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学检验》教学大纲.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大纲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大纲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临床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具备对临床微生物样本进行正确分析和诊断的能力。
本课程将系统地介绍临床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感染特点、诊断方法、药物治疗等内容。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临床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了解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感染特点及诊断方法。
2、掌握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包括细菌分离培养、鉴定、药敏试验等操作方法,熟悉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3、熟悉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工作的质量管理,了解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和生物风险评估。
4、能够独立进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工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章临床微生物学概述(2学时)1.1 临床微生物学的定义和任务 1.2 临床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1.3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的关系第二章细菌学基础(4学时)2.1 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2.2 细菌的生长、繁殖和培养 2.3 细菌的生理和代谢 2.4 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第三章病毒学基础(2学时)3.1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3.2 病毒的增殖和培养 3.3 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第四章真菌学基础(2学时)4.1 真菌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4.2 真菌的增殖和培养 4.3 真菌的致病性和免疫第五章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6学时)5.1 细菌分离培养技术 5.2 细菌鉴定技术 5.3 药敏试验技术 5.4 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第六章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感染特点及诊断方法(8学时)6.1 细菌性病原微生物 6.2 病毒性病原微生物 6.3 真菌性病原微生物第七章实验室质量管理(2学时)7.1 实验室安全防护 7.2 实验室生物风险评估 7.3 实验室质量管理措施第八章综合实践(4学时)8.1 临床病例分析 8.2 实验室实际操作技能考核 8.3 学习成果汇报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临床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检验技术。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大纲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总学时:108 学时(其中理论54 学时,实验54 学时)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课面向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单位: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本课程第一篇主要介绍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知识,第二篇和第三篇部分主要介绍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染色特征、培养特性、生化反应特点、抗原性和分类,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验的标本采集要求与方法、检验鉴定程序、具体的鉴定方法及鉴定要点和报告方式。
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巩固和加强对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理论、知识方面1.明确微生物学检验的研究内容,学习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认识医学微生物分类的意义及各类医学微生物的主要特性。
2.掌握医学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遗传与变异机理、理化因素及生物因素对医学微生物的影响。
3.熟悉病原微生物的主要传播途径、致病性及免疫性。
学会对各类病原性微生物感染的常用实验室诊断方法。
4.明确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特异性防治和药物治疗原则。
5.掌握常见的微生物所致疾病的临床症状和诊断指标6.了解对各类病原微生物的防治原则。
(二)能力、技能方面1.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和保养。
2.正确阐述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主要传播途径及引起疾病的类型。
3.掌握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诊断方法。
4.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验操作相结合,熟练掌握各种基本的医学微生物学诊断方法的机理,熟练各种基本实验的操作。
5.能运用学到的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专业知识,对各类临床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学的鉴定,及时地发出规范、准确的鉴定报告。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篇微生物检验基本技术绪论(1 学时)1.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学(2)临床微生物学(3)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微生物的分类。
细菌学检验基本技术课件

液体培养法等。
倾注法是将样品与液体培养
04
基混合,然后倒入培养皿中,
使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液体培养法是将样品与液体
06
培养基混合,然后在液体培
养基中培养细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菌培养技术
01
02 培养基的选择:根据细菌种类和生长
培养温度和时间:根据细菌种类和生
需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长需求选择合适的培养温度和时间
C
代谢组学:研究细菌的代 谢途径和调控机制
D
系统生物学:研究细菌的 生物学系统及其相互作用
谢谢
03
04 培养方法:采用平板培养、液体培养、
细菌鉴定:通过观察细菌形态、生长
半固体培养等方法
特性、生化反应等方法进行细菌鉴定
细菌鉴定技术
01
形态学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 细菌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 征进行鉴定
03
血清学鉴定:利用细菌的抗原 与抗体反应进行鉴定
05
生物信息学鉴定:利用生物信 息学方法,如基因序列比对、 系统发育分析等,进行鉴定
3
细菌学检验在医学、食品、环境等 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4
细菌学检验可以帮助诊断疾病、评 估食品安全、监测环境污染等
细菌学检验的重要性
01
细菌学检验是医学检 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疾病的诊断、治疗 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04
细菌学检验可以指导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
药菌株的产生。
02
细菌学检验可以帮助 医生确定病原体,为 治疗提供依据。
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
01
免疫学检测:利用抗体和抗原
的特异性结合,快速检测细菌
《病原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

《病原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供卫生检验专业用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病原微生物检验(Experimental Pathogenic Biology Technique)课程号:课程属性:专业课先修课程:病毒学检验、细菌学检验学分:3学时:72 理论学时:0 实验(实践)学时:72二、教学目的要求病原微生物检验是病毒学检验和细菌学检验的配套实验课程,是卫生检验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卫生检验专业学生必修的考试课程。
实验内容包括病毒学检验和细菌学检验的基本技能、分离培养及鉴定技术、血清学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
通过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细菌学检验和病毒学检验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检验方法、研究手段的理解和掌握,加深对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认识和把握。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验操作规范性培养、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及实验报告撰写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实验方式及基本要求实验方式:整个实验课程要学生自己完成,每2个学生为一个实验单位,共同完成所有的实验内容。
基本要求:熟悉实验步骤,掌握实验关键点和影响因素,能正确的判断和分析实验结果。
四、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主要试剂和仪器,实验步骤,结果,结论,讨论。
五、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实验1 动物接种技术及动物标本采集1、动物接种:小鼠的腹腔接种、尾静脉接种、脑内接种以及灌胃2、动物标本采集:胸腺、肝脏、脾脏、摘眼球取血要求:熟悉动物实验常用的接种途径和标本的采集实验2 鸡胚培养、原代细胞培养1、原代细胞培养:选用10日龄的鸡胚,进行鸡皮成纤维细胞的培养。
2、病毒的鸡胚培养:选用9~10日龄的鸡胚,采用尿囊腔途径接种病毒。
要求:熟悉原代细胞培养及尿囊腔接种病毒的操作要点及影响因素。
实验3 传代细胞培养选择生长良好的MDCK细胞,通过消化、分散、分装后进行培养。
要求:熟悉传代细胞培养的操作、要点。
实验4 流感病毒分离培养在长成单层的MDCK细胞上,接种病毒后进行培养,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及细胞病变的类型。
《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大纲

《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使用)Ⅰ前言编写本大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微生物学检验过程中,通过实验课的学习验证理论,从而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为巩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得到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的训练;树立无菌观念,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并熟悉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以及各种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的基本程序。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的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对应,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提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时数60学时。
四教材:《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实验指导》,洪秀华,2版,2003年。
Ⅱ正文实验一细菌形态学检查一教学目的不染色和革兰染色的细菌基本形态观察二教学要求(一)掌握革兰染色法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以及细菌基本形态观察。
(二)掌握不染色临床标本检查方法。
(三)熟悉细菌涂片、临床标本涂片方法。
(四)了解特殊结构染色、结果观察和临床意义。
三教学内容(一)不染色临床标本检查方法(二)革兰染色法的原理、染色方法、染色液配制、细菌基本形态观察。
(三)细菌涂片、临床标本涂片方法。
(四)特殊结构染色、结果观察和临床意义。
实验二消毒与灭菌一教学目的证明细菌在自然界和正常人体的广泛分布,树立严格的消毒和无菌观念。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正常人体的细菌分布、物理、化学消毒方法。
三教学内容(一)正常人体的细菌分布情况。
(二)物理、化学消毒的原理和方法。
(三)消毒灭菌效果评价。
【优选】细菌学检验基本技术PPT资料

所用器材及过程
培养基、玻璃器皿 天平、药匙
1. 以量筒装取适当量蒸 馏水于玻璃容器中
2. 于玻璃容器上标示培 养基名称
第二节 细菌的分离培养方法
含糖:115 ℃,15min
先调pH,沸水加热5-10min,冷却后过滤;
如果采样部位需要经过皮肤和粘膜时,做好外表面的消毒,防止污染。
一、细菌学检验样本的类型
含有大部①分细菌正生长常繁殖人所需体的最样基本本的营,养成如分。排泄物、血液、血清等
多为液体培养基,一般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的抑制剂。 感染进程复杂的,应多部位或多时间段采样,以防漏检。
以以量量筒 筒装装②取取适适当当食量量蒸蒸品馏馏水水、于于玻玻水璃璃容容产器器中中品、化妆品、药品、消毒及卫生用品、医疗用
鸡蛋、牛奶等:间歇灭菌3天3次
先调pH,沸水加热5-10min,冷却后过滤; 感染进程复杂的,应多部位或多时间段采样,以防漏检。
1. 放上秤药纸
並归零 是指经人工配制,将供细菌生长繁殖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按比例配制而成的基质,可用于细菌的分离纯化、传代、鉴定、菌种保存等
。 沙门氏和志贺氏菌属分离
根据感染特点、病程发展及目的菌可能存在的部位,选择合适的解剖部位采样。
麦康凯琼脂培养基(MacC) 记录样本类别、采样时间、地点、采样量及采样人等信息。
2. 以秤药匙舀
以量筒装取适当量蒸馏水于玻璃容器中
出适当量药
先调pH,沸水加热5-10min,冷却后过滤;
Hale Waihona Puke 液体:不超过容器2/3;品 (请看培
食品、水产品、化妆品、药品、消毒及卫生用品、医疗用品及环境(水、土壤、空气,各种物品)等卫生样本,包括常规卫生评价、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大纲(适用于医学检验专业)课程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大纲(适用于医学检验专业)课程〔适用于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性质与目的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是国家教委规定的医学检验专业主干学科和必修课程,在医学检验人才培养中发挥要紧作用。
课程要紧讲授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及其技术,临床上重要的病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通过本课程学习,把握各类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特性、系统的病原体检验方法与抗微生物药物敏锐试验和耐药性检查,为临床诊断、治疗、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课程的设置与要求本课程由医学检验系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承担,课程设置在医学检验本科大学生修完医学公共基础课程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药理学»后。
课程总学时数为162,其中理论81学时,实验75学时,考试6学时。
修完本课程学生应把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差不多的实验操作和技能、临床常见感染病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与各种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本课程将分成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及其技术与临床微生物学两部分,课程教学在1~2个学期内完成。
第一学期以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及其技术为主,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临床微生物学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
二个学期课时数分别为54学时〔其中理论33学时,实验18学时,考试3学时〕和108学时〔其中理论48,实验57学时,考试3学时〕。
共设定9学分。
理论课以大班授课形式,以CAI辅助,采纳PBL方式。
实验课将以分组进行,每组2人,由学生单独操作或分工操作完成实验内容。
每位学生应客观、真实、及时地记录实验结果,并按时完成实验报告。
其中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在对理论教学教材进行复习和把握微生物学差不多的实验操作和技能基础上,结合实验内容和实验指导,完成实验操作、观看和分析实验结果,以及对实验课题汇报或答辩等过程。
课程的教材课程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卫生部规划教材«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第4版与«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实验指导»第3版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教材;Murray PR, Baron EJ, Pfalier MA, et al. Manu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8th Washington DC 2003 为英文参考教材。
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

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前言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检验课程是医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主要涉及微生物的分类、结构和生长特性等基本概念,以及临床微生物学的学科体系和常见的微生物感染等内容。
本文档旨在对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检验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和归纳,以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教学内容第一章微生物的分类与结构本章主要涉及微生物的分类体系和结构特点,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各类微生物的分类及其特点,以及微生物细胞、细胞壁、细胞膜、核酸等结构特点。
第二章微生物的生长特性本章主要讲解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包括微生物的营养要求、生长速度、生长周期、营养方式、代谢产物等内容。
第三章临床微生物学的学科体系本章主要讲授临床微生物学的学科体系,包括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感染的症状和诊断方法、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等内容。
第四章常见的微生物感染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感染的临床表现和病因,包括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常见的微生物感染。
第五章微生物检验方法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和技术,包括细菌的培养、菌落计数、药敏试验、细菌鉴定等内容,以及常见微生物检验方法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分类、结构和生长特性,掌握临床微生物学的学科体系和常见的微生物感染,熟练掌握微生物检验方法和技术,并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1.能够分辨不同类型的微生物,理解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营养需求。
2.能够在临床实践中诊断和治疗微生物感染,使用微生物检验方法和技术。
3.具备对抗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和管理能力,做好病人的健康保障。
教学方法和评价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授课、实验操作、案例分析、交流讨论和网上学习等多种形式。
学生的评价主要基于课堂表现、实验报告、论文撰写和综合考试等方面。
本文档对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检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方法和评价进行了详细的和系统的描述。
希望这份教学大纲能够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有所帮助,更好地促进医学专业的综合素质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细菌学检验 》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10272046 课程名称:细菌学检验 英文名称:: bacteriological examination 开课学期: 学时/学分:40 / 2.5 课程类型:专业课 开课专业:卫生检验专业方向 选用教材: 卫生微生物检验学(细菌学分册)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8月第一版 主要参考书:
1、张文福 主编. 医学消毒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 2、袁洽劻 主编. 实用消毒灭菌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刘运德主编.微生物学检验(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3-36 4、[4]王秀茹主编.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7-76;925-935 5、张卓然主编。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2003 6、杨正时 房海主编《人及动物病原细菌学》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第一版 7、洪秀华主编《临床微生物检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8、斯崇文等主编《感染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9、徐锡权主编《现代水传播病学》 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10、《消毒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2002年版
执笔人:赵书欣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细菌学检验是卫生检验专业的专业课程,是在卫生微生物学的基础上深入的学习细菌学检验的理论和实验技术。细菌学检验即要遵循微生物学检验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又有其与病毒等其它微生物类群检验的不同之处。因此,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深入的了解细菌学检验的特点及掌握其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全面掌握细菌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及思维方式; 2、全面了解细菌学检验的特点; 3、掌握必须的细菌学检验的技能; 4、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讲述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之后,能够独立的设计并完成一些检验项目,比较全面的分析有关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细菌学实验的基本要求(1学时)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识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实验室质量控制。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及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安全性及其防护要求 一 细菌等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基本要求 二 微生物实验室的设施及环境要求 第二节 细菌等微生物检验操作基本要求 一 细菌等微生物实验室守则 二 细菌等微生物实验室常规操作规程 三 细菌检验中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 细菌实验室质量控制 一 实验室的全面质量管理 二 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 三 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
考核要求 1、掌握细菌学实验的基本要求 2、熟悉生物安全性及其防护、操作要求 3、了解细菌实验室质量控制
第二章 细菌学检验基本技术 (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清楚细菌学检验时样品的采集、送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细菌学检验的基本方法。明确细菌学检验的主要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样本的采集与送检 一 临床样本的采集与送检 二 食品卫生细菌学检验样本的采集和送检 三 化妆品细菌学检验样本的采集及送检 四 生活饮用水细菌学检验样本的采集及送检 五 消毒及卫生用品细菌学检验采样及送检 六 空气样本的采集与送检 第二节 细菌的形态结构检查法 一 显微镜检查 二 不染色检查 三 染色检查 3
第三节 细菌的分离培养方法 一 培养基制备 二 细菌接种方法 三 细菌培养方法 四 细菌的生长现象 第四节 细菌的生化反应检查法 一 糖类代谢试验 二 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试验 三 有机酸盐和铵盐代谢试验 四 酶类试验 五 其他试验 第五节 细菌的血清学检验
一 凝集试验 二 沉淀试验 第六节 细菌毒素的检测 一 外毒素 二 内毒素 三 肠毒素 第七节 细菌数量的测定 一 物理计数法
二 生物计数法 第八节 L-型细菌检查 一 概述 二 L-型细菌检验
考核要求 1、掌握细菌检验的基本方法 2、熟悉细菌学检验的样本采集及送检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3、了解细菌检验的注意事项
第三章 细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分子生物学知识如何应用于细菌学检验,掌握基本原理和部分检验方法。 教学内容 4
第一节 细菌染色体DNA的分析 一 细菌DNA的提取 二 细菌DNA G十C mo1%含量测定 三 细菌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四 基因芯片 五 细菌DNA指纹图谱分析 第二节 细菌质粒DNA的分析 一 细菌质粒DNA的提取 二 细菌质粒DNA的指纹图谱分析
三 质粒酶切图谱分析 四 特殊质粒片段的检测 五 应用举例 第三节 细菌核酸体外扩增技术 一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分类及特点 二 PCR基本操作及条件优化 三 PCR应用举例及注意事项
考核要求 1、掌握细菌学检验中分子生物学检验的原理 2、熟悉分子生物学检验的方法 3、了解分子生物学检验的应用
第四章 细菌的分型及其他检测技术 (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细菌分型在细菌学检验中的义意,掌握基本检验方法的原理和检验技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菌噬菌体分型技术 一 概述 二 细菌噬菌体分型的一般原则 三 噬菌体的分离、纯化与增殖技术 四 细菌的噬菌体分型技术 第二节 细菌素分型技术
一 概述 5
二 细菌素的分型方法 第三节 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与分型
一 概述 二 纸片扩散法
三 稀释法 四 几种细菌的特殊药敏试验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分型技术 一 核糖体分型 二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 三 序列分型 第五节气相色谱在细菌学检验中的应用 一 概述 二 气相色谱方法在细菌研究中的应用 第六节 细菌的自动化鉴定技术 一 Viteck-AMS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 二 ATB Expression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 三 MicroScan 自动细菌鉴定系统 第七节 菌种的保藏及保管
一 菌种的保藏注意的事项 二 菌种的保藏方法 三 各类细菌菌种的保藏 四 微生物菌种保藏机构 五 菌种的保管
考核要求 1、掌握细菌学检验中细菌分型的原理 2、熟悉 细菌学检验中细菌分型的主要方法 3、了解细菌学检验中细菌分型的原则及应用
第五章 细菌分类与命名 (1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细菌分类在细菌检验中的意义。掌握 细菌分类和命名的原则和方法,并能应用于细菌学检验。 6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菌的分类原则 一 细菌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
二 细菌的分类单位和命名 三 细菌的分类系统
第二节 细菌的分类方法 一 生物学特性分类法
二 遗传学分类法
考核要求 1、掌握细菌的分类、命名的原则、、 2、熟悉细菌命名的方法 3、部分细菌的名称
第六章 污染物致突变性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Ames试验在细菌学检验中的意义和应用。掌握和熟悉其检验原理和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基因突变试验 一、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Ames试验) 二、发光细菌试验
三、其它基因突变试验 第二节 DNA损伤修复试验 一、 SOS显色试验 二、 聚合酶缺陷型菌株试验 三、 重组缺陷型菌株试验 四、 溶原性细菌试验 第三节 DNA重组试验 第四节 微生物致突变试验与致癌物的确定
考核要求 1、掌握物致突变性的微生物检测的原理 2、熟悉物致突变性的微生物检测的方法 3、了解物致突变性的微生物检测的应用 7
第七章 消毒学试验技术(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介绍消毒学试验的意义和项目,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其检验原理和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消毒药械鉴定测试的项目 一 消毒剂鉴定测试的项目 二 消毒器械鉴定测试项目的确定
第二节 菌悬液与菌片的制备及活菌计数 一 菌悬液与菌片的制备 二 活菌培养计数技术
第三节 残留消毒剂的去除方法 一 除药的目的和除药的原则 二 中和剂鉴定试验
第四节 细菌定量杀灭试验 一 试验目的和试验分组
二 定量杀菌试验 三 定量杀菌试验的评价规定
四 注意事项 第五节 病毒灭活试验 一 病毒灭活滴度测定 二 噬菌体灭活滴度测定 三 残留消毒剂化学中和法的鉴定试验 四 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试验 五 f2噬菌体灭活试验 六 其他病毒灭活试验方法
考核要求 1、掌握消毒学试验技术的原理 2、熟悉掌握消毒学试验技术的方法 3、了解消毒药械鉴定测试的项目
第八章 革兰阳性球菌 (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全面认识葡萄菌属和链球菌属的生物学分类、生物学特性和与其它细菌主要区别,以及其流行病学特点与防治原则。使之能应用于卫生细菌学的检验和疾病的预防之中。
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