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歌

清代诗歌
清代诗歌

清代诗歌

清代,无论通俗文学还是正统文学,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将课程分为通俗与正统两部份来讲)。

清诗是古代诗歌的光辉总结,是古典诗歌的再度辉煌。

清代268年,出现了众多诗人及诗派,作品数量极大,仅据徐世昌1929年编的一部大型的清诗选集《晚晴簃诗汇》所收,就有6,168家诗人,27,669首诗,清代诗人之多、创作之富,是历朝所无法比拟的。

而且,清诗成就也较突出,与唐诗、宋诗一道成为我国诗史上的三大高峰。清代诗人善于继承前人成熟,兼师众长。从诗学上讲,不出宗唐、宗宋两大途径,“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唐诗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钱钟书),宗唐、宗宋与人之气质秉性相关,然而宗唐者不独尊唐而排宋,宗宋者亦不专主尊宋而斥唐。他们善于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同时也能在继承基础上努力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流派。除此而外,他们也注重从理论上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与总结,致令清代诗歌理论宏富,后世之人若学唐诗或宋诗,可从清人诗论入手,不失为一捷径。

清诗课题愈来愈受到后人的重视。

第一节清初诗歌

清初指顺治、康熙两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为中叶。

清初诗歌是有清一代重要的转型期、过渡期,它直接承袭明诗传统而来,

受传统影响很大,但诗人们能认真总结前代的经验教训,以其理论和创作矫正了明代七子复古派的偏狭和公安、竟陵的空疏浅陋,为清诗的发展廓清了道路。因此,清初诗歌在清诗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和重要的意义。

清朝在入关后的一段时期,诗坛主要为遗民诗人和由明入清并仕清的“贰臣诗人”所占据。

前者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杜濬(浚)、吴嘉纪、屈大均等人,后者有“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1、顾炎武:

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昆山人。明末诸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后从事反清斗争,入清不仕,晚年定居华阴。

兼学者、诗人、抗清志士于一身。有《亭林诗文集》六卷,存诗400余首。其中不少写得激昂慷慨、沉雄悲壮,以抒写强烈深沉的民族情感为主题,或直接抒写不忘国仇、力图恢复的怀抱,或写时事、哀悼为反清斗争而呕心沥血、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或借历史人物和事件寓现实情感。

2、钱谦益:

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世称虞山先生。

他生身书香门第,家境饶富,祖上皆在明朝取得功名,自己也于29岁时入仕,立朝为官,尝筑绛云楼以藏书数千部,藏书富甲江南。

富才思,六岁时始读书,早年受七子派影响,对李梦阳、王世贞文集烂熟于胸,欲与驱驾并超过之,后潜心唐宋古文、佛家典籍及各朝诗法,撰《列朝诗集》八十一卷(选录明代约二千人的诗作,并附诗人小传,小传中有生平事迹、著述及牧斋的评价)。又受到李贽、公安的影响,诗学由宗唐转向宗

宋。另有《钱注杜诗》。

人品不高,一生有两大污点,一是投阉党,一是降清。历来颇受人訾诟,广泛受人批评和唾弃。早年属东林党,后又依附宦官阉党集团,南明时投马士英、阮大铖,清兵南下攻南京,又带文官降清,由此入仕清廷,仕清五个月后隐居不仕。晚年思想有所转变,和抗清活动有关联,秘密联络、支持当时的抗清力量。

但在文学界,他为一代宗匠,执诗坛牛耳、主持诗坛近五十年。诗学上反对摹拟形似,尝激烈地抨击明七子、公安、竟陵等,倡宋元诗,崇苏轼、元好问,主张写诗须有“本”,既要有性情,又要有学问,对纠正明代诗风及引导清诗发展直到了推动作用,为清诗发展的关键人物。

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初学集》作于明亡之前,《有学集》、《投笔集》二集为入清后所作。他的诗词藻华美,才气纵横,能熔铸唐、宋于一炉,尤以老杜为宗,形神兼备,为历代学杜中罕见。其诗以七律最为出色。但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晚年尝写过一些缅怀故国、诋毁清朝、自我忏悔的作品,前人多以为文过饰非,但平心而论,诗中的故国之思有真情实感,不能一概斥为“矫饰”。连排满情绪极高的章炳麟读其《投笔集》后,也深感其诗“悲中州之陆沉,与犬羊之俶扰,未尝不有余哀也”。如公元1661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追杀于缅甸,诗人感慨时事,步杜甫《秋兴》之作,写成《后秋兴》组诗(124首,七律),抒写其胸中悲愤哀痛之情。并慨然投笔,为其诗集取名“投笔”。

3、吴伟业:

1609—1671,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人。

崇祯时进士,受帝宠遇,为复社成员,在晚明复杂多变的政治时局中仕途多舛,入清后,被迫仕清,一年后辞归,不再复出。由于他出仕两朝,名节有亏,故常以诗自怨自艾,抑随凄苦之情溢于言表,如北上仕清途上中写《过淮阴有感》,表明仕清的精神苦痛:“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即以淮南王鸡犬自比,表达不能以身殉故主、反而仕清变节的深悲。临终遗命以僧衣敛,墓碑仅题“诗人吴梅村之墓”,可见其临死犹苦痛不已。

有《梅村集》、《梅村家藏稿》。

他诗学尊唐人,是当时宗唐派的领袖。其诗内容丰富,大都追怀往事,感叹平生,抒写浓郁的家国兴亡之恨,后人誉为“诗史”。《四库全书提要》评云:“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暮年萧瑟,论者以庾信方之。”尤长于歌行,其歌行“胎息初唐,不囿于长庆”(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对初唐四杰及元、白歌行加以继承和创造,形成“梅村体”。“梅村体”代表了吴伟业对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创新与拓展,发展了中国古代歌行体与叙事诗的诗歌体制。其名作有《圆圆曲》、《永和宫词》、《鸳湖曲》、《楚两生行》等。《圆圆曲》全诗79行,以陈圆圆与吴三桂的悲欢离合故事为线索,展现了明末清初的广阔历史画面,寄托了诗人的兴亡之感,同时对民族败类吴三桂表达了极大的愤慨和辛辣的嘲讽,将之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钱、吴与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龚才力远逊二人。而钱、吴二人均居于诗坛领袖地位,身后都有一大批追随者。钱开创了虞山派,吴创立了太仓派。钱宗宋诗,吴主唐调,二人各立门户,皆清代首开风气的大家,以后清诗的许多流派,皆不出宗唐宗宋两条诗学途径,都不出他们两人影响的

笼罩。

钱、吴之后,诗坛上出现了号称“南施北宋”的两位诗人。

施闰章,1618—1683,宣城人,所作呈南国温柔之风。宋琬,1614—1674,山东莱阳人,所作具有北方刚健之气。二人于当时名气不小,但对清诗影响不大。

这时的许多诗人,多喜宗宋元,但成就不大。直至王士禛出,独宗唐人,标谤“神韵”之说,认为作诗以“妙悟”为主,对当时影响极大,为清诗一大宗派。王亦获“清代第一诗人”(谭献《复堂日记》)之称,继钱牧斋之后成为诗坛盟主近五十年之久。

4、王士禛:

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晚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进士,本名士禛,雍正时避讳为士祯,后官至刑部尚书。有《带经堂集》九十二卷。另有《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渔洋诗话》等笔记多种。

王诗学主张经历了三个阶段,早年学诗之初即以规模唐人入手,后越三唐而事两宋,之后复宗唐诗,标举神韵。

“神韵”说,清初时期重要的诗歌主张。此说的理论渊源,近可推及前七子的徐祯卿、后七子王世贞之弟王世懋等人的理论主张,远可推及司空图、严羽。以“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作为诗的最高境界,提倡一种淡远清新、含蓄蕴藉的诗风。他编《唐贤三昧集》,选录王维、孟浩然以下四十二人诗作为范本,实际上表明他推重王、孟、韦、柳一派的诗风,主要着眼于境界的淡远和语言的含蓄,是以神韵为编选标准。

其诗字句精新,深入浅出,言外有意,富有飘逸的风神与含蓄不尽的余韵。如《秋柳》四首,即如此: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这是其中一首。据作者《菜根堂诗集序》:“顺治丁酉(1657)秋,予客济南。诸名士云集明湖,一日会饮水面亭,亭下杨柳千余株,摇落之态。予怅然有感,赋诗四章。”可见作者见眼前杨柳在秋风中萧瑟摇落之态,于是怅然若失,心有所感,因物起兴(物感),不由自主地由秋联想到秋,由明湖联想到遥远的江南和西风残照的故明都城南京(白下门:位于南京西北近郊),诗中抚今追昔,对往事的追怀罩着一层低回不尽、排遣不去的淡淡哀愁,追悼故明之意隐隐现出。在艺术上,含蓄蕴藉,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四首诗一时传遍大江南北,和作甚众,足见其盟主风流。

另如《秦淮杂诗》:“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亦如此。此诗为组诗十四首之一,作于顺治十八年(1661),时作者有事至南京,住近秦淮,因咏秦淮及金陵旧事以寄托其兴亡之感。以“雨丝风片”和似残秋的“浓春烟景”的意象表达出作者低回不尽的今昔盛衰之感。

如果说这些诗寄寓了作者感伤时事、缅怀故国,较有现实情感的话,那么他的大多数诗就显得缺乏深刻的现实内容,停留于批风抹月、模山范水上,这种诗尽管缺乏现实内容,但在艺术上却写得精致、玲珑剔透,确有可取之

处。

王士禛为康熙诗坛泰山北斗,主盟诗坛五十年,开一代诗风。他的神韵说及神韵诗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反映出清政权日趋巩固、民族矛盾渐趋缓和对人们的审美的变化。神韵说的倡导,无疑会助长诗歌脱离现实的倾向,对统治者而言,正好可以点缀升平,正好可表现“治世之音”,适应其统治者的统治需要而得以大力提倡,冠以“一代正宗”之称(清中叶袁枚讥云:“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阮亭诗”)。另一方面,由于神韵说可以使诗成为忘怀世事、嘲弄风月的工具,因此也大受一般文人的欢迎;同时,神韵说又可以让诗成为不忘民族痛苦的文人委婉含蓄抒写深隐民族情感的工具,故又受这些人的欢迎。因此神韵说及神韵诗受欢迎是必然的。

5、朱彝尊:

在创作上,能与王士禛齐名的即朱彝尊,二人当时号“南北两大诗人”,至有人比为杜、韩。

1620—1709,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早年曾参与抗清活动,失败后由于生计艰难,长期奔走四方,寄食于人。康熙十八年(1679)应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曾参与修撰《明史》。康熙三十一年(1692)罢官归田,从此游山玩水,著书立说,以迄终年。此人博通经史,擅长诗词古文,著有《曝书亭集》、《经义考》、《日下旧闻》等,编有《词综》、《明诗综》等。

其成就主要在词,其诗也自成一家。综观其全部诗歌,大体上可以仕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从内容上看,前期作品或悼念故国沦亡、反映抗清斗争,或揭露现实现实黑暗、描写人民痛苦,或抒发羁旅乡思、表现怀古之情,大

多与时代社会和个人身世不幸相联系,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后期却渐趋空泛肤廓,应制、颂圣、酬答、流连光景、模山范水者比比,苍白空洞,单调乏味。从格调上看,前期作品蕴含着一股慷慨不平之气,苍凉沉郁,时见激越。后期却变得心平气和,恬淡闲适,一副与世无争之状。从师法上看,朱彝尊前期学唐,后期学宋。

朱彝尊对后来的浙派诗人影响很大,被奉为浙派诗的开山鼻祖。

6、赵执信:

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山东益都人。为王士禛甥婿。

此人为宗唐派作家,尝写《谈龙录》,以批评王士禛的“神韵”说。他对王士禛的“神韵”说攻击最甚,主张诗以意为主、言语为役,其《谈龙录》载载诗话若干则,皆针对渔洋诗论和创作而发(渔洋论诗,尝云:“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执信大不以为然,认为“龙之首尾完好”,只不过是“恍忽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已”。“谈龙录”由此得名,意在讥讽渔洋不知龙,即不知诗)。

他的理论依据是“诗当指事切情,不宜作虚无缥缈语,使处处可移,人人可用”。他较重视诗的思想内容,提出“文以意为主”。在他看来,诗不能写得半吞半吐,欲说还休,无关痛痒。这对于忽视思想内容的神韵派诗,是一个很大的纠正。

他的诗作现实性较强,在艺术上却有不足之处。气势较窄。

7、查慎行:

在清初诗坛尊唐诸流派每况愈下之时,能以清新空灵的诗风在尊唐诸家

诗人之外独树一贴者,当推尊宋诗人查慎行。

1650—1727,字悔余,号初白,原名嗣连,后改名。因观《长生殿》而罹罪,后中举,赐进士出身,尝为翰林,入值南书房,有《敬业堂集》,诗4,600多首。

诗宗宋,受苏轼、陆游、杨万里影响较大。但学宋诗,注意学其精华,反对形式模拟。其诗情意绵远,恬淡清新,状物叙事,纯用白描,但又工稳慰贴。为当时宗宋派中成就较高者。

第二节清代中期诗歌

就诗歌的成就而言,不如清初。但诗歌理论呈现繁荣的局面。

诗歌开始脱离现实主义道路,向着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方向发展。这时,出现了许多游派,如格调派、肌理派、性灵派,大体沿清初尊唐、宗宋路子。其中影响最大者沈德潜、袁枚、翁方纲等,各代表一个流派。而郑燮诗无所依傍,自成一家,也很有特色。

1、沈德潜:

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人。乾隆时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著有《归愚诗文集》、《说诗语》,另编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国朝诗别裁》。

他为王士禛后的诗坛大家。据其师叶燮《原诗》中理论,创“格调说”,提出“诗贵性情,亦须论法”的观点。所谓“性情”,即诗中表现的诗人个性,须合乎儒家温柔敦厚诗教,“发乎情,止乎礼义”,用封建道德充实诗之内容,

以弥补神韵派忽视内容之不足。所谓“论法”,即讲究格律、声律,重视体制法度规范。

他也主张复古,认为“诗不学古,谓之野体”,但不能摹拟古人。古体学汉魏,近体宗盛唐。

其创作,分早、晚期。早期诗作现实性强,指斥时弊,同情民瘼。后期随着个人地位、思想的变化,诗多歌颂粉饰之作。

2、翁方纲:

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人,乾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诗文之外,又精金石考据之学。有《复初斋诗文集》。

他论诗喜“神韵说”,但又嫌其过于肤浅空疏,对“格调”之说,又以其食古不化,故倡“肌理说”以补二者之弊。

因而认为“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言志集序》)、“考订诂训之事与词章之事未可判为二途”(《蛾术编序》)、“诗必研诸肌理而文必求其实际”(《延晖阁集序》),可见其“肌理”,即以学问为作诗之根底,以考据来充实其内容,使义理与文理统一,做到外表空灵,内容质实。无疑,这理论会把创作引向故纸堆,在纠正诗坛上神秘主义、形式主义的流弊时又走向另一极端,使诗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其创作无多大成就,但影响甚大。

3、袁枚:

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人,乾隆进士,作过江宁等地知县,中年后辞官,筑随园于江宁之小仓山,过闲适生活。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以及笔记小说《子不语》等。

论诗标举性灵,是性灵派代表。

反对神韵说、肌理说、格调说等理论。主张诗须创新,不能摹拟古人,尝云:“阮亭一味修饰容貌,所谓假诗也”;针对“格调说”认为,“温柔敦厚”的诗教,仅是孔子诗教的一部份,不足以代表孔子的整个诗教,因而不是唯一的准则。

他认为,“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作诗不可以无我”、“诗有性情而后真”(《随园诗话》)。主张诗须表现诗人自己的个性才情和亲身感受。

其“性灵”说继承了公安派的文学观而有所发展,又吸收了神韵派重个性的特点,既反对形式主义,又反对拟古主义,在当时是一种较进步的诗论,对封建正统文学观是一种有力的冲击。但“性灵”说在忽略诗之社会性方面,可谓沿袭了公安“心灵无涯,搜之愈出”的偏颇。

袁枚之诗,空灵、流利、新巧,确也体现了他的文学观,表现了诗人个性。如《马嵬》(见朱东润作品选P40)。

4、郑燮:

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乾隆进士,尝任知县一类小官,在任上能为民作主,同情民生疾苦。晚年鬻画于扬州。

诗上主张“自树旗帜”、“直抒血性”,重视体现诗歌的社会性与现实意义。诗作多如是。

如《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又如《题竹石画》: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词

清词在中国词学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清代号称“词的中兴”。词自宋代时入高峰,而元、明两代,急遽衰落,到清代,词的创作呈现出鼎盛局面。词人纷起,流派纷呈。无论是作品创作,还是词调研究、词籍整理、理论的构建,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超过元、明,直接两宋。从整个词中外看,不愧为振作复兴的时代。

词人之众、词作之多,超过了以往的各个朝代。清词总集,旧有王昶的《国朝词综》和黄燮清的《国朝词综续编》,而叶恭焯编选有《全清词钞》,入选词人共三千一百九十六人,超过两宋词人两倍以上,入选词作八千二百六十多首。不仅数量多,在质量上也达到相当水平。朱孝臧认为清词“独到之处,虽宋人也未必能及”(《全清词钞序》引)。

第一节阳羡派、浙西派和清初期词清初诗人大多能词,故词作者极多。如王夫之、吴伟业、屈大均、宋琬、龚鼎孳、尤侗、王士祯等人,皆有词集。其中以王夫之的《潇湘怨词》、吴伟业的《梅村诗余》和王士祯的《衍波词》较有名。清初词人,师承关系也很复杂,多出入于“花间”及北宋诸家,至朱彝尊改宗南宋,他浙西词派,词坛风气始变。与朱彝尊并峙的,有陈维崧与纳兰性德。

陈继承苏、辛的豪放作风,纳兰性德则受南唐二主的影响,表现出凄婉

风格。此三人号称清初三大家。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五十岁以前客游四方,后来应博学鸿词试,由诸生授翰林陆院检讨。著有《迦陵词》三十卷,存词有一千六百二十九阕,共用小令长调四百一十六调。创作之富,为历代词人之冠。

其年为明末四公子陈贞慧之子,学有家传,才华富丽,兼工诗文。尤以骈言语称一代名手。他的词,师法苏、辛,受辛词影响更深,风格豪放,颇有气魄,才思纵横如意,吴梅云其“气魄之壮,古今殆无敌手”。除豪放而外,他的词有时又有清真娴雅的一面,陈廷焯云其“情词兼胜,骨韵都高,几合苏、辛、周、姜为一手”,言其融苏、辛、周、姜于一炉,评价颇为不菲。其独创之处,在于他能在小令短调中寄托无限感慨,而前代词人,凡作壮语,多用长调。

但其年词亦有其弊病,一方面是制词既多,不免有些应酬敷衍、粗制滥造之作,另一方面,也存在雄爽豪放有余而沉郁不足之弊,殊少余味。

其年是清代豪放词派的领袖,因宜兴古称阳羡,故世称其派为阳羡派。派中词人有曹贞吉、蒋士铨、沈雄、陈崿等。其中曹贞吉(1634—1698),词风“雄浑苍茫”(王炜《珂雪词序》),有《珂雪词》,是唯一被收入《四库全书》的一家清词,有一定影响。

阅读[点绛唇]“夜宿临洺驿”、[醉落魄]“咏鹰”、[满江红]“樊楼”(见朱东润《作品选》p58 —p60)。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五十岁应博学鸿词科考试,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他能诗工词,有《曝

书亭集》八十卷,其中词七卷,其五百余首。

曾选辑唐宋金元各家词为《词综》三十六卷,共六百六十家,二千二百五十余首。

他的词,以南宋姜夔、张炎为宗,首创浙西词派,为一代词宗,影响近百年。与浙西词人龚翔麟、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相互唱和,称浙西六家。浙西词派成了清乾隆以前词坛的主要流派(朱彝尊有理论,故能开宗立派,影响较陈其年为大)。词之有浙西派,犹诗之有神韵派,为康乾社会承平之局的反映。

他的词,标举张炎在《词源》中所云“清空”境界,以“清空”为宗,力避熟俗,有古雅峭拔的格调和疏淡清远的境界。但总体而言,内容显得贫弱,格调低沉,过分追求声律,有伤雕琢。

阅读[桂殿秋](见朱东润《作品选》P65)。

纳兰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时进士,官侍卫。著有《侧帽集》和《饮水词》,后来道光年间汪元诰合刻为《纳兰词》五卷、《补遗》一卷,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阕。

其词以李后主为宗,词风似后主,人生亦如后主,多才而短命,虽贵为公子,却有不尽的哀怨愁恨。他的词,多写个人生活中的闲愁与哀怨,抒写命运无常、人生如梦之悲,相思离别之恨,着重抒发内心的感受与情绪,凄婉哀伤。语言白描,风格纯朴自然,内容真切,颇有艺术造诣,其词历来受人推崇。王国维《人间词话》称之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况周颐《蕙风词话》亦称其为“国初第一词人,……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

其词当时流布甚广,曾“家家争唱饮水词”(曹寅语)。但是,情绪过于

低沉哀伤,“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忍卒读”(顾贞观语)。

如[蝶恋花]: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霑雨况是新寒雨。(注萧关:古关名,是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第二节常州派与清中期词坛

清中叶后,拟古之风日盛,浙派词盛极一时,流弊日盛。同治年间谭献说:“自锡鬯、其年出,本朝词派始成。顾朱伤于碎,陈厌于率,流弊亦百年而渐变。锡鬯情深,其年笔重,固后人所难到。嘉庆以前,为二家牢笼者十居七、八。”二家中,浙派词更有影响。浙派词往往以词调圆转浏亮、修辞工稳精美为胜,但内容较贫乏。这一特点在以后继起的浙派词人厉鹗创作中也体现得更加突出。浙派词后起的词人中成就最大者当推厉鹗,在理论上他绍述朱彝尊,成就较其他的浙派词人更大,当时人对他《樊榭山房词》评价甚高,至有人评其词“生香异色,无半点烟火气。如入空山,如闻流泉,真沐浴于白石、梅谿而出之者”(《清词综》徐紫珊)。其词清疏细巧,字句工炼,审音叶律,清幽淡雅过于朱而沉厚不如,境界较朱更为狭窄。故陈廷焯云其词“色泽甚饶,而沉厚之味终不足也”(《白雨斋词话》)。

这一弊病在浙派后起者中是显著的,以致成了浙派词共有之弊。文廷式云:“自朱竹垞以玉田为宗,所选《词综》,意旨枯寂。后人继之,尤为冗慢。”(《云起轩词钞序》)。厉鹗之后,浙派末流,更是一味模拟,寄兴不高,形成饾飣靡弱之习(饾飣,为供陈设的食品,比喻文辞堆砌),词格转为卑下。嘉

庆时,常州人张惠言与其弟张琦及周济等人所立的常州词派崛起,取浙派词而代之。

张惠言尤重词的比兴寄托,反对琐屑饾飣之习,主张“意内言外”、“意在笔先”。为了矫正阳羡派的粗犷、浙派词的靡弱,提倡词要“深美闳约”(《词选序》),厚重质实,要求“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无非即要求词的创作要题旨宽广,意蕴深厚,格调遒上。

为宣传此理论,他特选《词选》二卷,选录了唐宋四十四家词共一百一十六首,着重选了辛弃疾、张孝祥、王沂孙诸家,对于柳永、黄庭坚、吴文英等人则一首不选,以表明他标准之严格。

张惠言一生写了四十六首词,词不多,却写得气势雄健,风格俊朗。较之浙派词,自成一面目,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有《茗柯词》。

阅读[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掞”(见朱东润《作品选》P73)

古代文学元明清考点整理

第四部分明清文学试题库 一、填空 1.被正史推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文学家是宋濂。 2.刘基寓言体散文集集名是《郁离子》。 3.刘基的散文体裁多样,而最出色的是寓言体散文。 4.明初诗坛并称的“吴中四杰”指高启、杨基、徐贲、张羽。 5.明初“吴中四杰”中,以高启、杨基的诗成就最高。 6.被清赵翼推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的诗人是高启。 7.“青丘子”是高启的自号。 8.“袁白燕”指明初诗人袁凯。 9.明弘治年间茶陵诗派的领袖人物是李东阳。 13.“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14.明中叶《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编选者是茅坤。 15.归有光的文集是《震川集》。 16.明中叶取得重大成果的散文流派是唐宋派。 17.“童心说”的提出者是李贽。 18.明后期思想与文学革新的旗手是李贽。 19.“公安三袁”指明代湖北公安县诗人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兄弟。 20.公安派在诗歌理论上提出的核心口号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1.公安派诗歌理论核心口号的提出者是袁宏道。 22.竟陵派诗人大力提倡的诗歌风格是“幽深孤峭”。 23.“竟陵派”诗人的代表人物是钟惺、谭元春。 24.公安派中,小品文成就最高的作家是袁宏道。 25.晚明小品的集大成者是张岱。 26.明末复社最主要的领袖是张溥,其散文的代表作是《七录斋集》。 27.大抵论明诗者,都推陈子龙为明代最后一位大诗人。 28.明末小品文《西湖七月半》的作者是张岱。 29.《三国演义》今存最早的刊本的书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刻于明嘉靖壬午年。 30.最早径称书名为《三国演义》的修订评点者是毛纶、毛宗岗。 31.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明代代表性的历史演义小说还有《列国志传》。 32.《水浒传》初刻全名《忠义水浒传》。 33.《水浒传》今存最早的刊本是清康熙五年石渠阁补修的万历己丑天都外臣序100回本。 34.受《水浒传》的影响,明代代表性的英雄传奇小说还有《北宋志传》或《杨家府演义》。 35.《西游记》今见最早的刊本是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20卷100回。 36.《西游记》影响下产生的续补之作有《续西游记》、《西游补或后西游记》等。 37.受《西游记》的影响,最出名的神魔小说还有《封神演义》。 38.《金瓶梅词话》的作者署名为兰陵笑笑生。 39.明代“四大奇书”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成为我们今天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 下面就让我们漫步在历史画廊中,回顾一下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了解其伟大的艺术成就。 一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原貌。 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谕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遂有《诗经》之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共有周南、召南、邶、鄘、卫、、齐、、唐、王、、、桧、、豳等15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诗经》所表现的容较为丰富。“雅”“颂”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的性质。《诗经》的精华在于十五“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叙述,“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是楚国的一个没落贵族,曾任三闾大夫和左徒,一度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他对主“举贤授能”,变法图强;对外主联齐抗。后因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谗害排挤,被楚怀王放逐了。在放逐途中,他爱国之心始终不渝,把满腔的郁闷写成了一首首感情浓烈、文辞华美的诗篇。面对楚国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屈原忧愁,无以自拔,遂自投汨罗江而死。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诗人。现在能够确定的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中《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祀乐歌改作和加工而成的一组诗歌,或写人对神的礼赞倾慕,或写神灵间的眷念、爱恋,语言优美,情思忧伤。《楚辞》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诗经》的别样的诗歌美学风格,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

清代的诗词文

清代的诗词文

————————————————————————————————作者:————————————————————————————————日期:

第七章清代的诗、词、文 第一节清代的诗 清诗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而且流派很多,诗话如林,呈现出唐宋以后诗歌创作的复兴局面。 清代诗歌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 一、清初期(顺治、康熙两个朝代) 清初诗人,就其生活道路,政治态度和诗歌风格可以分为两大类:反清的明末遗民和降清的明末遗民。 1、反清的明末遗民 这些人入清后不同清朝统治者合作,积极投入抗清斗争,他们的诗歌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杜濬、归庄、阎尔梅、钱澄之、申涵光、吴嘉纪等。其中成就最大的是顾炎武、屈大均、吴嘉纪。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参加过复社,入清不仕,积极投入抗清的武装斗争。抗清失败后他十谒明陵,遍游华北,到处奔走,不忘兴复。有《日知露》、《亭林诗文集》。顾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又说:“诗主性情,不贵奇巧”。他的诗歌剧作重视地时间了他的这些主张,大都写国家民族兴亡的大事,有十分丰富的历史内容,或托物寄兴,或借景抒情,或吊古伤今,都充满着爱国热忱和民族情感。诗风沉浑悲壮、苍凉劲健,诗如其人。他的诗对清代诗歌,尤其是清初和晚清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品选《精卫》诗中作者以精卫自喻: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表示一定要以精卫填海的精神来从事恢复故国的事业,对于那些“有成窠”的燕雀,即那些降清的士大夫,表示了无比的轻蔑。 2、清代的明末遗民 这些人虽也是明末遗民,但他们或者降清,或者参加清朝科举,或被清同志者聘请出山。又都为清政府服务了。有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施闰章、宋琬、毛奇龄、朱彝尊、陈维菘、姜宸英、彭孙遹、王士祯号称大家。而以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明万历进士。官至侍郎,在南明福王政权中任礼部尚书。清兵攻陷南京,他率领文官投降,任礼部侍郎,不久辞归。以后又和抗清活动有联系。写过一些怀念故国,悔恨平生的诗。 钱诗名很大,被推为一代宗师,著有《投笔集》。他与吴伟业、龚鼎孳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与课本同步)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 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 一、现实主义源头——《诗经》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其中的“国风”是现实主义的精华。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语言双声叠韵。 《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诗经》的思想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如《硕鼠》、《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静女》、《蒹葭》;有的则表现了妇女婚姻的不幸,如《氓》。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 二、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 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铺陈华丽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诗歌发展的又一重要源头。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清代诗歌流派

神韵说 1.清代入仕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 2.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格调说 1.清代随着王士禛的去世,诗歌领域相对统一的时代结束了,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热闹起来。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tFfIl 2.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肌理说i 1.清代作家翁方纲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2.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性灵说 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2.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堪称为人民代言的诗歌。 阳羡派 1.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如《点绛唇》上片奇幻小想象,下片在上片营造的气势上以今怀古,透露出作者悲凉慷慨的心境。91PyIy 2.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浙西派 1.清代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等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最高标准。这种观点实际上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词风醇雅清丽。{ 2.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的等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3.厉鹗继承了以朱彝尊为的主张,认为以周邦彦、姜夔为代表的清婉秀丽词风胜过以辛弃疾为代表的慷慨豪放词风。与朱彝尊所不同的是,他的词中孤寂冷峭的情调更为突出。T*Y} 常州派 1.乾嘉时期,以朴学为代表的求实风气笼罩了整个社会,文学领域的重实倾向也成为这个时期审美的重要价值取向,受到此风气影响,这时期的词坛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初词坛的感伤和激情风格。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便是这种差异的表现。

名词解释题明清

名词解释题 1.《郁离子》:《郁离子》是刘基寓言体散文的代表,内容深奥复杂,风格以讥刺讽喻为主。徐一夔说:“郁离子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固曰《郁离子》”。《郁离子》吸收先秦诸子寓言汪洋恣肆、纵横捭阖的风格,吸收柳宗元寓言锋利简洁的特点,既短小精悍,活泼犀利,又古朴闳深,余味曲包,在虚实相间里,寓丰富的哲理于形象的描绘之中。 2.台阁体:台阁体是自洪武后期至正统、景泰年间体现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的一诗文创作风格。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为代表。他们的诗文内容上坚持主理合道,风格上追求温柔敦厚,表面有着严重老成的规模、富贵福泽的气象,内里既缺乏深湛切著的内容,又少有纵横驰骤的气度,徒具雍容华贵的形式而已。 “台阁体”,指在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形成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内容大多为歌功颂德、歌舞升平之作;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其主要人物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先后都官至大学士,为台阁大臣,故称“台阁体”。同时期大多数高级官僚的创作都归属这一流派。 3.茶陵诗派:成化、弘治年间出现的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还有谢铎、张泰、石瑶、邵宝、顾清、罗玘、鲁铎、何孟春等。针对台阁体的流弊,提出宗唐法杜的复古主张,意在借比兴寄托之旨、雄健浑朴之体改变当时诗坛的颓风衰习。诗文内容主要是馆阁宫廷生活,在文学评论方面,论诗歌乐、律的重要性,认为诗的艺术魅力得自明初以李东阳为领袖的诗歌流派。其论诗强调宗法汉唐,重视诗歌的声律、法度等艺术表现,对当时文坛产生较多影响,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yì)、邵宝等人。于它的声韵之美。 明初以李东阳为领袖的诗歌流派。其论诗强调宗法汉唐,重视诗歌的声律、法度等艺术表现,对当时文坛产生较多影响,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yì)、邵宝等人。 4.前七子:前七子是指从弘治到隆庆年间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七人,这七人掀起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以复古的形式表达了当时文人摆脱理学束缚、追求主体自由的历史要求。在文学上,“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打破了明前期文坛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他们理论上的失误在于:醉心于古典审美理想,没有意识到古典诗歌的繁盛景象已一去不返,因而不能辩证的评价古典文学领域的种种变化。 指明中叶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的一个文学群体,成员有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等人。他们重视文学中真情的表达,反对道德说教;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古体学汉魏,近体学盛唐;而文章,则以西汉以上文为典范,即所谓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 5.后七子:后七子指嘉靖中期的李攀龙与谢榛、王世贞、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七人他们提出了文学复古运动,思想上,七子派尊汉魏、黜宋元,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摈斥中晚唐与宋诗。 明代嘉靖中期以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七位为人再次举起文学复古的大旗,形成一个较大的文学群体,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后人称为“后七子”。成员除李攀龙、王世贞而外,尚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他们的文学主张有:偏激的复古理论,格调法度的强化与具体化,强调真情在格调中的作用。 6.吴中四杰:元末明初,高启与杨基、徐贲、张羽并称“吴中四杰”。以比拟初唐四杰,高启是吴中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清人赵翼称他“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并说“论者推为开国诗人第一”。杨基入明以后的诗用怀旧的伤感和自叹身世的悲哀反映了他在当时环境中的坎坷的生活遭际。袁凯人称“袁白燕”,学杜甫而趋于工丽。诗的内容多写离情别意、羁思旅愁、忧生畏祸,带有凄婉的悠然余韵,反映出明初士子的心态。 7.童心说:明李贽在文学方面提出的观点,他继承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和王充反虚伪、求事实的传统,提出要求恢复人的自由自觉本性,他在《焚书》卷三《童心说》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强调作家保持未被假道学熏染过的真见解、真感情和独立人格。 8.唐宋派:嘉靖间出现的一散文流派。成员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陈束、李开先、罗洪先、赵时春、任翰等。主要是以强调唐、宋古文和宋诗中所体现的尊道精神,来反对前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所造成的文学与道统的疏隔及其模拟之弊。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天问》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句式:五言为主。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 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登幽州台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清代诗歌发展脉络表

清代诗歌发展脉络图

代 诗 人屈 大 均 《翁山诗 外》 《翁山诗 略》 屈大均诗以 屈原为楷模,效 法注重民生的 诗圣杜甫,但又 自铸伟辞,开辟 出自成一家的 “翁山诗派”, 形成词语璀璨 瑰丽、情感沉烈 恢宏、意象雄奇 的独特风范,将 文采美、性感美 与理性美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 “他的文采美 发自情感美,而 情感美又遵循 着理性美,这种 完美的结合,使 得他的诗文具 有动人心魄的 艺术感染力。 的空疏浅薄,恢复了诗歌 的风骚传统和斗争精神, 为清代诗歌的发展开辟 了道路。其中以顾炎武、 屈大均最有代表性。 吴 嘉 纪 《陋轩诗 集》 他终日把卷苦 吟,写出了大量 反映社会黑暗, 民不聊生的诗 篇。他的诗以其 真实而深刻的 内容和高度概 括的手法,反映 了当时劳苦大 众苦不堪言的 生活困境和自 己的思想感情。

清代 自 珍 亥杂诗》表示态度和愿 望。他以政论作 诗,但并不抽象 议论,也不散文 化。实际他写得 多的还是五七 言“古体侓诗”, 七言的“近体 诗”,而以七言 绝句为大宗。一 般趋向是不受 格律的束缚,自 由运用,冲口而 出。这也以七言 绝句表现得最 突出。 富而深刻。而表现方法也 十分多样,或直率,或奇 诡,散行中有骈偶,简括 中有铺陈,语言瑰丽古 奥。 宋 诗 派 与 同 光 体 宋 诗 派 郑珍《下 滩》 何绍基 创作倾向是“合 学人、诗人之诗 二而一之”。宋 诗派学古并不 主张机械地拟 古,他们也吸收 了宋人学唐而 “力破余地”的 艺术创造精神, 追求诗歌的独 创性。 成就较为突出的郑珍以 刻炼之笔出以平易面目, 确有独自风格。不过由于 他们缺乏新思想,又或为 达官贵人,或为贫寒学 者,生活面狭窄,尽管尖 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也曾在他们的诗歌中激 起一点回响,但总体说 来,诗歌的现实内容是较 为贫乏的。宋诗派至光绪 年间衍为“同光体”。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详解 第16章 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圣

16.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清代前期,诗坛权威人物王士禛重视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__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神韵说[名词解释,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神韵说 【解析】神韵说是清代诗人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神韵说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王士禛在理论上继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他强调“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清和远。 2.赵翼、蒋士铨与________并称“乾隆三大家”。[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袁枚 【解析】清代中叶,袁枚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嘉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其中袁枚是浙江人,赵翼是江苏人,蒋士铨是江西人,三人都是江南人,诗风大致相同,三人中以袁枚为主。他们的诗不拘一格,有时喜欢在诗中发议论,深入浅出,清新明快。 3.曾国藩倡导的________是著名的挽救复兴旧文学的工作。[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案】“桐城中兴”运动

【解析】“桐城中兴“运动是曾国藩为使桐城派适应时代需求而进行的一场革新运动。曾国藩自称论文师从方苞、姚鼐,为文义法也取自桐城派。但他颇不满于某些桐城末流文章的拘谨平淡,因此在文章表现的内容上强调了经世致用;而在文章的表现形式上,则吸取了汉赋的优点,高洪雄健,呈现出阳刚之美。这场运动将桐城派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二、名词解释 1.诗为“活物”[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诗为“活物”是古代诗学概念。出自明代钟惺的《诗论》:“诗,活物也,游、夏以后,自汉至宋,无不说诗者,不必皆有当于诗,而皆可以说诗。其皆可以说诗者,即在不必皆有当于诗之中。非说诗者之能如是,而诗之为物,不能不如是也。”原是他对《诗经》的作品能被历代不同读者反复研求阅读,新意迭见现象的抽象概括,而其意义也普遍适用于诗歌的接受批评。钟惺认为《诗》是一种流动不居的“活物”。“活”是作品本身的一种客观属性,这不仅是因为诗歌作品意蕴丰富深邃,还因为诗歌的艺术形式有被断章取义的灵活性。诗之为“活物”,又是读者对作品意蕴的赋予和追加。 2.性灵说[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性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关于诗歌创作与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为首。袁枚主张尊重人的本性,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就是“真”,“真”是可以不符合正统道德,它是最高的价值标准。要求诗歌表现真性情,诗歌在艺术上要变,要有创造性;在审美上主张风趣。他的性灵说继承了公安派的性灵说又加以发展,具有反传统、反理学的进步意义。但袁枚的诗学理论深度不够,革新也不多。

元明清文学复习大全(填空、简答、分析论述)

1.汤显祖的《南柯记》出自于唐人李公佐的小说《南柯太守传》。 2.徐渭著有《南词叙录》,是第一部研究南戏的著作。 3.《醒世姻缘传》又名《恶姻缘》,写的是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的故事。 4.“红学”是指研究《红楼梦》的一种专门学问,“五四”前的代表是(索隐 派)。 5.(京剧)的诞生,标志着花部对雅部的胜利。 6.清前期推崇南宋姜夔、张炎词风的代表词人是(朱彝尊)。 7.王士禛诗歌理论的主要主张是(神韵说)。 8.代表清骈文最高成就的作家是(汪中)。 9.晚明思想和文学革新的旗手是(李贽)。 10.以创作水浒戏知名的元杂剧作家有(康进之、高文秀)。 11.下列小说属于四大“谴责小说”的是(《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官场现形记》、《孽海花》) 12.公安派提出的主要主张是“_独抒性灵,不拘格套_”。 13.夏完淳《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南冠”意为_囚犯___。 14.《狱中杂记》的作者方苞是清代重要古文流派__桐城__派的开创者。 15.在元散曲作家中,(马致远)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16.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最有力的文学流派是(公安派)。 17.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属于(传奇) 18.《登太白楼》的作者王世贞是(明代人) 19.《席方平》中主持正义的神是(九王) 20.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剧中表 现了屠岸贾的残暴奸诈,突出了程婴等义士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 21.明代很多剧作取材于《水浒传》,如李开先创作的《宝剑记》演林冲被逼 上粱山的故事.沈憬的《义侠记》演英雄武松的故事。 22.四大南戏之—的《拜月亭》是根据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闺怨佳人 拜月亭》改编的。 23.明代剧作家王骥德的杂剧《男王后》反映了晚明文人的激情纵欲、追求 世俗享乐的感情。 24.在元杂剧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称为宾白。 25.明代剧作家孟称舜的杂剧《桃源三访》,集中体现了他对戏曲婉丽风格 的理论主张。 26.(科范),简称“科”,指的是元杂剧中的动作、表情的舞台提示,或指舞 台效果。 27.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被称作“(秋思之祖)”。 28.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清平山堂话》。 29.标志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发展高峰和总结的清代小说是《红楼梦》。 30.朱权著的《太和正音谱》对研究元及明初杂剧有重要价值。 31.魏良辅的《曲律》是关于昆曲的重要著作。 32.清初苏州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李玉,他与朱素臣等共同创作的《清忠谱》 刻画了颜佩韦等五个下层市民形象。 33.沈德潜的诗歌理论主张是(格调说)。 34.开常州词牌之风的词人是(张惠言)。 35.明末小品文成就最大的作者是(张岱)。

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棗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

第一章 清代诗词文.

第一章清代诗词文 第一节清代诗歌 (1)数量巨大。徐世昌《晚晴诗汇》收录诗人6l00多人,诗作27600多首。 (2)流派众多。清初有爱国派,尊唐派,宗宋派,神韵派;清中叶有格调派,肌理派,性灵派。各派主张不同,诗风各异。 (3)诗体发展。叙事功能有较大开拓。大量新型乐府体、五七言体等长篇叙事诗,各种诗体的组诗,记事、抒情、写景,挥洒自如。 (4)两大审美特色。一是重实;二是感伤。 一、清初诗歌 清初80年,诗歌分前后两期: 前期诗人:分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两类。遗民诗人保持气节,关注现实;入仕诗人出处尴尬,多表现伤感情怀; 后期诗人:多重形式技巧,喜立派别门户,与现政权和谐相处。主要有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等。以王士祯影响最大。 (一)清初遗民诗人: 1、顾炎武: 有《亭林诗文集》传世,存诗四百多首。他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反对摹拟。其诗抚事感时,同情人民悲惨遭遇,充满深厚民族感情,格调慷慨悲壮,苍劲沉郁。 《秋山》、《海上》、《精卫》等,抒写亡国之痛和复国决心,对清初和晚清诗坛影响巨大。 2、屈大均: 有《道援堂诗集》。其诗富于民族意识,多故国之悲,如《鲁连台》、《大同咏叹》;也有关心民瘼之作如《民谣》。屈诗长于五律,悲歌慷慨,气势纵横,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3、吴嘉纪: 著有《陋轩集》。其诗内容充实,反映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绝句》《挽船行》《过兵行》,继承乐府歌辞和杜甫、白居易诗歌传统,以深厚工力、质朴语言、白描手法、遵劲风格而特色独具。 (二)清初入仕诗人: 1、钱谦益:清初宗宋派领袖。 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主张“转益多师”,“有本”(性情)、“有物”(学问),其诗词藻华美,才气纵横,尤工七律。《投笔集》中怀念故国,悔恨平生,颇有佳作。《后秋兴》:大型七律组诗,叠杜甫《秋兴》八首原韵,8首一组,13组共104首。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令时人难望项背。 2、吴伟业:清初尊唐派领袖。 《梅村集》存诗1000多首,其主要内容是感慨朝代兴亡和悲叹自身失节。 “梅村体”: 吴伟业的诗体风格。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吴诗“歌行一体,尤所擅长。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和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及汉乐府诗。 2、了解《诗经》和《楚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经》和《楚辞》的特点。 一、上古——口头歌谣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ròu) ”《吴越春秋·弹歌》 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连接两头制成弹弓。一颗颗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 二、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1、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 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2、(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 “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 赋(铺陈叙述) 比(比喻) 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3、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楚辞。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4.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1)代表作:《离骚》 屈原的骚体诗,是浪漫主义的典范作品。对理想的热烈而执着的追求、爱憎情感火山爆发式的自我倾诉、献身祖国的赤胆忠心,都在奔放的辞句、宏大的结构中被容纳。 诗人大胆地驰骋想象,糅合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现象与自身遭遇,创造了一个个前无古人的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屈原的作品具有卓越的独特个性。这种浪漫主义特色的形成,同楚国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楚国巫风盛行,朝廷和民间祭祀都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娱诸神”。这种带有原始宗教气氛的乐歌,自然是产生浪漫主义杰作的温床。 (2)《九歌》 《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传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共十一篇: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 《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 《东君》、《河伯》、《山鬼》、 《国殇》、《礼魂》。 (3)《天问》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

最新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

【篇一】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这首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篇二】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北京大学中文系杜晓勤 概说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宝库中,诗歌是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中国诗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古代祭神、节庆的时候,要唱诗祈福、祝愿;朋友聚会或离别时,要作诗言欢、赠诗惜别;青年男女谈恋爱时,也常以诗歌相与赠答、互诉衷曲;外出旅行看到名胜古迹,人们往往要题诗赞美。唐宋以后,科举考试也要考做诗,诗做得好,还可以得到功名,获得做官的资格。而且,自先秦开始,就有“诗缘情”、“诗言志”的传统,历代诗人都喜欢用诗歌来述怀、抒情,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乃至宇宙的感受和看法。三千多年来,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成为我们今天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 下面就让我们漫步在历史画廊中,回顾一下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了解其伟大的艺术成就。 先秦两汉诗歌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唱的歌谣。这些歌谣往往和先民的劳动生活、宗教祭祀密切相关,是配合着音乐舞蹈的。但是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面貌。

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谕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七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称之为《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共有周南、召南、邶、鄘、卫、郑、齐、魏、唐、王、秦、陈、桧、曹、豳等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有“正”的意思,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雅”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的表现内容较为丰富。“雅”、“颂”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的性质,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但《诗经》的精华在于十五“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如《诗经》第一篇《关雎》,就是一首缠绵悱恻的情歌,开了中国爱情诗的先河。《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陈叙述,“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

2018届甘肃省靖远县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2018届甘肃省靖远县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 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序”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因整理文献、编辑文集而产生,经历了文集序、赋序到诗序的演变过程。从最早的诗序制作来看,主要是用散体文介绍有关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主旨,由于汉儒对《诗经》的研究,产生了《诗大序》、《诗小序》的重要文本,形成了最早的诗歌理论。因此,诗序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载体。。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创作有悠久的传统,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诗歌史。唐代诗序在继承先唐诗序的基础上,又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在诗序中表现了较强的诗史观念。从诗序创作来看,唐代诗序展现出明显的诗歌发展线索,比如在初唐、盛唐时期出现较多的是赠别诗序以及宴会诗序,在诗序文体方面运用的是骈文形式。而到了中唐时期,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唐代诗序形式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了诗序散文体。这时期的唐代诗歌已经向说理、议论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了诗歌散文体趋势,这说明诗歌实际创作的背后都有诗学理论的支撑。而到了晚唐,这个时期缺少核心文人,诗歌由原来的群聚赋诗相互酬唱的广阔社交空间,退缩到私人化的独抒性灵的情感空间,诗序的制作遂由赠别、饯别向酬赠唱和演化,追忆诗序、独特经历诗序(主要关注传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大放光彩,诗序具有传奇小说的品质。这就是诗序本身显示的诗歌历史观念。 无论从作家阵容的强大方面,还是从经典作品的数量方面看,唐代乐府诗的创作是中国古代乐府诗创作的高峰。乐府诗自从诞生时候起,就严格遵循“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方法,强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乐府诗集在诗歌理论建设方面,拥有很大的成就。而与乐府诗有关的唐代诗序对我国诗歌理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贡献。比如卢照邻的《乐府杂诗序》,这篇骈体诗序回顾了乐府诗的发展历程。“言古兴者多以西汉为宗”,肯定了西汉之前颂诗的意义;“议今文者或用东朝为美”,对南朝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