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概念和基础知识

地震勘探seismic prospecting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见地震),在向地下传播时,遇有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分界面,地震波将发生反射与折射,在地表或井中用检波器接收这种地震波。
收到的地震波信号与震源特性、检波点的位置、地震波经过的地下岩层的性质和结构有关。
通过对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地震勘探在分层的详细程度上,以及勘查的精度上,都优于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的深度一般从数十米到数十公里。
爆炸震源是地震勘探中广泛采用的非人工震源。
目前已发展了一系列地面震源,如重锤、连续震动源、气动震源等,但陆地地震勘探经常采用的重要震源仍为炸药。
海上地震勘探除采用炸药震源之外,还广泛采用空气枪、蒸汽枪及电火花引爆气体等方法。
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
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察、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地震勘探也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某些类型的金属矿的勘查也有选择地采用了地震勘探方法。
发展简史地震勘探始于19世纪中叶1845年,R.马利特曾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来测量弹性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
这可以说是地震勘探方法的萌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都曾利用重炮后坐力产生的地震波来确定对方的炮位。
反射法地震勘探最早起源于1913年前后R.费森登的工作,但当时的技术尚未达到能够实际应用的水平1921年,J.C.卡彻将反射法地震勘探投入实际应用,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首次记录到人工地震产生的清晰的反射波。
1930年,通过反射法地震勘探工作,在该地区发现了3个油田。
从此,反射法进入了工业应用的阶段。
折射法地震勘探始于20世纪早期德国L.明特罗普的工作。
20年代,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利用折射法地震勘探发现很多盐丘(见底辟构造)。
石油工业概论复习题

绪论1.石油(又称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组成的呈液态可燃有机矿产。
(是多种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的混合物,是液态的可燃有机矿产,不可再生。
)2.天然气的定义:(广义上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包括不同成分组成、不同成因、不同产出状态的气体。
)狭义:即油气地质上是指存在于地壳岩石孔隙中(孔、洞、缝)天然生成的以烃类为主的可燃气体。
3.石油工业:从事石油勘探、石油开发和石油加工的能源和基础原材料生产部门,它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密集的行业。
3.1构成:原油勘探与生产(上游)、石油炼制与化工(下游)3.2特点:探索性、综合性、风险性和高利润性3.3我国石油工业构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中国中化集团公司4.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油气并举、厉行节约、发展替代、建立储备"。
第一章石油地质学1.石油地质学: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生成、运移和分布规律的地质学分支,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的简称。
2.增温层—地温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受地球内部热能影响,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3.地球的内部圈层(2个面3个层):莫霍面:莫霍面之上为地壳、之下为地幔。
古登堡面:古登堡面之上为地幔,之下为地核。
4.地壳运动: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以及洋壳的增生和消亡作用,也叫构造运动。
5.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踪迹:5.1定义: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5.2基本类型:水平构造、单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6.褶皱构造: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系列弯曲6.1褶皱的几何要素:核部,翼部,枢纽,轴面。
6.2褶皱的基本形态:背斜,向斜。
7.断裂构造:定义:岩石受到外力作用发生破裂的现象。
基本类型:节理和断层断层类型: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平移断层,断层两侧岩块,沿着断层面走向的水平方向相对移动的断层8.沉积盆地:沉积盆地是指在一定特定时期,沉积物的堆积速率明显大于其周围区域,并具有较厚沉积物的构造单元.9.沉积有机质: 在外力地质作用下,在还原环境中伴随其它矿物一起沉积、保存下来的生物残留物质.10.干酪根的定义:油母质,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沉积有机质。
油气勘探方法与原理

4.1 油气勘探方法与原理•引言•一、地质法•二、地球物理法•三、地球化学法•四、钻井法•小结世界油油气苗阶段引言气勘探史背斜构造理论阶段隐蔽油气藏理论阶段美国地质学家怀特于美国地质学家怀特于186118611861年提出年提出美国石油地质学家莱复生于美国石油地质学家莱复生于196619661966年提出年提出•油气勘探工作就是要寻找油气存在的标志,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油气存在的标志可分为直接标志和间接标志在的标志可分为直接标志和间接标志。
引言•直接标志主要有直接标志主要有::油气苗油气苗、、井下含油显示、荧光显示荧光显示、、气测异常等气测异常等;;•间接标志也称地质环境标志间接标志也称地质环境标志,,主要有主要有::生油岩体生油岩体、、圈闭圈闭、、生物礁相带生物礁相带、、水文地质及水化学标志质及水化学标志、、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标志标志、、有利成油带等有利成油带等。
•地质法是油气勘探工作中贯彻始终的基本工作方法作方法,,其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其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油气地质勘探中的一切基本问题,如:地面露头区岩性头区岩性、、地层地层、、构造构造、、含油气性研究含油气性研究、、井一、地质法下地质研究下地质研究,,以及地球物理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法成果解释的地质依据等法成果解释的地质依据等,,而且还研究区域和局部的油气藏形成条件,如生油层条件如生油层条件、、储油条件储油条件、、运移条件运移条件、、圈闭及保存条件圈闭及保存条件,,以确定油气藏是否存在及远景评价。
•地质法发展起了野外地质调查技术地质法发展起了野外地质调查技术、、油气地质专题研究技术等质专题研究技术等。
野外地质调查技术在新疆三塘湖盆地在新疆三塘湖盆地,,有一个含油构造名为“拯陆背斜拯陆背斜””,纪念新疆石油地质调查处查处106106106地质队队长遭遇强寒流遇难地质队队长遭遇强寒流遇难。
一、地质法寻找油气田定盆地查凹陷确定古湖泊确定古湖泊、、古海洋的范围查明生油凹陷的位置野外地质调一、地质法的四大步骤找圈闭探油气寻找地质圈闭钻探油气田查技术野外地质调查技野外地步骤步骤11:普查步骤步骤22:详查步骤步骤33:细测搞清一个地区的地层状况发现地质圈闭和调查其他地质构造状况一、地质法术质调查五项任务发现和调查油气苗状况采集样品提出有利的找油地区及可供钻探的地质圈闭•地球物理勘探法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的原理地球物理勘探法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的原理,,利用电子学和信息论等领域的新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种间接寻找油气的方法一种间接寻找油气的方法。
★★石油地震勘探安全技术★★解析

石油地震勘探安全技术一、物探简介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是油田勘探开发整个生产过程的首要环节。
它运用地质学和物理学原理,吸收和引用运动学、电子学、信息论等许多学科的新技术、新成就,担负着查清地下地质构造和岩性演变过程,寻找油气富集区带,为油田提供油气储量、构造圈闭、钻探井位,以及配合油田开发生产的任务。
在石油工业系统中,物探素有"油田先驱"、"勘探尖兵"的称号。
迄今为止,石油勘探的方法主要有四类:地质法、钻井法、化探法和物探法。
物探法与其他勘探法相比,具有轻便、快速、成本低的特点,而且几乎不受自然条件(山脉、平原、沙漠、海滩、浅海、海洋等)的限制。
物探法按照其物性依据不同,又分为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
所谓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项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地震勘探的技术方法主要有:二维勘探、三维勘探、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垂直地震剖面法、横波勘探、地震地层学、亮点技术、地震模型、神经网络、油藏描述等。
地震勘探一直是在覆盖区勘探油气的重要手段。
八十年代以来,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设备,并加以消化吸收和发展,通过地震勘探战线广大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努力,地震勘探技术有了很大进步,有利的促进了全国油气勘探工作的发展,近十年老油区内部继续有新的发现,新地区的勘探步伐显著加快,特别是海上和西部盆地取得的了重大突破,为今后油气储量的接替和产量的增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物探生产的方法较多,各种方法的工序复杂,但基本生产过程都包括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三个环节。
地震勘探的生产工作,基本上分为三个环节:第一阶段是野外工作。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在地质工作和其他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
进行野外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地震队。
地震勘探知识介绍

检波器:从已调信号中 检出调制信号的过程称 为解调或检波。用以完 成这个任务的电路称为 检波器。最简单的检波 器仅需要一个二极管就 可以完成,这种二极管 就被称做检波二极管。 检波器分为包络检波器 和同步检波器
地震勘探方法主要分为反射法和折射法两 大类,还有地震测井等。研究地壳内部结 构和划分区域构造单元﹔寻找和勘探各种 可能的含油气构造﹐通过钻探寻找构造﹐ 圈闭油气藏﹔还可以了解沉积岩层的岩性 和岩相变化﹐与地质和钻探相结合﹐寻找 岩性圈闭或岩性与构造复合圈闭油气藏﹔ 在条件有利的地区﹐还可能直接找矿。
由图可知,成像剖面中同相轴层次分明,连续性较好,信噪 比、分辨率也比较高,同相轴在并轴上的闭合差较小
地震勘探前沿技术
地震勘探技术新进展
1.地震仪器 地震勘探仪器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地震仪在轻便性、 灵活性、稳定性、实时性、高采样率、超多道、可扩充 性、质量控制、电源管理及导航控制等方面有了十分重 要的进步,由于目前的地震仪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适 应性强、有线和无线混合、采用数据网络管理等特点, 因此,可以适应不同地理条件和地震地质条件的勘探活 动,从海洋、过渡带、陆地到自然条件恶劣的戈壁沙漠 都可开展目的和要求各异的地震勘探工作。目前法国 Sercel 408UL 和美国I/O的Image、Fairfield的BOX是 新型地震仪的代表。
优点:测量深度深、广 ,测量精度高
缺点:地震反射法虽然能作出具有明显波阻抗差异的任何反射层的构造图﹐
但没有钻井资料和地质资料﹐是不能确定各反射层的地质层位的。因此在对 地震反射法资料进行解释时﹐必须同地质资料和钻井资料紧密结合起来﹐避
免出现差错。
折射法:利用折射波(又称明 特罗普波或首波)的地震勘探 方法。首波在沿折射界面 R滑 行时引起上部介质质点振动并 返回地面,这种波称为地震折射 波。由检波器(s0,s1,s2,…) 接收。折射波的旅行时间与观 测距离之间的关系,称为折射 波时距曲线t(x)。在水平界面的 情况下,它是从s0开始的一条 直线。震源 O到s0之间观测不 到地震折射波,称为盲区。只 有在盲区之外才能进行地震折 射波观测。
海洋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海洋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海洋石油勘探技术是指通过科学手段对海底潜在的石油资源进行勘探和开发的技术。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陆地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海洋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技术发展、应用前景和挑战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技术发展1. 海底地震勘探技术的突破海底地震勘探技术是海洋石油勘探的重要手段,随着地震勘探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海底地震勘探分辨率和探测深度得到显著提高,帮助勘探人员更准确地识别潜在的油气藏。
未来,随着声波成像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改进,海底地震勘探技术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 无人潜水器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应用随着无人潜水器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海洋石油公司开始将无人潜水器应用于海底地形勘测、沉积物采集和沉积层分析等领域。
无人潜水器具有灵活、高效、安全的特点,可以在海底复杂环境中完成多项勘探任务,为海洋石油勘探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二、应用前景1. 越来越多的深海油气资源开发随着陆地石油资源逐渐枯竭,海洋石油资源成为全球能源供应的重要补充。
未来,随着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技术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深海油气资源将得到有效利用,为全球能源安全作出贡献。
2. 海底石油生产系统的创新应用随着海底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海底石油生产系统将成为未来海洋石油勘探的重要发展方向。
海底生产系统具有减少环境影响、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优势,将在未来海洋石油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挑战与展望1. 环境保护问题海洋石油勘探对海洋生态环境具有一定影响,如何有效保护海洋环境,减少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海洋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发展目标。
2. 技术安全挑战海洋石油勘探涉及到复杂的海底地质构造和高风险的工作环境,技术安全是海洋石油勘探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未来,海洋石油公司需要不断提升技术安全水平,加强风险管控,确保勘探作业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海洋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难。
世界海洋油气资源现状和勘探特点及方法

世界海洋油气资源现状和勘探特点及方法
海洋油气资源是指在海洋领域中发现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由于海洋油气资源具有丰富、矿藏规模大、地理位置分布广、开发难度大等特点,所以被广泛地开发和利用。
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现了大量的海洋油气资源,其中以北美洲、拉丁美洲、西非、东南亚等地为主要区域。
其中北美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油气资源区,石油储量占全球储
量的38%,天然气储量占全球储量的21%。
勘探特点和方法
由于海洋油气资源具有分布广、深度大、难以探测等特点,因此在勘探过程中需要采
用科学的勘探方法。
目前主要采用的勘探方法如下:
1.震源勘探法:通过设置震源,利用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特性,获取地下的地质信息。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获得海底地层结构和地质构造等信息。
2.电磁勘探法:利用地球自然磁场和人工磁场的交互作用,测量海洋底部不同位置的
电磁场。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寻找储层和确定流体性质。
3.地球物理勘探法:利用地球物理规律,通过测定海底重力场和磁场等参数,来探测
地下的地质特征和含油气的情况。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检测含油气地层的物性和结构。
4.钻井勘探法:通过在海洋底部进行钻井,获取地下的岩心、水文地质等信息。
这种
方法主要用于确定储层形成和特征,以及流体的性质。
综上所述,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工作,需要采用科学
的勘探方法,结合地质、地球物理等知识对勘探区域进行综合研究,最终确定可行性方案,推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一讲)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四、资料(zīliào)处理
c.不叠加或少道叠加方法 采用处理方法确实能提高(tígāo)分辨率。拟合剖面的频 率明显高于常规叠加。在没有足够高的信噪比的情况下, 采用少道叠加方法也能得到较好效果。
精品文档
四、资料(zīliào)处理
近道(jìn dào)15道叠加的结果及其频谱和全部60道叠加 的结果及频谱。
偏移处理(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精品文档
四、资料(zīliào)处理
2.叠后分辨率资料(zīliào)处理 偏移处理(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精品文档
四、资料(zīliào)处理
地震成果剖面的质量控制可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目测法检 查,包括(bāokuò)检查处理流程的合理性,观看剖面偏移归位 的情况,看信噪比、被组特征等;二是做分频扫描,通过 分频扫描可以了解地震的分辨率,同时也可了解剖面的信 噪比及其随频率变化的情况。
型(móxíng)来讨论垂向分辨率
(c)瑞雷准则(Rayleighs Criterion)
把b/2值称为垂向分辨率的极限。 t = b/2 = 1/(2.6fp)
fb=1/b
fp=0.77fb
△h = V*t/2 = V/(4fb)
=λb/4
精品文档
二、基本原理
1.垂向分辨率
(3)用时间域雷克子波的褶积
(2)用薄层的振幅(zhènfú)响应来讨论垂向分辨率 楔状模型:
精品文档
二、基本原理
1.垂向分辨率
(2)用薄层的振幅响应来讨论垂向分辨率 调谐振幅:当楔状模型厚度较大时,上下界面初至 相反的反射子波在时间上可分辨;随着厚度变小,两 波逐渐靠拢,△t=T*/2,两波必然同相叠加,使复合波 的合成振幅比单个子波增大一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学生姓名邵鑫学号 2702100423 指导教师孙_渊学院___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专业班级___ 资源勘查(石油与天然气)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一、引言从19世纪中叶,马利特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来测量弹性波在地壳的传播速度为地震勘探萌芽的开始,经历了数百年的应用于发展,地震勘探已经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于1951年开始进行地震勘探,并将其广泛的应用于石油与天然气、每天勘探、工程地质勘查已经金属矿的勘查当中。
从国内外的近几十年勘探实践表明,没有物探技术的进步,就没有更多圈闭的发现,就没有钻探成功率的提高,也就更不会有油田和储产量的快速增长。
宏观看,物探的作用在勘探阶段是客观的目标评价,在开发阶段是精细的油藏描述。
因此,油气勘探开发离不开地震技术和地震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如果说勘探技术是石油工业的第一生产力,那么物探技术就是获得油气储量的第一直接生产力。
纵观近些年的勘探技术的具体运用,最常见的莫过于地震勘探,所谓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形,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对于人类,对于中国未来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的重要性非同小可。
目前,石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战略性资源,世界各国对石油资源的消费量逐年递增,据统计和预测,全世界石油消费在1990一一2010年将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国土资源部的资料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原油消费量以年均5.7%的速度增加,高出全世界石油消费总增长速度4.4个百分点。
近几年来,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国内石油产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年我国原油产量是1.5亿吨,进口5983万吨;2003年产量1.7亿吨,进口9112万吨,预计2015年我国原油需求缺口将达到2亿多吨。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为了解决石油需求缺口逐年加大的问题,必须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加强勘探,增加国内石油储量和产量;二是进口;三是促进海外石油投资,建立海外石油基地。
而作为资源勘查专业的学生的我认为第一项:加强石油勘探是重中之重。
中国现有的几大油田:如塔里木油田、延长油田、中原油田、长庆油田、胜利等等所开发的的确绝大部分为陆相生油盆地。
据数据调查,世界上70%的油田是海相生油盆地。
而中国拥有着299.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有着珠江三角洲盆地,渤海湾盆地,东海盆地以及广阔的还未详细勘察的南海。
这里面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可燃冰资源。
可以为我们国家未来近百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
海洋蕴藏着很多丰富的资源、宝藏,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进步,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目前都在积极寻求开发海洋资源,在海洋的勘探开发中离不开物探,而且运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是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是近代发展变化最快的地球物理方法之一,它的原理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的传播规律,来勘探地下的地质情况。
在地面某处激发的地震波向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弹性的地层分界面就会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返回地面,用专门的仪器可记录这些波,分析所得记录的特点,如波的传播时间、振动形状等,通过专门的计算或仪器处理,能较准确地测定这些界面的深度和形态,判断地层的岩性,是勘探含油气构造甚至直接找油的主要物探方法,也可以用于勘探煤田、盐岩矿床、个别的层状金属矿床以及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
二、海洋地震勘探在茫茫大海里寻找石油最有效的技术方法是地球物理方法,其中主要是地震勘探方法。
近几十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海洋地震勘探的数据采集和装备得到了极大的改进,数据处理技术和解释方法也得到迅速的发展。
在油气勘探中,利用地震资料不仅能确定地下的构造形态、断裂分布,而且能了解地层岩性、储层厚度、储层参数甚至能直接指示地下油气的存在。
在油气开发中,地震资料同测井、岩芯资料以及其它地下地质资料相结合能对油藏进行描述和监测。
地震技术远远超出了石油勘探领域,已向石油开发和生产领域渗透。
用于寻找海上石油的地震反射法,和陆地的地震反射法相比,在方法基本原理、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等方面基本上是一样的。
其中,测量原理在这类方法中,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物理模型如图1所示。
从震源O激发出的弹性波投射到反射界面上产生反射波,其条件是:入射角α等于反射角β。
能够形成反射的界面,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即在弹性波垂直入射时,界面R 上的反射系数不等于零。
公式公式中ρ、υ分别为地层的密度和弹性波的传播速度,它们的乘积称为波阻抗,角标1、2分别表示界面上下的地层。
因此,反射界面存在的条件为:ρ2υ2≠ρ1υ1。
所以,反射界面也称为波阻抗界面。
反射波返回地表,为检波器(s1,s2,s3,…)接收,并由地震仪记录下来。
反射地震记录内包含着多种信息,其中反射波的旅行时间和震源到检波器之间距离的关系,称为时距曲线t(x)。
用时距曲线可反演出地下反射界面的几何形态(地质构造);而在地震反射信息中,还包含有地震波的振幅、相位、频率、速度、极性以及其他一些参数,表现出反射波的动力学特点,它能给出地层岩性的特征,有助于判断沉积环境,甚至还能给出油气的直接指示。
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方面对共深点反射记录磁带,必须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
机器完成动静校正、振幅调整、滤波、相关和组合等程序之后,再分别进行水平叠加、偏移叠加和振幅保持,提供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偏移叠加时间剖面,作为常规处理成果。
根据时间剖面图和时间—深度转换关系编制反映某个地震层位空间展布的构造图。
在有利构造上进行反射振幅比、瞬时振幅、瞬时相位、瞬时频率、子波反褶积、伪声阻抗和烃类检测(亮点技术)等特殊处理,并进行速度分析和层速度计算,提取各种地震参数,进而利用地震波的动力学特点来研究地层的岩性,为发现地层圈闭或隐伏油气藏提供依据。
但在野外工作方面,由于海洋与陆地有很大的差别,海上地震工作也有许多特殊性。
海上地震工作是以地震队(船)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的。
可把地震仪器安装在船上,使用海上专用的电缆和检波器,在地震船航行中连续地进行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
海上地震工作具有下述几方面的特点:1.使用非炸药震源,如空气枪。
2.野外记录数字化,使用 96、120、240、480、720、或960道数字地震仪。
3.使用等浮数字电缆。
为了适应高覆盖的需要,等浮电缆的道数不断增加。
4.一般为单船作业,记录仪器和震源在同一条船上,目前多船作业也逐渐增多。
5.采用高次覆盖,例如在部分海域的地震勘探最高已达120 次。
6.采用导航定位技术实时确定船的位置和炮点的位置。
而现在我们在海洋地震勘探方面广泛应用的是OBS技术海洋地震勘探流程示意图三、OBS(一 ),BOS勘探原理OBS 作为广角地震的一种,较海洋调查中其它常规地震方法的显著特点和优势在于它实现了海洋地震的海底接收,这样就避免地层返回来的地震波能量在海水中的大量吸收和衰减,并可同时记录来自地壳中的P波和转换S波信息,且海底是较为安静的环境,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所得数据的信噪比,减少了反演结果的多解性。
此外S波数据采集的实现使我们可以探讨地壳的物质组成,这在相对缺少岩石证据的海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是将检波器直接放置在海底的一种地震观测系统,既可用于天然地震的观测(长周期或宽频带),也可用于人工地震剖面探测(短周期),是研究边缘海和大洋深部结构的有效手段。
海底地震勘探:先将OBS等仪器投放到确定好的待测海底,利用人工方法在海水表面激发的波动在海水中和海底岩层中传播的规律(速度),来确定海底构造及岩层的分层状况特征等,研究地下地质问题;主要研究海底地形构造、大洋中脊等,并可为寻找油气及其他矿物资源提供服务。
OBS 进行的研究一般是广角地震,是大面积大范围的研究,所以对于寻找油气及其他矿物不是很方便,但是放置密集点仍旧可以进行小范围,较薄岩层的划分。
OBS主体部分包括由一个三分量地震仪和一个深海水听器组成的传感器、一台数字化记录器、一个声学应答释放器,外加无线电发射器、闪光灯、罗经和压力表。
辅助设备包括释放器的甲板单元和传感器、GPS定位单元、镇重锚、电池和旗子。
OBS探测的一个重要技术特点是地震检波器具有三分量功能,即一个垂直分量,两个水平分量。
检波器安装在一个充满高粘度硅油的玻璃圆柱内的阻尼万向平衡支架上,使检波器在海底面倾斜时保持其原来的平衡位置,圆柱被固定在玻璃球底部。
应用纵横波资料进行综合解释可获得很多有用信息,进行纵横波联合地震勘探最好的办法是做三分量地震勘探。
简单地说,就是同时接收纵波和两个横波分量的勘探叫三分量地震勘探,所得到的记录叫三分量记录。
以往常规地震勘探是接收垂直地面振动的纵波(用P表示),仅得到一个方向的资料----纵波剖面。
而横波(用S表示)不像纵波那样简单,它有两个分量,一个是沿测线方向振动向地下传播的分量,用SV表示;另一个是垂直测线方向振动向地下传播的分量,用SH表示。
频率范围是2—100Hz。
SEDIS IV型短周期自浮式海底地震仪除了上述三分量检波器外,还配有一个深海水听器,其作用一是当地震检波器由于海底面过于倾斜或其它原因而失效时,水听器可以保证通过水压变化记录到地震信号;二是将水听器信号(只含P波信息)与检波器信号(三道均含P波和S波信息)进行对比,可以比较容易地提取S波信号。
OBS 作为广角地震的一种,较海洋调查中其它常规地震方法的显著特点和优势在于它实现了海洋地震的海底接收,这样就避免地层返回来的地震波能量在海水中的大量吸收和衰减,并可同时记录来自地壳中的P波和转换S波信息,且海底是较为安静的环境,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所得数据的信噪比,减少了反演结果的多解性。
此外S波数据采集的实现使我们可以探讨地壳的物质组成,这在相对缺少岩石证据的海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底地震仪除了上述三分量检波器外,还配有一个深海水听器,水听器又称水下传声器,是把水下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换能器,其作用一是当地震检波器由于海底面过于倾斜或其它原因而失效时,水听器可以保证通过水压变化记录到地震信号;二是将水听器信号(只含P波信息)与检波器信号(三道均含P波和S波信息)进行对比,可以比较容易地提取S波信号。
进行声学释放时,作业船开到OBS原先的投放位置,将计算机与甲板单元相连接,通过电缆和水中传感器发送释放信号,OBS应答释放部分收到信号后发出释放命令,使燃烧线熔断,OBS与镇重锚脱钩,依靠玻璃球及塑料套的浮力以0.5~1m/s 的速度上浮到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