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
大鲵(娃娃鱼)

大鲵(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摘要: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为我国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并列入CITES公约附录中。
自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过度收购、非法捕杀和栖息地丧失等原因,大鲵种群数量下降极为严重,湖南、安徽等地的大鲵产量在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下降超过80%,分布区也极度萎缩,形成了12 块岛屿状区域,目前分布于以我国中部山区的长江流域为主的17个省区。
部分已建立的大鲵保护区经费短缺,人员不足,管理不力,状况不容乐观。
非法捕捉和栖息地丧失仍是威胁大鲵生存的主要因素,保护管理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现对大鲵的生活现状,人工饲养,饵料状况,分布情况以及大鲵的常有病害、种质资源和现今对大鲵的保护力度等做了一一介绍关键词:大鲵,种群,分布,保护,养殖,病害在今年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刊登了北大教授高克勤与美国学者合作发表的关于最早真螈化石记录的论文,真螈是两栖动物纲里面的一个原始类群,在研究两栖动物起源进化方面有重要意义,此次,高克勤与美国学者合作,在我国内蒙古地区发现了距今1.6亿年前的真螈类动物化石,是该类群已知最早的化石记录。
发现的真螈化石可归为隐鳃螈科,与现生大鲵(因它的叫声很像幼儿哭声所以俗称娃娃鱼)有直接亲缘关系。
故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
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珠江中上游及汉水上游的深山峡谷溪流中,由于大鲵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如人为捕杀、环境污染等,自然资源严重衰竭,国家将其列为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大鲵现属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在两栖动物中要数它体形最大,全长可达1米及以上,体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
大鲵雌雄异体,头扁宽,口大眼小,皮肤棕黑、光滑湿润头有疣瘤、四肢短小、指、趾前四后五,具微蹼,大鲵的体色可随不同的环境而变化,但一般多呈灰褐色。
体表光滑无鳞,但有各种斑纹,布满粘液。
两栖类动物有哪些

两栖类动物有哪些
两栖类动物是指能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它们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在水中和陆地上活动,以满足其生存需求。
两栖类动物包括鳄鱼、非洲短吻鳄、美洲短吻鳄、鳖、鳝鱼、蟾蜍、蝾螈、青蛙、蟒蛇、乌龟、蜥蜴等。
鳄鱼是两栖类动物中最大的,它们能够在水中游泳,也能在陆地上行走,但它们更喜欢在水中生活。
非洲短吻鳄和美洲短吻鳄也是两栖类动物,它们能够在水中游泳,也能在陆地上行走,但它们更喜欢在水中生活。
鳖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它们能够在水中游泳,也能在陆地上行走,但它们更喜欢在水中生活。
鳝鱼也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它们能够在水中游泳,也能在陆地上行走,但它们更喜欢在水中生活。
蟾蜍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它们能够在水中游泳,也能在陆地上行走,但它们更喜欢在水中生活。
蝾螈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它们能够在水中游泳,也能在陆地上行走,但它们更喜欢在水中生活。
青蛙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它们能够在水中游泳,也能在陆地上行走,但它们更喜欢在水中生活。
蟒蛇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它们能够在水中游泳,也能在陆地上行走,但它们更喜欢在水中生活。
乌龟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它们能够在水中游泳,也能在陆地上行走,但它们更喜欢在水中生活。
蜥蜴也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它们能够在水中游泳,也能在陆地上行走,但它们更喜欢在水中生活。
两栖类动物的生存环境多样,它们能够在水中和陆地上生存,
以满足其生存需求。
它们的生存能力强,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这使它们在自然界中占据重要地位。
史前最大的两栖动物有多大

史前最大的两栖动物有多大史前最大的两栖动物有多大两栖动物的幼体要通过鳃呼吸。
这些鳃的表面多是肉质的。
呈羽毛状,且有良好的血液供应,便于从水中获取氧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史前最大的两栖动物有多大,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现生两栖动物中,体形最大的要数中国特有的学名叫大鲵的娃娃鱼。
已知最大的大鲵体长可达2米以上。
大鲵是一种既有尾巴也有腿、脚的两栖动物,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人尸鲵属。
大鲵是现生两栖动物中的庞然大物。
但是远古时代的两栖动物中,有很多都不比现生的大鲵小。
比如2.95亿年前生活在美国的长脸螈,体长可达2米,重达90千克,牙齿锋利,身体粗壮,是当时地球上最凶猛的掠食者之一。
又如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库尔鲵,生活在1.2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体长4~5米,头大而圆,宽大于长,这类动物也因此被归入短头鲵类。
当时的澳大利亚位于南极圈内,气候也相对较冷。
库尔鲵生活在裂谷的急流中,可能像现生的鳄鱼一样,在水中用伏击的方式狩猎。
库尔鲵已经是两栖动物中的“巨人”了,但它却拿不到最终的冠军。
来自巴西的发现让人们大吃一惊。
在巴西东北部的帕纳巴盆地发现了一些零散的.化石骨骼,科学家把它们拼接起来,发现这是一种过去未知的巨型两栖动物。
它被命名为锯齿螈,身长竟达9米,生活在2.7亿年前,是已知最大的两栖动物。
锯齿螈有长且呈锥形的吻部,数目众多且尖的牙齿,长长的身躯,四肢短小,它有力的尾部能为游泳提供动力。
锯齿螈生活在热带潮湿的地区,外形像现在的长吻鳄,以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为食,是江河湖泊和沼泽中的顶级掠食者。
人类应该庆幸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
世界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

世界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中国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
在两栖动物中要数它体形最大,体重最重的可超百斤,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
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中国大鲵中国大鲵(学名:Andrias davidianus)是大鲵属的一种,俗名娃娃鱼,是生活在淡水中的两栖动物。
是中国特产的一种珍贵野生动物,因其夜间的叫声犹如婴儿啼哭,所以俗称为“娃娃鱼”,但它却并非鱼类,而是体形最大的一种两栖动物,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最长的可达2米,体重为20-25千克,最大的达50千克。
体色随栖居环境色彩而有差异,背面呈棕色、红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颜色较深的不规则斑点,腹面浅褐色或灰白色。
生活环境较为独特,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石缝和岩洞多的山间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间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并选择有回流的滩口处的洞穴内栖息。
食物包括鱼、蛙、蟹、蛇、虾、蚯蚓及水生昆虫等。
世上最早的化石出土于中国内蒙古,距今约1.65亿年。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之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中国的国宝之一。
外形特征中国大鲵是现存两栖类当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一般身长约60-70厘米,体重约5-6千克,最大可达1米以上,分为头、躯干、四肢及尾4部。
头大而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圆;外鼻孔小,略呈椭圆形,近吻端;鼻间距大于吻长的1/2;眼小,背位,无眼睑;眼间距较宽,约为眼与鼻孔间距离的1.5倍;口裂特大,偏腹位,上唇唇褶在口裂后部清晰,犁骨齿与上领细齿平行排列,齿列正中处微凹;舌大,扁圆形,前端连于口腔底部。
躯干部扁平,胁胯间距约为全长的1/3;肋沟10-13;体两侧各有一条很宽很厚的皮褶。
四肢短而粗扁,前肢4指,无爪;第四指外缘有宽厚的缘膜,指长顺序为2、1、3、4。
后肢5趾,趾长顺序为3、4、2、5、1,第3趾最长,趾间微蹼。
世界之最生物篇

世界之最—生物动物体型最大的动物:蓝鲸。
现捕捉到得最大的蓝鲸是南极海域的雌鲸,长33.558米,体重170吨。
体型最大的陆上动物:非洲象。
非洲象成年象平均寿命达60—70岁,一般体重可达4吨,较大的将近10吨。
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大鲵。
体型最大的爬行动物:湾鳄。
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
成年湾鳄体重可达100至200公斤,目前世界纪录中最大的湾鳄有10米长。
体型最小的爬行动物:雅拉瓜壁虎。
体型小巧,一般只有1.6厘米。
雅拉瓜壁虎是科学家在加勒比海附近的比塔岛发现的。
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卵生动物:鸭嘴兽。
这种动物在2500万年前就出现了。
鸭嘴兽仅生活在澳大利亚。
最长寿的动物:海龟。
海龟是海洋龟类的总称,海龟的寿命可达152年,它分布在除了北冰洋以外的所有海域。
最耐渴的动物:树袋熊。
又名考拉,无尾熊,可拉熊。
它几乎不饮水,靠咀嚼树叶来获得营养和水分。
嘴巴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河马。
主要居住在非洲热带的河流间,它的4根獠牙长达0.6米,咬力可达3000磅(约2700斤)。
身高最高的路上动物:长颈鹿。
生活在非洲热带,目前发现的雄性长颈鹿最高达6米,雄性的平均身高一般在4.8到5.5米之间。
行走最慢的哺乳动物:三趾树懒。
它的速度只有0.1米/小时,最快的纪录是0.15公里/小时。
奔跑最快的陆上动物:猎豹。
又称印度豹,全速奔跑的猎豹速度可达110公里/小时,大约每秒钟跑3步。
猎豹的加速很快,可以在3步之内从静止加速到时速65公里。
飞得最快的鸟:尖尾雨燕。
雨燕科的一种,平时飞行速度为170/公里小时,目前测得的最快的飞行速度为352.5公里/小时。
飞得最高的鸟:大天鹅。
俗称白天鹅,体重195-200克,飞行高度超过9000米。
体型最小的鸟:蜂鸟。
仅分布在西半球,最小的蜂鸟体重仅有2克,它的卵只有0.2克。
体型最大的鸟类:鸵鸟。
雄鸵鸟高达2.5米,最大体重可达155千克。
最耐寒的鸟类:企鹅。
眼睛最多的动物:蜻蜓。
它有一对复眼,占头部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最多可达2.8万只左右,是一般昆虫的10倍。
两栖动物的“巨无霸”———大鲵

两栖动物的“巨无霸”——大鲵开千古帝王先河的秦始皇曾经轰轰烈烈,不可一世,极尽奢华。
尽管遐迩闻名的阿房宫已成灰烬,但秦皇山岳般陵寝依然,也留下了种种传言,蒙上厚重的面纱。
随着被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中的新发现,掀动起这神秘的面纱。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秦始皇之葬使用了人鱼之膏作烛照明,这“人鱼”为何物?不免耐人寻味。
遍查古籍,略显其端倪。
《山海经》:“人鱼,其状如鱼帝鱼,四足,其音如婴儿”;《水经·伊水注》:“广志曰,鲵鱼声如小儿,有四足,形如鳢……司马迁谓之人鱼”;民国二十七年《福建通志》:“人鱼,宁德土人取其油以燃灯,不易消耗”。
可见“人鱼”即大鲵,又称娃娃鱼、鱼帝鱼、狗子鱼、龙鱼等,属两栖纲有尾目动物。
两栖类动物既能在水中栖息,也可登陆活动,它们的存在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进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全球现生两栖类动物约有3000种,尽管它们有的仍然无足,有的保留尾巴,有的长成后尾巴消失,但绝大部分体形较小。
大鲵在两栖动物中犹如鹤立鸡群,成年的大鲵身长超过1米,体重20千克以上者屡见不鲜。
前些年湖南桑植还捕到3米多长、73.5千克重的巨大鲵,这些远超过一般两栖类动物几十、甚至上百倍。
大鲵的形态略呈道教的阴阳鱼状:头圆阔而扁平,嘴巴宽大,上下两排锋利小齿,小鼻孔在吻端两侧,一对绿豆小眼并无眼睑;躯干粗扁;四肢肥短,前肢四指,后肢五趾,均有微蹼;尾短而侧扁,上下有鳍状物;皮肤光滑,覆有透明粘液;背面棕褐色,有大黑斑;腹面色淡;头与背腹有疣粒。
现生亚洲大鲵有中国种和日本种,它们的形态区分主要在于疣粒排列:中国大鲵呈成对排列,日本大鲵则单个、不成对排列。
大鲵常栖息在海拔200—1000米、水草繁茂、清澈温凉的山涧溪河里,或隐于深潭中、巨石下,或有回流的阴暗渗水土窟岩洞内,多昼伏夜出觅食。
当水温过高或气压较低时,它们常上岸避难。
大鲵体笨,游动缓慢,幼体喜吃植物性食物,2岁以上则主要靠隐蔽突袭方式猎食鱼虾蟹等动物。
最大的两栖动物大鲵

最大的两栖动物大鲵夏天的晚上,独自在山涧溪边迈步,听着淙宗的流水,享受着习习的凉风。
突然溪边传来一阵阵婴儿的啼哭,“哇—哇—”给幽寂的夜增添了一丝幽伤、欢乐的氛围,谁家婴孩在溪边啼哭?千万别上当,这不是婴儿,这是大鲵在欢叫。
正因为大鲵的叫声似婴儿那样啼哭,而且前肢像婴儿手臂,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娃娃鱼”。
其实大鲵不是鱼,是一种古老的两栖动物,它是用肺呼吸的,它介于鱼类和爬行动物之间,属有尾目隐鳃鲵科。
大鲵的外貌有点怪,一点也不象婴儿那样眉目清秀,可以说是“傻大黑粗”,要多丑就有多丑。
整个体型象蜥蝎,又有点象鲶鱼,头和身体一样又宽又扁,看不出颈的分界,头顶上长着两个很小的鼻孔和一对绿豆般大的眼睛,嘴却宽大,上下颌有坚硬的锯齿状的小齿,身体两侧有皮肤褶,更增加了它的丑态。
大鲵的尾巴侧扁而宽大,占身长的三分之一。
四肢粗短,前肢4趾,后肢5趾,均有微蹼,适于游泳。
大鲵一般呈棕褐色,背部还有深黑色斑点,活象迷彩服,腹部颜色较淡。
体表光滑湿润。
大鲵一般身长0.6—2米,体重10—50公斤。
湖南桑植县曾捕捉到一条大鲵,长3米,重73.5公斤,可算是大鲵中的“王”了。
大鲵也是一种“活化石”,远在2亿多年前,几块大陆还连在一起,大鲵就在北半球广泛生活着。
最古老的大鲵化石是在美国怀俄明洲下始新世达地层中发现的。
后来古大陆逐渐分离,海水相隔,大鲵在不同的自然环境里生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有的被淘汰了,有的保存下来了。
现在世界上除我国大鲵外还有日本的大山椒鱼和美国的隐鳃鲵。
我国先祖很早就对大鲵进行了研究,《山海经》上说:“出丹洛二水,有鲵大者谓之。
”《尔雅》上也说:“鲵似鲇,四足,声似小儿。
”我国的大鲵要比日本和美国的大而重。
我国的大鲵共有120种,分布较广,遍及黄河流域以南各省。
大鲵通常生活在海拔200—1000米的山涧溪流中,往往单独匿居在水草繁茂、有回流而且阴暗渗水的土窟和岩洞里。
一般是定居的,春夏两季居住在洞口,偶而出来晒晒太阳;秋冬则移居在洞穴深处。
十大两栖动物

十大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是生活在水中和陆地上的两种特殊动物,它们以此被称为“两栖动物”。
世界上有许多两栖动物,其中最著名的十大两栖动物是:鳄鱼、蟒蛇、非洲蛙、百合壶、瓢虫、鼹鼠、昆虫、鳎、海龟和水牛。
鳄鱼是最大的两栖动物,它们能够在水中和陆地上自由移动。
它们体型庞大,体色深棕色,有时还带有绿褐色纹理,尾部弯曲的尖端,又叫“鳄鱼钩子”,给人一种强而有力的印象。
它们以小型鱼类、蛙类、蛇类、蛆类以及鸟类等为食,能在水里和陆地上自由活动,一般来说它们会排泄,但有时也会在水里浮游,这种动物普遍分布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的热带和亚热带水域。
蟒蛇是另一种着名的两栖动物,它们漆黑而艳丽,有一圈黄色纹理,在海水中通常穿行于温带和热带水域。
蟒蛇有许多种类,其中最常见的是水蟒,它们的趾尖有壳覆盖,方便它们在水里爬行,而且它们会长达10m,能从水中抓到鱼类以及海洋中受困的其他动物,因此蟒蛇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非洲蛙是一种在陆地上跳跃的蛙,它的上身有灰、紫色的横纹,有岩石和硬木的表面,尾巴也有红和绿的斑点,有时有白色的背景,它们的眼睛又大又胖,有时有时会模仿同行者的声音,它们以鱼类以及虫子为食,一般出没于非洲湿地和热带森林里,善于潜水,能长达3-8厘米,一次月休息几天后它们以成群结队的方式回渔类繁殖地。
百合壶是一种以两栖为活动方式的蛙,它们着迷于百合,并从百合中获取食物。
百合壶的外形五颜六色,尾巴内含抗击菌素,甚至还可以影响百合的生长发育。
它们以虫子,植物,和其他小动物作为食物,而百合壶具有非常强大的吸收能力,以及强烈的粘滞性,它们可以灵活地在陆地上和水里活动,善于穿梭在湿地环境。
瓢虫也是一种重要的两栖动物,它们的外形象几何图形,有规则的红色黑色或斑点线条,背部椭圆形,有翅膀可以在陆地上飞行,也拥有可以在水里游的翅膀,尾部有浮空装置可以帮助它们在水里行走。
它们有许多种,遍布世界许多地方,以水生植物、软体动物和虫子为食,也有许多种子类,在冬季它们会进行嗜冷性休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
两栖类动物由鱼类进化而来。
长期的物种进化使两栖动物既能活跃在陆地上,又能游动于水中。
那么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是什么呢?跟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大鲵(拉丁学名:Andrias davidianus ),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
它的叫声像婴儿的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
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两栖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及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
三种大鲵
全球现存最大的三种大鲵,中国大鲵身长可达1.8米,日本大鲵身长可达1.5米,隐鳃鲵身长可达0.75米。
除美洲大鲵外,其余分布于亚洲。
是3亿年前与恐龙同一时代生存并延续下来的珍稀物种,被称为“活化石”。
中国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
一般寿命50至60年,有说能生存达80至100年。
中国大鲵俗称“娃娃鱼”,取其叫声像婴儿啼哭;日本大鲵俗称“大山椒鱼”,源于其身有山椒味道。
体形扁长,四肢很短,前肢4指,后肢5趾,趾间有蹼,有一短而侧扁的尾巴。
属两栖动物,水中用鳃呼吸,水外用肺兼皮肤呼吸,皮肤只有黏膜,没有鳞片覆盖。
在两栖动物中要数它体形最大,体重最重的可超百斤,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
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不要被外表所迷惑
中国大鲵俗名娃娃鱼、海狗鱼、狗鱼,主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
它的叫声酷似小孩的啼哭,所以一般又称它为娃娃鱼。
早在2000年前已有不少书籍提到“鲵鱼有四足,如鳖而行疾、有鱼之体、而似足行、声如小儿啼”。
尽管长得圆润呆萌,但千万不要把它当成温良谦和的动物。
其性
凶猛,肉食性,白天一动不动,夜晚出来觅食。
捕食昆虫、鱼、虾、老鼠等,甚至其他两栖动物,张口就吃,从不挑食。
它保持了泥盆纪巨大肉食性两栖动物的特征,仍然拥有祖先在水中的霸主地位。
雌鲵每年7~8月间产卵,卵产于岩石洞内,每尾产卵300枚以上,剩下的抚育任务就交给了雄鲵。
雄鲵把身体曲成半圆状,将卵围住,以免被水冲走或遭受敌害,直至2~3周后孵化出幼鲵,15—40天后,小“娃娃鱼”分散生活,雄鲵才肯离去。
几个绝活
它视力不好,却是山间溪流的凶猛掠食者。
感官灵敏,神经元分布众多,借由头和身体知觉去侦测水压改变来捕食猎物。
身体侧线的触感极强,周围的一切都尽在它的掌握。
善于潜伏,爆发力强。
流线形的身体使它游动起来很轻快,能迅速抓住猎物。
为了便于抓到猎物,也便于躲避天敌,体色与周围的石头等物的颜色非常相似。
非常能忍受饥饿,在清凉的水中甚至可以长达几个月不进食。
在蝌蚪期用鳃呼吸,成年后用肺呼吸,这也使它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还能通过脱皮来适应环境,每次脱皮时间间隔10---15天。
正常的脱皮跟蛇的蜕皮一样,可以促进娃娃鱼生长,也可以将老皮上的一些病菌随皮一起脱掉。
大鲵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都面临下面的处境,不能不让人扼腕。
野外种群濒临灭绝----极危
中国大鲵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对水质、环境要求都很高,喜欢生活在清洁的溪水中,水质不好容易死亡。
长期遭到人们大量捕杀,栖息地受到污染,分布区成倍缩小,数量锐减,有的产地已濒临灭绝。
短短几十年内种群数量剧减80%,被IUCN列为极危物种。
伦敦动物学会把中国大鲵放在两栖动物受威胁清单的第二位。
目前,属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与此对照的是,人们把大鲵肉作为一种珍贵的美味,养殖业空前
繁荣。
2011年,陕西进行了一次只针对持证养殖场的普查,调查显示养殖场中共有260万大鲵,而此后养殖业规模爆炸式增长。
在这些养殖场,绝大多数繁殖所用的种鱼要么是直接从野外捕获的,要么是野外捕获个体的第一代后代。
这些捕捞大大加剧野外种群的减少。
若野生大鲵灭绝,养殖业也要遭殃。
即使野生种群不灭绝,随着时间的推移,养殖场的选择性繁殖也会改变大鲵的身体和行为特征。
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在四川通江县成立诺水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护区,这是中国长江上游大鲵的重要分布区,也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岩原鲤种群在嘉陵江上游支流的集中分布区,它的建立对于保护我国西南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水生动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