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

合集下载

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 .引言
部分 学 生基 本都 没接 触 过计 算 机 , 更 谈不 上使 用 过计
《 大 学计 算 机基 础》 是 高 校 为各 专 业 大 一学 生 开 算机 。 同时 , 不 同专 业 、 不 同水 平 和 不 同层次 的学 生 ,
设 的一 门计 算机 基础 的必 修课 程 , 该 课 程涉 及 计 算 机 在 高 校 计 算机 基 础 教 学 一 般采 用 统 一 的计 算 机 理 论 的基 础 理论 知识 、 操 作 系统 、 O ic f e办 公 软件 和 网络 技 教材 , 统 一 的上机 实践 指导 。这 样 , 一方 面个体 差异 导
大一 学 生 , 习惯 了 中学 的灌 输 式教 育 , 对 大 学 的 忽视 了学生 的“ 主体 ” 作用 , 不 能有 效 调动 学 生 的学 习 教 学 方法 一 时无 法适 应 ; 另 外 随着 中小 学信 息 技 术 教 积 极性 , 影 响了教 学效 果 。 育 规 划 的实施 , 高校 新 生计 算机 知 识 水 平趋 于 非 零起 点。 很 多大 学 新生在 入 学前 就有 比较 扎 实 的计算 机基
应 岗位 需要 、 在 工作 岗位 上 具 有可 持 续 发展 的终 身 学

习能 力打 下坚 实 的基 础 。根据 教 育部 精 品课程“ 五个 的应 用 日益 普 及 ,但 是 常 常我 们 的教 材 教 学 内容 陈 流” 的建 设标 准 , 围绕 高 等 教育 的 培养 目标 , 我 院 始 旧 , 教 师课 件 更 新 缓 慢 , 教 师 在 授 课 过程 中过 多的 传 终坚 持 以教 学 为 中心 , 以素 质 拓 展 为核 心 , 在 教 学 管 授 课 本 内容 , 忽 略 学 生 的个 人 需 求 , 以至 于学 生 的应

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新思路

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新思路

2 0 1 3 年 7 月
Un i v e r s i t y E d u c a t i o n
基于翻转课堂的《 大学计算机基础》 课程改革新思路
张 国 荣
( 广州关术学院 艺术与人 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 1 0 2 6 0 )
[ 摘 要] 《 大学计算机基础》 是 艺术 院校 面向一年级 学生开设的一 门公共基础课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 深和我国信 息技术
要 的环节 ,这三个环节 中的任何一 个环节 出现 问题 , 都 会在 学生 、教 师和课程 建设 的各个方 面产生不 良的影
响, 而且, 分层 次教学 产生 的教学管理 问题在 艺术 院校 有时会是一个大问题 。 三、 “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现为被 动学 习 , 只 为应 付考试 而死记 硬背 , 甚至厌 恶接
熟 练进行 操作 系统 、 办公 自动化 软件 、 常用工 具及 网络
应用 等操作 , 甚 至 已掌握 一 门编 程语言 ; 大部分 学生具 有 的计算机水 平局限于 网络应用上 , 不 常使 用计算机 的
能开设 《 要求 》 中所有 的课程 , 但 由于专业不 同, 学 生兴
趣不 同 , 实践 中可能需要学 习更 多的课程 。
二、 艺术院校 目前《 大学计算机基础》 课程存在的问题
( 一) 教 学 内容 方 面
目前 大部分艺术 院校 《 大学计算 机基 础》 课程 教学 内容遵照教育部高等教育 司编写 的《 高等学校文科类专
下, 如何 改革《 大学计算 机基础 》 课程 的教学 , 使其 符合
艺术院校学生 的学 习特 点 ,从 而达到较好 的学习效果 ,
讲授 、 学生被 动聆 听学习 的方式 , 这很 难激 发学生 的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础。
3 . 1 面向各 学科 不同特 色,以应 用能力为重点构建新的课程体 系 根据全国计算机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白皮书的精神 , 结合 “ I + X ” 体系” , 结合高校的实际 隋 况, 面 向各学科不同特色 ,以应用能力为重点 构建新 的课程体系。 1 ) 拓宽学生的计算机及信息领域知识 在介绍计算机 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基础上拓展新 的技术和前沿 焦点问题 ,通过新鲜 的技术刺激学生更有兴趣掌握计算机常用操作 系统 和应用软件 的使用 , 使得课程更有活力 ,确保学生毕业后无 障碍的融入 到信息化社会中。 2 )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 的重点是办公 自动化软件 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技术 的基本知识 和应用 ,在教育理念上要从简单的内容教学转换 思想到能力 的提升 ,为此,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再是就哪一款软件而言,要让学
生在熟练掌握一款软件 的应用后 能够举一反三 ,以最快 的速度适应类似 软件的操作环境 ,这要求课程在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教学模块中所 讲述的软件的通用性和专业性。 3) 培 养 创新 能 力
2 、当前 国内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 学中存在的问题
2 . 1教学体 系结构 需要更新
积极开展研究创新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 核心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给学生一个 自由 的空间 。课程 中安排课程设计 、大作业和课外实验 ,由学生 自主选题 、 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利用课外时间完成。 3 . 2采用 多模块教学体 系,加强应用能力和创新 能力的培养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针对不同专业层次对课程 的不同需要 ,设置不 同 的教学 内容 , 将计算机基础教育融人到各专业课程中 ,与专业更紧密地 结合起来 , 满 足学生对课程多层性、多样性、多元性的要求 ,加强学生 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的培养 。 各知识背景 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需求不一 , 不适宜采用 “ 同一式”的教学模式。为此 ,迫切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教学 模式解决这一现状 ,采用的多模块教学 ,可以针对各专业学生特点采用 不同教学模块 , 可 以根据学生 已习得知识区分各应用层次学生有效开展 教学 , 可从知识 角度将课程相关章节 内容集成化 ,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 育适应 当前严峻就业形势,丰富教学 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 ,把传授知识 与培养能力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形成新的基础教学体 系开拓领域。 3 . 3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 队伍建设 围绕 “ 优化结构”的总体 目标 ,努力提高教师学历层 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及水平 ,加强对骨干教师 、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的培养 ,优化师资结构 。 I )建立教学团队和教研 团队 ,形成相对稳定的团队风格 。 建立一支优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分别负责某一部分 教学内容的更新 , 每学期初整合更新内容 ,每学期期终总结任务以适应 计算机学科知识更新迅猛的发展趋势 。建立一支稳健的计算机教研 团队 , 重点在于发现教育教学 中存在问题 ,提出教学改革新思想 ,评估教研成 果 。每位老师在两个 团队中都要被委以不 同的角色,从两条 主线 串联起 整体课程体系。 2 )大力开展各团队成员专项负责的专题学术交流 针对不 同院系每位计算机基础教师选择不 同专题进行准备 ,开展学

农业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建设

农业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建设

数字农业 基础
32
16
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农业 系统智能模拟技术、机器视觉技术
计算机网 络技术
32
32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硬件系统、网络协议、WEB 程序设计、网页设计
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可采用“1+X+Y”的课程设置方 案,即在第一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第二学期选 修“程序设计语言”或“数据库应用技术”中的一门课程,根 据我校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我们一般建议工学、理学、农学 的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而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专 业则建议学习“数据库应用技术”;第三学期选修“数字农业 基础”或“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一门课程,一般建议农学、 植物保护、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电气化等专业的学生学习“数 字农业基础”,与农业相关程度较低的专业则学习“计算机 网络技术”[1]。
农业院校在近年的扩招过程中,涉及的专业领域有了 更广泛的发展,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着不 同需求,因此在设置农业院校计算机课程体系时,需要综合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趋势和 已经应用于农业的信息技术。
根据农业院校的实际特点,建议开设以下核心课程:
表 1 农业院校计算机课程体系
课程名称
基础
32
计算机硬件知识、计算思维理论、常用操作系 32 统、网络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知识、计算机
安全
程序设计 语言
32
32
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 术、小型应用软件设计
数据库应 用技术
32
3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数据库的建立、编辑 与数据操作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7894(2013)09- 0087- 02

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改革思考

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改革思考

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改革思考摘要:本文结合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出现的危机并提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给出了“三个层次、两个要求、多个科类”的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顶层规划,分析了“普及计算机文化,培养专业应用能力,训练计算思维能力”的总体教学目标,探讨了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有关改革措施。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信息素养;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计算思维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根据信息需求做出基本判断的信息意识,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的相应信息知识,适应时代发展的综合信息能力,遵循职业、社会和时代所要求的信息道德。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有很多途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大学计算机课程是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是培养信息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院校启动了计算机基础教学。

由于当时计算机普及程度较低,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入门课程,主要目的在于普及知识、推广应用。

随后一段时间,学习一门高级语言课、能够编写应用程序成为当时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受Dijkstra在程序设计方面巨大贡献的影响)。

到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基础教学开始区别于计算机专业教育,成为计算机教育独立的分支。

2000年以来,计算机硬件设备加速普及,网络和计算机理论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其他产业的融合,使我们真正步入了蓬勃发展的信息时代。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逐渐丰富,各学科专业应用和计算机结合也越来越紧密。

近期以来,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调研发现,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不少挑战。

一方面一些学校的教务处不断削减学时,甚至有学校提出取消此课程;另一方面,国际上又提出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改革新思路。

计算思维是人类基本思维方式之一,在以计算机作为计算工具之后,计算思维成为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最为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

计算机基础说课(课堂PPT)

计算机基础说课(课堂PPT)
23
六.单元设计
六)突出实践技 能应用,布置作 业
24
七.考核方式
教学考核:
考查 考试
多元化 立体化
2024/3/7
课程目标
证 以“ ” 代考,第三方认证,科学评
估。 任务驱动,贯穿始终.
25
谢谢!
2024/3/7
26
六.单元设计
三)教师演示、讲授新课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今天课程的主要内容:字体、
字号、字形、颜色、边框底纹、以及段落行距的调整。
20
六.单元设计
四)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探究试验 分组讨论,进行操作实验。
21
六.单元设计
分组练习
第2组
第1组
各组派代表 展示汇报
第6组
比一比,评一评。这个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是 让学生展示作品,进行交流活动。每组选出 比较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汇报,在这个环节 中,教师充当了引领者、协助者,而学生把 主体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在掌握了重点的 同时也兼顾了非重点知识的学习,锻炼了他 们的动手与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 协作精神。加深学生印象,学以致用,达到 预期的教学目标。
2024/3/7
12
五.教学组织安排
所需 知识 回顾
激发 学习 兴趣
多样 教学 方法
结合 重点 难点
归纳 总结 升华
突出 技能 应用
2024/3/7
13
格式化文档
六.单元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
理解文档格式化对文字进行修饰,和美观的重要性; 文档字符格式的设置。 ,
技能目标
熟练掌握设置字体、字号、字形、字符间距、字符
2024/3/7
10

基于超星学习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超星学习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

高职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更加侧重于计算机技能的实际应用,但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单一,难以发挥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育人功能。

为了有效破解高职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难题,本文尝试以超星学习通为教学管理平台,构建教学资源库,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探索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1]。

一、超星学习通平台的功能超星学习通是超星集团开发的基于互联网+教育的个性化多功能移动学习APP,其教学功能齐全,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有满足各种教学模式的课程互动插件功能,可以实现课堂直播、投屏互动和移动学习,是将线上网络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有机衔接的移动学习平台[2]。

超星学习通的主要课堂教学功能有资源共享、课堂签到、主题讨论、课堂投票、电子教案、随机选人、多屏互动、问题抢答、分组教学、问卷测试及数据分析等。

(1)教师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模块将课前准备的教学资源发布在平台上,与班上学生进行资源共享;超星学习通的移动图书馆模块也融合了大量的教学视频、电子图书、期刊文献等教学资源供师生使用。

(2)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签到功能在上课前制作好课堂签到模块,便于统计课堂出勤情况。

(3)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主题讨论模块发起或者参与某个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

(4)教师可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发起课堂投票,平台会对投票答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教师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

(5)根据教学设计方案,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的电子教案功能制定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使得教学内容在一个完整知识点生态体系中进行运转。

(6)教师可通过手机随机选人摇一摇功能,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专注度,激发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紧迫感。

基于超星学习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孙道层摘 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及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际需要,因此高职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基于“1+X”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基于“1+X”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基于“1+X”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作者:冯月华来源:《计算机时代》2014年第04期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近年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基础性地位逐渐加强,但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结合本校情况,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达到的“能力结构”的要求出发,设计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提出“1+X”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通过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课程群,加强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逐渐科学化、规范化及合理化探索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1+X”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资源建设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04-54-03Abstract: For recent decades, the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 has got a huge development. Its fundamental status gradually has been strengthened, but faces many new challeng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deeply. Combined with the school situation, the reform idea of "1+X" mode of curriculum system is put forward. A group of common courses of computer foundation is set up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resources.A feasible way of scientizing, standardizing and rationalizing computer basis teaching in colleges is given.Key words: basic computer common course; "1+X" mode; curriculum system; resource construction0 引言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有40多年历史,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90年代之后步入正轨并得到普及,自21世纪初期,随着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人们在信息化急剧加速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对整个社会的巨大影响,个人的信息能力成为衡量其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大同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目 录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 1 二、加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 1 三、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 ................. 3 (一)教学内容改革 .......................................................................... 3 (二)教学方法改革 .......................................................................... 4 (三)考核方式改革 .......................................................................... 5 (四)教学模式改革 .......................................................................... 7 (五)加强教学研究 .......................................................................... 7 (六)教材建设 .................................................................................. 8 (七)教学大纲 .................................................................................. 9 四、实施计划 ............................................ 17 五、《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 17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简称“本科教学工程”)精神,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结合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根据信息需求做出基本判断的信息意识,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的相应信息知识,适应时代发展的综合信息能力,遵循职业、社会和时代所要求的信息道德。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有很多途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其具有现代科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而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其宗旨是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 二、加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信息社会对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超越以往的更高要求,计算机理论、技术和思维的快速更新和计算机知识向其他领域的深入渗透融合,要求高校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需遵循此特征。结合本校学生情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

第一,学生信息素养参差不齐 对于面向全国招生的大同大学而言,我校目前生源地覆盖了除香港、澳门、西藏、台湾之外的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大学新生在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普及程度上相差甚远,存在着明显的非“同一起点”现象。 第二,学生个体的学科专业深入发展受到制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针对各专业的新的应用工具软件频繁出现,使得计算机技术和各专业之间的融合越来越紧密,这一趋势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应根据学科专业的应用需求来组织课程教学。目前,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没有特别关注学生的专业应用需求,教学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其专业深入发展的需求。 第三,学生个体兴趣发展受到制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实施教学时除了考虑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应用需求以外,还应考虑其学生的个性兴趣差异;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努力创建适合大同大学学生水平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色课程,因材施教,力求在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基础之上,营造个体公平的、和谐的教学环境,最终使学生好之、乐之,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进而达到张扬其个性的目的。 3

三、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当前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遍及全社会,现代社会对于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要求已经不仅仅限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是全社会所有的大学生都必须具有对于计算机技术深度运用的能力。在此的背景下,对于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信息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而且还必须对于计算以及计算机科学的思维形式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学生们只有接受对于计算思维的严格培养,才能使其具有很好的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成为当下这个信息社会、大数据社会的合格公民。 改革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布局过程中没有突出体现‘计算思维’的理念,教学模式设计环节中没有考虑学生个体专业兴趣及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改革后:教学内容布局过程中以‘计算思维’理念为切入点,统筹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体系。整个知识体系分为计算机文化与计算思维基础、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数据表示处理、信息管理与发布、算法和程序设计思维五篇。教学模式设计环节中构建以专业类别、能力水平为维度的三纵两横的教学体系,教学体系中实施不同课时、不同教学内容的讲授,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时数布置详见表1。教学内容的实践环境平台由原来的WindowsXP+Office 2003升级为界面操作更为简易,功能更为全面,服务更为安全,且更有利于实施‘计算思维’理念教学的Windows7+Office2010平台。 4

表1 分类分层教学体系 对比 课程内容 层次 学时 专业 改革前 计算机文化基础 无分层 56课时 全校非计算机

专业

改革后

计算机文化与计算思维基础、数制与信息编码、数据库技术基础、信息浏览和发布、算法和程序设计初步

提高班(A层) 40课时

(20+20)

理工类 计算机文化与计算思维基础、计算机系统组

成、操作系统基础、数制与信息编码、数据处理(Office)、数据库技术基础、信息浏览和发布、算法和程序设计初步 基础班(B层) 56课时 (28+28)

计算机文化与计算思维基础、数制与信息编码、数据库技术基础、信息浏览和发布 提高班 (A层) 32课时 (16+16) 文史类 计算机文化与计算思维基础、操作系统基

础、数制与信息编码、数据处理(Office)、数据库技术基础、信息浏览和发布

基础班 (B层) 48课时

(24+24)

以计算思维理念为平台,根据各专业特色创设案例,以“案例驱动”的五个阶段教学方法来贯穿知识点的始末 无分层

28课时 (只上机进行实用性操作实训)

音体美类

(二)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前, 由于内容千篇一律,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既很少关注学生水平的差异,又没有贯穿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需要。对此,在教学方法方面实行如下改革: 首先,以专业类别分类,将全校14个学院分成三大类:理工类、文史类和音体美类,进行分类教学。其中理工类包含数计学院、物电学院、化工学院、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文史类包含文学院、历旅学院、外语学院、政法学院、商学院、教科院。 其次,以能力水平考核结果分层,在分类的基础上再对理工类和文史类依据对学生水平的测试结果分为A、B两层(见表1)进行教 5

学,经过以上两个步骤,力求构建以专业类别、能力水平为维度的三纵两横的教学体系。打破教学内容大一统的模式,按学生专业类别和水平高低实施不同课时、不同学分、不同教学内容的讲授。 再次,改革具体实施时,实行教学和专业结合。教学和专业结合是指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建立联系,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做到有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成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如在对办公软件的讲授过程中,对工商、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讲一些与财务实践相关的函数案例;对数学、物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将一些数学与三角函数、公式编辑器等方面的使用案例;美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讲一些与色彩画面相关的动漫案例。 (三)考核方式改革 改革前,所有学生采用以客观题为主的传统纸质考试办法,只能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程度,不能很好地测验其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达不到真实、全面的检验学生知识综合运用技能的考核要求。另外由于考试学生人数较多,教师阅卷工作量巨大,在短时间内要完成这些任务,使得阅卷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学评价不够客观,评价结果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学的真实情况,对日后的教学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改革后,理工类、文史类学生采取无纸化机考测试,在学生登录、作答、提交试卷后,系统自动生成个人试卷并判定分数,这样既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