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12-02-28T09:45:02.540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01期供稿作者:王琳

[导读]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仍然是目前和今后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王琳(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5500)

摘要:职业院校经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已经达成共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办学模式基本形成,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仍然是目前和今后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工学结合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围绕汽车制造业特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推进核心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校企共同研究分析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需要的基础上,学院重新修订编制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规范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实施过程,构建并实施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一、以培养当地经济建设需求人才为目标,进行专业定位

1.依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组织教务处、研究室、各系及招生就业部门的人员到企业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动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社会需求人才为目标,专业建设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当地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原则,根据学院的办学条件,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调整专业结构,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实事求是地制订了符合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意见和年度实施计划,形成了以汽车、机械、电子三大工科专业为主,延伸至汽车销售、保险、物流等管理学科为补充,并兼顾部分文科专业的办学格局,使学院成为半岛制造业基地和蓝色经济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加强专业建设,学院专门成立了院系两级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课程建设,从促进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积极推动专业与产业结合、专业教学与科研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半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凸显专业特色

学院制定了《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对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实施全程监控和奖励制度,明确了系部在专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管理责任,专业建设与系部效益分配挂钩。系部配套制定了《特色专业实施方案》,通过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以点带面,有效提升学院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在全面推进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的原则,重点建设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数控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三个院级特色品牌专业,并与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实验、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建设

学院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此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企业冠名班,运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了学院、企业双赢局面。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工学结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建设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并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指针,从就业岗位(群)定位及工作任务分析入手,经过将工作任务转化为能力构成、将能力培养转化为课程设计“两次转换”,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和单项职业技能训练“两层设计”来设置开发课程,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的标准化、精准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保证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学院根据工作过程顺序,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把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学习领域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拓展领域课程三大类,并按不同类别课程的不同功能进行定向性改革,按照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服务于专业教学需要、专业领域课程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拓展领域课程服务于素质教育需要的原则,科学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以“加快发展、提高素质、办出特色”为基本思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构建与培养现代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适应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对于公共基础课,坚持“必需与够用”的原则,进行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对于专业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习、实训,系统进行了课程内容重组。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和单项职业技能训练“两层设计”,准确界定了实践教学的功能性质、教学目标、实施地点、设备条件、所用课时、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学分记绩等。学院各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均达到了总教学时间的40%。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教法改革,采取了项目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逐步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将课外科技活动、各种竞赛纳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内外学习相互结合,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开展了“技能、任务、项目、岗位”一体化实训教学,做到了“做中学,做中教”。

3.形成性考核,注重过程评价

根据专业课程性质和特点确定课程考核的重点,在工作过程中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考核要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原则。与基于工作过程、工作情景的项目教学法相适应,专业课程的考

土木工程的专业介绍及就业前景

土木工程的专业介绍及就业前景 一、土木工程专业介绍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掌握各类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含矿井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水电站、港口及近海结构与设施、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 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土木工程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水利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工程制图、工 程测量、计算机应用、专业实验、结构设计及施工实践等方面的基 本训练,以及具备从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 口工程、海岸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相 关研究工作的能力. 三、主干课程主干学科: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士力学、地基与基础、工程 地质学、工程水文学、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建筑材料、混凝土 结构、钢结构、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工程制图、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工 程地质实习、专业实习或生产实习、结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 业论文等,一般安排40周左右. 主要专业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建筑材料实验、结构试验、土质 试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相近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排水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四、土木工程的就业前景: 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主要包括两个方向:工程技术方向和设计、规划及预算方向. 1、工程技术方向代表职位:施工员、建筑工程师、、技术经理、项目经理等. 代表行业: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路桥施工企业等. 就业前景:就像我们看到身边的高楼大厦正在不断地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向四面八方不断延伸一样,土木建筑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2004年进入各个人才市场招聘工程技术人员的企业共涉及到100多个行业,其中在很多城市的人才市场上,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的人才需求量已经跃居第一位.随着经济发展和路网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土建工程技术人员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需求量还将不断上升.再加上路桥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只要人才市场上没有出现过度饱合的状况,可以说土木工程技术人员一直有着不错的就业前景. 典型职业通路:施工员/技术员-工程师/工长、标段负责人-技术经理-项目经理/总工程师. 年薪参考:施工员/技术员:1.5万~2.5万元;工长:2.5万~4万元;技术质量管理经理:4.5万~7万元;项目经理:5万~10万元;

艺术设计课程建设和改革方案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方案 一、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 1、课程体系: 在整个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强化设计与社会、创新与实践、思维与技能等诸多方面紧密关联的意识,教学中全方位构建学生从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技能到综合知识应用和表达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和挖掘,同时也强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沟通协作能力、表述能力等,最终让学生在进入社会时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设计服务精神,成为真正合格的专业设计人才。 (1)主动适应新时期对创新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需求,实现知识型向综合能力型转化,拟定目标,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充实课程大纲,其核心是有效地调整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课时权重。 (2)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会展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五个专业方向。现开设公共课19门,专业课87门,实验课19门,每个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完整,设课重点突出。在学习普通教育理论知识后,专业课程方面主要有造型基础、形态学装饰基础、电脑辅助设计、专业设计、专业理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专业教学课程类别

2、教学内容 在本科四年的教学中,课程互为依托,交叉贯通,呈复合式、板块式、递进式螺旋状上升进程,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将各模块的知识点串成相关联的知识链,同时各知识链又交复式环环相扣,加强设计学科间的交叉课题,培养学生相对全面的、整合的设计意识。 (1)复合式——设计通识基础教学 在低年级设计基础课程模块中,主要以调整学生的思维模式为主,从应试思维模式向主动思维模式转换。教学中以思维开发和引导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力求训练学生从设计基础向专业设计转换和接轨。这个阶段的教学主旨在于给学生搭建一个从感性到理性思维反复对接的思维平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 (2)板块式——专业基础教学 二年级在设计基础课程的延续下,进入以专业方向为主体课程的学习。在此阶段的课程中,在一个或一类系统内容上设置课题,注重课题的广度和单元形式的深度训练,注重概念的开发和多手法、多方式、多途径的综合表达。注重课题的探索性和实验性,在相互链接的知识点上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设置,在大纲总体要求下完备板块课程的系统性,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给予教师较大的自由度,增强课程内容的新鲜和活力,持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原创力,为进入市场设计打下思索的基础。 (3)递进式——专业设计教学 高年级的专业设计课程在专业基础的板块课程下重组或交融,以知识的系统构成为基点,形成各知识点和知识链的递进式训练,更加注重整合设计、深度设计,在具体市场和商业设计的限定下,持续地培养学生在概念原创以及适合的设计表达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培养团队的沟通协作能力,加强研究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训练,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课程和环节贯穿始终。这一阶段的专业设计课程一般以项目设计对应具体的社会综合需求,从市场到策划,到创意到设计,到实施再回到市场推广,每一步都涉及到整合各阶段设计学习的深度思

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小组建设方案详细

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小组建设方案为了推进我校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形成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建设的核心,以培养出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3、专业建设要全面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 4、专业建设采取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专业建设与学校教学改革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校重点支持与普遍加大投入相结合。通过重点建设,切实突出骨干专业。对个别专业重新进行调整,使其与学校的总体发展和布局相适应。 二、组织机构 1、专业建设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加强领导,有效协调,学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统筹该项工作。 2、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和有关专业骨干教师组成。 3、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职责: (1)对学校重点专业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建设近、中、远期目标规划,并分解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制定或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建设调整,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2)对专业建设文件(档案)材料进行建档管理。 (3)贯彻落实学校有关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工作。

2.4.2 负责制定和实施专业建设的规划,对教学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修改完善建设方案。 2.4.3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完善。 3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方案 3.1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3.1.1 坚持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质量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专业建设。 3.1.2 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口,以专业课程群建设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3.1.3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与学校整体专业建设与发展及学校的整体改革与发展相结合。 3.1.4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坚持重点与普及相结合的原则,在学校专业整体规划、改造、发展的基础上有重点的建设。 3.2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目标: 通过重点发展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我校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效益和竞争力。 3.3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标准 重点发展专业是指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教学基础条件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它应符合下列标准要求: 3.3.1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建设单位师资队伍满足教学要求,综合素质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 3.3.2 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3.3.3 教学过程规,专业改革力度大,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3.3.4 学术水平较高,学生创新能力强,教学质量高; 3.3.5 专业特色鲜明,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

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 在电子与信息专业的实践与思考 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胡峥 关键词: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通过在电子与信息专业试点实施,得出推行工学结合、校企 合作的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方向。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近两年来职业教育使用频率最高、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精神要求,在职业学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纵观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模式,大多突出“工学结合”教育,例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模式等都是一种学徒制加学员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他们的成功让我们看到工学结合模式有很多优点,符合职业教育的特色。顾名思义,“工学结合”是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半工半读”是一部分时间做工,一部分时间读书。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

然分开的,而应该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职教特色。 一、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办学模式的优势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工还是学都把学生作为行动主体,手脑并用、学中做、做中学,有利于人的协调发展;体现了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从学科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体现了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观。 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教学内容要注重学以致用。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做法,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职业教育面向就业,重要的是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说要走出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f5576479.html,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江玉婷 来源:《新课程研究·中旬》2017年第10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奔向小康生活,汽车成为人们主要的交通 工具。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使汽车维修成为日益增长的行业。由于目前汽车构造和维修的专业人员不足,所以相应的高校要不断对“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进行课程的建设和完善,实施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策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高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9-0089-02 如今,在汽车行业所缺乏的是掌握汽车构造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汽车故障诊断和维修的专业技术工人。高职院校作为汽车构造和维修专业人员的主要培养基地,不仅仅是培养出了解汽车构造或熟练汽车维修的专业人员,而是要打造出二者兼得的人员。在专业技术的教学课程上,建设新颖的汽车发动机构造和维修课程,推动着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一、高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体系建设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便于之后教学内容的顺利进行。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从如今社会现状以及高职教育的要求出发,将汽车发动机构造和维修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新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体现出以下几大特点:第一,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方面能够吸收汽车新科技知识以及维修经验,让学生感觉内容更加的新颖并且能够直接运用到实践中,与学生之后的工作能力拉上关系。第二,在一定的程度上缩短理论教学课程的时间,避免汽车发动机理论知识的重复讲解,删减那些与实际应用中脱节的理论知识讲解,减少理论课程教学的时间,增加课程实践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整体性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第三,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自身能力三个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的讲解,教师凭借自身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专业的技能,来引导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得到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 另外,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设立一个完善的能力要求设定,让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以及可以根据自身能力的短缺进行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比如,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的车辆发动机构造以及工作原理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要求能够清晰地认识发动机中重要的原件与结构,更了解汽车发动机的整个工作过程,每个汽车零件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新课程体系的建设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计划要严格落实,比如通过相关课程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发动机故障中所需要的相关的检测设备,以及其工作的原理和使用的技巧,提升汽车发动机的识图和绘图的能力,对汽车发动机中的零件能够进行独立的机械加工,并且能

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张群 摘要:专业是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落脚点,充分认识课程和专业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导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实践,走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在一些高等学校,尤其在地方一般院校,出现了重专业建设轻课程建设的专业“实体组织化”新趋势,教育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原本紧缺的人财物资源利用率的降低。就这一问题,笔者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课程和课程建设 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是指一门具体的学科。不管是从广义还是狭义看,课程规定着学校教育“教什么”,甚至决定“怎么教”,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汉语大词典》将课程的概念概括为“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特指学校的教学科目和进程。 课程建设是一项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课程建设是“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的素质与水平,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总体系统建设。它既包括完成传授知识的载体和条件的建设(教学大纲、三基方案、教材、教学设备手段等),也包括完成传授知识的教学工作状态的建设(教学工作文件、课堂教学、教改措施、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考试制度等)和传授知识的主导力量——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课程建设的任务就是根据现有条件和课程现状,按课程发展目标逐步完善课程的各相关要素,强化教书育人,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系统,形成推动课程不断发展的有效机制,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目的。 二、专业和专业建设 专业是指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也指专门的学问,或产业部门的各业务部门。在高校,专业是指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分成的学业门类。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专业设置取决于国民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校的性质。专业规定着学校培养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12-02-28T09:45:02.540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01期供稿作者:王琳 [导读]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仍然是目前和今后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王琳(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5500) 摘要:职业院校经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已经达成共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办学模式基本形成,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仍然是目前和今后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工学结合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围绕汽车制造业特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推进核心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校企共同研究分析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需要的基础上,学院重新修订编制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规范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实施过程,构建并实施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一、以培养当地经济建设需求人才为目标,进行专业定位 1.依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组织教务处、研究室、各系及招生就业部门的人员到企业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动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社会需求人才为目标,专业建设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当地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原则,根据学院的办学条件,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调整专业结构,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实事求是地制订了符合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意见和年度实施计划,形成了以汽车、机械、电子三大工科专业为主,延伸至汽车销售、保险、物流等管理学科为补充,并兼顾部分文科专业的办学格局,使学院成为半岛制造业基地和蓝色经济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加强专业建设,学院专门成立了院系两级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课程建设,从促进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积极推动专业与产业结合、专业教学与科研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半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凸显专业特色 学院制定了《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对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实施全程监控和奖励制度,明确了系部在专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管理责任,专业建设与系部效益分配挂钩。系部配套制定了《特色专业实施方案》,通过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以点带面,有效提升学院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在全面推进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的原则,重点建设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数控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三个院级特色品牌专业,并与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实验、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建设 学院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此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企业冠名班,运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了学院、企业双赢局面。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工学结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建设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并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指针,从就业岗位(群)定位及工作任务分析入手,经过将工作任务转化为能力构成、将能力培养转化为课程设计“两次转换”,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和单项职业技能训练“两层设计”来设置开发课程,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的标准化、精准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保证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学院根据工作过程顺序,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把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学习领域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拓展领域课程三大类,并按不同类别课程的不同功能进行定向性改革,按照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服务于专业教学需要、专业领域课程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拓展领域课程服务于素质教育需要的原则,科学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以“加快发展、提高素质、办出特色”为基本思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构建与培养现代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适应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对于公共基础课,坚持“必需与够用”的原则,进行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对于专业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习、实训,系统进行了课程内容重组。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和单项职业技能训练“两层设计”,准确界定了实践教学的功能性质、教学目标、实施地点、设备条件、所用课时、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学分记绩等。学院各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均达到了总教学时间的40%。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教法改革,采取了项目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逐步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将课外科技活动、各种竞赛纳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内外学习相互结合,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开展了“技能、任务、项目、岗位”一体化实训教学,做到了“做中学,做中教”。 3.形成性考核,注重过程评价 根据专业课程性质和特点确定课程考核的重点,在工作过程中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考核要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原则。与基于工作过程、工作情景的项目教学法相适应,专业课程的考

基于高职工学结合课程考试改革的与实践

Value Engineering 0引言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学校、企业两种紧密联系 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竞争力为核心,采取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和在校学习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它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新育人模式。这必然要求考试评价方式多样 化,以能够综合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此,笔者结合我院重点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实践,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考试改革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1《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考试改革实践 《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2010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省高校精品课程,也是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1.1课程考试改革前的情况课程考试改革前,《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的考核仅仅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根据学生卷面情况,教师给出卷面成绩,卷面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70%;平时作业、出勤情况占学期总成绩的30%,最后根据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得出学生的学期成绩。 使用闭卷考试方法是在相同的环境下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公平 性。但此种考试方法存在诸多弊端, 主要体现在:①目前高职专业课程考试仅仅被看成是评价“教”与“学”的工具,考试在教学中的反馈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只是将学生成绩进行简单汇总后上报教学管理部门,成绩出来后就将教学环节视为结束,不对学生的考试答题情况进行深层次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及时与学生进行反馈与交流。 ②传统的考试目的与实际相脱节。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轻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传统考试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对学生技能与素质的培养和检查,只考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了多少,或者学生能背下来多少,这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 标是不相符的。 这种考试方法造成培养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未能重视对学生技能、能力的考核,教学效果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差甚远,而且其导向使学生朝着脱离实践的方向发展。 ③命题方式单一。考试主要采取笔试的形式,标准化考试虽然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和有效性,但由学校统一组织,任课教师命题,给出标准答案,但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等。 ④鼓励死记硬背。记忆内容占的比重大,使得善于记忆的学生能获得较好成绩,对能力较强的学生不公平。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多忘记”的现象普遍,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只能够考查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1.2课程考试改革的措施 1.2.1确定教学目标《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是为适应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机、电、液等设备进行控制以提高自动化程度的要求而开设的,它首先考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确定《液压传动与气 动技术》 课程考试方式时,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 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的基础知识,掌握各种液压与气动元件工作原理、特点、应用方法,熟悉各基本回路的功用与组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让学生具备系统组装、调试的实际操作能力,最终能达到设计简单系统和分析较为系统的要求。 1.2.2改革考试方法根据课程的特点建立了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为了实现《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以促进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由多种考试方式构成的课程考核体系,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试相结合。 1.2.2.1重视学生参与,引导个性发展。为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需要使学生全程参与“以自己为主”的考核中,将学习的过程作为考核的过程,如液压与气动实训室把每周五的下午设定为“固定开放日”,感兴趣 —————————————————————— —基金项目: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创新项目 (项目编号:2012KSGG09)。作者简介:葛晓忠(1977-),男,江苏苏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基于高职“工学结合”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Research and Practice Based on Vocational "Work-integrated Learning"Course Examination Reform 葛晓忠①GE Xiao-zhong ;项芳②XIANG Fang (①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215104;②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215104) (①Suzhou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Suzhou 215104,China ;②Suzhou Tourism and Finance Institute ,Suzhou 215104,China ) 摘要: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分析传统考试存在的弊端,指出了高职课程考试改革的重要性,提出了“工学结合”课程 考试的评价方式,并结合《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对考试改革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 Abstract:Combined with objectives of talents training in the vocational colleges,by analyzing the drawbacks of traditional examination,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form of the vocational course examination,and proposed the evaluation way of "work-integrated learning"course examination,and made a research on practical effect of examination reform combining with Hydraulic Drive and Pneumatic Technology .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考试改革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examination 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59-02 ·259·

土木工程专业面试自我介绍

土木工程专业面试自我介绍(一) 四年的学习教育,培养我成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对人真诚,具备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待生活乐观积极,拥有吃苦耐劳精神的青年. 在校学习期间,我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导。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和学校的纪律。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党校活动,向党组织靠拢,并取得了党校结业证书。在学校里,我积极参加从班到系、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并为集体出谋献策。时刻关心同学,与大家关系融洽。作为班干部,我努力为同学服务,积极协助老师的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协调同学与集体的关系,使我们班成为一个充满生气、有活力的班集体。 课余生活中,我还坚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坚持体育锻炼,使自己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为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和各方面知识的运用能力,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四年中,我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参加了学校党校培训,这些经历,不仅增强了我吃苦耐劳、自理自立的能力,还提高了我与别人合作与交往的能力。此外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中和一定量的社会经历,使我养成了冷静自信的性格和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面试自我介绍网并赋予我参加社会竞争的勇气。 因此,我将在今后实践中虚心学习,不断钻研,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我知道贵公司向来很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而我具备较好的知识结构和自学能力.所以我自信有能力胜任贵单位的工作。若被贵单位录用,我将会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工作,勤奋学习,并以良好的拼搏精神在这个集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土木工程专业面试自我介绍(二) 我是土建专业的一名xx级应届本科毕业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尤其是两年的专业课学习,我认为自己已基本掌握了道路桥梁施工和设计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过在工作岗位上的一段时间实践后能胜任单位安排给我的工作。 通过三年多的学习,我的总成绩排在土建专业第三名的位置。各门功课尤其是专业课成绩一般都很优秀,我想这是三年来自己勤奋、好学并刻苦努力的结果。这种敬业精神我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于尽好本职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我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并且六级取得xx分的好成绩,是我院唯一的六级成绩在80分以上者。本人

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案

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山西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机制创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组织实施“长治学院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 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强化特色,注重内涵,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高校中心工作、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的教育理念,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发展观,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增强全体教职工的服务意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科学办学理念,按照“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强化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促进我校本科教育规模、质量、特色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

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地方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教学型院校。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质量工程,使我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点突破,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学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形成重视教学工作、重视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通过3-5年的努力,使 我校在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管理水平等方面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建设要求、具体目标与建设思路(一)专业建设 建设要求:根据学校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注重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并不断加大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专业品牌和特色;进一步加强新上本科专业的建设,紧紧围绕农、工、理、管等学科领域进行专业布点,积极加强学科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大力培植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关的专业生长点。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加强专业建设管理,整体提高专业水平,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专业申报、建设、评估与退出机制。

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

---------------------------------------------------------------最新资料推荐------------------------------------------------------ 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 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赵志群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逐渐被大家所认识。 然而在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中,目前人们主要聚焦在校企合作机制和实习基地建设等宏观管理层面。 事实上,在中观和微观的课程和教学层面上,我们也有必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型课程模式。 什么是工学结合的课程呢?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这里蕴含着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思想与方法。 建立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 系统化地去解决课程领域的诸多问题。 主要包括: ①明确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②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③通过职业资格研究确保职业分析的质量;④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门类;⑤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结构;⑥按照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排列课程序列;⑦采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业方式组织课程内容;⑧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 ⑨建设以专业教室和工学整合式学习岗位为代表的教学环境;⑩建立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 1/ 7

一、综合职业能力。 尽管能力本位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然而目前我们对能力这个泊来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认识: 有的按照英语对能力的理解强调结果,看重通过考核鉴定可以确定的技能和绩效: 有的则接受德国概念强调能力的形成过程。 不同理解影响了我们对课程目标的定位: 即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还是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不同选择的教育结果,可能是保证学生实现当前的就业需要,也可能是奠定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 如果选择后者,那么对课程的实现方式就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二、学习领域课程。 目前企业对职业院校不满意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对企业所需人才来说仅仅是个半成品。 要想让企业对教育质量满意,职业院校学生应当具备一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其前提是在校期间系统化地完成过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 因此,工学结合课程的核心不再是传授事实性的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专业课程也只能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用于学习的学习领域,即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三、职业资格研究。

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探讨

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探讨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涉及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等方面。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一个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问题,就教育内部而言,更新教育工作者和全体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关键。尽快确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理念,这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首要条件。因此,必须通过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推动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1、坚持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项基础工程建设。这就需要更新观念、统一认识、加大投入、长期坚持。 2、坚持课程改革的方向。通过课程建设,逐步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达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3、课程建设应贯彻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体现本专业、本课程教学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先进性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心理和教学规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4、正确处理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正确处理课程建设中的重点与一般、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做到课程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内容合适。只有课程建设基础打好了,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管理上水平、上层次。 二、工作目标 学校的课程建设应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为目的。在建设中采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大批量合格课程建设与部分较高水平的优秀课程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分级、分期、分批进行建设。从所有课程抓起,力争在实现多数课程合格、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基础上,以对教学质量影响最大的课程为先导,建成一批校级乃至省级优秀课程,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工作内容 课程建设是从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的发展出发,依据教育规律对课程的实施条件与方法按照一定的质量标准而进行的一项系统工程,从而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条件,保障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建设包括教学条件、教师队伍、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等五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含着具体的指标。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 (一) 教学文件与教学条件 1、教学文件齐全。教学档案资料要丰富,教学大纲、教材、教案、试题、学生成绩、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质量分析总结、学生考核分析等保存完整且具有一定的时限。教学大纲应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及其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阐明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基本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合理安排各教学环节、课时分配、教学方法及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反映本课程的最新成果及教改思路。教材选用应符合教学与专业评估要求,内容精而新,与专业层次要求相适应,深、广度符合大纲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如所选教材不

土木工程专业介绍.doc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和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 一、土木工程学科分类 081401 岩土工程 081402 结构工程 081403 市政工程 081404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081405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 二、专业介绍 本专业学习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培养从事铁路、公路、机场等工程和房屋、桥梁、隧道、地下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养护等技术工作和研究工作的高层次工程人才。毕业生可在高校、设计部门和科研单位教学、设计、研究工作,也可以在管理、运营、施工、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技术工作。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土木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等。 毕业去向:能在政府机关建设职能部门,机关及工矿企事业单位的基建管理部门,建筑、市政工程设计院,土木工程科研院所,建筑、公路、桥梁等施工企业,工程质量监督站,工程建设监理部门,各铁路局工务维修部门,房地产公司,工程造价咨询机构、银行及投资咨询机构等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或可考取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工程力学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或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考取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筑师、注册土木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和注册造价师等。 三、就业方向分析 工程技术方向

关于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几点反思

关于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几点反思 欧阳建友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锅炉设备及检修》课程建设与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讨论了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的关系、课程改革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以及面对特殊专业怎样培养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问题。 关键词:锅炉设备及检修;课程;建设;改革;培养 Several self-examinations abou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revolution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ome problems which have been appeared in building and reforming the course 《Boiler Equipment and Inspection》are rethough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 of curriculum revolution and specialty construction, the core problem which is mainly solved in curriculum revolution and the problem that how to foster a student's professional operating skill for special major. Key words: boiler equipment and inspec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revolution; cultivation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充满活力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已初步形成。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从高职院校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全局看,发展还很不平衡,还存在着办学特色不甚鲜明、教学基本建设薄弱、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亟待改革等问题。目前,我院正在大力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特别是对课程建设与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中。本人担任《锅炉设备及检修》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组负责人,采用的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驱动模式开发本课程。但在课程的建设中,特别是这次暑期下现场与现场专家访谈后,自己发现不少问题,心中存在很多疑惑,想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