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庄子镇安堂小学姚景军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另一位数学家苏步青也曾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更是深知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努力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有秩序但又不失轻松的课堂氛围,因势利导。创设师生融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觉得老师既是传授知识的前辈,亦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大朋友。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能画画、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爱笑、美丽整洁的形象都能够深深地吸引把自己当做模仿对象的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

二、抓住文本,激发兴趣

首先,抓好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常用的简单而又非常有效的方法。教师简单的几句话,一个小故事,或是一个演示,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吸引过来,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很快地入情入境。在讲关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时,我针对学生对苏轼不太了解的实际情况,先为学生讲了一段关于苏轼与弟弟相亲相爱的故事,并配以图片,这样带学生了解一番苏轼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顿时高涨,一节课都积极地思考与讨论,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出色。其次,学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游戏、竞赛、表演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那学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荷花》一课,

在指导朗读写景段时,让学生演一演荷花,教师配乐,再让学生来读读片段,再画一画荷花,多种形式将文章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学生就会乐学、好学。

三、尽可能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古时候孟母三迁的故事最能说明,环境中对于人的影响有多大。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来帮助学生尽快爱上读书。一是创设读书的大环境:首先,在班会,晨会,黑板报上多种方式宣传:读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在微信家长群中定期更新“新书推荐”。其次,布置别致的新书展览于图书角,并组织学生前去参观,学生被那五颜六色的彩页和插图,跌宕起伏的内容所深深吸引。另外,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挂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二是减少课外不必要的各种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大量阅读提供充足的时间。适当的时候,可以开设阅读交流课,讨论、交流看书后的感受,老师尽可能帮助学生选择读物,指点学生科学利用休闲时光读书等。三开展有关活动,如举办废旧书籍展销会,让学生拿出自己看过的书籍,推荐给对方,同时也从对方的书中找到自己喜爱阅读的书籍,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四、让学生去“再现”课本故事,还原精彩。教材上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故事不胜枚举。

以前上课对于这些精彩文章总是一读再读,然后再引导同学们运用“想象”去体会一下

课文故事及情节的精彩。美其名曰“想象”,其实,仅靠想象是难于体会其妙处的,充其量只能算是隔靴抓痒,并且这样也给一些思想懒汉以可乘之机,长此以往就会使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消失殆尽。现在对于这些故事、情节的处理方式是采用“演”的方式,情节扮演其中的角色,再现课文的情境。例如我在上《虎门销烟》的时候,对于文中在虎门销烟的具体过程,我叫同学们试着去表演清楚这幅场景的内容。同学们在台下即刻自行分组,讨论,随后就投入表演起来。大部分同学能够很好地再现场景的内容,并且有些同学还有一定的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道具,加进民工的表情,演出了作为有血性的中国人的那种愤慨,不时地引发同学们的情感共鸣,同学们的表演非常到位,不用教师多讲,同学们表演过程中就充分体会到了林则徐那种民族英雄的形象。同学们再现了课文的情境,成为文中的角色,实现了人本对话,大大增强了语感能力。同时通过表演,满足了同学们的成就动机,使他们觉得语文知识可以在表演中去体会,去感悟。学生兴趣盎然。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各抒己见中允许学生的观点相左。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一篇文章、分析一个人物,你站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各不相同。在上《一路花香》这一课的时候,我先叫同学们针对课文的这一题目想象一下,假如是你来写,你们会写些什么内容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内容各异,就是没有一种和作者想的是一样的。然后,开始学习课文。学完课文后,我再问学生:作者为什么去这样的一个名字?里面有什么含义?他赞美了谁?”同学们一下子来了兴趣,各抒己见,这些都是同学们积极思考的思想结晶,对于他们的这种创造性行为,如果又能得到老师的及时肯定,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生发出来。

六、恰当好处的使用简笔画激趣。

简笔画是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运用简笔画,可以使抽象的单调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教师随手挥就的简笔画不仅可以提高在学生心目中地位,让学生觉得你很不一般,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我在教《一路花香》这一课时我首先在黑板上画了各色,各种形状的鲜花嫩草,让学生看,学生一看这美丽的图画,就兴奋起来,兴趣立刻激发起来,不少同学高兴地说:“好多花,真漂亮”。我看看学生的兴趣很高,赶紧就说我们今天来学习《一路花香》,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七、巧妙运用多媒体激趣。

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也是常见的一种方法,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否认,语文教学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既可以为学生初步感知、直观理解和强化记忆创造条件,也可以激发学生探寻知识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上的直观教学,可以使用各种教学多媒体课件、幻灯片、视频片段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翻看小学各个阶段的教材,几乎每一册都有与课文相关的插图、照片等,所起到的正是加强直观化教学的目的,结合课文让学生揣摩这些画面,可以收到自然感受染的作用,从而最大可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能够唤起学生的热情,所以语文课堂上,应该学会灵活使用电脑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丰富教学内容。

当然,除了这些,语文老师自身还应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和表情变化。适当幽默、诙谐的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调节师生间感情,使感情更融洽。学生在轻松环境中既陶冶了情操,又汲取了知识的营养。

另外外教师授课时表情变化也很重要,老师表情随着课文内容改变而相应变化,把自己的感情尽量融合在书本上,学生会被老师这种认真而丰富的表情所感染,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总之,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得当,就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拓展视野,充实生活的动力,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从而真正爱上语文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