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色教学 打造“素色课堂”——谈“素课”之理念
践行朴素理念,回归语文本真教学

践行朴素理念,回归语文本真教学作者:陈丽红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20年第9期陈丽红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语文这门课程本身就是运用语言,学习本领。
语言是语文课最大的魅力,在新课改的冲击下,语文课程承载了较多的内容,很多非语言内容也加入到了教材中。
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选择上,过于注重新奇,过于侧重热闹氛围与空洞氛围的打造,导致语文教学失去了原本的真实。
作为一名基层语文教师,要探讨在践行朴素理念下,如何去回归语文本真教学。
一、培养学生兴趣,提升语文素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学生喜欢一门课程,爱上一门学科,实现学习成绩的提升,就必须要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这一学科的兴趣。
学生只有带着兴趣去学习知识,才能够持久地对该学科保持新鲜度。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简化课堂环节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进而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悯农》教学时,我先提出问题:“大家知道米是怎么来的吗?知道怎么种植大米呢?”问题一出,学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成功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我再播放一些搞笑的大米种植视频和剪辑的吃饭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行为并进行思考,这比一味地说教更能使学生明白大米的来之不易。
我在问题设置阶段,一般不仅仅局限单一的线条,而是在教材内容基础上,构建深层次的问题链,确保学生问题探究的针对性,以此实现学生思维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
二、转变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传统应试教育本身是围绕知识目标进行教学,教师将储存下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没能注重学生情感及兴趣的培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强化现有教学资源与先进技术的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一课时,我充分利用书本上的插图,制作连环画,让学生看图说故事,这种直观、形象的图画最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角色朗读、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使教师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抽象的说教,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更好地促使学生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铅华洗净归朴实,回归课堂显本色——浅谈语文朴实课堂的构建

铅华洗净归朴实,回归课堂显本色——浅谈语文朴实课堂的构建————————————————————————————————作者:————————————————————————————————日期:铅华洗净归朴实,回归课堂显本色——浅谈语文朴实课堂的构建-中学语文论文铅华洗净归朴实,回归课堂显本色——浅谈语文朴实课堂的构建盛丰华一、构建朴实课堂,要能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新型师生关系《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构建朴实课堂”的理念,要求教师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更应该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对学生的读书内容和发言讨论作出恰当的引导和提示;对学生的情感把握和价值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析;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创新意识作出适时的梳理和点拨;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学习需求,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氛围,忘我地为学生服务,学会点亮学生,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生命质量的舞台,成为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场地。
二、构建朴实课堂,要能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倡导语文本色的回归什么是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听说读写,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因此,朴实的语文课堂,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立足教材首先,教师要通过钻研教材,来确定“教什么”。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教材之中。
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文本及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同时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最终确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以数学学科校本课程建设还原数学本色

以数学学科校本课程建设还原数学本色校本课程建设是指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教学管理实践,制定并实施适合本校师生的课程。
在数学教育中,校本课程建设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能够主动探究、思维活跃,从而实现数学课程的效果最大化。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还原数学本色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和魅力,而不是仅仅在机械的计算和题海战术中浪费时间。
数学并不是一种死板的规则和公式,而是一种自然的规律和思维方式,是一种探究世界的方法和工具。
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让学生真正喜欢并理解数学。
二、以校本课程建设还原数学本色的方法与途径1.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探索和发现,注重学生思维的激活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讨论探索、实验实践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应该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不断提供挑战和启发,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数学概念和规律。
2.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项目式学习是以项目为单位进行跨学科和综合性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数学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调研、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等方式,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去,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
3.以互动式评价为支撑互动式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和反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课、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开展课堂互动,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校本课程建设还原数学本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效果。
【回归素雅,倡导本色】 回归本色

【回归素雅,倡导本色】回归本色一、“素课”的特色上一堂简单的语文课,去除喧嚣和华丽,放弃花哨表演的元素。
素课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拂去了表面的“富丽堂皇”,吹散了“刻意雕琢”,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样的语文课堂自然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
“素课”是朴实的、返璞归真的传统式教学,让教学少一些花哨,少一点浮华,回到最自然的状态;深层意义上来讲,“素课”摒弃了教师刻意的雕琢,拒绝课堂的作秀表演,从本质上让语文课朴素无华。
“素色课堂”体现出的是一种剔除“做作”,抛弃“做课”的朴素之美,它的教学表现是平淡素雅的,教学思想却是丰富多彩的。
它是真正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规律入手,采取朴质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素色课堂的感染下体会语文的魅力,学生真正能够学会和会学。
二、如何上好一堂“素课”(一)更新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把知识的存储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把课堂教学仅仅看作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点”的教育,而且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以掌握的知识自居,是替学生拿出现成真理的“讲坛圣人”,这就从根本上扼杀了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素有“语感派”之称的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课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那么教学就会因缺乏点的开掘而显得浮华、浅薄,语文的味道也就注定会被冲淡和稀释。
因此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让课堂教学回归本色,让学生在品味语文中得出自己的理解,是丰富“素色课堂”内容、增添“素色课堂”活力的基础。
《坐井观天》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非常生动有趣的寓言。
我认为寓言故事的教授,不应该用唯一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我在实际教学中以课文为载体,联系生活,引申出其它意义,让课堂充满生命力和活力。
首先,带同学们来到公园,大家坐在草地上。
老师:同学们小青蛙坐在井里,大家想象一下,如果它跳出来,它将会看到什么呢?学生1:它看到蓝蓝的天,五颜六色的花朵。
学生2:它会到处逛,看到很多高楼大厦。
天然雕饰 本色课堂——论“素课”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 素” , 《 汉语 大字典》 有这样的解释 : ①素 , 指 白 色, 又指颜 色单纯 ; ②素, 是指本 质 , 本性 , 事物的根 本 ; ③素 , 是 质朴 , 不 加 装饰 ; ④素, 是 淡雅 无为 。由此 , 目 前 国内理论界 普遍认 为 , 素课 是 对现 下浮躁 、 形 式、 低 效教 学 的返 璞 归真 ; 素课是 不 需 要 刻意雕琢 。 不 需要 奢华的课 堂 , 不 需要作 秀、 不 需要虚假 、 不 需要 轰 轰烈 烈的表演 的课 堂 :素课就是 需要 我们在对教 材深 入 理解 的基础 上“ 浅 出” 教 学设计 的 简洁 美、 需要 让 学生在课 堂的本 色体验 、 合作 和探 究 中达成 有效对话 , 在天然雕饰 中完
【 中图分类号】 G 6 3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3 ) 0 8 — 0 0 7 3 — 0 1
在“ 总统就职 演讲” 环节进一步深入 两党制 的利弊 实质 。 通过这 个模拟的 活动 , 把 本框 全部 内容都揉合 了进去 。 课 的结构 能通过 某一个活动贯 穿始终 , 简约而不 简单 , 上课 的感 觉和 学生听课 的感觉似行云又如流水般 的水到渠成、瓜熟 蒂 落, 自然纯朴 、 酣畅淋 漓而不矫揉 造作 、 逻辑 结构 清晰 简洁便 于掌握。 二、 本 色体 验一 “ 无法预约的精彩” 本 色体验是 “ 素课 ” 的本初 。体验式教 学是指根 据 学生的 认知特点和规律 , 通过创造 实际的或 重复经历 的情境和 机会, 呈现或再现 、 还 原教 学 内容 , 体验式 学习的流程使 学生在 亲历 的过程 中理解并建构知识、 发展能 力、 产生情感 、 生成意义。 三、 天 然雕 饰—— 知、 情、 意、 行的和谐 统一 高 中思想政 治课 的灵魂就在 于要 做到知 、 情、 意、 行 的和 谐统一 , 如 无此四 者统一 。 则 高中思想政 治课 犹如行 尸走 肉。 新《 思想政 治课 程标准》 指 出: 思想政 治课要 “ 立足 于学生现 实 的生活 经验 , 着眼 于学生的发展 需求 , 把理论观 点的阐述寓 于 社会生 活的主题之 中。 构建 学科知 识与生活现 象、 理论 逻辑与 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 程模 块” 。 所 以我们绝不可 以把素课等 同于“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 张张嘴 就算完成教 学任务” 的旧
数学课堂教学要“简约有效回归本色

数学课堂教学要“简约有效回归本色“简约”的数学课堂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减法”,而是摒弃一切不需要的奢华与作秀,回来到淳朴无华、简约明了的课堂教学中。
简约数学确实是繁中求简,简中求真,真中见美的课堂教学“简约”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用简单的素材、简单的手段和简单而切中要害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简洁的教学流程。
让学生在简洁的教学过程中,拥有更多的时刻、更多的空间去解决、发觉更多的问题。
教师也能把自己从繁琐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去关注小孩们的所想所思,也有更多的时刻去琢磨小孩们的专门发觉与另类摸索。
也只有在简约的课堂中,才能保证小孩们有效地学习。
“简约有效,回来本色”的课堂教学可从以下几点着手:一、简短的情境创设简短的情境创设,应该做到“简而不减,富而不浮”,应该在于能否达成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为了观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恰当的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有利于创设浓郁的课堂气氛,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的爱好,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念。
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对创设情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创设的情境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体会,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使情境教学成了课堂的“摆设”,甚至“累赘”。
学生在如此的情形下学习,受到的干扰太多,思维难于集中,专门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依照学生熟悉的生活体会,创设了如此情境:老师出示树叶、蜻蜓、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片,问:“老师想请同学们认真观赏这些图片,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观看后汇报:“我发觉这些图形左右部分一样。
”接着我要求学生拿出课前预备的图片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最后进行小结:如此的图形确实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通过简短的情境创设,既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本课学习做铺垫,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爱好。
起到了承上启下、唤醒思维、激发摸索的作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顺理成章地步入新课学习的过程中。
创设情境时不要为了追求表面上的喧闹和某种形式,而把简单的过程人为地搞复杂。
“素课”之思:回归哪里?超越什么?

“素课”之思:回归哪里?超越什么?作者:李如密来源:《江苏教育·教师发展》2018年第12期【摘要】“素课”是针对现实教学中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现象提出的。
既有回归,又有超越。
其回归表现为探寻教学本真,具体为:回归教学初心、回归学生学习、回归学科原味、回归教师本分、回归求实作风;其超越表现为克服不良倾向,具体为:超越名利诱惑、超越形式主义、超越对立思维、超越技术至上、超越标签效应。
【关键词】素课;回归;教学本真;超越;不良倾向【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94-0028-04【作者简介】李如密,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南京,210097)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素课”的提出是有针对性的。
因为现实教学中确实存在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现象,我们亲眼看到在一些课上,教学的目标虚了、重点乱了、技巧花了,老师嗨了、学生傻了。
这种“花课”常常迎合课改形势,贴有时尚耀眼的、甚至“政治正确”的标签,很能唬人,一旦蔓延开来,必会扰乱教师对教学本真的认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
所以,此风不可长!课堂教学需要回归,更需要超越。
但是,究竟回归哪儿?又能超越什么?这都值得深入思考。
一、回归:探寻教学本真如果说“素课”是指真实不虚假、平实不浮夸的课堂教学的话,我是非常赞同的。
因为有些教师受到各种诱惑及误导,其课堂教学也呈现出浮躁和喧闹。
有些课堂被包装过度,浓妆艳抹,令人眼花缭乱,看不清本来面目了,确实需洗尽铅华、去除雕饰、素颜示人。
就像一个人在迷雾中误入歧途,根本无法到达目的地,那就需要回到原点,重新出发。
1.回归教学初心。
教师对教学追求的初心是什么?学生到底需要怎样的课堂教学?经常检视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
孙朝仁老师为此进行了深入调研。
统计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师生还是求真务实的,对于哗众取宠的教学是不喜欢的。
他发放了3777份师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管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他们心中理想的课堂是一致的,说明教师对理想课堂的认识、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
打造“素课”回归本色

打造“素课”回归本色打造“素课” 回归本色“素课”是什么?“素课”就是扎扎实实地回归语文本味、注重语文训练的课。
在小语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出现形式上“刻意雕琢”、表面上“富丽堂皇”,而实际却远离文本本真,淡化“真语文”的浮躁课堂教学现象;高科技的电脑网络媒体泛用对学生参与言语实践和学生思维品质产生冲击……在这样似是而非的语文课产生负影响的背景下,汪潮教授从素描、素食、素颜等观念中引申、梳理出“素课”的概念。
“素课”有四大特征:素色、素面、素读、素本。
素色即追求自然朴素的课感,素色的课堂气氛、素色的师生角色、素色的教学内容、素色的教学过程,告别“造作”、不留“做课”痕迹、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采取素色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真正学会和培养学会为最终目标;素面即原始状态、潜心会文,让学生直接与文本素面相见,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出发点,强调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的同时,随时把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素读是指高频率纯粹的反复的读,不求甚解的读,声音琅琅、音韵和谐、抑扬顿挫的读。
素本即按语言原本意思解读,不随意添枝加叶甚至歪曲文本,更不因强调“生本”而随意脱离“文本”。
“素课”有四大理念:本色、生本、自然、简约,是一种有思想内涵、有文化渊源、有显著实效的课堂教学的范式或模型。
当前语文教学“高效低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讲得太多,学生学得太少。
素课论指出,小学语文教学首先姓“语”,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小”,二是“学”。
教学效果主要不是体现在教师的教学风采,而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增量”。
语文课不要搞得太综合化,“素课”就是要减少教师的排放量,还学于小学生,让位于学习。
汪潮教授在《论“让学观”》中审视了“让学”的含义:“让”就是谦让、给予,有一种位置变化、重点转移之意。
“让学”就是把课堂的时间、场所、机会等尽可能多地让给学生的学习。
素课不要面面俱到,简约而不简单,枉然而又平静。
“素课”追求朴素的课堂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言的立场 , 用语言 的头脑思考 语文教学 问题 , 挖
掘文 本 中的各种语 言现 象 ,进行 对语言 的感 受 、 理 解 、 固、 用等一系列深入 活动。 巩 应 例如 , 五彩 池》 上《
一
课 时 ,一位 学生面对 五彩池的美景脱 口而 出:老 “
谈 , 节有余 , 细 整体不 足 。 例如 , 《 长》 读 船 一文 , 出 读
了“ 舍己为人 ”依据 的是 其 中的一些局 部情节。 , 而如 果读 “ 森林 ”基于整个故事 文本来把握 , 出的就是 , 读 船长 的“ 尽职守 ”作为一个 文本的主导倾 向 , 恪 。 是通 过“ 森林 ” 反映 出来 的 , 还是通过 “ 树木 ” 反映 出来 的 ,
于很 多因素的 , 比如 水池 的位 置 、 小、 大 深浅 、 水温 、
安全 等 , 家再读 读课文 , 大 然后讨论一 下。课 堂里热 ” 闹非凡 。 尽管最终讨论 出 “ 能游泳 ” 不 的结论 , 大家 但
都全 力地 去课 文 中寻找 答案。这 个调节 的技巧 在于
把解决问题与学 习课 文有机地 结合 起来 了。
师, 五彩池可 以游泳吗? 这是课 堂的不和谐音 符 , ” 该
1 兰 垦 ! 苎 至璺 曼 1 一 教学月- J 学版2 1 6语 文 0 TJ I、 】 01
本
如何处 置? 方法 有五种 : 是不 予理睬 , 是简单 批 一 二 评, 三是 留作课外 查资料 , 四是正确 引导 , 五是 回到 课文。 一位教 师采用 了第五种方 法 , 得 了良好的教 取 学效果。 教师说 :是啊 , 么美的五彩 池如果真的可 “ 这 以游泳就好 了, 那我也很想去游 泳。 不能游泳取决 能 此外 , 师要特别 重视 引导学 生“ 通式 ” 教 读 整体 地读。 只有 “ 通式 ” 读 整体 地读 , 才能 整体 观 照 , 前 “ 提” 引导 , 高临 下 , 局在 胸 , 居 全 真正读 透文本 。 的 有 学生经 常有意 无意地把读 “ 森林 ” 读 “ 木” 为一 和 树 混
理始终处 于主动 、 进取的状态 。 文学习 中强调学 习 语 习惯 、 习方法 、 习效率 , 有成 效 , 还是 不 够 学 学 虽 但 的, 还应随 时把学 习状态调 整到最佳水 平 , 体现一 种 积极 的学 习状 态。消极的学 习状 态表现为学 生在学
பைடு நூலகம்
多的朴素无华 的素色 。 大教育家 老子 曾说过 “ 万物莫 与朴素争美 ” 意思是说朴 素在世 间万物 中具有第一 , 重 要 的位置 。 素课 要 告别 “ 造作 ”不 留 “ 课 ” , 做 的痕 迹, 真正站在学生 的角度 , 从学生学 习的规律入手采 用素色 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真正学会 和培养学 生会
句世界教 育 名言 : 听到 的 , “ 忘记 了 ; 到 的 , 住 看 记 了: 做过 的 , 理解 了。 “ ” 语言实践 ) ”做 ( 就是一种 朴素 而有效的教学方式 。 从使 用课 外教学 资源的方式看 , “ 素课 ” 的要求是 : 用可 不用的不 用 可 可少 用的不 多
习时情 绪 紧张 、 厌倦 、 烦躁 , 心理处 于被 动应付 的状
态。 不及 时消除这种 消极 的学 习状 态 , 它将对 学生知 识的掌握、 力的培养起阻碍作用。 能
课 文 是 语 文教 学 的 主 要 凭借 ,凭 借 课 文 是 语 文 教 学 的 基 本 要 求 , 是 “ 课 ” 重 要 依 据 。 约 的 也 素 的 简
浮躁、 形式 、 效教 学的返 璞 归真 : 低 素课拒 绝人 为的 刻意雕琢 , 绝课 堂 的富丽堂 皇 , 拒 拒绝作 秀演 绎 , 更 拒 绝虚情假 意 ;素课 ” 现 的是~种 素色 、 面 、 “ 体 素 素 读、 素本的 “ 素文化 ” 。
一
“ 素面” , 者 陌生也 。 语文学 习之始 , 对学 习内容应 该是陌生而有趣 的 : 文学 习之 中 , 语 对学 习内容也应 该是直面而深入 的。 “ 素课” 非常关注学生 的原始学 习状态 , 以此作 并
学 为最终 目标 。 素课 上 , 一切 以学 生 的基 础 、 学情 的
变化而运 动 : 学生 们时而 静思 默想 , 而动情 诵读 , 时 时 而互动 交流 , 而奋笔 疾书 。 时 素课 追求 的是 : 学 教 方式是 素色淡雅 的, 教学思想 却是深沉丰 富的。 想起
一
“ 课” 素 是直 面课文 , 潜心会 文的 。 习语文 , 学 应该 站
习状态表 现为 学生在 学 习时既有信 心又 有兴趣 , 心
、
素色 : 追求 自然朴素的课感
人有精神 之气 色 ,课有理念 之课感 。一 堂好 的
课 , 先要有一种好 的课 感。 首 清淡的素 色和 浓艳 的彩
色是课感的两极 。 管课堂上的 “ 尽 彩色 ” 不能少 , 它 但
只 是 起 点 缀 作 用 。 本 质 上 说 , 文 课 堂 应 当 追 寻 更 从 语
本
回归本色教学 打造“ 素色课堂"
谈“ 素课" 之理念
口 汪 潮
“ 字 ,汉语大字典》 素” 《 有这样的解释 : 白色 , ① 又
二 、 面 : 接 与 文 本 素 面 相 见 素 直
指 颜色单 纯 : 本 质 , ② 本性 , 物的根 本 ; 事 ③质 朴 , 不 加 装饰 ; 清淡无为 ……其 含义丰 富。 ④ 素课是对现 下
为 教 学 设 计 和 实 施 的 出 发 点 。 原 始 学 习状 态 指 的 是
学生在语 文学 习时表现 出来 的一种 最初态度 ,它是 语文学 习积极性表现 的最初指标 。原 始状态一般分 为积极 的学 习状态和 消极 的学 习状态两种 ,它们都 潜移 默化地影 响语 文学 习的过 程和结果 。积极 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