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手工艺品介绍

合集下载

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传承保护

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传承保护

一、引言西藏,是我国的一颗璀璨明珠,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传承保护,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1. 藏传佛教文化西藏深厚的佛教文化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卡绘画、经幡制作、雕塑艺术等都属于这一类别。

2. 民间传统艺术包括藏族民间舞蹈、藏戏、藏医药、唐卡绘画等,这些艺术形式承载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 传统手工艺藏族有着丰富的手工艺品制作技艺,如青稞酒制作、唐卡制作、木雕、藏毯织造等,这些工艺代代相传,凝结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三、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1. 重视教育和培训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开展相关技艺培训和传统知识的传授,让年轻一代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2. 加强保护和利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修缮传统建筑、保存古老手工艺品、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将这些宝贵的遗产传承下去。

3. 合理开发利用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将传统手工艺品推向市场、举办传统文化节日等,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传承保护至关重要,它不仅是藏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全面、深入地了解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让其在当代得到传承和发扬,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贡献力量。

五、总结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传承保护是一个深入而广泛的课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其继续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社会各界的宣传和参与,共同努力推动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藏式编绳项链原创设计理念

藏式编绳项链原创设计理念

藏式编绳项链原创设计理念藏式编绳项链是藏族传统手工艺品的一种,它是藏族人民用麻绳、毛线等材料编织而成的一种装饰品。

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更是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的体现。

在藏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中,编绳项链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和象征意义的装饰品,它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在设计藏式编绳项链时,我们要充分考虑藏族文化的特点和传统的工艺技术,尊重和保护藏族传统文化,同时又要结合现代的审美观念和时尚元素,使得藏式编绳项链既能传承传统,又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因此,我们在设计藏式编绳项链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充分挖掘藏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深入了解藏族编绳工艺的历史渊源和传统技艺,从中汲取灵感,吸收其中的精华,使得设计的藏式编绳项链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其次,要注重设计的创新性和个性化,结合现代的时尚元素和审美观念,使得藏式编绳项链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能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吸引更多的人们喜爱和收藏。

可以尝试在编绳项链的设计中加入一些现代的元素,如珠宝、金属饰品等,使得藏式编绳项链更加时尚和个性化。

最后,要注重工艺的精湛和品质的保证,只有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品质上保证优良,才能使得设计的藏式编绳项链更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在制作藏式编绳项链时,要选用优质的材料,注重细节,精心制作,力求完美,使得每一条藏式编绳项链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总之,设计藏式编绳项链需要充分尊重和保护藏族传统文化,同时又要注重创新和个性化,结合现代时尚元素,注重工艺和品质,使得设计的藏式编绳项链既能传承传统,又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从而更好地推广和传承藏族传统手工艺品。

藏饰、藏银相关资料

藏饰、藏银相关资料

藏银百科名片喜马拉雅藏银藏银是一种名称,其实是一种合金,在藏族人那里说来,藏银其实就是白铜。

藏银是白铜(铜镍合金)的雅称,藏银传统上的藏银为百分之三十银加上百分之七十的铜。

因为含银量还是太低,所以现在市场上已经见不到了,以完全白铜替代。

藏银仿藏银戒指原料来源藏银的含银量比较低,在解放前西藏很贫穷落后,银很少。

为了避免碱性腐蚀就把银加在别的金属里面,时间长了就成了一种工艺了。

制作工艺纯银饰品做工来看,确实比藏银饰品要精致一些,且镶的石头大都是真正的松石、红珊瑚等,石头的品质较好,其亮度也比藏银要强一些,藏银相较之下,更显古朴原始一些,纯银饰品当然也比藏银贵很多啦。

手镯、三色铜戒指是藏族同胞最喜爱的配饰之一,所谓三色铜,即指由白铜、黄铜、红铜三种不同颜色的铜精心打制而成。

选购方法1、提起藏银镶石制成的饰品,很多人都认为是来自西藏,这实在是被“藏银”这个称呼所误导了。

实际上,藏银指的是纯度不高的银。

藏银中混有其他的金属,硬度比较高,可以在上面雕刻复杂的图案,因而印度、尼泊尔等中东地区的手工制作饰品多采用藏银。

在购买藏银制作的饰品时要分辨藏银的真假其实也不难。

真的藏银饰品雕刻的图案精细清晰,银饰的反射光泽亮丽;假的藏银饰品图案雕刻则显得比较模糊,银饰的反射光泽暗淡、几乎不可见。

2、此类异域风格的饰品一般会镶石,这些石头都是纯天然的,然而市面上总会出现许多的仿造品,要如何分辨呢?真的石头一般显得比较通透晶莹、光泽好;而仿造的石头则显得暗淡无光,光线下颜色平实,没有通透感。

银饰品的区别925银:是指含银92.5%的银,在国际标准上被公认为纯银标准。

100%的银较软,制作时不能成型,不便做成银饰,而且比较容易“氧化”,俗称“变色”素银:925银外镀外镀白铑(行业上称白金),能够最大可能的延缓银在氧化或硫化情况下变黄变黑的特性。

行业上把没有外镀白金的925银称为“素银”,素银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氧化。

现在市面上出售的925银有很大比例的产品为了降底成本,都是素银。

九寨沟文创产品

九寨沟文创产品
九寨沟景区模型
九寨沟文创产品
九寨沟景区模型是按照实际比例缩小制作的九寨沟全景 模型。模型中包括了九寨沟的主要景点和建筑,如瀑布 、湖泊、藏族建筑等。购买这个模型,可以让游客在家 中也能欣赏到九寨沟的美景
九寨沟文化讲座音像制品
九寨沟文创产品
九寨沟文化讲座音像制品邀请了当地的藏族文化专家和学者,为游客讲解九寨沟的历史、 文化和风俗。这些音像制品以视频或音频的形式呈现,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九寨沟和藏族 文化
九寨沟文创 产品
九寨沟文创产品
目录
九寨沟文创产品
九寨沟,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 州,是全球知名的自然风景区,以其翠湖、 雪山、瀑布、彩林和藏族风情而闻名于世。 近年来,九寨沟景区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 ,将藏族文化与自然风光相结合,让游客在 购买纪念品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当地的传 统文化
九寨沟明信片
九寨沟主题邮票
九寨沟文创产品
九寨沟主题邮票以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和藏族文化为主题,制作成精美的邮票套装。邮票的 设计融合了九寨沟的特色元素和藏族文化符号,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购买这 些邮票,可以作为收藏品或送给集邮爱好者的礼物
九寨沟美食包装礼盒
九寨沟文创产品
01.
九寨沟美食包装礼盒汇集了当地特色的美食,如酥油茶、青稞酒、奶酪等。 这些美食的包装设计精美,口感独特,是送给亲朋好友或自己的最佳礼物
02.
以上是九寨沟的一些文创产品介绍,这些产品将藏族文化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具有很高的纪念价值和 艺术价值。购买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可以作为旅行的回忆,也能更深入地了解九寨沟和藏族文化
Thank You
感谢观看
九寨沟特色服饰
九寨沟文创产品
九寨沟特色服饰结合了藏族传统服饰和现代设计元素, 既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又不失时尚感。这些服饰包括男 女款式的上衣、长裤、围巾、帽子等,以及女士的藏族 风格饰品。购买这些服饰,可以作为纪念品或送给朋友 的礼物

西藏日喀则扎西吉彩藏族传统金属锻制工艺调查研究

西藏日喀则扎西吉彩藏族传统金属锻制工艺调查研究

西藏日喀则扎西吉彩藏族传统金属锻制工艺调查研究作者:杨焱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20期摘要:藏族传统金属锻制工艺历史悠久,早在吐蕃王朝时期就已经形成较大规模,拥有独特的藏地风格,工艺精湛,与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紧密连接。

作为民族传统手工业,日喀则扎西吉彩金属锻制工艺在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过对其的实地调研,发现其历史背景、原料、制作工艺、纹饰题材都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

文章以民族学和科技史为视角对日喀则扎西吉彩金银铜器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文献收集和田野调查的方法搜集信息,指出该工艺目前面临的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不仅对藏族传统金属锻制工艺起到传承保护作用,也为了解西藏地方金属锻制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材料。

关键词:扎西吉彩村;藏族;金属锻制工艺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20.025扎西吉彩藏族传统金属锻制工艺是日喀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大亮点,至今仍保留纯手工制作传统,为研究藏族金银铜器的发展历史、文物保护、考古调查、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目前学术界对于扎西吉彩金属锻制工艺缺乏深入的研究,涉及的文章主要有普次仁的《蜚声中外的扎西吉彩──記日喀则市金银铜器厂》①,该文章仅限于对其历史的梳理、产品的介绍以及非遗身份的解读,对其中包含的制作流程、工艺特点、文化内涵并没有具体研究。

本文从民族学和文物与博物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文献搜集和深入日喀则的实地调查,清晰了解到扎西吉彩金银铜器的生产经营情况、原料特点、生产流程和文化特征,为该工艺的传承发展提供资料,促进对日喀则地区历史文化的科学研究。

1 日喀则扎西吉彩藏族传统金属锻制工艺的历史和现状扎西吉彩金属锻制工艺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

1844年,七世班禅丹白尼玛邀请尼泊尔金属手工艺人在陆定(今扎西吉彩村南部)建立金银铜器制作地点,进行家庭式生产,成为扎什伦布寺的专用作坊,主要制作宗教用品。

拉萨法工艺流程

拉萨法工艺流程

拉萨法工艺流程
《拉萨法工艺流程》
拉萨法是一种传统的藏族手工艺品,制作工艺复杂、精细,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拉萨法的制作流程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至今仍然被传承并广泛应用于装饰、礼品等领域。

首先,拉萨法的制作需要选取上好的工艺原料,比如黄铜、银、木头等。

然后,工匠们会根据设计图纸,手工将原料加工成各种形状的零部件,如花瓣、叶子等。

接下来,工匠们将这些零部件用焊接、拼接等方式组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雕刻。

而后,工匠们会对雕刻进行细腻的打磨、修饰,确保表面光滑、无瑕疵。

之后,他们会使用工具对拉萨法进行各种装饰,比如雕刻纹理、上色等。

最后,拉萨法需要进行防锈处理,增加其耐用度。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经过精细的雕刻、铸造、打磨、雕纹、上色等多道工序,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来完成。

除了手工制作的拉萨法,现在也有一些工厂化的生产方式。

但是,这种工艺品的制作流程无论是手工还是工厂化生产,都需要非常严格的工艺要求和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制作出来的拉萨法品质上乘。

总的来说,拉萨法的制作流程是一项高度技术含量的工艺活动,需要工匠们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

拉萨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手工艺品,融合了藏族民俗文化、艺术美学和工艺技术,
其工艺流程的传承和发展也凝聚了藏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纹藏调研报告

纹藏调研报告

纹藏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标题:纹藏调研报告报告日期:XXXX 年 X 月 X 日一、背景介绍纹藏是一种传统的云南藏族手工艺品,主要流行于云南省的藏族聚居地。

纹藏通常采用纯手工雕刻的方式,在木材上雕刻出各种吉祥纹样和图案。

纹藏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并且在当地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纹藏的制作工艺、历史渊源、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

调研采用了以下方法:1. 采访了云南省内的纹藏制作工艺师傅,了解其制作工艺和经验;2. 搜集了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纹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3. 调查了市场上的纹藏产品和销售情况;4. 分析了纹藏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潜在机会。

三、调研结果和发现1. 纹藏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图案设计、木材选材、刻画和上漆等环节,其中刻画是最关键和繁琐的环节;2. 纹藏的设计图案多样,常见的有佛教图案、动植物图案和传统民俗图案等;3. 市场上的纹藏产品主要分为实用和装饰两类,装饰类的纹藏受到藏民和外地游客的青睐;4. 纹藏市场前景广阔,目前主要集中在当地市场,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纹藏的需求量将逐渐增加;5. 纹藏产品的价值和价格因材质、工艺和图案等因素而异,高质量的纹藏产品较为昂贵。

四、建议和展望基于上述调研结果,我们对纹藏行业提出以下建议和展望:1. 加强传统工艺技术的保护和传承,在培养更多优秀纹藏制作工艺师傅的同时,推动与现代设计的结合;2. 提升纹藏产品的市场推广和销售渠道,并向国内外市场进行拓展;3. 推动纹藏作为一种文化旅游产品,在旅游景区和艺术展览中进行展示和销售;4. 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纹藏的制作和创新,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第六批甘孜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六批甘孜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六批甘孜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六批甘孜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序:甘孜州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素有“世界屋脊”的美誉。

这块土地上孕育了灿烂的藏族文化,而这些文化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独特且珍贵的魅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第六批甘孜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大弦无形音乐大弦无形音乐,是甘孜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以弦乐为主,结合舞蹈、歌唱等表演形式,展现了藏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

在它的演奏过程中,琵琶、扬琴等乐器发出的无声音乐与舞蹈的优美动作相呼应,使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声光交织的梦幻世界。

二、甘孜麻秧艺术甘孜麻秧艺术是源于当地农耕文化的一种传统表演形式。

甘孜州地势高峻,农田分散且纵深,因此居民在整地和种植过程中必须进行耕地移植。

麻秧艺术便是农民们用歌唱、舞蹈等形式来祈求土地丰收和祈求神灵保佑的一种习俗。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表达了农民们对土地的感恩之情,也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梦想。

三、藏族传统古歌藏族传统古歌是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藏族人民历经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传统古歌。

这些歌曲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爱情的,也有表达对家乡、大自然的歌曲,还有对生活、友情、自由的歌唱。

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真挚感人,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和弘扬藏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四、阿坝州传统木石雕艺术阿坝州传统木石雕艺术是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雕刻技艺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和传承,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木石雕艺术以神话传说、人物形象、动植物等为题材,形象逼真,工艺精湛。

这些雕刻作品不仅为甘孜州增添了艺术气息,也是当地人民生活、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

五、古藏传佛教典籍传统刻印技艺古藏传佛教典籍传统刻印技艺是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这种技艺源于藏族人民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他们将经典教义用刻版的方式留传下去,以便后人学习研究。

刻印技艺要求刀法准确、用力均匀,对刻石的选材、加工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族手工艺品介绍 藏毯 藏装 藏帽 藏被 藏靴 藏垫 木碗 藏腰刀 金银器 藏围裙 五金制品 十六铃铛 花条藏背包 藏香 藏族手工艺品——藏毯 藏毯分为卡垫、地毯、靠垫、座垫、马具垫、挂毯等。藏毯的原料为藏系绵羊毛,以纤维长、软硬度适中、弹性强为特点。图样设计别致,色彩鲜艳、和谐,美观大方,毯面柔软、细腻,洗涤不褪色、不掉毛,经久耐用,加之浓厚民族色彩的图案花纹,使其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在世界三大名地毯中占有一席之地。 卡垫藏语的意思是覆在上面的垫子,是藏毯生产业的主要产品,也是藏族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日喀则、江孜生产的卡垫在西藏卡垫业中更是首屈一指。传统卡垫的规格以长方形为主,约长6英尺,宽3英尺,生产时以对为单位,很少按条生产,消费者也多成对购买。

藏族手工艺品——藏装 因地区不同,藏装在用料、工艺上差别较大,但样式上大同小异。一般来说,藏装有藏袍、便装和衬衫等。藏袍是最常见的,为大襟服装,男式宽大,带袖,女式稍窄,分有袖、无袖两种。城镇居民喜用高级毛料制作藏袍,农区用氆氇,牧区用毛皮。

男女藏袍 袍都比较长,着装时要提起下摆,束以腰带,天热时只穿左袖,不穿右袖。男式藏袍着装英武,女式潇洒秀丽。衬衫也是大襟式,唯男式多白色、高领、有扣,女式多花色、翻领、无扣。另外,女式衬衫袖子要比衣服长40多厘米,平时挽起,舞蹈时放下,翩翩起舞,特别优美。

农区便装 在农区,比较喜欢着便装。男式分上衣和裤子两件,上衣较短小,大襟,用料为氆氇,大多为黑、白两色。女式仅有上装,对襟,用料为氆氇,黑色,着装时罩在袍外。

藏族手工艺品——藏帽 日喀则日照强,气候多变,风沙大,群众都比较喜欢戴帽子。又根据不同的身份、性别和地区,戴不同形式的帽子,所以日喀则的帽子种类繁多,式样各异。 最常见的是一种藏语称之为“次仁金克”的帽子,其意思是“汉地金丝帽”,帽子的里子用毡帽坯,帽顶复以金丝缎,边沿镶以丝带,帽沿有四,前后沿大,左右沿小,帽沿上缝以水獭等皮或毛毡,制作精细,做工讲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这种帽子因其保暖性能好,所以男女均喜欢戴,只是戴的形式不同。女的一般把三个帽沿折进帽内,只留前面的一个大帽沿,下雪天戴时,四个帽沿均在外。老人通常把四个帽沿都露在外面。这种藏帽适应性极强,实为别的帽子所无法比拟,有许多国外来藏旅游观光者也非常喜爱这种帽子,并购买作为来藏旅游的纪念品。

藏族手工艺品——藏被 藏被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又是传代性的家财。相传在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就开始有了藏被,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藏被一般分为4种规格,即双股线、三股线、四股线织的和高级藏被,重量分别为10斤、14斤、16斤和25斤不等。最普通的也能使用8年左右,好的能用一两代人。高级藏被的用料纯为细羊毛,特别柔软,保温性很强。一般说藏被具有细洁、平整、柔软、密度紧、质地厚、身骨硬挺等特点,并具有独特的编织方法。

藏族手工艺品——藏靴 藏靴种类繁多,名目不一,大致有“松巴”、“嘎洛”、“多扎”、“扎松” 等几种。 “松巴靴”最为出名,由牛皮、棉线、丝线、金线、毛线、氆氇、呢子等材料用手工缝纳而成,色彩搭配十分讲究,有的还以丝线绣上各种花纹图案,有的用金丝缎镶边、贴花。

靴尖更是有方有圆,有尖有钩,形式不一,很有特点。只是各式藏靴靴腰后部,都留有10多厘米的开口,以便穿脱,所以穿藏靴都要系带。靴带又是一种非常美丽而讲究的手工艺品,多用细毛线编织而成,带上有各种图案,两端留有彩穗,色彩艳丽,与藏靴配在一起,十分悦目。 “松巴靴”不仅深受城镇和农村群众的普遍喜爱,而且也是国外来藏旅游者争相购买和穿用的旅游产品。该产品式样有男女之分,质量价格等级以鞋底鞋面花色图案的繁简程度来确定。

藏族手工艺品——藏垫 藏垫每块宽约40厘米,高30厘米,长90厘米,一般总是两个连在一起,既能平放,又能折叠,也有四联的。垫子的面料采用金丝绒或牛皮或帆布或平布,内絮獐子毛、山羊绒、羊毛、牛毛或青稞秸杆。用时下面支以木框架,以离地面,便于防潮。垫子之所以受藏族群众喜爱,是因其简便、舒适、多用,充当坐具赛过沙发,充当卧具不逊于席梦思床垫。

藏族手工艺品——木碗 木碗是深受日喀则各族群众喜爱的生活用品,主要产在吉隆等林区。木碗一般采用桦木,“成巴”树或杂树的干、枝、节、根作料镟制而成。木碗质地结实,不易破裂,具有光滑、细致、美观、适用、不烫嘴、不变味、携带方便等优点。若配上银盖,或在碗边、碗托包上银皮,则更为美观、珍贵。

藏民喝茶多用木碗,有的木碗还要用银托底、加盖,银上多有各种雕刻。制木碗的原料,一般用桦木、成巴树、杂木雕琢而成。杂木做木碗,质地结实,不易破裂,花纹细腻,较为美观。

制作木碗不是简单的事。一要上山选材,以节大、疙瘩多的树为佳;二是风干,造出的树节、树段风干十天左右,以免制成后破裂;三是制坯;四是细磨,这一工序要求精工细作,做到四周厚薄匀称,划线准确,碗底平稳;最后是上色,一般用西藏山区一种加鱼草挤汁涂抹碗壁内外,成为桔黄色,使木碗美观、色鲜。

西藏木碗的种类很多,有抓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的小碗,还有储存物品的盖碗。木碗不易破裂,不烫嘴、不变味,藏民还多用皮质碗套,携带方便。木碗中尤以普兰木碗最负盛名。

藏族手工艺品——藏腰刀 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佩带腰刀的习惯,作为以牧业为主的藏族群众也有这一传统。平时几乎人人都佩着腰刀,具有生产、生活、自卫、装饰四种效用。藏腰刀分长刀、短刀和小刀三种,长刀最长的有1米长,短刀约40厘米左右,小刀则仅有十几厘米。 藏刀以钢材锻制而成,加工精细,刀面净光,刀刃锋利。刀把以牛角或木料制作,并缠以银丝或铜丝、铁丝,刀把顶端箍铜皮或铁皮,有的还镶银饰。刀鞘是很讲究的,有包铜、包银的,有的还刻有花卉动物图案,有的甚至镶嵌珠宝。日喀则藏刀生产以拉孜、谢通门等地最为着名,是民族特需品,不仅为当地群众所喜爱,也深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 日喀则旅游线路:

编号 名称 价格

MY197 拉萨、纳木错、日喀则双飞六日游(快捷舒适_后藏人文风情)3770元/人 MY95 西藏八日游(精华景点_拉萨_纳木错-日喀则_去卧回飞)3550元/人 MY104 西藏十日游(拉萨_纳木错_日喀则_林芝_去卧回飞)3780元/人 MY64 西藏十三日游(珠峰大本营_雅鲁藏布大峡谷_去卧回飞)5860元/人 MY205 西藏双飞八日游(拉萨_纳木错_日喀则_林芝西藏全线游)4120元/人 MY211 拉萨、日喀则、珠峰双飞七日(西藏精华_深入珠穆朗玛峰)4980元/人 藏族手工艺品——金银器 金银器是日喀则传统的工艺品,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为两类:

• 装饰品:如镯子、戒指、项链、头饰、胸饰、刀鞘及鼻烟壶上的装饰等;

• 生活用品:如酒壶、酒杯、勺、筷、碗、盘等。

有的以纯金、银制作,有的以金、银镶嵌、包裹。技艺精湛的手工艺人,还能在金银器上做出各种图案,玲珑剔透,精致细腻,龙凤虎狮,维妙维肖。铜器具是日喀则人民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诸如火炉、锅、瓢、盆、壶、缸、刀鞘、鞍饰、桶箍以及佛像、供器等,均以手工加工制作,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具有浓厚的藏民族风格。

藏族手工艺品——藏围裙 围裙藏语称邦典,是广大藏族妇女非常喜爱的装饰品,主要产于日喀则,系羊毛织品,编织精密,美丽大方,色彩鲜艳。生产中先将羊毛纺成线,再染色,后织成条状,这可以算作是半成品。 围裙的纹样是横的,有宽纹和细纹两种,宽纹以强烈的对比色条相配置,具有粗犷明快的风格;细纹以纤细的相关色组成娴雅温和的格调。这种半成品的条状织物除可缝合成围裙外,还可做服装和鞋帽上的装饰品。 围裙过去只限于已婚妇女系带,现在青年未婚妇女也非常喜欢,每逢节日喜庆,腰间系一围裙,犹如彩虹罩身,几人、几十人簇拥在一起,更是五彩缤纷,艳丽多姿。

藏族手工艺品——五金制品 日喀则的五金工艺品大致分以下几种:

• 饮器:酥油壶、酥油碗、酥油桶、火锅、水壶、水缸等。

• 佩器:头饰、手饰、胸牌、腰扣、银泡、火镰、钱包、弹夹等。

• 其它:乐器、马饰、鼻烟壶、火盆、箱子等。

其中,以银雕茶盘茶架工艺最为精细,此产品通过铸、锻打、雕刻、焊接、打光等多道工序。在制作过程中,雕刻是最主要的一道工序,茶架从上到下刻有“三骑士”、“虎、狮、鹏、龙”、“风、虎、仙、鹤、犀牛”等图案。

茶盖从上到下刻有“不和而和三表相”、“八仙图案”、“虎、狮、鹏、龙”、“四骑手”、“八仙群图”等图案,盖顶上有一颗珊瑚石,不但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其雕刻图案还有丰富的历史题材,既有实用价值,还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

藏族手工艺品——十六铃铛 铃铛有大有小,式样多种多样,用途各有所异,在日喀则地区生产和使用的铃铛种类有10余种。其中大多用在牲口的装饰佩戴上,如用在牦牛、毛驴、马等的脖套上,也有部分用在背包上和儿童手腕上的。

所谓的“十六”铃铛就是当地人民长期的生活习惯中自然形成的而且人们自觉承认的一种规定,即马脖套上的铃铛数量为十六个,不少也不多。这种铃铛形式美观,声音清脆,是当地工匠特有的专门技术。这种产品现已成了游客作为旅游纪念的热门选择。 藏族手工艺品——花条藏背包 农牧民的背包一般是自己纺织、缝制的,原料大都是纯羊毛,也有用纯牛绒、棉纱的。目前由于化纤工业的发展,藏式花条背包的原料也有所改变,但它的式样没有过多改变,还是花条背带,上有3至5个小铃铛的小型长方型背包。 当地的小牧童及出远门赶牲口的人背着背包在高原偏僻的小道上赶路时,清脆的铃声使人忘记了疲劳和寂寞。由于这种产品样式美观,实用性强,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而且价格便宜,携带方便,所以使用者众多。

藏族手工艺品——藏香 自一千多年前《香的配方》一书由印度文译成藏文流传到西藏各地以来,藏香就成了信教群众所必须的祭祀祖先或敬神的供品。藏香是采用纯天然原料配制而成的香。

藏香原料 藏香主要以松柏为主,有麝香、穿山甲、金粉、银粉、铜粉、铁粉、藏红花、红檀香、白檀香、藏蔻、丁香、广木香、沉香、黑安息香、乳香、岩爬花、河子灌顶、溥拘罗、土砂红、冰片、藏酒、唐古特青蓝等二十多种原料,根据松柏的用量和藏香的作用、种类来确定其它原料配制的用量。

制造程序 藏香制造的程序较复杂,要经过原材料的筛选、晒干、砸碎磨粉、搅拌、原料搭配、调合泥状,最后加工成根儿状。 保健功效 公元857年间赞普赤松德赞邀请印度的莲花生来藏讲经时,莲花生对藏香的配方进行了研究,提出使用各种天然原料配制的藏香,具有治疗精神病,提神补脑,减轻剧痛,抗传染病等效用。

上中下等藏香 目前造出的上等藏香叫“那拉”香,是以穿山甲和麝香为主要原料配制的,可提神醒脑,各大寺庙和有条件的家庭讲究早晨使用;中等藏香叫“那古”香,是以穿山甲和黑安息为主要原料,这种香香味浓,有益于修习佛法,讲究中午使用;其次为“赞古”香,是由檀香和黑安息香等原料配制的,能消除劳累,讲究晚上使用。 藏族的一切生活用品,不仅是实用的器具,也是对生活的装饰美化,以满足审美的需求,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精美的工艺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