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翻译选材动机研究
从规范到僭越——以胡适译诗为例

1 .引 言
量 和译 者 的动 机 ( H e r m a n s , 2 0 0 7 : 3 1 ) 。也 就 是 说 , 译 者 在 翻译 过 程 中所 面 临 的种 种 选择 并 不 总 是 消 极地 受规 范 的规约 和外部 因素 的影 响 , 译 者 对 目标
规 范是一 个 社会 学 概念 , 是“ 要 求 人 们 遵 守 的
从 规 范 到 僭 越
— —
以胡 适 译 诗 为 例
骆 萍
4 0 0 0 6 7)
( 重 庆 工 商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重庆
提
Hale Waihona Puke 要: 胡适作 为 白话译诗 的首创者 , 其诗歌翻译从主题 到诗体 到语言 转型, 揭 示 了胡 适在翻译 活 动 中的主体 性。
胡 适 对 译 入 语 文 化 态 度 的改 变 以及 由此 引 发 的翻 译 策 略 的 改 变 使 其 诗 歌 翻 译 活 动 解 构 了 主 体 文 学 系 统 内 的 诗 学 规范和翻译规 范, 推 动 了 中 国诗 歌 体 裁 范 式和 翻 译 规 范 的更 替 与 演进 , 使 新 的诗 学 规 范和 翻 译 规 范得 以确 立 。
A Ca s e S t ud y o f HU S hi ’ S Po e t r y Tr a ns l a t i o n
LU O P n g Ab s t r a c t :A s a n o r i g i n a t o r o f t h e v e r n a c u l a r p o e t r y, t h e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o f Hu S h i ’ S t r a n s l a t e d p o e t y r i n t h e me s ,g e n r e s a n d
翻译概论第六章

张培基先生,中国著名翻译家,先后在 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对外经济贸易 大学任教。译文自然流畅并且极具文采, 令许多读者和翻译爱好者受益匪浅。不 但为中国学者进一步研究翻译理论与技 巧提供了丰富的实例文章,而且为外国 学者研究中国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思想 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他们不顾年事已高也不怕翻译中可能遇见的重重困难而选择翻译这部巨著是因为他们认为这部作品有多方面的价值对我国小说的创作有可借鉴的地方但有必要指出一点就译者个人的翻译动机而言他想达到的翻译目的及对作品的选择有可能与翻译的其他因素如政治社会文化因素发生冲突其结果可能会造成语内连贯的缺失从而影响译本的传播与接受
第二个方面,来自新洪堡学派的理论观点。在新洪堡 学派看来,语言结构与宇宙的结构及人类思维的普遍 结构不是一种直接对等的关系。
从新洪堡学派代表人物,特里尔,叶姆斯列夫和沃尔 夫等的观点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不是直接的,不同语言 对现实的切分有差异,因此的那个我们用不同的语言 表述同一现实是,结果是我们表达的实际上不是一个 完全同一的现实。在这个意义上看来,从一门语言到 另一门语言的翻译,在理论上就不可能。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 性。对具有历史使命感的翻译家来说,只有明确了 “为什么选择翻译”这一根本问题,才能解决“翻 译什么”的选择。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家的翻译动机对他们选择 什么文本来译,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进行翻译具有直 接的决定作用。
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梁启超的翻译 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老先生的 名片上写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 一人”。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 十本,包括《诗经》、《楚辞》、《西厢记 》、《红与黑》、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来 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泰斗级专 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清末民初来华西方学者民间文学译介中的文学观与民俗观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清代译事奏谕与翻译政策研究 (19BZS053)阶段性成果ꎮ作者简介:朱灵慧(1975-)ꎬ女ꎬ土家族ꎬ湖北利川人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ꎬ研究方向:翻译史ꎮ湖北武汉430073㊀㊀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ꎬ是集体记忆㊁民众心理和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ꎮ我国民间文学历史悠久ꎬ形态多样ꎬ内容广博ꎮ但直至 五四 之后ꎬ才引起学界的集中与广泛关注ꎬ开始展开系统搜集和研究ꎮ而在此之前ꎬ即清末民初ꎬ来华西方学者对我国民间文学表现出浓厚兴趣ꎬ将民间谚语㊁歌谣㊁故事等各种题材收集成书ꎬ译介西传ꎬ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我国现代民间文学运动的勃兴ꎮ清末民初中国民间文学的译者群体ꎬ以来华传教士㊁汉学家㊁外交官为主ꎬ为学习汉语之需ꎬ或为方便传教布道ꎬ译介目的不同ꎬ视域各异ꎮ相关著述已然引发学界尤其民俗学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ꎮ洪长泰[1]㊁董晓萍[2]㊁张志娟[3]32-41等在论及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兴起的外来影响和外来思潮时ꎬ对这一时期部分译介有所阐述ꎮ亦有学者从国别的角度ꎬ勾勒美国学者[4]113-122和法国学者[5]43-56的中国民间文学翻译ꎬ将此一阶段相关译介纳入其中ꎮ除此之外ꎬ不乏对韦大列㊁卢公明等代表性译者ꎬ或具体译作展开的大量个案研究ꎮ笔者对清末民初来华西人中国民间文学译介的主要类型㊁选译篇目等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介绍[6]278-289ꎮ在上述研究基础之上ꎬ同样值得关注的是ꎬ大多译作附有前言后语ꎬ阐述材料来源㊁选材动机㊁翻译目的ꎬ或增加注解ꎬ补充阐发背景信息ꎮ换言之ꎬ序跋㊁注释㊁引言㊁图像等各类译作副文本ꎬ呈现了对民间文学传统与样式㊁各地民俗与风貌㊁民tusDoolittle)编撰的«英华萃林韵府»(Vocabula ̄ryandHandbookoftheChineseLanguageꎬ1872)含谚语700余条ꎻ英国传教士沙修道(WilliamScarborough)编译的«谚语丛话»(ACollectionofChineseProverbsꎬ1875)收译谚语2720条ꎻ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rthurHendersonSmith)编译的«汉语谚语俗语集»(ProverbsandCommonSay ̄ingsfromtheChineseꎬ1902)收集约8000多条中国谚语俗语ꎮ不仅收录数量多ꎬ著述中对汉语谚语俗语的形成㊁特性ꎬ价值以及翻译困难也做了深入细致的阐述ꎮ其次是对歌谣的整理和翻译ꎬ对我国五四 歌谣运动 产生了直接且广泛的影响ꎮ司登德(GeorgeCarterStent)搜集并编译了«二十四颗玉珠串»(TheJadeChapletinTwenty-FourBeadsꎬ1874)和«活埋»(EntombedAliveꎬ1878)两部民曲㊁意大利外交官韦大列(GuidoAmedeoVitale)收集整理了«北京歌谣»(ChineseFolk ̄lore:PekineseRhymesꎬ1896)㊁荷兰籍美国传教士何德兰(IsaacTaylorHeadland)编译了«孺子歌图»(ChineseMotherGooseRhymesꎬ1900)㊁英国汉民间故事的译介数量更为丰厚ꎮ民间故事 以散文形式叙事ꎬ有人物㊁情节ꎬ有一定的传奇或幻想成分 [9]44ꎬ既充满对现实世界的刻画ꎬ亦饱含对未来生活的憧憬ꎮ美国女传教士斐姑娘(AdeleMarionFielde)的«中国夜谭»(ChineseNights Entertainment:FortyStoriesToldbyAlmond-eyedFolkActorsintheRomanceoftheStrayedArrowꎬ1893)ꎬ被视为 第一本以现代田野作业方式采辑的中国民间故事集 [3]35ꎻ美国学者戴维斯(MaryHayesDavis)与周龙合作编译了«中国寓言和民间故事»(ChineseFablesandFolkSto ̄riesꎬ1908)ꎻ皮特曼(NormanHinsdalePitman)编译了«中国童话故事»(ChineseFairyStoriesꎬ1910)和«中国奇书»(AChineseWonderBookꎬ1919)ꎮ其它还有如英国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AllenGiles)编撰的«中国童话»(ChineseFairyTalesꎬ1911)㊁意大利汉学家韦大利编写的«中国笑话集»(ChineseMerryTalesꎬ1909)(由我国赴洋留学生吴仰曾译为英语)㊁法国耶稣会士戴遂良(LéonWieger)编译了«近代中国民间故事集»(FolkloreChinoisModerneꎬ1909)ꎬ以及德国汉学方人转述的中国故事已经变味ꎬ但其故事资料中的母题大致没变ꎬ因此 这批资料依然可用 ꎮ[2]99总之ꎬ西方学者译介的民间文学ꎬ类型多样ꎬ涵盖面广ꎬ记录了北京㊁福州㊁汕头㊁上海㊁天津等各地语汇与习俗ꎬ并以英语㊁法语㊁德语等多种语言ꎬ再现出中华民族的群体记忆ꎮ尽管对中国民间文学的关注ꎬ大多是其宗教和社会活动的副产品 ꎬ初衷 仅仅是认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手段 ꎬ[4]114但客观上ꎬ一定程度促进了我国民间文学的整理和传播ꎬ亦促发了近代民俗学的兴起ꎮ相关著述大量使用各种类型副文本ꎬ包括译作序言㊁注释㊁评述㊁插图㊁照片等ꎬ是对中国民间文学㊁民间习俗㊁民众风貌的注解ꎬ也是其时西方学者民间文学观念和民俗文化意识的直接映射ꎮ二㊁民间文学观:生活属性与审美价值来华西方学者以民间文学为媒介ꎬ通过收集整理和翻译介绍ꎬ旨在学习中国语言ꎬ探察民族心理ꎬ洞悉思想观念ꎬ以了解中国境况和国民性格ꎬ为传教等其它活动服务ꎮ在收集整理和结㊁思想的表达㊁习俗信仰的传承ꎬ亦或劳作之余的放松ꎬ西方学者已然认识到民间文学的社会特性ꎬ即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ꎬ融为一体ꎬ故以此切入ꎬ意欲了解和洞察中国社会ꎮ他们同样也认识到中国民间文学独有的审美价值ꎮ如韦大列指出ꎬ歌谣除可以帮助读者掌握部分不常见到的词和短语 ꎬ 了解中国日常生活的景象和细节 之外ꎬ还可 认识到真正的诗蕴藏于中国流行歌谣中 ꎮ部分歌谣短小凝练ꎬ却感人至深ꎬ就是诗句(simpleandtouch ̄ingandmaybe poetry )ꎮ他提醒读者关注歌谣中的韵律ꎬ并称创作歌谣的人目不识丁ꎬ对书面语言一无所知ꎬ却在其中展现出与欧洲ꎬ尤其是意大利诗歌相似的韵律ꎮ这些歌谣和民众的真情实感ꎬ或将催生出一种新的民族诗歌(anewnationalpoetry)ꎬ即 原生态的诗歌 (uncul ̄tivatedpoetry)ꎮ[15]7-10对于古代中国的童话和传说ꎬ马顿斯称ꎬ与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一样ꎬ宝石㊁黄金和五彩丝绸都散发着东方特有的光芒ꎬ其中拥有大量东方独有的奇幻和超自然的表现方式(anorientalwealthoffantastic(inimitable)ꎬ并进而指出ꎬ对子㊁联句㊁押韵等方式构成的对句是汉语谚语主要表现方式ꎮ[18]iv明恩溥则尤其强调汉语谚语的谐音(homophony)㊁凝练(compactnessandforce)㊁对句(couplet)等独有形式造成的理解和翻译困难ꎮ[11]11-28显然ꎬ汉语谚语短小精悍ꎬ长短不拘ꎬ上下对偶ꎬ句尾押韵ꎬ与其它语言迥然有异ꎬ具有独特的表述手法和文学价值ꎮ此外ꎬ在论及中国民间文学的社会性和文学性特征之时ꎬ还不时展开中西异同的对比ꎮ既认识到中西方民间文学存在或多或少的共性ꎬ同时也指出其中显著的差异性ꎮ如将中国童话与日本童话作为 姊妹篇 呈现ꎬ但二者尽管一样离奇有趣(equallyquaintanddelightful)ꎬ却反映出截然不同的民族精神ꎮ[19]通过对比ꎬ突显出中国民间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ꎬ伴随着民族历史与民众生活ꎬ承载了民族性格和历史传承ꎬ从内容到形式都独具特色ꎮ但与此同时ꎬ其中同样蕴含了民间文学的世界性特征ꎬ即人类普遍的思想情感和相似经历ꎬ故内容主题和体裁样式均不乏相通之处ꎮ另一类因直接选自«聊斋志异»«笑林广记»等各种已有文字文本ꎬ故仅为不同语言的文本转换ꎮ其二ꎬ增加注音ꎮ在前文所列谚语俗语收录中ꎬ童文献㊁沙修道㊁卢公明均以威妥玛拼音的方式ꎬ为汉语文本每个字标注了读音ꎬ明恩溥则对部分字词予以标注ꎮ 发音 的呈现方式是民间文学与其它文学的根本区别ꎬ民间文学的魅力和多样性都取决于发音 [7]44ꎬ因此ꎬ读音注音既是对民间文学 口头性 特征的尽力再现ꎬ亦尽可能保留了民俗的地域性表征ꎬ显现出使书面记录接近于口头传统的意识和努力ꎮ其三ꎬ补充注释ꎮ 一个符合当地口头传统的记录文本ꎬ必须要有注释 [7]9ꎬ可见注释对保留口头传统的重要意义ꎮ明恩溥以评注解释谚语含义ꎬ司登德增加注释介绍标题和曲目背景信息ꎬ文仁亭对小调哼唱的地域㊁方式㊁情状阐发说明ꎮ其四ꎬ插入图像ꎮ清末民初中国民间文学译介中ꎬ主要涉及两类图像文本ꎮ一是随着19世纪摄影技术的逐渐使用ꎬ西方学者开始运用镜头记录ꎬ如何德兰«孺子歌图»中ꎬ每首歌谣均附与内容相关的黑白照片ꎬ直观再现了北京民俗文其次ꎬ来华西方学者的民俗意识还体现于多样性涵盖ꎬ记录的民俗来源广博ꎬ内容多样ꎮ广义的民俗 不仅指涉如赛会社戏那般乡间风俗活动ꎬ也指涉了在传统观念指引下的日常生活习俗习惯ꎬ后者尤其会带有某种规范性㊁训诫性的价值观念 [24]98ꎮ民间文学作品本身便是语言民俗之一ꎬ承载了民族知行观念ꎬ描述了日常生活景象ꎬ其具体内容则涉及民俗活动㊁礼仪㊁信仰等不同方面ꎬ显现出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传承的喜好㊁风尚㊁习俗㊁禁忌等多样性主题ꎮ在译介民间文学的过程中ꎬ涉及到大量类型各异的民间习俗ꎮ以«北京歌谣»为例ꎬ译文注释中含出嫁女儿 回娘家 ㊁初一十五 烧香 等风俗ꎬ婆媳㊁夫妻㊁姑嫂等传统家庭关系ꎬ白塔寺㊁玉兔等共同文化想象ꎬ向西方读者描绘了中国民间传统和惯习ꎮ在歌谣 拉大锯 注释中ꎬ详细介绍了 搭大棚 唱大戏 的文化背景ꎬ即中国传统房屋房间不大ꎬ遇婚丧嫁娶等重要日子宴请客人ꎬ则在院子里 搭大棚 ꎬ有钱人家还请戏班子前来 唱大戏 ꎮ[15]1-2又如 小五儿 的注释中ꎬ介绍了中国家庭为孩子取的 奶名 (亦称小江㊁安徽等各地民间口头传承的小调ꎬ译文后注释多以 该小调流传于 (Thissongiscur ̄rentin...)开头ꎬ介绍其起源和流传地ꎬ凸显出较强的地域意识ꎮ同一母题的故事ꎬ或相似内容的谚语㊁歌谣ꎬ在各地存在表现手法的差异性ꎮ明恩溥在 汉语谚语的异文 (variationsinChineseproverbs)部分ꎬ指出 各地表现形式差异 (theformsinwhichtheyareheardindifferentlocalitiesꎬmayvarywidely)[11]28-32ꎬ并在第六章从地理位置㊁各地历史㊁特殊习俗等角度ꎬ专门讨论了地域性谚语的特点ꎮ我国民俗学者李家瑞曾撰文论述 三宗宝 谚语ꎬ称 中国各地方常常把自己地方上所特有的事件ꎬ或是所特产的物品 联合起来作为本地的 三宗宝 ꎮ[25]4-5而这一 三宝 法在明恩溥的著述中便已有所论及ꎬ称各地常将三样地方特色编为一组(alittlebundleofthree)ꎬ称为宝ꎬ模仿佛教 三宝 法(inimitationoftheThreePreciousOnesoftheBud ̄dhists)ꎬ如 北京城ꎬ三种宝ꎬ马不蹄ꎬ狗不咬ꎬ十七八的闺女满街跑 保定府ꎬ三种宝ꎬ铁球ꎬ列瓜ꎬ春不老 等等ꎮ[11]130-131可以看出ꎬ西方学者识ꎮ而要捕捉东方思维的神秘魅力(thesecretofitsmysteriouscharm)ꎬ必须要有开放的思想和强烈的共鸣(anopenmindandthewisdomofgreatsympathy)ꎮ[28]5-6总之ꎬ以传教士为主的上述西方学者ꎬ选择以译介民间文学为路径ꎬ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等传统习俗ꎬ正是基于对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这一本质特性的认知ꎮ民间文学的译介ꎬ不可避免地关涉民俗文化收录方式㊁多样主题和地域㊁民众性格和心理ꎬ自然呈现出对民俗类别㊁地方特色㊁表现形式和社会功能的态度与认识ꎮ确如文仁亭所言ꎬ 民俗学已经成为一门科学ꎬ蕴含丰厚信息ꎬ人们正在开始尝试发掘其全部意义 [14]1ꎮ可以说ꎬ清末民初的西方学者掀起了一股关注中国民间文学ꎬ考察中国民俗文化的浪潮ꎮ四㊁结语相关译介呈现出清末民初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文学样式ꎬ也映射出西人眼中的中国语言㊁文学与文化ꎮ来华西方学者已经意识到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和审美价值ꎬ而其中承载的民俗文化ꎬ具有收录方式多样ꎬ主题内容广博ꎬ地域追溯国内外民俗学学科滥觞的重要史料ꎬ亦为当今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 走出去 留下启迪ꎬ借此探讨以何种翻译方法ꎬ讲好中国民俗故事ꎮ参考文献:[1][美]洪长泰.到民间去 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ꎬ1918-1937(新译本)[M].董晓萍ꎬ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15.[2]董晓萍.现代民间文艺学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ꎬ2008.[3]张志娟.西方现代中国民俗研究史论纲(1872-1949)[J].民俗研究ꎬ2017(2).[4]张多.美国学者搜集整理㊁翻译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史和方法论[J].文化遗产ꎬ2019(2).[5]卢梦雅.早期法国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民俗的辑录和研究[J].民俗研究.2014(3).[6]朱灵慧.由民间到海外:清末民初来华西人之中国民间文学译介[J].华中学术ꎬ2021(第36辑).[16]WilhelmꎬR.TheChineseFairyBook[M].TranslatedbyFrederickH.Martens.NewYork:FrederickA.StokesCompanyꎬ1921.[17]PernyꎬP.H.ProverbesChinois[M].Paris:FirminDidotfre?resꎬFilsetCieꎬ1869.[18]ScarboroughꎬW.ACollectionofChineseProverbs[M].Shanghai:AmericanPresbyterianMissionPressꎬ1875.[19]GilesꎬH.A.ChineseFairyTales[M].[29]李娅菲.镜头定格的 真实幻像 跨文化语境下的 中国形象 构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11.[30]杨利慧.一个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神话 倭纳及其«中国的神话与传说»[J].湖南社会科学ꎬ2004(1).收稿日期:2021-07-10㊀责任编辑:王㊀珏。
文学改良刍议 [从胡适的早期翻译小说看其文学翻译观]
![文学改良刍议 [从胡适的早期翻译小说看其文学翻译观]](https://img.taocdn.com/s3/m/9e1f30fa192e45361166f514.png)
《文学改良刍议 [从胡适的早期翻译小说看其文学翻译观]》摘要:文学翻译是建构新文学理论的一项最重要内容,胡适:《论译书寄陈独秀》(1916年2月3日),《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74页,苏曼殊(梁启勋):《小说丛话》,《新小说》第11号,1904年摘要:胡适早期对《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两篇小说的翻译,采用直译手法和白话或白话式文言,体现了他对翻译小说文学艺术价值的选取,并彰显其文学翻译观。
他认为要改造中国文学,必先翻译外国名家作品,以西洋的文学方法作为我国文学创作的模范,与他改革中国文学的主张一脉相承。
关键词:胡适翻译小说翻译观探究文学翻译是建构新文学理论的一项最重要内容。
胡适的翻译思想是要改造中国文学,必先翻译西洋文学名著。
他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1)只译名家著作,不译第二流以下的著作。
(2)全用白话韵文之戏曲,也都译为白话散文。
”①他认为建设新文学的方法“就是赶紧多多的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
我这个主张,有两层理由:第一,中国文学的方法实在不完备,不够作我们的模范。
第二,西洋的文学方法,比我们的文学,实在完备得多,高明得多,不可不取例”②。
胡适的翻译理论来源于他的翻译实践,从他早年留美期间对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翻译中可窥见一斑。
《最后一课》最初登在1912年11月5日上海的《大共和日报》,原名《割地》,1915年3月复刊在《留美学生季报》上。
《柏林之围》登在1914年11月10日章士钊主编的《甲寅》月刊第4期。
两篇都收录在1919年出版的《短篇小说第一集》中。
本文通过对这两篇译作的剖析,来探究胡适的文学翻译观。
正是早期的个人生命体验和翻译实践,构成他在《新青年》时期文学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
一翻译价值的选取与爱国情愫的表达。
在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热潮中,以长篇小说最受读者欢迎。
但胡适则选择国外短篇精品进行翻译,表现在对作品的主题、题材、立意布局和创作手法等方面的选取。
胡适英文著述中的中国文化形象研究

胡适英文著述中的中国文化形象研究胡适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思想和著作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具有重要影响。
其英文著述中的中国文化形象研究,更是对中西文化对比及其交流的深刻思考,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胡适在其著作中,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他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形象有着深入的剖析和理解,同时也对中国现代文化进行了比较和思考。
在他的英文著述中,不断地提及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元素与特点,这些元素和特点既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核心课题。
从胡适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学习,同时也包括对欧美文化的了解和比较。
在对比中,胡适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并认为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主要在于其“中国性”和“儒家性”。
首先,“中国性”是指中国文化的独特传统性和开放性。
传统性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的传承和继承,包括对文化经典的重视和依赖等。
而开放性则表现在接受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开放心态。
胡适指出,中国文化的开放性是因为中国基于其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国家战略需求,保持着与外部世界的良好联系。
其次,“儒家性”则是指中国文化中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胡适认为,儒家思想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问责制和约束力,是中国文化独特的特征。
在对中国文化形象的研究中,胡适也不断地从不同层面进行阐述和比较。
他从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同时,他也注意到了中国文化中存在的弱点和不足,如缺乏个人主义、缺少自由主义等。
亦不可忽略的是,胡适的文化形象研究,不仅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有助于中国自身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他认为,中国文化要想与时俱进,必须在传承中吸取外来文化的有益因素,并适应现代发展的需求。
译者动机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程 中翻 译 动机 贯 穿始 终 , 直接 影 响 到 译 者 对 翻 译 材料 、 译 策 略 和 翻 译 标 准的 选择 , 会 间 接 影 响 到 译 者 自身 以及 翻 也
译 作 在社 会 读 者 中的认 可度 。 文 章 分 别从 社 会 政 治 动 机 、 艺术 审 美动 机 、 文 化 交流 动 机 和 商 业动 机 等 四个 层 面 对 跨
在社 会 动 荡 或 历 史 大 变 革 时期 ,译 者 的 政治 动 机 对 翻译
过 程 起到 了决 定 性 作 用 。 我 国清 末 时 期 、 四 时期 以及抗 日 如 五 战 争 时期 .翻 译 被 诸 多 爱 国 之士 当作 强 国利 器 和救 亡 图存 的
工 具 , 林纾 、 复 、 启 超 、 如 严 梁 胡适 、 迅 、 鲁 巴金 等译 者 看 到 了 翻
出“ 者 进 行 翻 译 的 动 机 不 是单 一 的 , 译 而是 错 综 复 杂 的 。有 的
是 出于对 作者 的崇 拜 或 同情 , 的是 出于 某 种感 情 寄 托 , 的 有 有
是 出 于 对 作 品 的 喜 爱 , 的 是 纯 粹 为 了金 钱或 沽名 钓 誉 ” 有 。@ 文 章 在 此将 译 者 动 机 分 为 社 会 政 治 动机 、 艺术 审美 动 机 、 文 跨 化 交 流动 机 和 商 业 动 机 四类 。
J n2 1 a .0 1
Vo . . 18 No 1
译者动机对翻译过程的影 响
张 群 星
( 京信息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北 北京 10 9 ) 0 1 2 摘 要 : 译 作 为 一 种创 造性 的 活动 , 翻 离不 开译 者 的 动机 , 者 的一 切 选择 皆 与其 翻 译动 机 紧密 相 关 。 翻译 过 译 在
文学改良刍议(胡适)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然年来颇于此事再四研思,辅以友朋辩论,其结果所得,颇不无讨论之价值。
因综括所怀见解,列为八事,分别言之,以与当世之留意文学改良者一研究之。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
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一曰须言之有物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
今人徒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
吾所谓“物”,约有二事:(一)情感《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此吾所谓情感也。
情感者,文学之灵魂。
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今人所谓“美感”者,亦情感之一也)。
(二)思想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
思想不必皆赖文学而传,而文学以有思想而益贵;思想亦以有文学的价值而益贵也:此庄周之文,渊明、老杜之诗,稼轩之词,施耐庵之小说,所以夐绝千古也。
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
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能笑啼感觉,亦何足取哉?文学亦犹是耳。
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秾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未矣。
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之衰微,此其大因矣。
此文胜之害,所谓言之无物者是也。
欲救此弊,宜以质救之。
质者何,情与思二者而已。
二曰不摹仿古人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
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
即以文论,有《尚书》之文,有先秦诸子之文,有司马迁、班固之文,有韩、柳、欧、苏之文,有语录之文,有施耐庵、曹雪芹之文。
以操控理论分析《桃花源记》的国外译介

以操控理论分析《桃花源记》的国外译介作者:贾春燕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3期摘要:《桃花源记》在我国的历史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相较于《桃花源记》等传统文学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其在国外的翻译版本或相关研究少之又少,这将严重阻碍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通过查阅文献与研究发现,造成此现状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国外的相关学者未对《桃花源记》有充足的了解与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翻译难度非常人所能驾驭。
故此,本文将以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分析《桃花源记》的国外译介,意在为广大翻译者与相关人员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操控理论;桃花源记;国外译介前言: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为伟大的田园诗人之一,其创作的《桃花源记》深度、优美地描绘了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是我们研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诸多西方国家都将《桃花源记》译介成为了国外的版本,但是诸多国外译介的版本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通过研究发现,造成国外译介版本差异性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翻译者意识形态的不同,故此,本文将从操控理论出发,重点从意识形态方面分析译者翻译的《桃花源记》。
一、意识形态对于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自引入到我国以来,就受到了广大相关学者的应用与研究,进而提高了人们对意识形态影响文学作品翻译的研究积极性。
随着该项理论在我国研究地不断深化,致使大多数相关学者已经将其方向转向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层面,这为相关翻译人员打开思路,进行深层次地翻译创造了优秀的环境。
自此以后,翻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充分考虑文学作品创造的社会历史背景已经成为了多数相关人员的共识,文学作品自身于其之外的深层次的社会因素、思想内涵因素已然成为了于其并重的重要元素。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其实对于演绎研究而言,其实安德烈·勒菲弗尔自身也没有对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有一个明确、全面与清晰的界定或阐述[1]。
但是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却在很早的时候就引起了诸多翻译家的注意,但是他们也没能对意识形态有专业性地运用与认识,往往只是从语言、概念与作品本身三个方面来指导操控相关翻译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第 2 9 5 期
教学科 研
胡适翻译选材动机研究
刘 琪
( 厦 门大学嘉庚学院, 福建
摘 要: 胡适对 于翻译 西方文 学作 品较为严谨 , 他 选择短
厦门 3 6 3 1 0 5 )
担子 。 与传统割裂是苦痛的。 无论他们 朝前迈一小步 , 还 是一 大 步, 是果决 , 还是犹豫 , 他们都有太多 的言不 由衷 。” 既是 苦痛 ,
手 中。 然而无论德军 采用什 么办法 , 他们二人都不为所动 , 双双 饮弹而亡 , 壮烈牺牲 。 这是一段再普通不过 的生活故事 , 两个再 平凡 不过的人物 , 却强烈地震撼 了读者 的心灵 , 宣扬 了一种崇
关键词 : 胡适 ; 翻译 ; 短篇 小说 ; 选材动机 ; 译 者主体性
引 言
一
、
胡适 因首倡文学革命而“ 暴得大名 ” , 他“ 大胆假设 , 小心求 证” 的实验 主义哲学 曾在 我国风靡一 时 , 影 响至深 , 不仅在学术 思想上屡 创巅峰 , 而且在 翻译 领域也硕果 累累 , 其 白话 文创作
也是从翻译活动 中开始 的。作为一代翻译大家 , 胡适挑选素材 颇为挑剔 , 在 1 9 1 7年至 1 9 4 0年 间 , 面多诸多西方文学作 品 , 他
三、 外在诱因 : 应 世 所 需
外 国文学家 的仰慕是胡适 热衷于 向国内读者介绍 西方文 学必 不可少 的先决 条件 。而矛盾 的个性 , 不羁 的心态 以及 留美期 间 思想的转变 , 胡适 在翻译选材方 面更 偏重 于写 实的 , 能传递某 种人 生哲 理 , 达到说教 目的的作品 。 他从 私塾走 出 , 到就读 中国公学 、 接受新 式教育 , 再到远渡
定的兴趣偏好 。在这种兴趣 的鼓舞下 , 胡适 注重选 择那 些富于 哲 理性 , 感 同身受 的作 品 , 这样 , 通过 文本可 以更为接 近原作 者, 相互融合 , 达到一种精神层面 的沟通与交流 , 有助于更为准 确深刻地把握 和理解原作 , 进一步驱动译 者择心之所倾 , 译 心
之所 向, 因此 , 译者主体 的内在要求对翻译选 材有着较强 的决 定性作用 。
文学 和他国语言文化 。1 9 1 4年 6月初《 赖 斯雷 氏插 图杂志》 刊 登 了胡适的照 片 , 标题 为“ 中国学生 的英 文胜过所有 以英文 为
定 的影 响, 进而使其对外 国文学作 品的接受 和译介产 生了一
母语 的学生 ” ,使他受到万人瞩 目,不仅增强 了胡适 翻译 的信
心, 也 充分 说明了他 深厚的英语 功底。对外 国文学 的沉醉 和对
精神 的冲击 。 这三篇 文章短小精悍 , 没有任何煽情 , 没有任何虚 伪, 自然细腻地透过故 事 , 触碰一些常常被人遗忘的角落 , 使 人
警醒 。
胡 适 的经 历 及 其 性 格 对 他 的认 知 需 要 和 审美 ……形成 了他 的知识结构 , 审美倾 向 , 意识形态” 。 胡适早 年便喜爱翻译 , 1 9 1 1 年 留学美 国 , 接 触了大量西洋
既是 言不 由衷 , 他在生活 中到底是难 以释怀 的 , 只有 寄情于文 字, 故而胡适所 翻译 的作 品多半诉 说着某种情殇 , 缓缓 道出令
篇 小说 作 为 翻 译 素材 的 倾 向性 , 即翻 译 选 材 动 机 , 体 现 了译 者
的主体性 。从动机三要素分析 , 胡适译介外 国短篇 小说有 着复 杂 的个人 及社会原 因 , 即 内在起 因和 外在 诱 因, 而正是在 他有 意识地 自我调 节下, 内 ̄ , t - f n 融, 有机 结合 , 共 同构成其翻译 选材
官, 这件杀父母 的案子究竟应该怎么办 呢?” , 散发 出一种浓浓 的无奈和淡淡 的忧伤 , 同时也 暗含 了一种对 中国封建社会愚孝
会实践 中形成 , 具有社会 历史性 , 不 同的个体 会呈现 不同 的动 机。胡适之所 以偏重于翻译短篇小说也有其独特的动机 。
二、 内在 起 因 : 择 己所 倾
动机 。
人 回味深长 的人生 哲理 , 隐藏着浅浅 的悲情 , 他希 望能借此 宣 泄, 借此同旁人聊 以他实不平淡 的人生感悟 。胡适 翻译文集所 收录的短篇小说几乎都具备这种 特点 。 《 两个朋友》 记叙了在普 法战争爆发后 , 两个朋友去 战前他 们经 常垂 钓的小湖边 , 重新 回味钓鱼 的快乐 , 不料却 落入德军
究竟 在什么动力 下 , 出于什么原 因 , 即其 翻译选 材动机是
什么 , 体现了译 者的主体性 。 动机三要素包括 内在起 因, 外在诱
因及 中介 的调节作用 。人类行为 的社会动机 , 必须在广泛 的社
替代 。 《 杀父母 的儿子》 讲述 的是 曾被父母抛弃的乔治路易杀 害 父母 的悲剧 。 乔 治的父母都来 自上流社会 , 有家有室 , 却偷偷相 爱, 生下一个 儿子 , 他们害怕丑事暴露 而名誉 尽毁 , 便悄悄将孩 子送给别人抚养。 由于被父母抛弃 , 生活在底层社会 , 乔治虽天 资聪颖 , 但 只是一个/ j , / J , 的木匠 。 当乔 治得知 自己的身世 , 而此 时父母 却顾及名誉 地位 仍然不肯相认 , 争执 中 , 他 亲手杀害 了 自己的亲生父母 。文章的结尾处说道 : “ 如果我们 自己做 陪审
内在 起因 , 即个体 的内在要求 , 包括在潜 能 的基础 上通过
学 习而形成 的需要 以及 由需要 引起并推动个 体从事 满足这些 需要 的行动 的驱动力 。需要是动机发生 的关键性一 步 , 翻译活 动源于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 译者 由于个性及经历而形成 的偏 好对翻译选材影响很大 , “ … …他所生活 的环境 ,文 化传 统 , 历
高无 比的爱 国主义精神 。《 梅 吕哀》 是 一种 宫廷 舞蹈 , 在 皇族统 治时期 十分盛行 , 然而随着帝 国的瓦解 , 它也逐渐退 出历史舞
台。 表面上 , 这 只是一种舞蹈的兴衰史 , 其实象征着帝国统治 时 期所 赋予整个社会 的特质在其灭亡之 时必定要被新 的事物所
仅审慎翻译 了 1 2 篇短篇小说及一些诗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