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手工艺品介绍

藏族手工艺品介绍
藏族手工艺品介绍

藏族手工艺品介绍

藏毯藏装藏帽藏被藏靴藏垫木碗藏腰刀金银器藏围裙五金制品十六铃铛花条藏背包藏香

藏族手工艺品——藏毯

藏毯分为卡垫、地毯、靠垫、座垫、马具垫、挂毯等。藏毯的原料为藏系绵羊毛,以纤维长、软硬度适中、弹性强为特点。图样设计别致,色彩鲜艳、和谐,美观大方,毯面柔软、细腻,洗涤不褪色、不掉毛,经久耐用,加之浓厚民族色彩的图案花纹,使其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在世界三大名地毯中占有一席之地。

卡垫藏语的意思是覆在上面的垫子,是藏毯生产业的主要产品,也是藏族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日喀则、江孜生产的卡垫在西藏卡垫业中更是首屈一指。传统卡垫的规格以长方形为主,约长6英尺,宽3英尺,生产时以对为单位,很少按条生产,消费者也多成对购买。

藏族手工艺品——藏装

因地区不同,藏装在用料、工艺上差别较大,但样式上大同小异。一般来说,藏装有藏袍、便装和衬衫等。藏袍是最常见的,为大襟服装,男式宽大,带袖,女式稍窄,分有袖、无袖两种。城镇居民喜用高级毛料制作藏袍,农区用氆氇,牧区用毛皮。

男女藏袍

袍都比较长,着装时要提起下摆,束以腰带,天热时只穿左袖,不穿右袖。男式藏袍着装英武,女式潇洒秀丽。衬衫也是大襟式,唯男式多白色、高领、有扣,女式多花色、翻领、无扣。另外,女式衬衫袖子要比衣服长40多厘米,平时挽起,舞蹈时放下,翩翩起舞,特别优美。

农区便装

在农区,比较喜欢着便装。男式分上衣和裤子两件,上衣较短小,大襟,用料为氆氇,大多为黑、白两色。女式仅有上装,对襟,用料为氆氇,黑色,着装时罩在袍外。

藏族手工艺品——藏帽

日喀则日照强,气候多变,风沙大,群众都比较喜欢戴帽子。又根据不同的身份、性别和地区,戴不同形式的帽子,所以日喀则的帽子种类繁多,式样各异。

最常见的是一种藏语称之为“次仁金克”的帽子,其意思是“汉地金丝帽”,帽子的里子用毡帽坯,帽顶复以金丝缎,边沿镶以丝带,帽沿有四,前后沿大,左右沿小,帽沿上缝以水獭等皮或毛毡,制作精细,做工讲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这种帽子因其保暖性能好,所以男女均喜欢戴,只是戴的形式不同。女的一般把三个帽沿折进帽内,只留前面的一个大帽沿,下雪天戴时,四个帽沿均在外。老人通常把四个帽沿都露在外面。这种藏帽适应性极强,实为别的帽子所无法比拟,有许多国外来藏旅游观光者也非常喜爱这种帽子,并购买作为来藏旅游的纪念品。

藏族手工艺品——藏被

藏被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又是传代性的家财。相传在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就开始有了藏被,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藏被一般分为4种规格,即双股线、三股线、四股线织的和高级藏被,重量分别为10斤、14斤、16斤和25斤不等。最普通的也能使用8年左右,好的能用一两代人。高级藏被的用料纯为细羊毛,特别柔软,保温性很强。一般说藏被具有细洁、平整、柔软、密度紧、质地厚、身骨硬挺等特点,并具有独特的编织方法。

藏族手工艺品——藏靴

藏靴种类繁多,名目不一,大致有“松巴”、“嘎洛”、“多扎”、“扎松” 等几种。

“松巴靴”最为出名,由牛皮、棉线、丝线、金线、毛线、氆氇、呢子等材料用手工缝纳而成,色彩搭配十分讲究,有的还以丝线绣上各种花纹图案,有的用金丝缎镶边、贴花。

靴尖更是有方有圆,有尖有钩,形式不一,很有特点。只是各式藏靴靴腰后部,都留有10多厘米的开口,以便穿脱,所以穿藏靴都要系带。靴带又是一种非常美丽而讲究的手工艺品,多用细毛线编织而成,带上有各种图案,两端留有彩穗,色彩艳丽,与藏靴配在一起,十分悦目。

“松巴靴”不仅深受城镇和农村群众的普遍喜爱,而且也是国外来藏旅游者争相购买和穿用的旅游产品。该产品式样有男女之分,质量价格等级以鞋底鞋面花色图案的繁简程度来确定。

藏族手工艺品——藏垫

藏垫每块宽约40厘米,高30厘米,长90厘米,一般总是两个连在一起,既能平放,又能折叠,也有四联的。垫子的面料采用金丝绒或牛皮或帆布或平布,内絮獐子毛、山羊绒、羊毛、牛毛或青稞秸杆。用时下面支以木框架,以离地面,便于防潮。垫子之所以受藏族群众喜爱,是因其简便、舒适、多用,充当坐具赛过沙发,充当卧具不逊于席梦思床垫。

藏族手工艺品——木碗

木碗是深受日喀则各族群众喜爱的生活用品,主要产在吉隆等林区。木碗一般采用桦木,“成巴”树或杂树的干、枝、节、根作料镟制而成。木碗质地结实,不易破裂,具有光滑、细致、美观、适用、不烫嘴、不变味、携带方便等优点。若配上银盖,或在碗边、碗托包上银皮,则更为美观、珍贵。

藏民喝茶多用木碗,有的木碗还要用银托底、加盖,银上多有各种雕刻。制木碗的原料,一般用桦木、成巴树、杂木雕琢而成。杂木做木碗,质地结实,不易破裂,花纹细腻,较为美观。

制作木碗不是简单的事。一要上山选材,以节大、疙瘩多的树为佳;二是风干,造出的树节、树段风干十天左右,以免制成后破裂;三是制坯;四是细磨,这一工序要求精工细作,做到四周厚薄匀称,划线准确,碗底平稳;最后是上色,一般用西藏山区一种加鱼草挤汁涂抹碗壁内外,成为桔黄色,使木碗美观、色鲜。

西藏木碗的种类很多,有抓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的小碗,还有储存物品的盖碗。木碗不易破裂,不烫嘴、不变味,藏民还多用皮质碗套,携带方便。木碗中尤以普兰木碗最负盛名。

藏族手工艺品——藏腰刀

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佩带腰刀的习惯,作为以牧业为主的藏族群众也有这一传统。平时几乎人人都佩着腰刀,具有生产、生活、自卫、装饰四种效用。藏腰刀分长刀、短刀和小刀三种,长刀最长的有1米长,短刀约40厘米左右,小刀则仅有十几厘米。

藏刀以钢材锻制而成,加工精细,刀面净光,刀刃锋利。刀把以牛角或木料制作,并缠以银丝或铜丝、铁丝,刀把顶端箍铜皮或铁皮,有的还镶银饰。刀鞘是很讲究的,有包铜、包银的,有的还刻有花卉动物图案,有的甚至镶嵌珠宝。日喀则藏刀生产以拉孜、谢通门等地最为着名,是民族特需品,不仅为当地群众所喜爱,也深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

日喀则旅游线路:

藏族手工艺品——金银器

金银器是日喀则传统的工艺品,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为两类:

?装饰品:如镯子、戒指、项链、头饰、胸饰、刀鞘及鼻烟壶上的装饰等;

?生活用品:如酒壶、酒杯、勺、筷、碗、盘等。

有的以纯金、银制作,有的以金、银镶嵌、包裹。技艺精湛的手工艺人,还能在金银器上做出各种图案,玲珑剔透,精致细腻,龙凤虎狮,维妙维肖。铜器具是日喀则人民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诸如火炉、锅、瓢、盆、壶、缸、刀鞘、鞍饰、桶箍以及佛像、供器等,均以手工加工制作,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具有浓厚的藏民族风格。

藏族手工艺品——藏围裙

围裙藏语称邦典,是广大藏族妇女非常喜爱的装饰品,主要产于日喀则,系羊毛织品,编织精密,美丽大方,色彩鲜艳。生产中先将羊毛纺成线,再染色,后织成条状,这可以算作是半成品。

围裙的纹样是横的,有宽纹和细纹两种,宽纹以强烈的对比色条相配置,具有粗犷明快的风格;细纹以纤细的相关色组成娴雅温和的格调。这种半成品的条状织物除可缝合成围裙外,还可做服装和鞋帽上的装饰品。

围裙过去只限于已婚妇女系带,现在青年未婚妇女也非常喜欢,每逢节日喜庆,腰间系一围裙,犹如彩虹罩身,几人、几十人簇拥在一起,更是五彩缤纷,艳丽多姿。

藏族手工艺品——五金制品

日喀则的五金工艺品大致分以下几种:

?饮器:酥油壶、酥油碗、酥油桶、火锅、水壶、水缸等。

?佩器:头饰、手饰、胸牌、腰扣、银泡、火镰、钱包、弹夹等。

?其它:乐器、马饰、鼻烟壶、火盆、箱子等。

其中,以银雕茶盘茶架工艺最为精细,此产品通过铸、锻打、雕刻、焊接、打光等多道工序。在制作过程中,雕刻是最主要的一道工序,茶架从上到下刻有“三骑士”、“虎、狮、鹏、龙”、“风、虎、仙、鹤、犀牛”等图案。

茶盖从上到下刻有“不和而和三表相”、“八仙图案”、“虎、狮、鹏、龙”、“四骑手”、“八仙群图”等图案,盖顶上有一颗珊瑚石,不但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其雕刻图案还有丰富的历史题材,既有实用价值,还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

藏族手工艺品——十六铃铛

铃铛有大有小,式样多种多样,用途各有所异,在日喀则地区生产和使用的铃铛种类有10余种。其中大多用在牲口的装饰佩戴上,如用在牦牛、毛驴、马等的脖套上,也有部分用在背包上和儿童手腕上的。

所谓的“十六”铃铛就是当地人民长期的生活习惯中自然形成的而且人们自觉承认的一种规定,即马脖套上的铃铛数量为十六个,不少也不多。这种铃铛形式美观,声音清脆,是当地工匠特有的专门技术。这种产品现已成了游客作为旅游纪念的热门选择。

藏族手工艺品——花条藏背包

农牧民的背包一般是自己纺织、缝制的,原料大都是纯羊毛,也有用纯牛绒、棉纱的。目前由于化纤工业的发展,藏式花条背包的原料也有所改变,但它的式样没有过多改变,还是花条背带,上有3至5个小铃铛的小型长方型背包。

当地的小牧童及出远门赶牲口的人背着背包在高原偏僻的小道上赶路时,清脆的铃声使人忘记了疲劳和寂寞。由于这种产品样式美观,实用性强,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而且价格便宜,携带方便,所以使用者众多。

藏族手工艺品——藏香

自一千多年前《香的配方》一书由印度文译成藏文流传到西藏各地以来,藏香就成了信教群众所必须的祭祀祖先或敬神的供品。藏香是采用纯天然原料配制而成的香。

藏香原料

藏香主要以松柏为主,有麝香、穿山甲、金粉、银粉、铜粉、铁粉、藏红花、红檀香、白檀香、藏蔻、丁香、广木香、沉香、黑安息香、乳香、岩爬花、河子灌顶、溥拘罗、土砂红、冰片、藏酒、唐古特青蓝等二十多种原料,根据松柏的用量和藏香的作用、种类来确定其它原料配制的用量。

制造程序

藏香制造的程序较复杂,要经过原材料的筛选、晒干、砸碎磨粉、搅拌、原料搭配、调合泥状,最后加工成根儿状。

保健功效

公元857年间赞普赤松德赞邀请印度的莲花生来藏讲经时,莲花生对藏香的配方进行了研究,提出使用各种天然原料配制的藏香,具有治疗精神病,提神补脑,减轻剧痛,抗传染病等效用。

上中下等藏香

目前造出的上等藏香叫“那拉”香,是以穿山甲和麝香为主要原料配制的,可提神醒脑,各大寺庙和有条件的家庭讲究早晨使用;中等藏香叫“那古”香,是以穿山甲和黑安息为主要原料,这种香香味浓,有益于修习佛法,讲究中午使用;其次为“赞古”香,是由檀香和黑安息香等原料配制的,能消除劳累,讲究晚上使用。

藏族的一切生活用品,不仅是实用的器具,也是对生活的装饰美化,以满足审美的需求,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精美的工艺品。

金银玉器德钦藏族擅长金银玉器技艺。金银玉器大体分为三类:

宗教器物:法器和寺院建筑饰物。如金刚杵、手铃、手鼓、法号、“曼陀罗”、金壶、金瓶、玉碗、神灯、香炉等等。这些器物多是用纯金、纯银、玛瑙、松石、翡翠和珍珠等精心雕镂镶嵌而成。东竹林寺第七世噶达活佛是塔镶嵌有2 00多颗珍珠和珊瑚,纯银打制,黄金镂刻而成,精美绝伦,堪称巧夺天工。宗教器物和法器造刑,凡属壶、瓶、碗、灯、炉等,其腹部多采用圆形或球体,质拙敦厚却又有一种旋转感,体现了“通圆无碍”的宗教观念。器乐、器柄、器颈、顶盖等附属部分,多用直线和抛物线,紧束收拢,不仅典雅高洁、超尘脱俗,而且有很强烈的流动感,似飞天舞云,空灵飘荡。色彩以金黄为基座,器体用龙、凤或缠枝并莲八宝纹装饰,以象征一尘不染和吉祥如意。铃、金刚和金刚杵等法器,均有锋利的尖头,通体各种瑞兽等,金光闪烁,光耀夺目。

日用生活器具:如酒壶、酒杯、勺、筷、碗、盘等,有的是纯金、纯银,有的是以金、银、玉石镶嵌或包裹。铜制器具主要是火炉、锅、瓢、盆、壶、缸、桶箍等。在这些日用器具上,有的还雕刻有吉祥纹饰。在这些日常用品上,充分体现了功利和审美的和谐统一。

装饰品:如镯子、戒指、项链、头饰、胸饰和鼻烟壶上的装饰等。藏族金银玉器工艺技术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吐蕃时期,已出现了金银玉器行业,进行专门生产,并经常向唐皇赠献金银铜器。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为庆贺唐朝平定辽东之战胜利,吐蕃王派大臣禄东赞奉表并献金鹅,“其鹅黄金铸成,内可盛酒三斛”。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吐蕃王派遣使臣向唐皇献金城一座,“城上有狮子、象、驰马、原羝等,并有人骑。并献金瓮、金颇罗等”。可见藏族金工工艺在当时已闻名遐迩。

陶器釉陶、红陶是德钦各地广泛使用的生活用器,如酒坛、水罐、火盆、茶壶、饼锅、药瓶等。这些陶器一般都有宽厚的把手,宽敞的壶嘴和突出的腹肚,“圆”、“满”、“稳”、“拙”是基本的造刑追求,给人以质拙、古朴和浑厚的审美感,表现出藏族人民开朗、朴实和豪爽的精神风貌。釉陶和釉色有黑、黄、绿、棕等,热烈而奔放。红陶土的花纹大都是几何形图案,简约、明快,富有象征性,表现幸福吉祥的意愿。线条粗直,纹样刻度不深,甚至隐约可见。

木制品藏桌、藏柜:一般放在萨垫(坐席)的前面,其高低是根据萨垫高低设计的,比较低矮。藏桌呈正方形,柜式,三面或两面封严,一面或两面有扇门,内放杯盘碗盏果品等物。桌面无伸展的外檐。四只立柱和四个立面的横竖木骨凸出,屏板内凹。藏柜多为长方形,平头式,高度及于成人胸部。一般是成双结对地连排成套,立于屋内迎门的壁前。藏柜也是木制骨凸出,屏板内凹,多数在屏板上还镶嵌正方形木格,组成一幅幅棋格画屏。藏式桌、柜,以朱红色和金黄色涂漆木骨和方格,黑白两色勾边,金粉勾线,画屏以蓝色为背景主调,然后绘画图案纹饰。绘画图案纹饰多用红、黄、青(蓝)三原色,调以绿、紫等间色。在技法上采用骨法用笔,单线平涂,对称布局,

氆氇:

氆氇为藏族人民以手工制作,作为衣料或装饰的优质毛纺织品,是以西宁羊毛为原料,经纺纱、染色、织造、整理等工序制成。传统品种有加翠氆氇、毛花氆氇、棉纱氆氇等。加翠氆氇厚度很像大衣呢,斜纹编织,每匹有紫红、枣红、深红、草绿等颜色;幅宽约27厘米,匹长l8米左右,正好可缝制一件藏袍。其纬密特大,每寸(3.3厘米)达230根,制成藏袍旦有良好的保湿性能,不会被雨雪淋透,适应牧区多变的自然气候。毛花氆氇为横条织物,花型大约20种,每种由7—11个颜色组成。它的色彩鲜艳,手感良好,质地厚实,平正挺括,经久耐磨,一般用于褐衫的镶边或作藏靴的靴腰。镶边时,根据需要裁为条状,缝子大襟、下摆的一周。其花型分十样锦与十字花两种。十样锦又叫条花或邦丹,就是用彩色纬纱,织成红、绿、黄、紫、蓝、白等不同颜色、宽度相等或不等的彩条,每幅图案用8个左右颜色排列对称循环。十字花又叫挡子花,就是在十样锦彩条基础上,于每个循环间以5厘米左右的白色或黄色彩条格隔开,格内印以4枚或5枚红蓝或红紫色十字做点缀。棉纱氆氇的颜色、规格及用途同于毛花氆氇,但价格使宜,适于低挡衣料镶边之用。

绒毛画:

绒毛画制作的整个过程都是以手工来完成的。它以富有光泽的藏系羊绒为原料,而后设计适合绒毛表现的画面,再根据画面色彩的需要染色、撕理、粘贴,有的部分做工细,有的部分粗放省略,有的部分疏松,有的部分紧密,采取了浮雕方法,远则薄,近则厚,一层层地做上去,再配以鲜艳的色彩,仿佛国画。无论是水墨画、彩墨画、油画、水彩画,也不论动物、人物、风景,形式和内容都能在忠实于原稿基础上再创作,生动逼真,比原稿更有情趣地将主题表现出来。人物形象自然逼真,动物栩栩如生,花卉鲜艳夺目,自然景物有着朦胧、虚幻之意境,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中国画的笔墨渲染的效果,作品朴素感人,立体感强,绒毛丰满,组织严密,图案新颖,质地柔软,弹性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尤其是画面上的毛茸,显现出很强的立体感,同时还具有西部民族地区特点。尤其是藏族、蒙古族,几千年来以游牧为主,长期的草原生活,形成一种豪放粗纩的地域民族特点。因此,绒毛画最善于表现中国画中大写意的那种豪放风格。

藏族银器:

银器可分四大类,生活用品、首饰、服装饰品和宗教用具等。生活用品有银碗、银勺、银筷、酒具、银壶、银盘等30余种;首饰有银耳坠、耳环、发卡、银簪、项链、戒指、手镯、发箍等40余种;服装饰品有银饰刀具、银盾、奶钩、带环、腰盘、腰牌、针线盒等大小规格20余类;宗教用具有酥油灯、净水壶、平安顶、银塔、银帽、护身佛龛、锁呐、喇叭等40余种,仅银制用品已达上百种,而用银点缀镶饰的品种就更多,其中包括生产工具类,实为银器之大观。藏族银器工艺品配套的加工材料有铜(白、黄、紫、红)、铁、木材、牛羊角、玛瑙、珊瑚、松石等。银器的工艺表现形式有高浮雕、浅浮雕、嵌丝、镂空、镶嵌等。生活用品中的银碗,大多为木胎包银外部錾花,内部全部镶银,碗外侧上部壁沿、碗底和圈足,甚至圆底部,均以密集的二方连续云纹、浪花纹、圆圈纹及线纹等錾饰,碗外壁部有以龙、狮、虎、鹰、龙凤等为主题的装饰纹样和几何图案饰边的装饰效果,圈足坡面以莲花、牡丹花纹为主,非常精细。服装饰品中的银盾是青海海南环湖地区藏族女子喜爱的惯用服饰品,其造型为半圆球形。银盾上的装饰花纹内容很多,其中一种图案由三个圈形所组成,中心里层为八个佛手纹样组成内圈,第二层是密集的圆形二方连续图案组成第二圈,外圈以弧形图案组成二方连续,中心用朱红、石绿、翠蓝色的珊瑚、玛瑙、松石等镶嵌。银奶钩是过去用于挤奶挂捅或固定奶捅的工具,逐渐演化成藏族妇女腰间配挂的服装饰品。银奶钩在装饰上有三颗饰珠匀称的排列,每颗珠子由一圈佛手图案组成,三颗彩珠形成三组同一形式的图案,由主体卷草纹图案配饰,自如地延伸到两侧弯钩部,活泼、自然、对称,有的奶钩分叉处饰有高浮雕龙头,卷草纹主干从龙嘴两侧顺须而出,加上整个画面有许多似浪花大小不等的缀饰,显得银光闪烁、浑然自得。.羊皮画

羊皮画是藏族独特文化艺术形式之一,由一块完整羊皮和纯木头手工制作的其他部分构成,以纯天然石彩手绘藏族生活、文化等方面的绘画品种。它手法细腻、凹凸立体感极强,在浓墨重彩中体现雪山草原的浓郁清新气息和藏族粗犷有力的风格。边框装饰做工精致、易保存、不褪色、不变形,是家居装饰,馈赠好友之精品,并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材质:软羊皮、矿物颜料、木材及其他辅助材料。

.分类:根据内容可分为风景画、人物画、宗教画等。

藏族舞蹈说课稿

藏族舞蹈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民间舞是幼师专业学生的重点学习内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古国,各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而藏族民间舞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纯朴,健壮,粗犷,豪放的特点,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本节学习的动作及动作组合,难度比学习过的锅庄要大,是为今后创作舞蹈作品和技能考核打基础的。 2、教学目标 我们幼师班学生,没底子,基础较弱。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藏族舞基本动作及组合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舞步、造型、动作韵律特点,积累舞蹈语汇素材。 (2)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学习内容为踢踏步组合,计划课时2课时,在学生学习了颤膝组合、踏步组合和踢踏步组合(一)的基础上,本节课的重点掌握踢踏步组合风格特点,难点在于把握在每个动作中都要有颤膝的动作在里面。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能力水平及舞蹈专业的特点,采用面对面示范,直接面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采用“示范——讲解——模仿练习”相结合的动作训练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动作的要领,解决动作规范问题。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多提问、多观察、多动脑、多练习,教师多鼓励、多引导、多帮助的互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克服传统的一味“传授式”“训练式”的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目的、方式、时段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教法。如示范、讲解、比喻、对比、启发、讨论、提问、练习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特别强调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要求应有所不同。对学习领悟慢的学生要及时的给以帮助和肯定。 2、在教学中学生以“动”为主,充分感知肢体的感觉,在练习中通过观察、模仿、对比、思考、提问、帮助等方法领悟知识技能要点。特别是难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做动作,正确评价学生的问题,尤其让差生多锻炼,多给机会,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让每组的组长以点带面的帮助组员练习好每个动作。 三、说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西藏的民间艺术品

西藏的民间艺术品 自古以来,我国西藏就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勤劳、勇敢、智慧、质朴的藏族人民繁衍生息在这块富饶而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璀璨的藏族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那源远流长的西藏民间文化艺术 。 蓝天白云下的一片雪域圣土,数千年来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以顽强的个性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那些巧夺天工的民俗民间工艺品,将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民族风情、文化信仰有机的联系起来,成为西藏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北京北四环东路边上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里,数百件藏族民俗工艺品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高原人民自然而神圣淳朴敦厚的精神风采。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叶星生:这些东西啊它实际上是西藏最古老的远古的饰件,藏语叫做托架,那么翻译成汉话的意思就是雷铁,或者霹雳铁,那么藏族的民间传说就是打雷的时候,天下落下来的东西把地下的岩石融化,然后三年长出一节,三年长出一节,多少年后冒出地面,据说在草原上经常捡到,我也真是在藏北草原上捡到这样的东西,那么实际上我们研究的结果,它实际上是西藏人民在远古时候的一种装饰品一种装饰件,里边表现内容很多很丰富,其中就包括护法神包括四臂观音,包括法轮的一种早期状态甚至有咱们藏文的文字符号都在里边有所体现。 藏族民俗工艺品一般都端庄敦厚,和藏族的建筑及民族服装的特点基本趋于一致,崇尚自然美的规律,是藏族人民的性格在造型形式中的体现。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叶星生:这是个酒壶这个酒壶它很有意思它不是组合上去的它是一整块大木头,全部把它雕刻出来的,用刀子它完全是一个雕塑艺术品,它远远不是像什么批量生产的酒壶,它没有批量它就这一件,这个酒壶本身是一个艺术品实际上,但它却又是用来装酒的,它有意思的就是在酒壶这么粗犷的整体上面他用铜花刻了很多精致的一些吉祥图案,非常精致,所以说粗中见细,又在细中见了它的整体轮廓,它非常大气,代表了藏族人民豪放粗犷的性格,所以他们很多东西其实也是内在精神世界的他们性格特点的一个表现,这个酒壶就说明这个问题。 装饰在西藏器物造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族人民,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美享受美,一件简单的生活用具,在制作时不仅考虑到了实用效果,还非常注意审美效果,其主要装饰手法有錾花、雕镂、刻画、镶嵌、鎏金等。

藏族工艺品

藏族银器 银器可分四大类,生活用品、首饰、服装饰品和宗教用具等。生活用品有银碗、银勺、银筷、酒具、银壶、银盘等30余种;首饰有银耳坠、耳环、发卡、银簪、项链、戒指、手镯、发箍等40余种;服装饰品有银饰刀具、银盾、奶钩、带环、腰盘、腰牌、针线盒等大小规格20余类;宗教用具有酥油灯、净水壶、平安顶、银塔、银帽、护身佛龛、锁呐、喇叭等40余种,仅银制用品已达上百种,而用银点缀镶饰的品种就更多,其中包括生产工具类,实为银器之大观。藏族银器工艺品配套的加工材料有铜(白、黄、紫、红)、铁、木材、牛羊角、玛瑙、珊瑚、松石等。银器的工艺表现形式有高浮雕、浅浮雕、嵌丝、镂空、镶嵌等。生活用品中的银碗,大多为木胎包银外部錾花,内部全部镶银,碗外侧上部壁沿、碗底和圈足,甚至圆底部,均以密集的二方连续云纹、浪花纹、圆圈纹及线纹等錾饰,碗外壁部有以龙、狮、虎、鹰、龙凤等为主题的装饰纹样和几何图案饰边的装饰效果,圈足坡面以莲花、牡丹花纹为主,非常精细。服装饰品中的银盾是青海海南环湖地区藏族女子喜爱的惯用服饰品,

其造型为半圆球形。银盾上的装饰花纹内容很多,其中一种图案由三个圈形所组成,中心里层为八个佛手纹样组成内圈,第二层是密集的圆形二方连续图案组成第二圈,外圈以弧形图案组成二方连续,中心用朱红、石绿、翠蓝色的珊瑚、玛瑙、松石等镶嵌。银奶钩是过去用于挤奶挂捅或固定奶捅的工具,逐渐演化成藏族妇女腰间配挂的服装饰品。银奶钩在装饰上有三颗饰珠匀称的排列,每颗珠子由一圈佛手图案组成,三颗彩珠形成三组同一形式的图案,由主体卷草纹图案配饰,自如地延伸到两侧弯钩部,活泼、自然、对称,有的奶钩分叉处饰有高浮雕龙头,卷草纹主干从龙嘴两侧顺须而出,加上整个画面有许多似浪花大小不等的缀饰,显得银光闪烁、浑然自得。 藏刀 藏刀是青海省牧业区久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品,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藏族牧民的欢迎。在牧民生活中,藏刀是必备的重要工具。它可防身,可宰割牛羊,又可作食肉的餐具。藏族男女老少都携带它,从内心有安全感,从外表

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舞蹈的特点 舞蹈艺术就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与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几千年来,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勤劳聪慧的藏族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与阶级斗争的风云变换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老歌舞艺术与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宗教舞蹈。这些争芳吐艳、千姿百态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犹如夜空闪烁的繁星,遍布在幅员辽阔的万里高原上,它就是藏民族历史的见证与活化石,它向世人展示出雪域高原人独特的风采。 谈到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就是如何瞧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西藏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在众多的舞蹈论述中,关于什么就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就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就是最具有代表性就是舞蹈理论部分。藏文古籍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就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正就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感情。由于每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风格,不同地区舞蹈,动作力度、软度、开度、幅度与舞律存在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正就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特征。“审美意识就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其中包含了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族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舞蹈;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以上舞种虽然表现形式与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与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与节奏曲风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就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就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与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与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步伐灵巧多变,充分体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关于藏族舞蹈的形态美,可以在《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的章节中发现一些有关的阐述。比如:林芝地区果偕“祝歌舞者门面三层高”中唱到: 胸部就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胳膊就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就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膝盖就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 双脚就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一滚它。 藏文古籍对舞蹈者的形态要求有: 上身动作像雄师,腰间动作要妖娆。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

藏族民间舞蹈详细介绍

藏族人民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信奉喇嘛教。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藏族地区是歌舞的海洋,藏族民间舞蹈多为载歌载舞的形式,音乐一般都具有活跃、热烈、朴实的特点,有的乐曲相当优美。卫藏、康、安多3大方言区的民间音乐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 藏族与汉族自古以来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在文化上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藏族与汉族的音乐语汇有许多共同之处:都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五声性的歌曲随处可见。如《爱木错》、《孔雀吃水》、《古来亚木》、《尤子巴母》、《却非突西》、《阿节总巴》等,也有一些六声或七声性的歌曲。 藏族歌舞音乐中,“堆谐”的调式多为宫调式,也有羽调式或商调式的乐曲,有的乐曲出现宫、羽交替调式;“弦子”的调式多为羽调式,也有徵调式、商调式;“果谐”的音乐常用宫、羽、徵调式。藏族歌舞音乐多为同一首歌曲用分节歌的形式反复演唱,很少变换调性。器乐往往是随腔伴奏,即兴发挥。乐曲结构多为慢一中一快或慢一快,慢速时音符密集,快速时音符简化。 藏族民族乐器有札木聂、扬琴、牛角胡、根卡、二胡、竖笛、大号、大鼓、热巴鼓、镲、串铃等。 藏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有:“堆谐”、“果谐”、“弦子”、“锅庄”、“囊玛”、“噶尔”、“热巴”等。 堆谐 “堆谐’堤西藏西部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堆”是地名,藏族人把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昂任、定日、拉孜、萨加及阿里一带叫做“堆”,“谐”是歌曲的意思,而舞蹈往往与歌曲结合在一起,因此,上述地区的农村歌舞就叫做堆谐。这种舞蹈后来在整个西藏流传,舞蹈逐渐演变为脚下打点的踢踏舞的形式,以拉萨地区最为盛行,人们称它为“踢踏舞”或“拉萨踢踏舞”。现在的堆谐实际上是指流传在西藏各地的踢踏舞。

藏族手工艺品介绍

藏族手工艺品介绍 藏毯藏装藏帽藏被藏靴藏垫木碗藏腰刀金银器藏围裙五金制品十六铃铛花条藏背包藏香藏族手工艺品——藏毯 藏毯分为卡垫、地毯、靠垫、座垫、马具垫、挂毯等。藏毯的原料为藏系绵羊毛,以纤维长、软硬度适中、弹性强为特点。图样设计别致,色彩鲜艳、和谐,美观大方,毯面柔软、细腻,洗涤不褪色、不掉毛,经久耐用,加之浓厚民族色彩的图案花纹,使其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在世界三大名地毯中占有一席之地。 卡垫藏语的意思是覆在上面的垫子,是藏毯生产业的主要产品,也是藏族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日喀则、江孜生产的卡垫在西藏卡垫业中更是首屈一指。传统卡垫的规格以长方形为主,约长6英尺,宽3英尺,生产时以对为单位,很少按条生产,消费者也多成对购买。 藏族手工艺品——藏装 因地区不同,藏装在用料、工艺上差别较大,但样式上大同小异。一般来说,藏装有藏袍、便装和衬衫等。藏袍是最常见的,为大襟服装,男式宽大,带袖,女式稍窄,分有袖、无袖两种。城镇居民喜用高级毛料制作藏袍,农区用氆氇,牧区用毛皮。 男女藏袍 袍都比较长,着装时要提起下摆,束以腰带,天热时只穿左袖,不穿右袖。男式藏袍着装英武,女式潇洒秀丽。衬衫也是大襟式,唯男式多白色、高领、有扣,女式多花色、翻领、无扣。另外,女式衬衫袖子要比衣服长40多厘米,平时挽起,舞蹈时放下,翩翩起舞,特别优美。 农区便装 在农区,比较喜欢着便装。男式分上衣和裤子两件,上衣较短小,大襟,用料为氆氇,大多为黑、白两色。女式仅有上装,对襟,用料为氆氇,黑色,着装时罩在袍外。 藏族手工艺品——藏帽 日喀则日照强,气候多变,风沙大,群众都比较喜欢戴帽子。又根据不同的身份、性别和地区,戴不同形式的帽子,所以日喀则的帽子种类繁多,式样各异。 最常见的是一种藏语称之为“次仁金克”的帽子,其意思是“汉地金丝帽”,帽子的里子用毡帽坯,帽顶复以金丝缎,边沿镶以丝带,帽沿有四,前后沿大,左右沿小,帽沿上缝以水獭等皮或毛毡,制作精细,做工讲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这种帽子因其保暖性能好,所以男女均喜欢戴,只是戴的形式不同。女的一般把三个帽沿折进帽内,只留前面的一个大帽沿,下雪天戴时,四个帽沿均在外。老人通常把四个帽沿都露在外面。这种藏帽适应性极强,实为别的帽子所无法比拟,有许多国外来藏旅游观光者也非常喜爱这种帽子,并购买作为来藏旅游的纪念品。 藏族手工艺品——藏被 藏被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又是传代性的家财。相传在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就开始有了藏被,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藏族民间舞蹈

浅析藏族舞蹈的内涵及它的多元化发展 【摘要】本文探讨了藏族舞蹈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多元文化中的生存发展现状它的创新变化。藏族舞蹈是一种文化表征,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活动,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发情怀。它是一支具有独特文化和宗教内涵的舞种,对于它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发展变迁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此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以及实地观察得出的结论。论文从藏族舞蹈的文化文内涵谈起,分析了藏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概况,对于特点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它的宗教色彩进行具体阐述,以及分析了藏族舞蹈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将会如何应对考验,怎样才能既不失自己本民族的的特色又适应潮流。 【关键字】藏族,苯教,宗教乐舞,多元化 【引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沉淀下各个民族累积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其中之一便是舞蹈文化,他们总是喜欢用本民族的民间歌舞来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在劳动之中或劳作小憩之中以及各项节日之时他们都会歌舞一番,可以说歌舞就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我国各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制约,千百年来民间舞蹈是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这些民间舞蹈会受到宗教礼仪、祭祖祁神、年节聚会、生产劳作、婚丧嫁娶等各种民俗现象的影响,所以民间舞蹈具有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容纳了深远而广泛的文化内涵。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以及通讯交通等的大力改善,各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都有了空前提高,许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都被大力开发成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使他们加深了与外界的联系,开阔了视野,他们还通过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先到媒体方式认识和了解最新的信息。当然这些色彩纷呈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同时也在改变着他们的思

藏族手工艺品介绍

藏族手工艺品介绍藏毯藏装藏帽藏被藏靴藏垫木碗藏腰刀金银器藏围裙五金制品十六铃铛花条藏背包藏香 藏族手工艺品——藏毯 藏毯分为卡垫、地毯、靠垫、座垫、马具垫、挂毯等。藏毯的原料为藏系绵羊毛,以纤维长、软硬度适中、弹性强为特点。图样设计别致,色彩鲜艳、和谐,美观大方,毯面柔软、细腻,洗涤不褪色、不掉毛,经久耐用,加之浓厚民族色彩的图案花纹,使其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在世界三大名地毯中占有一席之地。 卡垫藏语的意思是覆在上面的垫子,是藏毯生产业的主要产品,也是藏族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日喀则、江孜生产的卡垫在西藏卡垫业中更是首屈一指。传统卡垫的规格以长方形为主,约长6英尺,宽3英尺,生产时以对为单位,很少按条生产,消费者也多成对购买。 藏族手工艺品——藏装 因地区不同,藏装在用料、工艺上差别较大,但样式上大同小异。一般来说,藏装有藏袍、便装和衬衫等。藏袍是最常见的,为大襟服装,男式宽大,带袖,女式稍窄,分有袖、无袖两种。城镇居民喜用高级毛料制作藏袍,农区用氆氇,牧区用毛皮。 男女藏袍 袍都比较长,着装时要提起下摆,束以腰带,天热时只穿左袖,不穿右袖。男式藏袍着装英武,女式潇洒秀丽。衬衫也是大襟式,唯男式多白色、高领、有扣,女式多花色、翻领、无扣。另外,女式衬衫袖子要比衣服长40多厘米,平时挽起,舞蹈时放下,翩翩起舞,特别优美。 农区便装 在农区,比较喜欢着便装。男式分上衣和裤子两件,上衣较短小,大襟,用料为氆氇,大多为黑、白两色。女式仅有上装,对襟,用料为氆氇,黑色,着装时罩在袍外。 藏族手工艺品——藏帽 日喀则日照强,气候多变,风沙大,群众都比较喜欢戴帽子。又根据不同的身份、性别和地区,戴不同形式的帽子,所以日喀则的帽子种类繁多,式样各异。 最常见的是一种藏语称之为“次仁金克”的帽子,其意思是“汉地金丝帽”,帽子的里子用毡帽坯,帽顶复以金丝缎,边沿镶以丝带,帽沿有四,前后沿大,左右沿小,帽沿上缝以水獭等皮或毛毡,制作精细,做工讲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这种帽子因其保暖性能好,所以男女均喜欢戴,只是戴的形式不同。女的一般把三个帽沿折进帽内,只留前面的一个大帽沿,下雪天戴时,四个帽沿均在外。老人通常把四个帽沿都露在外面。这种藏帽适应性极强,实为别的帽子所无法比拟,有许多国外来藏旅游观光者也非常喜爱这种帽子,并购买作为来藏旅游的纪念品。 藏族手工艺品——藏被 藏被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又是传代性的家财。相传在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就开始有了藏被,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藏被一般分为4种规格,即双股线、三股线、四股线织的和高级藏被,重量分别为10斤、14斤、16斤和25斤不等。最普通的也能使用8年左右,好的能用一两代人。高级藏被的用料纯为细羊毛,特别柔软,保温性很强。一般说藏被具有细洁、平整、柔软、密度紧、质地厚、身骨硬挺等特点,并具有独特的编织方法。 藏族手工艺品——藏靴 藏靴种类繁多,名目不一,大致有“松巴”、“嘎洛”、“多扎”、“扎松” 等几种。 “松巴靴”最为出名,由牛皮、棉线、丝线、金线、毛线、氆氇、呢子等材料用手工缝纳而成,色彩搭配十分讲究,有的还以丝线绣上各种花纹图案,有的用金丝缎镶边、贴花。 靴尖更是有方有圆,有尖有钩,形式不一,很有特点。只是各式藏靴靴腰后部,都留有10多厘米的开口,以便穿脱,所以穿藏靴都要系带。靴带又是一种非常美丽而讲究的手工艺品,多用细毛线编织而成,带上有各种图案,两端留有彩穗,色彩艳丽,与藏靴配在一起,十分悦目。

藏族舞蹈的三大动律特征讲课教案

学习资料 仅供学习与参考藏族 舞蹈的三大动律特征 其一是柔(柔韧)。体现在肢体运动中的头、肩、臂、腰之间的自然摆动,优美流畅。舞者用身体的韵律表达思想感情,体现神韵之美。 其二是屈(屈伸)。连绵柔韧的屈伸,呈现的速度、力度和幅度不同。下肢的屈与伸是把握节奏的关键,在全脚着地的基础上,随着身体的懈和摆,依靠膝部和腕部的力量,和着音乐的节奏上下起伏,胯部随之轻轻地左右摆动。如藏族舞蹈的“三步一撩”动作,节奏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下肢“屈”与“伸”的动作。第三是颤(颤动)。在肢体动律训练中,着重要求在膝部上有连续不断的或是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在藏族舞蹈中,没有了内在的“颤”,就无从找到其中的韵味所在。柔、屈、颤是藏族舞蹈内在的风韵,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同时肢体动作与节奏配合也十分重要,重拍是脚步轻快的向上提起,而不是用力的向下跺脚,在提起的同时加上身体自然的摇摆,膝部随之微微的颤动。舞者要体味气息在身体中流动,肢体动作和气息在节奏中恰到好处的融合。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分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这种精髓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神韵所在。 其舞蹈技巧: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二、从肢体动态特征上把握舞蹈的风格特征。 在掌握了藏族舞蹈的基本动态后,就需要对此种只具备形式意义的外壳注入内涵了。在学习中,我们常注意在动作上下功夫,而不太强调动作内在的根据,处在一种无目的、机械空白的状态,也就是说,没有很好地把握舞蹈的风格特征。笔者认为体味古老的藏族民间文化,最好能把自己置身于青藏高原上去生活,去体验。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意识在我们的思维内扎根,才有可能在舞蹈中表现出藏族的风格内涵。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跳某个民族的舞蹈。就是演绎某个民族的文化。在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上,加强对藏族文化的了解,感受他们的生活环境、民俗民风、宗教信仰,了解与该民族生存意识相关的东西。

藏族民间舞蹈教案

教案设计: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藏族踢踏舞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动律,并主动探索藏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2、能学会藏族踢踏舞六个基本动作,并在学习基本动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基 本体态和动律的肢体体验。 3、能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 4、能了解藏族舞蹈的主要分类。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 2、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1、体态、动律的准确掌握,并能将其贯穿始终。 2、把握踢踏舞基本动作节奏、风格。 教学设想: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风格及动律的把握非常重要,本课是以通过探究生活与舞蹈的关系,来进行基本动律及体态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学动作而学动作,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了解,联系到舞蹈动作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便于他们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由于藏族踢踏舞是用脚踏音乐的节奏来舞蹈,其步法的变化,一般是与音乐节奏的变化相协调。因此本课以节奏为线条,贯穿舞蹈动作教学的始终。在动作的学习中,采取自己探索步法、给舞步取名等多种方式,不断巩固体态和基本动律,加深学生对舞步的记忆。活跃课堂气氛,并为后面的自主编排队型打下基础。 创编环节采取老师提出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完成的方式来进行,既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验了舞蹈的乐趣,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舞蹈道具(长袖)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设计情景导入: 1、了解学生的经验准备情况: 师:同学们,听说过“踢踏舞”吗? 生:答(播放课件) 师介绍: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爱尔兰踢踏舞,在国外,踢踏舞主要分为爱尔兰踢踏舞与美式踢踏舞,爱尔兰踢踏舞是爱尔兰的一种民间舞蹈。 2、情景设计,教师示范导入课题 师:我们中国的民间舞蹈中也有踢踏舞。前不久,老师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采风,跟当地人民学了一小段踢踏舞,现在我跳给大家看一看,请你们来判断一下,老师跳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在体态、动律上有哪些特点?(教师示范)生:藏族。 师:对了,刚才老师所跳的,就是藏族的“堆谐”。 “堆”是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的定日,拉孜,萨伽等地势较高的地区。而“谐”在藏语中就是舞蹈的意思。所以,堆谐的意思就是——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人民所跳的农区自娱性圈舞。 由于它的舞蹈中有许多踢和踏的动作,因此也被称为藏族踢踏舞。(出示课件:课题名称) 二、藏族踢踏舞的学习 (一)基本体态及动律的学习。 1、找出藏族舞基本体态及基本动律,并练习。 师:看了老师跳的这段藏族踢踏舞后,请你们说一说藏族舞在体态和动律上有什么特点?老师的上身是怎样的?是直立的?还是前倾的?是紧张的?还是松弛的? 生:上身松弛,略微前倾 师:膝部动作有什么特点? 生:膝部有连续不断的颤。 2、探索藏族舞基本体态形成原因。 (1)提出问题: 师:那么藏族舞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呢? 生:…… (2)观看图片 师:现在,老师就给大家看一组我在西藏采风时所拍到照片,看同学们能不能

藏族舞蹈教案

藏族舞蹈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藏族舞蹈 ——《踢踏步组合》教案 旅游综合部何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藏族舞基本动作及组合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舞步、造型、动作韵律特点, 能力目标:为舞蹈创编积累舞蹈语汇素材。 情感目标: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踢踏步组合风格特点; 难点:把握在每个动作中都要有颤膝的动作在里面。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热身活动:腿部、腰部拉伸练习。 二、复习导入 (一)颤膝练习(4×8拍) (二)踢踏舞基本舞步:(各2×8拍练习) 1、刚达 6、嘀嗒步 2、退踏步 7、七下退踏步 3、抬踏步 8、悠踢步 4、第一基本步 9、连三步 5、第二基本步 (三)对学生舞蹈蹈反馈中出现的易错动作进行强调分析,并让学生进行完整的练习。 (四)让学生们谈谈:经过前面的学习,你对藏族舞蹈有了哪些了解?

三、新课教学 (一)教师随音乐做踢踏舞组合动作示范,并讲解动作连接。 动作顺序: 1、原地跺右脚1×4拍 2、退踏步1×8拍 3、七下退踏步2×8拍 4、基本步2×8拍 5、抬踏步1×8拍 6、退踏步2×8拍 (二)通过刚刚的舞蹈组合,请同学们说一说藏族踢踏舞的基本特点。 1、舞蹈身体前倾,重心偏前; 2、动作轻便灵活,朴实自如; 3、舞蹈时膝部松弛,步伐灵活。 (三)慢动作讲解、示范,学生根据老师讲解、示范动作进行模仿、领悟,进行重点突破。 (四)分组合作,巡回指导 学生分组练习,小组长负责,教师巡回指导。 (五)生生对比,师生对比学习 1、生生对比,组内学生之间对比看谁做的更好,对比动作,自己纠正。 2、师生对比,看看老师做动作时身体的各个部位是怎样配合完成的? 3、自我对比,面对镜子自己练习,纠正细节动作,把握藏族舞蹈风格特点。(六)班内表演展示 1、全班在老师带动下随音乐完成踢踏舞组合; 2、随音乐小组内编排; 3、分组班内展示,鼓励学生运用舞蹈中的眼神,处理舞蹈中的感情。 三、课后巩固 课后按要求完成课堂所学内容的练习,熟记动作的连接,要求能有感情的表演舞蹈。 四、课堂小结 要想准确的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和动作要领,还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不断的练习与思考。本节课的只是希望学生通过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及组合的学习初步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为舞蹈创编积累语汇素材。

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舞蹈的特点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几千年来,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勤劳聪慧的藏族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风云变换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老歌舞艺术和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宗教舞蹈。这些争芳吐艳、千姿百态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犹如夜空闪烁的繁星,遍布在幅员辽阔的万里高原上,它是藏民族历史的见证和活化石,它向世人展示出雪域高原人独特的风采。 谈到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是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西藏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在众多的舞蹈论述中,关于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是舞蹈理论部分。藏文古籍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正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感情。由于每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不同地区舞蹈,动作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存在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其中包含了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族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舞蹈;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以上舞种虽然表现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曲风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和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步伐灵巧多变,充分体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关于藏族舞蹈的形态美,可以在《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的章节中发现一些有关的阐述。比如:林芝地区果偕“祝歌舞者门面三层高”中唱到: 胸部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膝盖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 双脚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一滚它。 藏文古籍对舞蹈者的形态要求有:

最新藏族舞蹈教案

藏族舞蹈 ——《踢踏步组合》教案 旅游综合部何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藏族舞基本动作及组合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舞步、造型、动作韵律特点, 能力目标:为舞蹈创编积累舞蹈语汇素材。 情感目标: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踢踏步组合风格特点; 难点:把握在每个动作中都要有颤膝的动作在里面。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热身活动:腿部、腰部拉伸练习。 二、复习导入 (一)颤膝练习(4×8拍) (二)踢踏舞基本舞步:(各2×8拍练习) 1、刚达6、嘀嗒步 2、退踏步7、七下退踏步 3、抬踏步8、悠踢步 4、第一基本步9、连三步 5、第二基本步 (三)对学生舞蹈蹈反馈中出现的易错动作进行强调分析,并让学生进行完整的练习。 (四)让学生们谈谈:经过前面的学习,你对藏族舞蹈有了哪些了解? 三、新课教学

(一)教师随音乐做踢踏舞组合动作示范,并讲解动作连接。 动作顺序: 1、原地跺右脚1×4拍 2、退踏步1×8拍 3、七下退踏步2×8拍 4、基本步2×8拍 5、抬踏步1×8拍 6、退踏步2×8拍 (二)通过刚刚的舞蹈组合,请同学们说一说藏族踢踏舞的基本特点。 1、舞蹈身体前倾,重心偏前; 2、动作轻便灵活,朴实自如; 3、舞蹈时膝部松弛,步伐灵活。 (三)慢动作讲解、示范,学生根据老师讲解、示范动作进行模仿、领悟,进行重点突破。 (四)分组合作,巡回指导 学生分组练习,小组长负责,教师巡回指导。 (五)生生对比,师生对比学习 1、生生对比,组内学生之间对比看谁做的更好,对比动作,自己纠正。 2、师生对比,看看老师做动作时身体的各个部位是怎样配合完成的? 3、自我对比,面对镜子自己练习,纠正细节动作,把握藏族舞蹈风格特点。(六)班内表演展示 1、全班在老师带动下随音乐完成踢踏舞组合; 2、随音乐小组内编排; 3、分组班内展示,鼓励学生运用舞蹈中的眼神,处理舞蹈中的感情。

藏族舞蹈的主要表演形式

Vol.33No.5 M ay 2012 第33卷第5期201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藏族历史悠久,主要分布于辽阔的青藏高原。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的海北、玉树等藏族自治州,由于受自然环境以及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藏族舞蹈表演形式。因地区方言和对舞蹈的理解不同,各地区的舞蹈风格也稍有差异,同一类型的舞蹈形式也有着不同的名称。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它的表演形式主要有:热巴、踢踏舞、勒谢、堆谐、果谐、弦子、锅庄等。 藏族人民天生就喜爱歌舞,男女老幼向来具有能歌善舞之天赋。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 高原农牧文化。而正是这种文化和劳动生活给了他们无限创作和表演歌舞的激情。他们以歌抒怀,借舞抒情,在生活的每一环节、每一层次、孕育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伴随着歌舞,歌舞是他们生活和生命的组成部分。 热巴,藏语意为“流苏”,最早盛行于西藏查绒地区,后来逐渐流传到西藏昌都、工布、那曲等地以及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藏族聚居区。它首先是由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班子表演的。他们手持铃鼓或手鼓,融合快板、谐(歌舞)、杂技、气功、热巴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性艺术,所以又称“铃鼓舞”。热巴舞蹈技巧性较强,演员舞姿轻捷,动作粗犷有力,感情奔放。为了吸引观众,讲究舞姿的优美,编排难度高,多技巧动作,在铃鼓声中,通过跳、转、翻动作,圆好场地。表演中男演员摇铜铃女演员敲鼓,演员 腰间系有用羊毛或牛毛编织的染有三色或五色的辫条,伴随着鼓点的变化,裙条飘起,应节奏而舞。动作刚中带柔,潇洒自如。表演中女演员舞姿优美多变,很讲究单腿旋转和各类蹦子、翻身等动作,如“带鼓平转”、“正反转”、“高低击鼓”等,表情丰富,动作稳重大方。男演员表演个人拿手技巧,如“摇铃蹲转”、“空转小蹦子”、“夹刀旋转”、“扭身跳”等。男演员的技巧表演更扣人心弦,它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纯洁朴实、热情奔放、坚强不屈的性格。热巴传统古老,技艺高超,是藏族民间舞蹈中不可或缺的独特表演形式,深受广大藏族人民的喜爱。 踢踏舞:藏族踢踏舞,最初为宫庭舞。跳舞时,脚穿硬底皮鞋,通过踏出有变化的节奏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由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节奏由慢而快,达到高潮时以结束步突然结束。 勒谢:勒谢是藏族的一种劳动歌舞。在劳动的同时,口中的歌与手中的工具及腿脚有节奏的动作相配合,使劳动成为边歌边舞的形式。在进行铲土、打夯、垛麦等强体力劳动时,口中的歌有很强的劳动号子味道。 谐:汉语称“弦子”,不同藏区的方言称作“叶”或“依”、“康谐”,它印证了汉藏文化交流历史之久远,是藏族历史上最悠久、最普遍、最繁盛的歌舞艺术形式。它是典型农业区的歌舞,旋律优美动听、延绵连贯、婉转而圆润,极富歌唱性;舞姿婀娜多姿、轻盈优美,富有浓厚的高原农耕文化的特色和劳动 浅谈藏族舞蹈的主要表演形式 肖 灿 ( 嘉应学院音乐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 摘要:藏族舞蹈以它久远的历史渊源、丰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地域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征著称于 世,是中华民族舞蹈艺苑里最艳丽的奇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瑰宝。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它的表演形式主要有:热巴、踢踏舞、勒谢、堆谐、果谐、弦子、锅庄等。 关键词:藏族;民间舞蹈;表演形式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5-0215-02 215--

各民族手工艺品

藏族手工艺品——藏毯 藏毯是藏族手工艺品中又一亮点。藏毯是世界三大名毯之一,以其精良的制作,具有浓郁民族、宗教特色的图案,讲究美学搭配的着色闻名于世。藏毯分各种不同尺寸的大小,不同形式的风格,如高贵素雅型的、浓重华贵型的,有地毯式的,有挂毯式的,样样均可以称得上是艺术精品。拉萨地毯厂啊生产藏毯的权威企业,它除了保持原有的手工制作外,还引进了电脑等高科技设备进行制图设计等工序。藏毯远销欧美,行销内地,无疑是来到西藏的您应该选购的商品之一。 藏毯大体分为三种,一种用牦牛绒捻纺的毛线和羊毛套织而成的长毯,可以变了样式不变花纹,质地柔软、美观大方、重量轻,适宜在藏南气候温和的地方用。第二种是用绵羊的细毛捻的毛线织成,这种藏毯有素色和花样两种,花样藏毯用彩色毛线织成,这种毛毯也较薄,城市居民普遍喜欢。第三种是用牦牛毛和羊毛线混纺织成,混纺强的藏毯,黑白分明,煞是好看,深受农牧民的欢迎。这种藏毯,比较粗厚,耐磨耐脏,适合外出旅行之用。

维吾尔族手工艺品 和田玉雕 和田玉石主要产于昆仑山,古书称和田之南有“玉山”,指的就是那些玉矿。和田玉石分脂玉、墨玉、翠玉等。脂玉温润如羊脂,洁白无瑕,墨玉黑而透亮,都是雕琢玉品如戒指、玉镯、印章、嚣玩的名贵材料。翠玉色泽绿如翡翠,价值更高。和田玉自古闻名,据历史学家考证,它很早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曾是封建帝王珍爱的西域贡品。

英吉沙小刀 说起维吾尔族的手工艺品,那得先说说刀具。刀,对于维吾尔族人已不仅仅是生活用品,它还是人们喜爱的装饰品,更是工作生活上必不可少的好助手,所以维吾尔族人对于刀有着传统深厚感情,几乎是人人携带,形影不离。一般的刀具分为两类:装饰刀和工具刀。无论是装饰刀还是工具刀,都非常讲究制作工艺,既要美观大方,又要方便实用。装饰刀当然以装饰为主了,所以制工格外的讲究,尤其是刀柄和刀鞘。为了美观,刀柄或弯或直,被制成各种样式,有的干脆用羊角、鹿角直接来做刀柄。若是铜刀柄,那就更得着实装饰一番了。一般先在铜柄上镶嵌几块彩色的玻璃或者塑料块,然后再镶嵌十几颗宝石般的玻璃和塑料颗粒,闪闪烁烁,珠光璀璨,煞是夺目。当然了,也可以镶些真的宝石上去,那价格可就不斐了。刀鞘的制工也不能小看。一般的刀鞘多为木制、铜制或者皮革制成。木制的刀鞘多用于刀身宽而长的刀具的装饰。木鞘上或漆或绘,或者雕刻着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花纹和图案。铜制的刀鞘上则有用各色的玻璃或塑料饰品镶嵌而成的各式各样的图案,显的珠光宝气,富贵华丽。皮革刀鞘对于保护刀具是最好的选择,但装饰较少,所以皮革刀鞘多用于工具刀。工具刀虽然装饰得较少,但更讲究实用性。刀身用最好的钢制成,刀刃锋利,使用起来得心应手,非常方便,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新疆,最富盛名的刀具当属有悠久历史的英吉沙刀,英吉沙小刀是维吾尔族的传统手工艺品,造型别致,制作精巧,既可作刀具,又有艺术欣赏价值,是颇具特色的丝绸之路旅游纪念品。英吉沙小刀多数为弯刀,刀把有木质的、角质的、铜质的、银质的,非常讲究。无论哪一种刀把,英吉沙的工匠们都要在上面镶嵌上色彩鲜明的图案花纹,有的甚至用宝石来点缀,玲珑华贵,令人爱不释手。除英吉沙的小刀外,库车的“孔雀刀”也已远近闻名。少数民族男子都有佩带小刀的习俗,身边能有一把华丽别致的小刀,便平添一种风度。它的制作工艺最为考究,历史也最为悠久,所以也可以说它是新疆刀饰的鼻祖了。相传,古代西域有个水草丰美的地方,那里的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太平,可是后来从沙漠里来了一个能喷沙吐风的怪兽,一夜之间,美丽的家园变成了寸草不生的荒漠.为了夺回家园,人们与怪兽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可是怪兽凶猛,许多人丢掉了性命.后来,有人发现怪兽害怕耀眼的闪光,于是人们就想出个办法来,把珍珠宝石镶嵌在最锋利的匕首上,借助 珠宝眩目的光芒,终于将怪兽杀死,人们又回到了从前的家园,恢复了那里的美丽和富饶.从此

藏族舞蹈的基本知识

藏族舞蹈的基本知识 西藏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劳动对象不同,尤其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城镇和农村、农村和牧区、牧区和森林地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目前发掘和发现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后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区藏族民间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现状来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跳神”);以及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从动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从韵律上讲,既有“圆滑风”,又有“顿挫风”,既有“点”的强烈音响,又有“线”的圆曲流动,呈现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态的多风格特征。因此,西藏被称为“歌舞的海洋”并非溢美之词,而是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 尽管藏舞千姿百态,品种繁多,但若从它的纵轴和横面关系上综合考察,仍大体上可归结为:“四系”、“四类”和“多品种”、“多风格”。“四系”,即民间、宗教、戏曲、宫廷。“四类”,即民间舞果谐、堆谐、果卓、康谐等;宗教舞羌姆、祭祀舞、贡嘎尔鼓舞等;戏曲舞拉姆、格萨尔、希荣仲孜等;宫廷舞供云乐舞(嘎尔)等。 然而,在多品种舞蹈中,即使是同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各地也有不同的跳法和表演程序,呈现出同形式舞蹈的多风格特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又可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找出传统藏舞中每个类型的内在联系及其共同的形态特征,归纳起来综合分析,得以一个比较系统而概括的认识。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