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薄膜锂电池及其阴极薄膜材料制备技术

合集下载

全固态锂硫电池电极及电解质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全固态锂硫电池电极及电解质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全固态锂硫电池电极及电解质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吕忠伟;彭锦雪;郑陈熙;龚正良【期刊名称】《电源技术》【年(卷),期】2024(48)4【摘要】全固态锂硫电池(ASSLSBs)兼具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储能体系候选者之一,然而目前实验室使用的粉末冷压技术并不适合实际应用。

因此,开发合适的工艺大规模制备固态电解质膜以及复合正极对促进全固态锂硫电池的实际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以二甲苯作为溶剂,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作为粘结剂,通过浆料涂布工艺制备了具有高离子电导率(4.7×10^(-4) S/cm)的自支撑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膜以及高硫含量(50%质量分数)、高硫载量(4~5 mg/cm^(2))的复合硫正极极片,并研究了其性能。

研究表明:SEBS 质量分数为3%时,电解质膜兼具柔性及高离子电导率;SEBS质量分数为1%的复合硫正极极片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使用固态电解质膜与复合正极极片组装的全固态锂硫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742.9 mAh/g。

【总页数】6页(P622-627)【作者】吕忠伟;彭锦雪;郑陈熙;龚正良【作者单位】厦门大学能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12.9【相关文献】1.基于有机-无机复合固态电解质膜的全固态锂电池制备与性能研究2.格林卡《夜莺》的创作手法与演奏诠释3.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策略4.全固态锂硫电池复合电解质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5.通过双掺杂增强Li_(7)P_(2.9)Sb_(0.1)S_(10.65)O_(0.15)I_(0.2)电解质用于高性能全固态锂硫电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V2O5阴极薄膜研究进展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V2O5阴极薄膜研究进展

e g e st ,s p r rc a g — ic a g r p rya d g o aey r yd n iy u ei h r eds h r ep o e t n o ds ft .Th hn fm sc t o ei hskn f atr o eV2 t i i a ah d nt i ido te y Os l b
维普资讯

28 ・ 8
材料 导报
2 0 年 5月第 2 专辑 Ⅵ 06 O卷
全 固态 锂 离 子 电池 V2 o5阴极 薄膜 研 究进 展
蔡 羽 赵 胜 利 。文 九 巴。 陈海 云。 , , ,
( 河南科技 大学 信息管理研究所 ,洛阳 4 10 ;2 河 南科 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1 703 洛阳 4 10 ) 7 0 3 摘 要 全 固态薄膜锂 离子 电池 由于具有 能量 密度 高 、 环性能和 安全性 能好 等优 点 已成为 目前研 究的 热点。 循 其 中, 2 5薄膜是锂 离子 电池 中一种备 受重视 的阴极 材料 。对 v2 薄膜的 离子扩散 系数 以及 结构特点做 了简单介 v 0 05 绍 , 点评 述 了 v2 薄膜 电极制备和 电化 学性能研 究方 面的发展近 况, 重 并对今后的发展方 向进行 了展望 。
Ab t a t sr c Al s l -t t hnfl Lio atre a eb e xe sv l v siae ea s fterhg n l o i sa et i i - d m - nb teish v e n e tn ieyi e t tdb c u eo h i ihe — i n g
CAIYu , HAO h n l , EN ib 。 Z S e gi W 。 Ju a ,CHEN iu z Hay n

LiNbO3负极薄膜电化学性能及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应用

LiNbO3负极薄膜电化学性能及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应用

LiNbO3负极薄膜电化学性能及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应用胡雪晨;夏求应;岳钒;何欣怡;梅正浩;王金石;夏晖;黄晓东【期刊名称】《物理化学学报》【年(卷),期】2024(40)2【摘要】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具有易微型化与集成化等优点,因此,非常适合为微系统供电。

负极对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现有电池通常采用金属锂作为负极,然而其枝晶生长问题及低的热稳定性限制了相应电池在工业、军事等高温、高安全场合应用。

为此,本文系统研究了LiNbO_(3)薄膜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LiNbO_(3)薄膜呈现高比容量(410.2 mAh·g^(-1))、高倍率(30C时比容量80.9 mAh·g^(-1))和长循环性能(2000圈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100%),以及高的室温离子电导率(4.5×10^(-8)S·cm-1)。

在此基础上,基于LiNbO_(3)薄膜构建出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Pt|NCM523|LiPON|LiNbO_(3)|Pt,其展现出较高的面容量(16.3μAh·cm^(-2))、良好的倍率(30μA·cm^(-2)下比容量1.9μAh·cm^(-2))及长循环稳定性(300圈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6.4%)。

此外,该电池表现出优秀的高温性能,连续在100℃下工作近200 h的容量保持率高达95.6%。

研究表明:LiPON|LiNbO_(3)界面不论在充放电循环还是高温下均非常稳定,这有助与提升全电池综合性能。

【总页数】7页(P89-95)【作者】胡雪晨;夏求应;岳钒;何欣怡;梅正浩;王金石;夏晖;黄晓东【作者单位】东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6【相关文献】1.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负极和电解质材料的研究进展2.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负极和电解质材料的研究进展3.高端耐用全固态锂电池Sn-Ni合金负极薄膜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4.水利水电工程中堤坝渗漏原因以及防渗加固技术探讨5.硅碳复合薄膜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及储锂机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完整版)全固态锂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完整版)全固态锂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全固态锂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周俊飞(衢州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浙江衢州324000)摘要:现有电化学储能锂离子电池系统采用液体电解质,易泄露、易腐蚀、服役寿命短,具有安全隐患。

薄膜型全固态锂电池、大容量聚合物全固态锂电池和大容量无机全固态锂电池是一类以非可燃性固体电解质取代传统锂离子电池中液态电解质,锂离子通过在正负极间嵌入-脱出并与电子发生电荷交换后实现电能与化学能转换的新型高安全性锂二次电池。

作者综述了各种全固态锂电池的研究和开发现状,包括固态锂电池的构造、工作原理和性能特征,锂离子固体电解质材料与电极/电解质界面调控,固态整电池技术等方面,提出并详细分析了该技术面临的主要科学与技术问题,最后指出了全固态锂电池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能;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固体电解质;界面调控1 全固态锂电池概述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简称为全固态锂电池,即电池各单元,包括正负极、电解质全部采用固态材料的锂二次电池,是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10-12]。

全固态锂电池在构造上比传统锂离子电池要简单,固体电解质除了传导锂离子,也充当了隔膜的角色,如图 2 所示,所以,在全固态锂电池中,电解液、电解质盐、隔膜与黏接剂聚偏氟乙烯等都不需要使用,大大简化了电池的构建步骤。

全固态锂电池的工作原理与液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的原理是相通的,充电时正极中的锂离子从活性物质的晶格中脱嵌,通过固体电解质向负极迁移,电子通过外电路向负极迁移,两者在负极处复合成锂原子、合金化或嵌入到负极材料中。

放电过程与充电过程恰好相反,此时电子通过外电路驱动电子器件。

目前,对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的研究,按电解区分主要包括两大类[13]:一类是以有机聚合物电解质组成的锂离子电池,也称为聚合物全固态锂电池;另一类是以无机固体电解质组成的锂离子电池,又称为无机全固态锂电池,其比较见表1。

通过表1 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聚合物全固态锂电池的优点是安全性高、能够制备成各种形状、通过卷对卷的方式制备相对容易,但是,该类电池作为大容量化学电源进入储能领域仍有一段距离,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电解质和电极的界面不稳定、高分子固体电解质容易结晶、适用温度范围窄以及力学性能有提升空间;以上问题将导致大容量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因为局部温度升高、界面处化学反应面使聚合物电解质开貌发生变化,进而增大界面电阻甚至导致断路。

全固态薄膜锂电池原理简介

全固态薄膜锂电池原理简介

全固态薄膜锂电池原理简介全固态薄膜锂电池是一种薄膜化的锂/锂离子电池,是利用各种成膜技术在某种衬底(如单晶硅片)上依次沉积正极集流体、正极膜、固体电解质膜、负极膜、负极集流体来构成,根据需要在薄膜电池上沉积3.0~5.0μm厚的封装层对薄膜电池进行保护。

其基片的选择范围很广,包括玻璃、陶瓷、硅片、塑料、金属片等;而且可以制备成多种形状和尺寸,可直接集成在电路中,还可以作为智能卡、传感器、微电子与微机械系统等方面与之匹配的微电源,在军事、医学、航天领域的用途尤为突出。

薄膜锂电池工作原理跟普通的锂/锂离子电池一样,与传统的镉镍电池、氢镍电池相比,具有更高的比能量,更优越的充放电循环性能,自放电速率小,无记忆效应;与液态电解液锂离子电池相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不存在气胀、电解液分解的问题,工作温度范围广,耐振动、冲击。

1 正极膜正极膜的研制对薄膜锂电池来说至关重要,它是决定薄膜锂电池性能的关键。

目前文献报道的制备正极膜的方法最多,主要有:溶胶-凝胶法、化学气相沉积法、静电喷雾沉积法、脉冲激光沉积法、激光高温灼烧法、射频磁控溅射法等。

2 负极膜薄膜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制也很重要,早期锂金属通常被作为薄膜锂电池的负极材料。

但由于其较低的熔点(181℃)和较高的化学活泼性,在较高的温度下工作很难保持稳定。

K.S.Park等人采用RMP 方法在Pt/Ti/SiO2/Si衬底上沉积了氮化锡薄膜,电化学性能测试发现室温、100、200℃下该负极膜具有非常好的循环性能。

W.H.Lee等对SnOx(x=1.01、1.25、1.43、1.87、2.00)薄膜做了详细的研究,在第一次循环过程中,锡的氧化物会分解,一部分氧和锂反应产生氧化锂,从而造成充放电容量的损失,影响薄膜的循环性能;解决方法之一是用纯金属或者合金来作薄膜电池的负极膜。

S.J.Lee等用RMP法分别沉积了Sn、Sn-Cu、Sn-Zr-(O)膜,电化学性能测试显示Sn同Zr 的合金膜有良好的循环性能。

全固态锂电池的电极制备与组装方法

全固态锂电池的电极制备与组装方法

全固态锂电池的电极制备与组装方法发布时间:2021-11-18T00:04:51.236Z 来源:《福光技术》2021年18期作者:苏彭波[导读] 全固态锂电池由于具有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能量密度高等特点,在化学电源领域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 311215摘要:全固态锂电池由于具有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能量密度高等特点,在化学电源领域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因全固态锂电池是一种使用固体电极材料和固体电解质材料,不含任何液体的锂电池,所以全固态锂电池的电极制备以及组装与现有液态锂电池的方法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全固态锂电池;电极制备;组装方法消费电子、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对当下电化学储能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

受限于电极匹配性、液态电解质组分和电池结构,传统锂离子电池已难以同时提升安全性及能量密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述领域的发展。

归功于固体电解质高的化学及电化学稳定性、高热稳定性和高机械强度,全固态锂电池有望实现高能量正极与金属锂负极的匹配使用,兼顾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已成为新型电化学储能器件的热点研究方向。

1.基于氧化物固体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电池目前处于研究热点的氧化物固体电解质有3种,分别为钙钛矿结构、石榴石结构以及NASICON结构然而,不论其化学组分如何,晶粒电导率高低,宏观尺寸下的电解质块体或片材需要将氧化物粉体颗粒烧结成陶瓷坯才能够达到室温电导率超过10?4S/cm数量级,这就使得正极层与电解质层之间的界面呈现出以下三方面问题:①正极材料与电解质接触为“固相-固相”一维的有限接触。

接触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界面阻抗的数值,较差的物理接触带来弱的界面传荷能力,继而电池更容易发生极化;②在电池循环过程中的电极应变带来应力积累,促使电极/电解质界面、电极颗粒间界面的物理接触恶化;③电极材料氧化还原所对应的电势与电解质电化学稳定窗口不匹配,界面相的生成带来正极中的锂损失、界面不可逆钝化、电解质表面离子传导失活。

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工艺

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工艺

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工艺引言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性能、高能量密度的储能装置,在移动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隔膜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分隔阳极和阴极,防止短路和内部反应,保障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生产工艺。

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种类隔膜是锂离子电池中关键的功能层,根据不同的材料和结构,主要分为聚合物隔膜和陶瓷隔膜两类。

聚合物隔膜聚合物隔膜是锂离子电池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隔膜类型,由聚合物材料制成。

主要有聚丙烯(PP)膜和聚乙烯(PE)膜两种。

1.聚丙烯膜: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耐化学品性和机械强度,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隔膜材料之一。

其制备工艺主要包括拉伸薄膜法、浅沟法和纳米孔洞法等。

拉伸薄膜法是最常用的制备聚丙烯膜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加热、拉伸和冷却等工序,使聚丙烯分子排列有序,形成一定孔隙结构。

随后的涂覆、抽湿和烘干等工序可进一步改善膜的性能。

2.聚乙烯膜:聚乙烯膜相对于聚丙烯膜来说,具有更高的电导率和更好的热稳定性。

其制备工艺与聚丙烯膜相似,主要包括拉伸薄膜法和浅沟法等。

不同的制备条件可以调控膜的孔径和孔隙度,从而实现对电池性能的调整。

陶瓷隔膜陶瓷隔膜是以无机陶瓷材料为基底制成的隔膜,其主要材料有氧化铝(Al2O3)、氧化锆(ZrO2)和磷酸铁锂(LiFePO4)等。

陶瓷隔膜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耐化学品性和机械强度,适用于高温、高功率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电池应用。

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生产工艺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准备、成膜、后处理和质检等环节。

原料准备原料准备是隔膜生产的首要步骤,主要包括聚合物材料的配制和陶瓷材料的制备。

1.聚合物材料的配制:根据隔膜的要求,将聚丙烯或聚乙烯等聚合物材料按一定比例配制成溶液。

溶剂的选择和添加剂的调配均对隔膜的性能起重要作用。

2.陶瓷材料的制备:陶瓷隔膜的制备需要对陶瓷材料进行制备和加工。

例如,将氧化铝通过球磨或其他方法制备成一定颗粒度的粉末,再通过烧结和压制等工艺制备成陶瓷薄膜。

全固态薄膜锂电池0.3Ag-V2O5|LiPON|Li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全固态薄膜锂电池0.3Ag-V2O5|LiPON|Li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维普资讯
赵 胜利 等 : 固态 薄 膜 锂 电 池 0 3 gV O5LP NI i 全 . A — 2 iO L 的制 备 及 电化 学 性 能 l
9 1
全 固态薄膜锂 电池 0 3 V2 5LP N i . iO l 的制备及 电化 学性能 Ol L
P N 电解质 薄膜具有 很好 的锂 离子 导 电 能 力 , O 室温 离
子 电导 率 为 1 6 1 一 S c 电子 电 导 率 < 1 ‘ / . × 0 / m, O S a m。在 电流 密度 7 A/mz 电压 1 O 3 5 条件 下全  ̄ e , .~ .V
固态薄膜锂 电池 03 gV2 5I i0N I i . A - O P L 的循 环 性 L
赵 胜 利 , 九 巴 祝 要 民 秦 启 宗 文 , ,
(. 1 河南科 技大学 材 料学 院 , 河南 洛 阳 4 1 0 ;2 复 旦大学 激 光化 学研究 所 , 70 3 . 上海 2 0 3 ) 0 4 3
摘 要 : 采 用 紫外 脉 冲激 光 沉 积 ( L P D)法 制 备 了 面阻抗 , 薄膜锂 电池 在容 量 、 环性能 等方 面都显 著 使 循
V O 和 LP N 薄膜 。在 电 压 1 0 . V, 25 iO . ~4 0 充放 电速 率2 C时, 以厚度 1 0 m 的 0 3 — O 0n . AgV2 5薄膜 为 阴极
组装 的液 态电解质 电池循 环 10 次后 稳 定 容 量仍 为 00
20 6 mAh g 表 现 出 良好 的循 环性 能 。P D 沉积 的 L— /, L i
于 提高薄 膜 电极 材料 的 比容量 和循环 性 能。我们 已经 采用 P D技 术 成 功 制 备 了表 面 粗 糙 度 较 小 、 度 均 L 厚 匀 、 针孔 和裂 缝 的 L P 无 iON 电解 质 薄膜 , 电化学 性 其 能令人 满意 [ 。为探索 全 固态薄膜 锂 电池制备 的新 工 g ] 艺 , 一步 改善 其性 能 , 文 采 用 P D沉 积 电极 薄 膜 进 本 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32010年第12期(总第147期)NO.12.2010(CumulativetyNO.147)China Hi-Tech Enterprises摘要:电子产品小型化、微型化、集成化成为当今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从而需要电池的微型化。

微电池在未来便携式电子设备、国防装备及微电子机械系统 (MEMS )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受到人们的重视。

文章介绍了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的原理和结构,以及阴极薄膜的制备技术,展望了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电池;全固态薄膜锂电池;阴极薄膜;溅射法;脉冲激光沉积法;电子束蒸发法中图分类号:TM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2-0043-03全固态薄膜锂电池及其阴极薄膜材料制备技术梁 科(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航空工程学院电子教研室,四川 广汉 618307)电子产品小型化、微型化、集成化成为当今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从而需要电池的微型化。

微电池在未来便携式电子设备、国防装备及微电子机械系统 (MEMS) 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前,国内外积极开展研究的微电池系列有:锂电池、锌镍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

其中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由于具有重量轻、体积小、循环寿命长、能量密度高、使用温度范围宽和安全性能好等优点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全固态薄膜锂电池主要由阴极膜、阳极膜和电解质膜构成,其电池性能的主要决定于阴极材料的性能,所以薄膜锂电池的性能也取决于阴极薄膜的性能。

近年来,如何成功获得性能优良的阴极材料成为热门前沿课题之一,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欧共体等一些大公司和研究机构纷纷致力于阴极膜研究和开发。

本文旨在介绍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结构和原理,并总结阴极薄膜的制备技术,以期为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的结构和原理电池的结构也极大地影响着电池的性能,它密切关系到电池的容量和Li + 离子的传输速率。

最优化的构件方式是组成高性能薄膜锂电池的重要条件。

图1给出了典型的薄膜锂电池的结构型,主要部分是阴极模、固体电解质膜和阳极膜。

可以通过某种基底(如单晶硅片)上依次沉积阴极电流收集极、阴极膜、固体电解质膜、阳极膜、阳极电流收集极构成简单的薄膜锂电池。

除了电流收集端(通常用导电金属附着在基片表面制备)以外,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的阴极、阳极、电解质压缩点、谐波、邻道功率比等。

邻道功率比衡量由放大器的非线性引起的频谱再生对邻道的干扰程度。

(4)杂散输出与噪声。

在发射系统中,射频末级功率放大器输出功率的范围可小至毫瓦级(便携式移动通信设备)、大至数千瓦级(发射广播电台)。

为了要实现大功率输出,末级功率放大器的前置放大电路必须要有足够高的激励功率电平。

根据工作频率和输出功率等要求,可以采用FET、射频功率集成电路等作为射频功率放大器。

本系统采用了日立公司的功率放大芯片PF01411A 来实现完成该任务,如图6所示。

PF01411A 具有线性失真小,输入功率要求低 (0dBm 即可),增益控制范围可达90dB,效率可达 45%,最大输出功率可达5W。

MCU 可通过电压控制端Vapc 来对输出增益进行控制,以实现对射频输出功率的控制。

图6 输出功率可控的射频功率放大电路三、结语本文研制改进了零中频解调技术、载波电路、信号调制电路及射频功率放大电路,特别是对读卡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射频信号处理单元作了深入的研究,实验表明,研制电路的简单、实用、可靠。

参考文献[1] ISO/IEC FDIS 18000一6:2003(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and data capture techniques 一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for item management air inter-face 一Part 6: Parameters for air interface commnnications at 860-960MHZ[S].[2]段研.RFID 国际标准18000系列使用中的问题[J].2008,(6).[3]郎为民,陶少国,杨宗凯.RFID 标准化体系研究[J].电子器件应用,2006,(8).作者简介:赖树明 (1981-),男,广东茂名人,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多功能电子测量仪。

- -44都是以固态薄膜的形式依次参差附着,并且外部以绝缘的保护层包裹。

图1 薄膜锂电池的横截面示意图锂电池原理上是一种锂离子浓差电池,固态薄膜锂电池的正、负两极通常由两种锂离子嵌入化合物或聚合物组成。

充电时,Li +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态,正极处于贫锂态,同时电子的补偿电荷从外电路供给到负极,放电时则相反。

如图2所示:图2 锂电池原理示意图在锂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处于从正极→负极→正极的运动状态。

锂电池中的就像一把摇椅,摇椅的两端为电池的两极,两极的锂浓度随着一极的升高而另一极降低,而锂离子就像运动员一样在摇椅间来回奔跑,类似一种摇椅式机制。

所以锂电池又叫摇椅式电池,其原理又被称为摇椅式原理。

二、阴极薄膜材料的制备技术制备阴极薄膜材料主要有两种沉积工艺,即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其中物理气相沉积法又包括:磁控溅射 (Magne-tron sputtermg)、电子束蒸发沉积、脉冲激光沉积 (PLD)等。

化学方法主要是溶胶凝胶方法。

本文就目前制备阴极薄膜材料常用的4种方法做简单介绍:(一)溅射法1.溅射技术是利用高能离子轰击靶材形成溅射物流,在衬底表面沉积形成薄膜的一种镀膜技术。

溅射技术包括射频磁控溅射、反应溅射、多元靶溅射及离子束溅射。

其中,磁控溅射由于沉积速率可以比其他溅射方法大很多,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薄膜沉积方法。

由于优良的结构稳定性和循环性能,氧化钴锂被广泛应用在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中。

在薄膜锂离子电池研究中也经常使用其薄膜作为阴极材料。

Jang 等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得到LiCoO 2薄膜,研究得出薄膜中颗粒变小可以提高电压循环稳定性从而提高容量和能量密度。

2.H. Y. Park 等在不同偏压下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沉积LiCoO 2了阴极薄膜,循环伏安和充放电测试表明沉积过程中采取不同基体偏压对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有着明显影响。

采用这种方法可不需要后续退火过程,而直接用于薄膜电池的阴极材料。

3.刘文元等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非晶态和不同取向的多晶LiCoO 2薄膜,利用XRD 和SEM 研究了不同温度退火后LiCoO 2薄膜的结构和形貌。

以具有不同结构的LiCoO 2薄膜为阴极、含氮磷酸锂薄膜为电解质以及金属锂薄膜为阳极,成功地制备了电化学性能不同的全固态薄膜锂电池。

由电化学研究结果表明, LiCoO 2薄膜的结构和多晶取向决定了薄膜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采用具有一定取向的多晶LiCoO 2薄膜制备的全固态薄膜锂电池具有最佳的性能,稳定放电容量达到55.4μAh/cm 2·μm,充放电循环次数超过450次。

4.LiNiO 2理论容量较高,比LiCoO 2价格便宜,对环境污染也较小,所以有希望成为取代LiCoO 2的电极材料。

H.K.Kim等以LiNiO 2为靶材,O 2/(Ar+O 2)比为0.1气氛下,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沉积得到非晶态LiNiO 2薄膜,在700℃氧气气氛下快速热退火10分钟后得到结晶的LiNiO 2薄膜。

采用经快速热退火处理的LiNiO 2薄膜阴极(厚1.13μm)组装的全固态薄膜电池显示出稳定的循环性能。

作者指出,经快速热退火处理的LiNiO 2薄膜阴极是制备高性能全固态薄膜电池很有希望的阴极材料。

5.A.Urbano 等人用射频磁控溅射的方法制备了Li x NiO y薄膜,为Li x NiO y 阴极膜的溅射提供了部分依据。

Duksu Kim 等人首先用射频磁控溅射的方法制备了有良好电化学活性的LiNi x Co 12x O 2阴极膜,实验对两种不同摩尔比合成靶材溅射的LiNi x Co 12x O 2阴极膜作了对比研究,指出在氩气和氧气(摩尔比为2∶1)混合压为1.33Pa、溅射功率密度1.23W/cm 2条件下,LiNO 3、NiCO 3和Co(NO 3 )2·6H 2O 按摩尔比1.05∶0.5∶0.5合成粉末靶,在Pt(50nm)/SiO 2/Si(100)衬底上溅射的LiNi x Co 12x O 2膜,经过快速退火处理,有良好的容量保持性能。

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容量只有很少的降低。

Cheng L L 等讨论了在不同条件下制备的LiCoO 2薄膜的性能,结果表明在250℃条件下以Si 基板为衬底,氧气分压在0.665~1.33Pa 范围内,可以制得纳米晶型的LiCoO 2薄膜,当氧气分压高于1.33Pa 或低于0.665 Pa 时,会有Co 3O 4杂相产生,这说明氧气分压在制备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还讨论了退火温度对LiCoO 2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当退火温度分别为500℃、600℃、700℃时,电池的放电容量分别为41.77、50.62和61.16Ah/(cm 2·μm) 。

6.Dudney 研究发现由于在溅射过程中难以控制和优化锂锰氧计量比,LiMn 2O 4晶态薄膜电极的循环性能和内阻表现出的再生能力比LiCoO 2差。

(二)脉冲激光沉积法1.PLD 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一开始由于气相镀膜方式占据了制膜方法的统治地位和PLD 方法本身的发展不够,并没有受到重视。

1987年PLD 因成功制备YBCO 高温超导薄膜而发展起来,近些年来,更是在制备铁电薄膜中得到广泛应用。

它的基本过程是将一束高功率脉冲激光聚焦到符合化学计量比的陶瓷烧结靶表面上,靶表面瞬时局部温度可达103℃~104℃,蒸发出含有靶材成分的等离子体羽辉,羽辉中包含处于基态和激发态的原子、分子、团簇和高能电子,这些粒子以较高的能量到达加热的基片表面而成膜。

使用该方法制得的膜的主要优点是:污染小;薄膜与靶材的成份保持一致;逸出粒子具有较大的能量,沿衬底表面的扩散较为激烈,沉积速率高;另外,在制膜的过程中,脉冲重复频率低,原子在两次脉冲蒸发间有足够的时间扩散到吉布斯自由能最低位置,这样有利于薄膜生长,提高薄膜质量。

Sriehe 等用248nm激光制备了LiCoO2和LiMn2O4薄膜。

复旦大学化学系激光化学研究所薛明喆等采用脉冲激光沉积结合高温退火的方法在不锈钢基片上制备了LiFePO4薄膜电极,充放电测试表明,LiFePO4薄膜具有3.45~3.40V的充放电平台,与LiFePO4粉体材料相当,首次放电容量为27mAh/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