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

合集下载

胸痹的名词解释简便

胸痹的名词解释简便

胸痹的名词解释简便胸痹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症状,也被称为心绞痛。

它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造成的一种疼痛感,通常位于胸骨后或胸骨两侧的区域。

胸痹的症状可以与心肌缺血相关,而心肌缺血则是冠心病的一个主要特征。

胸痹的发作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

冠状动脉是心脏供血的主要血管,它们负责将氧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心脏肌肉。

然而,当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时,心肌的供血会受到限制,导致心肌缺血。

胸痹的疼痛通常被形容为一种紧压、重压、烧灼或刺痛的感觉。

这种疼痛可以向颈部、下颌、肩膀、背部或上臂放射,常常持续几分钟,有时会伴随着恶心、呕吐、出汗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和频率可以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胸痹发作的原因有许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血管壁上斑块的形成。

这些斑块会逐渐增长,最终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

除了冠心病外,其他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和缺乏体力活动也可能增加胸痹的患病风险。

如果出现胸痹的症状,建议立即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心电图结果来确认疾病的诊断。

除了基本的体格检查外,医生可能还会建议进行血液检查、心脏超声检查、放射性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等进一步的检查。

对于轻度胸痹患者,可能只需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控制症状。

这包括戒烟、控制高血压、控制血脂和血糖水平、适量运动以及保持健康的饮食。

此外,医生还可能会开具一些药物来缓解疼痛和预防发作。

例如,他们可能会开具硝酸甘油片或喷雾剂,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的血液供应。

其他药物如β受体阻断剂、钙离子拮抗剂和抗血小板药物等也可能被使用。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胸痹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包括扩张血管技术(如冠状动脉支架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手术治疗通常是指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通过移植其他血管来绕过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

胸痹是一种需要重视和及时治疗的疾病,因为它是心脏病的一个早期警示信号。

中医的胸痹证

中医的胸痹证

中医的胸痹证熊世升/整理以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多因素体阳虚,感受寒邪,寒凝心脉;或忧思恼怒,肝郁气滞,瘀血内阻;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聚湿生痰,闭阻心脉;或劳倦伤脾,生化无源,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或久病不愈,房劳伤肾,进而损及心之阴阳等引起。

常见证型有:①寒凝心脉型胸痹。

证见心痛如绞、遇冷则疼痛加重,甚则伴有手足不温,冷汗出,心悸气短,心痛彻背,苔白脉紧,治宜通阳散寒,活血通脉,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

②②痰浊闭阻型胸痹。

证见心痛胸闷,咳痰粘稠,纳少倦怠,苔白腻脉滑,治宜理气化痰,方用二陈汤加味。

③③瘀血痹阻型胸痹。

证见心痛如刺,痛有定处、舌暗红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或结代,治宜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④④心气不足型胸痹。

证见心痛伴胸闷气短,心悸乏力,舌淡脉细缓,治宜养心益气通脉,方用保元汤加味。

⑤⑤心阴不足型胸痹。

证见心痛,头晕,心烦失眠,口干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阴养心,方用天王补心丹。

⑥⑥心阳亏虚型胸痹。

证见心痛心悸,遇冷病甚,神疲气短,四肢不温,舌淡胖,脉沉迟,治宜补气温阳,方用人参汤加味。

胸痹如持续发作,疼痛剧烈,也可变生厥证、脱证等危重证候。

辩证论治(1)阴寒证:证候;胸闷气短,胸痛彻背,遇寒则甚,畏寒肢冷,重则喘息不得卧,面色苍白,心悸自汗,四肢厥冷,苔白滑或腻,脉沉细。

治法:宣痹通阳,散寒化浊。

主方:瓜蒌薤白白酒汤。

(2)痰浊证:证候:心胸痞闷胀痛,时缓时急,甚则痛引肩背,心悸气短,身重头昏,少食腹胀,形体肥胖或咳嗽喘促,痰粘色白,舌胖嫩,苔白腻,脉沉迟滑或濡滑。

治法:宣痹通阳,理气豁痰。

主方:瓜蒌薤白半夏汤。

(3)血瘀证:证候:胸痛如针刺,或呈绞痛,痛引房背,时作时止,心悸气短,胸闷,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涩或结代。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4)气阴两虚证:证候: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痛甚。

胸痹查房总结

胸痹查房总结

胸痹查房总结一、胸痹疾病介绍胸痹是一种临床表现为胸骨后或胸前不适、压迫感或疼痛的疾病,常见于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脏疾病。

通过对患者胸痹症状的观察和体征的检查,可以进一步了解其病情和病因,从而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

二、查房目的1.观察病情的变化:通过查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症状的缓解或加重、体征的出现或消失等,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指导治疗计划:通过查房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征,可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选择合适的药物和介入治疗等。

3.评估预后:通过观察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可以初步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并进行进一步的干预和管理。

三、查房要点1.详细询问患者症状: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以及伴随的其他症状,如呼吸困难、胸闷等。

2.仔细观察患者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基本生命体征,以及心音、杂音、心律的改变等心脏体征。

3.心电图检查:对于胸痹患者,心电图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发现心肌缺血和心律的异常情况。

4.了解治疗情况:询问患者是否按时服药,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等。

5.观察并记录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脂水平等,以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药物代谢情况。

四、查房心得在实际查房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细心观察:查房时需要细心观察患者的表情、姿势和行为,尤其是对于胸痹患者,可以通过观察其是否出现疼痛的表情来评估疼痛程度。

2.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向患者详细询问症状,理解患者的感受,并告知患者查房的目的和意义,增加患者的配合度。

3.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在查房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确保查房环境的舒适和患者的尊严。

4.注意态度和语言:与患者交流时,要以尊重和耐心的态度对待,使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解释疾病和治疗方案,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配合治疗。

五、查房总结通过胸痹查房,我们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查房时需要细心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心电图等辅助检查,进行全面评估。

胸痹的健康教育

胸痹的健康教育

胸痹的健康教育
胸痹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引起的。

为了预防和控制胸痹,以下是一些健康教育的建议: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遵循均衡饮食,减少摄入高盐、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

饮食要富含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并保持适当的体重。

避免不健康的习惯,如吸烟和酗酒。

2. 建立规律的锻炼习惯: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

锻炼可以增强心脏肌肉的力量,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心脏病的风险。

3. 控制高血压和高血脂:高血压和高血脂是胸痹的主要危险因素。

定期测量血压和血脂水平,如果异常,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如药物治疗、改善饮食习惯和增加运动。

4. 减少压力和焦虑: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会影响心脏的健康。

寻找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如听音乐、读书、做瑜伽等。

5. 定期体检和检测:定期到医院进行心脏健康检查,包括心电图、血压、血脂检测等。

早期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以上是关于预防和控制胸痹的健康教育建议。

如果出现胸痛等不适症状,应尽快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胸痹的功能主治

胸痹的功能主治

胸痹的功能主治1. 胸痹的定义胸痹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术语,指胸部疼痛或不适的症状,也称为心痛或心绞痛。

它通常是由于引起冠状动脉痉挛或缺血的原因所致,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2. 胸痹的功能主治胸痹的治疗主要以舒筋活血、消炎止痛为目的,具有以下功能主治:•缓解胸痹症状:中医药治疗胸痹可以通过活血化瘀、通络舒筋的作用,缓解胸痹症状,如胸闷、胸痛等不适感。

•改善心血管功能:中药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胸痹的发作。

•调节气血平衡:胸痹与气血不畅有一定的关系,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气血平衡,促进气血的运行,缓解胸痹症状。

•抗炎消肿:一些胸痹可能与炎症有关,中医药可以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消肿并缓解胸痹症状。

•调节心理状态:心理因素对于胸痹的发作有一定的影响,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心理状态,缓解情绪压力,降低胸痹的发作频率和程度。

3. 常用中药治疗胸痹的方剂以下是中医常用的治疗胸痹的方剂,供参考:•六安汤:主要成分有半夏、甘草等,功效为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常用于治疗胸痹症状明显的患者。

•补中益气汤:主要成分有黄芪、党参等,功效为益气健脾、活血化瘀,常用于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

•小青龙汤:主要成分有生姜、黄连等,功效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常用于治疗胸痹热象型。

•芎归汤:主要成分有当归、川芎等,功效为活血调经、舒筋止痛,常用于治疗胸痹与经前期胸痛相关的患者。

以上方剂只是其中的几个例子,根据个体差异和具体病情,中医师会进行个体化的方案选择。

4. 饮食调理的建议除了中药治疗,调整饮食也是缓解胸痹症状的重要方法。

以下是一些建议:•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葱、蒜等,以免引起胸痹的加重。

•合理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等,有助于防止胸痹的发作。

•控制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避免过度摄入糖分和脂肪,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

•适量饮用红茶、绿茶等,这些茶叶富含抗氧化物质,有助于消除自由基,减轻血管炎症。

中医内科学-胸痹-笔记

中医内科学-胸痹-笔记

中医内科学-胸痹-笔记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病因病机 1.胸痹的常见病因 胸痹的致病原因主要有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导致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心脉痹阻。

2.胸痹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有气虚、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相兼为病,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

诊断和类证鉴别 1.胸痹的诊断要点 (1)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

(2)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者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2.胸痹与胃痛、真心痛的鉴别 (1)胸痹与胃痛: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

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

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

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2)胸痹与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清至节、脉微或结代等的危重急症。

辨证论治 1.胸痹辨证的要点 首先辨病情轻重,其次辨标本虚实。

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息即逝者多轻;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者多重;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者常为重症或危候。

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服药后能缓解者为顺症,服药后难以缓解者常为危候。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胸痹(英文名为:Chest discomfort)是指胸部出现不适或疼痛的一种症状,可以是持续性的或间歇性的。

在中医中,胸痹属于心病范畴,是由于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而导致的症状。

中医诊疗胸痹常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病因病机进行针灸、中药调理。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针灸疗法1. 范围针刺疗法:可经过定位、取穴、插刺和保留针四个步骤进行。

常用的穴位包括:心俞穴(督脉,位于心俞点),内关穴(手太阴肺经,位于腕关节内侧),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位于胫骨前外侧,当膝眼直下四横指的处)等。

2. 灸法:适用于气虚血瘀、寒痹之胸痹患者。

常用的灸穴有:井穴(位于拇指的食指关节后凹陷处)、关元穴(气海穴,位于脐中央凹陷处)、气海穴(天枢穴,位于肚脐中央两横指)。

灸时可以选用艾炷、艾灸或小艾炷等。

二、中药疗法1. 草药方剂:中医药配方中有许多适用于治疗胸痹的方剂。

常用的有:闯荡汤、川芎茶煎、活络久脉丸等。

这些方剂多能疏通心脉、活血化瘀、舒畅胸脘,以达到缓解胸痹症状的目的。

2. 中药调理: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常用的药物有:川芎、当归、三七、红花、桃仁、郁金、延胡索等。

这些药物多具有活血化瘀、温通心脉、舒畅气机的功效,有助于改善胸痹的症状。

三、饮食调理1. 忌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酒精、咖啡等。

这些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加重气滞血瘀,导致胸痹症状加重。

2. 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身体组织的重要构成成份,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可以促进身体的修复和恢复。

3.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新鲜水果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有助于调理心脉、改善胸痹症状。

四、生活习惯调理1. 保持充足睡眠:睡眠充足有助于人体恢复,减轻心理压力,改善胸痹症状。

2. 调整情绪:情绪不稳定会导致气机不畅,加重胸痹症状。

保持愉快心情,减轻精神压力,有利于胸痹的康复。

3. 适度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活血化瘀,减轻胸痹症状。

胸痹名词解释中医内科

胸痹名词解释中医内科

胸痹名词解释中医内科胸痹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心血管疾病,在中医内科中也是一个常见的疾病。

胸痹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胸部刺痛、心前区疼痛等。

中医内科通过对患者的详细检查和分析,可以确定胸痹的病因,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对于胸痹的病因分析主要是从气、血两个方面出发。

中医认为胸痹是由痰湿、痰火、气滞、血瘀等不同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心脏的正常运行。

因此,中医内科治疗胸痹的方法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病本”。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按摩、气功等,这些疗法都是相对应的,具体选择依据患者病情和体质。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常规用来治疗胸痹病人的一种方法,中药中有许多单味或复方药物可以用来治疗胸痹,比如桂枝、羌活、白芷等。

中药治疗胸痹的药物方剂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前方才有效。

针灸相对来说是一种较为安全和无创的治疗方法,通过针刺人体的一些穴位,来达到改善气血循环的目的。

按摩和气功也是治疗胸痹的有效方法,因为按摩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气功可以使人体内部的血液得到足够的充分运输。

这些治疗方法相对比较安全,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自行进行。

中医内科针对不同的胸痹病因,也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果是痰湿引起的胸痹,主要是要平喘化痰,可以用桔梗、藿香、厚朴等中药来治疗;如果是痰火太旺引起的胸痹,则需要用枳实、黄芩、竹叶等中药进行调理。

如果胸痹是因气滞引起的,治疗方法则是需要行气活血,可以用木香、川芎、丹参等中药来治疗;如果是血瘀引起的胸痹,治疗方法就要采用活血化淤的中药,例如桃红、红花、山楂等。

总之,胸痹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中医内科中也是一个常见的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通过对患者的详细检查和病因分析,确定胸痹的病因,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胸痹的目的。

虽然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可能需要一些时间的积累和患者的合作,但其治疗效果是显著且长效的,也比较安全,变更适合患者长期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五脏相关以及现代医学浅谈胸痹 班级 针七 姓名:bigwhite 学号:20121220+++++++ 【摘要】 胸痹作为中医内科的重要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病死率以及复发率居高不下,发病年龄更是趋向年轻化,在中西医均有着广泛的关注。为了更好了解研究疾病,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检索方式从胸痹与五脏的关系以及在现代医学中的主要认识对胸痹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以及临床辅助治疗补充了解。 【关键字】 五脏,胸痹,心理干预,针灸疗法,整体观念

【引言】 胸痹主要是由寒邪、饮食、情志、年老等因素引起心脉痹阻,临证以胸部闷痛为主症,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轻者仅感到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胸痛彻背,背痛彻心,伴有肢冷汗出,喘不得卧,唇青肢厥等症[1]。由此可见胸痹病位在心,但实际上胸痹与肝脾肾其他五脏也密切相关。正如《难经第六十难》“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之说,深刻阐明了胸痹的发病关键[2]。《诸病源候论》亦云:“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冷所乘,不伤正经者亦令心痛。”这些均反映出胸痹病位虽然在心以及其正经,但常常受到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以及相关经络病变的影响。所以在临床辩证治疗上,树立中医整体观念,抓住五脏以及经络理论。这也就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认识胸痹的病机。 【正文】 第一部分 五脏与胸痹相关 首先,血脉的痹阻不通以及缺少血液濡养与胸痹之间直接相关。如《素问痹论篇》曰:“心痹者,脉不通。”“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我们都知道,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主要表现在心行血(心气推动)和心生血(心阳温煦)两个方面。而心这个生理功能的运作依赖于他脏的支持。他脏受损或者虚弱会影响到心运作。 1.1 脾胃对心生理功能的支持 其一,脾胃为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胃受纳腐熟饮食物,通过脾气化作用,转为水谷精微,运化升清上输心肺,化生气血,下达于肾,充养先天之精[3]。若脾胃运化障碍,心之气血难以化生,心气虚而血运无力,经隧不通,心脉痹阻而发病。再加上,水液运化失司,湿浊内生,凝聚为痰,痰浊日久,气机阻滞,心气不运,血行不畅,瘀阻脉络,闭涩血脉则胸闷、胸痛[4]。正如李东垣提出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此时应当益气健脾,化湿去浊。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其二,脾主统血,使血在脉中约束而不溢出脉外,与心行血相反相成。 其三,脾胃位于中焦,足阳明胃经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5]。足太阴脾经分支从胃分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心与脾胃之间通过脉络相互进行信息沟通,运行交通气血。正如《灵枢本脏》言经络“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此时主要通过经脉所属穴位阳性反应点来诊疗胸痹。 1.2 肾对心生理功能的支持 其一,肾藏先天之精,为“先天之本”、“封藏之本”。肾精化肾气(元气),气分阴阳,肾阴肾阳乃一身阴阳之根。若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心阳,阴寒内盛或外寒侵袭,致阴盛阳微,寒性收引使得心脉挛急,发为胸痹痛[6]。抑或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于上,心火焦灼脉道且肾阴 不滋心阴,脉道枯涩而痹阻不通,亦可发为胸痹。是故古人有言“欲养心阴,必滋肾阴,欲温心阳,必助肾阳”,在治疗胸痹心痛时必先顾护先天之本。尤其是年老体虚者极易出现心血管等病变,这主要由于下元亏虚,无法上助心阳,心阳赤化作用无力运行,血液易受寒邪凝滞于脉管中,使得痰浊瘀血内生,脉管弹性和通利度下降,这如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规律:“女子五七,阴阳脉衰,面始焦,发始堕;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此时应当温阳化气,活血化瘀,同时不忘顾护阴气的滋养。 其二,足少阴肾经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阴经在胸部衔接,手足各经脉相接,使气血运行如环无端。 1.3 肝对心生理功能的支持 其一,肝主疏泄,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血津液的作用,使得心脉通畅气机调达。其中,肝气疏泄不及,最易横逆犯胃,导致脾胃运化障碍,影响心脉气血生化;若肝气疏泄太过,肝郁化火或大怒伤肝,使肝气上逆,气机逆乱,上犯心包。 其二,肝主藏血,心主行血,两者相互协调。王冰曰:“肝藏血,心行之,动则血运行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肝主血海故也。”其中肝藏血能够濡养肝木,制约肝阳太过而亢逆。若肝不藏血,使得筋膜失其濡养,血脉拘挛,发为胸胁痹痛。 其三,肝喜升发调达,情志心理活动与肝密切相关。现如今,由于快节奏忙碌的生活方式,激烈的社会竞争,在人们心中极易形成了一股无形的压力,表现出长期心情紧张、焦虑及烦躁。这些均与肝失调达相关。而研究表明,人的情绪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会导致大脑皮层兴奋-抑制平衡失调,从而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舒缩血管中枢传出缩血管的冲动占优势,冠状动脉及其他小动脉收缩,甚至痉挛,继而诱发和加重胸痹心痛的症状[7]。在心理上将这类归结为A型行为模式[8],这类心理因素虽不是胸痹的决定性因素,但却是存在于患者身上的一个普遍因子。并且早在1977年国际心肺和血液学会上确认,A型行为(性格)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易患因子[9]。所以当患者有明显的胸痹症状如胸闷不舒,在西医各项检查上无明显异常的情况下,除却中医疗法还应重视心理干预。 中医在这类型上,考虑到肝气郁结极易造成瘀血停滞,所以不仅需要宽胸疏肝理气,还应加上活血化瘀之药,再根据临床症状观察是否出现脾胃运化受制痰湿内生对药味进行加减。现代代医学认为,疏肝、理气、活血有调节内分泌的功能,以及抑制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性,对抗血栓形成,降低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含量,减轻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和脂质沉积,扩张冠状动脉以及改善心肌血、供氧等多方面作用[10]。 其四,据五行理论,肝属木,心属火。肝与心为母子关系。肝病(母病)及子[11]。正如《明医杂著· 医论载》说道:“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 1.4 心肺相关 其一,肺主气,通过肺的呼吸运动从自然界吸入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在胸中集聚形成宗气。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肺气虚弱抑或肺失宣降则影响宗气生成。正所谓“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宗气不足,则心血推动无力,可见胸部隐痛,时发时止,心悸气短,动则憋闷,纳少倦怠,易汗出,面色白,舌淡有齿痕,脉沉细或结代[12]。此时可用桂枝助阳化气,使血得气则行。正如古人所云:“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亦可加减补血活血药如当归。 其二,肺朝百脉。这点与现代医学中肺循环颇为相近。静脉血血液通过肺的气体交换功能转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回流入心,输布周身。这也可以概括地说成肺司呼吸,调节气机。促进心血运行。 其三,肺的生理位置与心毗邻,同居胸中,同属手三阴经在胸中衔接。再加上肺为华盖,相傅之官,辅佐和保护君主之官。肺司皮毛,主一身之卫阳,抵御外邪构成人体第一道防线[13]。肺卫不顾,腠理开泄,外泄侵入,伤及心营,壅痹胸阳,症多见猝然胸痛。 从以上五脏与心主血脉功能的相关性,我们可以论证胸痹病位不仅在心,与他脏密切相关。而他脏的功能失调亦会间接或直接地生成气滞、痰浊、瘀血以及阴寒主要病理产物,这些又组成了胸痹的主要病理因素,导致心阳亏虚,胸阳不振,心脉痹阻。所以在具体治疗上,应注意活血通络,贯穿始终。而胸痹作为本虚标实的临床代表性疾病,极易反复发作,基于这个特点,治疗上应当通补兼施,用药上防止长期使用辛香之剂,耗气伤血。 第二部分 现代医学中的胸痹 胸痹在字面意思上很显然是一个与心胸部位疼痛有关的疾病。广义胸痹可涉及胸痛、胃脘痛、胸痞等多种疾病。狭义胸痹多指现代医学中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炎等心脏疾病[14]。所以本次探讨主要以血管病变和心脏活性为主。 2.1 血管壅塞,粥样病变 脂质、血糖以及胆固醇代谢紊乱造成的病理产物对血管负性作用类似于于中医痰瘀胸痹。临床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三高人群容易患心血管疾病这一说法。其中,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其血浆中HDL的降低阻碍了动脉壁中胆固醇的消除(清道夫效应[15]),导致血浆中胆固醇滤过和清除之间不平衡,使得胆固醇沉积,而这些沉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而高血压患者,过高的血压会对动脉管壁内皮细胞产生机械性冲击性的损伤,促进粥样硬化形成。诸多斑块堵塞血管,使血管狭窄硬化,造成心肌供血供氧不足,引发胸痹。而这些由于物质代谢紊乱,血液中病理产物增多现象在中医学中类似于血浊[16]即血液失却清纯状态,或丧失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所以临床用药上讲究中西结合,在运用扩血管西药同时亦可根据中医辨证加入活血化瘀之剂。 2.2 心脏血氧供应与能量代谢失衡 在临床上,缺血性心脏病引发胸痹甚是多见。而判断的依据除却望触扣听四诊以外,往往涉及多项针对性检查。最为基本的就是心电图,在此我们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率过快抑或过缓或者不齐,是否存在早搏,传导阻滞等现象。若患者普通心电图正常,临床胸痹现象却是否明显,此时应该考虑心脏超声,从各个角度观察心脏,鉴定心功能,而通过超声多普勒可以获知心脏血流图像,诊断心脏是否存在瓣膜疾病【16】。在各项检查中应注意排查心脏以外的疾病。 第三部分 临床治疗 一般来说,临床上对于治疗胸痹均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在这过程中,我们亦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进行辅助治疗。所以在临床治疗上面主要补充针灸以及情志疗法。 3.1针灸治疗补充 针灸治疗上主要利用位于背部的背俞穴,通过调整相关脏腑功能来改善经脉痹阻现象。我们常可用以下配穴:背俞穴针刺心俞(心痛之要穴)、肺俞、肝俞、厥阴俞等具有温补心阳,强壮筋脉,调血活血作用的俞穴,同时配之内关。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擅治心胸诸疾,与背俞穴配合可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现代研究也证实,针刺内关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功能及冠脉血流量具有调整作用,可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和相关症状,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肌缺血,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17]。 其他研究亦表明临床上针灸全息理论配合药物治疗也是具有较为神奇的功效。全息医学是介中医学和现代生物学之间的一门新必边缘学科。根据全息论,第2掌骨侧穴位群的分布恰像整个人体的缩小,根据相对独立局部群能反映整体的特性可指导临床[18],类似于耳穴治疗理论。所以在采取药物治疗可同时配合针刺第二掌骨侧肺心穴,此法止痛快捷亦具有疏通经络气血之疗效。 最后临床上由于患者体质强弱差异不同,施术者在针刺过程中要注意针刺强度,手法补泻等的调节,也可采取中药穴位贴敷等温性疗法。 3.2 情志疗法补充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气内守,病安从来。”这意味着,疾病的发生与情志心理脱不了关系,胸痹亦是如此。研究表明,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治疗时加强情志、饮食、二便护理,对缩短病程,减少发作强度和频率有重要作用[19]。同时我们会发现胸痹在疾病发展阶段往往伴随着程度不同的焦虑、抑郁和急躁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或多或少都会影响疾病治疗的进程,所以在治疗患者身体疾病同时,密切关注其心理健康也是极其有必要的。根据现代医学模式,我们应做到生-心-社三者的统一治疗。临床上,根据尊重、真诚和共情的心理干预原则,我们可以教导患者掌握调节控制自我情绪,培养良好的兴趣,以情移情[20],使情绪做到良好的宣泄排解。所以临床上心理干预对胸痹也有很大的辅助疗效。 【结论】 综上,本文通过胸痹与五脏的关系以及在现代医学中的主要认识以及对胸痹的临床辅助治疗三大部分对胸痹的病因病机以及临床治疗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 陈湘君主编 . 《中医内科学》[M] . 第2版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6 P89-91 [2]. 单书剑,陈子华编著.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胸痹心痛卷》[M] . 第2版 . 北京:中国中 医药出版社,2011. 7 P245-250 [3]. 高思华,王键主编. 《中医基础理论》[M] . 第2版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6 P73-96 [4]. 丁斗 . 调理心气法在胸痹心痛中的证治规律研究[D] .贵阳中医学院,2007. 6 [5]. 刘清国,胡玲主编. 《经络腧穴学》[M] . 第3版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8 P10-11 [6]. 郑凤莲. 从脾肾论治疗胸痹心痛介绍[J] .内蒙古中医药,2014,3 P45-46 [7]. 李振瑞.从肝肾论治冠心病浅深[J] .江苏中医药,2012,44(1) P30-31 [8]. 孔军辉主编.《医学心理学》[M]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6 P52-53 [9]. 苏诚炼,沈绍功主编.《胸痹心痛证治与研究》[M] .第1版.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 社,1991. 10 P15 [10]. 李丹. 肝主疏泄与中医内科多种疾病的关系探讨[J] .中国医药导报,2009,6(25) P66-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