文化积累了丰富的资源,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推动力。
关于新文化运动阶段划分的三种观点.doc.doc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阶段划分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上,主要有三种不同意见。
1.两段说。
此说以彭明、吴雁南、杜文铎、肖堂炎等为代表。
彭明认为:“从1915年9月《新青年》的创办一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新文化运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五四’以前主要讲启蒙运动,‘五四’以后主要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吴雁南、杜文铎、肖堂炎基本上也坚持以五四运动为界把新文化运动分为两大阶段,认为“从1915年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它“是由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和领导的,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范畴。
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才促使新文化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2.两期三段说。
孙思白是持此说的代表。
孙思白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应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又可分为两段,即两期三段。
具体划界是:“(一)前期,1915年9月至1919年5月。
第一阶段: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至1918年11月(《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 的胜利》发表)。
第二阶段:1918年11月至1919年5月(五四运动)。
(二)后期,1919年5月(五四运动)至1921年6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前)。
”其理由是:“第一,从1915年9月至1921年6月是这一运动的全部过程”。
“第二,以五四运动为界标把这一全过程区分为前期与后期,显示出新文化运动性质的重要转变”。
“第三,上述过程的各个阶段,各具有自己的特征”:“(1)前期第一阶段的特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向封建复古主义的旧文化作斗争”,“同时,新文化代表中,无论其还有什么急进温和之别和不同流派之分,但在向封建主义文化作斗争上是一致的”;(2)前期第二阶段的特征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也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但是应当特别重视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新文化,已开始孕育”,同时,“新文化的锋芒,也开始指向现实的政治问题”;(3)“后期运动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开始居于主导地位了。
浅谈新文化运动及其影响

浅谈新文化运动及其影响作者:刘文畅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8期摘要:新文化运动是在20世纪初的中国,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的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其目的是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解放中国人民的思想。
在那个国家任人宰割,人民蒙昧无知的年代,这项运动就像黑夜中的电闪雷鸣,干旱时期的暴风骤雨,彻底地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甚至在100年后的今天,新文化运动依然存在着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20世纪初,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废除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
然而中华民族依然处于非常黑暗的时期——列强侵占大量的国土,国家落后,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的国人,人性麻木、蒙昧无知,深受着封建思想与传统礼教的禁锢。
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需要改变人们的封建思想。
新文化运动由此展开。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称帝,从而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军阀势力崛起,中国国运日益黑暗。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
他们需要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政治。
袁世凯称帝使得封建主义有了复辟的迹象。
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封建思想在广大群众的大脑中已经根深蒂固,而中国需要进行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来剔除封建思想。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
1916年将其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陈独秀受蔡元培聘请,担任北大文科院长,并将《新青年》编辑部迁入北京。
在北大任教的新文化人士李大钊、胡适等人加入了编辑撰稿。
新文化运动要求人权,提倡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提出了人权思想,支持人们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平等博爱的天赋人权。
他提倡人们,要用科学的法则认识客观事物,反对各种愚昧和迷信。
新文化运动对以孔教为代表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批判。
吴虞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鲁迅在《狂人日记》无情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021新文化运动论文(独家整理10篇)范文2

2021新文化运动论文(独家整理10篇)范文 新文化运动是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一些新文化运动论文,共同来探讨一下新文化运动这个话题。
新文化运动论文独家整理10篇之第一篇:媒介迭代视域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摘要:人类媒介的迭代往往促使社会发生变革。
古代中国的传播媒介由龟甲兽骨和金石鼎碑迭代为竹简木牍和缣帛,之后,有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古代欧洲的传播媒介从岩壁石刻迭代为莎草纸和羊皮纸,促进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转型;之后,简牍、莎草、贝叶、缣帛、羊皮纸和桦树皮等传播介质迭代为中国发明的植物纤维纸。
在中国活字印刷思想的启发下,德国古腾堡发明新的机械金属印刷复制技术,由此推动欧洲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蓬勃展开。
由是观之,媒介迭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或不可小觑。
笔者认为,媒介迭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和动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媒介技术迭代:新技术促进新思想传播;二是媒介形态迭代:新媒介构建新文化场域;三是媒介制度迭代:新环境孕养新文化队伍。
关键词:媒介迭代;印刷技术;传媒场域;新文化运动; 人类媒介的迭代,往往促使社会发生变革。
古代中国的传播媒介由龟甲兽骨和金石鼎碑迭代为竹简木牍和缣帛,之后,有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古代欧洲的传播媒介从岩壁石刻迭代为莎草纸和羊皮纸,促进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转型;之后,简牍、莎草、贝叶、缣帛、羊皮纸和桦树皮等传播介质迭代为中国发明的植物纤维纸。
在中国活字印刷思想的启发下,古腾堡发明新的机械金属印刷复制技术,由此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蓬勃展开。
值此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用媒介迭代视角重新审视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空,我们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和新的认知。
一、媒介技术迭代:新技术促进新思想传播 钱存训说:"在古代中国,(雕版)印刷术成为一种维护传统文化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位论文-—新文化运动分期问题浅析

新文化运动分期问题浅析内容摘要: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艺术、思想大发展的时代。
本文主要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分期,笔者在这里共将其分为四期:一、1915年9月到1917年初,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初步发展时期;二、1917年初到1919年5月,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全面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发展时期;三、1915年5月至1917年7月,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各种社会思潮并生的时期;四、1921年以后之927年大革命失败之时,是新文化向革命文化、新文学向革命文学发展的过渡时期。
通过上述分期,以期从纵向发展上更为清晰的认识新文化运动。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关于新文化运动,历来的论述总是将其附于五四运动之下,称作“五四新文化运动”,把它看作是五四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明显是将新文化运动政治化了。
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将新文化运动从五四运动中独立出来进行单独研究,以还历史之真实面目。
要想能够较为清晰地认识新文化运动,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对其进行分期,而这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弄清楚它的起止时间。
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9月《新青年》的创刊,这是学界公认的看法,因而并无异议。
但关于新文化运动何时结束的问题,却有了争议。
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只是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称之为“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而这明显是主张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结束的标志。
另一种看法认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结束,这种观点也是学界大多数人所持的看法。
但我觉得以上两种观点都太过于政治化了,笔者认为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后,新文化运动方才告一段落。
首先,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文学运动在1921年以后仍在继续发展,直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时,新文学才开始向革命文学转变。
其次,在思想界,分化后的新文化阵营又在这一时期共同向学衡派等新保守主义宣战。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新文化运动在1921年以后还在继续,只不过不像先前那样轰轰烈烈,而渐趋不如他的尾声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分期问题浅析内容摘要: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艺术、思想大发展的时代。
本文主要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分期,笔者在这里共将其分为四期:一、1915年9月到1917年初,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初步发展时期;二、1917年初到1919年5月,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全面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发展时期;三、1915年5月至1917年7月,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各种社会思潮并生的时期;四、1921年以后之927年大革命失败之时,是新文化向革命文化、新文学向革命文学发展的过渡时期。
通过上述分期,以期从纵向发展上更为清晰的认识新文化运动。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关于新文化运动,历来的论述总是将其附于五四运动之下,称作“五四新文化运动”,把它看作是五四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明显是将新文化运动政治化了。
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将新文化运动从五四运动中独立出来进行单独研究,以还历史之真实面目。
要想能够较为清晰地认识新文化运动,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对其进行分期,而这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弄清楚它的起止时间。
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9月《新青年》的创刊,这是学界公认的看法,因而并无异议。
但关于新文化运动何时结束的问题,却有了争议。
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只是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称之为“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而这明显是主张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结束的标志。
另一种看法认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结束,这种观点也是学界大多数人所持的看法。
但我觉得以上两种观点都太过于政治化了,笔者认为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后,新文化运动方才告一段落。
首先,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文学运动在1921年以后仍在继续发展,直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时,新文学才开始向革命文学转变。
其次,在思想界,分化后的新文化阵营又在这一时期共同向学衡派等新保守主义宣战。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新文化运动在1921年以后还在继续,只不过不像先前那样轰轰烈烈,而渐趋不如他的尾声罢了。
到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后,革命文艺开始兴起,新文化运动结束。
本文在这里主要是对1915—1927年的新文化运动进行分期,不足之处,请予指正。
一从1915年9月《青年杂志》的创刊到1917年初《新青年》前往北京之前这一段时间,为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第一阶段:资产阶级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初步发展时期。
以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此年更名为《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这是学界共同的看法,并没有什么异议。
但为什么其所代表的文化就可以被称作是新文化,其被认为是一场运动呢?很明显,这就是说《新青年》之前的文化大都是旧文化、旧思想了。
的确如此。
中国的封建社会比之于外国,延续的时间特别得长,有两千多年,封建主义旧思想根深蒂固。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腐朽的满清政府,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北洋政府仍厉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民国只剩下了一个空招牌。
正如鲁迅先生在《忽然想到》(一九二五年二月十五日)一文中所写到的:“我觉得已久没有所谓的中华民国……我希望有人好好的作一部民国的建国史给少年看,因为我觉得民国的来源,实在已经失传,虽然还只有十四年!”①同时,自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得到广泛传播,辛亥革命虽然很不彻底,但它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这必然会对旧的封建主义思想文化造成冲击,从而引起新旧思想与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碰撞。
为了迎合北洋政府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维护传统的以孔丘思想为主体的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的主导地位,康有为等旧的维新派人士掀起了“尊孔复古运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文化复古派。
1913年,康有为等创办《不忍》杂志,接连发表文章大肆攻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宣扬封建主义旧道德、旧文学,鼓吹“尊孔复古”,其中便这样说道:“欲中国之不亡;必自至诚至敬,尊孔子为教主始。
”②而袁世凯政府则于1914年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
宜尊孔尚孟,以端其基而致其用”③。
尊孔复古逆流喧嚣一时,以文化复古派为首的封建守旧势力先后成立了“孔教会”、“尊孔会”等反动组织,企图全面复活旧的封建主义制度。
针对此种情况,1915年创办的《新青年》则针锋相对地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文化思想,像封建主义旧道德、旧文化宣战,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出一系列彻底反封建的思想文化主张,新文化运动就此开始兴起。
其实呢,在《新青年》创办之前,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刊物也已经出现,如《东方杂志》和《甲寅》杂志。
《东方杂志》于1904年在上海创刊,是国内较早创办的刊物。
辛亥革命后,《东方杂志》也曾介绍和宣扬一些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但其主张和平改革,反对暴力革命,主张新旧折衷,中西调和,对封建主义旧道德、旧文化主张不要完全破除,这其实是对守旧势力的妥协和偏袒。
而《甲寅》杂志则创办于1914年,主编为章士钊,协助章士钊担任编辑工作的是陈独秀。
《甲寅》创刊后,也进行了一些反对袁世凯的宣传,因而具有一定的进步。
但在对待封建主义旧文化的问题上,《甲寅》则与《东方杂志》的态度一样,不主张完全破除,故而,陈独秀则会在第二年另起炉灶,创办《青年杂志》,申述自己的思想文化主张。
因而,较早出现的《东方杂志》和《甲寅》等资产阶级性质的刊物所代表的思想文化主张根本就不能算作是什么新思想、新文化,而在真正的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它们开始反对新文化,反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更加封建保守了。
1915年9月,陈独秀在全国最大城市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第2卷其更名为《新青年》)——这个当时国内最为进步的刊物,新文化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新青年》在其创刊之时,便打出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便已鲜明地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危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④。
讲人权,也即将民主。
此文提出了六条新旧思想之间的不同,新思想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矛头已经指向了封建主义旧道德、旧思想的核心——孔家店,虽然它没有第二个阶段里那么激烈和彻底。
新文化开始之①鲁迅:《忽然想到》(一——四),见《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2、13页。
②转引自汪士汉著:《五四运动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6页。
③彭明著:《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0页。
④陈独秀:《敬告青年》,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时,正赶上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因而,尊孔与反孔,自然成为新旧文化之间斗争的焦点。
在这一时期,《新青年》上先后发表了易白沙的《孔子平议》、陈独秀的《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进行反孔宣传。
在这一时期,《新青年》共出了两卷。
首卷从1915年9月15日到次年2月15日,共出了六期,刊物名称是《青年杂志》。
首卷完刊后,中途停刊半年。
1916年9月1日复刊,更名为《新青年》,陈独秀发表了名为《新青年》的文章,同期发表的还有李大钊的名文《青春》,文中表达了作者创造青春中华的美好愿望。
《新青年》第二卷到1917年2月终刊,这刚好是其迁往北京之时。
《新青年》前两卷的作者除了陈独秀之外,主要还有高一涵、易白沙、刘叔雅、谢无量、汪叔潜、苏曼殊、李大钊等人。
总而言之,在这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大为兴起,它初步发展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对封建主义进行了一定的批判,开启了青年人的智慧,激发了青年人的爱国热情,为新文化运动的全面发展作了铺垫。
二从1917年初《新青年》迁往北京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这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全面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发展时期。
1917年1月,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蔡元培开始出任北京大学的校长一职。
上任伊始,蔡元培便开始着手整顿北大,并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陈独秀便在此时被聘为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其主办的《新青年》也随之迁往北京,此外,蔡元培还聘请了一大批新文化人来北大任教,如刘半农、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人,而钱玄同、沈尹默等则在此前便已在北大任教,这些人都成为新文化运动全面发展时期的健将。
《新青年》在迁往北京后,开始了它新的一页。
自此,“在北京,以北京大学为基地,以《新青年》为中心,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起来”①。
首先,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学革命运动开始大为兴起,其宗旨是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此促进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文学革命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7年1月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在《新青年》上的发表。
文中作者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②以上所说到的这八点,其实也正是白话文所要求的基本文法。
虽然胡适在文中并没有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封建的主张,但其所倡导的文学改良思想促进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因而具有首创精神,就连陈独秀也这样评价说:“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
”③不久,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曰,推翻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立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立明了的、通俗①姚维斗、黄真主编《五四群英》,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页。
②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③陈独秀:《文学革命论》,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生活·读书·新知的社会文学。
”①此外,作者还明确提出了要革新政治,必须要革新文学,因为新文学是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的。
文学革命的口号一出,立刻得到了广泛的响应。
钱玄同便是当时白话文的热烈倡导者。
“他第一个写白话文章在《新青年》发表,并且建议《新青年》‘作为白话文的试验场’,号召大家都来写作白话文。
”②而《新青年》也自四卷一号起,开始大量使用白话文。
此外,其他新文学健将也在此时为文学革命做出了贡献。
刘半农、沈尹默创作了一些白话诗和白话文。
而鲁迅则在1918年3月在《新青年》四卷五号发表了中国当时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又接连在《新青年》上陆续发表了《孔乙己》、《故乡》等小说和《我之节烈观》、《随感录》等杂文或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