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试题

教育学试题
教育学试题

综合总论

教育概念: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基本形式:学校教育学、家庭教育学、社会教育学

现代学说:1、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3、实用主义教育学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5、批判教育学。

教育功能定义: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的表现:对内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对外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的类型:从作用的对象看,本体功能和派生功能;从作用的表现形式看,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教育的功利性驶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教育对人口、文化、经济、政治的正向影响

人的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整个过程中,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不断发展的变化过程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互补性

影响身心发展中的因素:遗传是生理前提;环境是外部条件;实践活动是推动人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有特殊功能

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达到状态的期待;狭义: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规格或标准,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目标(课程或教学的)

教育目的的意义:是一种引导和推动人们在实践中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的精神性动力。因此,它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激励、评价(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教育目的制定依据:客观(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依据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观(个人、社会本位论)

我国的教育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持全面的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等。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德育的任务:为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时代性与方向性相结合、知行统一、正面疏导为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和严格要求与尊重爱护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德育的方法:理论引导、实践锻炼、情景熏陶、榜样示范、心理咨询法

学校德育的途径:思想品德课程、学科教学、班集体管理、各类活动、网络德育

我国德育的发展趋势:回归生活实现道德理性与道德主体生活的整合、注意民族传统,关注世界交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意社会适应性、以人为本,规范性与主体性的有机统一

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各类教育机构的体系,包括两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分3类: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教师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性质:普遍、基础性;普及、义务性;公平、均等性

基础教育使命:以人为本、把普及作为重点、着力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职业是以教育教学为职责、以教书育人为使命的职业

教师工作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教师的职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观、树立面向学生的学生观、树立生动、开放的教育活动观2、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3、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与良好的文化素养4、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与结构:1.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2.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人员,其发展内涵是多方面的、多领域的,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了态度的转变、情意的发展。

教师职业的权利:教育教学权、生存权和发展权、参与管理权

教师职业的义务:社会义务、教师义务: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从事教育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权利、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学生的本质: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发展的需要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所参加的是规范化的学习

学生的权利:生存的权利、人身权:受尊重、安全、受教育

学生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的规定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对话合作、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了解和研究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成长;民主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是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

教育内容: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经过选择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等的总和。主要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教育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内容既包括校内教育(正规的)和校外教育(非正规的)的内容,也包括非正式的教育和“平行教育”的内容。狭义的教育内容特指学校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特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和预见性;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纯洁性;具有高度的信息含量和科学的富有逻辑的排列组合;具有认识价值、发展价值、应用价值;具有形式多样的信息载体

教育内容的发展:现代化;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能力的培养;关注道德教育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狭义:指某一门学科。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显性课程与潜性课程、国家课程、地区课程与校本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

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教学:广义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限定为学校中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双方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而沟通、交流与合作是指导的前提,这种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自我发展

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中小学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育过程的特点: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育过程的主要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知识与发展智力;知识与提高思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类型:班级授课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修正和补充;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因材施教

中小学常用教育方法:讲授、谈话、讨论、实验、演示、参观、练习法

我国主要教育模式:自学-辅导;目标-导控;引导-发现;情景-陶冶

现代教育:素质、终生、生命教育

现代教育发展趋势: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

进。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三个中心)

全面发展是不是要求均衡发展?1、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学生可以而且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就个人来说,基本素质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2、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展其特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习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2.教育(狭义,即学校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个别教育个别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对个别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和技能以使之发生预期变化的社会活动。

4.自我教育是指人们自己选择学习目标,自觉对己施教,自主监控学习过程的一种教育(学习)形态。

5.实验教育学该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主要观点是:⑴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理论没有实际价值;⑵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主张用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依据

6.实用主义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杜威●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儿童中心。

二、填空题

1.我国历史上最早将“教”和“育”二字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在我国,关于教育历史分期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即以生产关系发展为标志的观点、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志的观点和以教育自身特征发展为标志的观点。

3.在中国,奴隶制社会初期的早期学校称为痒、序、学、校。。

4.在欧洲,奴隶社会初期有过两种早期学校教育,即斯巴达早期学校教育早期学校教育和雅典早期学校教育早期学校教育。

5.在中国,封建时代的学校有官学、私学、书院等类型。

6.我国古代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其中“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7.在终身教育系统的生成过程中,可以看出两股发展浪潮:一是近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化浪潮;二是现当代教育系统的信息化浪潮。

8.近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化,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学校教育的层次类别多样化;二是学校教育制度化;三是学校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

9.教育学的性质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它具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人文科学的特点。

10.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和教育艺术的科学。

11.孔子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贤人”和“君子”。

12.《《学记》》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

13.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着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着作。

14.在教育学史上,一般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着作《大教学论》作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15.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其学生林克根据他讲课的笔记整理成书《康德论教育学》于1803年出版。

16.在教育学史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科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学科形成的标志。

17.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以梅伊曼和拉伊为代表的教育学流派,即“实验教育学”。

18.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他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于1916年出版;他的主要观点是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儿童中心。

三、简答题

1.简述自我教育的主要特征。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为一人。

◆自我确立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

◆自我监控教育(学习)过程和评价教育(学习)成效。

总之,自我教育是以自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教育。

2.古代学校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有了剩余产品。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社会能够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有可能让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教和学的活动,从而为早期学校教育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产生了文字。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广泛使用,人类的知识和经验得到了空前的积累,为早期的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教育内容。

◆出现了一批脑力劳动者。如我国的巫、史、卜、贞等知识分子,使早期学校选择师资成为可能。

3.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教育性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招生具有等级约束,只有权贵子弟才有可能进入学校,劳动者的子弟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

●教育内容:传授统治术,基本上不关注生产知识和技能。

●教育场所和人员:教育是在大抵固定的场所,由相对专门的教育者来实施的。

●教育方式:教学采取个别的方式。

●教育制度:学校没有形成规范的规章制度。

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有哪些新的特征?

!、教育学走向分科化和综合化

2.教育学研究基础多样化

3.教育学研究范式多元化

4.教育学发展更加自觉化

第二章教育功能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功能指教育对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

2.个体发展个体发展是指人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要受社会的制约,但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社会现象的性质,这便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也有人称之为教育的育人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对社会系统(含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的影响作用。

3.教育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也有人称为正功能、正常功能、正面功能或正效应等,是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促进作用。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功能主要是指教育的正向功能。(好的教育产生正向功能)

◆教育的负向功能,也有人称为负功能、反常功能、负面功能或负效应等,是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

二、填空题

1.教育功能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角度:从教育作用的对象来看,可分为

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从教育作用的层次来看,可分为

可分为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从教育作用的方向与表现形式来看,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从教育作用的性质来看,可分为自我保存功能与自我更新功能。

2.个体发展的特征表现为: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

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3.教育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体现为:促使智力和能力社会化、培养社会角色、培养社会角色。

4.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体现为

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和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形成。

5.制约教育发展的社会要素主要有:人口状况、人口状况、

社会文化和。

6.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再生产劳动力;二是再生产科学技术。。

7.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为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教育能够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教育能够形成政治舆论。

三、简答题

1.教育功能具有哪些特征?

(1)客观性:非主观期望,而是客观结果。

(2)整体性:教育功能中的各种效应总是相互关联并综合的产生作用。

(3)层次性:1)作用对象:直接功能(个体功能)——短时功能,间接功能(社会功能)——长时功能。2)持久程度。

(4)迟效性:个体功能上和社会功能上。

2.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

2).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

3).教育可以促进人口的迁移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承和选择文化

2.吸收和融合文化

四、论述题

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哪些?它们分别在个体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的年龄特点。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的发展的个别特点。

◆遗传素质本身具有可塑性。

2.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

环境一般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环绕着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界,如大气、土壤、水、阳光、动物、植物等。

社会环境指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民族文化、生产与生活方式、社区机构、家庭亲友、公共场所、社会风气、社会意识形态和各类社会教育等。

3.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社会环境中的

特殊部分。比起环境的自发影响来说,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儿童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指教育活动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反映人们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和

规格的要求

2.教育的价值取向:所谓教育价值取向,是指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教育的效用)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3.形式教育论:

形式教育论主要有两个观点:(强调能力训练)

●教育的任务是训练心灵的官能(主要是思维能力)。(能力)

●教育应该以形式(思维)训练为目的,主张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掌握知识或技能,而是发展和增强心灵的能力——思维能力。重视数学,认为没有什么学科比数学更有利于培养推理能力。(训练)

4.实质教育论:实质教育论有三个观点:(强调知识掌握)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观念(知识)充实心灵的内容。(知识)

●教育应该以实质为目的。教育要重视知识的实用价值而不是训练价值,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实用)

●强调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斯宾塞从知识实用价值角度出发,强调教育应当为完满生活作准备,提供给儿童以各种生活所要的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

5.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或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

6.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后所应形成的各种素质的预期。

二、填空题

1.教育目的体系一般由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

构成。

2.教育目的的作用体现在:导向、选择、激励、和评价等四个方面。

3.科学主义教育价值取向可以追溯到英国实科教育的代表斯宾塞。

4.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

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的的性质。

1)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教育目的是人提出来的,属于意识范畴,形式是主观

的;客观:人们倡导的教育目的总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制约性同时也受制于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规律

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如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历史文化传统等都会对教育目的产生影响

2)教育目的是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现实性:指在确立教育目的时,必须考虑国家当前对人才的需要,必须考虑到社会成员现实生活的需要和满足。现实性集中体现在教育目的的国家主义化和个人功利主义化方面;超越性:意味着教育目的是对教育者理想人格的建构和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批判。现实性和超越性是辩证统一的,现实性是超越性的载体和基础,忽视现实性,超越性必然陷入空虚,现实性则以超越性为方向,为理想,忽视了超越性,必然会导致现实性的肤浅,甚至导致人类文明的停滞和衰退

3)教育目的是理论抽象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统一

2.简述教育价值取向的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

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也称为“自由教育”“博雅教育”。认为是一种强调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教育价值取向。人文主义极为崇尚传统文化遗产,将古典着作视为教育内容的核心,课程的中心是人文学科,而不是经验学科。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孔子

科学主义:

思想体系:是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价值取向,科学即真理,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功利性,在教育内容上重视科学教育。

代表人物:英国实科教育代表斯宾塞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长期以来的冲突,实质上体现了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的矛盾。正如两者同时存在合理性一样,极端的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同时也存在局限性,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但是科技的发展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尤其是不能解决价值问题,所以,两者必然趋向融合,这就是科学人文主义,是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方向的教育价值取向。

四、论述题

论述教育价值取向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内涵: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

人的本性和本能。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

◆基本观点:

1.教育目的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而非社会的需要而制订。

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社会是铸模,个人是其所要铸造的金子,金子的价值必然高于铸模。”因此应该由个人来决定社会,而不是社会来决定个人。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如果按照社会

要求去要求个人,这些社会要求就会阻碍个人本能的健全发展。

(二)社会本位论

◆内涵: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由社会的需要决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所要追求的根本

目的。

◆代表人物:孔德、那笃尔普、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

◆主要观点: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法国社会学家孔德认为:“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

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德国哲学家那笃尔普认为:“在

事实上个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只因为他生活在人群之中,并且参加社会生活。”

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那笃尔普指出:“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

有任何价值,个人只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

3.教育的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国家的教育制

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与卢梭的观点正好相反)

第四章教育主体

一、名词解释

1.学生(狭义)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是指在校学习的儿童和青少年

2.教师(狭义)教师是指在学校专门履行教育职责的人员。

3.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的主要代表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论”认为,教师是整个教

育过程的中心,决定着教育的各个方面,控制整个教育过程;而学生则像容器一样被动地接受由教师传递

的知识。

4.学生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反对教师中心论,主要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他宣称要发起一场革

命,“把儿童变成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这派理论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

重视儿童的经验、兴趣和需要,并以此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二、填空题

1.我国宪法与法律规定少年儿童的权利有:生存的权利、

安全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等。

2.在处理学生权利和限制问题上通常有两种对立的做法:强调给予学生权利的自由和强调限制学生权利的自由。

3.当代学生具有生理成熟期提前、视野开阔、自我意识增强,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心理问题增多等时代特点。

4.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变化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教师职业的萌芽阶段和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

段、教师职业的专门化阶段、教师职业的专业化阶段。

5.教师职业的性质体现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和以以促进人的发展为职责为职责的职业。

6.教师的角色主要有教员、学习者和研究者、学生心灵的导师、学生的榜样、学生的朋友等几种。

7.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分为“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我更新关注”阶段等几个阶段。

8.以往关于师生关系的观点主要有: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等两种。

三、简答题

1.简述学生的基本特点。

(一)学生是能动的人

(二)学生是发展的人

(三)学生是完整而独特的人

(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你对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有什么看法?

独生子女教育,关键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营造一个优良的独生子女的教育环

境。

首先,重视改进家庭教育,优化独生子女教育的家庭环境,要

提高家长的素质,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榜样。

其次,学校要真正抓好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适度开展抗挫折教育、劳动教育等。

再次,社会机构应为他们提供社会化的场所,(重视社区教育)营造有利于他们成长的舆论氛围。

(不只看考试成绩,注重全面发展)

3.近年来我国关于师生关系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

●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说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际交往关系即主体—客体—主体说

●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和客体,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复合主体论

4.简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表现。

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学生是用自己的头脑能动地接受来自外界的教育影响。要把人类的

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等,都要经过学生的自觉思考和积极活动。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高的学生其学习速度快、效果好;反之,则速度慢、效果差。

⑵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性。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东西,都会作“过滤”处理。教师不能也无法

代替学生读书和分析问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行动。

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创造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前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加工改造”后据为己有。我们不能低估学生的创造性,同时还要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予积极支持、引导,不要轻率否定,轻易驳回。

⑷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真正教育是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四、论述题

1.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认识。

教师的素质是教师承担教育教学职能所应具备的素养。教师的基本素质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即师德、师知、师能、师心、师体。

(一)师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履行教师职责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教师德性的核心构成有三大要素:教师善、教师公正、教师责任感。

(二)师知

教师的知识是指教师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具备较丰富的知识素养

教师的知识应包括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情境知识和文化知识。

(三)师能

教师的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教育活动成效的各种能力。主要有:收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和教学研究能力等。

(四)师心

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

首先,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再次,教师应当坦诚。

最后,教师还应有解读学生心理的能力。

(五)师体

教师劳动具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双重性质。它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应当始终以精力充沛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2.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如何构建理想师生关系的认识。

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密切合作的关系。建立理想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从教师方面看,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公正无私,不偏爱,对每个学生寄予积极的期望和信赖。◆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在建立良好师生人际关系方面,学生也应该作出自己的努力,其中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尊敬教师。

◆理解教师。。

◆努力学习。

第五章教育内容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内容(含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教育内容: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给予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内容:指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信念,行为,习惯的总和

2.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3.

体育: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体力和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4.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德能力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1)工业和手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术2)农业生产的知识和技术

3)服务性劳动,公益劳动的知识和技能4)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6.综合课程:旨在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7.教科书: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法的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

二、填空题

1.在现阶段,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

2.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特点是: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三、简答题

1.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

◆重视分科传授相应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方便高效)

◆重视课程的逻辑组织。(循序渐进:如先学数学,再学物理和化学等;语文先认字,再学词、句、篇等;教育专业先学教育学原理,再学专业课程。)

◆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师作用)

2.简述活动课程的特点。

◆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组织。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组织活动课程内容。

◆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崇尚学生的自发性。

◆课程具有偶发性质。(计划性不强,碰到什么学什么)

第六章教育途径

一、名词解释

1.教育途径:教育途径是指教育者施加影响于受教育者所经渠道的总称,它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2.教学(狭义):是指在学校由教师的教还让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共同的双边活动

3.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意外对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类教育活动

4.家庭教育:通常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所进行的教育

5.网络教育:(广义)凡是通过网络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均可称为网络教育。(狭义)网络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网络教育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借助网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网络时代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填空题

1.教育途径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保

证,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2.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考核和评

定。

3.教师备课需要做好备学生、备教材、备方法和备计划等几项工作。

4.常见的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即:个别教学、课堂教学、小组教学。

5.课外活动有三种基本组织形式,即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审美观、与劳动观

2.教学认识有哪些特殊性?

教学认识主体、客体、目的、方式具有特殊性

3.简述课堂教学的优缺点。

优点:1.教师按照一定的上课时间表,有计划的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有利于扩大受教育面,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

2.学生在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活动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3.各门学科轮流交替上课,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减

轻疲劳。

4.把年龄和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级,在集体组织形式中进行学习易于相互切磋,共同提

高,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缺点:1.较难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2.难于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3.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使学习活动脱离实际

四、论述题

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一节好课的标准的认识。

第七章教育制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教育体系以及为保证该体系的正常运行而确立的各种规范或规定

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反映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内部的结构以及相互关系。它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3.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与也叫强迫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具有强制性质的国民基础教育。

4.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包括一切教育活动、一切教育机会和教育的一切方面。

二、填空题

1.教育制度的特点体现:强制性、客观性、时代性。

2.我国现行学制将教育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

3.终身教育具有全民性、终身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三、简答题

1.简述当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答:1.重视学前教育

2.大力推行义务教育

3普教职教综合化

4.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型多样化

5.继续教育发展迅速

2.义务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强迫性、免费性、公共性、时代性

3.简述终身教育兴起的时代背景。

答:1.政治格局的变化

2.生活状况和人口结构的变化

3.科学技术的发展

4.自我认识的深化

5.传统教育的弊端

教育学测试题(答案)

2016年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模拟 一、单选题(四个选项中仅且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 1.“六艺”中的“礼”为(D)。 A、艺术教育 B、基础文化知识教育 C、文字教育 D、政治伦理教育 2.“有的儿童在较早年龄阶段在身体的某些方面就达到较高水平,而在身体的有些方面则落后一般儿童的发展水平”。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的(D)特点。 A、顺序性 B、阶段性 C、稳定性 D、不均衡性 3.按照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我们可以将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排列为(C)。 A、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 B、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教育目的 C、课程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的 D、课程与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4.在课程编制的泰勒模式中,(A)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一步。 A、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学习活动 C、组织学习活动 D、评价学习结果 5.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简捷性主要是指(B)。 A、任务较简单 B、短时间学到人类长期探索和积累而形成的知识 C、教学进度快 D、有教师引导,学生少出错误 6.我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第一部学制是(A)。 A、癸卯学制 B、壬子学制 C、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7.科学的体制化始于下列哪个时期(C)。 A、十一二世纪 B、十三四世纪 C、十七八世纪 D、十八九世纪 8.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与价值的是(B)。P137 A、(美)克伯屈 B、(美)杜威 C、(法)卢梭 D、(德)福禄贝尔 9.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认识发展(C)。 A、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C、语言和运算都表现出自我中心和不可逆性 D、能够根据经验进行预见和假设10.讨论时,每组的人数一般(A)最为适宜。 A、5—8人 B、10—15人 C、越少越好 D、越多越好 11.我国古代“明人伦”的思想是一种(A)。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 12.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29条第2款强调的是(A)。 A、教育应培养儿童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B、教育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C、教育应致力于国际理解与沟通 D、教育应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13.品德构成的基础是(A)。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4.挖掘教材的教育性实施教学是由(B)原则决定的。 A、理论联系实际 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 C、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D、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15.提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的教育家是(B)。 A、列宁 B、加里宁 C、苏霍姆林斯基 D、陶行知 16.曾作为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标准的四书的编撰者是(C)。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王阳明 17.下面所列举的各种课程类型中不属于综合课程的是(D)。 A、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融合而成的“生物学”课程 B、活动课程 C、环境教育课程 D、中学数学课程 18.以下不属于学前教育任务的是(B)。 A、帮助幼儿掌握语言工具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各种器具

教育与教育学试题三

第三章 一、选择题 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 A教育B经济C遗传D环境 2.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是其能否遵循() A人的潜能规律B人的个性发展规律 C人的身心发展规律D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3.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自发性B自由性C前瞻性D能动性 4.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荀子B孔子C孟子D韩非子 5.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B格塞尔C弗洛伊德D洛克 6.下列中外历史名人中,坚持外铄论的有() A孟子B威尔逊C弗洛尹德D洛格 7.提出给他一打健康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的代表人物人() A洛克B弗洛伊德C荀子D华生 8.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A智商B情商C个体主观能动性D个体参与实践活动 9.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就是() A发展周期B适应期C成熟期D发展关键期 10.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A不平衡性B顺序性C阶段性D互补性11.教育工作要秩序渐进规律是遵循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12.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这些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不平衡性B顺序性C阶段性D互补性 13.皮亚杰有关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不平衡性B互补性C阶段性D顺序性 14.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是遵循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15.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这就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A互补性B不平衡性C顺序性D个别差异性 16.父母、教师培养孩子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依据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 17.因材施教是遵循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18.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就是() A遗传B成熟C生理素质D心理素质 19.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了() A遗传的重要性B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D教育的重要性 20.由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等因素组成的环境可称之为() A大环境B小环境C社会环境D自然环境 21.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的特殊性。 A主体B环境C对象D目的 22.认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已经达

《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2020年整理).doc

《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请将正确答案选出来,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题中的横线上。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家是__B__。 A.卢梭B.杜威C.斯宾塞D.陶行知E.蔡元培 2.作为进步教育的代表,杜威提出的基本主张包括:__ABD_。 A.学校即社会B.教育即生活C.教师中心D.儿童中心E.书本中心 3.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_ AE_。 A.教育现象B.教育方针C.教育政策D.教育理论E.教育规律 4.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__C__。 A.《学记》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D.《教育论》E.《教育漫话》 5.与当代社会发展和需要一致的现代教育观念包括__ABCDE__等。 A.终身教育观B.教育主体观C.教育民主观D.效益效率观E.整体优化观 6.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主要受__E__的制约。 A.人口数量B.人口质量C.人口结构D.政治制度E.生产力发展水平 7.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有__AE__。 A.人口数量与增长率B.人口质量C.人口结构D.政治制度E.生产力发展水平 E.多因素决定论 8.教育的目的主要受__D__因素的制约。 A.人口数量B.人口质量C.人口结构D.政治制度E.生产力发展水 9.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的各种观点中,中国俗语“龙生九子,各个不同”,所反映的是__BCDE__的观点。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教育决定论D.活动决定论E.多因素决定论 10.教育教学中搞“一刀切”、“齐步走”,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__B__。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阶段性D.互补性E.不均衡性 11.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等,都是指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中的_D___进行教育。

广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1年广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称之为(A)。 A.自然形态的教育B.自我教育C.家庭教育D.社会教育 2.人类社会最早诞生的教育学是以(B)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A.初等教育B.普通中小学教育C.中等教育D.一般教育现象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C)。 A.《学记》B.《大学》C.《论语》D.《师说》 4.“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A)。 A.《学记》B.《论语》C.《尚书》D.《孟子》 5.反映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是(C)。 A.《教育论》B.《雄辩术原理》C.《理想国》D.《巨人传》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A)。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B.封建社会末期C.奴隶社会初期D.原始社会末期 7.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C)。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8.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B)。

A.裴斯泰洛奇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柏拉图 9.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C)。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B.杜威和赫尔巴特C.赫尔巴特和杜威D.夸美纽斯和杜威 10.“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D)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B.实证教育学派C.传统教育学派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11.周恩来称赞的“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的民主教育家是(D)。 A.蔡元培B.徐特立C.杨贤江D.陶行知 12.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社会主义教育原理且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学家是(C)。 A.苏霍姆林斯基B.杨贤江C.凯洛夫D.赞可夫 13.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要求“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的苏联教育家是(B)。 A.巴班斯基B.赞可夫C.加里宁D.凯洛夫 14.1920年,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其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D)思想。 A.最优化教学B.范例教学C.发展教育D.终身教育 15.1956年出版《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主要部分的美国教育家是(A)。 A.布鲁姆B.布鲁纳C.根舍因D.斯金纳

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古代教育的特征是( C)。 A.公立教育系统的建立 B.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 C.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D.教育的终身化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A)。 A.学校教育 B.高新技术的应用 C.科学理论的产生 D.完善的社会制度 3.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 )A。 A.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B.社会环境的要求 C.教育要求的内化 D.个体的理想和目标 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B A.《义务教育法》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C.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 D.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5.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 ),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A.记忆知识 B.发现知识 C.积累知识 D.搜集知识 6.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 )C。 A.高等教育 B.在职培训 C.继续教育 D.终身教育 7.下列关于“网络教育”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D A.“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B.兴趣选择 C.跨年龄段、跨时空教育’ D.可观感强 8.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C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9.最早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思想的是( )。BB A.赞可夫 B.巴班斯基 C.苏霍姆林斯基 D.凯洛夫 10.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的是( )。A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11.下列属于试题编写过程的核心环节的是( )。B A.选择题型 B.命题 C.确定评分方法 D.阅卷 12.下列不是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 )。D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教育学专科(B类)模拟试题参考答案三

教育学 B 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B(P12)【解析】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 2、C(P18)【解析】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世界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3、A(P102)【解析】单轨学制是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 4、B(P32)【解析】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5、A (P70) 【解析】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6、A (P108) 【解析】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7、C(P139)【解析】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即有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8、D (P167) 【解析】核心课程即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内容的课程。 9、A(P251)【解析】目的型失范行为,是指行为失范者采用违背教育规范的手段谋取个体或群体利益的失范行为。 10、A(P214)【解析】语文中的句子规则,数学、物理、化学中的大部分知识,体育中的动作技能等都属于程序性知识。 11、B(P277)【解析】17世纪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为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12、C(P311)【解析】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后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和学习全过程的检验。 13、B(P281)【解析】班级组织形成的第一阶段: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 14、B(P227)【解析】有研究表明,讨论一般以5-8人最为理想,超过这个数目,平均每个人的发言次数和内容就会相对减少,进而降低组员的参与感和满足感。 15、A(P219)【解析】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二、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判断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划上“V”,错误的划上“×”,并改正错误。 16、×(P44) 应改为: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 17、×(P148) 应改为:师生关系平等、融洽的教师领导方式是民主型领导方式。 18、×(P350) 应改为:教师的教育研究是置身于教育之中的研究。 19、×(P103) 应改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形成的学制是双轨学制。 20、×(P289) 应改为:传递社会价值观是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21、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

学前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学前教育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儿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样品,如绘画、纸工、泥工样品,供儿童观察,模仿学习,该教师运用了( B ) A.示范法 B.范例法 C.观察法 D.参观法 2.幼儿园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是幼儿园的( B ) A.中期目标 B.近期目标 C.远期目标 D.活动目标 3.在幼儿园实践中某些教师认为幼儿进餐、睡眠、午点等是保育,只有上课才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唯一途径,不注意利用各环节的教育价值,这种做法违反了( A ) A.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原则 B.重视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原则 C.尊重儿童原则 D.实践性原则 4.为托儿所婴儿选择玩具和游戏材料的注意事项,正确的描述是( C ) A.婴儿玩具应高档化 B.废旧材料如空纸盒、碎花布等不适合作为托儿所婴儿游戏材料 C.应根据婴儿年龄特点选择玩具 D.给婴儿选择的玩具越小越好 5.目前,我国幼儿园办园形式更加灵活,提供节假日临时收托孩子服务,早晚接送孩子服务,根据家长需要安排教师上下班时间等,主要是为了( D ) A.幼儿园创收 B.补偿教育 C.增加幼儿园知名度 D.服务社会 6.儿童身高和体重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是( A ) A.出生的第一年岁岁岁 7."玉不琢,不成器"说的是( C )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B.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和教育 D.生理成熟 8.卢梭教育理论体系中一个最基本的思想是( A ) A.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把儿童看作教育中的一个积极因素 B.提出了"社会本位论"的儿童观 C.提出了"白板说" D.为儿童拟定了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教育大纲 9.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按顺序依次是( C ) A.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 10."儿童中心论"的倡导者是( B ) A.蒙台梭利 B.杜威 C.维果斯基 D.加德纳 11.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被世人誉为"幼儿教育之父"的人是( B ) A.裴斯泰洛齐 B.福禄培尔 C.卢梭 D.洛克 12.认为清末民初中国幼教机构存在三大弊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提出幼儿教育应面向大众的教育家是 ( A ) A.陶行知 B.陈鹤琴 C.张雪门 D.张宗麟 13.关于社区教育的特点,错误的说法是( D ) A.是地方与民众办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B.适应社区需要,服务社区 1 C.社区教育形式多样 D.社区教育面向该社区内的青少年及儿童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学前教育的根本目标定位于( B ) A.儿童平均发展 B.儿童全面和谐发展 C.创造力的培养 D.儿童智力的开发 15.幼儿的完整学习的概念是建立在( D )基础上的。 A.蒙台梭利教学法 B.皮亚杰认知结构主义 C.戈尔曼的情感智力理论 D.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观 16.个体社会化是( C ) A.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形成的 B.由遗传素质决定的 C.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33361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C.letourneau)和美国教育学家沛西·能(T.P.Nunn)是下列哪个教育起源说的代表人物:(B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2.从学校教育的产生看,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组织和活动形式首先出现在( B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3.从主导价值来看,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是:( C ) A.校本课程 B.地方课程 C.国家课程D.综合课程 4.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 B ) A.同学关系 B.师生关系 C.学校与家庭D.同事关系 5.在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中,( A )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 1

和物质基础。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人主观能动性 6.被誉为西方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籍是:( B )A.《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 7. 认为学生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个性等方面出发安排教育教学活动,这种观点属于:( B )A.教师中心论 B.学生中心论 C.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论 D.双主体论 8.( C )世纪以后,班级授课制逐渐成为各国学校普遍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A.15 B.16 C.17 D.18 9.班主任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属于:( A )A.情感陶冶法 B.实际锻炼法 C.说理教育法 D.奖惩激励法 10.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A ) A .课堂教学 B.班 C.课 D.时11.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J.F.Herbart)出版的( B )一书被誉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2

教师职称考试教育学部分试题集解析

教师职称考试教育学部分试题集 一、选择题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史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赫尔巴特、卢梭、洛克、杜威 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4.“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 5.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知识分之与工农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课程、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课程目标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8.《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循序渐进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 1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外部分组、内部分组、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 11.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综合型策略 1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德育环境,受教育者,德育方法、教育者,教育内容,受教育者,者. 13.“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认知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14.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常规管理、目标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 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二.填空题 1.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 3.学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价值。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 5.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6.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 7.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 8.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和教科书。 9.学习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现实的过程。 11.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直观教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物直观,另—类是。

教育学试题3

一、单选题 1.“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这一命题告诉我们()A.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根本不存在对立 B.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对立始终存在 C.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完全统一 D.在目前条件下,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对立还是存在的,有时甚至还很尖锐2. 追求教育目的的永恒性是哪种教育目的观的观点() A.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B.科学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C.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3. 关于全面发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B.使每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同样的发展 C.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特长 D.不要求学生门门功课都精通 4. 下列不属于广义教育内容的是() A. 正规教育 B. 非正规教育 C. 终身教育 D. 非正式的教育 5. 学校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 A. 教师 B. 报刊杂志 C. 声像资料 D. 教材 6. 实现教育目的、完成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的是() A. 教育内容 B. 教育途径 C. 教育过程 D. 教育制度 7. 制约教育内容的根本因素是() A. 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B.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C. 文化传统 D.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 8. 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是() A. 增强学生的体质 B. 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 C. 培养良好的品德 D. 掌握体育的技能技巧

9. 智力的发展的前提是() A. 形成技能技巧 B. 发展能力 C. 提高认识 D. 掌握知识 10. 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不包括() A. 道德品质教育 B. 政治教育 C. 宗教教育 D. 思想教育 11. 下列不属于欣赏自然美的形式的是() A. 组织学生远足 B. 美术 C. 指导学生写生 D. 地理课教学 12. 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 A. 国家课程 B. 显在课程 C. 核心课程 D. 学科课程 13.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 A. 课程计划 B. 课程标准 C. 教学大纲 D. 教科书 14. 最基本的教育过程是() A.学生从进入小学到大学毕业或受完一定阶段教育的总的教育过程 B.一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教育过程 C.一门课程中的一章或一个单元的教育过程 D.一点知识或一课书的教育过程 15.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儿童认知发展一般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6. 特别重视学生活动的重要性的教育流派是() A.传统教育 B.现代教育 C.形式教育 D.实质教育 17. 下列关系中,不属于“教育过程作为提高学生认识的规律”的范畴的是()A.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B.符号与意义的关系 C.读书与活动的关系 D.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关系 18. 下列关系中,不属于“教育过程促进学生发展的规律性”的范畴的是()A.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C.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关系 D.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9. 对于教育过程中的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之间成正比关系

教育学题库(含答案)

一、解释概念术语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育人科学。 2、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4、狭义的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5、基础教育:又称国民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对国民实施的基本普通文化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 6、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的教育。 7、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8、人的社会化:指通过教育活动使人的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 9、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发展。其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上适当超前,其二是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上适当超前。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一方面随社会的演变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教育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与先前时代的教育有历史继承关系,与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教育有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关系;二是指教育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不平衡性。 11、人(儿童)的发展:是指一个人(儿童)从出生到成熟随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不断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智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12、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是指人(儿童)在身心发展的一定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13、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14、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是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5、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16、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同时也包括思想道德、审美情趣、个性品质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17、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指为促使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8、德育:德育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及答案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 求。 1 ?根据经验科学的标准,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 A.描述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 B ?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理想 C.揭示教育规律,规范教育行为 D ?研究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2?“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 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 A.神话起源说 B .生物起源说C .心理起源说 D .劳动起源说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包括 A.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 B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C.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 D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4?历史上有各种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下列学说中,支持“外铄论”观点的是 A.成熟论 B .性善论C .人本主义心理学 D .行为主义心理学 5?“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持这 种观点的人,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A.教育准备生活说 B .教育适应生活说 C .教育超越生活说 D .教育改造生活说 6.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下放教育 管理权,其中高等教育实行三级办学体制,这三级是指 A.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 B .中央、中心城市、市县 C.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 D .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市县 7. 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23.3%。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我国高等教育处于 A.精英化阶段 B .大众化阶段C .普及化阶段 D .全民化阶段

教育学测试题三及答案

2010届海博教师资格证培训中学《教育学》考前练习三 一、多项选择题 1.教育活动包括了学生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等活动。 A.独立作业 B.复习 C.预习 D.社会实践 E.课外活动 2.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 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德育 E.智育主要通过教学来实施 3.属于访谈法的基本要求是()。 A.准备好问题 B.准备好访谈计划 C.提问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 D.善于启发诱导 E.做好归纳、小结 4.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学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是()。 A.教学工作所占实践最多 B.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 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 D.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E.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5.学生认识具有与人类认识过程不同的显著特点是()。 A.间接性 B.目的性 C.交往性 D.教育性 E.简捷性 6.下列关于实验法的论述,正确的是()。 A.实验法是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运用的较多 B.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C.要求教师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 D.要求目的明确、精选内容 E.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作用 7.在教育史上影响较大的教育组织形式是()。 A.集体辅导制 B.个别辅导制 C.个别教学制 D.班级授课制 8.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A.讲授法 B.谈话法C,讨论法D.借鉴法 9.课外辅导的方式有()。 A.集体辅导 B.个别辅导 C.专项辅导 D.自己复习 10.以下属于上课基本要求的是()。 A.钻研教材 B.了解学生 C.设计教法 D.组织有效 11.认知模式的特征有()。 A.人的本质是理性的 B.坚持性善论 C.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 D.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E.倡导民主德育观 12.运用奖励和处分应注意的要求是()。 A.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B.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C.发扬民主 D.注重宣传和教育 E.坚持严格要求 13.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的方面有()。 A.政治教育 B.知识教育 C.思想教育 D.道德教育 E.心理健康教育 14.德育过程的矛盾包括()。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德育与智育的矛盾 C.德育与教学过程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E.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15.德育的途径主要有()。 A.政治课教学 B.班主任工作 C.劳动 D.共青团活动 E.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16.德育教育的体谅模式的特征有()。 A.坚持性善论,尊重儿童发展需求 B.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 C.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 D.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E.强调按道德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进行学校道德教育 17.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 A.语言说服法 B.理论说服法 C.事实说服法E.间接说服法 18.初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包括()。 A.爱国主义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思想教育 D.理想教育 19.高中阶段德育教育的内容要点包括()。 A.集体主义教育 B.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 C.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D.思想教育 20.运用语言说服法应注意哪几点()。 A.明确目的,制定计划 B.要有针对性 C.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 D.引导总结 21.道德两难问题有哪几种来源()。 A.虚构的道德两难故事 B.以科学内容为基础的道德两难问题 C.真实的或实际发生的道德两难问题 D.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会影响道德发展 22.关于班级管理的概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 A.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B.主要对象是学生 C.体现出一种互动的关系E.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 23.班级目标的设计依据()。 A.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B.学校的培养目标 C.学生的个性特征 D.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 E.班主任的授课领导方式 24.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包括()。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100分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 答: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基本走向 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二、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 四、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 五、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 六、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七、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2、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 答: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社会需要其未来社会成员都是理想的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个人也需要适应社会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发展;学生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但不是培养“世界公民”。 答: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村的时代,教育培养人必须要具有国际的视野,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但在今天的时代里,还存在国与国的竞争和差别,还存在阶级和利益的冲突。教育还必须主要为本民族和本阶级服务。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是不正确的。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答: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科学,人类继承和掌握科学的最基本方式是教育。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而提升这两种能力的是生产力水平、是科学。如果人类放弃教育,将一步倒退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人的本质角度讲,就是想低级动物的倒退。所以,从人的本质角度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C.letourneau)和美国教育学家沛西·能(T.P.Nunn)是下列哪个教育起源说的代表人物:(B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2.从学校教育的产生看,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组织和活动形式首先出现在( B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3.教育的文化功能,最根本的就是实现文化的:( C ) A.保存 B.延续 C.创新 D.选择 4.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 B ) A.同学关系 B.师生关系 C.学校与家庭 D.同事关系 5.在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中,( A )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人主观能动性6.被誉为西方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籍是:( B ) A.《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7.卢梭的《爱弥尔》体现出的人性论是(C ) A、白板说 B、性恶论 C、性善论 D、性三品说 8.一般来讲,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C ) A.教育心理学 B.教学论 C.教育学 D.课程论9.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 ) A.孔子 B.荀子 C.老子 D.孟子 10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所提倡的教学法是:( A ) A .产婆术 B.讲授法 C.陶冶法 D.实践法 11.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J.F.Herbart)出版的( B )一书被誉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A.《教育学》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新教育大纲》12.在教育的两大功能中,教育的( A)功能是其本体功能,是核心功能。A.个体 B.政治 C.社会 D.文化 13.“教学相长”思想出自我国古代哪部典籍:(D )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学记》 14.儿童中心论的典型代表人物包括( A )。 A.杜威 B.卢梭 C.赫尔巴特 D.凯洛夫 15.( A )教育本质观认为,教育属于政治经济,通过培养人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 A.政治经济说 B.生产力说 C.社会实践说 D.特殊范畴说 16.教育最深远的功能是:( B ) A.影响个体功能 B.影响文化功能 C.影响经济功能 D.影响政治功能 欢迎下载

教育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2002-2012年江苏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2002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l、“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C)。 A、复杂性 B、群体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2、著名的“威斯康辛思想”明确地把大学的主要职能由单纯培养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拓展到( D)。 A、人文教育 B、发展艺术 C、艺术教育 D、服务社会 3、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和适龄人口相比( C)时,属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A、<15% B、>15% C、15%—50% D、>50% 4、高等学校管理以( C)为特征。 A、教学管理 B、人力资源管理 C、学术管理 D、物力资源管理 5、西方人力资源理论的主要代表是( C)。 A、丹尼森 B、斯特鲁米林 C、舒尔茨 D、沃尔什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的时间是( C)。 A、1985年 B、1992年 C、1993年 D、1995年 7、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基本教学方法是( A)。 A、讲授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8、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是( D)。 A、中西学堂 B、京师大学堂 C、山西大学堂 D、京师同文馆 9、教育科研应侧重的方面是教学内容和( D)的研究。 A、教师劳动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备 D、教学方法 10、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C) 。 A、备课 B、辅导答疑 C、上课 D、课后总结 11、班级授课制最主要的缺点是不利于( A)。 A、因材施教 B、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C、扩大教学规模 D、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12、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是( B)。 A、夸美纽斯 B、洪堡 C、赫尔巴特 D、范海斯 13、提出“教学相长”这一教学原则的中国古代文献是(B)。 A、《论语》 B、《学记》 C、《大学》 D、《中庸》 14、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中,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A)。 A、教育法 B、学位条例 C、教师法 D、高等教育法 15、赠地学院运动申诞生的两所著名大学是康乃尔大学和( D)。 A、柏林大学 B、剑桥大学 C、牛津大学 D、威斯康辛大学 16、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称为( C)。 A、学衔 B、学位 C、学历 D、学识 17、在中国首先实行选修制的大学是( A)。 A、北京大学 B、河南大学堂 C、南洋公学 D、苏州大学堂 18、科研准备阶段的主要环节有确定选题和( A)。 A、申请立项 B、实验测试 C、理论概括 D、审核鉴定 19、( D)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A、国子监 B、书院 C、稷下学宫 D、太学 20、从教育管理权利的划分方式来看,不属于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主要模式的选项是( D)。 A、集权型 B、分权型 C、并重型 D、独立型 2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我国学位分为( A)。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 1.( )是我国一贯的教育方针。 A.重点发展 B.全面发展 C.局部发展 D.智力发展 2.培养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 )的教学内容之一 A.体育 B.智育 C.德育 D.美育 3.智力是人认识事物的能力,其核心是()。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思维力 D.创造力 4.幼儿的德育必须从情感入手,把重点放在()的形式上。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 5.下列不属于智育内容的是()。 A.发展智力 B.培养求职兴趣 C.良好的学习习惯 D.爱祖国的情感 6.( )是增强幼儿体质的最积极、最有效的因素之一。 A.科学的幼儿体育活动 B.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C.教师的示范作用 D.开展和体育相关的游戏

7.学前阶段美的启蒙重在培养儿童( )。 A.美学的知识 B.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C.表现美的技能 D.审美动机 二、名词解释 1.幼儿体育 2.幼儿智育 3.幼儿德育 4.幼儿美育 5.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 三、判断题 1.所谓智育就是要通过教学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2.美育的重要实施途径是通过平常的艺术活动。 3.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自尊心。 4.幼儿园体育必须以全面、科学地增强幼儿体质为核心。 5.为了让幼儿在艺术方面有所特长,可以暂时放松智育方面发展的需要。 四、简答题 1.简要叙述在实施体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实施幼儿智育过程中可利用的途径有哪些? 3.幼儿德育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4.简要叙述幼儿美育的基本内容。 5.简述体、智、德、美的意义。 6.简述幼儿体育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