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天线自动控制器的设计实现j
卫星便携站天线自动对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卫星便携站天线自动对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图]0 引言目前,在卫星便携站对星方面,通常根据公式计算方位角和俯仰角的理论值,使用机械磁罗盘显示便携站天线的实际方位角和俯仰角,手动调整便携站天线实现对星。
这种传统对星方式存在以下三个缺点:(1)由于方位角和俯仰角理论值公式是基于真北进行计算的,而机械磁罗盘显示的是磁北方向,存在一定的磁偏角,磁偏角随经纬度的不同,其值也不同,并且每年都发生变化,因此根据公式计算的方位角和俯仰角的理论值与实际精确对星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2)读取机械磁罗盘的时候,不同的操作人员会产生不同读取误差,通常会出现±1°~±3°的读取误差;(3)采用手动调整便携站天线对星的方式,对方位角和俯仰角的调整幅度不能做到精确控制,这一点对窄波束便携站天线对星的影响尤为明显。
以上原因导致传统对星方式存在找星难度大、对星耗时多、对星精度差的问题,这一问题在陌生地域表现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卫星便携站的通信效能针对传统对星方式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卫星便携站自动对星系统,该系统是一个附加在实装设备上的自动对星工具,以PIC单片机为核心,通过采集和处理GPS数据、方位俯仰传感器数据和卫星信号强度数据,控制高精度步进电机自动调整便携站天线方位角和俯仰角,从而实现快速、自动、精确对星。
1 相关研究在卫星便携站对星方面,文献提出了采用GPS采集便携站地理位置信息,通过公式计算当前便携站方位角和俯仰角理论值,采用传感器采集便携站方位角和俯仰角的实际值,手动调整便携站方位角和俯仰角,通过对比理论值和实际值实现辅助对星。
这些辅助对星方式的优点有两个:采用GPS模块采集地理位置信息,根据公式计算便携站方位角和俯仰角的理论值,提高了效率;采用传感器模块代替了机械磁罗盘,消除了对星过程中的读取误差。
但是,也存在两个缺点:因为磁偏角的存在,导致计算出的理论值并不是实际精确对星值;仍然采用手动对星方式,对星精度不高,不能真正达到完全自动对星。
天线测试系统自动控制技术探讨与实践

天线测试系统自动控制技术探讨与实践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持续深入,社会已经进入到了全新的发展进程中,这也为各大社会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而站在天线测试系统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在其中合理的引入自动化控制技术,不仅能够将原本以人工模式为主的测量操作转变为自动化测量模式,还能够将这部分测量到的数据信息上传至对应的服务器当中展开更加高效的管理。
同时,涉及的管理人员也可以在充分结合生产需求的基础上,明确不同生产线的具体情况。
因此,文章首先对天线测试系统自动控制技术的基本概述展开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天线测试系统自动控制技术的实现措施。
关键词:天线测试系统;自动控制技术;实现措施引言:在目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随着各类现代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天线测试系统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优化,如果仍旧在其中采用较为传统的人力天线测试方式,不仅会大幅度降低整体测试效率,也会影响到天线的测试质量,不利于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因此,这就需要在以往天线测试系统的基础上,合理地引入自动控制技术,通过两者之间的充分结合来实现自动化测试,这样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人力资源方面产生的消耗,也有利于提升整体测试效率。
所以,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对于自动控制技术在天线测试系统领域应用的重视程度,确保其能够在天线测试系统当中更好地发挥出自身所具备的实际作用。
一、天线测试系统自动控制技术的基本概述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各界对于天线的需求量正在逐步提升,但在天线生产企业当中,其内部所开展的测试工作,大部分情况下所采用的都是手动操作网络分析仪等方式。
然而,由于需要检测的产品数量比较多,并且测试项也比较复杂,涉及了大规模的数据信息记录工作,导致后续数据信息的记录与管理在技术层面上存在着较为显著的不足之处,由此可以看出,这种过于传统的手工记录模式,很难满足提升生产效率的基本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充分发挥出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仪器设备所具备的自动化特征,在内部合理地引入自动控制技术,以此为基础来替代原本的手工工作模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各类网络分析仪器的可操作性特征,还可以降低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量,促进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的同步提升[1]。
卫星天线自动控制器的设计实现j

卫星天线自动控制器的设计实现j首先,卫星天线自动控制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指令生成和执行。
下面将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数据采集卫星天线自动控制器需要获取相关的数据,如卫星的位置数据、天线的当前位置数据以及环境数据(如风速、温度等)。
可以使用传感器来进行数据的采集,如GPS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可以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给控制器。
2.数据处理获得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以得到可识别的信息。
这包括对卫星位置数据进行解析和计算,对天线位置数据进行解析等。
可以使用相关的算法和数学模型来对数据进行处理,以得到所需的信息。
3.指令生成根据处理后的数据,自动控制器可以生成对天线运动的指令。
根据卫星位置数据和天线当前位置数据,可以计算出天线需要移动的方向和距离。
根据风速等环境数据,可以生成合适的指令以调整天线的姿态以及防止因风力引起的移动。
4.指令执行生成的指令需要发送给天线,以实现天线的运动。
可以使用电机或舵机等控制装置来执行指令。
控制装置可以根据指令控制天线的方向和角度,并实时反馈天线的状态信息。
在实现卫星天线自动控制器时,还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软件设计需要设计合适的软件来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指令生成和执行等功能。
可以使用编程语言来编写相关的代码,并利用相关的开发工具来辅助开发。
2.硬件设计需要选择合适的处理器和传感器,并设计相应的电路板和接口电路。
可以使用单片机或嵌入式系统作为控制器的核心,同时考虑到可扩展性和性能需求。
3.通信设计需要通过通信协议将控制器与卫星天线连接起来,以实现数据的传输和指令的执行。
可以选择合适的通信技术,如串口通信、蓝牙通信或以太网通信等。
4.算法设计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设计合适的算法,以实现数据处理和指令生成等功能。
可以利用数学模型和相关的算法来完成这些任务。
总结起来,卫星天线自动控制器的设计实现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指令生成和执行等方面。
卫星天线指向机构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第 4 第 8期 4卷
to u e o r aie t e h r cso n ih tr ue c nr lo h aelt n e n on i g me h n s r d c d t e lz h ih p e iin a d h g oq o to ft e s t l e a t n a p itn c a im. g i
5 n r a me t t es eigerri ls h n ±2 ” i tt n r t n po e s hc a e l e 0 iet lmo n . h t rn r s esta i e o 8 w t asai ay moi rc s ,w ih c n rai h o o z
力 矩 可 达 到 5 m。在 带 5 g 动惯 量 的模 拟 负 载 时 ,定 位 误差 小 于 ± 8且 运 动 过 程 平 稳 ,实 现 了指 向 机 构 高 0N 0km 转 2”
精度大力矩控制 ,对于卫星综合性能的提高具有 重要 的意义与应用价值 。
关 键 词 :轴 角 解 码 ;矢 量 控 制 ;高精 度 ;大 力 矩 ;高 可 靠 中 图分 类号 :T 2 1 P 7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8 8 2 1 )80 3 —5 0 16 4 (0 10 —0 60
Co t o y t m sg n a ia in f r Po ii n S r o o t n a n r lS se De i n a d Re lz to o sto e v fAn e n
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自动跟踪系统分析

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自动跟踪系统分析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自动跟踪系统是一种能够自动调整天线方向,以接收卫星信号并实时转换为电视信号播放的系统。
这种系统通常由天线、控制器和实时追踪设备组成。
天线是系统的核心组件,用来接收卫星信号。
天线一般由反射面和馈源组成,反射面用来聚集卫星信号,馈源则用来将信号传输到接收器。
天线的设计和制造对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需要考虑到频率范围、增益、方向性和抗干扰能力等因素。
控制器是系统的关键部分,负责检测和分析卫星信号,并根据信号强度和方向调整天线的位置。
控制器通常采用微处理器和传感器来实现。
微处理器负责接收和处理传感器提供的数据,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算法进行控制决策。
传感器则用来监测天线的方向和信号强度,常见的传感器包括罗盘、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等。
实时追踪设备是系统的辅助组件,用来提供当前位置和时间信息。
实时追踪设备通常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加速度传感器等技术,可以实时获取设备的经纬度、高度和运动状态等参数。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控制器准确计算天线的位置和方向,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整个系统的工作流程如下:控制器通过传感器获取当前的位置和方向信息,然后根据预设的卫星参数,计算出天线需要指向的位置和方向。
接着,控制器通过驱动机构调整天线的位置,使其与目标卫星保持最佳的信号接收角度。
一旦天线调整完成,卫星信号就会经过反射面和馈源,传输到接收器进行信号处理和解码,最终转换为电视信号并播放。
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自动跟踪系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它可以为移动车辆、船只和户外活动提供高质量的卫星电视信号,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观看喜欢的电视节目。
这种系统还可以在突发事件和灾害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灾区提供及时的信息和娱乐服务。
要实现高精度的自动跟踪,系统需要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和精确性。
天线的制造工艺和控制算法的设计都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
卫星信号的传输和解码也需要考虑到信号干扰和多径效应等因素,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基于C8051F120单片机的船载卫星天线自动跟踪控制系统设计

载 体 上 实 现 多媒 体 通 信 、 收看 同 步 卫 星 电视 、 网
星 与 外 界 保 持 联 系 , 因 此 ,需 要 船 上 的卫 星 通 讯 天 线 始 终 对 准 卫 星 .与 其 它 运 动 载 体 相 比 ,要 求 船 载 卫 星 跟 踪 系 统 具 有 较 快 的响 应 , 以满 足 航 海 时 卫 星 天 线 纵 倾 、横 滚 、 俯仰 变 化 ,保 障 了通 讯
Ab t a t I h s pa r a a t ma i n e n y t m s e i n d wih i g e h p pr c s o , GPS sr c : n t i pe , u o tc a t n a s s e i d sg e t S n l c i o e s r , s n l _ u s r c i g sg a e e v r a d d g t l o pa s wh c a k e t a k n o e s e a t n i g e p le ta k n i n l c ie n i i m s . i h c n ma e t c i g pr c s x c l a d r a c h r y r pi l . a dy K e wo d : s n l h p pr c s o : c n r l n  ̄; s t n me s r ; e v n t r c i e a  ̄ n a y r s ig ec i o e s r o to i po i o a u e s r o u i u i s; e e v n e n t
随着 卫 星通 信 技 术 水 平 的 发 展 ,在 运 动 中实
现 与卫 星 实 时通 信 变 得 越 来越 普 遍 ,包 括 在 运 动
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自动跟踪系统分析

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自动跟踪系统分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高清电视节目的需求不断增加,卫星电视成为了许多家庭的首选。
卫星电视信号的接收需要一个良好的天线系统,并且尤其是在移动环境下,天线的位置需要不断调整以保持信号的稳定。
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自动跟踪系统应运而生。
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自动跟踪系统主要由天线、信号解调器、控制系统和自动定位装置组成。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探测信号强度和方向,自动调整天线的方向,以保证卫星信号的稳定接收。
下面将对其原理和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自动跟踪系统采用的是GPS定位技术。
通过GPS系统,天线可以实时获取所在位置的经纬度信息,进而根据卫星位置信息来进行自动调整。
这样,即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天线也能准确地锁定卫星信号,无需人工干预。
这种自动定位装置大大提高了天线的接收精度和稳定性,确保了卫星信号的连续接收。
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自动跟踪系统使用了先进的信号探测技术。
系统通过内置的信号解调器,可以实时监测卫星信号的强度和方向。
一旦信号受到干扰或者方向发生偏离,控制系统就会及时调整天线的方向,以维持信号的稳定接收。
这种智能化的信号探测技术,使得移动环境下的卫星电视接收变得更加可靠和便捷。
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自动跟踪系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无论是在陆地车辆、船舶还是飞机上,都可以安装这种系统进行卫星电视接收。
而且,系统本身不受什么限制,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卫星信号,使得用户在不同地区、不同网络环境下均能获得稳定的卫星电视节目服务。
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自动跟踪系统是一种先进的卫星电视接收技术,具有自动定位、智能探测和高度适应性等特点。
它不仅可以满足移动环境下的卫星电视接收需求,还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和可靠的收视体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自动跟踪系统还会不断改进和完善,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卫星电视服务。
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自动跟踪系统分析

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自动跟踪系统分析随着卫星电视的普及,人们对接收视信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特别是在偏远地区或移动车辆中。
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自动跟踪系统应运而生。
这种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卫星信号,调整天线的角度和方向,以保证良好的信号接收质量。
本文将从系统结构、工作原理和发展方向三个方面对这种天线跟踪系统进行分析。
一、系统结构1. 天线系统:包括射频天线、驱动机构和位置传感器。
2. 控制系统:包括信号处理、运动控制和自适应算法。
3. 电源系统:包括电池和充电系统。
4. 机械结构:包括机架和天线的支撑结构。
其中,射频天线用于接收卫星信号,驱动机构用于控制天线的方向和角度,而位置传感器用于测量天线的位置和方向。
控制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它通过信号处理、运动控制和自适应算法来实现自动跟踪功能。
信号处理主要是为了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进行预处理和滤波。
运动控制则主要是控制驱动机构的转动和天线的位置。
自适应算法则主要是通过对信号强度和方向的自适应调整,来优化系统的稳定性和接收质量。
电源系统则主要是为整个系统提供电力,以保证其正常工作。
机械结构则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支撑和连接部件,其稳定性和刚性与整个系统的性能密切相关。
二、工作原理1. 天线系统通过位置传感器实时感知自身的方向和角度,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控制系统。
2. 控制系统利用自适应算法,根据卫星信号的强度和方向,实现驱动机构的自动控制。
3. 驱动机构控制天线转动和移动,以便实现最佳的信号接收。
4. 通过信号处理和预处理,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进行滤波和调整。
5. 经过信号处理和运动控制的优化,系统实现自适应跟踪,并保证卫星信号的稳定和质量。
三、发展方向目前,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自动跟踪系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逐渐成为卫星电视接收的主要方式之一。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需求的不断变化,这种系统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卫星天线跟踪控制器的研制*卢洪武李天平杜军周茂霞(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50014,济南;第一作者49岁,男,教授)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用A T89C51单片机实现的卫星天线跟踪控制器的控制原理,硬件结构及软件设计方法.关键词卫星天线;跟踪控制;单片机中图分类号由于地球重力分布的不规则性及太阳风压等对地球同步轨道上的通信广播卫星的影响,使卫星在轨道位置上发生偏移。
当卫星使用年久时,其姿态控制能力下降,漂移现象更为严重。
因此,没有跟踪控制系统的天线指向将偏离卫星。
从另一方面考虑,采用大口径天线接收Ku波段信号时,因频率高主波束宽度较窄,因此,易受风力或自身形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天线指向偏离卫星,使天线接收增益大幅度下降,造成通信或广播信号中断。
所以研制一种高可靠性的卫星天线自动跟踪控制系统,对保证卫星信号接收质量意义重大。
1天线控制原理卫星天线跟踪控制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
卫星天线的调整分搜索和自动跟踪两个过程。
搜索是调整天线对准预设卫星的过程,事先操作者将卫星天线接收不同卫星所对应的天线俯仰角和方位角及星号输入控制器并保存,系统工作时,首先根据输入的星号由微控制器发出控制指令,使天线转动到预存的指向位置,此时天线已基本对准卫星,可以收到信号。
之后,控制系统进入寻优和自动跟踪状态。
自动跟踪与搜索过程不同的是它以实际接收的卫星信号大小作为调节依据,搜索完毕时接收机已接收到卫星信号,但是天线并未准确对星,控制器控制天线在一定范围内反复扫描,找到接收信号最强的位置,测出信号的大小并存储,以后即以此信号与后续信号比较。
当发现接收信号与存储的极值之差,超过了规定的范围时,则应控制天线重新寻优,使天线指向最佳,找到新的信号最大值,并用新极值代替原极值,从而保证天线处于最佳指向状态。
【3】2 硬件电路设计系统采用AT89C51微处理器做主控制器,扩展一片8255 I/O接口芯片,组成键盘和显示电路,用作卫星编号,接收点经纬度及跟踪控制方式命令的输入和天线俯仰角、方位角、跟踪控制反馈信号的显示。
P1口和3位半A/D转换器MC14433连接,通过AD625仪用放大器及数控模拟开关组成天线俯仰、方位角度信号和天线自动跟踪信号的调理和输入通道。
系统扩展一片74LS377做输出控制通道。
MPU根*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115009)收稿日期:2005-12-18据欲寻卫星的所需角度及E b/N o信号的大小,经过分析比较、计算处理,发出控制指令,控制俯仰、方位电机驱动天线进行上、下、左、右扫描,从而自动对准和跟踪卫星。
AT89C51的串行口经MAX232电平转换后和PC机通信记录不同卫星的天线角度信息或漂移卫星不同时间的运动规律,作为卫星天线控制器的自动跟踪控制依据。
2.1角度信号和跟踪控制参考信号采集电路设计卫星天线跟踪控制器是闭环控制系统,为保证系统可靠工作,必须选取稳定可靠的角度传感器,使采集的角度数据准确可靠。
图2给出具体设计电路。
综合考虑成本、技术要求和技术难度,经分析比较、实验,角度传感器采用了旋转电阻式,它由精度高,线性好,温度系数小的恒流源3R3和多圈电位器与传动机构组成。
当天线转动时,由传动机构带动俯仰、方位角度传感器中的多圈电位器旋转,使多圈电位器的阻值发生变化,因为多圈电位器与集成恒流源3CR3串联,所以多圈电位器中间抽头输出的电压和天线转动角度成线性关系。
当3CR3输出10mA电流,多圈电位器W7、W8的阻值为500欧时,方位角的转动范围是±90.0°,对应的电压变化范围是0~5000mV,当角度变化0.1°时,电压变化2.78mV。
经AD625仪表放大器调理变成稳定的0~2000mV的电压变化,以适应MC14433A/D转换器的输入要求。
A/D转换后的数字信号经MPU换算显示±90.0°范围的角度信号。
跟踪控制参考信号Eb /No经LM741调理与俯仰、方位角度信号同时送入模拟切换开关4052分时进行A/D转换后,送入MPU作为搜索和自动跟踪的依据。
2.2跟踪控制参考信号的选择选取与接收卫星信号成线性关系且稳定可靠,不受干扰的跟踪控制参考信号,它是控制天线跟踪3跟踪控制软件设计【1】对卫星的跟踪有两种方式:程序跟踪和自动跟踪,程序跟踪是根据预测的卫星轨道信息和天线波束的指向信息来驱动跟踪系统的;自动跟踪是地球站根据收到卫星所发射的信标信号来驱动跟踪系统使天线自动对准卫星。
由于卫星位置受影响的因素太多,无法长期预测卫星轨道,故目前大部分地球站都采用自动跟踪方式。
按跟踪原理,自动跟踪可分为三种:步进跟踪、圆锥扫描跟踪和单脉冲跟踪。
由于步进跟踪原理和设备比较简单,并能很方便的与计算机结合。
在卫星定位精度不断提高和计算机控制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地球站使用步进跟踪制。
因此本文重点分析步进跟踪方法。
3.1 步进跟踪方法比较【1】在步进跟踪体制中,天线的进动分为搜索步和调整步两种,搜索步动作之后,整个跟踪系统就开始工作,包括对角度数据采样,场强记忆和比较等,待经过若干次搜索,并确定天线应该调整的方向后,天线就回到原来的位置,然Array后向卫星方向转动一步,这最后一步就称为调整步。
调整步和搜索步的主要区别在于经调整步后天线不会回到原处,而搜索步则不一样,不管搜索步动作多少次,只要完成规定的次数后,天线就回到原处。
搜索步和调整步可以是分开的,也可以是同一步。
同一步的逻辑关系简单,但由于干扰的影响会引起误动作。
例如天线本身是向偏离卫星的方向转动,收到的场强信号应该比原来位置的小,如果此时出现偶然的干扰影响使收到的瞬时场强大于原来位置的场强,这时就会得到错误信息,认为转动方向正确,天线仍向原方向继续转动,结果使天线偏离卫星。
因此,同一步式步进跟踪体制一般不采用。
如果搜索步与调整步分开,以双向搜索等调整步步进跟踪为例,搜索开始时,天线先向右运动四步,取场强值为a,然后向左退八步取场强值为b。
如果a>b,则调整步走五步,相当于天线在原出发点向右调整一步;如果a<b,则调整步走三步,相当于天线在原出发点向左退一个调整步。
相距八步的两个信号的差值比较大,一般不会出错。
双向搜索等调整步式步进跟踪把搜索步与调整步分开。
一般要求搜索步距大,这样驱动天线运动前后的信号电平差值就大,容易判定出天线波束与卫星间的位置关系。
而调整步距较小,以避免天线波束一下子越过卫星,这样可降低系统的跟踪精度误差。
这种方式调整步距不变,寻优时间长,相对双向搜索变调整步式步进跟踪方式而言,跟踪误差稍大一些。
3.2卫星天线跟踪控制软件设计【1】【2】一般步进跟踪方式的驱动电机采用步进电机,为了降低系统成本,使驱动设备简单可靠。
我们研制的卫星天线跟踪控制系统采用的是三相交流电机,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该系统是一个数字闭环系统,搜索、调整步距可以用天线转动的角度来度量。
根据卫星天线主瓣波束宽度估算公式φ0.5=70(λ/D),当采用D=4.5米天线接收Ku波段信号时,λ取0.025米,φ0.5=0.39度,可以设搜索步距最大为0.2度,调整步距最大为0.05度。
图3是根据双向搜索等调整步式步进跟踪原理设计的控制程序流程图, P=1时启动方位轴电机,P=2时启动俯仰轴电机。
位置反馈数存于B,就是把天线现位置的角度值通过信号调理和A/D转换成轴角数字信号存于B内。
接着是“搜索步距选择子程序”,就是根据上述公式(8)计算出搜索步距Δθi并令其为S,再接下去的是一条指令(B+S步→B)是指天线由原位置向前转动S步,并把这个新的轴角数字值存于B内。
指令“位置闭环子程序”是把执行指令(B+S步→B)后的轴角数字值B与指令执行前的轴角数字值B两者之差值,即需要调整的步数角度(B+S– B)=S步,由CPU发出控制指令驱动天线向前转动S步,达到所要求的位置。
当天线到达前进S步的位置后,执行“取场强信号子程序”,为适应数字信号解码过程,天线先在该位置上等待几秒钟,再对信号电场值采样5次并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再求平均后把该值存入m1中,然后命令天线再后退2S步,并把指令(B-2S步→B)执行后新的位置反馈数存储在B,经“位置闭环子程序”推动天线达到新位置,天线先在该位置上等待几秒钟后再对信号电场取样并进行上述处理后存入m2中,再将第二个位置信号值m2与第一个位置的信号值m1之差存入存储器A,然后经逻辑指令判别A,如果A≥0表示第二个位置比第一个位置靠近卫星。
进而比较这个差值A究竟有多大,如果A≥Δ(Δ为采样电路的灵敏度),表示偏离卫星的距离还比较大,所以原来的天线位置应该向后退一个调整步,指令(B+S步→B,B-Z步→B)就是执行这个目的,Z=θi,θi是由上述公式(7)计算出的调整步距,它与双向搜索前后两点上的电场差值A有关。
因为从原位置开始,天线共走了(S-2S+S-Z)=-Z步,由位置闭环子程序推动天线到新位置后,系统重新开始双向搜索。
如果差值A <Δ,则表示天线在原位置上的波束已很接近卫星,此时可以认为系统在该平面内已跟踪到位了,天线只要回到原位置就可以了,执行指令(b+S步→B)就是这个目的,因为天线从原位置走过的总步数为(+S-2S+S)=0,由位置闭环子程序推动天线回到原始位置。
接着系统判别是哪个平面完成了跟踪过程,如果P=1,只完成了方位平面内的跟踪,系统回到左侧P=P+1=2的指令,启动俯仰轴电机,开始双向搜索,直到两个信号的差值A<Δ,天线回到原位置,完成俯仰平面内的跟踪,此时P=2,指令程序停止,系统进入休息状态。
如果出现m2-m1=A<0的情况,即天线在前进位置比在后退位置更靠近卫星,此时可令m1-m2→A,然后再判别A是否大于Δ,如果A>Δ,说明天线在原位置上波束偏离卫星还比较大,则应在原位置上向前调整一步,指令(B+S步→B,B+Z步→B)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因为从原位置开始,天线共走了(S-2S+S+Z)=Z步,位置闭环子程序就推动天线向前调整一步。
新位置上系统又将开始新的一轮双向搜索。
如果A<Δ,表示天线原位置已接近卫星,也可以认为已跟踪到卫星。
所以天线回到原来位置就可以认为在该平面内系统已完成跟踪任务。
并将此时的跟踪参考信号送(33H)最大值存储单元。
以下过程与A≥0的过程同,不再解释了。
为了防止因大风等意外原因改变天线位置或卫星漂移较快时,造成卫星接收系统不能正常工作,两次跟踪寻优的间隔不采取定时的办法,而采用随时采集5次跟踪参考信号并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再求平均后送(34H)和原最大值(33H)比较,若(33H)-(34H)>2Δ,则开始下次跟踪寻优,(2Δ为跟踪信号允许跌落值),否则继续等待,这样即保证了卫星天线系统的正常工作,又不至于使驱动系统频繁工作影响电机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