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状_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社区教育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社区教育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社区教育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社区教育体系建设是当前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市在社区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下面就社区教育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市在社区教育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各区县积极规划建设社区教育中心,配备了图书馆、多功能活动室、体育场所等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和娱乐场所。

同时,学校、社会力量等也纷纷参与到社区教育设施建设中,为社区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社区教育资源丰富多样。

在社区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我市注重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包括学校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等,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各类培训课程、兴趣班、文化活动等丰富多彩,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居民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同时,我市还注重加强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加大对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了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同时,鼓励优秀教师到社区教育中心任教,提高了社区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然而,我市在社区教育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社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一些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社区教育条件相对较差,亟需加大投入,加强建设。

其次,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社区教育的整体水平。

综上所述,我市在社区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社区教育体系建设的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社区教育体系建设取得更大进展,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我国社区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社区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社区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社区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社区健康教育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社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当前我国社区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社区健康教育资源不足。

虽然我国政府一直在加大对健康教育的投入,但是由于人力物力资源有限,一些偏远地区的社区健康教育资源仍然匮乏。

这导致了一些地区居民难以获取到有效的健康教育信息,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行为。

其次,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的社区健康教育大多还停留在一些传统的疾病防控和保健知识上,缺乏一些新兴疾病和慢性病的预防知识,也缺乏一些心理健康、营养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这导致了一些健康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此外,社区健康教育方式不够灵活多样。

目前大部分的社区健康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宣传册、讲座和健康体检等模式上,缺乏一些新兴的健康教育方式,比如健康app、健康微信公众号等,这使得一些年轻人和时尚人群难以接受到有效的健康教育。

综上所述,我国社区健康教育现状虽然有待提高,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提升社区健康教育的水平,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丰富健康教育内容,拓宽健康教育方式,以期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浅谈社区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浅谈社区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浅谈社区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近年来,社区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成为推动全民教育均衡化的有效手段和载体。

然而,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壮大,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浅谈。

一、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1.资源不足社区教育的资源短缺是其最大的问题之一。

许多社区学校地处偏远,建设投资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社区教育资源不足也加剧了城乡教育差距,并使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愈加严重。

2.人才缺乏社区教育的人才缺乏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由于工资待遇低、缺乏培训支持等原因,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水平不高,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有限,影响了社区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社区教育师资队伍中缺乏高层次、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骨干人才,更是制约了社区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3.服务质量不高社区教育服务质量不高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不少社区学校对教育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欠缺,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手段单一、不够灵活,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没有达到为全体人民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目标。

社区教育服务问题的存在还导致了人才的流失与社区教育的不断萎缩。

二、社区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1.加大资源投入加大资源投入是缓解社区教育发展困境的关键。

应当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建立针对社区教育的专项资金,支持社区学校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学校之间的协作,尤其是与优质学校的协作。

2.提高师资水平提高师资水平是提高社区教育质量的关键。

可以建立专业培训机构为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提供定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

此外,可以通过加强对师生进行的“导师制”管理,实现师资队伍的知识共享和沉淀。

3.推进改革创新推进改革创新是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可以通过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拓展教育服务内容、构建在地化教育理念、以及搭建教育服务平台等方式,提升社区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解决思路

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解决思路

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解决思路社区教育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社区居民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道德观念等方面,对社区的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社区教育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内容滞后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我们亟需思考的问题。

我们来看一下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对应的社区教育机构,这些机构主要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一些基础的教育服务,比如文化课程、技能培训、健康教育等。

由于资源分配不均、经费不足等原因,很多社区教育机构的教学条件并不理想,师资力量也不足,这导致了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一些教学内容也滞后于社会的发展需求,无法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哪些解决思路呢?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投入来解决资源不足、经费不足的问题。

政府可以加大对社区教育机构的资金支持,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学条件和设施设备。

也可以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来解决内容滞后的问题。

社区教育机构可以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引入一些新的课程和知识点,比如健康养生、法律知识、公民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居民提升综合素质和实际技能。

我们还可以通过拓宽渠道,引入社会资源来解决问题。

社区教育机构可以积极与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等合作,引入社会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务。

可以邀请企业员工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引入专业的医生来开展健康讲座等,从而提升社区居民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

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提高居民的教育意识来解决问题。

社区教育机构可以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居民对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参与自身的教育提升。

也可以加强对教育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帮助居民了解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和保障政策,增强他们对教育的信心和依赖。

社区教育活动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社区教育活动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社区教育活动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引言社区教育活动作为推动社区发展、提升居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各方的重视。

然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社区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提供参考。

问题分析1. 资源分配不均社区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不均衡现象,一些社区拥有丰富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而另一些社区则资源匮乏,这导致了居民接受教育的机会不等。

2. 活动内容单一当前社区教育活动内容较为单一,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要对象,而且课程设置多以兴趣娱乐为主,缺乏针对性和深度。

3. 参与度不高社区居民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不高,部分原因是活动宣传不足,居民对活动内容和形式缺乏了解;另一方面,部分居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教育活动对生活帮助不大。

4. 缺乏长效机制社区教育活动往往缺乏长效机制,多为一次性或短期活动,难以形成系统化、常态化的教育模式。

对策建议1. 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关注社区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加大对资源匮乏社区的投入,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社区教育,以提高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利用率。

2. 丰富活动内容社区教育组织者应充分调研居民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3. 提升参与度通过加大活动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教育活动的认知度;同时,举办一些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以提升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4.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建立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负责社区教育的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同时,鼓励和支持社区教育学院、培训机构等发展,形成多元化的社区教育供给体系。

结语社区教育活动是提升社区发展活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积极探索有效的对策,不断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浅谈新时期社区教育现状与完善对策

浅谈新时期社区教育现状与完善对策

浅谈新时期社区教育现状与完善对策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新时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社区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社区教育的现状、问题以及完善对策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社区教育现状1.社区教育资源不均衡。

目前,社区教育在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分布存在差异,资源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

城市社区教育资源丰富,涵盖范围广泛,而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覆盖率低。

2.教育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社区教育的供给侧主要由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但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很多社区教育项目在提供时未能精准把握社区居民的需求,导致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3.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社区教育项目参与主体众多,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社区教育项目缺乏专业的教学力量和管理经验,导致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4.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社区教育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一些不合格的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混迹其中,居民难以正确认识和选择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1.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城市社区教育资源充沛,但农村地区社区教育资源匮乏,这导致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2.教育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社区教育项目的定位和内容往往与居民需求脱节,很多项目无法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社区教育项目的教学力量和管理经验存在欠缺,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4.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社区教育监管机制不完善,一些不合格的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依然存在,居民选择教育服务困难。

三、社区教育完善对策1.加强政府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社区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享受教育服务的机会。

2.优化社区教育资源配置。

通过合理调配社区教育资源,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学习需求。

可通过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互助。

3.建立多元化的教育供给机制。

社区教育供给方应根据居民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项目,满足居民的不同学习需求。

我国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

我国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

我国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一、我国社区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区作为城市基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居民生活和社会治理的重要职责。

然而,我国社区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1. 居民参与度不高在许多社区中,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较低。

部分居民缺乏意识和动力,很少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管理中来。

他们更倾向于将社区视作一个提供基本服务的机构,而非自己的家园。

这导致了参与层次低下、决策集体化效果不显著等问题。

2. 资源配置不均衡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发展中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情况,也反映在社区层面上。

一些欠发达地区或边远地带的社区缺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条件。

资源分配不均衡使得城市间发展差距扩大,并加剧了贫富差距。

3. 社会管理机制待完善社区是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社会管理中起到很大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社区社会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导致一些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例如,部分社区在治安、环境保护、纠纷调解等方面存在着滞后、不健全的情况。

4. 居民素质有待提高我国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水平还有待提高。

一些居民存在文明意识淡薄、公共道德观念不强等问题,在日常生活和社区管理中表现为人争执不休、噪音扰民等行为。

这些问题影响了居民间的和谐相处和社区的良好发展。

二、应对我国社区问题的对策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解决。

1. 提高居民参与度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建立多元化和灵活性强的参与渠道,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并在实际操作中听取群众意见,增加居民对社区事务决策的参与度。

2. 加强资源配置平衡政府应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或边远地带社区的支持力度,确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合理均衡的配置。

同时,优化城市规划,推动城市发展均衡化,减小城市间的差距。

3. 完善社会管理机制政府可以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和社会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纠纷调解机构、环境监管部门等。

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轨迹与现状

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轨迹与现状

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轨迹与现状摘要:鉴于社区教育显著的功能和积极的意义,社区教育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新机遇,社区教育研究也日益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

追溯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轨迹,并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还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进一步去深思,去实践,以推动它积极向前发展。

关键词:社区教育;发展轨迹;现状;分析社会学家认为,社区是能解决许多问题的居于中间环节的社会机体。

社区教育意味着教育的社会化,即社区教育是对社区内共同生活的人群所进行的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广泛的社会教育组成的“大教育”,它既是一种区域性、整体性的教育活动,又是一种组织协调社区内外各种力量参与本社区内的各种学习与教育活动,是现代社会为提高社区成员素质,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发展而提供服务的教育新机制。

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历史并不长,它兴起于工业经济开创的时代,伴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不断成熟。

19世纪中叶,丹麦柯隆威(Crundtvig NFS)提出了“为民众启蒙,为民众教育”的民众教育思想,创办了以提高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面向生活的学校——“民众中学”,开启了社区教育的先河。

作为一种区域化的育人服务活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区教育因其历史、经济、社会、人文、地理等条件的不同,必定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进程与实施形式。

从美国的社区学院到北欧的民众学校,从日本的公民馆到新加坡的社区中心,这些相对成熟的社区教育模式因其经验丰富、成果显著而竞相媲美。

回顾历史发展,社区教育在我国并非完全意义的舶来品,也非社区制的产物。

社区教育从萌芽到发展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经历了自发实践到自觉组织两个阶段。

一、近代的社区教育中国近代社会的社区教育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

一些学者受到美国早期社区教育思想和教育实验风气的影响和启发,他们从改良中国农村乃至改良中国的社会状况出发,力倡乡村教育运动,成为我国社区教育的雏形或萌芽。

当时乡村建设实验在全国共有七十多处,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陶行知倡导“生活及教育”并创办的乡村教育实验、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试验以及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在北京郊区清河镇创办的清河镇实验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9卷第4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7月Vo l .49 No .4Journal o f Huazho ng N or mal U nive rsity (H umanities and So cial Sciences )Jul . 2010 收稿日期 2010-03-02基金项目 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浙江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重点研究基地规划招标项目“农村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研究”(Z C322006002)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刘 尧(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浙江金华321004)摘要 社区教育从其本质上说是一种教育与社区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形态。

人类社会最早(原始)的教育形态实质上是一种社区教育。

从人类文明演化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社区教育大致经历了非组织形态和组织形态两个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区教育经历了孕育、自觉组织、实体化和实验四个时期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形成了显著的特色,也面临许多发展困惑,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的改革。

关键词 社区教育;发展特色;社区教育统筹规划;社区教育规范化;社区教育资源优化 在人类文明进化的历程中,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现在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在不同的社会,人类都在处理自身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本文从人类文明演化的过程,探讨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社区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社区教育从其本质上说,是一种教育与社区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形态。

教育人类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社会最早(原始)的教育模式与教育形态实质上是一种社区教育。

从人类文明演化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社区教育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①(一)非组织形态发展阶段1.原始形态的社区教育。

原始初民在部落式的流动游牧社区生活中接受广义的、原生态的社区生活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据我国典籍记载:相传燧人氏“钻燧取火,教民熟食”、“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有巢民教民“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入育”。

②可见,社区教育的本质特征,从其萌芽伊始就表现为教育与社区生活的结合;只不过这种“结合”是非形式、非制度、非组织化的“原始结合”。

这是一种原生态的广义社区教育。

随着环境生活的变迁,这一阶段的社区教育缓慢地由以狩猎、采集为主的非定居生活式旧石器时代社区教育,向以饲养、种植为主的半定居生活式新石器时代社区教育演进。

2.自然形态的社区教育。

大约自公元前800年至18世纪中叶,农业经济日益地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体经济,人类进入了农业社会,形成了定居性生活社区。

农业经济是自然经济,定居性农业社区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自然生活社区。

人类原本多缘、复杂的部落氏族关系,逐渐地凸显为依据血缘、地缘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宗族乡亲关系并被人为地置于各种人群关系之首,而由人们血缘关系组成的家族则担负起了生产和社会等多种职能,成为社区构成的基本单位。

这时的社区教育主要是通过生产劳动、家族生活和社区成员人际交往、乡规民约,以及师徒(父子)相传等自然形式,使社区成员习得一点读写算的初步文化知识与生产劳动的简单技能,并且在潜移默化的社区生活过程中,接受社会伦理意识并养成社会行为习惯。

(二)组织形态发展阶段1.制度形态的社区教育。

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人类逐步进入了工业社会。

工业化大生产促进了城市化运动,各工业国家的绝大多数农村自然社区衍变为城市社区,对人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于是自然性社区教育逐渐地向着制度化、形式化、组织化社区教育143形态发展。

据史料所载:较早的社区学校是丹麦人柯隆威于1844年,在丹麦乡村罗亭创办的免费成人民众学校。

它把“唤醒民众振兴丹麦”作为宗旨,以培养学习者成熟为前提,发展成人的心灵,增进其文化素养和生活幸福。

它首先影响了北欧,嗣后被世界各国所借鉴。

这种以社区学校为基本形态的社区教育,日益上升为社区教育的一种主流形态。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民主革命与民族救亡运动的开展,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陆续出现了工人夜校、民众教育馆等社区教育组织形式。

在农村兴起了“乡村教育运动”,如晏阳初在河北省定县进行“平民教育”实验、陶行知组织了“改造全国乡村教育”的生活教育实验、梁漱溟推行了以“乡农学校”为组织方式的“乡村建设”实验等。

2.知识形态的社区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个以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为基本标志的现代社区教育,取代了工业社会时代的制度形态的社区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中国社区教育经历过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孕育时期后,进入自觉组织发展时期。

它以上海出现的社区教育委员会为标志,建构了学校、家庭、社会互动融合的教育新格局,优化了教育环境,促进了教育社会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社区教育进入到以实体化、组织化为标志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上海、天津、沈阳、南京、武汉、成都、北京、杭州等大城市涌现了各种形态的社区学校,形成了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及其教学点的三级网络。

2000年4月以来,新中国社区教育进入实验时期。

2000年4月,在教育部职成司与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共同推进下,建立了首批8个社区教育实验区,以创建学习型社会为主要目标。

2003年12月,教育部确定了第二批33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发展到61个,基本覆盖了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

2006年7月,教育部又确立了第三批20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2007年10月,教育部再次确立了第四批33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迄今为止,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已经发展到114个。

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教育部于2008年2月命名了34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

二、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进展与特色(一)主要进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社区教育从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学校社区教育,逐步拓展为提高社区全体成员(包括青少年)的素质、生活质量和发展社区的社区教育。

21世纪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推动下,我国社区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1.社区教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开展社区教育试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此后,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的活动,在一些发达地区广泛兴起。

各级党委和政府以不同的方式颁布有关发展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文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普遍加强了对社区教育的领导。

目前,我国社区教育基本建立起了以社区为依托,整体育人、提高全民素质的新格局。

社区教育已经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促进了教育和社区(社会)的结合,产生了明显的效果,显示出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③2.社区教育实验区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2000年4月教育部部署了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确定了8个社区教育实验区。

建立了教育部社区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就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及社区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进行统筹协调。

2001年11月7日至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社区教育实验经验交流会议,将社区教育实验区由8个扩大为28个。

会议要求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提高社区教育水平,扩大社区教育规模。

从2000年至今,教育部已经先后批准了四批共114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的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

形成了以京津沪等大城市为龙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主干,中西部地区有重点开展的梯度发展格局;涌现出了一批发展力度大、进程快,乃至大面积推进社区教育的城市;涌现出了一部分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区域整体推进社区教育的地区;成立了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了“长三角社区教育发展论坛”、“环渤海地区社区教育协作组织”等民间性、群众性、区域性研究社区教育发展的组织形式。

3.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

全国各社区教育实验区把社区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建立了以区(县)委144分管副书记、城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也要相应建立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落实相应的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推动了社区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区(县)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的办公室一般设在教育行政部门。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把开展社区教育作为推进社区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并以之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措施,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计划,纳入教育检查评估范畴,采取得力措施,不断推进社区教育工作。

4.社区教育资源得到了初步整合。

各社区教育实验区利用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在横向联合、纵向沟通的基础上,开发了一批社区教育资源,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共享。

实验区内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种文化体育设施都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开放,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特别是依托社区内普通中小学和各类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多种形式,面向居民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服务;在整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基础上,形成了以县级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道(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以居委会(村)社区教育教学点等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充分运用播放教学光盘、收看卫星电视教育节目、计算机网络教学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构筑起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

与此同时,全国各社区教育实验区立足本地实际,组织开展了以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社区教育活动,满足了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5.农村社区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构建全民参与的学习化社会”。

推进学习型社会,就需要鼓励全社会成员追求新知、开发潜能,将自觉学习发展成为个人的生活方式。

为了有效地引导农民自主自愿学习,改变农民的学习愿望,激发农民的学习需求,我国发达地区的农村社区教育实践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如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等地,不仅有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基地,还从城乡和谐发展的实际出发,有分类、有重点的建立了一些省、市、县三级社区教育实验区,进行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省、市、县、乡、村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