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文化
黑土文化

黑土文化即时东北文化八、绚丽多姿的寒地黑土文化](1)、肇东国画:肇东国画以它的群体优势在国内画坛上崛起,并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引起人们的关注。
80年代中期以来,肇东国画先后在北京、郑州、洛阳等国内十余个城市和新加坡、美国、日本、前苏联、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以及荣宝斋、燕山书画社、文宝斋等画廊展览展销300余幅,多次在省和国家展出中获奖,有100余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黑龙江美术馆、深圳美术馆、陕西美术馆、中国西安民俗博物馆收藏,有200余幅作品在国内外50余种报刊中发表。
(2)、海伦剪纸:海伦剪纸有着较高的艺术成果。
剪纸带头人傅作仁创作的大型剪纸《东方红》18幅,进京展出,其中《葵花向阳》等3幅作品被周恩来总理转赠铁人王进喜和东海舰队。
傅家是满族剪纸世家,几代人都喜爱剪纸,家里收集、复印、创作的剪纸作品10万余张。
1987年,在中国民族文化宫举办了傅作仁满族剪纸展览,在美术界引起了轰动,影响深远。
傅作仁的皮影剪纸开创海伦剪纸的新篇章。
目前,他已出版了《黑土艺术》、《傅作仁满族剪纸》、《中国剪纸艺术研究》、《雪花剪纸集》、《中国风俗剪纸》等9部书。
傅作仁还把他的皮影剪纸艺术作品专辑8张32幅以明信片的形式向社会公开发行。
1999年在曼谷获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国际金奖。
以毕再生、刘卫平等人为代表、以海伦文化馆为创作阵地、以精品剪纸创作为核心的创作队伍在1995—1998年创作的大型剪纸《满族风情》、《鄂伦春婚俗》、《金陵十二钗》等264幅作品4次在国家级展馆展出,3600多幅剪纸作品赴欧美、东南亚等30几个国家和地区展销。
138幅作品被中国民间艺术馆、徐悲鸿纪念馆、民族文化馆收藏。
2001年,省美术出版社用中、英两种文字出版发行了海伦文化馆创作的《剪纸京剧脸谱》,创下了海伦剪纸史上四个之最,即创作时间最长——历时8个半月;创作人员最多——直接参与25人;幅数最多——达308幅;效果最佳——达到国粹与民粹的完美结合。
东北黑土文化区非物质文化形态列举

东北黑土文化区非物质文化形态列举东北黑土文化区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之一,这里孕育着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形态。
下面就以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为题,来一一列举。
一、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一是“东北大连海鲜文化”。
大连作为东北沿海城市,以其独特的海洋资源和海鲜文化而闻名。
大连海鲜文化包括渔民的捕鱼技艺、海鲜加工技术、海鲜饮食文化等,这些都是传承了几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二是“东北民间音乐”。
东北地区有着悠久的音乐传统,包括二人转、秧歌、锣鼓等多种形式。
这些音乐形式在东北农村和城市里广泛流传,是东北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三是“东北民间舞蹈”。
东北地区的舞蹈形式多样,有哈尔滨大庙会的龙舞、吉林的杂技舞蹈等。
这些舞蹈形式既是人们娱乐的方式,也是人们对生活的表达和寄托。
四、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四是“东北民间艺术”。
东北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葫芦雕刻、木偶戏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观赏性,还承载着东北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五、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五是“东北传统节日”。
东北地区有着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在东北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庆祝这些节日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六、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六是“东北传统手工艺”。
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手工艺传统,如雕刻、刺绣、编织等。
这些手工艺不仅展示了东北人民的聪明才智,还传承了东北地区的文化积淀。
七、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七是“东北传统戏曲”。
东北地区有着独特的戏曲表演形式,如二人转、大鼓等。
这些戏曲形式不仅是东北地区的文化代表,也是东北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八是“东北传统民俗”。
东北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传统,如婚俗、葬俗、祭祀等。
浅析黑龙江的地域文化

浅析黑龙江的地域文化【摘要】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黑土地养育了龙江人。
一方文化成就了一方人,龙江精神成就了一代代龙江人。
如果有一种精神是龙江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那便是龙江人的闯的精神。
随着文化大融合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文化从地球上消失或即将消失,它们被人们遗弃或被其他的文化所同化。
然而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就会没有自己的精神,没有精神的民族不可能引领时代的潮流。
龙江人的文化包含龙江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作用下的文化,改变或脱离这些原有的文化,城市的历史文化将大大丧失,其特征也会逐渐被磨灭。
黑龙江是个多种文化共存的地方,自然环境和特定历史在人文精神塑造过程中都曾起到过至关重要作用,如何处理好原有文化间的融合,并保留各自的特色是构建龙江发展的精神支持的关键。
【关键词】地域精神民族精神新龙江人的精神文化大融合【正文】地域辽阔的黑龙江,四季交替分明,文化底蕴深厚,物产资源丰富,建筑风格别异,因此北国冰城,黑土地,北大仓,东方小巴黎等多种美誉。
黑龙江的黑土地域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北部省份的特有的文化,其既包含于中华文明,又带有其鲜明的个性,其特征多受影响于萨满文化,中俄交流文化,以及文革时期的南北融合文化,以及龙江人特有的闯关东文化。
地域文化是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为主线,以景物为载体,以现实为表象,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人文精神。
黑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历程上与中国的其他地区都有着极大的区别,从而使黑土区域文化也具有了独特的气质。
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缘,与俄罗斯接壤,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和最东端抚远三角洲都在黑龙江省境内。
冬季由于蒙古高压的原因,气候寒冷;夏季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温度较高,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
黑龙江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大小兴安岭森林丰茂、东部煤炭储备巨大、大庆油田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最大的油区、农业上有“北大仓”的称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物产使得黑土区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
论黑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交流论黑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闫景阳 黑龙江省画院艺术教育培训学院 黑龙江省画院美术馆摘要:本文探析了黑土文化的历史渊源,概括了当代黑土文化的美学特征,并对黑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黑土文化来源于少数民族文化、流人文化、侨民文化的融合,具有多元共生、内涵丰富;朴厚拙雅、原生自然;阳刚大气、雄浑壮美的特点,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会更加主流化。
关键词:黑土文化;美学特征;发展趋势东北地区是世界上三大寒地黑土带之一,黑土文化,即得名于这广袤、浑厚的黑土地,黑土文化是中国多元地域文化中的重要一元。
随着黑土文化的发展,黑龙江本土人士的文化自觉性日益提高,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意识加强。
黑土文化如同山野里的百合花正以旺盛的生命力在古老的华夏大地怒放不衰,从处于边缘地带的小传统亚文化向大传统主流文化进军。
一、黑土文化的历史渊源黑龙江地处我国最东北边陲,平原、丘陵、山地、草原多种地形地貌兼俱,冬季漫长寒冷多雪、夏季短促湿热多雨,植被与物产资源丰富,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对各族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逐渐形成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黑土文化。
传统学术界通常认为东北地区是中华文化的非主流地区,是处于弱势的受中心文化区辐射影响的边缘地带。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有力证明了东北地区与中原一样具有厚重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例如,辽宁、内蒙的“红山文化”遗存是与中原汉文化曾经并存的远古原生文化;黑龙江则有哈尔滨阎家岗二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人类遗址以及齐齐啥尔昂昂溪出土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存。
黑土文化和华夏大地上任何一种地域文化一样也是在民族迁徙交流的过程中对各民族文化加以吸纳融合形成的独特的地域文化,而且在不同的文化领域呈现出同样的兼容并的蓄的特点。
东北的黑土文化发展到今天,文化因子更加复杂,既有原驻少数民族淳朴的民族风情,也有流人文化注入的汉族风俗,同时受到不同历史时期俄侨、日侨及犹太移民带来的外来文化影响。
东北的黑土地为什么是黑的?

东北的黑土地为什么是黑的?
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是因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特别是腐殖质的积累,使土壤呈现出深黑色。
以下是黑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1.植被生长:在东北地区,丰富的植被长期覆盖土地,植物
在生长过程中会不断吸收养分,并通过代谢产生大量的有
机物质。
这些植物残骸、根系和腐殖物在土壤中逐渐分解,并富集了大量有机质。
2.气候条件: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也对黑土地的形成起到了
重要影响。
寒冷的冬季和高湿度的夏季,使得植物残体和
腐殖物几乎无法分解和降解,从而积累在土壤中。
3.地质历史:东北地区的黑土地形成于几千年前的更新世晚
期,是冰期后冰川融水泥沙沉积后发生的演变过程。
这个
时期相对缺乏湖泊和河流的冲刷作用,土壤被保留下来并
逐渐形成了黑土。
黑土地富含有机质,因此具有优良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它们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以其适宜的物理结构和丰富的养分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黑土地所产出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在中国农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黑龙江文化

黑土文化的特质
• 综合性:正是在多维文化构成基础上,黑土文化形态具有了综合性特 点。黑土文化不独有本土文化因子,而是多种文化共存,如饮食习惯, 既有北方少数民族饮食特点:吃火锅,腌酸菜,也有汉族与俄罗斯饮 食特点。语言上汉语、满语、蒙古语、俄语并存。 • 变异性:黑土文化呈跳跃式波浪式发展。古代以肃慎、秽貊和东胡三 大族系民族文化为主,不同时期又发生了若干变化,如汉晋时期演变 了夫余、鲜卑、挹娄文化。近代是以俄、日文化为主。只有到了现代, 随着开发北大荒的开始,才以汉文化为主整合了其它文化,形成了以 汉满文化为主体又融进了俄罗斯、苏联文化以及东方日本文化的综合 体。 • 求“大”尚“侈”:一个“大”字似乎可以涵盖黑土地的地理和物产 特点,同时也形成了黑土地的风气。由辽阔无比的大草原、一望无际 的大草地、茫茫大雪野、莽莽大森林、大粮仓、大煤矿、大油田等而 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求“大”:大皮帽、大皮袄、大馇粥、大碗茶、 猪肉炖粉条、大碗酒、冬有大烟炮、夏有大酱缸等等(《开拓黑土戏 剧的崭新局面》)
•
饮食文化
• 提起炖,那可是满族人的发明。氽白肉(血肠)那是地道 的满族菜。现在又发明出得莫利炖活鱼,又有鲶鱼炖茄子。 把别的食品跟鱼一起炖,那食品往往带有鱼的鲜味。 苏伯 汤也是一种炖菜,是俄罗斯人的。现在黑龙江有专门的炖 菜馆,又有以经营氽白肉血肠为主的杀猪菜馆。还有粗粮 馆,以经营大饼子咸鱼为特色。这些土得掉渣的东西现在 都登上了大雅之堂。 • 黑龙江人喜生吃蔬菜。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凉拌菜, 像家常凉菜,好多种新鲜蔬菜,加上豆制品、粉丝放在一起 拌,还有黄瓜拉皮。另一种是蘸酱菜。熏酱菜有的源于俄 罗斯,有的源于齐鲁。酱骨架最有名,还有酱肠、肚,鸡的各 个部位都可以单拿出来酱。据说水晶肘子是省商学院食品 系一位教授发明的。虽然黑龙江天气极冷,但人人都喜欢 吃凉的东西,包括喜欢喝冷饮。 黑龙江菜在口味上的特点 是咸,也与天冷有关。
黑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黑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者:闫景阳来源:《奋斗》2017年第07期黑土文化是中国多元地域文化中的重要一员。
随着黑土文化的发展,黑龙江人的文化自觉性日益提高,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意识不断加强,黑土文化如同山野里的百合花正以旺盛的生命力在古老的华夏大地怒放不衰,从处于边缘地带的小传统亚文化向大传统主流文化进军。
黑土文化的历史渊源黑龙江地处我国最东北边陲,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对各族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逐渐形成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黑土文化。
黑土文化和华夏大地上任何一种地域文化一样是在民族迁徙交流过程中对各民族文化加以吸纳融合形成的独特的地域文化,而且在不同的文化领域呈现出同样兼容并蓄的特点。
东北的黑土文化发展到今天,文化因子更加复杂,既有原住少数民族淳朴的民族风情,也有流人文化注入的汉族风俗,同时受到不同历史时期俄侨、日侨及犹太移民带来的外来文化影响。
这种文化形态受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影响,经过漫长的岁月积累沉淀,已经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地域文化特征。
少数民族的原初宗教与文化。
东北的原初居民是境内的少数民族,有滿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赫哲族等。
他们都有各自的文化信仰和生活习俗,他们大都信奉萨满教。
萨满教最大的特点是万物有灵,神无处不在,神灵众多分工细致。
萨满教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很自然地融合了佛教和道教。
随着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流入,萨满教的神谱成分也更加复杂多样,体现了萨满教随着黑土文化的勃兴与汉文化的交融后早已影响到中国主流文化思想。
黑土地上的少数民族都创造了自己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有着浓郁的神秘气息和宗教色彩,伴随着各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演唱歌谣等口头文学的传播而发展。
如蒙古史名著《蒙古源流》、赫哲族著名口头说唱文学“伊玛堪”,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的“牧歌”“猎歌”和舞蹈。
满族也有着别于汉文化的精神气息,满族文学家、词家纳兰性德和当时汉人词家朱彝尊、陈维松并列为“三大词家”。
拓展素材:东北平原黑土的成因

东北平原黑土的成因
黑土是一种肥沃的、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东北平原的黑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为“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提供了前提条件。
东北黑土的利用
东北地区之所以会形成黑土,是因为这里地处半湿润地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这里的土壤母质粘重,夏季雨水较多的时候,草本植物生长繁茂。
中国东北地区是重要的林区,植被种类丰富,因此为形成黑土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等到冬季草木枯萎腐烂之后,地上地下形成大量的有机物残体,并埋入土壤中。
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微生物的活动受到了抑制,有机物的分解缓慢,并转化成大量腐殖质累积在土体上层,形成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这就是黑土。
东北平原因而成为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成为了中国的“粮仓”。
北大荒黑土地
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黑土层正在以每年2~10毫米的速度变薄,目前东北黑土平均厚度只有20多厘米了。
如果不尽快治理,再过几十年,我们也许就再也看不到东北的黑土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土地域范围:辽、吉、黑
• 辽宁省(14个地级市、15个县级市、20个 县、9个自治县、56个市辖区) • 吉林省(1副省级城市 、7地级市 、1自治 州 、 19市辖区、20县级市 、18县、3自治 县) • 黑龙江省(12地级市、1地区 65市辖区、 19县级市、45县、1自治县)
• 东北历史悠久,区域文化鲜明。本 身具有土著金元文化的积淀和满洲 饮食文化,加入山东移民带来的齐 鲁文化和鲁菜,并有部分俄罗斯饮 食文化的影响,三种饮食文化交会、 融合,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北 饮食文化。朴实中透析出秀气,粗 犷中蕴藏着精华,这是对东北风味 佳肴的高度概括。
• 东北菜由三种地方菜组成,黑龙江地 处东北最北端,大小兴安岭的山珍野 味,黑龙江的鲑鱼,乌苏里江的大马 哈鱼,都为黑龙江的风味菜奠定了物 质基础。黑龙江菜以烹制山珍、河鲜 出名,菜肴味重色浓、肥厚实在、较 少配料。著名菜点有清汤飞龙、白扒 猴头、红烧鹿筋、熏马哈鱼、生鱼菜、 酱骨架、红肠、松仁小肚、小鸡炖蘑 菇、排骨炖豆角、烂炖、酥白肉、汆 白肉、杀猪菜、渍菜粉、粘豆包、大 楂子饭、山野菜馅饺子等。
<text>
东北泥草房
东 北 泥 瓦 房
•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 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 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表 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 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 表现一段故事,唱腔粗犷,唱词风 趣。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 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 东部三盟一市(现呼伦贝尔市、兴 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
东北黑土地域文化——黑、吉、辽 自然特征:温带季风气候
中温带、寒温带 纬度较高、气候寒冷
湿润、半湿润区 山环水绕、平原面积大
土壤肥沃——黑土 人文特征:幽默和泼辣 文化景观:民族——汉族、满族等 服装——棉、皮 饮食——杂粮 民居——泥草房、泥瓦房(火坑、火墙) 文学艺术Biblioteka —二人转自然地形和气候特征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的地形特征。 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而严寒,夏 季短促而温暖。冬季大面积分布的 积雪和冻土改变了全年水分的分配, 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热量条件不足, 早霜冷害影响农业收成。
• 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春、冬小麦, 杂粮,春小麦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主 要经济作物有:大豆、甜菜、亚麻, 东北甜菜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辽 东半岛是国内外著名的苹果产地。东 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是我国目前最大 的防护林,长达800千米,被誉为 “绿色长城”。东北山地有‘冻北林 海”之称,森林资源丰富,是目前我 国最大的森林采伐基地和世界著名的 红松林区。林区出产的貂皮、鹿茸、 人参素称东北“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