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自起源理论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关于病毒起源,目前有三种理论学说

关于病毒起源,目前有三种理论学说

关于病毒起源,目前有三种理论学说作者:Biowood(1) 病毒起源的退化学说:最早由格林提出。

病毒可能曾经是一些寄生在较大细胞内的小细胞。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在寄生生活中非必需的基因逐渐丢失。

这一理论的证据是,细菌中的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就像病毒一样,需要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复制;而它们缺少了能够独立生活的基因,这很可能是由于寄生生活所导致的。

(2) 病毒起源于胞内核酸成分的学说:一些病毒可能是从较大生物体的基因中“逃离”出来的DNA或RNA进化而来的。

逃离的DNA 可能来自质粒或转座子。

(3) 裸基因说:病毒可能进化自蛋白质和核酸复合物,与细胞同时出现在远古地球,并且一直依赖细胞生命生存至今。

类病毒是一类RNA分子,但不归入病毒中,因为它们缺少由蛋白质形成的衣壳。

然而,它们具有多种病毒的普遍特征,常常称为亚病毒物质。

类病毒是重要的植物病原体。

它们没有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但可以与宿主细胞作用,利用宿主来进行它们自身的复制。

就我而言,我认为退化说更为合理,原因是:(1)就目前的证据而言,退化说所具有的的证据更多更完备;比如:细菌中的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很可能就是病毒与细胞在进化上的中间产物;[1]另外,一些巨型病毒的发现(如天花病毒)其不仅比绝大多数病毒都要大,基因组的规模和复杂度也远超其他病毒,对宿主的依赖程度也相对较低。

因此猜测巨型病毒拥有更为复杂的远古祖先,它们起初和其他生物建立了共生关系,逐渐变得寄生,对宿主越来越依赖,丢失了一些必需的基因,最终无法独立复制自身而变成病毒。

(2)对于病毒起源于胞内核酸成分的学说,质粒和转座子看起来更像是病毒攻击细胞留下的产物。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转座子会造成基因组的不稳定,高等动物通过增加基因组的长度以及假基因的数量来解决这个问题,说明细胞在进化过程中也存在与转座子博弈的过程。

如果转座子本身产生于细胞而不是病毒,那么这种突变应该在细胞进化中逐渐淹没掉,而不是留存至今。

病毒的起源与进化PDF.pdf

病毒的起源与进化PDF.pdf

病毒的起源与进化病毒的起源与进化摘要:病毒(virus)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构成或仅由蛋白质构成(如)的非细胞形态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DNA/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本文就以病毒的发现历程、起源、进化及对人体的影响进行了简明的论述。

关键词:病毒;起源;进化引言: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

病毒同所有的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的能力,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离开宿主细胞,它只是一个大化学分子,停止活动,可制成蛋白质结晶,为一个非生命体,遇到宿主细胞它会通过吸附、进入、复制、装配、释放子代病毒而显示典型的生命体特征,所以病毒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的一种原始的生命体。

1病毒为细胞祖先假说1924年,法裔加拿大微生物学家德海莱提出观点,认为生活中的病毒是细胞的祖先。

20世纪60年代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卢里亚指出病毒是在细胞出现前原始生命汤中的遗骸[1]。

这个假说认为,地球上生命产生历程首先由无机物质演化为有机物质,再演化为生物大分子物质,接着产生病毒,然后由病毒演化为原始细胞。

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病毒是地球上生物进化过程中最为原始的生命物质,既有化学大分子可以结晶的特点,这是许多非生物物质具有的属性;又具有生物以自身为模板复制产生后代的部分特征,而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能否繁殖。

研究表明,生物进化通常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历程。

因此,在从非生命物质到生命出现这一漫长的转变过程中,病毒正处于非生物与生物的过渡位置也就顺理成章。

在结构上,衣原体等最简单的细胞比最复杂的病毒更复杂,也就是说病毒刚好填补了从化学大分子到原始细胞之间的空白。

2病毒起源于细胞假说该学派认为如果没有寄主的存在,怎能先产生寄生者呢?这个学派认为只有先产生了细胞,然后因为某些进化事件的出现而产生了寄生性的生命形态病毒。

新冠病毒的进化与溯源

新冠病毒的进化与溯源

新冠病毒的进化与溯源自2020年初爆发以来,新冠病毒已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之一。

人们对该病毒的来源、进化与溯源持续关注,以帮助更好地控制疫情。

本文将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新冠病毒的进化和溯源。

新冠病毒的起源和进化新冠病毒是一种单链正义RNA病毒,属于冠状病毒家族。

冠状病毒可以感染人类和动物,引起呼吸道病毒感染。

新冠病毒最初被发现于2020年1月,在中国的武汉市爆发,随后迅速传播到全球其他地区。

而对于新冠病毒的起源,还存在争议。

早期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能起源于中国湖北省的蝙蝠,通过中间宿主传播给人类。

蝙蝠是许多病毒的天然宿主,但它们在不感染人类的情况下可以承载和传播病毒。

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的基因组与蝙蝠携带的一种冠状病毒高度相似,因此认为蝙蝠可能是该病毒的天然宿主。

然而,新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的进化路径可能更为复杂。

除了蝙蝠外,新冠病毒还可能在其他动物中进化。

例如,一些研究人员发现,新冠病毒的基因组中存在类似于钩端螺旋体的序列,这也是一种野生动物病毒,并且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此外,病毒进化过程中可能还发生了基因重组,从而形成新物种。

新冠病毒的溯源为了更好地控制疫情,许多科学家和政府机构都在对新冠病毒的溯源进行深入研究。

溯源是指追溯病毒或病原菌的来源和发生史,在理解病毒的起源和传播过程中十分重要。

在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后的一个月,在新冠病毒被确定为冠状病毒之前,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有关未知肺炎的报告,并声称根据初步调查的结果,所有病例都与华南海鲜市场有关。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科学家也开始质疑这个结论。

尽管病毒可能最初通过华南海鲜市场传播,但该市场并不是病毒的唯一来源,有些人可能早已被感染而未在该市场购买食物。

此外,新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在中国其他地区出现,无法完全归咎于一个地方。

为了更好地确定病毒的溯源,科学家需要通过基因序列比对、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病毒学研究等手段进行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的溯源研究进展

新型冠状病毒的溯源研究进展

新型冠状病毒的溯源研究进展自2020年初爆发以来,新型冠状病毒已经在全球造成了数百万人感染和数十万人死亡的惨重后果。

疫情的根源是什么,成为了全球科学界和舆论界的热议话题。

新型冠状病毒的溯源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这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阐述新型冠状病毒的溯源研究进展。

1. 新型冠状病毒是如何被发现的2019年12月,中国湖北武汉市的一些市民开始出现不明原因的肺炎症状。

无论是当地卫生部门还是国际卫生组织,都对此加以高度重视。

不久,华南海鲜市场等一些场所接连出现多起肺炎确诊病例,这引起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有研究人员在病患患者的气管内部分离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暂时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简称“COVID-19”。

2020年2月11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正式将该病毒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2型”,简称“SARS-CoV-2”。

2. 新型冠状病毒最早起源于哪里在新冠疫情初期,有一条“蝙蝠→穿甲兽→人类”的病毒传播链被广泛传播。

这个病毒传播链的主要依据是基因测序分析,但并未给出具体证据证明。

所以在实际的溯源研究中,研究人员并没有排除其他可能性。

目前,针对SARS-CoV-2的研究已经不止于这个传播链,包括麻齐病院医生找到的新冠病毒病人零号、初期病例病毒株修正等多种可能性被提出。

研究人员正在对这些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以期获得新的证据。

3. 病毒是如何传播至人类的如果病原体能够传播至人类,那么必定与人类之间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有关。

新冠病毒的起源和传播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关键问题。

有学者研究表明,病毒可能是透过动物经人而传至人类的,但还不确认可能的动物媒介是什么。

人们日常生活中通过摄入、呼吸、接触等方式都有可能被感染,但严格的防范措施(譬如戴口罩、勤洗手、少去人群密集场所、保持社交距离等)仍能有效减少病毒传播。

4. 个别案例对病毒溯源的影响除了科学研究之外,舆论对病毒溯源的影响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新冠疫情病溯源研究进展及意义

新冠疫情病溯源研究进展及意义

新冠疫情病溯源研究进展及意义随着全球新冠疫情的肆虐,病毒的溯源研究成为科学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疫情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这一病毒的起源、传播途径和有关防控措施的诸多疑问。

本文将对新冠疫情病溯源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未来防控工作和公共卫生政策的意义。

一、新冠病毒的溯源研究新冠病毒属于冠状病毒家族,它是一种有外层包膜的正链RNA病毒。

疫情初期,科学家们很快确认了它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并将其命名为SARS-CoV-2。

通过基因组测序比对和进一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新冠病毒与蝙蝠冠状病毒具有相似的基因序列,这表明新冠病毒很可能源自于蝙蝠。

然而,仅仅确认病毒的源头并不足以解释全球范围内疫情的爆发和传播。

因此,科学家们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试图追溯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关键环节。

他们通过采集病毒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努力还原疫情的发展轨迹。

二、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研究新冠病毒是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方式传播给人类的。

在病毒传播的初期,人们对其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知之甚少。

科学家们通过病例对比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特别是在近距离和封闭环境下传播的风险更高。

此外,近期的研究还发现新冠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的途径传播。

气溶胶是指空气中的微小悬浮颗粒,比如飞沫和飞尘。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观察到,新冠病毒可以在空气中较长时间存活,并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给其他人。

这一发现对于室内空气流通和防控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病毒在不同生物体中的传播病毒的传播不仅仅限于人类之间的传播,还可以发生在动物和人类之间,甚至是不同动物之间。

病毒在不同生物体中的传播研究对于理解疫情的起源和防控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蝙蝠是病毒的潜在载体之一。

研究者通过对蝙蝠群体的采样和病毒的检测发现,蝙蝠身上存在多种与新冠病毒相似的冠状病毒。

这表明蝙蝠可能是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之一。

然而,病毒在蝙蝠和人类之间的传播路径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其中的机理。

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源头与溯源技术研究

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源头与溯源技术研究

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源头与溯源技术研究近年来,传染性疾病的爆发和传播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了解疾病的传播源头以及溯源技术的研究对于遏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源头和溯源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源头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源头通常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人类和动物。

1.人类作为传播源头人类之间的直接接触是许多传染性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例如,空气中飞沫传播的疾病(如流感、麻疹)和性传播疾病(如艾滋病、性病等)都是由人类直接接触和交流引起的。

此外,接触被感染鲜果、蔬菜等也可能导致疾病传播。

2.动物作为传播源头动物在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病原体是通过动物传播给人类的。

例如,沙门氏菌可以通过家禽和家畜传播到人类,而蚊子作为媒介可传播疟疾和登革热等疾病。

此外,还有一些动物本身就携带病原体,例如,蝙蝠是埃博拉病毒的天然宿主。

二、溯源技术的研究进展为了及时控制和阻断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开展溯源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溯源技术是通过对疾病传播链路进行追踪和分析,确定病原体的起源和传播途径。

1.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溯源技术中的关键方法之一。

通过对疫情的调查和分析,可以确定病例之间的联系,追溯疾病的传播途径。

在SARS和COVID-19的溯源研究中,流行病学调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2.基因测序技术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基因测序已成为溯源研究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病原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可以确定不同病例之间的遗传关系,进而推测病原体的传播路径。

基因测序技术在埃博拉、寨卡等疾病的溯源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3.溯源数据库的建设为了促进疾病溯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溯源数据库。

这些数据库收集并整理了大量的病原体信息和流行病学数据,为溯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例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国家传染病溯源数据库以及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基因组溯源数据库都对疫情的溯源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病毒溯源实验报告

病毒溯源实验报告

病毒溯源实验报告病毒溯源实验报告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繁爆发的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疫情,病毒溯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篇文章将围绕病毒溯源展开,介绍相关的实验报告和研究成果。

病毒溯源是指通过追踪和研究病毒的起源和传播途径,以了解疫情的发生机制和防控策略。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是关于SARS病毒的溯源实验。

在2003年爆发的SARS疫情中,科学家们迅速展开了病毒溯源的研究。

通过对病毒样本进行分析,他们发现了一个名为SARS-CoV的冠状病毒,被认为是引发该疫情的主要病原体。

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表明,该病毒可能来自于野生动物,其中的一个可能的宿主是中华菊头蝠。

通过对菊头蝠的样本进行采集和检测,科学家们成功地从中发现了与SARS-CoV高度相似的病毒株。

这一发现为疫情的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除了SARS病毒,其他病毒的溯源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例如,针对新冠病毒的溯源研究成果表明,该病毒可能来自于野生动物,可能是通过野生动物市场的传播而导致了疫情的爆发。

通过对不同动物样本的检测,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与新冠病毒相似的病毒株,如穿山甲等。

然而,新冠病毒的溯源研究仍在进行中,目前尚未完全确定其起源和传播途径。

病毒溯源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疫情的起源和传播途径,还可以为疫情的防控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病毒样本的基因测序和比对,科学家们可以了解病毒的变异情况和传播路径,从而制定更有效的防控策略。

此外,病毒溯源的研究还可以为药物和疫苗的研发提供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通过分析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特征,科学家们可以针对性地开发抗病毒药物和疫苗,提高疫情的防控能力。

然而,病毒溯源的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病毒的溯源需要大量的病毒样本和相关数据,而这些样本的获取和共享并不容易。

其次,病毒的变异和传播途径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宿主和人类活动等,因此病毒溯源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病毒的起源与演化

病毒的起源与演化

病毒的起源与演化病毒是一种极微小的病原体,无法自主繁殖,只能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复制,造成宿主的疾病。

病毒种类繁多,疾病类型也各不相同,而其起源与演化则引发了人们的许多猜测和探究。

病毒起源的猜测病毒的起源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话题。

在研究病毒起源的过程中,科学家提出了几种假说。

1.变异起源假说这种假说认为病毒可能是由原来与宿主的共生微生物演化而成的。

这些微生物会对环境变化进行适应,并且会发生基因突变。

如果这些变异微生物没有足够的营养来源,可能会寄生在宿主细胞内,从而形成了病毒。

2.退化起源假说这种假说认为病毒可能是自主生命进化降解的产物。

在过去,某些生物体具有自主生命力,但在演化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生物体逐渐失去了某些基因,最终产生了病毒这种非自主生命体。

3.修饰起源假说这种假说认为病毒起源于宿主细胞基因的修饰和突变。

根据这种假说,病毒起源于宿主细胞的RNA和DNA丝,它们在修饰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最终形成了病毒。

以上假说都是科学家长期探讨后提出的猜测,但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支持这些假说,因此病毒起源的问题仍然是一个科学难题。

病毒的演化病毒已存在于地球上数百万年,它们不断地适应各种生物细胞,从而发生微小的变化。

这种变化造成病毒的演化,使得病毒越来越难以被识别和治疗。

病毒的演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因素。

例如,环境因素的变化、宿主细胞类型的变化以及自身基因的变化都是影响病毒演化的因素。

与其他生物相比,病毒的演化速度非常快,这是因为病毒有较高的突变率和基因重组率。

当宿主细胞中有多个病毒株时,它们可以发生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变异株,从而增加病毒生存的机会。

与病毒演化相关的现象相当常见,例如病毒突变、毒株转移等等,病毒变异的形式也非常多样化,他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表面蛋白,使他们逃避宿主细胞的免疫系统,从而突破自身的“免疫死亡线”。

结语对于病毒起源和演化的探究,科学家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从人类防疫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加强自己的个人卫生,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可能存在病毒的物体和场所,来保护自己和周围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5 No.3Jun. 2019生物化工Biological Chemical Engineering第 5 卷 第 3 期2019 年 6 月病毒自起源理论的研究进展冯元昱,董昊东(内蒙古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摘 要:病毒作为地球上目前所发现的最小生命单位,是一种介于生命和非生命间的非细胞生命形态,广泛寄生于各种宿主细胞。

近年来,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等问题已经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追溯病毒的起源不仅是对病毒的来源有一个更系统的认识,更是为今后在解决由病毒引发的问题上提供更全面的证据支撑。

故本文拟总结近年来对病毒起源的研究成果,对病毒自起源理论作了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病毒;起源;自起源理论中图分类号:Q939.4 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heory of Virus self-OriginFeng Yuan-yu, Dong Hao-dong(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Inner Mongolia Huhhot 010070)Abstract: As the smallest unit of life found on the earth at present, virus is a kind of non-cellular life form between life and non-life. It is widely parasitic on all kinds of host cells. In recent years, SARS virus, avian influenza virus, Ebola virus, Zika virus and other problems have caused serious harm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Therefore, tracing the origin of viruses is not only to have a more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 of viruses, but also to provide more comprehensive evidence to solve the problems caused by viruses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this paper aims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virus origin in recent years, and make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theory of virus self-origin.Key words : Virus; Origin; Self-origin病毒作为地球上目前发现的最小生命单位,是一种非细胞结构的生命个体,且不能独立繁殖与生活,必须借助于其他生命个体来完成自身的生命活动[1]。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环境基因组学专家发现病毒(特别是噬菌体)是地球上最常见和最丰富的生物实体[2]。

除了一些高度降解的胞内寄生细菌,病毒可以寄生在所有细胞生物上。

与其在生物圈中的物理优势相辅相成,病毒拥有地球上大部分生物的遗传多样性[3]。

病毒特殊的寄生性和广泛的遗传多样性,使得追溯病毒的起源变得困难重重。

最近,科学家们提出,生物世界可以分为核糖体编码生物(现代细胞)和衣壳编码生物(病毒)[4],而现代细胞起源于同一个祖先——LUCA [5],但是在病毒上没有找到类似的统一的信号分子。

而通过对病毒衣壳蛋白的结构分析,发现不同的病毒多次独立选择了自身病毒基因传播方式[6],并且通过混合不同的衣壳和病毒基因组,不断进化出新型病毒,因此人类永远不可能绘制出类似于现代细胞LUCA 树的“病毒树”[7]。

所以,了解现代病毒如何起源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将比了解现代细胞进化的历史更复杂。

目前,有关病毒起源的推测众说纷纭,大部冯元昱(1998—),男,广东深圳人,本科,研究方向:微生物学、免疫学。

文章编号:2096-0387(2019)03-0137-03生物信息学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病毒可能先于细胞出现,有不同于细胞的祖先。

故本文将列举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结果,深入分析病毒起源的自起源理论和平行进化理论。

1 自起源理论的基本概念自起源理论认为病毒起源于生命前地球的生物大分子前体,然后再进化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进化地位先于细胞。

认为在远古地球的生命汤中,寡聚核苷酸和小分子肽等生物大分子前体先形成了“亚生命单位”,再由这些“亚生命单位”发展为亚病毒或病毒,最后通过与类似脂质分子的其他分子相结合,形成现代细胞的雏形。

一种病毒在不同的进化压力下最终可以进化成为不同的宿主细胞。

生物进化通常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在物质上,在非生命物质到生命出现这一漫长的过程中,病毒可能正好处于非生物与生物的过渡位置。

在结构上,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最简单的细胞也比最复杂的病毒更复杂,可以说病毒刚好填补了从化学大分子物质到原始细胞之间的空白。

所以,病毒的自起源理论应运而生。

2 RNA世界概念与自起源理论的关系“RNA世界”概念认为,RNA可以和DNA一样储存和复制遗传信息;RNA酶和蛋白质酶一样,可以催化对生命至关重要的化学反应。

虽然如今DNA 因其更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蛋白质酶因其更丰富和多样化的单体,取代了RNA与以RNA为基础的核酶,但是这并不能否认,甚至是更加证明了RNA 在产生生命之前的时期占据了统治地位。

Attwater J 等[8]的研究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RNA分子能将单核苷酸聚合成寡聚核苷酸,这表明RNA分子具有自身拼接的功能,并且可以自我复制。

Ekland等[9]在Nature上报道了RNA可以自身为模板,聚合三磷一代RNA分子。

然后与其平行产生的多肽相结合,形成RNA-蛋白质复合体,当复合体陷入生命前期的“囊泡”中后即形成了原始的细胞[10]。

而另一方面,蛋白酶将RNA逆转录成DNA,与其他分子相结合,形成了有稳定遗传特性的原始原核细胞,最终通过其相应的进化途径发展出真核细胞[11]。

且有实验表明,这一设想的病毒进化成细胞的自起源途径,在现代细胞中有着明显的痕迹,如Varmus等[12]报导的细菌的逆转录现象以及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蛋白质与RNA的复合体——端粒酶,作为真核细胞染色体稳定遗传的必需组分之一,其蛋白质组分能以此RNA为模板反转录成DNA[13],这些结果在理论和实践上均表明了,RNA世界概念与自起源理论有密切的关系。

3 真核细胞起源对病毒自起源理论的补充真核细胞的起源是进化生物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且是一个未被完全解决的问题。

真核细胞的祖先(LECA)被认为是一类典型的线粒体真核细胞[14]。

且另一个与真核细胞起源有关的已知关键信息是,进化保守的真核生物基因被明显分成具有进化亲和力的基因和具有细菌亲和力的基因(以及一些没有被检测到原核同源物)[15]。

根据这些约束条件,真核细胞的起源情景主要被分为了两类,一类是推测原代线粒体真核生物起源于古生菌,是古生菌的姐妹群,或者是古生菌一主要分支的姐妹群[16];另一类情景是由真核生物中线粒体和相关细胞器的普遍存在而推动其进化的[17]。

在这两类起源情景的基础上,有学者总结文献,推测真核细胞病毒可能是从一些原核病毒或古菌病毒进化而来[16],最近有文献还证实了古菌病毒的主要衣壳蛋白与真核生物和细菌的MCP高度同源,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进化关系[18]。

虽然目前第3期·139·冯元昱等:病毒自起源理论的研究进展已经有很多证据表明了病毒在古菌、细菌、真核生物这三域中的起源和进化存在着一定关联或顺序,但是依然不能系统全面地证明这一网络的存在,所以这将会是今后研究病毒起源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

4 结语研究病毒的起源,目的是更系统和全面地认识病毒,为未来能更好的处理由病毒引发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作出贡献。

病毒因其自身生长与繁殖的特殊性,导致在研究其起源与进化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且以往的研究发现更偏向于认为病毒是细胞的退行性或者是内源性产物,认为细胞来自同一个祖先。

但近年来,随着对病毒起源证据的不断挖掘,研究者们借助基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一系列新的技术方法,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更多方向上诠释了病毒先于细胞或平行于细胞起源的可能性和理论存在的必要性。

到目前为止,人类虽然还未能完全揭开有关病毒起源的真正谜底,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得到想要的答案。

参考文献[1]Susanne Modrow, Dietrich Falke, Hermann Schatzl, et al. Molecular Virology[M].New York: Springer-Verlag Berlin and Heidelberg GmbH &Co K,2013.[2]Edwards RA, Rohwer F. Viral Metagenomics[J]. Nat Rev Microbiol, 2005,3(6):504-510.[3]Hendrix RW. Bacteriophage Genomics[J]. Curr Opin Microbiol, 2003,6(5):506-511.[4]D.Raoult, P. Forterre Redefining Viruses: Lessons from Mimivirus[J].Nat. Rev. Microbiol., 2008,6(4):315-319.[5]P Forterre. Genomics and Early cellular evolution. The origin of the DNA world[J].C.R. Acad. Sci. Ⅲ, 2001,324:1067-1107.[6]DH Bamford, JM Grimes, DI Stuart. What does Structure Tell us about Virus Evolution? [J].Curr. Opin. Struct. Biol.,2005,15(6):655-663.[7]P Forterre, M Schaechter. Evolution, viral, Encyclopedia of microbiology[M].3rd ed. Elsevier, Oxford,2009:370-389.[8]Attwater J, Wochner A, Holliger P. In-ice Evolution of RNA Polymerase Ribozyme Activity[J].Nature Chem,2013,5(12):1011-1018.[9]Ekland E H.RNA-catalysed RNA Polymerization using Nucleoside Triphosphates[J]. Nature,1996,382(6589):373-376.[10]Alberts B.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M].5th ed. New York: Garland Science Publishing,Inc,2008.[11]Temin H M. RNA-dependent DNA Polymerase in Virions of Roussarcoma Virus[J].Nature,1970,226(5252):1211-1213.[12]Varmus H E. Reverse Transcription in Bacteria [J].Cell,1989,56(5):721-724.[13]Greider C W. Molecular biology. Wnt regulates TERT-putting thehorse before the cart[J].Science,2012,336(6088):1519-1520.[14]Embley TM, Martin W. Eukaryotic Evolution, Changes and Challenges[J]. Nature,2006,440(7084):623-630.[15]Brown JR, Doolittle WF. Archaea and the Prokaryote-to-eukaryote transition[J]. Microbiol Mol Biol Rev., 1997,61(4):456-502.[16]Guy L, Saw JH, Ettema TJ. The Archaeal Legacy of Eukaryotes: a Phylogenomic Perspective[J]. Cold Spring HarbPerspect Biol, 2014,6(10):a016022.[17]Eugene V. Koonin, Valerian V. Dolja, MartKrupovicc.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viruses of eukaryotes: The ultimate modularity[J].Virology. 2015,479-480:2-25.[18]Prangishvili D, Bamford DH, Forterre P, et al.The Enigmatic Archaeal Virosphere[J].Nat Rev Microbiol,2017,15(12):724-7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