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题材与诗人的情感

-古典诗歌题材与诗人的情感
-古典诗歌题材与诗人的情感

古典诗歌题材与诗人的情感

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诗歌的题材有着密切关联。习惯上,我们把诗歌题材分为:送别诗、羁旅诗、边塞诗、写景诗、怀古诗、叙事诗、咏物诗等。不同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情感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诗歌题材的类别,来对诗歌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送别诗”大多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有时会有相见的喜悦之情、别后的思念之情、对对方的赞颂与祝愿等等。

“咏古诗”大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表达缅怀之情,有时也会表达仰慕、追慕之情、建功立业之愿、生不逢时之感、昔盛今衰之叹等。

“边塞诗”大多描写边地风光、军旅生活,表达对边地风光的赞美之情,有时也表达边地生活的痛苦之情、立志报国之志、对朝廷的不关心将士的不满之情等。

“羁旅诗”大多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有时也孤身在外的忧愁伤感、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等。

“写景诗”和“咏物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往往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者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复杂情感,或者表达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有的则借景(物)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品质等等。

我们可以借助于这些内容来对诗歌表达的情感作一个大致的判

断,然后结合诗句来具体分析。

经典再现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知人论世

周朴,唐末诗人,性喜吟诗,尤尚苦涩。苟得一联一句,则忻然自快。尝野逢一负薪者,忽持之,且厉声曰:“我得之矣,我得之矣!”樵夫矍然惊骇,掣臂弃薪而走。遇游徼卒,疑樵者为偷儿,执而讯之。朴徐往告卒曰:“适见负薪,因得句耳。”卒乃释之。其句云:“子孙何处闲为客,松柏被人伐作薪。”

彼有一士人,以朴僻于诗句,欲戏之。一日,跨驴于路,遇朴在傍,士人乃欹帽掩头吟朴诗云:“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东。”朴闻之忿,遽随其后。士但促驴而去,略不回首。行数里追及,朴告之曰:“仆诗‘河声流向西’,何得言流向东?”士人颔之而已,闽中传以为笑。

经典深读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

首联“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意思是说:看到郊外的荒凉的景色,心里顿时涌起了愁结,只有弯弯曲曲的泾水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这两句统摄全篇,奠定了诗歌哀愁的情感基调。

颔联“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意思是说——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荒郊破败荒凉的景象,一“尽”一“存”,利用对比,极尽“荒郊”(当年秦都)的冷清与萧条。

颈联“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意思是说——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这两句描绘一幅荒茫、昏暗的图画。一“和”一“伴”,采用拟人手法写景,细致入微。

前三联写景,视角和描写的内容却明显不同。首联写远景,诗人选取了“泾水”和“远村”,接着诗人的视角由远及近,颔联写近景,重点描写了“春草”和“古碑”,接着诗人的眼光由近及远,由下而上,写积雪中的“苍山”和残阳下的“绿树”,这些景物(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冷寂的艺术氛围,以景显情,点明了作者的愁绪之源,为下面的直抒胸臆作好铺垫。

尾联直抒胸臆。“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意思是说:这当年繁华无比的都城地,如今却变成了黄沙路,只留下了几行

行人行走留下的脚印诗人看到那荒凉的景色,想到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今日的国势日衰,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这两句,实中有虚,虚中显实,借回忆秦国的当年强盛反衬今日此地之破败。借古讽今,是咏史怀古诗的重要内容。所以诗人的感慨的不只是“荒郊”的昔盛今衰,也是借此对唐朝国势衰微的感慨和讽谏。

写作内容上,诗歌并没有描写太多的古迹,也没有回忆历史人物,而是将描写重点放在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上,以此借景抒情。写作技巧上,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对比映衬、以虚显实、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