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排行榜之师生比分析

大学排行榜之师生比分析
大学排行榜之师生比分析

大学排行榜之师生比指标分析

摘要:大学排行是高等教育评估的重要形式之一,科学的排名指标体系是大学排行榜具有较高权威性的重要标志。本文系统阐述了师生比这一评比指标。(再加上其他的两个指标……)

关键词:大学排行榜师生比指标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如火如荼的高校扩招运动,原有的人才培养格局渐渐被打破。在21世纪的今天,高等教育呈现出了别样的景象:受教育的时间愈来愈长,受高等教育的学子愈来愈多,但是这些“人才”的就业情况却每况日下。不禁令人尴尬。究其原因,还得回归于对我国教育的反思。

关心教育的人都听到过“西南联大”在抗战大后方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培养出大批一流人才这一教育史上的奇迹。为什么现在很多大学的硬件条件比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好得多,所培养的学生却不及他们优秀?在这其中,师资力量的的充裕程度是一个关键原因。西南联大当时是以本科教学为主,师资充裕,常常是几位教授同时开讲一门课程,如文学院的必修课《中国通史》,就分别由吴晗、雷海宗、钱穆等讲授,学生可以听到不同学者的观点,有很多与学者交流的机会。还有一个大家常说的“77、78现象”,就是恢复高考后的77级、78级学生很多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人才。这个现象除了与77、78级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身的努力密切相关,也与师生人数比相关,像我本科就读湖南农学院(现改为湖南农业大学)时,当时学校只招收600多个学生,而老师也有六七百人,还不包括教辅、管理、保障人员。老师对学生非常了解,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也近,师生交流多了,学生受益肯定多,成长也就快。

反观现在,随着我国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阶段,各类高校都在不同程度的扩招。扩招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扩招之后教师和学生单独交流的时间,或者说学生跟教师接触的时间减少了,特别是随着高校教师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任务的加大,教师同时肩负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多重任务,与学生单独接触、交流的时间大大减少。原因就是学生人数快速增长和教师的岗位职责增多以后,师资没有同步快速增长,这是所有的院校都客观存在的现实。毕业大学生不但各方面质量下降,而且“低档次”的数量却在以惊人的速度激增。这也正是我国现在“高材生”陷入尴尬境地的原因所在。与之相比,在英国,越好的大学,师生比率是越高的,教师、员工、辅助人员三支队伍,加起来的人数与学生数的比值大小与学校的地位呈正相关。像剑桥、牛津可以做到一个教师对两个学生,能给学生“开小灶”,这样保证每个人培养出来都是精品。当然,牛津和剑桥是在世界一流的财政支撑下才有这种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方式。

由此可见,“师生比例”对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的水平至关重要,而人才培养又是大学三个基本功能之一,因此将“师生比”作为衡量大学的指标很有意义。

一、师生比概念解释

1、常用定义

某待定教育层次在指定年份中的学生人数与同年同一教育层次工作的教师人数之比。

2、研究定义

我们研究的“师生比”是特指大学教育中指定年份中的本科生人数与同年大学教育工作的教师人数之比。在这里,我们还将教师分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分别研究不同类别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即在理论上,某类教师对学生的拥有率,或是学生对不同类别的教师的占有率。

二、对现有大学排行榜指标中中师生比的分析研究

我们以中国校友网为依据,查阅相关的指标研究。校友网的排行榜众多,其中,一类评价简单、片面,往往侧重结果(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中国杰出政界校友排行榜等等),这一类排行榜往往指标单一,评价的目标性极强,但是均没有单独以“师生比例”为指标的研究;另一类考察较为全面(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中国大学排行榜等等),这一类排行榜指标大多类似,涉及到大学的育人、科研、声誉、服务等各个方面,其中均涉及到了“师生比例”这一指标,但是其所占权重一般较低。基于以上,探究师生比例衡量、评价大学意义及价值。

三、评价意图

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方面的任务。其中人才培养又是重要的一环。显而易见的是,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效果,或者说师生的比例是学生质量高低的一个直接影响因素。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学质量的高低既决定于教师的“教”,更决定于学生的“学”。衡量师生比,即在同等的条件下,侧重于学生个体所能获得的学校各类教师资源能力。从微观的角度审视教育,真正以人为本,从学生个体的立场出发评价所受的教育。

1、学生

学生步入大学的圣殿,是为了接受教育,真正明确了在理论上某所高等教育学府所能给予学生的教师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的学校教师资源的总体数量与学生人均占有教师资源的区别。

2、学校

从学生角度,真正走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实验操作、任务型学习,通过合作、探究、动手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素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教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不当的师生比例,势必加重教师的负担,致使教师“身心疲惫”,既不能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学业,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更何谈教师的科研开发。

师生比例不当,教师很难管住每一个学生,这样可叹师生对话、个体关怀、个性教学很难落实。由于教师精力有限,导致班级管理,教学活动等方面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适当的师生比例,才能解放教师的枷锁,使他们有精力和时间关心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感情投入到位,并且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四、价值导向

1、倡导合理的师生结构,高校秉持正确的发展价值观

高等教育中师生结构是一个基础性的要素。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健康良好的师生结构才能发挥教师较高的教学效力,才能切实满足师生互动的要求,才能真正达到高效的教育学习目的,更可以解放教师,让他们有充足的精力、时间完成各项任务,所以合理的师生结构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的的条件基础。

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结构作为坚实的基础,其它大学评价指标的片面追求只能是妄谈。高校在努力创建一流大学的同时要始终铭记合理的师生比、健康的师

生结构是传授知识,提升学生质量的基础所在。通过师生比这一指标的评比可以从系统结构的角度了解一所大学的功能性和稳定性。进而,促使大学秉持这健康正确的发展观,避免盲目的追求与自身发展不相协调的“目标”;促进大学的良性竞争,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呼吁社会各界正确看待、评价大学质量

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是因为有大师,但是究竟有多少学子能切实的“享受”到他们,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往往被忽视的问题。如同中国的一些问题,我们的资源数量往往排在世界前列,但是每当谈到人均占有率的时候,我们又总是在后面徘徊。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往往感叹自己的地大物博,但是真正能平均到个体的“资源”究竟又有多少呢?

回归到大学,大学中的师资力量确实是衡量评价他们的重要指标,但是大学很重要的就是给予学生的多少。教育教学中,数量很重要,但是质量同样不可忽视,否则就会生产出数量惊人的“次品”,不仅不能发挥他们应有的功能,还要为“处理”他们费心。因此,提出师生比的分析就为社会各界了解大学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一条路径。以人为本,从学生个体的角度看待所接受的教师资源。对学生及家长选择报考高校、企事业单位等选拔人才提供一定的参考。五、文化差异

中西方在各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者差异,同样在大学师生比的问题上也存在着差异。西方,以美国为代表,他们追求小班化教育,即师生比例很大;而在中国,师生比往往很小。

差异的原因很多,有文化、有政治、有经济……。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的人口太多,而且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期间。在客观上,没有足够的教育资金,没能吸引到相当数量的高质量的教育者;在主观上,没有对师生比的重要性有较为清醒的认识。所以在主客观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没有较大的提高。

六、评价结果

结构决定功能,良好的结构才能保持功能的持续、高效运行。师生比例,是高校正常运营的人力基础。现在中国大学排行榜中较有权威的有武书连排行榜、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每年都会对全国各所高校进行排名,如北京大学每年排行根据不同的排行机构会有不同的结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