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剂载冷剂和润滑油

合集下载

制冷机安全教育培训内容(2篇)

制冷机安全教育培训内容(2篇)

第1篇一、培训目的为了提高员工对制冷机的安全意识,掌握制冷机的安全操作规程,预防事故的发生,确保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特进行制冷机安全教育培训。

二、培训对象1. 制冷机操作人员2. 维修保养人员3. 管理人员4. 与制冷机相关的工作人员三、培训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为2-3天。

四、培训内容一、制冷机基础知识1. 制冷机的分类及工作原理2. 制冷剂、润滑油及辅助设备的作用与特性3. 制冷机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二、制冷机安全操作规程1. 操作前的准备工作a. 检查制冷机及辅助设备是否完好b. 确认制冷剂、润滑油及冷却水充足c. 了解制冷机的工作状态2. 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a. 操作人员应穿戴好防护用品,如手套、眼镜、口罩等b. 操作过程中,严禁触摸高温、高压部件c. 注意观察制冷机运行状态,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操作d. 操作过程中,严禁擅自离开工作岗位3. 操作后的注意事项a. 关闭制冷机及辅助设备b. 检查制冷剂、润滑油及冷却水是否充足c. 对制冷机进行日常保养三、制冷机故障处理1. 故障现象及原因分析2. 常见故障处理方法3. 故障排除注意事项四、制冷机维修保养1. 维修保养的目的及意义2. 维修保养的周期及方法3. 维修保养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五、制冷机事故案例分析1. 制冷机爆炸事故案例分析2. 制冷剂泄漏事故案例分析3. 制冷机火灾事故案例分析六、应急处理及救援1. 事故应急预案2. 应急处理流程3. 救援措施七、法律法规及安全规章制度1.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2. 企业安全规章制度3. 员工安全责任八、考核与总结1. 培训考核2. 培训总结3. 提出改进措施五、培训方法1. 讲座法: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解,使员工对制冷机安全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事故案例,使员工认识到制冷机安全的重要性。

3. 实地操作法:让员工亲自操作制冷机,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4. 角色扮演法:模拟事故现场,让员工掌握应急处理及救援技能。

第3章制冷剂与载冷剂

第3章制冷剂与载冷剂

5
常用制冷剂
R22(二氟一氯甲烷,CHF2Cl)
• 最广泛使用的中温制冷剂,已进入被限制和禁止 使用进程(第二批,2030年起禁止使用)。 • 属安全性制冷剂A1,其毒性略大于R12。 • 化学性质不如R12稳定,与有机物的“膨润”作用 更强。 • 广泛用于冷藏、空调、低温设备中。在活塞式、 离心式、压缩机系统中均有采用。 • 对大气臭氧层仅有微弱的破坏作用,可作为R12的 近期、过渡性替代制冷剂。
2013-7-31
5
常用制冷剂
无机物自然工质-CO2
• 上世纪30年代被氟利昂所代替,近年来受到广 泛关注; • 优点:环境友好、优良的经济性、良好的安全 性和化学稳定性; • 缺点:较低临界温度(31.1℃)和较高临界压 力(7.37MPa),使得CO2系统效率低。 • 有望广泛应用于汽车空调、热泵、食品冷冻领 域。
2013-7-31
5
常用制冷剂
共沸混合制冷剂
• 一定蒸发压力下蒸发时具有几乎不变的蒸发温度 ,而且蒸发温度一般比组成它的单组分的蒸发温 度低,扩大了应用温度范围。 • 一定蒸发温度下,共沸制冷剂单位容积制冷量比 组成它的单一制冷剂的容积制冷量要大。 • 共沸制冷剂化学稳定性较组成它单一制冷剂好。 • 全封闭和半封闭压缩机中,采用共沸制冷剂可使 电机得到更好的冷却,电机绕组温升减小。 • 一定情况下,采用共沸制冷剂可使能耗减少。
2013-7-31
5
常用制冷剂
混合制冷剂-非共沸制冷剂
• 没有共沸点,定压下蒸发或者凝结时,气相和液 相成分不同,温度也在不断变化。 • 优点1:节能,实现近似劳伦兹循环; –利用定压下相变不等温的特性,与实际热源的 变温特点相适应,可以减小冷凝器和蒸发器的 传热不可逆损失。 • 优点2:实现各纯质制冷剂的优势互补。 • 不足:系统泄漏会引起混合物成分变化。

制冷技术原理与应用基础课件第2章 常用制冷工质及其性质

制冷技术原理与应用基础课件第2章 常用制冷工质及其性质
但无论何种制冷剂,都是某些方面较优,而又难免存在不 足,完全满足上述各种要求的制冷剂并不存在。因此,应根据 工程实际要求,首先满足主要要求,对于不足之处则采取措施 加以弥补,从而找出最佳方案。
制冷技术
2.2.1 制冷剂代号与种类
由于制冷剂种类繁多,为了书写和表达方便,国际上统一 规定了制冷剂的简化代号,可用的每种制冷剂均有唯一的、国 际统一的代号,代号与种类是相关的。常用制冷剂按组成区分 有单一制冷剂和混合制冷剂;按化学成分区分有有机制冷剂和 无机制冷剂。
制冷技术
2.3 环境影响指标
自1974年,莫林纳(M.J.Molina)和罗兰(F.S.Rowland) 提出臭氧层问题以来,大量的研究和大气实测数据表明, 臭氧层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目前,臭氧层被破坏问题以成 为全球性环境问题。
2.3.1 根据环保观点的命名 2.3.2 消耗臭氧物质对环境的破坏作用 2.3.3 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
链 烷 烃 的 卤 族 元 素 衍 生 物 制 冷 剂 编 号 规 则 为 R(m1)(n+1)(x)B(z) ; 链 烯 烃 的 卤 族 元 素 衍 生 物 制 冷 剂 编 号 规 则 为 R1(m-1)(n+1)(x)B(z);环烷烃的卤族元素衍生物制冷剂编号规则 为RC(m-1)(n+1)(x)B(z);如制冷剂中无Br,则在编号中不出现 B(z)项;对于同分异构体,在后面加英文字母来区别。
制冷技术
第2章 常用制冷工质及其性质
2.1制冷剂的演化过程 2.2制冷剂的选用原则 2.3环境影响指标 2.4制冷剂的热力性质 2.5制冷剂的化学性质与实用性质 2.6制冷剂的溶解性质 2.7常用制冷剂 2.8载冷剂简介 2.9润滑油简介
制冷技术

制冷剂与载冷剂

制冷剂与载冷剂
燥器。 ( A )。
A对
B错
空调用制冷技术
空调用制冷技术
C 10PPM
D 5PPM
空调用制冷技术
(单选)
5、氨制冷剂的代号是( D ) 。
制冷剂载冷剂
A R718
B R12
C R22
D R717
空调用制冷技术
制冷剂载冷剂 (单选)
6、R407C的热力性质与( C )相近。
A R718
B R12
C R22
D R717
空调用制冷技术
制冷剂载冷剂 (单选)
A 易燃易爆有毒 B 溶于水 C 不溶于润滑油 D 与铜及铜合金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空调用制冷技术
制冷剂载冷剂
(判断)
12、R134a制冷剂的热力性质与R12制冷剂相同,所以不用做任何
改变,就可以替代R12用于制冷设备(B
)。
A对
B错
空调用制冷技术
制冷剂载冷剂 (判断)
A
13、混合制冷剂有共沸溶液和非共沸溶液之分。 ( )
较高温度下遇明火可引起爆炸
备注
0.5% 爆炸极限
空调用制冷技术
制冷剂
2 常用制冷剂的性质
(2)氟利昂 氟利昂的共性:
(1)存在“冰堵”现象 (2)存在“镀铜”现象 (3)对某些高分子材料存在“膨润”作用 (4)不燃或燃烧性较低,不爆,无毒或毒性小
空调用制冷技术
制冷剂
2 常用制冷剂的性质
(2)氟利昂 氟利昂的分类:
制冷剂与载冷剂
空调用制冷技术
主要内容
制冷的基本理论知识
1、制冷剂的性质 2、载冷剂的性质
空调用制冷技术
1 制冷剂的分类与命名
制冷剂

制冷技术:载冷剂

制冷技术:载冷剂

2.2 载冷剂在间接冷却系统中,将制冷机产生的制冷量传递给被冷却物体的中间介质称为载冷剂。

如中央空调中的冷冻水在冷水机组的蒸发器内被冷却,经过水泵输送到空调房间后去冷却空气,这里,冷冻水就是载冷剂。

采用载冷剂的优点是能使制冷装置的各种设备集中布置在一起,减小制冷剂管路系统的总容积和减少制冷剂的充注量,施工安装方便。

其缺点是增加了一套载冷剂系统,整个系统比较复杂,而且在被冷却物和制冷剂之间增加了一级传热温差,增加了冷量损失。

理想的载冷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应满足下列要求:(1)在工作温度范围内应为液体。

沸点要高,凝固点要低,而且都应远离工作温度;(2)载冷剂循环运行中能耗要低。

也就是说要求载冷剂的比热要大,密度要小,粘度要低;(3)比热大,在使用过程中可减少载冷剂的循环量,同时载冷剂的温度变化不大;(4)载冷剂的工作要安全可靠。

稳定性要好,对管道及设备不腐蚀,应不燃不爆,对人体无毒害;(5)导热系数大,可减少换热设备的传热面积;(6)价格低廉,便于获得。

常用的载冷剂是水,但只能用于高于0℃的条件。

当载冷剂温度要求低于0℃时,一般采用盐水,如氯化钠或氯化钙水溶液;或采用乙二醇或丙三醇等有机化合物的水溶液。

1.1.1盐水溶液盐水可用作工作温度低于0℃的载冷剂。

常用的盐水是有氯化钙(CaCl2)或氯化钠(NaCl)配制成的水溶液。

常用在制冰等场合。

盐水的性质与盐溶液的浓度有关,图2-1示出了NaCl盐溶液与CaCl2盐溶液的相平衡图。

图中左右各有一条曲线,左边是析冰线,右边是析盐线。

两曲线的交点称为冰盐合晶点(或称为共晶点)。

水平线是凝固线。

由析冰线可知,溶液的析冰起始温度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由析盐线可知,溶液的起始析盐温度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

冰盐合晶点是盐水的最低凝固点,共晶浓度的盐水性质与纯液体的性质相同,即结晶时温度不变,液相与固相的浓度相同。

氯化钠水溶液合晶点的温度(称作共晶温度)为-21.2℃,质量浓度为23.1%(称作共晶浓度),氯化钙水溶液在合晶点上二者的参数分别为-55℃和29.9%。

制冷剂与载冷剂

制冷剂与载冷剂

制冷剂与载冷剂制冷剂是制冷机中的工作介质,故又称制冷工质。

制冷剂在制冷机中循环流动,在蒸发器内吸取被冷却物体或空间的热量而蒸发,在冷凝器内将热量传递给周围介质而被冷凝成液体,制冷系统借助于制冷剂状态的变化,从而实现制冷的目的。

载冷剂又称冷媒,是在间接供冷系统中用以传递制冷量的中间介质。

载冷剂在蒸发器中被制冷剂冷却后,送到冷却设备中,吸收被冷却物体或空间的热量,再返回蒸发器重新被冷却,如此循环不止,以达到传递制冷量的目的。

本章主要介绍制冷剂必备的特性以及常用制冷剂和载冷剂的主要性质。

2.1 制冷剂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中的制冷剂是一种在系统中循环工作的,汽化和凝结交替变化进行传递热量的工作流体。

系统中的制冷剂在低压低温下汽化吸热(实现制冷),而在高压高温下凝结放热(蒸汽还原为液体)。

有适宜的压力和温度,并满足一定条件的可作为制冷剂的物质大约有几十种,常用的不过十几种。

在空调、冷藏中广泛使用的制冷剂不过几种。

2.1.1制冷剂的种类与编号2.1.1.1制冷剂的种类与分类可作为制冷剂的物质较多,其种类如下:1)无机化合物,如水、氨、二氧化碳等。

2)饱和碳氢化合物的氟、氯、溴衍生物,俗称氟利昂,主要是甲烷和乙烷的衍生物,如R12、R22、R134a等。

3)饱和碳氢化合物,如丙烷、异丁烷等。

4)不饱和碳氢化合物,如乙烯、丙烯等。

5)共沸混合制冷剂,如R502等。

6)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如R407C等。

通常按照制冷剂的标准蒸发温度,将其分为三类,即高温、中温和低温制冷剂。

所谓标准蒸发温度,是指在标准大气压力下的蒸发温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沸点。

1)高温(低压)制冷剂:标准蒸发温度t s>0℃,冷凝压力Pc≤0.2~0.3MPa。

常用的高温制冷剂有R123等。

2)中温(中压)制冷剂:0℃>t s>-60℃, 0.3MPa<Pc<2.0MPa。

常用的中温制冷剂有氨、R12、R22、R134a、丙烷等。

3)低温(高压)制冷剂:t s≤-60℃。

制冷原理与装置

制冷原理与装置
BACK NEXT
2、制冷剂的特性与选择
说明:从最早的乙醚、到氨、到氟利
昂、到现在的环保制冷剂,制冷剂对 制冷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3、制冷设备的结构及特点
说明:制冷设备是制冷技术在实际工
程中,实现制冷目的的关键所在。制 冷设备结构性能的好坏,对制冷装置 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BACK NEXT
HOME BACK NEXT
火箭推力系统与高能物理 所有大型的发射的飞行器均使用液氧作氧 化剂;宇宙飞船的推进也使用液氧和液氢; 观察研究大型粒子加速器产生的粒子的氢泡 室要用到液氢。
LHC-CERN 27km超导磁 体过冷态超 流氦冷却
HOME BACK NEXT
第一章 制冷的热力学基础
§1-1 相变制冷 ★ §1-2 绝热膨胀制冷 ★ §1-3 制冷热力学特性分析 ★
1951年半导体制冷技术的开发、应用为制
冷技术又开拓了一个新领域,它对卫星、 激光、航天技术等高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保证。
BACK NEXT
四、国内发展概况(简介) 解放前冷库容量不足三万吨。解放后有
了较大的发展,1954年研制成功第一台 制冷压缩机,1959年冷库容量达到35万 吨,1967试制成功蒸汽喷射式制冷机, 1968年第一台吸收式制冷机问世,1971 年第一台螺杆式式制冷压缩机问世, 1982年冷库容量达到250万吨。
等)为工质,通过对其压缩,然后对这些高
压气体进行绝热膨胀(或绝热放气),从而
获得温度很低的液化气体。
BACK NEXT
三、制冷技术的研究内容 1、各种制冷方法、制冷原理和制冷系统
说明:制冷方法很多,简介普冷范围常用
的四种制冷方法,重点讲解蒸汽压缩式制 冷的基本原理、制冷循环及其热力计算方 法、制冷剂的特性与选择以及制冷设备的 结构特点和传热计算。制冷系统在本课程 的设备部分作总体介绍,详细内容留待后 续课程《制冷装置设计》讲解。

制冷剂与载冷剂

制冷剂与载冷剂
简写符号规定为R(m简写符号规定为R(m-1)(n+1)(x)B(z) R(m 数值为零时省去写, 数值为零时省去写,同分异构体则在其最后加小写 英文字母以示区别。 英文字母以示区别。 正丁烷和异丁烷例外, R600和R600a(或R601)表示 正丁烷和异丁烷例外,用R600和R600a(或R601)表示
制 冷 原 理 与 装 置
2、工作温度范围内有合适的压力 和压力比
蒸发压力≧之比不宜过大
制 冷 原 理 与 装 置
3、单位制冷量 0和单位容积制冷量 v较 单位制冷量q 和单位容积制冷量q 单位制冷量 大。 4、压缩机的理论比功 小,循环效率高。 、压缩机的理论比功w小 循环效率高。 5、等熵压缩终了温度t2不能太高,以免 、等熵压缩终了温度 不能太高, 润滑条件恶化或制冷剂自身在高温下分解。 润滑条件恶化或制冷剂自身在高温下分解。
共沸混合工质
简写符号为R5( 简写符号为R5( )( ) 括号中的数字为该工质命名的先后顺序号,从00开始 括号中的数字为该工质命名的先后顺序号, 00开始
制 冷 原 理 与 装 置
三、 制冷剂的环保化替代
1、制冷剂破坏臭氧层问题及温室效应 、
1975年美国学者提出,含氯的氟利昂中 年美国学者提出, 年美国学者提出 的氯原子会破坏臭氧层。 的氯原子会破坏臭氧层。 根据该理论, 根据该理论,含氯的氟利昂中的氯原子 在平流层会分离出来, 在平流层会分离出来,与臭氧分子作用生 成氧化氯和氧分子。氧化氯能与臭氧作用, 成氧化氯和氧分子。氧化氯能与臭氧作用, 重又生成氯原子和氧分子。这样不断重复, 重又生成氯原子和氧分子。这样不断重复, 使臭氧大量被破坏。 使臭氧大量被破坏。 该理论于1995年得到了诺贝尔化学奖。 年得到了诺贝尔化学奖。 该理论于 年得到了诺贝尔化学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