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ppt
合集下载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特庸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苏教版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 宋徽宗接位,大赦(shè)天 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 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 岁。死后谥号“文忠公”。
苏轼又名苏东坡,二十岁就中进 士,名震朝野;三十八岁就担任 密州太守,豪气冲云。由于“乌 台诗案”,五年后不幸含冤入狱, 后被贬官黄州,身居闲职。
一、字音
qǐn zǎo
阿里山,山美水美人更美 一:幽山绿水锦绣地,曲谣传唱阿里山。 二:山秀美,水灵丽,世外桃源在阿里。 三:清澈透亮姊妹潭,幽深静默阿里山。 四:复古水灵山翠,无限风光阿里。 五:无边林海阿里山,古雅静水神木奇。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
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
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乐者,
于是 高兴地
想 没有共同游乐的人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一起
清澈透明 睡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水草 交叉错杂 原来是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不过
户
欣然 念 遂 寝 空明 交横 盖
耳
考考你
门 高兴地,愉快地 想,考虑 于是, 就 睡,卧 清澈透明 交叉错杂
• 4.学生想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这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思考、讨论: 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月色图?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 水空明竹 柏——藻荇 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如 皎洁、澄清、
临其境
透明
• 5.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 “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教研课定稿)

。哪
只是
清闲的人 像 罢了
重点句四: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 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 罢了。
本文叙述了何事?六要素分别是什么?文章的思路是怎 样的?
(尽量用文中词语概括)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一起在承天寺
的庭院中赏月。 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欣然起行
寻张怀民
他在遭贬途中怡然自得,一路享受自然风光,人情风物。
初贬黄州时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
通判杭州时沉浸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景
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
远谪岭南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食荔枝》;
流放海南时仍高歌“枝头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春景》。
比喻
月下美丽的竹 柏倒影
藻荇交横 表现了月影的摇曳多姿,
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作用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这个境界也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恬
冰
静
清
敞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玉
亮 盖竹柏影也。
洁
的
的
豁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 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 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此文,带给读者 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答 谢中 书书 》
句式 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 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 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 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 ,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资料链接 苏轼黄州期间的作品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浣溪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学 以致用
自学课文《书上元夜游》 对照注释和译文,独立译读课文并完成下面 的句式。
读 明其意
半门曰户。——《说文解字》
读 明其意
自学检测
相与步于中庭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 赏幽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
•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资料链接 写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 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 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等说他写诗讽刺 “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 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经过长时间的审 问折磨,苏轼差一点掉了脑袋。经过多方营救,十 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 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 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真实记录了他当时生 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 心境。
我从 苏轼
中(具体语句)中,读出了 的感情/心情。我的理是: 。
资料链接
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 宋孝宗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件PPT

析重点
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 表现在何处?
(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3)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4)欣赏月下美景.
4.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
• 苏轼被贬,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 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 现了乐观豁达、坦荡的生活信条。
示例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 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凡人”雅趣。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和我们现在说的“闲人”是 同一种人吗?请简要分析。 【答案】 不是。作者所说的“闲人”是指具有闲情雅致、能够欣赏月 夜美景的人,而现在所说的“闲人”是指没有事情要做的人。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无一字写月却处处写月,被世人称为写月的传神 之笔,请简要分析。
【答案】 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 草,使人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月光。
示例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竹 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侧面烘托月光的澄澈,二者相结合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 美妙境界。
1.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 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2.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心境吧!用乐观的心态应 对生活中的磨难,把挫折当作攀登人生高峰的垫脚石,拥抱一个诗意的 人生!
3. 在社会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急剧膨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 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我们还需保持一颗平静空明之心。要善于观 察和寻找围绕在我们周围的种种美和善的东西。
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苏轼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
法四大家”
资料链接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 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 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 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闲人”
惆怅、悲凉、旷达
记
赏月缘由 叙述
承
天
庭中月色 描写 惆怅感慨
寺 夜 游
月下感慨 议论
豁达乐观
合新作知探导究入
2.如何理解:“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至”看起来十分轻淡,好象不假思索,却 包含着能与之赏月者只有张怀民一人。可见两个 人的关系甚笃。“寻”值得玩味有两层含义:其一 :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很有可能在赏月。只是 不知他在庭中赏月,还是出门歩月呢?因此要寻 寻。其次:“寻”与“访”不同,寻有一种急于找到 的迫切,写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 切心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语言特点:多用散句间用整齐句, 节奏舒缓, 风格散淡。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
法四大家”
资料链接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 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 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 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闲人”
惆怅、悲凉、旷达
记
赏月缘由 叙述
承
天
庭中月色 描写 惆怅感慨
寺 夜 游
月下感慨 议论
豁达乐观
合新作知探导究入
2.如何理解:“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至”看起来十分轻淡,好象不假思索,却 包含着能与之赏月者只有张怀民一人。可见两个 人的关系甚笃。“寻”值得玩味有两层含义:其一 :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很有可能在赏月。只是 不知他在庭中赏月,还是出门歩月呢?因此要寻 寻。其次:“寻”与“访”不同,寻有一种急于找到 的迫切,写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 切心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语言特点:多用散句间用整齐句, 节奏舒缓, 风格散淡。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精品PPT课件

文本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
是因为月色很美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清闲的人
预习与交流
积累重点词语
一词多义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只是 今义: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罢了 今义: 耳朵
预习与交流
•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 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作者链接
陶弘景(452536年),字通明, 南朝梁时丹阳秣陵 (今南京)人。曾担 任诸王的侍读,后隐 居句曲山,可是, “国家每有吉凶征讨 大事,无不前以咨询, 月中常有数信,时人 谓为‘山中宰相’”。
背景链接
谢中书即谢征,字 元度,陈郡阳夏人, 曾作中书鸿胪,所以 称之为谢中书。陶弘 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 称道江南山水之美, 笔笼山川,纸纳四时, 文辞清丽,为六朝山 水小品名作。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
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与父 亲苏洵、弟弟 苏辙并称为 “三苏” ,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
写作背景
•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 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 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 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 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 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 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 “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 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 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 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 生活的一个片段。
记承天寺夜游背诵用(共20张PPT)

第2页,共20页。
苏东坡的黄州
❖ 苏东坡在黄州生活四年又四月,计作诗220首 ,词66首,赋3篇,文169篇,书信288封, 合计740篇,是他文学成就的顶峰时期。在 这里,他以秀美的山水为知音,启迪灵感 ,张扬个性,抒写灵性。满腹锦绣既然不 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化作光耀千古的 文明华章。
第3页,共20页。
苏轼 一是哪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
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 三个月,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 文章,苏轼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 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 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 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 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 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 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 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 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苏轼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悄悄的透进窗纱,一眼晶莹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两句一正写,一侧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难道你不为此刻触景生情
苏东坡的黄州
❖ 苏东坡在黄州生活四年又四月,计作诗220首 ,词66首,赋3篇,文169篇,书信288封, 合计740篇,是他文学成就的顶峰时期。在 这里,他以秀美的山水为知音,启迪灵感 ,张扬个性,抒写灵性。满腹锦绣既然不 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化作光耀千古的 文明华章。
第3页,共20页。
苏轼 一是哪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
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 三个月,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 文章,苏轼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 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 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 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 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 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 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 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 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苏轼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悄悄的透进窗纱,一眼晶莹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两句一正写,一侧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难道你不为此刻触景生情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第1课时)

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澄澈透明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生植物 交错纵横 大概是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 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哪个 地方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 当于“罢了”
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 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 了。
1.请默写杜牧的《泊 秦淮》一诗。
__烟__笼__寒__水___月__笼__沙__, __夜__泊__秦__淮__近___酒__家__。。 __商__女__不__知___亡__国__恨__, _隔___江__犹__唱__《___后__庭__花。》。
2.根据课文填空 ⑴_光__潋___滟__晴__方__好__,山色空蒙雨亦奇。 ⑵_缺__月___挂__疏__桐___,漏断人初静。 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一___蓑__烟__雨__任___平__生__。 ⑷人生如梦,__一___樽__还__酹__江___月__。
3.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欣然(高兴的样子)起行 ⑵念(想到)无与乐者 ⑶相与(一起)步于中庭 ⑷积水空明(澄澈透明) ⑸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⑹盖(大概是)竹柏影也 ⑺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翻译下列句子
⑴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 照进门里,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 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1.背诵全文。 2.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再见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 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 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 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 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 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 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 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 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正要脱衣睡觉, 只见月光照入门内, 我(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 地动身出门。
2.欲:想。
3.户:门。
4.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重点字词:
5.念:想。 6.乐:名词动用,游乐。 7.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 人。 8.遂:连词,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 译文: • 想到没有和我一同 游览作乐的人, • 就到承天寺去找张 怀民。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记承天寺夜游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héng
suì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w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耳。
二读:读顺文章
要求:全班齐读课 文,读准字音、节 奏,读出感情,初 步感受月夜美景。
• 译文:庭院的地面,
沐浴在像积水那样 清澈透明的月色之 中, • 水中有像藻、荇似 的水草交错纵横, • 原来那是竹子和柏 树枝叶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耳。
• 重点字词:
18.何:疑问代词,哪。 19.但(1)古义:连词,只 是。(2)今义:但是, 表转折。 20.闲人(1)古义:悠闲自 在的人。(2)今义:无 所事事黄
冈市南,南唐初年建
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
年)赐名承天寺,其规
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
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
承天寺
金光闪烁的“月台”
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检查听音效果 suì
遂
qǐn
寝
yǔ
与
zǎo
藻
xìng
荇
héng
横
bǎi
柏
wú
吾
一读:读准字音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在课文中标注不认识的 字词。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重点字词:
11.亦:副词,也。 12.寝:睡觉。
• 译文:
•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 • 于是,(我们)一起 13.相与:一同,共同。 在庭院中散步。 14.于:介词,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重点字词:
15.空明:清澈透明。 16.交横:交错纵横。 17.盖:表示推测,原 来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结 ,合 交注 流释 讨, 论了 。解 大 意 。 小 组 合
教师点拨
学生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重点字词:
1.解:解开,脱下。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那天夜晚,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 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 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 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 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 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达标测评 suì qǐn yǔ zǎo
xìng
héng
bǎi
wú
请解释下列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考虑,想到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于是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 睡觉 盖竹柏影也 原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预习下一课
例句如下: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 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放声朗读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竹子和松 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如何高效地背诵文言文
1.背诵文言文的口诀:先理解,后记忆 ,多回顾,效率高。 2.帮你支一招----教你一种背诵文言文的 方法----“三抓”背诵法。 3.“三抓”背诵法:此法在理解的基础上 ,抓“领头字”、“领头句”、“过渡 句”,以达到背诵目的的方法。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 感情?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 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 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 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 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 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 难的人格魅力。
• 译文: •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 •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呢? •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 人这样的“闲人” (清闲的人)罢了。
请解释下列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考虑,想到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于是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 睡觉 盖竹柏影也 原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今后你们还会学到很多有关“月” 或其他意象的诗句,要注意积累。 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同学习苏轼 的一篇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看看他是怎样描绘月下美景的?
(宋)苏轼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 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 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 家。著有《水调歌头·丙辰 中秋》、《赤壁赋》、《念 奴娇· 赤壁怀古》等。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八大家:宋朝的苏洵、 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欧阳修,唐朝的韩愈、柳 宗元。
苏轼(1037-1101)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 “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 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 通判,知密州、徐州、湖 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 罪贬黄州。
以《记承天寺夜游》例
•
时间(年、月、日、夜),解衣……, 月色……,欣然……。念……者,遂 至……。怀民……,相与……。
庭下……,水中……,盖……也。 何夜……?何处……?但少……耳。
• •
合作讨论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 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清澈透明 •竹柏—藻荇 交横
• 清丽淡雅
比喻
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作者 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 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 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 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 能够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 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 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 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古往今来,月 亮是古代文学 的重要意象之 一,描写月亮 的文学作品不 计其数。大家 想一想,你能 举出你学过的 古诗词中含有 “月”的诗句 吗?
古代诗词中含有“月”的诗句
•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 •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 月何时照我还。
2.欲:想。
3.户:门。
4.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重点字词:
5.念:想。 6.乐:名词动用,游乐。 7.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 人。 8.遂:连词,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 译文: • 想到没有和我一同 游览作乐的人, • 就到承天寺去找张 怀民。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记承天寺夜游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héng
suì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w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耳。
二读:读顺文章
要求:全班齐读课 文,读准字音、节 奏,读出感情,初 步感受月夜美景。
• 译文:庭院的地面,
沐浴在像积水那样 清澈透明的月色之 中, • 水中有像藻、荇似 的水草交错纵横, • 原来那是竹子和柏 树枝叶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耳。
• 重点字词:
18.何:疑问代词,哪。 19.但(1)古义:连词,只 是。(2)今义:但是, 表转折。 20.闲人(1)古义:悠闲自 在的人。(2)今义:无 所事事黄
冈市南,南唐初年建
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
年)赐名承天寺,其规
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
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
承天寺
金光闪烁的“月台”
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检查听音效果 suì
遂
qǐn
寝
yǔ
与
zǎo
藻
xìng
荇
héng
横
bǎi
柏
wú
吾
一读:读准字音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在课文中标注不认识的 字词。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重点字词:
11.亦:副词,也。 12.寝:睡觉。
• 译文:
•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 • 于是,(我们)一起 13.相与:一同,共同。 在庭院中散步。 14.于:介词,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重点字词:
15.空明:清澈透明。 16.交横:交错纵横。 17.盖:表示推测,原 来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结 ,合 交注 流释 讨, 论了 。解 大 意 。 小 组 合
教师点拨
学生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重点字词:
1.解:解开,脱下。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那天夜晚,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 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 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 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 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 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达标测评 suì qǐn yǔ zǎo
xìng
héng
bǎi
wú
请解释下列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考虑,想到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于是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 睡觉 盖竹柏影也 原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预习下一课
例句如下: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 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放声朗读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竹子和松 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如何高效地背诵文言文
1.背诵文言文的口诀:先理解,后记忆 ,多回顾,效率高。 2.帮你支一招----教你一种背诵文言文的 方法----“三抓”背诵法。 3.“三抓”背诵法:此法在理解的基础上 ,抓“领头字”、“领头句”、“过渡 句”,以达到背诵目的的方法。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 感情?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 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 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 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 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 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 难的人格魅力。
• 译文: •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 •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呢? •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 人这样的“闲人” (清闲的人)罢了。
请解释下列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考虑,想到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于是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 睡觉 盖竹柏影也 原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今后你们还会学到很多有关“月” 或其他意象的诗句,要注意积累。 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同学习苏轼 的一篇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看看他是怎样描绘月下美景的?
(宋)苏轼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 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 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 家。著有《水调歌头·丙辰 中秋》、《赤壁赋》、《念 奴娇· 赤壁怀古》等。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八大家:宋朝的苏洵、 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欧阳修,唐朝的韩愈、柳 宗元。
苏轼(1037-1101)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 “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 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 通判,知密州、徐州、湖 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 罪贬黄州。
以《记承天寺夜游》例
•
时间(年、月、日、夜),解衣……, 月色……,欣然……。念……者,遂 至……。怀民……,相与……。
庭下……,水中……,盖……也。 何夜……?何处……?但少……耳。
• •
合作讨论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 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清澈透明 •竹柏—藻荇 交横
• 清丽淡雅
比喻
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作者 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 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 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 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 能够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 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 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 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古往今来,月 亮是古代文学 的重要意象之 一,描写月亮 的文学作品不 计其数。大家 想一想,你能 举出你学过的 古诗词中含有 “月”的诗句 吗?
古代诗词中含有“月”的诗句
•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 •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 月何时照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