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胶囊
详细阐述微胶囊造粒技术的原理

详细阐述微胶囊造粒技术的原理微胶囊造粒技术是一种将药物、香料、食品添加剂等物质包覆在微小的胶囊中的方法。
这种技术可以改善药物的稳定性、控制释放速度和提高生物利用度,同时还可以改善食品口感和防止香料挥发。
本文将详细介绍微胶囊造粒技术的原理。
一、微胶囊造粒技术概述微胶囊造粒技术是一种将核心物质包裹在外壳中形成微小颗粒的方法。
这些颗粒通常具有直径在1到1000微米之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制备微胶囊的主要步骤包括:选择合适的材料作为壳层材料;选择合适的方法将核心物质包裹在壳层中;对所得到的微胶囊进行表征和评价。
二、壳层材料选择1.聚合物聚合物是最常用的壳层材料之一。
常见的聚合物有明胶、乙基纤维素等。
这些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因此可以用于制备药物缓释剂和食品添加剂。
2.脂质脂质是另一种常用的壳层材料。
脂质包括磷脂类、甘油酯类等。
这些材料可以形成稳定的微胶囊,并且可以控制药物释放速度。
3.天然高分子天然高分子如明胶、海藻酸钠等也可以作为壳层材料。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因此可以用于制备药物缓释剂和食品添加剂。
三、核心物质包裹方法选择1.乳化法乳化法是一种常用的核心物质包裹方法。
该方法将核心物质溶解在水相中,将壳层材料溶解在油相中,然后通过搅拌或超声波处理将两个液体混合起来形成乳液。
随后,通过调整pH值或加入交联剂等方法使得乳液中的壳层材料凝聚成固体颗粒,从而形成微胶囊。
2.凝胶化法凝胶化法是一种将核心物质包裹在凝胶中的方法。
该方法将壳层材料溶解在溶剂中,然后将核心物质悬浮在溶液中,最后通过加热或添加交联剂等方法使得溶液凝胶化形成微胶囊。
3.喷雾干燥法喷雾干燥法是一种将核心物质包裹在壳层中的方法。
该方法将核心物质和壳层材料混合成溶液,然后通过高速旋转的喷雾器将溶液喷向高温的气流中,使得水分蒸发并形成固体颗粒。
四、微胶囊表征和评价制备好的微胶囊需要进行表征和评价。
常用的表征方法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仪等。
微胶囊造粒技术

微胶囊造粒技术微胶囊是指一种具有聚合物壁壳的微型容器或包装物。
微胶囊造粒技术就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包埋、封存在一种微型胶囊内成为一种固体微粒产品的技术,这样能够保护被包裹的物料,使之与外界不宜环境相隔绝,达到最大限度地保持物质原有的色、香、味、性能和生物活性,防止营养物质的破坏与损失。
此外,有些物料经胶囊化后可掩盖自身的异味,或由原先不易加工贮存的气体、液体转化成较稳定的固体形式,从而大大地防止或延缓了产品劣变的发生。
微胶囊内部装载的物料称为心材(或称囊心物质),外部包囊的壁膜称为壁材(或包囊材料)。
微胶囊造粒(或称微胶囊化)的基本原理是,针对不同的心材和用途,选用一种或几种复合的壁材进行包覆。
一般来说,油溶性心材应采用水溶性壁材,而水溶性心材必须采用油溶性壁材。
一、微胶囊技术处理食品的优点(一)将液体转变为固体液态物质经过微胶囊处理形成细粉末状产物,称为拟固体,在使用上具有固体特性,但仍然保留液体内核,能够在需要的时间破囊而出,重新恢复液体状态,使食品在运输、贮存等方面都得到简化。
(二)保护不稳定成分微胶囊可使被防护物质免受环境中的氧化、紫外辐射和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有利于保持物料特性和营养。
例如,大蒜所含挥发性油中的大蒜辣素和大蒜新素在光线、温度的影响下易被氧化,并对消化道粘膜有刺激性。
将大蒜挥发油制成大蒜素微胶囊后,可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增加贮藏稳定性,并掩盖强烈的刺激性辣味,而其生理活性不变。
由于微胶囊化后隔离了各成分,故能阻止两种活性成分之间的化学反应。
(三)改变物料相对密度可根据需要将物料微胶囊化,使其质量增加,下沉性提高;也可将物料制成含空气的胶囊而使物料相对密度下降,让高密度固体物质能漂浮在水面上。
(四)降低挥发性对食品香料、香精进行微胶囊化,制成粉末状的香料不易挥发,可防止因光化学反应和氧化反应而形成的食品变质,并能控制香味的释放速率。
如普通香料加在口香糖中,其效果是入口时很香,但短时间内香味便释放完全,口中仅有辛辣感;而使用微胶囊化处理后,入口时不会过香,仅在咀嚼时微胶囊破裂而释放香料,因此可长久留香。
微胶囊

微胶囊的性能:
(1)隔离性能 :一些具有光敏、热敏或生物性的材料制成芯材 包埋后,在需要释放的时候,利用光、热、压力及生物作用 等手段破坏壁材,即可释放出芯材; (2)缓释性能 :芯材通过囊壁逐步渗透挥发,延长了作用时间; (3)发泡性能 :微胶囊处于一定温度时,芯材溶剂气化,壁材 被膨胀,便可达到发泡的目的,这种性质主要应用于发泡印 花以及隔音非织造布。
三、微胶囊在染整上的应用及应用原理:
微胶囊在羊毛染色的作用机理:由于羊毛吸收微胶囊(羊毛内部的脂类所制备 的),与本身所含脂类结合、溶解,从而使得羊毛的细胞膜复合体会发生一定 的结构改变,进而增强羊毛对染料分子的渗透性,即染料通过细胞间扩散进入 羊毛内部,微胶囊染料在羊毛细胞间的扩散即使在低温条件下,该种微胶囊壁 材也能够与羊毛内部脂类发生相似相溶。
分散染料微胶囊的制备:
①分散染料微胶囊的制备是在染料颗粒外,包 裹一层高分子材料外壳(高分子树脂),形成微 米级的球形或不规则的染料微胶囊; ②采用原位聚合法,以醚化蜜胺树脂预聚体作 为壁材原料,用特制的功能性高分子分散剂将 分散染料分散于水相,在外力作用下使之形成 小粒子,在适当 pH值条件下,逐步滴加醚化 蜜胺预聚物,预聚物分子向染料粒子表面富集、 活化并以较快的速度缩合聚合,形成壳层。
三、微胶囊在染整上的应用及应用原理:
微胶囊染色
微胶囊印花
后整理
三、微胶囊在染整上的应用及应用原理:
3.1、微胶囊染色:
• 优点:①在无水体系中染色时,该技术的无水或节水操作,可节约水资源;
②微胶囊水系染色时,一些染料经微胶囊化后,由于微胶囊壳的阻隔作用, 可 使原来 不能同浴的染化料进行同浴染色,可简化工艺流程,节能、省时、省工。
微胶囊

微胶囊和微胶囊技术微胶囊和微胶囊技术微胶囊(Microcapsule,简称MC)是指一些由天然或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研制成的具有聚合物壁壳的微型容器或包装物,其外形一般呈球型。
微胶囊的大小在几微米至几百微米范围内(直径一般为5-200μm),需要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微胶囊技术,是指将固体、液体或气体包埋在微小而密封的胶囊中,使其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以控制速率释放的技术。
其中,被包埋的物质称为囊芯物,包括香精香料、酸化剂、甜味剂、色素、脂类、维生素、矿物质、酶、微生物、气体以及其它各种饲料添加剂。
包埋囊芯物实现微囊胶化的物质称为囊材。
微胶囊制备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NCR公司开创了微胶囊新技术的时代。
60年代,由于利用相分离技术将物质包裹于高分子材料中,制成了能定时释放药物的微胶囊,推动了微胶囊技术的发展。
近20年来,日本对微胶囊技术的大力开发和微胶囊的独特性能,更使微胶囊技术迅速发展。
微胶囊化方法已经在几个不同技术领域得到了发展,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已经成为各国学者竞相研究的热点。
微胶囊的大小一般为几微米至几毫米不等,形状多样,取决于原料与制备方法。
通过微胶囊技术,可以做到:◆降低囊芯物向外界的扩散速率,减缓囊芯物与外界(氧气、光、水份等)的反应,从而保护敏感成分,防止营养损失;◆便于囊芯物在饲料加工中的处理,比如实现囊芯物由液态向固态的转化;提高囊芯物与其它物料的混合性;提高其流动性等等;◆控制囊芯物的释放;◆掩盖囊芯物的异味;◆稀释囊芯物,即使用量很少的囊芯物也可在主料中均匀分散。
微胶囊的囊芯物与囊材被包覆的囊芯物可以是油溶性、水溶性或混合物,其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囊芯物与囊材的溶解性能必须是不同的,即水溶性囊芯物只能用油溶(疏水)性囊材包覆,而油溶性囊芯物只能用水溶性囊材;为实现微囊化,包囊膜的表面张力应小于囊芯物的表面张力且包裹材料不与囊芯物发生反应。
微囊的囊材是制备微囊的重要材料,囊材应当具备性质稳定;有合宜的释药速率;无毒无刺激性;可与药物配伍,不影响药理作用及含量测定;有一定的强度及可塑性,能完全包封囊芯;具有适当的粘度、渗透性、亲水性等。
药物微胶囊的制备与应用

药物微胶囊的制备与应用药物微胶囊的制备与应用是近年来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微胶囊是一种将药物封装在微小胶囊内的技术,可以提供药物的稳定性、延长释放时间和控制药效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药物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一、药物微胶囊的制备方法1. 乳化法乳化法是一种常见的制备药物微胶囊的方法。
首先,将药物和胶囊材料分别溶解在两个相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然后将两个溶液以适当的速率混合,并通过加热、超声或机械搅拌等方式形成乳液。
最后,通过蒸发、凝固或交联等方法使乳液中的胶囊材料生成囊状结构,从而制备出药物微胶囊。
2. 凝胶化法凝胶化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制备药物微胶囊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胶体溶液与药物混合,并添加适量的交联剂或凝固剂,使胶体溶液迅速凝胶形成囊状结构。
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温度或添加剂的类型和浓度,可以控制囊状结构的大小和药物的释放速率。
3. 化学反应法化学反应法是一种将药物与胶囊材料进行化学反应制备微胶囊的方法。
该方法通常将药物转化为具有反应性功能基团的化合物,与胶囊材料中的官能团进行化学反应,形成共价键连接。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药物与胶囊材料的牢固结合,提高微胶囊的稳定性和控制释放速率。
二、药物微胶囊的应用领域1. 药物控释系统药物微胶囊作为一种控释系统,能够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减少药物的频繁给药。
例如,在慢性疼痛治疗中,药物微胶囊可以缓慢释放药物,使药物的效果持续较长时间,同时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2. 靶向药物输送药物微胶囊可以通过表面修饰或封装靶向配体,实现对特定组织或细胞的靶向输送。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药物微胶囊可以通过表面修饰特定的抗体或配体,将药物精确输送到肿瘤细胞,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并提高治疗效果。
3. 药物稳定化部分药物在储存或给药过程中容易发生降解或失活。
药物微胶囊可以通过将药物封装在胶囊内部,形成保护层,使药物更加稳定。
同时,微胶囊还可以对药物进行缓慢释放,避免剂量突然增加或减少。
微胶囊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进展概述课件

1 化学法
化学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地包覆疏水性物质或 疏水性大单体,且原料多样,可以制备不同类型的 微胶囊,主要包括界面聚合、原位聚合、辐射交联 法、锐孔法、细乳液聚合、悬浮聚合、及乳液聚合 等。
1. 界面聚合法
1. 喷雾干燥法
喷雾干燥法先将囊心物分散在囊材的溶液中,再 喷入惰性热气流使液滴收缩成球形,进行干燥固化。 2. 喷雾凝结法
喷雾凝结法是将囊心物分散于熔融的囊材中,再 喷于冷气流使之凝聚而成囊的方法。
3. 溶剂蒸发法
该法是将芯材、壁材依次分散在有机相中,然后 加到与壁材不相溶的溶液中,加热使溶剂蒸发,壁 材析出而成囊。 4. 多孔分离法
物理化学法主要是通过改变温度、pH 值、加入 电解质等,使溶解状态的成膜材料从溶液中聚沉, 并将芯材包覆成微胶囊。物理化学法主要包括水相 分离法( 凝聚法) 、油相分离法、溶剂—非溶剂法、 改变温度法、干燥浴法( 复相乳液法) 、熔化分散法、 冷凝法和粉末床法。
1. 水相分离法(凝聚法)
水相分离法是由胶体间电荷的中和以及亲水性胶 粒周围水相溶剂层的消失而成囊的方法。水相体系 中的相分离法可分为单凝聚法、复凝聚法、盐凝聚 法和调节pH值聚合物沉淀法。 1. 单凝聚法(沉淀法)
微胶囊的制备技术及 其应用进展
XXXX 应用化学
主要内容
一、微胶囊简介 二、微胶囊的制备技术
• 化学法制备 • 物理化学法制备 • 物理法制备
三、微胶囊的应用进展
微胶囊在日用化学品、非织造布、食品、制革、 医学、药物及新材料的应用
一、微胶囊简介
微胶囊是指一种具有聚合物壁壳的微型容器或包 装物,具有半透性或密封性的微小粒子。其大小在 几微米至几百微米范围内( 直径一般在5~200 μm), 需要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微胶囊配方组成芯壁材、质量评价指标、生产基本步骤

• 出风温度: 60-120 ℃ ,控制产品水分,T出风=塔内整体温度,恒定进风温 度下,由供料量决定,在保证充分雾化下,供料速度快则T出风低
• 均质压力: 3bar-6bar,若过高,比表面积过大,比表面能大不利于乳状液 稳定
• 均质温度: 40-70℃为宜 • 高压泵压力: 17.5bar-34.5bar • 进风室湿度: <80%,否则要除湿 • 芯壁材比: 越小,胶囊壁越厚,膜特性越好,孔洞和裂缝少。粘度大的壁
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参数:
• 进料温度: T高,黏度低,雾化好,干燥快,降低水分,提高生产效率 • 进料速度: V增大,胶囊粒度大,松密度大,来不及干燥,水分高,粘壁 • 雾化效果: 雾化粒径小,细粉多,跑粉现象严重,雾化粒径大,比表面积
(3/r)减小,干燥速率慢,粘塔 • 进风温度: 140-220 ℃ ,太高太低都粘壁,太高蒸发过度,膜易裂纹爆破,
即络合反应。螯合剂是多齿的配位剂。即一个配位剂可以与中心离子形成两个及
以上的配位键。常见的螯原子主要是N,O和S。 铜、铁等重金属离子是促进氧化的催化剂,它们能缩短诱导期,提高过氧化物的 分解速度,从而提高了自由基产生的速度。它们的存在会使抗氧化剂迅速发生氧
化而失去作用。
协同效应: 抗氧化剂之间 乳化反应:物理 超分子包合:疏水作用
1、温度20~25℃氧化即可发生美拉德反应。一般每相差10℃,反应速度相差3~ 5倍。30℃以上速度加快,高于80℃时,反应速度受温度和氧气影响小。 2、 水分含量在10%~15%时,反应易发生,完全干燥的食品难以发生。 3、 pH值当pH值在3以上时,反应随PH值增加而加快。
螯合反应:螯合金属,降低自动氧化速率
微胶囊的各种形态
微胶囊技术

微胶囊技术微胶囊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它通过制备微小的胶囊来封装和传递药物、食品、化妆品等物质。
这项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创新。
本文旨在介绍微胶囊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微胶囊技术的原理微胶囊技术是在微米尺度下制备胶囊,通过材料的包覆和包裹来封装物质。
它可以使用多种材料,例如聚合物、脂肪、蛋白质等,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制备胶囊。
微胶囊技术的制备过程包括胶囊材料的选择、材料的包覆和固化,最终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微胶囊。
二、微胶囊技术的应用1. 药物封装和控释微胶囊技术在药物传递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微胶囊技术,药物可以被封装进胶囊中,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传递效率。
在控释方面,微胶囊可以实现药物的定时、定量释放,使药物在体内保持稳定的浓度,减少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副作用。
2. 食品添加剂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通过微胶囊技术,食品添加剂可以被封装在胶囊中,以提高稳定性和保存期限。
例如,香精、色素、维生素等可以通过微胶囊技术进行封装,使其在食品中的使用更加方便和稳定。
3. 化妆品微胶囊技术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通过微胶囊技术,化妆品中的活性成分可以被封装进胶囊中,保护这些成分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提高其传递效果。
例如,抗氧化剂、美白成分、保湿剂等可以通过微胶囊技术进行封装,使其在化妆品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4. 其他领域除了上述应用,微胶囊技术在其他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农业领域,微胶囊技术可以用于植物保护剂的封装和控释,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在纺织工业中,微胶囊技术可以用于纺织品的功能改良,如防水、防尘等。
此外,微胶囊技术还可以用于传感器、能源储存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三、微胶囊技术的发展方向1. 制备工艺的改进微胶囊技术的制备过程需要考虑胶囊材料的选择、包覆和固化步骤,目前仍存在一些技术难题。
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是改进制备工艺,提高胶囊的制备效率和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2)微胶囊的粒径及分布的测定 不同用途的微胶囊对粒径有不同的要求。 微胶囊粒径的测定有多种方法如库尔特 计数法、激光法等都可用于粒径及其分 布的测定。
30
(3)芯材含量的测定 芯材含量是评价微胶囊产品的重要指标 之一,采用的方法根据具体产品及不同 的芯材性质作具体的选择。
31
33
8.3.4 微胶囊化技术(微胶囊化方法)
概述
微胶囊化的核心
壁材选取 微胶囊化技术
微胶囊化技术:即制备微胶囊的工艺方法
微胶囊化技术
34
微胶囊制备方法
化学法 物理化学法 物理机械法
35
化学法
基本原理
利用单体小分子发生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 成膜材料将芯材包覆
种类
生物提取物微胶囊制备方法 涂料制备方法
56
生物提取物微胶囊制备方法
用密胺树脂对染料和生物提取物包封制 得微胶囊
微胶囊制备方法采用原位聚合法。
57
生物低表面能船舶防污涂料制备方法
在反应器中按配方剂量加入溶剂及纳米 复合氟~硅树脂(制备氟-硅树脂时, 将纳米二氧化硅添加到树脂中)
充分搅拌混合后,搅拌下依次加入规定 剂量的生物提取物微胶囊、微孔型二氧 化硅,搅拌30min后出料
芯材
油相相分离法:包覆的芯材为亲水性物质;水相相分 离法:包覆的芯材为疏水性物质 油相相分离法:壁材溶解在有机溶剂中;水相相分离 法:壁材溶解于水中 油相相分离法:无包覆膜的固化;水相相分离法:需 固化
45
壁材溶液
步骤
应用
亲水性芯材的微胶囊化(医药领域里应用较多)
复相乳液法/干燥浴法
天然胶类(如明胶、阿拉伯胶等) 部分纤维素类(如羧甲基纤维素等) 亲水性聚合物(聚乙二醇、聚乙烯醇等)
油溶性(非水溶性)壁材
水不溶性聚合物(聚酰胺等) 虫胶等
15
肠溶性壁材
按来源分类(壁材)
天然高分子壁材
半合成高分子壁材 合成高分子材料
16
天然高分子壁材
种类
一般有脂质(如卵磷脂等)、多糖(如淀粉、阿 拉伯胶等)、蛋白质(如明胶、纤维蛋白)等
香精微胶囊
11
应用
8.3.2 微胶囊组成与结构
6.3.1 组成
芯材 壁材
6.3.2 结构
12
壁材
壁材定义
常见壁材 壁材选择基本原则
13
常见壁材
壁材是决定微胶囊性能的最重要因素,针 对不同的应用,微胶囊壁材有不同的要求
按溶解性分类 按来源分类
14
按溶解性分类(壁材)
水溶性壁材
8.3 微胶囊
1 发展简史 2 基本概念 3 微胶囊组成与结构 4 微胶囊化技术 5 微胶囊的应用
1 微胶囊发展简史及应用
30年代:起步 1936年11月:大西洋海岸渔业公司 (Atlantic Coast Fishers)提出了适用于在 液体石蜡中,制备含鱼肝油明胶微胶囊的 专利申请,这是第一个微胶囊产品 1949年1月:威斯康星校友研究基金会提 出了利用Wurster发明的空气悬浮法,将 固体微粒微胶囊化的专利申请。
58
防污涂料性能
该涂料在海水中的有效防污期可达5年以 上
一般的有机锡化合物防污漆,如果有机 锡化合物不制成微胶囊的话,其防污期 一般仅3个月
59
8.5.2 阿斯匹林药物微胶囊
问题 解决办法 制备方法
60
阿斯匹林使用中的问题
阿斯匹林的药效成分为乙酰水杨酸 (微溶于水),具有解热、镇痛、消 炎抗风湿作用;半衰期15~20分钟
50
喷雾干燥法
原理
预处理
乳状液或悬浮液的制备 (壁材水溶液为分散介 质)
雾化、干燥
应用
最适于亲油性液体物 料的微胶囊化 可用于食品、医药、 农药、化妆品微胶囊 的制备
51
8.5 微胶囊的应用
8.5.1 海洋防污涂料
8.5.2 阿斯匹林药物微胶囊
52
8.5.1 海洋防污涂料
问题 解决方法 配方实例 性能
40
物理化学法
基本原理
改变条件使溶解的壁材从溶液中析出,并 将芯材包覆,制得微胶囊 凝聚~相分离法
种类
水相相分离法 油相相分离法
复相乳液法 熔化分散冷凝法、粉末床法等
41
水相相分离法
方法 单凝聚法
复凝聚法
应用
制备疏水性芯材的微胶囊
42
单凝聚法
芯材的分散
壁材析出 加凝聚剂
壁材的沉积、包覆
凝聚-相分离法制备微胶囊过程示意图
包覆膜固化
43
复凝聚法
原理与单凝聚法类似,主 要区别如下
壁材 复凝聚法
壁材为两种、且带有相反 电荷 一种壁材即可
单凝聚法
壁材沉积原因 复凝聚法
两种壁材的相反电荷中和
单凝聚法
加凝聚剂
44
油相相分离法
原理和水相相分离法类似,二者的主要区别 是:
特点
一般无毒、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且降解产 物无副作用
17
半合成高分子壁材
种类
纤维素衍生物类,如羧甲基纤维素等
特点
毒性小、粘度大、成盐后溶解度增大
18
合成高分子材料
可降解类
如聚乳酸、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等 特点
无毒、成膜性好、化学稳定性高
不可降解类
如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 特点
80年代以后 开发出纳米尺度微胶囊
应用
3
8.3.1 微胶囊的含义、特点及应用
1 微胶囊 2 微胶囊特点
4
1 微胶囊(micro encapsule,简称MC)
定义 大小和形状 芯材和壁材
5
微胶囊定义
系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将固 体、液体或气体物包裹成直径5~300μm的 微小胶囊。 胶囊技术是利用惰性多聚的天然或合成的 高分子材料将固体、液体或气体材料包裹 在一个微小密闭的胶囊之中,形成一种具有 半透膜或密封的囊膜,并在一定条件下有控 制地将所包裹的材料释放出来。
2
1953一1954年:NCR公司提出了利用凝聚法制备含 油明胶微胶囊之基本方法的二个专利,以及利用上述 基本方法制备微胶囊型压敏复写纸的四个专利,并将 此方法用于无碳复写纸生产,这也是第一个商业化的 微胶囊产品,标志着微胶囊技术工业化的开始。
60~70年代,聚合方法开始应用于微胶囊制备,微 胶囊技术的工艺日益成熟,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已从 最初的药物覆盖和无碳复写纸扩展到食品、农药、日 化、涂料、肥料、饲料等各个行业
油浴干燥法制备的是O/W/O型复相乳液, 脱溶剂一步除去的是水 油浴干燥法:有机溶剂的沸点要比水高
应用
疏水性物质的微胶囊化。如鱼肝油微胶囊
48
物理机械法
空气悬浮成膜法 喷雾干燥法 离心挤压法等多种
49
空气悬浮成膜法
原理
芯材的悬浮 壁材的包覆 干燥
应用
固体物质的微胶囊化 目前多见于香精、香 料及脂溶性维生素等 微胶囊化
9
芯材和壁材
芯材:被包埋物(目标物)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材料
壁材
包埋芯材的高分子物质
10
2 微胶囊特点
改变物料的存在形式、质量和体积
微胶囊化猪油、小密度农药制成微胶囊
隔离活性组分、保护敏感性物料
维生素C微胶囊、食品酸味剂微胶囊
降低挥发性、掩蔽不良气味
维生素AD微胶囊
缓释
23
8.3.2 微胶囊结构
24
8.3.3 微胶囊的性质和质量
一、微胶囊的性质 微胶囊的性质主要包括微胶囊的形态、 结构及粒径;微胶囊中芯材的释放;微 胶囊囊壁的厚度等。 (1)微胶囊的形态、结构及粒径 影响粒径大小的因素主要有芯材的粒径、 制备方法、制备温度、制备时的搅拌速 率、壁材溶液的黏度、乳化条件等
无毒生物提取物或有毒化合物的缓释问题 上述物质包封在微胶囊内、分散于涂料内(缓 释)、增大涂料使用期限
解决办法
55
生物低表面能船舶防污涂料
配方
低表面能树脂(氟~硅树脂)19~26% 生物提取物(辣椒素、甲壳素)微胶囊 0.1~0.2 % 纳米二氧化钛 1~2% 微孔型二氧化硅 15~20% 余量为溶剂(乙醇或二甲苯等)
25
(2)微胶囊中芯材的释放
控制释放是微胶囊化的主要目的之一, 也是微胶囊的重要特性之一。微胶囊芯 材的释放按扩散、膜层破裂和囊膜降解3 种方式进行: 扩散 膜层破裂 囊膜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