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胸痹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胸闷、胸痛等。

以下是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的详细介绍。

一、中医临床路径1.接诊与初步评估:医生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病情史、症状等信息,进行初步评估。

2.查体与辨证分型:医生进行查体,包括测量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并观察面色、舌苔等反映机体状况的指标,辨证分型以确定病机。

3.辅助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血液检查等,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4.诊断:综合以上信息,确定准确的诊断。

5.治疗方案制定:根据病情和辨证分型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6.治疗:根据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中药治疗或其它中医疗法。

7.疗效评估:根据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辅助检查结果等。

8.随访:在治疗过程中进行随访,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9.评估和总结:综合治疗效果和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和总结,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或调整治疗方案。

二、诊疗方案1.药物治疗:(1)针对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具有疏肝理气、解郁开窍的作用。

(2)针对心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舒心安神片,具有舒心安神、解郁化痰的作用。

(3)针对气滞血瘀型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2.针灸治疗:(1)针灸穴位:可以选择足三里、曲池、中脘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缓解胸痹症状。

(2)针灸方法:可以选择温针、寒针等方法进行刺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中药治疗:(1)柴胡疏肝散:主要由柴胡、黄柏、赤芍、青皮等药物组成,具有疏肝理气、解郁开窍的作用。

(2)舒心安神片:主要由天麻、丹皮、茯苓等药物组成,具有舒心安神、解郁化痰的作用。

(3)血府逐瘀汤:主要由川芎、红花、郁金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4.注意事项:(1)避免饮食过度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胸痹症状。

(2)调整生活作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对胸痹的不良影响。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冠心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胸痹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次要症状: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辅助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心内科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冠心病诊治指南2012》。

(1)急性起病(2)根据典型心绞痛发作特点和体征,含用硝酸甘油后缓解。

(3)结合年龄和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

(4)发作时心电图检查可见一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压低、T波平坦或倒置。

发作后数分钟内逐渐恢复。

(5)心电图无改变的可考虑心电图负荷试验,或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连续监测。

(6)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MRI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二)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分为四级。

Ⅰ级:一般日常活动不引起心绞痛,费力、速度快、长时间的体力活动引起发作;Ⅱ级: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在饭后、情绪激动时受限制更明显;Ⅲ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以一般速度在一般条件下平地步行1公里或上一层楼即可引起心绞痛发作;Ⅳ级:轻微活动即可引起心绞痛,甚至休息时也可发作。

(三)证候诊断1.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胜,休息时减轻,气短乏力,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

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心绞痛可参照本病。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医内科急证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腕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②胸闷憋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③多发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②心绞痛每周发作两次以上,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者③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二)证候诊断参照1985年《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心血瘀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脱胀闷,得暧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痹阻: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4.气阴两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最新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pdf

最新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pdf

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 2012年)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一10编码:工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III 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一)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1、临床表现:(1)症状: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胸痹中医药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药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药诊疗方案一、诊断:中医诊断:胸痹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二、诊断依据:(一)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1、临床表现:(1)症状: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发生,但有时同样的劳力只在早晨而不在下午引起心绞痛,提示与晨间痛阈较低有关。

④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有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缓解。

舌下含用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

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2)体征:平时一般无异常体征。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胸痹就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得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胸痹得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曾经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亦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脚间痛,两臂内痛。

”《灵枢·厥论》篇还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这种真心痛讲得就就是胸痹得重证。

在汉代张仲景《金匾要略》正式提出胸痹得名称,并且进行了专门得论述。

如该书《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篓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萎薤白半夏汤主之”。

《圣济总录·胸痹门》指出:“胸痛者,胸痹痛之类也……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或彻背膂、”到了明代,对胸痹得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例如《症因脉治·胸痛论》指出:“岐骨之上作痛,乃为胸痛、"“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刑及肺金;或怫郁气逆,伤其肺道,则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闷胸痛矣”。

在治疗方面,《内经》已经提出了针刺治疗得穴位得方法,虽然未列方药,但《灵枢·五味》篇已有了“心病宜食薤”得记载、《金匮要略》强调以宣痹通阳为主,其所载之方剂,至今在临床上仍有指导意义。

《世医得效方·心痛门》提出了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得方法“治卒暴心痛”。

后世医家总结了前人得经验,又提出了活血化瘀得治疗方法,如《证治准绳·诸痛门》提出用大剂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治心腹诸痛,《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等等、所有这些,均为治疗胸痹开辟了广阔得途、病因病机本病得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在本病得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大多先实而后致虚,亦有先虚而后致实者。

2024年胸痹诊疗方案

2024年胸痹诊疗方案

2024年胸痹诊疗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案头的那份诊疗方案上,我拿起笔,开始回忆这十年来的诊疗经验和心得。

关于胸痹,这是一个既常见又复杂的疾病,下面是我为2024年准备的诊疗方案。

胸痹的定义和分类。

胸痹是指因胸阳不振、脉络瘀阻所致的胸痛、胸闷等症状,属于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等范畴。

根据病情轻重,胸痹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一、轻度胸痹1.症状:轻度胸痹患者表现为胸痛、胸闷,发作时间短,疼痛程度较轻。

2.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血脂、血糖等检查指标基本正常。

3.诊疗方案:(1)药物治疗:心痛定、硝酸甘油等扩张血管药物,缓解症状。

(3)中医治疗:根据体质辨证施治,如气虚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血瘀者可选用血府逐瘀汤等。

二、中度胸痹1.症状:中度胸痹患者胸痛、胸闷症状较明显,发作时间较长,疼痛程度较重。

2.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指标异常,血脂、血糖等指标异常。

3.诊疗方案:(1)药物治疗:在轻度胸痹的基础上,加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以及降脂药物如他汀类。

(2)生活方式干预:同轻度胸痹。

(3)中医治疗:在轻度胸痹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症状选用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的药物,如丹参、川芎等。

三、重度胸痹1.症状:重度胸痹患者胸痛、胸闷症状严重,发作频繁,疼痛程度剧烈。

2.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指标明显异常,血脂、血糖等指标异常。

3.诊疗方案:(1)药物治疗:在中度胸痹的基础上,加用抗凝药物如肝素,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美托洛尔等。

(2)生活方式干预:同轻度胸痹。

(3)中医治疗:在中度胸痹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症状选用补益心气、活血化瘀的药物,如黄芪、丹参等。

四、并发症处理1.心律失常:根据类型和程度,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美托洛尔、地高辛等。

2.心力衰竭:给予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脏起搏治疗。

3.心肌梗死:紧急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脏介入手术。

五、预防与康复1.预防: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胸痹的认识,积极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胸痹(英文名为:Chest discomfort)是指胸部出现不适或疼痛的一种症状,可以是持续性的或间歇性的。

在中医中,胸痹属于心病范畴,是由于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而导致的症状。

中医诊疗胸痹常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病因病机进行针灸、中药调理。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针灸疗法1. 范围针刺疗法:可经过定位、取穴、插刺和保留针四个步骤进行。

常用的穴位包括:心俞穴(督脉,位于心俞点),内关穴(手太阴肺经,位于腕关节内侧),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位于胫骨前外侧,当膝眼直下四横指的处)等。

2. 灸法:适用于气虚血瘀、寒痹之胸痹患者。

常用的灸穴有:井穴(位于拇指的食指关节后凹陷处)、关元穴(气海穴,位于脐中央凹陷处)、气海穴(天枢穴,位于肚脐中央两横指)。

灸时可以选用艾炷、艾灸或小艾炷等。

二、中药疗法1. 草药方剂:中医药配方中有许多适用于治疗胸痹的方剂。

常用的有:闯荡汤、川芎茶煎、活络久脉丸等。

这些方剂多能疏通心脉、活血化瘀、舒畅胸脘,以达到缓解胸痹症状的目的。

2. 中药调理: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常用的药物有:川芎、当归、三七、红花、桃仁、郁金、延胡索等。

这些药物多具有活血化瘀、温通心脉、舒畅气机的功效,有助于改善胸痹的症状。

三、饮食调理1. 忌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酒精、咖啡等。

这些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加重气滞血瘀,导致胸痹症状加重。

2. 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身体组织的重要构成成份,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可以促进身体的修复和恢复。

3.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新鲜水果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有助于调理心脉、改善胸痹症状。

四、生活习惯调理1. 保持充足睡眠:睡眠充足有助于人体恢复,减轻心理压力,改善胸痹症状。

2. 调整情绪:情绪不稳定会导致气机不畅,加重胸痹症状。

保持愉快心情,减轻精神压力,有利于胸痹的康复。

3. 适度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活血化瘀,减轻胸痹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胸痹心痛(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
1.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沉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涩。

2.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4)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5)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6)阴血亏虚证患者症见胸中隐隐灼痛,时痛时止,心烦不眠、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耳鸣目涩、腰膝酸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心痛发作期治疗
(1)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通经脉,活血化瘀。

方药:瓜蒌薤白桂枝汤合失笑散。

瓜蒌30g、薤白10g、桂枝10g、蒲黄9g、五灵脂9g。

中成药:冠心苏合胶囊。

此类药物多属芳香温通类药物,辛香走窜,可耗伤气阴,且冠心病患者多素体亏虚,故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2)气滞血瘀证
治法:辛散温通,行气活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10g、生地10g、桃仁10g、红花6g、枳壳10g、赤芍10g、柴胡5g、甘草3g、桔梗10g、川芎10g、牛膝10g、乳香5g、没药5g、丹参20g等。

中成药:速效救心丸。

发作时予10-15粒舌下含服。

2.心痛缓解期治疗
缓解期本病多虚实并见,寒热错杂交相为患。

故当标本兼治,通中寓补,补中有通。

治法:益气活血,通脉止痛。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当归尾10g、川芎10g、黄芪
10g、桃仁10g、地龙5g、赤芍10g、红花5g等。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药:生脉饮加减。

党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黄芪15g、丹参20g、赤芍15g、川芎10g、红花6g、降香3g 等。

如偏阴虚火旺,见烦渴、潮热盗汗、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涩,可加用虎杖15g、漏芦15g、首乌15g、地骨皮
15g。

(3)气滞血瘀证
治法:辛散温通,行气活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10g、生地10g、桃仁10g、红花6g、枳壳10g、赤芍10g、柴胡5g、甘草3g、桔梗10g、川芎10g、牛膝10g、乳香5g、没药5g、丹参20g等。

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等。

(4)热毒血瘀证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冠心Ⅱ号方加减。

丹参20g、赤芍15g、川芎10g、红花6g、虎杖15g、黄连3g、生地15g、大黄(后下)7g、瓜蒌30g等。

治法:通阳泄浊,活血化瘀。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瓜蒌30g、薤白10g、半夏6g、桃仁9g、红花6g、川芎10g、赤芍10g、当归10g、生地10g。

(6)阴血亏虚证
治法:滋肾养阴,活血舒脉。

方药:左归饮加减。

生地12g、熟地12g、当归12g 枳萸12g、山药12g、女贞子15g、麦冬15g、白芍30g 丹参20g、枸杞12g、甘草6g。

(二)辨证选用中药注射液
1.心绞痛发作期:选择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如冠心宁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等。

2.心绞痛缓解期:可以辩证选用生脉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

(三)中医特色疗法
1.穴位敷贴:选择膻中(在前正中线上,两连线的中点)、心俞(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等。

2. 针灸:
常用主穴为: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阴郄(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寸)、膻中(在前正中线上,两连线的中点)。

配穴:气滞血瘀者加血海(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屈膝取穴)、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寸)。

胃脘不舒者加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寒凝血瘀证可用灸法。

3.穴位注射:腹胀明显者,给予新斯的明1mg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促进胃肠蠕动以促进排气。

4.其他适宜疗法:如足浴等。

5.推拿按摩:以拇指或手掌按揉心俞、膈俞、内关、间使、三阴交、心前阿是穴。

(四)基础治疗
胸痹多见于冠心病之心绞痛,目前治疗手段主要有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冠脉支架术等。

药物治疗以抗凝、扩冠、调脂、减低心肌氧耗为主。

1.抗血栓:拜阿司匹林、波立维。

2.调脂:阿托伐他汀,血脂康。

3.降低心肌耗氧量:酒石酸美托洛尔。

4.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脏前负荷:硝酸酯类药物
(五) 护理
1.一般护理
(1)重症宜卧床休息,轻症休息。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急剧动作和用力过大,胸痹严重者平卧休息。

(3)观察胸痹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以及血压的变化。

(4)出现胸痛剧烈、呕吐、出汗、血压波动时,应及时处理。

2.给药护理
(1)煎药汤剂适宜温服,并注意观察药后效果与反应。

(2)胸痹伴发呕吐患者中药适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3.饮食护理
饮食适宜清淡,忌食辛辣、肥腻、生冷、烟酒等。

4.情志护理
(1)关心体贴患者,保持心情舒畅。

(2)减少导致情绪激动的刺激因素,帮助掌握自我调控能力。

(3)胸痹严重,易烦躁、焦虑者,需要向其介绍有关疾病的健康知识,帮助树立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