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自由思想
严复及其自由主义思想

严复及其自由主义思想摘要:严复是“中国自由主义之父”,其自由主义思想离不开他的中西文化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
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包括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思想、“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自由观、个人服从于群体的自由思想。
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无疑具有积极的时代,但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关键词:严复;自由主义;思想一、严复的个人经历及其自由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严复,字几道、又陵,1854 年l月出生于福建侯官。
14岁那年父亲去世,致使整个家庭陷入贫寒之中。
1866年,为了不交伙食费并且每月还能得到四两银来补贴家用,严复考入了洋务派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
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严复在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海军并接受了洋务派“ 自强”、“求富”的思想。
1871年,十九岁的严复在军舰上实习六年。
1877 年他又被洋务派送往英国留学。
在英国期间,严复对英国繁荣的经济、文化及完善的社会制度感触颇深。
他由关注西方的科学技术扩展到积极探究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法律和文化,据严复自己讲,他“尝入法廷,观其听狱,归邸数日,如有所失。
……谓英国与诸欧之所以富强,公理日伸,其端在此一事” [1]。
严复两年后回国,在福州船政学堂任教一年。
他应李鸿章之邀,于1880 年到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职,直到1900 年义和团将学堂毁坏。
正是严复二十年的北洋生活和两年的赴英留学经历,使他拥有良好的中西文化背景,为他翻译和介绍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
自1840 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应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清政府从19 世纪60 年代起实施“洋务运动”,建立一大批新式军用和民用企业,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寻求中国的富强之路。
然而,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号称当时亚洲第一海军的中国北洋水师惨败于小国日本,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从此,中国陷入了帝国主义的疯狂瓜分,中华民族的存亡面临最艰难的时刻。
甲午战争的失败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们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并不能使中国富强,应该寻找在根本上能够使中国强大的真理。
也论严复自由思想的“所以然”——兼与黄克武先生商榷

[ 键 词 ] 严 复 ; 自由 ;所 以然 ;悲 剧 意 识 关 [ 图分类号] B 6 中 2 [ 献标 识 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0 .4 7 ( 0 1 40 7 —2 文 0 87 2 2 1 )0 .0 50
严 复 的 自由 思想 一 直 是 颇 值 得 争 议 的话 题 。 统 的 理解 传 是认为严复早年主张 自由,晚年背叛 自由…;随着对严 复思 想研 究 的 逐 步 深 入 , 张 严 复 自由思 想 前 后 期 一 致 的观 点渐 主 渐 成 为 主 流 f; 而 人 们 的 理 解 仍 然 没 有 脱 离 西 方 自由主 义 2 然 】
的 理 论 框 架 , 而 也 还 没 有 真 正 深 入 到严 复 思 想 的 深 层自 由 思 想 的 基 础 是 什 么 第 一 次 从 一 种 广 阔 的 背 景 来 理 解 严 复 自 由 思 想 的 是 美 国学 者 史华 茨 。 如 张 汝 沦 在 《 解 严 复 》 文 中所 评 论 的 : 正 理 一 “ 复 的 重 要 性 决 不 只 是 在 对 西方 的 理 解 上 ,而 更 在 于 他 的 严 思 想 和 他 所 提 出 的 问题 具 有 超 越 东 西 方 畛 域 的 普 遍 意 义 。,3 ,【史华 茨在 《 求富强:严复与西方 》中也说 :“ J 寻 我们 在讨论的不仅仅是两种 文化的冲突 , 是在研究某种程度上 也 超 越 文 化 范 畴 的 各 种 难 题 。 4 把 这 种 难 题 归 结 为 “ 士 ”I他 1 浮 德 宗 教 对 财 富和 力 量 的 无 限追 求 与 社 会 政 治 价 值 — — 乃 至 更 基 本 的 人 类 价 值 — — 的 实 现 之 间 的关 系 问题 ,I , ,亦 即个 人活力和 自由的发挥与 社会政 治或整 个人类 的群体 道德价 值 的实现 之间的关系 。在他看来 ,严 复 “ 对现代 工业企业 的 许多研究 更多 的是看到个 人经 营和社 会组织 双方成 功 的一 面 , 这 种 对 于 个 人 自由与 社 会 组 织 和 谐 共 赢 的理 解 思 路 , ,。 l 实 际上是 在西方文化 ( 强调个人 自由) 之外加入 了深深影响 严 复 的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 维度 ( 视 社 会 伦 理 秩 序 ) 史 华 茨 重 。 的上 述 思 路 是 基 本 符 合 严 复 的 思 想 实 际 的 ,严 复 在 1 0 9 6年 的 《 小学教科书亟宜 审定》一文 中就 说过 :“自由秩序二 论 者 ,交 相 为 资 ,既 免 奇 邪 ,而 其 势 又 不 至 于 腐 败 ,诚 法 之 至 善 者 矣 。 自 由与 秩 序 的 关 系 来 界 定 自由 的 概 念 , 正 与 ”【从 史华茨所说相合 。 对史华茨 的观 点, 黄克武先生进行 了批判和进一步 的发 挥。他在 《 自由的所 以然— —严复对约 翰弥尔 自由思想 的认 识 与 批判 》一 书 中 ,认 为 “ 华 茨 所 谓 严 复 将 个 人 自由视 为 史 达成 国家 富强之手段 的看法 是错 误的 , 复的误 解不在于将 严 个 人 自由 视 为 手 段 , 在 于 受 儒 家 思想 与社 会 达 尔 文 主 义 影 而 响,从 ‘ 己平衡 ’的角 度来理解弥尔 。……扭 曲了弥尔论 群 证个人 自由之 所 以然 ”【。或者说严 复 “ 略了弥尔思想 中 8 】 忽 悲观主义认识 论的倾 向,I , ,而体现 出一种与弥 尔不同的乐
浅析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

浅析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严复作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严复是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奠基者,他第一次系统的把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介绍到中国,并且结合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改造。
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标签:严复;自由;论自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内忧外患的格局下,近代中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有识之士希图从西方成功经验中寻求到救世良方。
严复作为中国“西学第一者”,认为中国贫弱的原因从伦理价值观方面追究,当归之于中国缺乏“自由”,他说:“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
斯二者,与中国理道初无异也。
顾彼行之而常通,吾行之而常病者,则自由不自由异耳。
”[1]基于这种认识,严复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将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较全面的介绍到中国,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改造,揭开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大幕,堪称中国自由主义的奠基人。
一、严复自由主义思想的渊源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具有典型的英伦特色,这与他两年留学英国的经历有关。
其中,西方经典著作约翰?穆勒的《论自由》是他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来源。
约翰·穆勒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也是功利主义的支持者。
在《论自由》中,约翰穆勒重点阐释了自由的重要性,并格外强调了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是它对整个人类的掠夺”[2]。
另外,他还极为重视个性自由,认为个人要充分运用这种自由来充实自身的价值。
约翰·穆勒的自由思想对严复影响极深,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就是在翻译约翰·穆勒《论自由》的基础上得以阐发的。
在古代中国,自由一词极少被谈起,或者说人们畏惧谈及自由,“顾竺旧者既惊怖其言,目为洪水猛兽之邪说;喜新者又恣肆泛滥,荡然不得其义之所归。
以二者之皆讥,则取旧译英人穆勒氏书,颜曰《群己权界论》”[3]。
严复在这里犀利地指出当时中国新旧人士对自由观念的误解,希望通过《群己权界论》的翻译向国人讲解自由主义。
试论严复自由观

其更是大量地引用中西对比从中国传统的归纳演 义出发来阐述西方的逻辑。严复提倡文化自由,他 在西学中译的过程中也大胆创新,认为中西思想应 融会贯通,他在翻译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时,采 取意译的自由发挥,并通过西学释义的方式来表达 自己的思想,他释义突破文字的禁锢但却不信马由 缰,他的自由体现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情况下进 行论述。鲁迅曾评价说,严复不是译,而是作了一 部《天演论》。“在这方面,《天演论》并不是个案,严 复 的 所 有 翻 译 著 作 都 遵 循 着‘ 作 ’代 译 的 方 式。”[4](p266)他通过国学的方式来阐释西方的义理,在 保留中国国学的成分上来宣扬西方的自由思想,使 国人更容易接受和通晓其义理。可以说,严复在翻 译上的中西会通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其开创了中国 近代翻译史上的革新,他提出信、达、雅的翻译宗旨 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其翻译的诸多著作中,我们都 能看到其以中学传统思想和方法对西方译作的后 期加工和整理,在这些译著中他的主观色彩很浓, 但这一过程也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使一些没 有接触过西方思想和文化的传统学者更容易接受。
· 98 ·
矣!岂可束缚驰骤于经式仪度之中,令其不得自 由、自化?”[1](p1118)严复的政治自由体系很大一部分是 其主观勾勒出来的一个理想化的政治体系,他看到 人有种统治阶级赋予中国 民众的自由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统治阶级的腐朽 是不会让这种民众自由得以实现。
的角度阐述自由的重要性,“夫所谓富强云者,质而 言之,不外利民云尔。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 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 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 能 自 治 而 自 由 者 ,皆 其 力 、其 智 、其 德 诚 优 者 也。”[2](p27)严复认为一个国家的富强归根到底是民众 的自利自由,想要富国,先要利民,如何利民,需给 予其自由,自由是国家富强的根基,那么民众如何 得到这种自由,严复认识到了民智在自由中的重要 作用,同时也意识到自由必须有一个政治前提作保 障,于是他提出了政治的民主,在《〈原富〉按语》中 其主张民主之制,认为民主之制乃民智,是最深民 德之最优时事。民主制度是开启民智最好的时代 产物。严复揭穿清廷专制的假维新,他不认为这种 维新具有民主效用,在他的译著和按语评论中有大 量思想表达对民主政治的向往和对清廷的不满,他 指出:立宪民主应是“民权和军权,分立并用焉”“使 法立矣,而其循在或然或不然之数,是则专制之尤 者耳”。[2](p940)他特别提出思想言论应当自由,如果 以刑章加以干涉,“问则其治沦于专制,而国民之自 由无所矣。”[2](p973)他所推崇的自由又并不是一味的 放纵式的自由,而是在有所约束的政治规范中的自 由,自由与约束并存,民众在规范内自由,人民的自 由才能发挥。“纯乎治理而无自由,其社会无从发 达 ;即 纯 乎 自 由 而 无 自 理 ,其 社 会 且 不 得 安 居 ”。 [2] (p1279) 严 复 渴 望 统 治 阶 级 给 民 众 以 自 由 的 权 利,渴望通过民众自由来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 力,但其也过分地夸大了自由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用,他认识到政治自由需要一定的法制约束和民主 意识作为其基本运行的客观框架,却没有注意到当 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当时的中国还不具有实现这种 政治自由的大环境。
析严复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析严复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论文关键词:经济自由开明自营听民自谋定之以公约论文在近代中国,“寻求富强”成为时代的一大主题,思想家严复以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为切入1:2,积极主张中国应走自由经济之路,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张,在观念层面上提倡“开明自营”,在政策层面上提倡“听民自谋”,在制度层面上提倡“定之以公约”。
这些观念不仅使之成为那个时代卓越的思想者,而且对当代国人思想的改铸亦不无启发意义。
严复(1854-1921)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作为近代中国新型的知识分子,他不仅是一位翻译家,更是一位思想家。
当时,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和经济专制造成财源枯蝎,救亡图存寻求国家富强成为时代的第一要务。
严复是寻求国家富强之路的积极探索者。
经济自由思想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西方自由主义者.不管是主张经济放任主义的还是主张国家干预主义的,都将经济自由作为自由主义核心内容。
严复对经济自由也格外地看重,成为那个时代极其少有的经济自由的倡导者。
严复对经济自由的追求是以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的经典着述《富国论》(又译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严复译为《原富》)为切人u的。
自17世纪以来,英国迅速崛起而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
严复对英国现实考察之时,英国正处在古典经济自由向干预经济转型时期。
他对亚当·斯密以后经济学理论的进展情况很熟悉。
他很欣赏亚当·斯密,并翻译了他的着作《富国论》。
他曾向友人解释原因有二:其一,“选译特取是书,非不知后来作者之愈精深完密也”,只是由于,它作为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后事之师,断在于此。
”其二,“又因其书所驳斥者,多吾国自古以来言利理财之家病痛。
川从严复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斯密的选择,一是由于对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核心表示赞同,并认为它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二是出于他对中国现实的关照,认为此书所阐发的经济理念,对国人经济观念的改铸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
严复的名言名句

严复的名言名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是严复翻译赫胥黎著作的书名,也是他对于自然界的法则——生存斗争、适者生存的深刻理解。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这是严复对于自由和民主关系的理解,他认为自由是民主制度的灵魂,而民主则是自由的实现形式。
“救亡图存,振兴中华”。
这是严复在19世纪末提出的口号,呼吁中国应该通过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振兴科技、强化国防等途径来拯救国家的危机。
“信、达、雅”。
这是严复提出的翻译原则,他认为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和风格,表达要通顺流畅,用词要雅致。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这是严复对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理解,他认为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优缺点,应该相互借鉴和学习,而不是简单地融合。
“教育为立国之本”。
这是严复对于教育的重视和认识,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
除了以上这些名言名句,严复还有许多其他有深刻内涵和启示的言论和观点,例如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科学的推崇等。
他的思想和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严复的政治思想

严复及其思想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是晚清接受西学教育最早的一批知识分子之一,有丰富的西学知识,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较深造诣。
他学古通今,学西贯中,成为大学问家。
他报效祖国的不是他所学的轮船驾驶和航海专业技术,而是救国救民的学问。
他留心国情、国事,考察西艺西政,努力探索强国富民之道,积极提出各种见解。
其提出的思想更是带动了社会的发展。
一、变法思想光绪二十年(1894年),爆发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
使国人大受刺激。
这场抵御侵略的战争是对兴办三十多年的洋务事业的严峻考验。
原以为,对西洋人打不过是因为西洋人船坚炮利,所以赶紧“借法自强”,制造轮船、枪炮,编练了海军,训练了陆军,可是,有了这些却仍败在东洋岛人手下。
于此,国人又一次大受震撼,大受教训,大受催醒。
有识之士认真检讨洋务事业的不足和问题,更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变道”上,认为仅仅“变器”是不够的,还要赶紧“变法”。
时任天津水师学堂总办的严复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1895年,他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刊发《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救亡决论》等文章,极力呼吁变法。
他说:“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严复认为:“自微积之理而观之,则曲之为变,固有疾徐;自力学之理而明之,则动物有由,皆资外力。
今者外力逼迫,为我权借,变率至疾,方在此时。
智者慎守力权,勿任旁守,则天下事正于此乎而大可为也。
即彼西洋之克有今日者,其变动之速,远之亦不过二百年,近之亦不过五十年已耳,则我何为而不奋发也耶!”⑥在《救亡决论》一文中,严复认为,变法首先要变的,“莫亟于废八股”。
“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
他列举了八股的三大害: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
中国政治思想史

简答题:一.严复的自由思想:答:严复政治思想的最大特点是注重和强调自由。
他把保护个人自由,看成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最高原则。
他认为,西方的民主是自由的表现形式,自由才是内在的根本。
他强调的个人自由,主要包括以下思想:1.言论自由,人人得其意,申其言2.人人平等,君不甚尊,民不甚贱3.人身不受侵犯的权利4.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5.尚贤,隆民,以公知天下。
二.康有为变法中提出的政治纲领:答:政治纲领要点是开发政权,用君主立宪制代替君主专制,以日本为榜样,通过温和的改良变法,自上而下的进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1.在方式上,康有为主张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
2.在政治上,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实行资本主义立宪制,开民权,设议院,实现三权分立。
3.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4.在文化上,发展新式教育,培养人才,倡导资本主义竞争文化。
三.顾炎武为限制君主权力提出哪些主张?答:在反对君主个人独裁专断的基础上,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顾炎武提出了分权众治的主张。
分权的基本内容是指“辟官,莅政,理财,治军”四权,辟官就是选拔,任免官员的事权,莅政就是临政治民的权力。
主张将这些权利分割给地方郡县,提高郡县官吏的自主权。
分权的基本构思是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分权,由郡县分割中央政府的权力,由宗族分割郡县的权力。
具体做法如下:1.尊令长之职,即把前面所说的四权授予郡县长官2.设世官之奖,即变相恢复世官世禄制度3.复宗族之制,恢复古代的宗族制度,把宗族权力与政权结合在一起4.谨乡里之治,效法周秦时的乡里制度,一可分县令之权,二可治民。
四.梁启超的民权思想:答:梁启超的民权思想内容大体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认为变专制制度为议院制,是变法的本原。
2.宣传民权代替君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3.提出地方自立的主张五.孟子的仁政学说:答:六.荀子的“性恶论”七.黄宗羲关于君权限制的制度设计八.韩非子“法治”思想论述题:1.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评述2.试述孔子的仁礼学说填空题:1.2.顾炎武代表作《日知录》,宗旨是“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他整个政治思想的出发点是明道救世的求学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复的自由思想
1069211 刘美茜10社工2班摘要:本文比较了严复自由观与西方自由观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中的集体观,并从中国传统伦理观中找到他之所以独特的依据,此外,阐释了其对激发民众救国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自由观,集体与个人,爱国
引言:
严复不仅是近代中国译介西方自由主义的第一人,也是批判西方自由主义的第一人。
他不是像顽固派一味否定自由主义,也不是盲目崇拜,不加思考。
他不断深化对西方自由主义的认识,同时结合中国的伦理传统,发展出较为成熟的自由主义思想。
1严复自由观与西方自由观的区别
严复关注伦理本位中的“个体自由”问题,反对个体本位的自由观。
个人与群体是一对矛盾,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但是对于此,中西方看待它的方式却不同。
所以才有了张申府那句至理名言:“与人,个人与群,东西思想所由分,人生问题于此尽。
”[1[i]](P1)总的来说,在西方,个人是凌驾于集体之上的,个人是最重要的,国家,集体只是实现个体自由和幸福的载体。
而在中国,国家是大于个人的,个人是实现国家利益的一个小的部分,每个人须为国家的事业奋斗,要牺牲个体的利益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严复基于这样的伦理传统,反对西方将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认为国家的利益大于个人的利益,所以他的自由观是有着中国特色的。
2 严复自由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集体观
他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最重要的不同就在于他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
他道出“两害相权,己轻群重”的至理名言,这个观点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集体观有相似之处。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个人是集体的一部分,当社会集体中每个成员能有机组合,就能实现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反之,则会阻碍集体的发展,即使是集体中最小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为实现集体利益服务,那么有可能其它部分所做的努
力就可能都白费,所以个人对集体是很重要的。
然而,对个人而言,集体是个人生存的环境,每个人利用集体所提供的资源生存,发展。
无论是物质资源,还是人际支持,都是对个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每个人都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特别是个人所处的人际环境,对个人的塑造作用最为明显。
因此个人与集体相互离不开,相互依赖。
由此,个人自由既是集体要实现的目标,也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
集体的目的是要实现个人的福利,让每个人自由发展,拥有自主决定的权利,通过不受他人强制干涉的方式实现个人的幸福,但同时,也需要创造平等的机会,让个人拥有选择的自由,去利用机会来发展自我,在这个实现个人自由的目标的过程中为社会创造价值。
而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是提倡以富国强民为目的的、伦理本位的“个人自由”观。
这和马克思的个人与集体的自由观是不同的,他强调了自由的目的是为国家,而不是个人,个人的自由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方式,它只强调了个人对国家的义务,而没有提出让国家对公民负责,他是单向的自由,自由成为了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3严复的自由观与传统伦理价值观
这个思想是受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追求价值观影响的,个人所做的事情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国家,这是根植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基因里的,严复虽然翻译过众多国外书籍,并对西方自由主义和其他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但是,毕竟他是在中国长大的,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于是他摆脱不了这种价值传统的影响。
此外,这也是将西方自由思想传播到中国的一种方式,要将一种外来的思想为背景不同的中国人接受,就要将其适度的改造,让它适应中国这片土壤,所以,这样的改造也是有必要的。
4 自由与爱国
“严复并不就个体来谈自由,而是把自由放在群己密切相关的架构中来思索其意义”[2](P214);“严复思想中的思想、言论自由是以爱国为前提,换言之,爱国是一个真理,所以人们没有不爱国而从道的自由”[3](P282) 这是严复引进西方自由观的前提。
他之所以会引入自由思想,是基于此观念的作用。
自由观的引入能让国人发现自身潜力,开发自身技能,学习知识,启动活力,并开拓国人
的事业,走出自我封闭的空间,走向外部世界,不再固步自封,学习和接受西方先进文化和思想,政治制度等,让国人能在实现自由的过程中拯救国家。
他引入了穆勒的自由观,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独特性,是有无限潜力的,通过个人奋斗,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是天生注定的,这样可以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各尽其才,并且发挥出活力,将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最大。
每个人要对自已负责的思想也是为了让个人能够突破束缚,敢于接受新的挑战,实现新的成就,让每个人能有所进步。
引入斯密的学说,鼓励个人能够投身于经济当中,发展商业和投资工业,积累财富,发展生产,创造财富,后来,有中国资产阶级提出要以“实业救国”的理念来发展中国的工业,这样来实现国家富强,抵制外国的入侵。
这个思想的提出,对中国的后来历史的发展和提出新的解决中国政治危机的方法有重要影响。
“我虽可以忘记我是人,而我不能忘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中国传统伦理观的表达,个人始终与天地自然,与集体相依附。
这样的观念是当时面临的政治背景相关的,面对国家的民族危机,强调国家的生死存亡对个人的关系是非常有时代意义的。
他提出的“己轻群重”的观点让人们明白,如果国家受到了分裂和破坏,个人的自由是无法保证实现的,所以,个人只有在国家的安全和繁荣之上才能实现个人的幸福和自由。
结语:
总之,严复提出的自由观深深地印着中国传统的烙印,同时也是所处时代的需要,他既利用了西方自由中有利的一面,同时将其改造来适应中国的历史和当下的情况,这是“中体西用”思想的表现。
参考文献:
1[i]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1[2]请参阅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接受与批判》一书中第四章第三小节“丁、严复对卢骚思想的驳斥”。
1[3]张申府.所思[M].北京:三联书店,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