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讲课稿

合集下载

边城讲稿

边城讲稿

一、山水美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 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 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 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 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 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 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 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 来去皆可以计数。”
三、人性美(小节)

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 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 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 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 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 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 成人之美。”
提倡:
希望同学们在近期能够利用课
1、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 是全书之魂。


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她“为人天 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 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 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 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 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 悠岁月。
2、作品展现人性美的第二个方面是 通过老船夫对女儿、对孙女的挚爱来 体现的。

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 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 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 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 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边城秀色
二、风情美(风俗美)


沈从文在《边城》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 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 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 式。”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 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 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

《边城》教案一等奖3篇

《边城》教案一等奖3篇

《边城》教案6【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边城》的主旨2.欣赏品读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教学重点】理解《边城》的创作动机和初衷【教学难点】理解《边城》文本的不和谐因素【教学方法】鉴赏,品读,讨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湘西的一个美丽神秘的小城,这里有沈从文的书,黄永玉的画,宋祖英的歌。

这个小城是哪里?想必同学们都猜到了,它便是凤凰。

凤凰之子沈从文的《边城》的原型就是他的家乡凤凰。

二、作者作品师: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早年有从军经历,后弃武从文,来到北京求学,一边学习一边积极从事文艺创作,文学天赋颇高,许多作品被刊发在当时著名的刊物如《晨报》、《语丝》上。

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可谓“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三、品读文本,自主学习师:沈从文说:“我要表现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要为人类的“爱”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你能否从小说表现的质朴的人物性格、古老的风俗习惯等方面,去印证作者的话吗?板书:优美、健康、不悖乎人性生1: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

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这里表现了船总顺顺是一个亲民的人,平易近人的人,见义勇为,当仁不让的优美品质。

生2:时间还早,到收场时,至少还得三个时刻。

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青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赶得及。

这里表现了爷爷重情重义,古道热肠的善良美好的人性。

生3: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

这些文字展现出了边城人们和睦安定,军民同乐的和谐美好画面。

生4: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边城优质课一等奖原创课件(省级一等奖课件)

边城优质课一等奖原创课件(省级一等奖课件)
2021/3/15
作者介绍
生平时代:(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 人,苗族。我国现代的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成就: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其 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 《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他的 《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 史上“一颗千古不灭的珠玉”
2021/3/15
《边城》的人情美
总结 翠翠纯朴聪慧、天真善良、活泼可爱,她和爷爷相依为命,对爷爷充满了
依恋。 是一位情窦初开、善解人意、清纯质朴、腼腆多情、矢志不渝的理想化、
纯美化的少女形象。
2021/3/15
外公:
善良淳朴、工作尽职 慈善仁厚、重义轻利
傩送:
淳朴善良、健壮俊美、 幽默风趣、重义多情
2021/3/15
学习目标
1.走进善与美理想世界,感悟边城淳朴民风、至善至美的 人性。 2.欣赏小说朴素饱满、不雕饰的语言,领会作品呼唤人性 回归主题意义。
2021/3/15
《边城》解题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对立面,是 “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 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 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淳朴民风 的怀念。
纯朴真挚人情美
2021/3/15
探究品味 人性之美
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试结合文章内容分 析其性格特点。 爷爷 分别与老熟人、过渡人、顺顺的关系 速读课文,分别划出具体语句
2021/3/15
探究品味 人性之美
①爷爷与“老熟人”: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

《边城》公开课课件

《边城》公开课课件

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边城》以其独特的湘西文化和人文 精神,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理想的 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边城》所展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 信任,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 离和冷漠现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边城》 提醒人们要关注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 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06
课程总结与展望
本课程总结
01
课程内容概述
本课程围绕《边城》这部经典小说展开,通过分析其主题、人物、语言
和结构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及其文化内涵。
02 03
课程重点与难点解析
课程重点在于理解《边城》如何通过自然与人性的融合,展现出一种理 想的人性美和自然美。难点在于如何把握小说中隐含的悲剧意蕴和人物 命运的无奈。
作者介绍
沈从文: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湖南凤 凰人。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 的视角描绘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 被誉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
沈从文的创作生涯跨越了新旧文学两 个时代,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 ,还承载了对湘西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的责任。
创作背景
《边城》创作于1930年代,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和变革之中,民族矛盾和阶 级矛盾日益激化。沈从文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一个理想化的湘西世界,唤 起人们对美好人性和乡土情感的向往。
课程目标
掌握《边城》的文学 价值与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和人文关怀精神。
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 会现实与人性的复杂 性。
课程安排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作品背景与作者介绍(2 学时)
作品主题与人物分析(4 学时)
作品艺术手法与语言特 色(4学时)

边城讲稿

边城讲稿

幻6:现代批评家常常把那种偏于表现单纯、素朴生活,并常与现代生活相对照的作品,都称作牧歌式的作品。

作者以他特有的审美眼光,放开笔墨,绘出了一幅幅明媚秀丽的风景画,溪边的碾坊、水车,河上的方头渡船,攀渡的缆绳,河岸的白塔、青崖、黄狗,山上的翠竹,丛林,鸟语,乃至自然界的雾霭风雷,无不写得美不胜收,使人如置身湘西边地山光水色之中。

幻7、8:下面让我们来从人物形象分析来解读这篇文章——文中有四个主要的人物,翠翠、爷爷、天保、傩送,他们四个人物没有主次之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衡的,每个人物都有较大的独立性。

他们是类型化、平面化的人物,并没有引人注意的独特行为。

但他们四个在文中的形象对于作者塑造纯朴和谐的乡村世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时时刻刻体现着本地的风土文化气息。

把握好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对于理解作者建造的理想乡林世界起着绝对的作用,因此,想要把握本文的精髓,必须先对四个人物有个比较清晰的理解。

①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是一个成功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

②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

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

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③天保真诚善良,但缺乏傩送的纯洁,他爱翠翠,可又犯难:“翠翠太娇……”在爱情里掺着世俗的计较。

④傩送为爱情不计较任何物质得失。

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

最后因内疚孤独地出走,不知道飘泊何处。

幻9:沈从文的贡献在于创造了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

他实际上是把诗和散文引进了小说之中,打破了三者的界限,从而也就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及其审美的功能。

他注意意境,使自然环境成了人性的外化。

如《边城》自然景致如此之美,就掺和着作者的情感、回忆、想象,无处不在体现作者的审美追求。

自然景物与人事民俗的融合、作者人生体验的投射、纯情人物的设置、流动的抒情笔致等,共同造成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

大学语文《边城》讲义稿

大学语文《边城》讲义稿

《边城》讲稿一理想化的翠翠和理想化的“边城”《边城》是沈从文最有特色的中篇小说,同时代的批评家李健吾(刘西渭)曾盛赞《边城》是“一部杰作。

这里一切是谐和,光和影的适度配置,什么样人生活在什么样空气里,一件艺术作品,正要叫HX人看不出是艺术的。

一切准乎自然,而我们明白,在这种自然的气势之下,藏着一个艺术家的心力。

”他原本有以沅水为背景写《十城记》的设想,后来没有写成,《边城》独成独唱。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京结婚,新居在西城达子营。

这是一个小院落,正房三间外带一个小厢房,院子里有一棵树,一棵槐树,沈从文称它为一枣一槐庐。

1933年秋,新居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客人就是巴金,两位在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每天一起埋头写作,巴金就是在沈从文的书房里创作了《雷》和《电》的前半部分,,而沈从文把书房让给朋友写作,自己则坐在院子里的槐树下,一笔一笔地写下了《记丁玲》和《边城》。

都是文学史上的名作,风格如此不同,竟是这样诞生在这样诞生在这座小小的院落里。

他们都写爱情故事,却写得完全不一样:一部是刀光剑影,血洒五步之内;一部却微波不兴,沉浸于古意的高远之美。

但这两部小说在风格上都异常透明。

《电》就象黑暗社会的一道闪电;《边城》则如置身于阳光明媚的的山溪,都没有丝毫的浑浊,也许这与一枣一槐庐里弥漫着幸福与宁静的气氛有关吧。

有人说,《边城》是沈从文最幸福的时候写的,他好不容易从乡下人爬到绅士,当上了大学教授,又是新婚燕尔。

他追求美与爱的理想都达到了,这样一个状态下面,沈从文写了应该是他最好的东西;但也有认为沈从文写《边城》,是在都市中挣扎数年感到非常疲惫的时候,才去想象一个美丽世界来表达内心的追求。

到底怎样,我们没法问沈从文,但我们可以寻出蛛丝马迹。

沈从文最初写湘西世界,采用的不是《边城》的写法。

那时,他刚刚从部队里或从湘西比较偏远的地区来到城市,又进入教育界,跟一些洋绅士们在一起生活共事,那个时候,他有一种强烈的排斥现代都市的情绪,由于这种情绪支配了他的创作,,他在描写湘西生活场面时,经常夸大湘西那个环境的恐怖色彩,或者所谓血腥,两个字在这里是没有什么贬义的,他反过来觉得城市里的人失血,通过夸大湘西农村那种非现代的、野蛮的、粗暴的东西,来冲击、刺激甚至于摧毁城里人建筑起来的脆弱的审美文化。

边城讲课稿

边城讲课稿

《边城》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1.导入 师:同学们,从这简短的文字里,你们能读到哪些信息? 师:提问---学1,学2,学3 师:对,刚才同学们说的有一定的道理。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沈从文的《边城》,看看课文到底讲了什么?有可能还会丰富、完善、改变刚才同学们的想法?(板书---课题:边城)

2.解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评价---a读得不错,声音洪亮) 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很好,铿锵有力! 师:有谁能告诉老师“边城”是什么意思?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字面意思来理解。 “边”是不是边远的意思?城”这里是指大城还是小城? 师1:(大城)如果是大城的话,大城市会不会坐立在边远的地方? 生1:不会,那就是小城。 师:所以说:“边城”泛指地处边远的小城,一般较为安静、闭塞。 师:另一方面 “边城”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 生:大城市 师:对“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因为从湘西农村走出去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以表达自己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3作者作品介绍 师:接下来,我们简单了解作者。 (板书---作者、作品) 生:齐读 师:关于作者作品,同学们只需简单了解。接下来我们重点学习生字词,

4、检查预习情况 (板书生字词) 师:关于这些字词,就是本节课所学习的重点

5、作业 写2遍生字词。

下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讲课稿
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前两课,我们主要讨论了《边城》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并借此初步探知了小说的主题。

请一位同学带着大家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探究的结果。

(提问,学生作答)
好,我们能不能再挖掘出一些新的内涵呢?今天,我们就一同通过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来进一步深化对小说主题的探究。

首先给大家展示几张图片。

这是老师在凤凰古城拍摄的图片,当我第一次走进凤凰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将现实与小说内容作了对比的,虽然商业气息有些浓重,但是还能够分辨得出过去旧时代的影像。

为此,我还写下了一段心得,跟大家分享。

(ppt)
半个多世纪前,凤凰,以蒙尘之珠的姿态在世间给予文人墨客一种心灵安慰,它最终以“死亡”的姿态存在。

一座被世俗沉堕摧毁的古城,一座“空城”。

尽管山川河流依旧,但她承载的生活被推向岁月深处,推入恒久的精神寂寞。

它的美,注定要凋谢,这是时代给予的宿命,无法逃脱。

但他依然具备无与伦比的美,一种被损伤的美。

于是想到了《边城》里面描写端午的大段文字,那样的节物风流,人情和美,真正的奢侈大方。

城中之人,具备独立而丰富且不孤立的性情,个体与外界紧密相连,人尊重自然和天地,心有敬畏。

一旦有了敬畏,就有恭顺、谦逊、温柔和克制。

尽管此地物质不算发达,但人所能得到的情感和愉悦的源头,像一条浩荡大河,源源不断,稳定端庄。

这是我对边城的印象与体会,那么同学们对边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什么的印象呢?下面请各小组的代表到台前给大家展示。

以上各组同学的展示都有自己的特色,对边城的环境特点概括也都较为准确。

好,我们首先从自然环境描写出发,探讨一下它在小说中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边城》写景处皆十分精彩,小说里为什么要写景?景是人物所在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一部分。

景即人。

前面我们分析过,翠翠、老船夫以及他们周围的人们都具有淳朴真诚的性格特点。

那么自然环境的描写对小说人物性格的塑造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ppt)明确: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

自然环境的描写为小说中的人物的性格中增添了一种诗意的美感与灵魂的纯净。

例如翠翠,我们都知道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在这样秀美而诗意的地方,风物人情都浸润在翠翠的骨血里,茶峒与世无争的诗意性情让翠翠也养成了纯净、天真、温柔的性格。

谈到边城的优美环境,我们现在到湘西去旅游,这样纯净优美的自然景观越来越少了,到处是欢歌急锣,夜夜笙歌,古城早已失去了它原本鲜丽的颜色。

现在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在被开发前都是和茶峒一样,景色秀美民风古朴。

但是自从被挖掘开发之后,它们就失掉了原本的面目。

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举个例子?(周庄、乌镇等)这样的变化实际上是让我们很痛心的,清净纯朴的地方越来越少。

当自然态被不断破坏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这些留待我们课后去思考。

小说中的传统习俗的描写,可谓是精心打磨。

作者为什么要用繁复的笔墨来渲染湘西的风
俗呢?(ppt)
明确:湘西带有地方色彩的独特风俗造就了人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它的作用一是要支撑、凸显一种美好而自然的人性,为衬托人物心理和性格服务。

而是过去与当前的一种对照,过去的纯粹美好与当下的民族品德的逐步丧失形成对照。

在对照中,小说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其实这些传统习俗,除了让我们更进一步的理解小说主题,更给我们一些与当下现实生活对照的警示。

小说中的这些习俗,虽然我们现在也有相应的庆祝活动,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跟过去相比,这些庆祝活动发生了哪些变化?(个别地方会有相应的庆祝活动,大多数人选择出游,对节日的来源无知等)这些变化使得我国大量的传统习俗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例如端午、重阳节等。

那么我们保护传统习俗有什么好处呢?(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所以,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多关注,多多参与传统习俗活动。

以上,是我们从小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两方面来探讨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边城这个地方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呢?沈从文为什么把小说放置在这样一个背景环境中?(ppt)
明确:我们可以说它存在,也可以说它不存在。

因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世界,大量地渗透了作家的情感、情绪,是经过作家理想化的、美化了的湘西世界。

把小说放置在这样一个背景环境中,主要是为了衬托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同时也给小说带来诗意的美感。

这样的环境是沈从文最为熟悉的,也是他最想建构的一个理想世界,所以小说的背景环境其实就是沈从文想要建造的美好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在沈从文为自己为他人建构的这个理想世界中,他最终想要表现的无非是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

我们在前面提到了他自己讲写这部小说的主旨,那么我们对小说主题的解读还可不可以再深入一些呢?我们先来看沈从文写给夫人张兆和的信件节选。

(ppt)
明确“三三,我因为天气太好了一点,故站在船后舱看了许久水,我心中忽然好像澈悟了一些......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人,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

我觉得怅惘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在这段话中,你认为沈从文重点想要表达的是哪一句?
明确:爱世界,爱人类。

沈从文想要给我看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好能达到物我交化的地步才好。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他借小说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希望世上所有的人都能在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希望人们心中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

我想,我们可以送给《边城》一首小诗,作为我们对它主旨解读的完结。

(ppt)
沈从文小说的泥土气息在他的笔下悠悠飘散,我想能够最直接传达这种气味的,应该是我们的诵读。

请大家诵读屏幕上的选段,以一种清净的心态,来完结对《边城》这篇课文的解读。

(学生诵读)
沈从文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与他风格相似的作家作品有很多,但是最为相似的还要属他的学生汪曾祺。

我们今天的作业就是完成汪曾祺的《受戒》与《边城》的对比阅读,看一看乡土文学经过近半个世纪是如何传承的。

另外,还有两个选作作业,希望同学们通过这两项作业能够在今后阅读小说中,注重环境描写的作用。

好,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