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文化
交通民俗文化

“船灵魂”:因为它安装在船上水舱里,又称“水活灵”。 根据渔民的古老风俗,在新船的骨架搭成后,用一块小木头, 挖个小孔,里面放进铜板、铜钱或银元等物,放进水舱的梁 头里。表示这是船的灵魂。俗信铜或银等金属能镇邪驱灾。 有的小岛还用妇女身上的东西或生活用品,诸如头发、手帕 之类,缚在铜钱上,一起放进小孔里,他们认为女人身上的 东西,有辟邪的作用。 船菩萨,渔民称呼船关老爷。旧时,不论建造大小渔船,都 得造个特殊的舱口,叫“圣堂舱”。这里设有神龛,是供船 菩萨神像的地方。渔船出海、谢洋,海上遇险,都得祭拜船 菩萨,仪礼隆重,态度虔诚。船菩萨有种种说法。有关云长、 鲁班、妈祖娘娘等。 海泥鳅。新船打造好后,船屁股上总要画一条大泥鳅。老渔 民传海泥鳅是海龙王的外孙。在东海上封为鱼皇帝。东海水 族都由它管束,见到它的形象,大鱼均会躲避,这样渔船就 安全了。
二、桥及造桥习俗
“桥”的类型
独木桥、石拱桥、石板桥、石墩木桥、木板桥、 索桥、风雨桥等,水面阔的河岸则有以船只搭成的 浮桥。
索桥
浮桥
廊桥(风雨桥)
西塘送子来凤桥
造桥习俗
在中国古代,桥的修建,往往是宗祠出资,也有乐善好 施者出资的。有些地方还有专门的桥会组织,有固定的租息, 年年维修,并立有碑记,写明捐造者姓名、建造日期、筹款 数目、建造原因等项。 旧俗造石桥时,要在桥面铺石板,面向上游方向摆两只 铁娱蚣,一头一只。俗信认为,如果不摆铁蜈蚣,桥造好后, 龙会在水里兴风作浪,把石桥掀翻毁掉。后来人们根据龙怕 蜈蚣的习性,每造一座石桥就摆二只铁蜈蚣,让其头露在外 面,俯视水面,于是龙就不敢兴风作浪了。 新桥造好后,要请村上年纪最大的老人过桥,有的地方 要村里最长寿的一对夫妻走第一步。年高寓意此桥也长寿、 牢固。游桥时老人要身穿新衣,脚穿红布鞋,同时要放鞭炮, 焚香点烛,敲锣打鼓庆贺。老人游完桥,人们还要向他们讨 长寿钱。 桥俗:桥神信仰,走三桥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交通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交通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交通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交通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交通工具、交通路线和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交通。
一、交通工具1. 马车:在古代,马车是中国最早的交通工具之一。
它被广泛应用于王宫和贵族家庭,也常用于长途旅行和运输。
马车在古代中国的交通网络中起着重要的角色,使得人们能够更快捷地进行长途旅行和货物运输。
2. 船舶:由于中国有众多的河流和海岸线,船舶成为古代中国交通的重要工具。
从最早的竹排到后来的木船和铁船,船舶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的海洋贸易和海上文化交流。
3. 驿站:驿站是与古代官道相连的交通站点,为旅行者提供休息、换马和食宿等服务。
古代中国的驿站布点密集,形成了一条又一条的交通网,使得交通更加便捷,也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二、交通路线1.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重要贸易通道,起始于长安(今西安),穿越西域,最终抵达地中海。
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往来频繁,不仅带来了贸易物资的流通,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官道:官道是古代中国的主要交通干线,连接了各个地区。
官道的修建使得行军更为便捷,也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同时,官道也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和地方治理。
三、经济文化交流1. 商业交流:古代中国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国家,各个地区之间进行了广泛的商业交流。
通过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线的发展,商品能够更加迅速地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2. 文化交流: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线的畅通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相互交融和传播。
东方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世界,西方文化也通过海上贸易传入中国。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艺术、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结: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交通丰富多样,涵盖了交通工具、交通路线和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
中国交通运输文化遗产的初步认识

中国交通运输文化遗产的初步认识
中国交通运输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与交通运输相关的建筑、设施、技术、道路等物质遗产和相关的制度、习俗、艺术等非物质遗产。
这些遗产反映了中国古代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古代交通运输的重要地位和交通运输文化的精髓。
中国交通运输文化遗产包括很多方面,例如:
1.交通运输建筑:包括古代道路、桥梁、码头、港口、运河等建筑。
2.交通运输设施:包括古代车辆、船舶、马匹和马具等交通运输设施。
3.交通运输技术:包括古代道路、桥梁、船舶、马具等交通运输技术。
4.交通运输制度:包括征马、征船、驿站等交通运输制度。
5.交通运输艺术:包括交通运输相关的绘画、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这些交通运输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其他传统文化遗产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体系。
对于认识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维护和保护这些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交通民俗_精品文档

二、古人出行的动因
• 传统农耕文化,使古人形成强烈的守家意识, 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有流浪的“癖好”, 所以他们把出行看成是不得已之事。
• 庄子:云将东游、雀跃而游、庄周梦蝶 • 苏秦、张仪、荆轲等纵横家和武士是带有政治色彩的旅游者。 • 魏晋:阮籍等七贤 • 南朝:谢灵运:游山玩水,山水诗 • 唐朝:李白、玄奘 • 宋代:苏轼 • 明代:徐霞客
4、经商
• 古代商人虽然处于四民之末,经商被视为末 也,商人的地位不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商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也越来与重要。 “商人重利轻别离”,一方面点出商人逐利 的本质,同时也说明经商活动需要商人经常 出行这一特点。
• 在现代的旅游交通建设中,在不影响交通条 件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地采用传统的民俗 形式,力争使交通本身就成为旅游景观,丰 富旅游者旅游途中的旅游感受。
• 当然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在短距离的旅游景 区内,交通与旅游要协调发展,就必须做到 “进得来”、“散得开”。
交通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 1.博物馆方法
• 如陈胜吴广起义、孟姜女; • 如《汉书•食货志》记载百姓服劳役的情景: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 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 息。” • 杜甫的《兵车行》中对此也有反映。
兵车行
• 杜甫
•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 2. 动物类交通工具
• 动物除了用于牵引车辆外,还可以单独作为交通工具使用。 民间常用的动物主要有马、牛、骡、骆驼、牦牛、狗、羊等。 用马拉货物,组成马帮,曾流行于云贵川地区。沙漠之舟是 人们对骆驼的誉称。牦牛是藏族人在雪域高原上常用的交通 工具,可以骑乘,也可以栽物。
在交通文化方面,中国和印度有何不同?

在交通文化方面,中国和印度有何不同?在全球的交通事故中,中国和印度是两个高发国家。
因此,探究两国交通文化的差异,有助于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以下是中国和印度在交通文化方面的不同之处。
一、道路规则不同中国实行的是右行交通,而印度实行的是左行交通。
在中国,行驶道路的左侧是人行道,右侧是机动车道。
而在印度,情况则完全相反。
在交叉路口,中国的交通信号灯会有红、绿、黄三个颜色。
而印度则只有红和绿两种颜色。
此外,在印度,很多人会无视交通规则逆行或是搭车行驶等等,这些习惯在中国则相对较少。
二、交通工具不同中国的交通工具以机动车为主,而印度则更加依赖人力车和自行车。
由于两国的交通工具不同,对于交通安全的要求程度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政府规定所有的机动车必须定期进行技术检测,并且驾驶员需要参加培训,通过考试才能够上路行驶。
而在印度,这些规定相对比较松散。
很多人只要会开车或骑自行车,就能随意上路,这对交通的安全性是一种隐患。
三、交通文化的不同中国的交通文化注重安全和秩序,行车速度相对较稳定。
而印度的交通文化则相对比较混乱。
在印度,少数人的交通行为会影响到整个道路的交通秩序。
比如,某些人可能会在路边乱停车、违章超车、闯红灯等等,这些不良行为会给其他行车者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四、交通标识的不同从交通标识可以看出两国在交通文化上的差异。
在中国,路上的交通标识一般都比较清晰,标识的作用也会比较明确。
而在印度,交通标识的设置却相对较少。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在印度开车或步行,很有可能会遇到标识不明、不全的情况。
五、道路建设的不同中国在交通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力量,建设新型的高速公路、轮渡设施等等。
而印度目前的交通建设正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它们的公路、桥梁和交通设施普遍比中国的落后。
这种差异会导致印度人在路上的驾车体验相对比较糟糕。
综上所述,中国和印度在交通文化上存在不少的差异。
当然,这些差异并不意味着哪一种交通文化就一定比另一种好。
中国交通文化.pptx

春秋战国,吴、楚、齐、魏相继开凿运河,初步
隋构在成历由代南开北凿上的的水运运河网的基础上,分期开辟 了广通渠、山阳渠、通济渠和江南运河。整 条运河南起余杭,西抵长安,全长4000多 里,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元朝开辟 了京杭大运河,全长3600多里
(三)古代交通设施与管理
【本节关键词】
战车 栈车 安车 传车 温车 轿车 沙船 广船 福船 宝船 肩舆 楼船 舆 辕 轼 毂 辐 独轮车
一、古代车马与舟船
【本节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车的主要种类与车的主要部件。 2.中国古代造船史上曾出现过哪几个大发展时期?
各时期的船舶制造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何谓“车同轨”?它在中国交通史上有何意义? 4.为什么说中国的航海事业一度居于世界领先水
(三)古代交通设施与管理
古代把道路畅通、交通有序视为安邦治国的 大计,所以很重视对道路交通的管理。道路分等 级,交通要道有相应的机构和官吏管理,重视对 道路的维护和保养,制定交通法规。
据《杨文公谈苑》载,宋太平兴国年间,两京 诸州要道刻榜公布交通规则:“贱避贵,少避长, 轻避重,去避来”
第二节 古代水陆交通
驿路系统在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国家大一统意志的体现
政权一统、政令一统是封建国家一统的核心内容 交通一统则是保证国家一统的基础
道路的通达推动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道路的四通八达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二)运河的开凿
中国境内河流概况
河流多达1500余条,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 里 河流大多由西向东入海,造成南北水运的局限
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商代晚期车遗迹
秦代立车
秦代立车(又称高车)
高车御手
秦代安车
一、古代车马与舟船
古代中国的交通文化与民俗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对交通发展也有 深远影响,如驿站制度、关隘制度等 ,体现了国家对交通的重视和管理。
经济发展与交通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交通的繁 荣,如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等交通 要道的形成,为古代交通文化奠定了 基础。
民俗与交通的密切关系
出行习俗
古代中国的出行习俗丰富多彩, 如出门择日、行旅禁忌等,反映 了人们对平安出行的祈求和信仰
竹筏和木筏
用竹子和木头扎成的筏子,是古 代中国南方地区常见的水上交通 工具。
交通设施与道路建设
驿站
古代中国设立的官方交通设施,用于提供马匹、车辆和住宿等服 务,便利官员和信使的传递。
桥梁
古代中国在河流上建设了许多桥梁,以便人们跨越河流,如赵州桥 等著名古桥。
道路
古代中国的道路建设较为发达,形成了以都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 交通网络,如丝绸之路等重要的商路。
古代中国的交通管理体现了浓厚的民俗特 色,如交通规则中的礼仪和习俗、交通标 志中的象征意义等。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深入挖掘交通文化与民俗的关联
进一步探讨古代中国交通文化与民俗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它们在历 史进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拓展研究领域和视角
将研究范围扩展到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交通文化与民俗,比较 其异同和特点,以更全面地了解古代中国的交通文化与民俗。
相互影响
交通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民俗的演变,而民俗的传 承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了交通文化的形成和变迁 。
相互渗透
交通文化与民俗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相互渗透,彼 此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的文化格局。
05
古代中国交通文化与民俗的现代价值
对现代交通文化的启示
尊重自然
中国交通文化

(二)造船术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出现筏与独木舟
筏:几根竹木捆扎而成 独木舟:整根木头剖挖而成
至迟从商代起出现木板造船
秦汉国家统一,航运与造船业日渐发 达,可建造载重量达 60 吨的大型木船。汉 代的时候。海上丝路逐步形成
(二)造船术的发展
唐宋所造之船种类多,结构合理中国古代 三大船型沙船、福船、广船至此定型。宋代时 候,航海已用指南针导航。
第二节 古代水陆交通
【本节关键词】
内河航运 航海 驰道 驿道 车同轨
国家一统 政令畅通 民族交流 商品流通 中外贸易 南北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 驿站 传舍 邮递系统 亭
第二节 古代水陆交通
【本节思考题】
1.何谓“车同轨”?它在中国交通史上有何意义? 2.在近代出现公路系统之前,驿道系统曾在历史上起过哪 些作用? 3.为什么说运河的开凿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隋朝和元 朝相继开凿的大运河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过什么作用? 4.试述中国造船业和航海事业于封建社会晚期落伍的主要 原因。
注:驿站的传舍只接待有差旅凭证的过往官员和驿卒, 不留宿平民
(三)古代交通设施与管理
古代把道路畅通、交通有序视为安邦治国 的大计,所以很重视对道路交通的管理。道路 分等级,交通要道有相应的机构和官吏管理, 重视对道路的维护和保养,制定交通法规。
据《杨文公谈苑》载,宋太平兴国年间,两京 诸州要道刻榜公布交通规则:“贱避贵,少避长, 轻避重,去避来”
战车 栈车 安车 传车 温车 轿车
沙船 广船 福船 宝船 肩舆 楼船 舆 辕 轼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车的主要种类与车的主要部件。 2.中国古代造船史上曾出现过哪几个大发展时期? 各时期的船舶制造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何谓“车同轨”?它在中国交通史上有何意义? 4.为什么说中国的航海事业一度居于世界领先水 平? 5.试述中国造船业和航海事业于封建社会晚期落 伍的主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权一统、政令一统是封建国家一统的核心内容 交通一统则是保证国家一统的基础
道路的通达推动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道路的四通八达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二)运河的开凿
中国境内河流概况
河流多达1500余条,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 里 河流大多由西向东入海,造成南北水运的局限
【本节关键词】
内河航运 航海 驰道 驿道 车同轨 国家一统 政令畅通 民族交流 商品流通 中外贸易 南北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 驿站 传舍 邮递系统 亭
第二节 古代水陆交通
【本节思考题】
1.何谓“车同轨”?它在中国交通史上有何意义? 2.在近代出现公路系统之前,驿道系统曾在历史上起过哪
些作用? 3.为什么说运河的开凿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隋朝和元
中国开凿利用运河的历史
春秋战国,吴、楚、齐、魏相继开凿运河,初步
隋构在成历由代南开北凿上的的水运运河网的基础上,分期开辟 了广通渠、山阳渠、通济渠和江南运河。整 条运河南起余杭,西抵长安,全长4000多 里,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元朝开辟 了京杭大运河,全长3600多里
(三)古代交通设施与管理
中国交通文化
一、古代车马与舟船
【本节要点】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制造车船的国家之一车的发明关键在于车轮, 车轮是陶车的直接衍生物
(一)车的种类与部件
车的种类 战车:战国以前,车既是重要的运输工具,也是主要的作
战工具;除战车外,古人用于载人或运输的主要有 栈车、辎车、安车、温车、传车、轿车、独轮车等。 肩舆:即轿子
(三)古代交通设施与管理
古代把道路畅通、交通有序视为安邦治国的 大计,所以很重视对道路交通的管理。道路分等 级,交通要道有相应的机构和官吏管理,重视对 道路的维护和保养,制定交通法规。
据《杨文公谈苑》载,宋太平兴国年间,两京 诸州要道刻榜公布交通规则:“贱避贵,少避长, 轻避重,去避来”
第二节 古代水陆交通
在11世纪,不管什么地方,只要帆船能去, 中国船在技术上都能去。
——戴维斯《非洲的再发现》
河姆渡出土木制桨
(二)造船术的发展
宋元时中国经海路与不少国家进行贸易活动;
唐、宋、元造船技术的特点:
➢容量大,负载力强,构造坚固,设备齐全; ➢航行时,多利用风力,悬帆4—12桅,有8—1橹; ➢船舱设计为隔水舱;设有测深定航设备; ➢停航时船之首尾有2锚固定船位;
谢谢欣赏
•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2.3. 2422.3. 24Thur sday, March 24, 2022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00:1 5:2200: 15:2200 :153/2 4/2022 12:15:22 AM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2.3.24 00:15:2 200:15 Mar-22 24-Mar-22
朝相继开凿的大运河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过什么作用? 4.试述中国造船业和航海事业于封建社会晚期落伍的主要
原因。
第二节 古代水陆交通
【本节参考文献】
1.白寿彝著:《中国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37,上
海书店重印本。 2.刘广生主编:《中国古代邮驿史》人民邮电出版社,
1986。 3.方豪著:《中西交通史》岳麓书社,1987。
【本节关键词】
战车 栈车 安车 传车 温车 轿车 沙船 广船 福船 宝船 肩舆 楼船 舆 辕 轼 毂 辐 独轮车
一、古代车马与舟船
【本节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车的主要种类与车的主要部件。 2.中国古代造船史上曾出现过哪几个大发展时期?
各时期的船舶制造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何谓“车同轨”?它在中国交通史上有何意义? 4.为什么说中国的航海事业一度居于世界领先水
平? 5.试述中国造船业和航海事业于封建社会晚期落
伍的主要原因。
一、古代车马与舟船
【本节参考文献】
1.王今栋编绘:《中国古代车马》河南人民出版 社,1984。
2.金秋鹏著:《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中国青 年出版社,1985。
3.白寿彝著:《中国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37, 上海书店重印本。
二、古代水陆交通
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商代晚期车遗迹
秦代立车
秦代立车(又称高车)
高车御手
秦代安车
一、古代车马与舟船
车的主要部件:
舆:古代车子的车厢 轼:设于车厢前部的横木,供人扶手或凭倚 辕:用来连接车轴与拉车的牲口 辐:车轮的辐条,一般每个车轮30根
中国古代车的发明时间早,发展水平 高。古代遗物和文献都已证明了车辆制 造的杰出成就。
(二)造船术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出现筏与独木舟
筏:几根竹木捆扎而成 独木舟:整根木头剖挖而成
至迟从商代起出现木板造船
秦汉国家统一,航运与造船业日渐发 达,可建造载重量达60吨的大型木船。汉 代的时候。海上丝路逐步形成
(二)造船术的发展
唐宋所造之船种类多,结构合理中国古代三 大船型沙船、福船、广船至此定型。宋代时候, 航海已用指南针导航。
•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00:15:2 200:15: 2200:1 5Thursday, March 24, 2022
•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2.3.24 22.3.24 00:15:2 200:15: 22Mar ch 24, 2022
•
6、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 泥块一 样任意 揉捏。 2022年 3月24 日星期 四上午1 2时15 分22秒0 0:15:22 22.3.24
(二)造船术的发展
明代:中国造船业达到新的高峰
➢ 造船工场分布广,规模大,配套齐全 ➢ 船舶种类齐全,规格用料统一,远航性良好 ➢ 郑和七下西洋
明末清初停止建造远洋帆船,加之海禁的严 厉,国家的造船业和海上事业因此衰落,中 国也开始进入闭关自守的时期。
赴日唐船
郑和与郑和宝上建立邮递
与食宿等服务设施的国家之一
周代有组织的邮传形成
秦汉以后,驿站有了统一的建制,由车递改为马递
唐代驿站遍布全国,除马递外,还有舟递,形成以长 安为中心的水陆驿传网
元代驿站规模进一步扩大
清代驿站已多达2千,驿夫7万余,递铺1、4万个,铺
兵
4万余
注:驿站的传舍只接待有差旅凭证的过往官员和驿卒, 不留宿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