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气体介质电气强度

合集下载

历年高电压技术试题与答案

历年高电压技术试题与答案

试题一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一、选择题1)流注理论未考虑 的现象。

2)A .碰撞游离B .表面游离C .光游离D .电荷畸变电场 3)先导通道的形成是以 的出现为特征。

4)A .碰撞游离B .表面游离C .热游离D .光游离 5)电晕放电是一种 。

6)A .自持放电B .非自持放电C .电弧放电D .均匀场中放电 7)气体内的各种粒子因高温而动能增加,发生相互碰撞而产生游离的形式称为 。

8)A.碰撞游离B.光游离C.热游离D.表面游离 9)______型绝缘子具有损坏后“自爆”的特性。

10)A.电工陶瓷B.钢化玻璃C.硅橡胶D.乙丙橡胶 11)以下哪个不是发生污闪最危险的气象条件 12)A.大雾B.毛毛雨C.凝露D.大雨 13)污秽等级II 的污湿特征:大气中等污染地区,轻盐碱和炉烟污秽地区,离海岸盐场3km~10km 地区,在污闪季节中潮湿多雾但雨量较少,其线路盐密为 2/cm mg 。

14)A.≤B.>~C.>~D.>~ 15)以下哪种材料具有憎水性 16)A. 硅橡胶B.电瓷C. 玻璃 D 金属二、填空题17)气体放电的主要形式: 、 、 、 、 18)根据巴申定律,在某一PS 值下,击穿电压存在 值。

19)在极不均匀电场中,空气湿度增加,空气间隙击穿电压 。

20)流注理论认为,碰撞游离和 是形成自持放电的主要因素。

21)工程实际中,常用棒-板或 电极结构研究极不均匀电场下的击穿特性。

22)气体中带电质子的消失有 、复合、附着效应等几种形式 23)对支持绝缘子,加均压环能提高闪络电压的原因是 。

24)沿面放电就是沿着 表面气体中发生的放电。

25)标准参考大气条件为:温度C t 200 ,压力 0b kPa ,绝对湿度30/11m g h 26)越易吸湿的固体,沿面闪络电压就越______ 27) 等值盐密法是把绝缘子表面的污秽密度按照其导电性转化为单位面积上________含量的一种方法28)常规的防污闪措施有: 爬距,加强清扫,采用硅油、地蜡等涂料三、计算问答题29)简要论述汤逊放电理论。

第三章 气隙的电气强度

第三章 气隙的电气强度

第三章气隙的电气强度第三章气隙的电气强度本章节的教学内容要求:冲击电压下的气息击穿:标准波形,放电时间,伏秒特性及其实际意义,50%冲击击穿电压,放电的分散性。

大气条件的影响及换算方法,提高气体间隙击穿的措施沿面放电:均匀与不均匀电场中沿面放电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提高沿面放电电压的方法。

§3-1气隙的击穿时间静态击穿电压:长时间作用在气隙上能使得气隙击穿的最低电压。

如果所加电压的瞬时值是变化的,或者所加电压的延续时间很短,则该气隙的击穿电压就不同于静态击穿电压(一般高于)静态击穿电压。

所以,应该说,对于某一气隙,当不同波形的电压作用时,将有相应不同的击穿时间和击穿电压。

一.静态击穿电压U0使气隙击穿的最小电压二.击穿时间tb从加压的瞬时起到气隙完全击穿为止的总时间由三部分组成1.t0 (升压时间):电压从零升到静态击穿电压U0所需的时间2.ts (统计时延):从电压达到U0 的瞬时起到气隙中形成第一个有效电子为止的时间。

3.tf (放电形成(发展)时延)从产生第一个有效电子的瞬时到气隙完全被击穿为止的时间这里所讲的有效电子是指该电子能发展一系列的电离过程,最后导致间隙完全击穿的那个电子。

气隙中出现的自由电子并不一定能成为有效的电子(有效电子--能发展一系列的游离过uU程,最后导致间隙完全击穿的那个电子)。

这是因为下列原因:有效电子:形成负离子扩散到间隙外游离中途衰亡4.tl (放电时延):tl =ts +tftl 的特点:根据电场的不同,tl具有分散性和随机性(1)在短间隙、均匀场中tf〈〈ts→tl =ts即:均匀电场的放电时延tl 主要是产生有效电子的时间,ts的长短具有统计性质,可取其平均值,称为平均统计时延。

影响ts的因素:电极材料、外施电压、短波光照射、电场情况(2)在长间隙不均匀场中,由于电场的不均匀性容易产生有效电子,使tf 〉〉ts →tl =tf即:不均匀长间隙电场中,先导放电的发展占放电时延的主要部分影响tf 的因素:间隙长度、电场均匀度、外加电压§3-2气隙的伏秒特性和击穿电压的概率分布一.标准试验电压波形对于不同性质、不同波形的电压,气隙的击穿电压是不同的。

高电压技术练习题自知则知之

高电压技术练习题自知则知之

高电压技术练习题第1章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1、气体中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有那些主要方式?产生方式[:1、原子的电离2 光电离碰撞电离热电离3、金属电极的表面电离4、负离子的产生]带电粒子的消失方式:[1)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作定向运动,到达电极时,消失于形成的外电路的电流中。

2)带电粒子因扩散现象而逸出气体放电空间。

3)当气体中异号的带电粒子相遇时,发生电荷的传递与中和,还原为原子或分子的过程称为复合。

2、试解释气体放电过程的α、γ系数。

电子的碰撞电离系数α: 一个电子沿着电场方向行走1cm长度,平均发生的碰撞电离次数正离子表面电离系数γ: 一个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平均释放的自由电子数。

3、什么叫自持放电?简述汤逊理论的自持放电条件自持放电是指仅靠自身电场的作用而不需要外界游离因素来维持的放电。

外界游离因素是指在无电场作用下使气体中产生的少量带电质点的各种游离因素,如宇宙射线。

讨论气体放电电压、击穿电压时,都指放电已达到自持放电阶段。

汤生放电理论的自持放电条件用公式表达时为Y(eαs-1)=1此公式表明:由于气体中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运动,撞击阴极,此时已起码撞出一个自由电子(即从金属电极表面逸出)。

这样,即便去掉外界游离因素,仍有引起碰撞游离所需的起始有效电子,从而使放电达到自持阶段。

.自持放电: 仅能由电场的作用而维持的放电,称为自持放电。

即eαd-1个正离子到达阴极,从阴极电离出γ(eαd-1)电子,如果:γ(eαd-1)>=1上式为自持放电条件。

1.4、均匀电场和极不均匀电场间隙放电特性有何不同?间隙有哪些放电现象?均匀电场和极不均匀电场气隙放电特性有何不同?答:在均匀电场中,气体间隙内流注一旦形成,放电达到自持的程度,气隙就被击穿。

不均匀电场分稍不均匀和极不均匀,在同样极间距离时稍不均匀电场的击穿电压比均匀电场的均匀电场气隙的要低,在极不均匀电场气隙中自持放电条件即是电晕起始条件,由发生电晕至击穿的过程还必须升高电压才能完成。

高电压技术——(一)

高电压技术——(一)
平行平板电极的电场
《高电压技术》第一讲 30
第一章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第二节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1、非自持放电和自持放电
图1-2 测定气体中电 流的回路示意图
图1-3 气体中电流和电压的关 系——伏安特性曲线
《高电压技术》第一讲 31
第一章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实验分析结果
➢ 当U<Ua
2)定性分析: 气压越低,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结论:电子的热运动速度大、自由行程长度大,所以其 扩散速度比离子快得多。
《高电压技术》第一讲 16
第一章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第一节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1.1.2 带电粒子的产生
(1)原子的电离和激励
(2) 电离的四种形式
——按引起电离的外部能量形式不同,分为: 1)光电离 2)热电离 3)碰撞电离 4)电极表面电离
《高电压技术》第一讲 24
第一章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第一节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1.1.3 负离子的产生
➢ 附 着: 当电子与气体分子碰撞时,不但有可能引起碰撞电离而产
生出正离子和新电子,而且也可能会发生电子与中性分子 相结合形成负离子的情况。 ➢ 负离子产生的作用
负离子的形成并未使气体中带电粒子的数目改变,但却能 使自由电子数减少,因而对气体放电的发展起抑制作用。
定义:电子或离子与气体分子碰撞,将电场能传递给气体分子
引起的电离。它是气体中产生带电粒子的最重要的方式,主要是 由电子完成。
条件:电子获得加速后和气体分子碰撞时,把动能传给后者,
如果动能大于或等于气体分子的电离能Wi,该电子就有足够的能 量完成碰撞电离。碰撞电离时应满足以下条件:

高电压复习

高电压复习

第1章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一、带电粒子在空气中运动的表征1、自由行程长度: 粒子在1cm 的行程中碰撞次数Z 的倒数λ即为该粒子的平均自由行程长度。

(两次碰撞间粒子经过的距离)(1)粒子的自由行程长度等于或大于某一距离x 的概率为:λ:粒子平均自由行程长度令x = λ,可见粒子实际自由行程长度等于或大于平均自由行程长度λ的概率为36.8%(2)由气体动力学可知,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长度:r :气体分子的半径;N :气体分子的密度。

由于,代入上式即得:P :气压,Pa ;T :气温,K ;K :波尔茨曼常数,k =1.38*10-23。

在大气压和常温下,电子在空气中的平均自由行程长度的数量级为10-5cm 。

2、带电粒子的迁移率:带电粒子在电场力驱动下,其速度υ与场强E 之比,称为迁移率: k = υ/ E它表示该粒子在单位场强下沿电场方向的漂移速度。

(1)电子与离子的迁移率相比较:• 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长度比离子大得多• 电子的质量比离子小得多因此,电子更易加速,其迁移率远大于离子。

3、扩散:热运动中,粒子从浓度较大的区域运动到浓度较小的区域,从而使分布均匀化,这种过程称为扩散。

(1)温度越高,气压越低,扩散进行的越快。

(2)电子的热运动速度大、自由行程长度大,所以其扩散速度也要比离子快得多。

4、带电粒子产生的物理过程(电离)(1)光电离:书上第12页 光子来源:外界高能射线,气体本身放电。

(2)热电离:书上第12页 气体中发生电离的分子数与总分子数的比值m 称为该气体的电离度。

当T>1000K 时,才需要考虑热电离; 当T>2000K 时,几乎全部空气分子都处于热电离状态。

(3)碰撞电离:电子在电场作用下与气体分子碰撞时,把自己的动能转给后者而引起碰撞电离。

(书上第12页) 电子在场强为E 的电场中移过x 的距离时所获得的动能为: m :电子的质量;e :电子的电荷量。

如果W 等于或大于气体分子的电离能W i ,该电子就有足够的能量去完成碰撞电离。

介质绝缘特性与电气强度

介质绝缘特性与电气强度
电场不均匀系数:为了比较各种结构的电场的不均匀 程度,引入电场不均匀系数 f,它是最大场强Emax和平均 场强Eav的比值。
➢ f<2 ,稍不均匀电场 ➢ f>4 ,极不均匀电场 ➢ f=1 ,均匀电场
极不均匀电场下的极性效应
(1)尖一板电极: 尖为正极性时击穿电压低 尖为负极性时击穿电压高。
(2)尖-尖电极:没有极性效 应,击穿电压介乎极性不同的尖 一板电极之间。
已发现的负离子有:
✓ 负离子的形成起着阻碍放电的作用
带电质点的消失
三种方式: 1、带电质点在电场作用下作定向运动,从而消失于电 极(形成电流); 2、带电质点的扩散 带电质点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移动,趋向 是使带电质点的浓度变得均匀。 3、带电质点的复合 正离子和负离子或电子相遇,发生电荷的传递而互相 中和,并还原为原子或分子的过程称为复合。
辉光放电的特点:电流密度较小,放电区域通常占 据整个空间;管端电压较高,不具有短路的特性。
2、电弧放电
外回路阻抗小,电源功率大,放电通道细、且明亮, 管端电压接近于零,这时的放电形式称为电弧放电。
电弧放电的特点:电流密度很大,管端电压很低, 具有短路的特性。
3、火花放电
电弧放电与火花放电的关系:
(1)当外回路中阻抗很大,电源功率不足:火花放电 (2)当外回路阻抗很小、电源功率足够大:强的外电场使阴极放射出电子,称
为场致发射或冷发射。 由于场致发射所需外电场极强,在107 V/cm数量级,
所以在一般气体间隙的击穿过程中不会发生场致发射。 (四)热电子放射
阴极达到很高温度时,电子可获得巨大动能而逸出金 属表面,称为热电子放射。
负离子的形成
✓ 负离子的形成:电子和气体分子碰撞非但没有电离出 新电子,反而是碰撞电子附着于分子,形成了负离子。 ✓ 能够在电子碰撞过程中形成负离子气体,称为电负性 气体。

高电压技术(赵智大)1-2章总结.(DOC)

高电压技术(赵智大)1-2章总结.(DOC)

绪论高电压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高压输电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高电压、高场强下存在着一些特殊的物理现象;高电压试验在高电压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气体的绝缘特性与介质的电气强度研究气体放电的目的:了解气体在高电压(强电场)作用下逐步由电介质演变成导体的物理过程掌握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及其提高方法高压电气设备中的绝缘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以及其它复合介质。

气体放电是对气体中流通电流的各种形式统称。

由于空气中存在来自空间的辐射,气体会发生微弱的电离而产生少量的带电质点。

正常状态下气体的电导很小,空气还是性能优良的绝缘体;在出现大量带电质点的情况下,气体才会丧失绝缘性能。

自由行程长度单位行程中的碰撞次数Z的倒数λ即为该粒子的平均自由行程长度。

()λ-=xexP令x=λ,可见粒子实际自由行程长度大于或等于平均自由行程长度的概率是36.8%。

带电粒子的迁移率k=v/E它表示该带电粒子单位场强(1V/m)下沿电场方向的漂移速度。

电子的质量比离子小得多,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长度比离子大得多热运动中,粒子从浓度较大的区域运动到浓度较小的区域,从而使分布均匀化,这种过程称为扩散。

电子的热运动速度大、自由行程长度大,所以其扩散速度比离子快得多。

产生带电粒子的物理过程称为电离,是气体放电的首要前提。

光电离i W h ≥νc λν=气体中发生电离的分子数与总分子数的比值m 称为该气体的电离度。

碰撞电离附着:当电子与气体分子碰撞时,不但有可能引起碰撞电离而产生出正离子和新电子,而且也可能会发生电子与中性分子相结合形成负离子的情况。

电子亲合能:使基态的气体原子获得一个电子形成负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其值越大则越易形成负离子。

电负性:一个无量纲的数,其值越大表明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大带电粒子的消失1到达电极时,消失于电极上而形成外电路中的电流2带电粒子因扩散而逸出气体放电空间3带电粒子的复合复合可能发生在电子和正离子之间,称为电子复合,其结果是产生一个中性分子;复合也可能发生在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称为离子复合,其结果是产生两个中性分子。

电介质的电气强度

电介质的电气强度

电子数 目将按 2、4、 8…2n 的指数 规律增

向阳极运动,又会引起新的
碰撞电离,产生更多电子。
依此,电子将按照几何
级数不断增多,类似雪崩似 地发展,这种急剧增大的空
为什么?
间电子流被称为电子崩。
(a) 电子崩的形成 (b) 带电粒子在电子崩中的分布
电子崩的发展过程也称为α过程
α ----电子碰撞电离系数: 一个电子沿着电场方向运动1cm的行程中所完成的碰 撞电离次数平均值。
• 附 着: 当电子与气体原子碰撞时,不但有可能引起碰撞电离而产 生出正离子和新电子,而且也可能会发生电子与中性原子 相结合形成负离子的情况。
• 负离子产生的作用 负离子的形成并未使气体中带电粒子的数目改变,但却能 使自由电子数减少,因而对气体放电的发展起抑制作用。 电负性气体
对电子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电气强度远大于一般气体,因
设n0=1,放电由非自持转入自持的条件为:
(ed 1) 1 d ln 1
其物理意义:由外电离因素从阴极产生的一个电子消失在阳极
前,由α过程形成的正离子数为: ed 1
正离子消失在阴极时,由γ过程(表面电离)在阴极上释放出
二次电子数,即 (ed 1)

(ed 1) 1 表示由γ过程在阴极上重新产生一个(或更多)电
第一篇 电介质的电气强度
电介质(dielectric )在电气设备中作为绝缘材料使用。
1、电介质的分类 按物质形态分:
➢气体电介质 ➢液体电介质 ➢固体电介质 其中气体最常见。气体介质同其它介质相比,具有在击穿后完 全的绝缘自恢复特性,故应用十分广泛。
按在电气设备中所处位置分:
外绝缘: 一般由气体介质(空气)和固体介质(绝缘子)联合构成。 内绝缘: 一般由固体介质和液体介质联合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对空气密度的校正 空气密度与压力和温度有关。空气的相对密度:
p δ = 2.9 T
式中: p :气压,kPa
T :温度,K.
在大气条件下,气隙的击穿电压随 δ
的增大而提高 。
实验表明,当 δ 处于0.95~ 1.05的范围内时,气 隙的击穿电压几乎与 δ 成正比,即此时的空气密 度校正因数 K d ≈ δ ,因而:
二、极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按电极的对称程度,主要有两种典型的极不均 匀电场气隙: a、“棒 — 棒”气隙(“尖 — 尖”气隙) b、“棒 — 板”气隙(“尖 — 板”气隙) 不同电压波形作用下,差异明显,分散性大; 在直流电压下,极性效应明显,而在工频交流电 压下“饱和”现象明显。
1、直流电压下的击穿电压
2、稍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测量球隙:球间距离d,球的直径D d<D/4时:直流、工频交流、冲 击电压下的击穿电压大致相同。 d>D/4时:大地的畸变作用增强, 平均击穿场强下降,出现极性效 应。 测量球隙工作范围在d≤D/2; 超出此范围分散性大。
加拿大魁北克省水电局 研究所高电压试验室 尺寸 82×67×51.2 m3
b、消除电极表面的毛刺、尖角 许多高压电气装置的高压出线端 ( 例如电力设备 高压套管导杆上端 ) 具有尖锐的形状,往往需要加装 屏蔽罩来降低出线端附近空间的最大场强,提高电晕 起始电压。屏蔽罩的形状和尺寸应选得使其电晕起始 电压 U c大于装置的最大对地工作电压 U g .max ,即:
U c > U g . max
极不均匀电场的工频击穿电压和间隙距离的关系
“棒-棒”气 隙的工频击 穿电压要比 “棒-板”气 隙高一些, 因为“棒-棒” 气隙的电场 要比“棒-板” 稍微均匀一 些 d<1m时,棒棒和棒板几乎一样,但d增大后, 差别变 大;显著特征:“饱和”特性
极不均匀电场的工频击穿电压和间隙距离的关系
随着气隙长度增大,棒-板气隙的平均击穿场强 明显降低,即存在“饱和”现象
四、提高气体介质电气强度的方法 为了缩小电力设施的尺寸,总希望将气隙长度或绝 缘距离尽可能取得小一些,为此就应采取措施来提 高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从实用角度出发,要提高 气隙的击穿电压,主要采用两条途径: 改善气隙中的电场分布,使之均匀; 设法削弱和抑制气体介质中的电离过程。
(一)改善电场分布 电场分布越均匀,气隙的平均击穿场强越高。 工程上,改善电场分布主要采取的方法有: 1、改进电极形状以改善电场分布 2、利用空间电荷改善电场分布 3、极不均匀电场中采用屏蔽改善电场分布
(kV )
1、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直流、工频和 冲击电压作用 下的击穿电压 都相同,冲击 系数等于1. 冲击系数: 50%冲击击穿 电压与持续作 用电压下的击 穿电压之比。
实验所得的均匀电场空气间隙的平均击穿场强
Ub = = 24.55δ + 6.66 δ d E b d
(kV)
d越大,击穿场强略下降,当1~10cm时,击穿 场强为30kV/cm。
最简单的屏蔽罩当然是球形屏蔽极,它的半径
R 按下式选择:
R= U g . max Ec
式中 Ec :电晕放电起始场强。 超高压输电线路上应用屏蔽原理来改善电场 分布以提高电晕起始电压的实例有:超高压线路 绝缘子串上安装的保护金具 ( 均压环 ) 、超高压线 路上采用的扩径导线等。
超高压线路绝缘子串上安装的保护金具(均压环)
显著特征:极性效应 平均击穿场强: 棒-棒间隙:7.5~20kV/cm (无极性效应) 负极性棒-板间隙:20kV/cm 正极性棒-板间隙:7.5kV/cm
长间隙、直流电压下的击穿电压
从20kV/cm下降为10kV/cm
2、工频交流电压下的击穿电压
特点: 1、棒- 板间隙击穿总是在棒的极 性为正、电压达到峰值时发生, 击穿电压与直流电压下正极性击 穿电压相近 2 、除起始部分外,击穿电压与 距离近似成直线关系,但大间隙 下击穿电压有饱和趋势 3、平均击穿场强 棒-棒间隙:3.8kV(有效值)/cm 棒-板间隙:3.35kV(有效值)/cm
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李华伟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楼307室 hwli@
参考华北电力大学以及湖南大学高压课件,特此致谢!
气隙击穿特性的影响因素
气体种类:空气和高介电强度气体(SF6气体) 电压种类:持续作用电压(直流、交流);冲击电 压(雷电冲击、操作冲击) 电场分布:电极形状、间隙距离、电压极性;当间 隙距离相同时,电场越均匀击穿电压越高 气体状态:一般要折算到标准大气状态
2、稍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a、与均匀电场相似,分散性很小 直流、工频交流(也包括冲击电压)作用下,击穿 电压基本相同 b、不同于极不均匀电场,一旦出现自持放电,立即导 致气隙击穿,而不发生电晕现象 c、稍不均匀电场不对称时,虽有极性效应,但不明显 d、击穿电压和电场不均匀程度有极大关系,越均匀击 穿电压越高
2、利用空间电荷改善电场分布 由于极不均匀电场气隙被击穿前一定先出现 电晕放电,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利用放电 本身所产生的空间电荷来调整和改善空间的电场 分布,以提高气隙的击穿电压。
3、采用屏障改善电场分布(极不均匀电场) 由于气隙中的电场分布和气体放电的发展 过程都与带电粒子在气隙空间的产生、运动和 分布密切有关,所以在气隙中放置形状和位置 合适、能阻碍带电粒子运动和调整空间电荷分 布的屏障,也是提高气体介质电气强度的一种 有效方法。
Kh = k
ω
式中的因数k与绝对湿度和电压类型有关,而 指数 ω 之值则取决于电极形状、气隙长度、电压 类型及其极性。
3、对海拔的校正 我国幅员辽阔,有不少电力设施(特别是输电 线路)位于高海拔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大,空 气变得逐渐稀薄,大气压力和相对密度减小,因 而空气的电气强度也将降低。 海拔高度对气隙的击穿电压和外绝缘的闪络 电压的影响可利用一些经验公式求得。
一、均匀和稍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特性 1、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电压 a、分散性小 直流、工频交流电压(也包括冲击电压)作用下 击穿电压基本相同 b、均匀电场中空气的电气强度大致为30kV(峰值)/cm 经验公式为:
d:间隙距离; δ :空气相对密度; U b 击穿电压峰值
= U b 24.55δ d + 6.66 δ d
K d :空气密度校正因数 K h :湿度校正因数
上式不仅适用于气隙的击穿电压,也适用于 外绝缘的沿面闪络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进行高压试验时,也往往要根据实际试 验时的大气条件,将试验标准中规定的标准大 气条件下的试验电压值换算得出实际应加的试 验电压值。 下面分别讨论各个校正因数的取值: 对空气密度的校正 对湿度的校正 对海拔的校正
我国国家标准规定:对于安装在海拔高于 1000m、但不超过4000m处的电力设施外绝缘,其试 验电压 U 应为平原地区外绝缘的试验电压 Up 乘以海 拔校正因数足Ka即:
U = K aU p
1 而: K a = −4 1.1 − H ×10
式中H 为安装点的海拔高度,单位是m。
第四节 提高气体介质电气强度的方法
4、 操作冲击电压下的击穿 电力系统--操作或发生故障----状态发生突然变化引起电感和电容 回路振荡-----产生过电压,称为操作过电压。 最大相电压的3~3.5倍。 额定电压220kV以上的高压电气设备必须进行操作冲击电压试验。
波形参数:
T1 = 250 µs (1 ± 20%) T2 = 2500µs (1 ± 60%)
Us
t d = t1 + t s + t f
放电时延特点: a、小间隙、均匀场:统计时延远大于放电形成时延 b、大间隙、极不均匀场:放电形成时延远大于统计时延 c、随着冲击电压幅值的不断升高, 放电时延将越来越短
50%冲击击穿电压(U50%)
在多次施加同一电压时,导致其中半数气隙击穿的这一电压值。 冲击系数:U50%与Us之比,在极不均匀电场中,其值均大于1。 伏秒特性
Ub
ts
不同电场气隙伏秒特性比较
a 、极不均匀电场(大间隙) 平均击穿场强较低,放电 时延较长,只有大大提高电 压,才能缩短放电时延。
b、稍不均匀电场(小间隙) 间隙各处场强相差不大,一但 出现电离,很快贯穿整个间隙, 放电时延短。
伏秒特性的应用
两者配合,S2可以保护S1 两者不能配合,不能互相保护 左图表示保护设备绝缘的伏秒特性1与保护间隙的伏秒特 性2配合的情况,这种配合完全正确,因为伏秒特性1的下包 线时时都在伏秒特性2的上包线之上,即任何情况下保护间 隙都会先动作从而保护了电气设备的绝缘
U ≈ δU 0
气隙不很长 ( 例如不超过 1m) 时:该式能足够准 确地适用于各种电场型式和各种电压类型下作近 似的工程估算。
U ≈ δU 0
更长的空气间隙:击穿电压与大气条件变化的 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随电极 形状、电压类型和气隙长度而变化的复杂关系。
除了在气隙长度不大、电场也比较均匀或长度虽 大、但击穿电压仍随气隙长度呈线性增大(如雷电冲击 电压)的情况下,上式仍可适用外,其他情况下的空气 密度校正因数应按下式求取:
1、改进电极形状以改善电场分布 通过改进电极形状的方法来减小气隙中的最 大电场强度,以改善电场分布,提高气隙的击穿 电压。如: a、增大电极的曲率半径 b、消除电极表面的毛刺、尖角
a、增大电极的曲率半径 利用屏蔽来增大电极的曲率半径是一种 常用的方法。以电气强度最差的 “ 棒一板 ” 气隙为例,如果在棒极的端部加装一只直径 适当的金属球,就能有效地提高气隙的击穿 电压。
Ua 间隙系数: k = Ur
三、大气条件对气隙击穿特性的影响 国标规定的大气条件: 压力:p0=101.3kPa(760mmHg); 温度:t0=20摄氏度或T0=293K; 绝对湿度:hc=11g/m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