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实现“用教材教”

语文教学如何实现“用教材教”
语文教学如何实现“用教材教”

语文教学如何实现“用教材教”

“教材只不过是教学的材料,是教学的例子,”这是新的课程观,在教学中,我努力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

尝试之一:以语文教材为原点,向生活中的语文辐射。

有人曾这样形容语文,说语文是博大的,包罗万象的,无奇不有;说语文是高尚的,读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说语文是亲切的,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广阔的生活里。我们必须树立大的语文教学观,在深入挖掘课内资源的同时,重视拓展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用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让学生从生活走进课本。

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在开学初,我就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识字成长记录袋,专门搜集自己在生活中认识的字。有个小朋友在和妈妈吃汉堡时认识了艾伦汉堡的“艾”,我及时鼓励了他,表扬他在吃汉堡的时候还学会了生字,是个有心计的孩子。极大地调动学生课外识字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的识字量,最重要的他们感受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乐趣。

尝试之二:以语文教材为引线,向其它学科辐射。

语文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在教学中,不以教材为唯一的教学资源,这是对传统语文学习的一种突破。

前不久还发生了一件事,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上课铃声打响了,我习惯地站在窗口看孩子们站排,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他们并没有像每堂课前那样立正站好,而是一个个仰着小脸望着天空,而且还“肆无忌惮”地议论着,直到其它班级的学生都走进教室了,他们才恋恋不舍地走进了教学楼。进入教室后仍然很兴奋,有个叫刘佳宁的小男孩就尖着嗓子兴冲冲地对我说:“老师,飞机拉线了!”看着他那异常兴奋的表情和高兴劲儿,我真不忍心说他什么,随口说了声:“是吗?”这一问不要紧,几乎是一问百应,学生们又一次兴奋了,还有人向我做了细致的描述,“老师,刚开始就一架飞机拉线,后来又来了一架飞机,也拉线了。”“老师,我看到了,飞机拉的线最开始特别细,后来一点一点就变粗了。”“你知道那是怎么回事吗?那是气体慢慢扩散的原因。”一个孩子又抢着说。接下来的问题更是一个接一个,“飞机看上去怎么那么小?”“飞机怎么会拉线呢?”……起初几个问题很多孩子争着抢着回答,到后来,“什么样的飞机会拉线?”“飞机是怎样拉线的?”孩子们渐渐地答不上来了,但有的孩子也不甘示弱,“我们家有这方面的书,我回家去查一查。”“我们家也有。”站在前面,我几乎没插上一句话,完全被眼前这种激烈的争论场面感染了,我没有批评他们,并且表扬了他们善于观察,敢于质疑的精神。孩子们更高兴了,纷纷向我表决心,说回家一定查阅资料,把所有的问题弄清楚。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孩子们谁也没有忘记这件事,有的搬来了书,有的拿来了图片,孩子们从书本上、资料中弄清了飞机拉线这种我们大人司空见惯却又很少有人把它放在心上的事情,于是我便和他们一起上了这节特殊的语文课。且不用评论这节语文课是否纯正,单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究的愿望就足以让我感到欣慰。这难道不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吗?

尝试之三:以“语文课标”为标,向课外阅读辐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标准》对一、二年级学生阅读提出了

明确的要求: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为此,我们对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做了一些探讨和尝试。

我设计了“学生阅读情况调查表”;创建了“阅读成长记录袋”;并精心设计每一天的“亲子(家长与孩子)作业”单;坚持每周一次的读书汇报制度;将课外阅读与期末语文成绩评价结合起来,进行课外阅读水平的测试。

我将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力争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在课改实践中开拓进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