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鱼类现状、保护 (1)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生态水温目标研究

文章编号:1672-3031(2012)02-0086-06收稿日期:2011-10-24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0BAC06B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09081);水利部公益性科研专项(200701029,200801023)作者简介:李倩(1987-),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生,主要从事环境水力学研究。
E-mail :xxliqian522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第10卷第2期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生态水温目标研究李倩1,李翀2,骆辉煌1(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北京100038;2.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北京100038)摘要:水温是影响鱼类生长发育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水温的变化对鱼类各个生活周期,特别是繁殖期,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建成后,下泄的低温水会造成下游天然河道水温的变化。
位于金沙江梯级电站下游1.8km 处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达氏鲟、白鲟、胭脂鱼、岩原鲤、圆口铜鱼等68种珍稀特有鱼类。
本文在生物资料缺乏的情况下,根据屏山站多年水温观测记录,采用生态水文学中的变化范围法(RVA 方法),推算了各月的适宜生态水温目标,并用有文献记录的17种保护区鱼类的产卵期适宜水温范围进行可靠性检验,最终确定了保护区生态水温目标。
关键词:生态水温目标;鱼类保护区;RVA 方法;长江上游中图分类号:X171文献标识码:A1研究背景水温是影响鱼类生长发育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1],它通过影响新陈代谢的速率,对鱼类生活史的各个阶段均有一定的影响。
每种鱼都有各自的生长适温,在适温范围内,消化速率、摄食率和耗氧量等因素往往与水温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到摄食、呼吸等鱼类生命活动[2],繁殖期和鱼类的早期发育阶段(包括卵、仔鱼和稚鱼3个时期[3])对水温的变化尤其敏感。
Jensen [4]通过对温度与大马哈鱼体重的相关关系的研究,发现在饵料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最适生长温度大约为15℃;易伯鲁等[5]认为,当水温超过18℃后,江水上涨,四大家鱼就会产卵;郭永灿[6]认为在适宜条件下鱼类的胚胎发育速度随水温的增高而加快。
长江鱼类资源的现状及其增殖保护

长江鱼类资源的现状及其增殖保护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干流流经全国九省二市,全长6300千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支流湖泊众多。
流域的淡水资源量占中国的40%;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
然而,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日渐恶化,严重地制约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全面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尤为重要,鱼类增殖放养便是其中重要一环,但长江流域鱼类增殖放养困难重重。
一、鱼类资源基本情况长江流域鱼类物种多达416种,其中特有种177种,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的鱼类有7种,约占我国淡水鱼类种类数的40%。
从鱼类资源变化看,目前特有鱼类、重要经济鱼类数量下降。
长江流域年捕捞产量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40×104t以上降至2021年的10×104t,鱼类资源数量下降,且鱼类资源小型化趋势明显;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种群数量下降明显,受威胁鱼类数占鱼类总数的27.6%;四大家鱼等重要经济鱼类的种群数量显著下降.另外,白鱀豚、白鲟、鲥鱼已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中华鲟成为极危物种。
根据鱼类生物完整性评价,从干流来看,除了长江口等级为“好”以外,其他地区均属于“一般”等级;重要支流及湖泊区中,除了汉江以外,其他均为“一般”等级。
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工农业生产、生活污水的污染、水利工程建设、江湖连通受阻、航运活动及酷渔滥捕等影响,“人鱼争江”问题凸显,鱼类栖息生境受到威胁。
未来随着长江水电梯级开发的陆续完成、长江黄金水道的建成、干支流相关涉水工程的实施以及新型污染物的出现等,对鱼类的影响将进一步凸显。
二、存在问题(一)“化工围江”现象明显。
目前,长江经济带分布有化工企业14813家,主要集中在158家省级以上化工园区和上千家市级园区。
化工园区遍布全流域,主要集中分布在云贵、川渝、湖北和江浙沪等地区,其排放量占全国化工行业排放总量的比例高达37.7%。
金沙江金沙水电站栖息地保护

⾦沙江⾦沙⽔电站栖息地保护1.1.1栖息地保护⾦沙江⽯⿎镇~雅砻江河⼝为中游段,该河段为窄宽相间河⾕段,地势起伏剧烈,⽔流湍急,滩潭交替,缓急相间,属典型的峡⾕激流⽣境。
就⾦沙江流域鱼类分布的特点看,中游以虎跳峡为界,上游属典型的⾼原鱼类区系,以裂腹鱼、⾼原鳅为典型代表;虎跳峡为东部江河鱼类分布的上限,中游以下江段既有⾼原鱼类向下延伸分布,也有东部江河鱼类分布,为⾼原鱼类和江河鱼类交错分布的过渡⽔域,以江河平原鱼类为主,共记载鱼类149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52种。
⾦沙江中游河段主要⽀流包括⼩中甸河、⽔落河、五郎河、漾⼸江、落漏河、达旦河、马过河、鱼泡江、万马河、塘坝河等,以⽔量、⽔质、地形地貌、河床河势、⽔⽂情势、鱼类资源、河流的开发状况等为指标进⾏⽐选,鱼泡江是鱼类资源最丰富的⽀流。
因此,在规划环评阶段,推荐漾⼸江、渔泡江、塘坝河为⾦沙江中游河段鱼类重要栖息地加以严格保护,并进⾏长期的⽔质、鱼类和⽔⽣⽣物等⽣态环境监测。
本阶段,主要对评价范围内主要⽀流作进⼀步查勘,提出栖息地保护范围和⽅案。
1.1.1.1⽀流⽐选(1)⽀流概况⾦沙⽔电站评价区观⾳岩到雅砻江河⼝有塘坝河、把关河、⼤河(仁和沟)、摩挲河等⽀流,观⾳岩坝址到雅砻江河⼝各⽀流基本情况详见表错误!⽂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字。
-1。
表错误!⽂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字。
-1 主要⽀流特征表塘坝河巴关河⼤河摩挲河根据现场查勘,4条⽀流中的摩挲河、把关河、⼤河流经攀枝花城区地带,⼈为⼲扰强度⼤,已基本不具备河流⾃然风貌,修复难度很⼤。
其中⼤河流域⼲流上建有跃进、平地、胜利等⽔库,⽀流⼤⽵河上建有沙坝⽥⼩型⽔库,流域⽔资源开发利⽤程度⾼,受以上⼏座⽔库的调蓄及取⽔影响,下游河段流量很⼩。
此外,⼤河流域流经攀枝花市主城区仁和区,为打造⼤河两岸景观,在河流流经仁和区河段已修筑多座橡胶坝,坝⾼在2.5m左右,⼈为⼲扰强度⼤。
巴关河、摩挲河流域⾯积⼩,河道流程较短,来⽔量较⼩,河道落差极⼤,为季节性河流,鱼类⽣境状况较差。
金沙江十年禁渔工作总结

金沙江十年禁渔工作总结
金沙江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江河之一,也是许多渔民的生活来源。
然而,由
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金沙江的渔业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金沙江的渔业资源,政府在十年前实施了禁渔政策。
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金沙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成果和经验。
首先,金沙江十年禁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禁渔政策的实施,金沙江
的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恢复。
许多珍稀鱼类和水生生物的数量都有了明显的增加,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这为金沙江的渔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金沙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成功得益于政府的坚定决心和有效措施。
政府在
禁渔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巡查执法、宣传教育、补偿政策等,有效地保护了金沙江的渔业资源。
同时,政府还积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保障,使得禁渔政策得以顺利实施。
最后,金沙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成功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在禁
渔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社会各界纷纷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参与到禁渔工作中来。
他们通过自觉遵守禁渔规定、积极宣传环保理念等方式,为金沙江的禁渔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金沙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成功得益于政府的坚定决心和有效措施,也
得益于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通过十年的努力,金沙江的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恢复,为金沙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金沙江的禁渔工作能够继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我们留下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
国家重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

国家重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国家重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是一个重要的保护措施,旨在保护我国珍稀水生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殖状况。
在保护名录中列出的动物都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它们的保护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列入国家重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的动物,并阐述它们的保护价值和相关保护措施。
第一种动物是中国江豚(Lipotes vexillifer)。
中国江豚是一种特有的淡水生物,目前仅分布在我国唯一的干流长江中下游。
但由于水污染、捕捞和河道修筑等原因,中国江豚的数量急剧减少,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物种。
为保护中国江豚,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比如设立保护区、限制鱼类捕捞和禁止砂砾矿开采等。
第二种动物是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中华鲟是一种远古物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淡水鱼类之一。
由于过度捕捞和水污染,中华鲟几乎灭绝,被列为极危物种。
为了保护中华鲟,需要对鱼类捕捞实施严格管理措施,同时改善水生态环境,增强中华鲟的繁殖能力。
第三种动物是白鳍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白鳍豚是一种小型齿鲸类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东海、黄海和南海等近海海域。
白鳍豚属于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它们的数量逐年减少,主要是由于过度捕捞、水污染和航运交通等原因。
为了保护白鳍豚,需要严格限制渔民的捕捞行为,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减少船只的撞击风险。
除了以上几种动物外,国家重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还包括其他一些重要的物种,比如扬子鳄、太湖野生大白鲟和牛鼻鲟等。
这些动物都是我国特有的水生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科学价值。
为了保护这些珍稀水生野生动物,政府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
首先,需要加强立法,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护动物的权益和责任。
其次,需要加大监测和科研力度,深入了解动物的分布、数量和生态习性,为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和重要性。
我国保护长江上游珍稀鱼类 达氏鲟等保护鱼种得补充

铁 露 与 暮 仡
收支效 益 : 总收入 9 4 元 , 18 2 平均 67m 产 值 6 2 5123元 ,其 中 l号 塘 3 7 0. 110元 、 塘 3 2 2号 310 元 、 塘 2 5 3号 752元 ;总成 本 4 6 038元 ,平 均 6 7 6 mz 成本 22 26 4.7元 ,其 中 1号塘 l 1 元 、 塘 35 l 2号
1 4 元 、 塘 1 1 ;总效 益 5 7 36 1 3号 326元 14 4元 , 平 均 67m 效 益 2896 6 2 5.7元 , 中 1 塘 1 5 其 号 769元 、 2号塘 1 7 949元 、 3号塘 1 3 元 , 见表 3 43 6 详 。 菹 草 为 多 年生 沉 水 植 物 , 静 水池 塘 、 渠 处 在 沟
( 稿 日期 :0 1 1 — 2 收 2 1- 2 1 )
国保护长江上游 稀鱼类 达 氏鲟等保护鱼种得神充
为 维护 长 江上游 鱼 类种群 多样 性和 自然 生 态环境 , 时拯救 长 江上游 濒危 鱼类。我 国从 20 及 0 0年 开 始 批准 建设 长江 上游 珍稀 特有 鱼 类 国家 级 自然保 护 区。
一
定补 充作 用 的。 ( 际在 线 )个 巨型水 电站的生态保护配套工程 , 金沙江下游的洛溪渡 向家 坝水电站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 自20 年 7月建成后 ,已经累计放流包括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氏 08 鲟、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在 内的七种珍稀 、 特有鱼苗 3 5万尾。 增殖放流站科普主办梁芳说 :我们这个站 占 “ 地是 2 7 顷, 中占 8 . 公 6 其 地 千平方米, 现在 已经具备 了每年养殖 3 O万尾 5 1 的珍稀鱼苗及 1 ~ 0e m 万余尾达氏鲟、 胭脂鱼等大规格鱼种的能力。” 通过技术革新, 该站的放流和养殖存活率 已大大提升。 我们放流的鱼种进行 了标记, 通过后期的回 访和调查 , 在金沙江的下游也发现 了放流标 记的鱼种 , 这说 明放流对整个金沙江 自 然水体 的鱼种是有
云南鱼类资源状况及保护建议

云南鱼类资源状况及保护建议摘要:云南以滇池、洱海、抚仙湖、澜沧江、金沙江、珠江上游、怒江、元江八大水系为中心,河流、溪流、湖泊众多,共有大小河流上千条;地形地貌:高山峡谷、平坝、丘陵、溶洞等复杂多样;气候:兼具从北到南,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四种不同气候特征,再加之“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天气现象,使得云南境内的水生生物、鱼类资源丰富的多样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关键词:鱼类资源:云南鱼类:资源状况:保护建议1云南鱼类资源状况1、1、淡水鱼类的物种基因库。
基于云南水系湖泊、河流众多,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多样,造就了独特、丰富多样的鱼类资源生境,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有鱼类629种,其中土著鱼类594种,淡水鱼种类占我国淡水鱼种类总数的39、93%,居全国之首,云南栖息着29种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土著鱼类。
云南境内淡水鱼种类丰富,特有种类多,被誉为淡水鱼类基因库。
1、2、土著鱼保护驯养成效显著云南很多特有土著鱼类,如抚仙湖抗浪白鱼、江川星云湖大头鲤,滇池金线鲃,大理洱海裂腹鱼(已濒临灭绝),澜沧江中华刀鲇,丝尾鱯、双孔鱼、中国红结鱼、叉尾鲶,、淡水鲨,怒江四须鲃,星光唇鱼,鲶鱼,元江鲤,小红尾巴鱼,澜沧江鼋,云南山瑞鳖等等,在早年原生水域生态环境良好时期,其生长种群都比较多,这些鱼土著鱼肉质鲜美,人们喜爱食用,市场需求也不断提高,抗浪白鱼曾被卖到过每公斤1000元,滇池金线鲃也曾卖到每公斤800元。
云南很多土著鱼价格普遍都在每公斤300元以上。
搞好自然水域的生态修复,使土著鱼的天然群体得以恢复,开展人工保护性驯化养殖与繁育,保护好云南土著鱼种质资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事业。
云南开展土著鱼类保护工作已有很多年,到现在,云南本土的88种鱼已经被成功驯化和繁育,包括滇池金线鲃、抚仙湖抗浪鱼、澜沧江丝尾鳠、大理裂腹鱼、云南倒刺鲃、云南光唇鱼、云南四须鲃等,并取得了多个省级以上科研成果,为云南土著鱼保护和特色水产养殖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对策

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对策摘要:本文通过查阅、收集、整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鱼类资源历史和已有的调查研究数据,认真分析和评价了当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鱼类资源状况和渔业的发展和利用现状,并就长江流域的珍稀和特有鱼类的保护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意见。
关键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保护利用引言:纵观当今长江流域的生态状况,其自然环境已经超越了人类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其所处的次生环境已经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土壤侵蚀、环境的污染、盲目的开采、人类的毁坏,必然会加剧资源失衡,使得本来就十分脆弱的自然环境更为不堪一击,缓解改善这些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
一、长江上游水域生态(一)长江上游水域生态特点长江是中国第一河,它的源头是青藏唐古拉山脉格拉丹冬大雪峰,贯穿全国东西部,经过11个省市(市)汇入东海,其主干长度超过6300公里,总面积为180x104km2。
根据地形和水文特点,分为上游、中游、下游,其中上游位于湖北宜昌,属典型的分支型水系,主干4504公里,面积84.8x104km2,占长江总流域面积46.67%。
其复杂的河流生态环境和地域生境,造就和孕育了极其丰富、多样的鱼类和水生生物资源,是我国淡水渔业生产的摇篮,鱼类资源的宝库,珍稀名贵和特有水生野生动物的集中地,水利工程建设的大动脉和集居地[1]。
(二)长江上游水域生态现状由于自然界在持续演化中,其生态系统的均衡并非衡久恒定,其固有的生态状态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冰川、温度等多种因子都会导致其生态系统发生巨大变化。
而人类作为次生环境参与者,也是改变、破坏生态原有状态的原动力之一。
长江的上游地区也不能逃脱这个基本的法则。
由于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长江两岸原始树林面积逐年缩小,目前已成为4.8x108hm2。
1.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资源及利用现状1.长江上游珍稀鱼类资源现状及利用目前,长江流域有白鲟、达氏鲟、胭脂鱼三种,白鲟是现存白鲟的两个物种,与达氏鲟同属于国家级重点保护物种,仅在长江上游栖息繁殖;而胭脂鱼则属于亚口鱼目,主要在北美洲地区,而亚洲胭脂鱼则是长江地区特有,属于二级保护物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沙江珍稀鱼类生存现状及保护宜宾县育才中学八年级十九班任怡桦指导教师黄梅刘光超一、金沙江珍稀鱼类资源及现状金沙江下游属江河鱼类和高原鱼类分布的过渡带,同时也是金沙江中游、长江上游鱼类、雅砻江和赤水河等支流不同区系鱼类交错分布区,鱼类种类丰富,共记载鱼类160种,其中特有鱼类56种,如圆口铜鱼、嵩明白鱼、短臀白鱼等,保护区分布鱼类186种,特有鱼类66种,主要保护对象包括白鲟、达氏鲟、胭脂鱼、大鲵等。
白鲟白鲟(学名:Psephuyrus gladius),或称作中华匙吻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同属匙吻鲟科的亚种。
另名为中国剑鱼,是最大的淡水鱼类。
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
中国古代白鲟被称之为鲔。
当代因为其生存水域遭受破坏,其物种稀少,所以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白鲟为半溯河洄游性鱼类。
栖息于长江干流的中下层,偶亦进入沿江大型湖泊中,大的个体多栖息于干流的深水河槽,善于游泳,常游弋于长江各江段广阔的水层中;幼鱼则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长江口的半咸水区觅食。
白鲟是否象中华鲟那样需要出海肥育生长,目前尚不清楚;但从现有的资料分析,还不能肯定它是一种进行江海洄游的鱼类。
白鲟为大型凶猛性鱼类,成鱼和幼鱼均以鱼类为主食,亦食少量的虾、蟹等动物。
达氏鲟达氏鲟是一种淡水定居性鱼类,常在江河中下层活动,喜栖息于流速较缓、富腐植质和底栖生物的沙质底或卵石碛坝的河湾或深沱中,生长速度较快,一般体长0.8—1.0米,体重5—10公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体长呈梭形。
头呈楔形,背面粗糙。
吻较短,前端尖细。
口下位,横裂,唇具小乳突。
吻腹面具须2对。
眼小(较中华鲟相对为大)。
鼻孔、鳃孔均大。
鳃盖膜与鳃峡相连。
左右鳃孔分离。
体被5行骨板状硬鳞,鳞间表皮粗糙。
尾歪形。
外形与中华鲟相似,但成鱼体长较短,体重较轻。
鳃耙呈三角形薄片状,33-54枚。
体背及面青灰色。
腹面灰白色。
鳍青灰色,边缘白色胭脂鱼胭脂鱼(学名:Myxocyprinus asiaticus),又名黄排、血排、粉排、火烧鳊、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火排、中国帆鳍吸鱼等,属于鲤形目吸口鲤科(或称亚口鱼科),生长于长江水系。
1。
其体型奇特,色彩鲜明,尤其幼鱼体形别致,色彩绚丽,游动文静,被人们荣称为“一帆风顺”,在东南亚享有“亚洲美人鱼”的美称。
大鲵大鲵俗称娃娃鱼,如图。
同青蛙、蟾蜍等同属两栖动物。
大鲵因为叫声奇特,如婴儿般啼哭,故名娃娃鱼。
发声是动物社群行为中重要的信息通讯方式。
对大鲵的水下发声进行观察,发现大鲵的鸣叫在繁殖季节明显,主要集中在晚上发出“吱吱吱”的声音。
此外,通过人工的养殖观察,大鲵在人为搬动、注射药物、发生疾病、水温过高以及大鲵不适应的环境胁迫情况下,大鲵都有鸣叫行为,但这种鸣叫不明显。
大鲵是一种稀有的珍稀动物。
它不善于追捕,只是隐蔽在滩口的乱石间,发现猎物经过时,进行突然袭击。
因它口中的牙齿又尖又密,猎物进入口内后很难逃掉。
它的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
娃娃鱼有很强的耐饥本领,甚至二、三年不吃也不会饿死。
它同时也能暴食,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
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甚至以卵充饥。
喜食鱼、蟹、虾、蛙和蛇等水生动物。
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同时也是中国水生生物最为丰富的河流。
多年以来,由于蓄洪垦殖、环境污染、过度捕捞、航运、城市拓展等建设,长江鱼类资源面临威胁。
在长江水系中,上游的鱼类种类尤其丰富,中国特有种比例明显高于中游和下游。
二、水电站及城市建设减少了特有鱼类的生存空间长江上游江段存在着许多特有种,也就是为我国所独有、长期适应于长江上游水体生态条件的特有鱼类。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在20世纪70年代数量还很多,其中许多曾是四川江河的主要经济鱼类,在渔获物中占有较大比例,而80年代后,很多种类种群数量明显减少,逐渐失去渔业价值,种质资源急剧减少。
1989年,葛洲坝水电站建成,彻底阻隔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使其在长江上游几乎绝迹。
1994年,三峡工程开工。
专家称,三峡工程将使约40种鱼类受到不利影响,约占上游特有种数40%。
而由于栖息地面积缩小约1/4,其种群数量势必相应减少。
为有效地保护好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减轻因三峡工程建设对鱼类资源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三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规划,在长江上游泸州至宜宾新市镇建立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
1996年经泸州市人民政府和宜宾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分别建立了长江泸州段泸州市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和长江宜宾段宜宾地区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
1997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两个保护区合并建立了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将该保护区升格为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据专家称:就在国家级保护区设立的当年,水电开发已经开始按计划向上游的金沙江江段滚动,而规划中的向家坝和溪洛渡两座大坝,竟都位于保护区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32条明确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
而高161米的向家坝大坝恰恰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高278米的溪洛渡大坝则距保护区核心区上游边界不过两公里,两座水电站建成后几乎首尾相接,直接导致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保护区的核心区成为库区,完全丧失流水生境,白鲟90%的产卵场被淹没,达氏鲟50%的产卵场被淹没,圆口铜鱼因生境严重破碎化,完成生活史困难。
三、补救措施实施需要落实和加强在公开信息的基础上,环保组织就阿海和观音岩两座水坝的《环评报告》简本及对公众疑问的答复中提出的保护措施咨询了有关专家。
多位专家认为,鉴于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的密集开发状况,《环评报告简本》提到的就地保护、增殖放流,以及捕捞过坝、人工繁殖等措施不够成熟,都难以有效保护鱼类种群。
1)比如增殖放流,多位专家同样认为在建库造成鱼类生存环境不复存在的情况下,放流的意义已经失去,难以让物种延续下去。
如:“增殖放流鱼类适宜的生境在金沙江中游河段是有的,主要是落实如何权衡干流与支流开发与保护这一关键点。
只要真正做到支流规划、开发服从干流的规划、开发,增殖放流鱼类的适宜生境是有保障的。
”以上结论并无相应的论证支撑,且目前并没有具体的方案,把措施建立在一个还未进行的设想上,显然无助于解决当前面临的严重威胁。
2)人工繁殖技术多位专家提到还有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人、工驯养繁殖技术、苗种、成鱼和亲鱼培育技术未成功或不成熟,这点也为金沙江水电建设的论证文件所承认。
3)就地保护划立自然保护区的就地保护具体措施实施有难度,金沙江水流较急,与陆地自然保护区相比控制难度较大,保护效果预测有难度,建立水坝等建设使鱼类繁殖场所近一步减少了。
修建过鱼设施不能解决大坝上下鱼类基因交流的问题,因为它只能供鱼上溯,不能诱鱼下行;同时许多产漂流性卵的鱼类,鱼卵和初孵仔鱼在漂流过程中发育,通常要漂流400公里至500公里才能主动游泳,这些鱼在水库中是不能进行繁殖的,不能繁殖就达不到“交流”的目的;而对于一些适应于激流环境并且多为摄食底栖生物的特有鱼类,因适宜的生境已完全消失而在水库中绝迹,它们是无法通过水库上下交流的。
四、保护长江特有鱼类与经济建设两不误的措施和建议:为了避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陷入绝境,我们呼吁采取紧急措施,综合平衡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在既满足经济建设的同时又能有效的保护珍稀特有鱼类之情况下,我们设计以下保护鱼类资源措施和建议:一)、开展细致的鱼类资源调查,避免盲目规划和决策。
多位专家指出,根据阿海《环评报告简本》所述,阿海评价区所在的中游河段共计有154种鱼类、特有鱼类有54种,而现场调查过程中,只采集到16种鱼类;而观音岩《环评报告简本》据历史文献和调查认定金沙江中游江段有160种鱼类,约90种适合在观音岩库区及其坝下邻近地区江段生活,而从《环评报告简本》仅显示有鱼类40种。
这些调查与历史统计结果差异过大,环境现状调查可能存在缺陷。
而基于这种有缺陷的环境现状调查和不清晰的描述的基础上做出的环境评价结论可程度,以及相关措施的可行性均存在问题。
二)、加强珍稀特有鱼类驯养繁殖的基础性研究,在相关技术不成熟。
由于对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其习性还了解有限,其人工繁殖技术未成功或不成熟。
政府主管部门对此应该高度重视,建设单位和科研单位应该投入足够的时间、经费和研究力量,实现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技术的成熟。
我们希望能够加大力度投入资金研究金沙江珍稀鱼类的生态习性以及河流的自然生态状况有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并能有比较成熟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苗种、成鱼和亲鱼培育技术。
三)、严格实施适度开发,为珍稀特有鱼类留下最后的生存空间鱼类专家指出,试图在天然栖息地环境遭到破坏的前提下,主要依赖人工措施保存天然鱼类的种群结构和资源量,这不符合物种保护的基本原则。
最好的物种保护原则就是栖息地保护,而依赖人工措施保存大批量的、失去栖息地环境的鱼类物种,在世界范围内既无先例,也无综合、成熟的技术和管理等方案,目前,以及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范围都是不可行的。
在阿海水电站的论证过程中,参与环评的专家提出,为了协调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目前国际上水电开发的发展趋势是有选择、有限度地开发流域水能资源,而不是将一个流域100%的可开发水能资源都进行梯级开发;在两个电站之间保留一定面积的流水生境对减缓流域开发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建议对梯级开发所产生的叠加效应予以高度关注。
四)、人工建立鱼类自然繁殖场所,扩大鱼类生存和繁殖空间。
人工的方法模拟并建立鱼类多个自然繁殖场所,为鱼类繁殖提供家园,为鱼类的繁殖提供自然条件。
可沿河道人工开采出多个鱼类繁殖回水场所,扩大鱼类的活动范围。
如图片1-1图片1-1五)、提高人们环保意识。
采用媒体、普及宣传、发传单等方式,提高人们对珍稀生物及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珍稀鱼类的存活可能性。
六)、水电站应建立鱼类回游通道,同时必须提高效率。
水电站修建时建立鱼类回游通道,同时应注如何能引导鱼类通过,运用科学的设计方法,改进出效率更高的鱼类回游通道。
可以运用投放饵料等方式,提高鱼类通过效率。
2011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