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首常用中药方剂

30首常用中药方剂
30首常用中药方剂

中医30首经典常用方剂

方剂总论

1.同学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有35天时间来学习方剂学,会学习到30首经典常用方剂,我们这次方剂学的内容参考了《方剂学》第5版教材,如果大家想学习更多方剂的话,可以买本教材回来自行学习。从这里开始,可能有很多同学开始会有疑惑,学完这30首方,难道就算把方剂学完了吗?就会自己开方子了么?关于这个问题,我想给到大家几个重要观点,希望大家能够明白。

2.第一,方子是学不完的。咱们中医流传至今有记载的方子约有30万首方,如果按照咱们每天学一首方子这样的进度来学,学完这30万首方,需要1000年,这辈子是没法学完这些已知的方子了。这30万首流传下来的方子是宝贵的经验财富,我们要去学习他们,但不是要学所有的方子,这些方子均是经验和知识,知识是学不完的,我们来学方剂更重要的是学思维,是学每个方子的组方思路。只要你懂得常见的经典的组方背后思路,就算是掌握方剂的精髓,这是我们这次学习的主要意义,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3.第二,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们这次第5阶方剂学更多的是培养大家的组方能力。组方能力怎么培养起来呢?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学习咱们前辈们是怎么组方的,把方子背后的思路给它理出来。第二步是寻找规律,总结规律,把这些方子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第三步是扩大思维,脱离死方子,形成自己的配方思维和习惯。这个能力提高的过程,就是中医水平提高的过程,这是需要一辈子积累经验成长,不断去精进优化才能将所学变成自己的能力。

4.第三,方子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没有一个人生病会按照方子来生病。就算我们把30万首方学完,我们照样不会看病,因为你学的方子是死的知识,而没有一个人会按照你学的方子来生病。这就要求我们活学活用,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不同的复杂问题。常年临床的中医大夫,大部分中医常用的方子只有10个左右,最多不会超过3 0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方习惯和思维,所以在某些病症方面疗效突出,比如有些中医善用附子,那他就擅长治疗阳气不足的病症,有些中医喜欢用理气的方,那他就擅长治疗气病;而有些中医擅长调脾胃,那他就对脾胃病就很有心得。大家去看赤脚老师开的方,也同样有自己的特点,我希望大家在学完方剂学后,不一定要会自己开方,但是要做到:能够从别人开的方子里,把背后的思路读懂,这是我们这次打卡课程最重要的意义。

5.关于方剂,大家习惯把它分为经方和时方,经方指的就是张仲景的方子,包含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面的大约300来首方。时方就是从张仲景开始后来人开的方。经方为什么称为经方呢?这是因为医圣张仲景先生开创了一个中医药方的经典,无人能够超越,这个“经”指的是这门学科的一个经线,相当于指导思想,所以把它称为经方。而时代在发展,病症也在不断变化,每个时代的疾病不同,光用这300来首经方很明显不够解决这些病症,所以后世医家不断总结经验,每个时代都有新的时方出来。关于这个问题,曾有学员问:那是经方好还是时方好?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是合适不适合罢了。经方肯定好用,但是时代在变,在汉代时期,人们缺衣短食,得的多是寒证虚证,所以方子里体现的是温阳散寒、补虚,为主的思路。但是,直接照搬这种思路来治现代人所有的病,很显然这是不适合的。

6.曾经也有学员问我,赤脚老师用的是时方还是经方?这里大家不妨自己去看我之前开过的方。我总结自己开方的几个特点:1,习惯用经方思维,比如经常用到寒热并用,发散内收并用等,这些启示是我通过学习伤寒论得来的。2,出来的成方更像是时方,比如我方子里常常有调和脾胃的思维,也常常有理气活血的思维,这些启示就是受了后世医家某些观点的影响而来的。3,我的用方习惯是通補兼施,调整人体气机。这个可能是我用方最大的一个特点了,大家可以去看我之前开过的方子,应该说很少有纯补的方,也很少有纯泻的方,基本上有补有泻,有寒有热,大多是围绕人体整体气机来展开的用方思路。

7.我跟大家分享我的用方思路,不是让大家跟我一样,而是要告诉大家我是这样开出一副方子来的,大家觉得对你们有益的地方,就吸收进来;要是觉得不好的地方,就不要用,找更高明的思维方式来做为补充,这样你才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关于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什么时候才可以学会中医?在这里,大家可以开始去找自己的答

案了。什么叫会?当你对问题认识清楚后,然后有自己的思路去解决,并且有一定的经验来支撑你的信心的时候,差不多就算会了。但是不可盲目自信,说自己很厉害的人,往往水平很一般,中医知识学不完,只有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才能不断进步成长。这句话大家互相勉励吧,尤其是等大家学到后面觉得自己能够搞定一些问题的时候,会有一部分同学开始内心骄傲,把这份敬畏之心丢掉了,最终会把自己摔得很惨。

8.在学方剂之前,我们要了解治病“八法”,实际上就是8种方法。分别是“汗,和,下,吐,消,清,温,补”。汗法的意思就是出汗,主要是用发汗的思路来解除表证,这一类的方剂叫做解表剂。和法的意思是和解,其实和的概念很广,身体的阴阳要和,脏腑之间要和,气血要和,表里要和,和法主要思路就是调和,像调和肝脾,调和表里,调和胃肠,和解少阳这些方剂统称为和解剂。下法的意思通下,主要指的就是泻下通便,当然还有像下焦蓄水,下焦水於互结,都在下法的范畴。吐法主要思路就是催吐,比如胃里吃了有毒食物,得催吐把毒性吐出来,现在这类方法在中医不常用。

9.消法,顾名思义,就是给身体做减法。胃里有食积,要消食导滞。子宫里有肌瘤,要消坚散结,这种消法主要是针对身体里已经有阴成形的病理产物来用。清法,指的是清热泻火,主要针对体内有热的病人来用。根据热邪位置不同,清法又可以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脏腑热,清热解毒。温法跟清法刚好相反,指的是温里散寒,主要针对脏腑或者经络有寒的病人来用。补法,顾名思义就是补益,就是给身体做加法,补阳补阴,补气补血都叫做补法,主要是针对虚证病人来用。

10.我们把方剂按照这样8种分出来之后,就知道每首方子大概是干什么的了。但是大家在学方剂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一首方子往往是多法同下,比如理中丸,这首方子是属于温法的方,主要是温里散寒,但是同时它也有补益的思路。我们后续自己在组方也是要如此,要多种方法做整体兼顾,才能照顾到人的整体。好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将方剂学开了个头,明天开始来学习单个方剂,谢谢大家,明天再见。

《麻黄汤》

1、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来学习《伤寒论》开篇第一方:麻黄汤。为什么要学麻黄汤?主要是学习经方里的君臣佐使的搭配。方剂之所以叫组方,千万不可认为是拿着中草药在做加减法,里面有配伍的学问。而我们要学习的正是这配伍技巧和学问。什么叫君臣佐使呢?简单来说,一个国家里得有君主,也得有大臣,还得有宰相,还得有老百姓,每个人的分工不同,各干各自专业的事,这个国家才会强大兴盛。如果全部都是老百姓很显然不行,全部都当君主也不行,所以,一首好方子里面也是一样道理,每味药材的分工也是明确的。

2.我们来看一下麻黄汤的组成,有:麻黄 9克,桂枝 6克,杏仁 6克,炙甘草 3 克。

这首方的君药是麻黄,它的用量也是最大的,也用君药给这首方子命名。

关于这首方子的用量,其实大家也不要去死记,你只要知道每一个方当中,哪个药为君药,它的用量比其他的药量相对来说要偏大,这就够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药的这个剂量,它是分人、分地区、分情况定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说学习中药方剂也一定要活学活用。学死了,不但自己学得吃力,而且不懂变通,碰到问题就不知所措。

3.下面我主要来介绍一下这首方子里面几味药物的功效。麻黄可以理解成兴奋剂,它可以鼓舞体内正气不断地向外发散,发散风寒邪气。正是由于麻黄有很强的发散作用,所以它发汗的力量也很强。

桂枝在这首方子的主要作用是解肌发汗,杏仁起着止咳平喘的作用,甘草是个和事佬,调和药性的作用。就这样简单的四味药,配伍在一起就大不一样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他们配伍在一起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4.首先是麻黄和桂枝相配,麻黄发汗力量很强,可是如果单用麻黄,这个汗往往发不出来。为何呢?因为汗液出来的通道没有打开。配上了解肌的桂枝,这发汗力量就成数倍的增强了。这就相当于桂枝把肌肉层的通道打开,给麻黄打开通道。讲到这里,大家要理解中医是如何治疗风寒外感这类问题的。其实中医认识这类问题很简单,当体表受了外来风寒之后,寒主收引,肺主皮毛,这时候可以理解成肺气被寒邪束缚,得不到宣发,所以人体正气奋起抗争通过发烧的形式来驱除体表的寒邪,但是由于体表被寒邪包围,不出汗,邪气出不去,所以热也散不出去。

5.其次是麻黄和杏仁相配,麻黄用来宣发,杏仁用来降肺平喘,用来调畅肺的气机。我们来简单回顾下肺的功能,肺主宣发肃降,这麻黄和杏仁相配刚好能调畅肺的功能。那这首方子为什么要用到麻黄配杏仁呢?因为麻黄汤证是针对风寒表实证,风寒束缚了肌表,就会影响到肺宣发肃降的功能,表现出来就有咳嗽的症状。用这麻黄和杏仁相配,就可以把肺的气机调整好,主要用来针对外感风寒咳嗽这个症状的。

6.最后来看下甘草,甘草就是个和事佬,在很多方子里都有用到甘草,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要在方子里加甘草?哪些方子应该加,哪些方子不该加?这里把背后的道理跟大家讲一下。甘草有几个特点,第一是缓和药性,像本首方子里用到麻黄,发汗力量很强,比较峻猛,就加点甘草来缓和一下,防止发汗太过。以后碰到方子里药性比较猛的,都是会加点甘草的,是同样的道理。甘草的第二个特点是甘缓,让药效持久。很显然,在这首方子里,想要驱除外感的寒邪,作用力是要稍微久一点,才能把邪气驱除干净的,所以加了甘草。后续碰到需要作用力持久的情况,都是应该加甘草的,道理是相通的。甘草的第三个特点是可以补中,甘味入脾脏,可以和中益气。在这首方子里,麻黄鼓舞正气去驱除寒邪,那这正气来源的动力在哪呢?靠这甘草的和中益气提供动力。

7.我们把这首方子配伍讲过之后,大家是不是发现原来配伍有这么多讲究,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去学习它的地方,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把方子背下来,如果不懂配伍背后的意义,开死方是害人害己的行为。那在哪种情况下可以用这首麻黄汤呢?说实话,能用到麻黄汤的机会真的不太多,我这几年下来只用过一两次,但是一用的效果真的是效如桴鼓,只用1剂,覆杯汗出而愈,就是说喝了药,出了汗,发烧马上就会退下来,这比现代抗生素退烧的方法还要快很多。

那为什么当代用麻黄汤的机会不太多呢?

第一,麻黄汤证的适用人群应当是正气很足的人,年轻力壮的,而年轻力壮的人往往又很难得外感。

第二,当代人群发烧的主要人群是小孩,而且小孩发烧的诱发因素比较复杂,往往是内外交感,所以单用麻黄汤的机会很少。

8.那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这首方子呢?大家务必要理解这三条。第一,务必确定是外感风寒的情况下才能用。为什么呢?因为麻黄和桂枝都是辛温解表的,是用来散寒邪的。如果感受的是风热邪气,是万万不可用麻黄汤的。第二,务必在无汗的情况下才用麻黄汤?为什么呢?因为麻黄汤发汗力量很强,如果本来就有汗,那就会导致出汗过多,这样就是伤了正气,这样不但治不了病,还是导致身体更虚,加重病情。第三,务必确定是身强体壮的人才能用,小孩要用的话要减量并确定精神状态良好才可以用。为什么呢?开篇就说了麻黄是兴奋剂,是鼓舞正气去祛邪的,如果你体弱正气虚,用麻黄汤只会白白浪费正气。

9.麻黄汤主治的证,用书面来表达是外感风寒表实证。这个实字,特别强调一下,什么叫实?实就是说本来身体里面不该有的,现在有了叫做“实”。这里的风寒表实证的意思是外来的风寒邪气郁遏了肌表,肌肤的腠理合而不开,它是紧闭的。紧闭的话,身体里面的汗液,就没办法出去,表现出来就是无汗。这个表实证要跟表虚证联系起来一起理解,表虚的意思的肌肤的腠理开而不合,身体的津液还能从皮肤出去,表现出来是有汗。所以,在风寒外感的两首方子,一首麻黄汤,一首桂枝汤,有个口诀大家可以记一下: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这样记下来并理解了,就很难再用错了。

10.那么接下来给大家说一下,麻黄汤这首方的一个加减变化。

第一,如果说这个人咳嗽的痰比较多,痰多说明这个人平素体内的痰湿比较重,那么咳嗽的时候就会咳痰。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加一些化痰的药,比加苏子、半夏。

第二,如果说这个人平素肺气不太通畅,鼻子不太通畅,出现了鼻塞,流鼻涕比较重的,可以加苍耳子、辛夷花,通鼻窍。

第三,如果这个人平素的湿气比较重,关节缝里面湿气比较重,容易关节风湿性关节炎的,那又感受了风寒的邪气之后,这个关节炎肯定就会加重了,那么可以加苍术、薏苡仁。尤其这个苍术,它可以解除表症的湿,化湿燥湿的力量很强。

第四,如果感受外邪日程较久,外来的邪气入里化热了,表现出来有里热了,比如说出现心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想喝水,这种里热症的话,那么要加一些清里热的药,比如:石膏、黄芩。

这个加减的用量就要自己去斟酌了,这个讲究灵活运用。

11.好的,关于麻黄汤这首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我们主要了解了方子的君臣佐使基本结构,了解了麻黄和桂枝,麻黄和杏仁的配伍意义,以及麻黄汤用来治疗风寒表实证的作用机理,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内容。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来学习桂枝汤。

《桂枝汤》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首方-桂枝汤,它是《伤寒论》里的经方,被称为群方之首。为什么这首方会有这么高的地位呢?不是因为它可以治疗很多病症,而是因为这首方的组方思路十分经典,后代很多的好方子都运用到了类似的思维方式。我们今天来学习桂枝汤是把它当成一个解表剂,但是大家不要误认为只有在感冒时才会用到桂枝汤,这就太小看了这首方。历代医家评价这首方子:外证得之可以调营卫,内证得之可以调阴阳。人生病无非就是阴阳失调,既然桂枝汤能调阴阳,那桂枝汤的适用范围就大了,如果你真的理解了桂枝汤的思维,很多的病你就都会治。

2.桂枝汤的适应证是风寒表虚证,通俗点来理解就是受了风寒邪气后,体表毛孔处在开而不合的状态,仍有出汗的情况下来用桂枝汤。在昨天的课程里已经给大家明确讲到: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其背后道理也跟大家讲清楚了,因为表虚有汗,所以不用发汗力强的麻黄,而用调和营卫的桂枝汤。在这里,有必要跟大家把“调和营卫”这个概念跟大家讲清楚。这里的营,指的是营阴,简单点来理解就是津液。这里的卫,指的是卫气,简单点来理解就是控制皮肤腠理开合的卫气。按道理来说,如果感受了风寒,现在毛孔是开的,汗液可以出去,那么邪气是可以随着汗液跑出去的。但是现在邪气还留在体内不出去,原因在哪里呢?是由于体内散邪的正气力量不足,这个关键的因素大家先记住,接下来我们来看桂枝汤这首方,到底是如何增强正气力量来散体表的风寒的。

3.桂枝汤的组成,总共有5味药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3枚,炙甘草6克。这5味药物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药材了,但是配伍在一起之后,发挥出来的功效就非同一般了。但它里面的组配形成了很多经典的药对,比如生姜和大枣就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来提升阳气的姜枣汤。

芍药与甘草相配,叫做芍药甘草汤,也是一个经典的方,老年人的腿部抽筋,麻木,用芍药甘草汤非常好使。

桂枝配芍药也是经典的药对,伤寒论里有差不多一半的方子都是桂枝配芍药。

4.接下来,我们来看张仲景老先生为什么要这样搭配。这首方子之所以成为群方之首,就是这样几个配对的深远意义。生姜配大枣的配伍意义,用4个字来概括就是“辛甘化阳”。意思是生姜的辛和大枣的甘配伍在一起,在体内能化生出阳气来。芍药配甘草的配伍意义,用4个字来概括就是“酸甘化阴”,意思是芍药的“酸”和甘草的“甘”

能化生出阴分来。老年人出现的腿抽筋,其本质就是筋里面缺水了,用一般的补阴的要很难进入到筋骨这个层次,而用芍药配甘草化生出来的阴能补充筋里面的水,所以能治疗腿抽筋。桂枝配芍药的配伍意义,主要在于“散收”平衡,就算是散邪也不能一味的散,散中有收是为了发散的太过,收敛是为了更好的散。这种把矛盾双方统一起来的思想,把中华文明的智慧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个地方大家再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深入思考一下,散和收,看起来是对立的两种力量,是《道德经》里面那个“一生二”的二,而产生二的源头是那个“一”,桂枝汤的桂枝配芍药就是把这个“一”抓住了。

5.我们再来看这首方子是如何增强正气力量来散体表的风寒的。可以这么来理解:第一梯队是生姜配大枣,来化生体内的阳气。为什么要化生阳气出来,因为只有阳气才能驱赶寒邪,在大自然中,只有太阳普照才能温煦大地。这个生姜配大枣主要化生出来的是肺胃的阳气,所以肺阳虚,胃阳虚的人是可以多服用姜枣汤的,而那些下焦阳虚的人,往往一喝姜枣汤就上火,这是因为没有把姜枣汤真正理解导致吃错了。

第二梯队是桂枝配芍药,用桂枝的发散和芍药的内收来调和体表的营卫。桂枝的辛散可以散寒邪,芍药的酸收可以敛营阴。第三梯队是甘草的调和作用。

6.当你了解到这里,就知道桂枝汤其实不只是一首治表证外感的方子,它配伍的核心思想是调和阴阳。怎么调和的?芍药配甘草调阴分,生姜配大枣调阳分,桂枝和芍药还有涡轮发散的方式在给体内提供小宇宙的能量。这样的配伍思路,是不是可以统治一切疾病?因为一切疾病无外乎阴阳。所以我一直在说:理解了桂枝汤的精神,可以治很多病症,这一点都不夸张。像我自己的用方心得,喜欢通補兼施,也经常寒热并用,我为什么喜欢这样的思路,主要是受了桂枝汤这样经典方子的影响。当你真正理解了这样的大智慧,放在生活中也同样适用,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也没有完美的人,把我们自己当成这首方子里的一味草药的话,我们要想活出自己的价值,既要了解自己的特点,也要学会与他人配伍,从而能产生出更大的价值。这才是真正的大道相通,自己多从方剂中去感悟吧。

7.那在哪种情况下可以用桂枝汤呢?

如果把桂枝汤当成一个治外感的方子,是要根据症状做辩证分析,得是风寒表虚证的情况下才能用?风寒表虚证有哪些症状表现呢?首先得有发热这个症状表现,关于这个发热怎么来的,在昨天的课程中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复;然后会有汗出恶风的症状表现,就是说要能够判断出此时皮肤腠理的开着的,毛孔打开后,就会有汗,这时候也会感觉怕风。最后,得确定是受了风寒邪气。满足这样的三个条件,就可以大胆的用桂枝汤。桂枝汤治疗一个标准的风寒表虚证,也同样效如桴鼓,一剂药覆杯而愈。

8.另外,桂枝汤治疗风寒表虚证的随证加减,大家也了解一下。如果感受了风寒比较重,可以加防风、荆芥、豆豉增加它往外散,往外透的作用。

如果咳嗽比较严重,可以加杏仁、苏子、桔梗这一类来调肺气。

如果受了风寒之后,颈项部酸痛的很难受,因为这个地方有两个带“风”的穴位:风池和风府,容易进风。可以加葛根,葛根这个药本身是针对于颈部肌肉紧张,有非常好的解肌作用。所以这个葛根桂枝汤,现代也常常用来治疗颈椎病。

9.桂枝汤在更多时候,不是用来治疗感冒的。这时候很多情况下就都可以用得上桂枝汤了,伤寒论里面有100多首方子都用到桂枝汤里面的基本结构,可想而知张仲景老先生是多么喜欢用桂枝汤。到底哪些情况可以用桂枝汤?

真的太多了,随便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我们现在常说的孩子抵抗力差,能不能用桂枝汤?当然可以用。为什么桂枝汤可以增强抵抗力,因为它辛甘化阳,阳气出来了当然可以更好抵抗外邪。同时调和了阴阳,身体阴阳调和了,自然就不会受外邪侵袭。

还有气血不足,能不能用桂枝汤?当然可以用了。气为阳,血为阴,气血不足的本质就是阴阳不足,桂枝汤的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不是可以阴阳双补吗?还有太多太多的情况,大家发散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吧。

10.同学们,关于桂枝汤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两句话: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组方时,当你想要补充阳气时,不必一味想着用大辛大热的补阳药,完全可以用辛甘化阳的思路,这种思路更高明。当你想补充体内阴分时,不必一味想着用滋阴药,完全可以用酸甘化阴的思路,这同样是高明的做法。另外,要深层次去理解桂枝配芍药的意义。

今天的思考题:今天学习了桂枝配芍药,请思考在生活上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启发?

《银翘散》——清热解毒发散外邪的良方

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凉解表剂-银翘散。

这是一首时方,是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辩》里的方子。中医治疗外感分为两大派系,一派是伤寒派,另一派就是温病学派。个人认为温病学派补充了伤寒派,因为在治疗外感过程中,确确实实看到了很多风热外感,温病学说在清代叶天士得到了完善,并形成了卫气营血辩证,认为风温之邪是从卫到营,由浅入深的一个过程。风热外感是不能用伤寒派的桂枝汤和麻黄汤来治的,这时候得用辛凉解表的思路,今天学习的《银翘散》是一首代表方。

2、《银翘散》,从这首方的命名来看,里面有金银花和连翘。这两个药物的主要功效就是清热解毒。那我们要来思考一下:散风热之邪为什么要解毒?解哪里的毒?这里就要了解风热邪气的特点。风热邪气跟风寒邪气不同,热邪传变快,容易搏击气血,蕴结成毒,表现出来最突出的症状特点就是咽喉肿痛。为什么是咽喉肿痛,而不是脚脖子痛?因为咽喉通于肺系。所以,如果你说感冒了出现了咽喉肿痛,那很大概率得的就是风热外感。所以,从银翘散这首方名,我们就应该有概念,它是侧重于清热解毒的解表方。

3.银翘散到底是如何清热解毒的呢?来看它的组成,分别是:连翘15g 金银花15g 苦桔梗6g 薄荷6g,竹叶4g 生甘草5g 荆芥穗4g 淡豆豉5g,牛蒡子6g 鲜芦根适量。

时方的特点就是药物数量多,配伍没有经方那么严谨,有一些作用相近的药物搭配来增强效果。所以,不建议大家去死记方子,了解组方思路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这首方子里,银花配连翘,清热解毒力量很强,主要用来针对咽喉肿痛用的,用量最大是为君药;另外,体表还有风热邪气,怎么办?得把邪气散出去,邪气从体表进来就从体表散出去,这是我之前跟大家讲过的道理:病怎么来的,还得怎么回去。

4.所以这首方子里用了一大堆辛透的药物。

薄荷、牛蒡子、荆芥穗、淡豆豉都是辛透的,用来散体表的风热邪气的。荆芥穗和淡豆豉它是偏温一点的,薄荷和牛蒡子是偏凉一点的。它们互为搭配,相当于把气机往外散,把风热之邪往外透。

另外,这首方子里还加了竹叶,桔梗和芦根。加这三个药物进来干吗呢?竹叶清心除烦的,因为考虑到心属火,风热到了肺里会影响到心,所以加竹叶清心。加桔梗的目的开宣肺气,桔梗的意思把肺气宣发的通道打开,让这些辛透的药物把肺的风热散出来。加芦根是干吗呢?芦根是清热生津的,因为考虑到热邪很容易伤阴,出现口干嘴唇干,那就加点芦根补充下津液吧。

我们看时方的组方,就不像经方那样严谨,大家多看就能慢慢明白差异了。

5、那么在哪种情况下可以用银翘散呢?温病学派在针对风热外感的两首方子,一首是桑菊饮,另一首时银翘散。这2首方子分别怎么用呢?简单一点来说,风热初期、轻证用桑菊饮。到了风热后期,出现了热毒用连翘散。我

们要用银翘散这首方,要满足这么几个条件。第一:首先得确定是感受了风热外邪。很多同学在风寒和风热就开始犯迷糊了,说很难分清楚,我来跟大家说几个区别,弄明白之后再也不会犯迷糊了。第一,受了风寒之后,会有明显的怕冷感觉,但是感受风热外邪,不会有明显怕冷感觉。

第二:风热外感传变速度很快,感冒之后很多难受的症状很快全部出来了,比如咽喉肿痛,发烧,咳嗽等症状在短时间内全部爆发。

第三:风热外感更加容易口渴。感冒发烧的人是比较容易口渴的,是因为热会耗伤津液,但是风热外感比风寒外感更耗伤津液,会更加容易口渴。

6.用银翘散的第二个条件是有明显的咽喉肿痛。在风热外感初期,一般用点桑菊饮就可以搞定了。但是如果到了咽喉肿痛这个阶段,用桑菊饮就不够了。银翘散的侧重点是清热解毒,这时候得用银翘散才能将咽喉的热毒解掉。

那可能有同学会问,在风热外感的轻症阶段,就不能用银翘散吗?

也不是完全不能用,只是从用药的严谨度来说,这会出现病轻药重,没有必要用就尽量不用。

7.这首方子还有一个不太容易理解的地方:在感受了风热之邪之后,从逻辑上来说,最应该辛凉透表散邪。而为什么银翘散这首方子用了大剂量的银花和连翘作为君药去清热解毒呢?

如果理解了这个问题,那么这首方子就算基本掌握了。

这是风热邪气的特点决定的,风热邪气,它来势急,传变快,所以在变化过程中,那个初起阶段很难抓住。如果你没有抓住桑菊饮那个阶段,那么热毒很快就会搏击气血,从而蕴结成毒。

既然有了热毒,那清热解毒就成了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了。所以这首方子将清热解毒作为治标的解决病症的重点,兼顾疏风散热,就能很好的解决风热外感这个问题。

8.银翘散这首方,现在很少做加减变化,因为这首方本身对温病的各个方面照顾的比较全面,用原方使用效果都已经很好了。另外,这首方子里的经典组配用银花配连翘,是现代常用来清热解毒的常用组合了。碰到咽喉肿痛,牙龈炎,口腔炎这类热毒搏击气血的,需要用到清热解毒的时候,是最常见的配伍药对了。

9.好的,同学们,关于银翘散的知识内容,就给大家介绍这么多。重点是大家要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银翘散,以及金银花和连翘配伍经验。我们明天来学习“麻杏石甘汤”这首方。谢谢大家。

《麻杏石甘汤》

1.今天我们来讲《麻杏石甘汤》,这张方出自于<<伤寒论>>,是一张经方,用来治疗什么病症呢?现代医学讲的肺炎,大部分时候用这张方都能搞定。我们有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发烧,最焦虑的就是会不会烧出肺炎来,今天学会了这首方,肺炎都不用焦虑了,这首方子关键时候绝对不掉链子,因为它是经方,实在太好使了。这首方子共四味药组成: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我相信大家都能记住这首方里的这四味药,因为方名就把这四味药都概括出来了,麻就是麻黄,杏就是杏仁,石就是石膏,甘指的就是甘草。这首方子的第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这石膏清热退热,肺炎用中医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肺里面有太多的火,急则治其标,而石膏擅长清肺胃之火。

2.但是,这个方要特别重视一下用量的问题,石膏的用量是最大的,原方里石膏是麻黄的2倍用量, 也就是说石膏的用量要大。而且根据我自己的用药经验,在麻杏石甘汤这首方里,原方石膏是用到了18 克,还太小了,效果不是很

好。还可以加大用量,5岁左右的孩子可以用30克, 10岁的孩子可以用到60克,大人可以用到90克石膏。为什么要用这么大剂量的石膏,另外可能有些同学会担心,这么大剂量石膏会不会伤脾胃?

这里我分享我的经验,大剂量的石膏不会伤脾胃,用大剂量石膏清热效果好,因为石膏是矿物质,质地很重,用量太少的话,药性就太少了。

大家注意一下:这里的石膏,一定要用生石膏,煅石膏是没有效果的。

3.接下来,来看下麻杏石甘汤的药物搭配,麻黄配杏仁,我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这是在调畅肺脏的气机的思路:用麻黄宣肺,用杏仁降肺。那为什么要去调肺的气机呢?道理很简单,原来肺里面有火,当你用石膏清了火之后,还得把肺的功能恢复到正常,该宣的宣,该降的降,这样才能说把这个病给治好了。

这个地方有个难点,大家来一起思考一下:既然肺里都有热了,为什么还要用麻黄,麻黄偏性是温的,用麻黄会不会导致热更重呢?

这个地方用一点麻黄是不会导致肺热加重的,麻黄在这里只是宣肺,帮助肺里的热散出去,另外,麻黄虽然偏温,配上大剂量的石膏之后,整个方子是偏寒凉的,所以根本不用担心麻黄的偏性问题。

4.那这张方子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呢?在<伤寒论>>里,张仲景老先生是这么认为的:人感受了外来的风寒之邪,表邪未解,然后由表入里,在入里的过程当中,化成了热,然后邪热壅肺了,就是说有热在肺当中,用麻杏石甘汤来清肺当中的热,同时来散在表的寒邪。但是后世温病学派也直接套用这张方,认为温病也是由表入里,邪热壅肺导致肺热,用麻杏石甘汤。这里就很有意思了,说明不管是风寒还是风热,只要出现了肺热(也可以说肺炎),那么都是可以用麻杏石甘汤的。说通俗点,麻杏石甘是一张清肺热为主,同时兼顾解表的方子。

5.讲到这里,有些同学可能会转不过来,之前不是说治病必求于本吗?不要去辩证风寒或者风热就能直接开方吗?

所以,中医的精髓是在于灵活变通,怎么讲都对,但是怎么讲都不对。同样一句话,放在不同地方,意思就不一样。

麻杏石甘汤治的是现在的病症,就是肺里有热这个问题,不管你的热是怎么来的,我先把热清了,这叫急则治其标。这个思路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房子起火了,我肯定是先救火,把火扑灭了再去分析起火原因。麻杏石甘汤是灭火的方子,所以现代很多高热不退或者得肺炎的人,用麻杏石甘汤效果好,就是因为它可以灭火。

6.那我怎么知道肺里面是不是有热呢?可以从下面这几点做分析:

第一,肺里面如果有热,那呼出来的气肯定也是偏热的。所以,你可以拿根手指放在鼻子前,感受下呼出来的气是不是比正常人的烫,如果是的话,那就是肺热。

第二,热会伤津液。所以肺里有热的话,会感觉到口渴,尿也会变少,不会出汗或者汗很少,嘴唇会变干,大便也会变干。

所以,讲到这里,碰到一个发烧的情况,可能你不需要去辩证是风寒还是风热,也不要纠结有汗还是无汗,如果能确定是肺热高热,当前最适合的可能就是麻杏石甘汤。

7.接下来我们再来学学张仲景老先生的组方思路,用三个字来总结这首方的思路:“宣”“清”“降”。麻黄的宣发,石膏的清热,杏仁的降气,其核心思路就是用不同通道要把肺里的热散出去。大家自己想一想,如果你碰到一个肺里有热的问题,你会想到用三种不同的思路去把这个热散出去吗?而且只用四味药物的前提下,把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都考虑的如此周全。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以及对于问题的认识是多么深远。

8.我们再看看这首方子的随证加减,大家对于经方要懂得加减法,才能扩大经方的使用范围。因为经方用药十分简练,在碰到具体问题时是需要自己加减的,这样才能提高疗效。

1.如果肺热很突出,高热到40度以上,光靠石膏清热就不太够了,这时候可以加一些清肺热力量更强的,比如:桑白皮,黄芩,知母这类。

2.如果咳嗽时痰比较多的话,说明肺里面还有痰阻,那就要宽胸理气化痰,可以加:贝母,桔梗,瓜蒌这些。因为只有把肺的痰化开排出去,肺的气机才会恢复正常。

3.如果肺气不降,出现气喘的话,光靠一个杏仁降肺的力量不够了,可以加枇杷叶降肺平喘。

9.关于麻杏石甘汤这张方的知识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我们来简单回顾下重点:首先我们要知道麻杏石甘是清肺热的方,对小儿肺炎尤其适用;第二要了解生石膏的用法,要重用石膏;最后还要了解这首方的配伍思路“宣”“清”“降”,要用这种思路举一反三。

《大承气汤》

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泻下剂的代表方-大承气汤。什么是泻下剂呢?说通俗点就是用来泻下通便的,主要用来来解决便秘的问题。关于便秘,我们在前面学习过了,引起便秘的因素很多,有气滞便秘,气便秘虚,冷秘和热秘这些。大承气汤不可能解决所有的便秘类型,它主要是针对热结便秘有非常好的效果。这首方子是伤寒论里的方,对于热结便秘效果非常好,但这样的方子有一些禁忌,首先要跟大家讲清楚的,这个是我们学习这首方子的重点内容,先得知道在哪些情况下不能用。

2.第一,在外感期间,表邪未解的情况下是不能用这类泻下剂的。为什么呢?因为邪气在表,如果我们不去解表,而直接去攻里泻下的话,会导致邪气内陷,这样邪气就往里走了。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先解表,再攻里,或者是表里双解就是一边解表一边攻里泻下。这里要特别提醒下,有很多小孩子感冒发烧,同时胃肠有热,大便不通这种类型,很多不太关注这个治疗顺序的医者,会泻下通腑来泻热,这种做法很可能会导致邪气内陷,加重病情。

第二,泻下会伤人的正气,所以在用泻下剂之前,一定要看下正气是否充足。如果是一个正气不足,年老体弱的人,不能单纯泻下,得考虑攻补兼施。

第三,要注意中病即止。这类泻下药,只要大便一通就要停止。这类方子是应急用的,而不是调理慢性疾病的。

第四,孕妇要禁用,容易导致滑胎早产。

这些注意事项,在用的过程中一定要切记。

3.大承气汤的组成是这样的:大黄12克、芒硝6克、厚朴24克、枳实12克。

这张方子的煎煮方法是跟其他方子是不同的:大黄要后下,等药快好的时候放进去;芒硝是矿物质类似于盐一样,可以溶于水,芒硝是等药煎好后再放入。所以大承气汤这碗药是先煮厚朴,枳实,快好的时候下大黄,最后溶入芒硝。

这首方里起着泻下作用的,只有大黄这味药。

枳实和厚朴是行气下气的,尤其是这个厚朴,跟大家重点说一下,厚朴是除腹部胀满的要药,不论是有形的积滞还是无形的积滞,用厚朴除胀满都有效。

芒硝是矿物盐,主要的作用就是软尖,就是让大肠里那一坨羊屎状的坚硬的大便变软一点,这样才能排出来。

4.这张方子配伍非常巧妙,但是对于初学者可能不太好理解,有这么几点:第一,既然是泻下为主,为什么要加那么大剂量的厚朴和枳实呢?

这里大家想像一下,羊屎状坚硬的大便堵在大肠里,大肠里的气是不是也一样堵的死死的。

我现在要去通便的话,首要任务是先让气能过去,相当于打开一道小口子,气过去了就好办了。

另一方面,大肠里的气堵得死死的,所以表现出来症状是腹胀满,那我要解决大便不通的同时也得解决腹部胀满,所以必须得用上枳实,厚朴这类下气行气的药物在里面。

5.第二,为什么要加芒硝在方子里呢?

我们刚刚说芒硝可以软尖,让坚硬的大便变软一点。可是,芒硝是如何让大便变软的呢?

给大家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腌制咸菜,需要放很多的盐,为什么要放盐,目的是让盐把蔬菜里的水分透析出来。芒硝在这里也是同样的作用,大肠与燥屎之间贴的很紧,他们之间一点缝隙都没有,大便肯定出不来。芒硝这类盐进去之后,就可以把大肠内壁渗透出一点津液来,相当于把燥屎表层变软了一点,那大肠与燥屎之间就能稍微松动一些了。芒硝在这首方子里的作用极其重要,这个地方大家要特别注意。

6.那我们在什么情况下用大承气汤这首方呢?原方里解释说是里热与积滞互结之实证,说通俗点就是热结便秘。其实,原方里说的积滞,不仅仅指的是燥屎,积滞还包括淤血、水饮、宿食等。这类人的症状有这些特点:大便秘结,三或5天才上一次大号,大便坚硬如羊屎状,腹部胀满或胀痛,口臭,舌红苔黄,口渴或者有潮热盗汗。其中最主要的要抓住便秘并且大便干结。

用四个字来概括的话,要抓住这四个字:痞、满、燥、实。痞是胸脘闷塞不舒服;满是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舌苔黄燥;实:腹痛拒按,大便不通,脉实有力。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呢?大便在大肠中不能通行,就会影响整个胃肠系统,胃里面的气机肯定也会受到影响,胸脘部的不舒畅,有口臭,这就好比家里的马桶堵住了,整个家里就会臭气熏天,一样的道理:满就是下水口堵住了,胃脘部就会感觉胀满;燥是大便干结,因为热结耗伤津液,导致大肠里津液不足,大便就干结。实,说明是实证。

7.现代医学有很多病名,比如常急性单纯型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这类病患者大多也是热秘类型,我们不要被这些病名迷惑住了,从中医辩证去分析,见到便秘大便干结着、苔黄、脉实者,都是可以考虑用大承气汤来泻下通腑,当大便一通,身体很多的症状会随之消失和改善。

8.跟大承气汤同类的方子还有另外2个,大家稍微了解一下,对于解决热结便秘这类问题很有帮助。一个是小乘气汤,另外一个是调胃乘气汤,后世把这二张方子和大乘气汤合称三乘气汤。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一两味药的差别,主治基本上差不多,只是侧重方向有点不一样。

小乘气汤是在大承气汤的基础上去了芒硝,也就是说当大便和大肠之间还有缝隙,还没完全堵死的时候,就可以用小承气汤。那可能同学说,我怎么知道有没有堵死?教大家最简单的一招,看有没有排臭屁,如果有排说明气还是通的,就用小承气汤。如果连屁都放不出来,就用大承气汤。

调胃乘气汤去掉了枳实和厚朴,没有用破气、行气的药,另外加了甘草。也就是说如果只是大便干结,没有明显腹部胀满的问题,就用调胃乘气汤。

9.最后我们来看下大乘气汤的加减变化:1.如果有气虚,老年人、体弱者或者小孩,就加人参,加党参或者白术。

2.如果津亏非常严重,比如口干非常明显,尿少,那么可以加养阴生津的药物,比如:玄参,麦冬,生地。

除此之外,有些便秘,要考虑是不是还兼有血瘀的问题,如果有的话,可以考虑加桃仁、红花,丹皮这类活血化瘀的药,活血化瘀也可以来泻下,这也是活血通便的一个常用变化。

10.好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大承气汤就跟大家分享这些内容。重要的知识点有:大承气汤这类泻下剂有哪些禁忌,以及这首方里的四味药分别是如何分配工作来泻下通腑的。

《逍遥散》

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逍遥散》这首方。这首方子,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从方名上就可以知道,这是一张让人快活逍遥的方子。因为这张方子的普适性很广,现在药店都有中成药卖,叫做逍遥丸,如果不需要做加减的话,可以直接买中成药来吃的。这是一首适用于女性疏肝理气的方,在碰到肝气郁结,郁郁寡欢的这类女性,都是可以尝试用逍遥散这首方的。讲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问:既然逍遥丸是给女性用的,那男性就不能吃逍遥丸吗?当然也可以了,男人也会肝气郁结的呀。它不是女性专方,男女都适用的。

2.这首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单说下这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里面收集了大量好用的时方,像大家熟知的四物汤,四君子汤都是出自这里面。

如果大家对时方有特别的兴趣,可以买本回来自己学习。逍遥散原方共有八味药组成:

柴胡9g,白芍9g,当归9g,白术9g,茯苓9g,甘草4.5g,生姜一块,薄荷少许。

很多同学说这么多药,记不住,教大家一个小窍门:拆方。这首方子可以拆成一个三白汤(白术,白芍,白茯苓,炙甘草),然后加上柴胡和当归,生姜和薄荷是辛散的,起着佐使药的作用。

3.接下来,我们来重点讲解:逍遥散为什么要这样组方?

咱们首先解决的问题是肝气郁结,那么我们的思路是要疏肝理气,把郁结打通。疏肝理气的药物也有很多,比如玫瑰花,佛手,香附这些,为什么不用这些,要用柴胡呢?这主要是考虑到肝的气机是从左路上升的,也就是说一边要疏肝同时要把肝的正常的气机升起来,那可选择就只有柴胡了。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逍遥散里加了白术,白茯苓,这类健脾的药呢?这是从脏腑的五行关系里来的,肝属木,脾属土,如果肝郁势必导致脾虚,所以在方子里加了健脾补土的思路,健脾是为了更好地疏肝。

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加白芍,当归这类养血的药物?因为肝藏血,肝郁之后,肝功能下降,血液则无处可藏,所以在疏肝的同时还得兼顾调血。

第四个问题是:那为什么要加生姜和薄荷呢?因为解郁最好的思路就是辛散,就是发散出去。而生姜和薄荷都有很好的发散作用,一个是辛温发散,一个是辛凉发散,两个互用互补。

4.这首方最经典的配伍就是:柴胡配白芍。这里,我们又要来强调肝的特点了:肝体阴而用阳。柴胡疏肝,是在调整“肝用”功能这块,白芍养血柔肝,是在调整“肝体”这块。柴胡虽好,但是它也有缺点,就是容易截肝阴,就是容易耗伤肝阴的意思。所以柴胡往往不单用,经常跟白芍配伍一起用。用白芍养血柔肝来防止柴胡伤肝阴了,这种配伍技巧我们是应当要自己掌握了。另外,这里还要注意柴胡的用量,这个方子的柴胡用量应在10g左右。柴胡的用量不同,其功效不同。柴胡主要有三个功效,第一是提升气机,用量一般在5g以内。第二是疏肝,用量在8-10g;第三是解少阳之邪,用量一般在20g以上。这个柴胡用量也是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地方。

5.我们来看下这首方主治什么证?用官方的话来说,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意思是说,以肝郁脾虚为主的证,同时还兼有血虚的这样一个证。

其实,从刚刚的方子成分分析里,我们已经知道组方思路,就是在调肝脾的关系,同时兼顾调血。

了解了这些,我们在用这首方子就会比较灵活。比如脾虚比较明显,那就可以加大健脾的力量,增加白术,白茯苓的用量。如果血虚比较突出,那就增加当归,白芍的用量。

实际上,这首方的适用性很广,因为我们现代人谁没肝郁?谁没脾虚?所以,十人里有九人都是适合逍遥散的,正是如此,逍遥丸家喻户晓。

从症状上来看,但凡出现月经前胸胁部的胀痛、乳房胀痛、乳腺增生,月经不调、经前综合征,经前痛经这类问题,辩证下来归属于肝气郁结的问题,大多都是可以采用逍遥丸的思路来调理。

6.我们再来学习下逍遥散的随证加减,这个知识点很重要,学会了它,可以解决肝郁这一类问题。1.如果胸闷、胸胁部或者乳房胀痛比较明显的话,说明气机郁结很严重,光靠柴胡疏肝力量就不够了,那就可以加香附、橘络、青皮、夏枯草、牡蛎,这一类通络散结的药物把胸胁部的包块散出去。

2.肝郁之后特别容易化火,如果出现了肝郁化火这种情况,那就要加清热凉血药用来清肝热,比如:丹皮、枙子。这也组成了一首方叫丹枙逍遥散,也是一首比较有名的复方。

3.如果肝血虚比较严重,这种情况光疏肝不够的,得把肝血补起来,这时候可以加些生地和熟地。为什么加生地和熟地呢?因为肝肾同源,生地和熟地有补肾精作用,精血同源,补了肾精等同于补了肝血,加了生地和熟地的方子又叫做黑逍遥散。

黑逍遥散主要针对肝郁血虚,表现出来的主要症状就是还没有开始来月经就开始痛经,为什么会痛呢?一方面是肝气郁结,不通则痛;另一方面是肝血不足,不荣则通。

4.另外,如果肝气郁结导致的月经不调,可以加一些通利月经的药,像鸡血藤、泽兰、香附、川芎这一类活血调经的药。

7. 逍遥散除了用来女性调肝之外,还常常用来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我们知道女性在更年期的时候,是由阴转阳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肝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也是要用到调肝的思路。我们学习了《逍遥散》这首方,根据更年期综合征的这些症状做出分析,然后用逍遥散做随证加减就可以了。很多医生在对女性更年期的这个特殊时期,习惯用逍遥散配合六味地黄丸这一类补肾的药物来调节人的阴阳,这也是中医的一个经验。

8.最后,我们还得回到基本的道上面来。百病由气生,肝气郁结就是气出来的。如果我们一边吃着逍遥丸,一边生着气,那这逍遥丸多半白吃了。所以,最核心的观念还是从情绪上调,放下压力和负面情绪,做一个开心快乐,懂得取舍,不为外物牵绊,才能真正放下,这才是最好的解郁良方。好的,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就这些,重点内容是要了解柴胡的特点,以及这首方8味药材各起着什么作用。

《小柴胡汤》

1.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小柴胡汤》,这首方子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孩子发热发烧,很多医生就喜欢开《小柴胡颗粒》给孩子吃。这里,大家先想一想,到底对不对?咱们后面来揭晓答案。这首方子也是一首经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是用来和解少阳的方。这里来稍微解释一下,什么叫“和解少阳”?和解的“和”,是调和的意

思;和解的“解”是解除的意思;少阳是伤寒里六经辨证的一种表达方式,简单来理解就是半表半里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外邪从外入里,在少阳之前都算是阳病,穿过少阳之后就成了阴病了,就会比较难治了。也可以把少阳理解成门轴,门外为阳,门内是阴,现在邪气要进门了,少阳这道门是要阻止邪气进一步深入的。

2.我们先来看这首方的组成,它由7味药组成,分别是柴胡24g、黄芩9g、人参9g、炙甘草6g、半夏9g、生姜9g、大枣4枚。

这7味药也同样可以用拆方的方式来学习它。

其中最关键的药对是柴胡和黄芩,柴胡用来散少阳半表之邪,黄芩用来清少阳半里之热。他们搭配在一起是这首方子的君药,起着调和少阳,散少阳邪气的主要作用。现代也常用柴胡配黄芩调和肝胆,柴胡疏肝,黄芩清胆热。

第二个药对是半夏和生姜,半夏是个化痰降逆药,生姜和胃止呕。而且,生姜可以解半夏之毒,所以他们俩也常常一起出现。那这首方子里为什么要用到半夏配生姜呢?主要是用来降胆胃的。因为少阳胆里有热,热邪上逆出现的呕心,口苦,胸胁苦满这几个症状。

第三个药对是人参、炙甘草和大枣,可以理解成一对补气的药物。为什么要用到补气?我们在前面学过的解表剂和泻下剂,都很少用到补气,而和解少阳为什么要补气?

因为邪气跑到少阳这个地方了,说明体内正气有不敌邪气的趋势,所以从少阳病开始,都开始要考虑扶正气。

3.这首方子里的柴胡用量,是一个很大的特点:要重用柴胡,柴胡用量一定要大于人参或者甘草1倍以上,像原方里柴胡用到24克,人参9克,是人参的2倍有余了。为什么柴胡的用量要大呢?

我们之前讲过柴胡的用量问题,在这里用柴胡是为了散少阳之邪,不是疏肝,也不是为了提升气机,一般情况下都要用到20g以上。就算是小孩子用量减少,但是它跟其他药物的比例也是要遵循大于2倍甘草的量。因为柴胡在这里是用来散少阳之邪的,如果量小了,邪气散不出去,那邪气就容易内陷、内传。

4.我们来看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小柴胡汤?可以说,现在用小柴胡汤在80%以上的情况都是用错了的。

小柴胡汤适应证的第一条,一定要见到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的意思是一会冷一会热:现在冷,冷过之后过10分钟又发热,发热之后过段时间又觉得冷,这叫做往来寒热。如果一直觉得冷或者一直觉得热,那不叫寒热往来,是不可以用小柴胡汤的。

为什么会出现往来寒热呢?单就这一条,可以说明邪气在半表半里少阳这个地方。这个寒热往来,实际就是体内正气和邪气抗争的一个结果。正气占上风的时候,就感觉到热;当邪气占上风,就感觉到寒。正邪纷争,不相上下,所以就出现寒热往来。

5.小柴胡汤证的第二个重要症状是胸胁苦满,干呕呕吐。为什么会胸胁苦满呢?这主要原因是引起了胆胃上逆出现的胸胁苦满。足少阳胆经的循行位置过,少阳邪气导致胆热,然后胆气往上走,出现了胸闷不舒,口苦这些症状。心烦喜呕,说明还影响到了心和胃,心有热就会烦,胆气上逆引动胃气上逆,就会出现干呕,呕吐,不欲饮食这几个症状。

其实,现代对于胆胃上逆这一个常见的证来说,用方思路上,多采用柴胡配黄芩,加上半夏配生姜来调肝胆,降胆胃的思路调理慢性病。

6.讲到这里,大家去看看我们现在用小柴胡颗粒来退热是正确的吗?大部分时候都用错了。我们根本没看到这些症状,只有一个发热就用上小柴胡颗粒了。那这种用法会造成什么后果呢?打个比方来跟大家说,现在假设敌人来打我们国家,在边防线发生战斗,而我们则把部队调到内地去防守,放弃与敌军在边防线发生战斗。这样会导致什么后果?敌军会直接进入内地。你不想这种事情发生,就要明白什么时候解表,什么时候散少阳之邪,其实他们的症状有明显不同,只要我们把原理弄清楚了,想出错是不太容易的。

7.我们再来学一下小柴胡汤的随证加减,加减之后就不要再局限于治疗少阳病了,调和肝胆可以用,降胆胃也同样可以用。1.假设半里之热比较明显,口干口苦的症状比较突出,但是没有呕吐的症状,那就要去半夏、人参,加天花粉。因为人参和半夏是温热性的,没有呕吐可以去掉半夏,怕人参的热更伤津液,也可以去掉,可以加天花粉来清热生津。

2.如果属于肝脾不和,导致小腹疼痛,就需要去黄芩,加白芍。黄芩是一个寒凉药,会加重疼痛症状,加芍药来柔肝止痛;

3.如果有气滞痰郁,症见胁下痞硬,说明胆气瘀滞,同时有痰阻这种病机的,要去大枣,加牡蛎来散结。因为大枣容易加重气滞,这点大家要注意了:如果你是属于肝气郁结情况比较严重的,是不适合服用大枣的。去大枣加牡蛎的目的是减轻瘀滞,加强散结作用。

8. 4.如果是水气凌心,心下悸,小便不利,那就说明体内水饮比较多,这时候要去黄芩,加茯苓来渗湿利水。

5.如果表证仍在,发热恶寒症状比较突出,口不渴,要去人参,加桂枝,来提高它解表散寒的能力。

6.如果肺部有寒饮,出现咳嗽、吐白痰,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细辛来温肺化饮。

9.其实小柴胡汤的加减变化很多,我们学习这首方主要学习它的思路,几个经典药对的搭配。比如柴胡配黄芩,半夏配生姜,这些都是给了我们很宝贵的经验。另外,我们要把小柴胡汤适应证的症状,都要了解清楚,为什么有这些症状,只有这样,什么时候该用小柴胡汤就会比较清楚。

10.用这首小柴胡汤这首方子的一些注意事项:第一,对证用药基本也是一剂而愈,有的人出一身汗而病解,有的人不出汗病也解,有的人打汗站而病解,这些都是正常的。

第二由于这首方里柴胡用量偏大,用了24克,所以针对于肝血虚的人,肝火偏旺、肝阳上亢的人都不宜用,实在要用,一剂中病即止。

第三小柴胡汤里柴胡用量一定要大于黄芩、人参、甘草2倍以上,用量太少容易引邪入里,因为这里柴胡是用来散少阳之邪的,不是用来疏肝的,柴胡用量小了则引邪入里,得不偿失。

《龙胆泻肝汤》——清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之代表方

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龙胆泻肝汤这首方。这首方子的出处尚不清楚,我也不能确定出自于谁的方。这首方子,近些年出过事,因为方子里有味药“木通”导致中毒出现急性肾衰竭,所以很多中医都怕开这首方子,尤其是看到木通就怕。事实上,出事的是关木通,而且出事的是用了大量的关木通,现在关木通已经被禁用,我们能买到的只有川木通,在10g以内剂量范围内,这是非常安全的,我经常用川木通,这件事跟大家讲清楚,免得大家有心里阴影。

这些年,但凡中医出点事,就总有很多人站出来黑中医,但是西医这些年对健康的不作为以及药物的副作用,很多人反而看不见,这确实令人深思。

这首方的适用范围很广,内科用,妇科用,五官科用,皮肤科也用,为什么可以用,这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不管表现出来的是什么症状,符合龙胆泻肝汤适应证的就可以用。

2.我们先来看这首方的组成,共有十味药组成:龙胆草6g,黄芩9g,栀子9g,泽泻9g,川木通6g,当归3g,生地黄6g,柴胡6g,炙甘草6g,车前子9g。很显然,这首方的君药是龙胆草,这首方、是以龙胆草命名,体现出这首方的主要功效是清肝热,泻肝火。这里大家稍微注意一下,龙胆泻肝汤泻肝火泻的是实火,而肝的阴虚火旺是不能用这首方子的。怎么区分实火和虚火?这里不再讲解了,还不清楚的同学请回去学习前面的内容。

3.龙胆泻肝汤主治证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肝胆实火上炎,另一方面是肝经湿热,都是可以用的。我们来看下大概有哪些症状表现。

肝胆实火带着气血上逆至头部,可以出现头痛;

肝经实火上炎,肝通窍于目,可以看到目赤,眼睛的一些病症;

足少阳胆经绕耳一圈,胆的实火上炎,可以引起耳朵的一些病症,比如耳鸣,耳聋,中耳炎等这类问题;

胆热上泛,可以出现口苦;

肝经湿热下注,主要也会在经络巡行位置上出现病症,肝经络阴器,走少腹,所以出现阴部瘙痒,腥臭,妇科黄带,小便黄稠或小便不利等症状。

这些内容,大家不要去死记硬背,要从脏腑功能或者经络走向上去理解。

另外,看舌像要看到有热或者有湿热,表现出来舌红苔黄腻这种舌像。

4. 我们先不看这首方组成,先根据这个病机来自己理下治疗思路。跟着思路来走一遍,只有自己想过一遍,才会真正理解这首方。既然肝胆有热,那我们的思路肯定是要清肝胆的热,另外肝经当中还有湿,那就要利肝经的湿。

到这个地方,很多人认为这万无一失,万事大吉,其实,这才是考验一个中医人水平的地方。

因为肝是体阴而用阳,咱们现在用了大堆的寒凉药物来清热利湿,有热本来就会伤肝阴,去利湿更会导致阴分不足,所以这时候我们要去滋肝阴,养肝血,防止药物的“副作用”伤肝阴。

另外,寒凉的药物会导致肝气容易瘀滞,这会导致肝用这方面出现问题。

所以,还得去疏肝理气,防止寒凉药物伤肝。

不知道大家看到没有,中医是很人性化的,将人是当成活生生的人在对待,对脏器照顾的非常全面。

5.我们接下来来分析这首方子就会比较容易了:龙胆草是这首方子的君药,清肝胆之热的最猛的一味药,用来清肝胆火,泻肝胆湿热。

臣药分为两个药对,用黄芩和栀子来增强龙胆草清肝火的功效,

用泽泻、木通、车前子增加它利湿,利肝经当中的湿。

生地和当归是佐药,用来滋阴养血,为什么呢?这就刚刚提到的保护肝体这块,把原来的湿邪排出去,补充新鲜的好的进去,这叫推陈出新。

使药有两个,一个是柴胡,一个是炙甘草。柴胡的功效是疏肝,加柴胡的目的是疏通气机,使整个方子凉而不郁。甘草是缓和苦寒之品,因为龙胆草、黄芩、栀子、车前子都是苦寒的,用甘草调和了这些药的药性。

6.这首方子的几个重点和难点跟大家说明一下,第一是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这首方?我们说了有两种病机:肝胆有实火和肝经湿热。是不是两种病机的症状都要出现才能用呢?不是的,只要符合其中一个证就可以用。比如有了肝胆实火这个证,出现了耳鸣,不需要看到其他症状就可以用这首方。

第二是这首方子里面的药物炮制工艺,多采用酒炒,这首方里龙胆草,生地,栀子,当归都是用酒炒制,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强药力布散作用。第三个重点是,在用这首方子之前,不论用来治疗哪个病症,一定要辩出来有肝火,所以从舌像上务必看到红舌,寒证和虚证是万万不可用的。另外,我们还应该知道这类苦寒的方子,不可久服,一般3到5剂,中病即止。

7.我们接着再来看下龙胆泻肝汤的加减变化:

1.如果头晕头痛比较明显,说明肝阳上亢,气血上升太过了。所以要加一些清肝,凉肝,镇肝的药,那就加钩藤,菊花,夏枯草这类药物。

2.如果出现目赤肿痛,就可以加一些疏肝散风的药,比如菊花,蝉蜕,木贼等。

3.如果湿比较重,热比较轻,那就去掉黄芩、生地,加入滑石,薏苡仁这一类来增加利湿的功效。这是因为黄芩清热力量强,生地清热滋阴也会加重湿邪。所以要把他们去掉,再加入利湿更强的薏苡仁和滑石。

4.如果出现阴囊肿痛,是属于下焦有热,要去掉柴胡,因为柴胡会引药上行,导致药性的作用部位走上面去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所以去掉。然后加入清热解毒的,如连翘,黄连,大黄这类。

8.好的,同学们,关于龙胆泻肝汤这首方子,就给大家讲这些内容。这首方,在临床上是一首十分好用的好方子,用人用它来治失眠,效果非常好;用人用它治疗耳鸣耳聋,效果非常好;有人有它来治疗眼科病,效果非常好;也有人用它来调理妇科,效果也非常突出。为什么这首方可以治疗这么多病症,我相信大家都知道答案了,它主要是清肝的火,很多不同的症状都是肝火导致,所以讲中医是治本的,这首方子是一个比较代表的典型吧。

《玉女煎》

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玉女煎》。这首方名特别美,观音菩萨的座前,左边的叫金童,右边的叫玉女,玉女手持柳枝,用柳枝醮瓶中之水洒于大地,则清凉滋润。出于这个典故,说明玉女煎这首方就如同这玉女手中净瓶,可以给人体滋阴降火。这首方出自《景岳全书》,最常见的就是用来治疗是牙痛。咱们老百姓有这样一句话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在面对牙痛这个问题的时候,玉女煎这首方给了我们很好的治疗经验,大部分的牙痛问题,都可以用这首方搞定。

2. 我们来了解一下牙痛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痛的本质,我在之前课程中给大家讲过了,痛的本质就是因为压力差。那么牙痛的本质是因为牙齿或者牙龈局部产生了压力差。接下来,我们只要去分析这个压力差的产生原因,就能知道牙痛的原因了。如果按常规辩证的话,讲起来比较复杂,我这里把它简单一下,让大家都能区分得出来。

简单来分,就分为外感牙痛和内伤牙痛。这样分的话,就相信所有人都会辩证,外感牙痛指的得了感冒之后出现的牙痛,比如你受了寒,吹了风,感冒了,然后牙痛了,这种叫外感牙痛,这种牙痛我们要按解表的思路去治,感冒好了,牙痛也就好了。我们今天讲的重点是内伤牙痛,内伤牙痛大部分时候都可以用玉女煎来治疗的。

3.内伤牙痛到底是哪个脏器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我们回到最基础的理论部分,牙龈属胃,所以牙痛痛多是胃的问题,而且多是胃火导致的。火热之邪雍滞在牙龈,果牙齿外部受了寒,这样寒和热之间产生压力差,出现了疼痛,用现代大家熟知的话就是牙齿敏感。另外牙齿为骨之余,肾主骨,所以牙齿痛和肾有密切关系。牙齿里面的牙髓由肾精化生而来,如果肾虚,那么牙髓就不能充盈牙齿,这时候牙齿里面的压强比正常的小,出现了压力差,出现了牙痛。

这里,稍微总结一下,内伤牙痛有胃火牙痛和肾虚牙痛两种,

胃火牙痛是实证,往往痛势较重,多痛在牙龈;

肾虚牙痛是虚证,往往痛势较轻,多痛在牙齿。

4.我们刚刚说了内伤牙痛,基本都可以用玉女煎,难道玉女煎既可以治疗胃火牙痛,还可以治疗肾虚牙痛吗?是的,这首方把这两个问题做了很好的兼顾,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来看下方子组成:分别是石膏(15-30g)、熟地(9-30g)、麦冬6g、知母5g、牛膝5g。就这样简单的5味药,却把内伤牙痛这个问题完美的解决了,可见一个组方思路是如何的重要。接下来,我们来拆下这首方,让大家理解背后的思路。

5.这首方子的君药是石膏配知母,他们的主要作用是清胃热,生胃阴。为什么要清胃热呢?因为我们刚刚说到玉女煎的适应证是胃热肾虚,所以首要任务是把胃热清掉。

这首方臣药是麦冬配熟地。熟地是用来补肾精的,再配上麦冬增强补阴的效果。

这首方的佐药牛膝,牛膝是一味引血下行的药。为什么要用牛膝引血下行?大家想到了么?因为原来胃火把气血带到了牙龈里面雍滞在上,现在我把胃火清了,也把下焦的水补起来了,最关键的一点是在把上面的气血引到下焦去,这样牙龈里面的气血就流动起来了,这样压力差就解除了,这牙痛的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6.这首方子比较有争议的一个地方是方子里的熟地,有些人认为用熟地不合理,原因是既然胃热牙痛,就不该用偏温的熟地,应该用生地一方面清热凉血,另一方面生地也有补肾水的作用。我个人观点,这个地方熟地和生地都可以,如果确实是肾中阴虚火旺,建议用生地;如果只是上焦有热,用熟地也可以,方子中用了大量的寒凉,用熟地来反佐一下,不会影响到清热效果,同时防止方子过于寒凉伤脾胃。所以这个地方,我觉得根据情况来用就行,包括用量问题,如果肾阴严重不足,30g用量还是不够的,我最大用量用过120g,效果特别的好。

7.那首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呢?我们刚刚提到了胃热肾虚的牙痛,其实可以理解成:水少火旺。那有的同学会问,一定是有牙痛才可以用吗?有水少火旺的基本证,但是没有牙痛,可不可以用这首方子呢?当然可以了。

中医是对证用药的,不是对症状的嘛,没谁说玉女煎是治疗牙痛的,只是讲治牙痛,方便大家在碰到牙痛这类问题的时候能够想起来这首方,用来调理身体水少火旺,这首方子的效果也同样非常不错。

我们大家来学习方子,一定是要把背后的思路学会,逻辑理清,不要只停留在表面。

8.我们再来看下玉女煎的随证加减:如果胃火升的比较旺,牙痛得比较厉害,红肿比较严重,可以加栀子来增强它散火清火的力量。

如果阴虚内热比较明显,出现五心烦热、盗汗,到晚上烘热,加地骨皮,银柴胡这类清虚热药。

如果属于血分有热,热迫血妄行,牙齿出血比较明显的,就要把熟地改成生地,同时加玄参,增强它清热凉血解毒的作用。

9. 哪些情况不能用呢?因为这首方子是清热补阴为主的,偏寒凉,容易产湿,所以针对脾胃功能虚、阳虚、便溏的人,是不太适宜服用的。如果是阳虚的人出现牙痛,那咱们是要从其他角度来辩证,肯定不是胃火牙痛了。

玉女煎这首方的现在应用很广,对于上焦火旺,下焦又有阴虚这种体质特点的人来,作为调理体质的一首方子也是非常适合。

《半夏泻心汤》

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半夏泻心汤》这首方,我们先来了解这首方名,为什么叫半夏泻心汤?这首方以“泻心”命名,实际,这里的“泻心”是泻心下,心下也就会胃脘的位置,主要是泻心下痞满这个症状的,这个地方大家留意一下,不要以为半夏泻心汤是治心的,它是一首调和胃肠的方。

半夏是方里的君药,这首方是以君药来命名的,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一首经方常用方,用来调和胃肠。现在常常用来治疗消化系统方面的问题,比如上吐下泻这类症状,用的最多。

2. 半夏泻心汤用来治什么证呢?《伤寒论》的编写思路是描述症状,然后给出方子。原书里记载,在有这些症状的情况下可以用这首方:心下痞满,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其中最难理解,但是又是重点的是“心下痞满”,痞满是一种自我感觉症状,是什么感觉呢?就是感觉到胃脘部舒服,但是又说不出来到底怎么个不舒服。比如你说它痛吧,它又不痛,你说它胀吧,它也不是很胀,就是感觉有一团气堵在这,这种自觉症状我们把它叫做痞。

这个痞满跟吃多了的胀满要区分开来。吃多了叫食积,是实症。然而,痞满是没有形成有形的病理产物,它只是一个气机的不舒畅,形成的自我感觉症状。关于痞满,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它是气机的不畅而形成的不舒服感觉。

如果非要给“半夏泻心汤”对一个证,我觉得最适合的可以叫:胃脘寒热不调证。这个证是我取名的,官方教材没有这么说过,大家暂且这么理解吧。

3.我们再来看下半夏泻心汤这首方的组成,共有7味药组成:半夏12g、干姜9g、黄芩9g、黄连3g、人参9g、大枣4枚、炙甘草9g。

我们还是用拆方的方式来理解这首方,可以简单理解为三个药对。第一个最关键的君药是:半夏。

半夏是君药,在这里主要有两个重要的作用,第一是用来消痞散结,第二个作用是降逆止呕。

第二个药对是干姜配黄连。干姜起着温中,温脾胃和大肠的作用,黄连用来清热。这个地方是经方最大的特点:寒热并用。为什么要用干姜配黄连呢?因为这首方子的适应证是寒热不调,就是胃脘寒热错杂,为什么寒热不能对流呢?是因为胃中气机不畅,这干姜配黄连是用了辛开苦降的思路,用干姜的“辛”和黄连的“苦”,让气机以旋涡的方式发散,同时又降胃肠,这样胃中寒热就能对流了。

4.第三个药对:人参、大枣配甘草,这几个药对是伤寒论里常用来扶正气的药对,像《小柴胡汤》也用到了一样的结构。为什么要扶正气呢?是考虑到原来胃脘寒热不调,是因为胃气虚弱,不能推动寒热对流。现在要恢复升降的失调,要给中焦一个推动力,这里用人参大枣甘草来扶正补虚。

另外,这首方子里还有黄芩,黄芩也是清热的,它主要是增强黄连的清热效果的,黄芩和黄连也是常常配在一起用的,这里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5.我們來看下在哪種情況下可以用半夏瀉心湯,通过刚刚的分析,我们知道这首方子是调和胃肠的寒热的。现代常用这首方子主要有2种情况,第一种是应对急症。比如吃坏了肚子,出现上吐下泻这种症状,这首方子是可以用的。第二种用来调理体质,有一种人胃脘中就是寒热错杂的复杂病机,稍微吃点热的就上火,稍微吃点冷的就腹泻,平时食欲不佳,这就是胃肠中寒热不调导致,这种情况下也是可以用这首方的。从症状上看,心下痞满,兼有呕心呕吐,腹泻这些症状的情况是可以考虑用这首方,但是要注意的是:在有形阻滞的情况下,比如食积,燥屎的情况下,是不能用这首方的,因为这首方子只是在调和寒热,并没有用到消食通腑的思路。

6.半夏泻心汤的主治,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是这样提到的:本来是一个小柴胡汤证,就是病邪在少阳半表半里的时候,由于医生的误治,开了一些泻下的药,损伤了胃肠中的阳气,产生了寒邪。同时,由于泻下伤人的正气,这时候邪气入里化热,这时候胃脘部有热,大肠里有寒,表现出来寒热错杂

但我们现在实际运用过程当中,不一定要遵循这样的发展过程,也没有必要看到上吐下泻才用此方,只要辩证分析出来胃脘的寒热不调,就可以用这首方子。在我们现代很多人身上,由于饮食的不注意,冰镇饮料和火锅一起吃,加上生活不良习惯,很多人的胃病是由于寒热不调引起的,这时候就可以考虑用半夏泻下汤的思路。

7.这首方子的组成十分具有特点:这首方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

一首经典的方,往往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因为身体生病往往是复杂的,常常虚实夹杂,寒热并存。而这首方子将经方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我们在面对身体的问题时,碰到一些复杂问题的时候,也要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抓住寒热虚实这个大纲,利用寒温并用,补泻兼施的思路,再复杂的问题都逃不过这个总原则。这是我们今天学习这首方最重要的一个思维。

8.好的,同学们,关于半夏泻心汤的知识内容,就给大家讲这么多。我们主要学习了经方组方思路,知道了半夏泻心汤调和胃肠寒热的机理,真正理解了这套思路,我们不只是用药,在用食疗方调理身体时,也是同样可以参考这些思路。

《当归四逆汤》

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当归四逆汤》。这首方也是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一首经方。伤寒论里以“四逆”来命名的方子有好几首,分别有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都以四逆来命名,大家千万不要认为是同类方子,他们的方子组成有很大差别,但是适应证有一个共有症状,那就是:手足厥逆,就是手脚冰凉的意思。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手脚冰凉的病机不一样,程度不一样,所以用的方也不一样。当归四逆汤是治疗血虚手脚冰凉的常用方,血虚导致手脚冰凉怎么来理解呢?我们手脚末端能有温度,能抵抗外寒,是因为有充足的气血能够到达四末,如果气血不能到达四末的话,那四末失去气血的温煦作用,表现出来手脚就怕冷,容易生冻疮这类症状。

2.其实,当归四逆汤的作用机理跟艾灸调理身体的原理基本一致。艾灸是将艾叶燃烧的的热能传导到经络里面,然后艾的能量会在人体内巡行,从而起着温阳散寒,疏通经络的作用。而这首方的作用机理,也是一样,通过补充气血能量,然后疏通气血通道,让气血能够达到四末。所以,在面对血虚四肢厥冷的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想喝汤药,那么用艾灸的效果是差不多的。不一样的是:艾灸每次都只能灸在局部位置,而当归四逆汤喝下去可以同时调十二经脉,相当于在全身都加了艾灸。

3.我们来看一下方子组成,只有七味药,分别是:当归12g,桂枝9g 芍药9g 细辛1.5g 通草3g 大枣8枚炙甘草5g;

这首方子也有桂枝的基本结构,我们说桂枝汤是万方之祖,这里也用到桂枝汤的思路来调节阴阳,为什么要用桂枝汤的基本思路。因为我们刚刚提到气血不足,实际上就是体内阴阳不足,桂枝汤化生气血,调和阴阳。另外,这首方的君药是当归,它在方子里用量最大,用当归来补血和血。加细辛的目的是温阳散寒,增强布散作用;加通草的目的是疏通气血通道,再补气血之前要保证通道是通畅的,这个通草就是用来疏通气血通道的。

所以,这首方记下来也不是太难。一个桂枝汤去掉生姜,加了量大的当归来补充气血源头,加细辛温散和通草的疏通作用。

4.我们来把这首方子做一个深度理解,把血虚四末厥逆理解成河流干涸,河流下游缺水这样的一种现象;这里用当归的目的是给河流源头注入水;白芍的作用是缓急,控制水流注入的速度;通草的作用是疏通河道;桂枝和细辛的作用是制造一个太阳,不让河水结冰;大枣和炙甘草给河水一个推力,让水流能够灌溉到下流去。这种从大自然去取象理解的思维方式,其实在很多方子里都有体现。另外从阴阳的角度来说,桂枝汤在内可以调阴阳,也可以调脾胃,阴阳调和气血便足,脾胃功能正常气血便足,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最终都体现在调气血这个结果面上。

5.这首方的一个难点是:为什么要去生姜呢?生姜是辛温宣散的药,我们的目的是要让血脉通畅,不想让它往外散,所以去了生姜。由此可见,经方对于细节方面也是非常注重的。

6.这首方子适合哪类人服用呢?我可以这么说,当代60%以上的女性都适合用这首方子调理。我们当代大部分女性都是气血不足的,而且常年在空凋房里受了寒气,尤其是很多爱美的女性,饮食不能保证足够的阳气和气血,又穿的比较少受寒邪侵袭,这类女性都共有的症状:手脚冰凉,冬季容易生冻疮,怕冷,容易风寒感冒,月经痛经,舌淡苔白。

这类人的特点是阳虚,气血虚,如果在这个阶段不用中医调理,阳虚就会发展成寒凝,气血虚就会发展成血瘀,

到了寒凝血瘀阶段,用这个方子就不行了,在血虚阳虚这个阶段用这个当归四逆汤或者艾灸来调理,效果很快,一般坚持调理3到6个月,人就精神过来了。但是到了寒凝血瘀阶段,就没这么简单了。

7.一般来说,大家公认认为这首方是温通经脉的方,所以在经脉受寒的情况下,这首方是首选考虑。像手脚因受寒出现血脉不通出现的痛症,或者冻疮这类病症,当归四逆汤是首选方。还有比如一些特殊部位,比如阴部,咱们也认为这是厥阴肝经所过,男子阴部受寒出现的睾丸内缩,前阴冷痛,疝气疼痛,女性出现的阴挺,痛经等,也是可以考虑用这首方。讲到这里,可能有的同学会有疑问:既然当归四逆汤是温通经脉的,那假如脏腑有寒,能不能用?

当然可以用的,只是需要加减一下,去掉通草,细辛,然后加入引经药,比如加干姜,就可以温脾胃;加附子,就可以温肝肾。

8.当归四逆汤的配伍思路,是我们学习这首方的重点。第一,这是一首阴阳并调的方,既补充阳气又补充阴血:用桂枝配大枣和炙甘草来辛甘化阳;用白芍配当归和炙甘草来酸甘化阴。第二,运用了温补兼施的思路,方中了用了大队的偏温的配伍补气药结合。第三,运用了补中有通的思路,这种思维是用方最重要的思维,不能一味呆补,在这首方子里,用了通草就是为了补之前先疏通的思维方式。

9.我们再来看一下随证加减:1.如果是胃经受寒出现的胃脘痛,可以加吴茱萸和生姜,并且生姜要加大量,吴茱萸温胃止痛,生姜和胃散寒。

2.如果是头部受寒导致的头痛,在当归四逆汤的的基础上加川芎;川芎是除头痛要药,除风寒湿邪引起的一切头痛。

3.如果是腰腿痛,要引气血下行,加牛膝,杜仲,狗脊;把方里温经散寒的作用带到人的下部去。

常见病例的中医药方(实用简单)

1. 高血压: (1)香蕉皮30克,晒干水煎喝,每日3次,一个月见效。 (2)用中药罗布麻,开水冲喝,每日15克,半月见效。 (3)银杏叶每日15克,用开水冲喝下,半月见效。 2.低血压: 甘草20克,桂枝,肉桂各40克,将以上药物混合后当茶冲泡服用一周。 3.血脂稠: (1)枸杞子10克,何首乌,草决明,山楂各15克,丹参20克,水煎服,每日两次,四个疗程治愈,(七天为一个疗程)。 (2)山楂. 银杏叶. 绞股蓝各15克,泡茶喝。连服四疗程(半月为一个疗程) 4.脸上黑星(雀斑): 元荽(又名香菜),煎汤,一天洗三次,一个疗程治愈。 5.脚汗. 脚臭: 白萝卜煮水,每晚熏洗双脚30分钟,连洗半月治愈。 6.脚气: 韭菜一斤,煮水十分钟泡脚,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三天除根。 7.神经衰弱: 浮小麦50克,干草24克,大枣20克,酸枣仁30克,混合。水煎服,每天一次,半月治愈。 8.立治牙疼: 白酒一两,松香15克,泡2小时后用棉花沾酒放在牙疼处,咬紧。5分钟不疼,虫火寒齐清。 9.根治牙疼: 马蜂窝、红糖各1两,兑两碗水,煎剩下一碗半时让患者喝下,三十年不疼。 10.口腔炎症: 西瓜皮晒干,炒焦,加冰片少许研末,用蜂蜜调和涂于患处,特效。 11.烂嘴: 用浓茶叶水,加少许食盐,然后用来漱口,一天三至五次,三日治愈。 12.咽炎: 海带洗净,烫一下取出,用白糖腌二日后吃,每日三次,每次30克,一付。轻,两付好,三付除根(一斤海带,一斤白糖)。

13.中耳炎: 韭菜根一两捣烂,挤出水份,加入少许冰片,滴耳,特效。 14.耳鸣耳聋: 雄乌鸡一只,甜酒四斤,煮熟后趁热吃,连吃五只,特效。 15.感冒: 香菜一把,葱白连须5根,生姜10片,水煎,加红糖一两,趁热服,一天两次,一天治愈。 16.偏头疼: 生萝卜汁适量,用法:仰卧注入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神效,如加冰片少许更妙。 17.治头痛: 白芷4克,冰片2克,细辛2克,研成粉卷入纸筒放药粉燃着,用鼻吸入烟气(神经头痛) 18.头晕头痛: 黄芪、天麻各一两,炖黄母鸡一只吃下,连吃三只治愈。 19.痔疮: 皮硝一两,槐米半斤。熬水熏洗,每日两次,七天治愈。 20.阴痒肛痒: 醋500克,盐5克加热洗,一天三次。 21.鼻出血: (1)左鼻出血从右耳吹气,右鼻出血从左耳吹气,可立即止血。 (2)用头发烧成灰吹入鼻孔立止(男用母发,女用父发)可根除。 22.鼻炎: 苍耳子30克,轻轻捣烂放入小勺内,加香油50克火煎,将苍耳子碎渣捞出,用油滴鼻子,一天3至5次。 23.青光眼: 向日葵盘(去籽)3朵,斩碎水煎一半内服另一半熏洗眼部半月治愈。 24.眼流泪 . 角膜炎: 鱼苦胆点眼,一天三次,半月治愈。 25.快速美容: 鸡蛋三个,用酒泡,密封4至7天,每天以蛋清涂面,七天面如白雪。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一、根、根茎类药 正名:别名、处方应付 人参:写人参、白参、生晒参均付生晒参;写红参付红参 西洋参:写西洋参付西洋参。 九节菖蒲:写九节菖蒲、节菖蒲、京菖蒲均付生九节菖蒲。 三七:写三七粉付三七粉(冲服)。 三棱:写三棱、荆三棱、京三棱、炒三棱、醋三棱均付醋三棱。 干姜:写干姜付干姜。 炮姜:写炮姜付炮姜。 土茯苓:写土茯苓、仙遗粮、冷饭团均付土茯苓。 大黄:写大黄、生大黄、生军、川军、锦纹均付生大黄 写熟大黄、熟军、制大黄、制川军均付熟大黄 写大黄炭付大黄炭。 山药:写山药、生山药、光山药、淮山药、薯蓣均付生山药。 山豆根:写山豆根、广豆根均付生山豆根。 山茨菇:写山茨菇、毛茨菇、冰球子均付生山茨菇。 千年健:写千年健、生千年健均付生千年健。 川乌:写生川乌付生川乌;写川乌、制川乌均付制川乌。(先煎) 川芎:写川芎、西川芎、抚芎均付生川芎。 川牛膝:写川牛膝付生川牛膝。 川贝母:写川贝、川贝母粉付川贝母(粉)(冲服)。 天麻:写天麻、明天麻均付生天麻。 天冬:写天冬、天门冬均付生天冬。 天花粉:写天花粉、瓜蒌根、栝楼根均付生天花粉。 天南星:写南星、天南星、制南星均付制南星 写生南星、生天南星均付生天南星。 天葵子:写天葵子、紫背天葵子均付生天葵子。 太子参:写太子参、孩儿参均付太子参。 木香:写木香、广木香、云木香均付生木香。 升麻:写升麻、绿升麻、黑升麻均付生升麻;写炙升麻付蜜升麻。 乌药:写乌药、台乌药均付乌药。 牛膝:写牛膝、怀牛膝均付牛膝。 丹参:写丹参、紫丹参、赤丹参均付丹参。 巴戟天:写巴戟天、巴戟肉均付巴戟天。 甘草:写甘草、生甘草、粉甘草、国老均付生甘草。 炙甘草:写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均付炙甘草。 甘松:写甘松付甘松。 甘遂:写甘遂、制甘遂、醋甘遂均付醋甘遂 写生甘遂付生甘遂。

五脏常用中草药 几种特效药 中药的命名 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五脏常用中草药+几种特效药+中药的命名+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五脏常用中草药+几种特效药+中药的命名+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2011-05-24 13:53:38|分类: 药.方 |举报 |字号订阅五脏常用中草药一肺脏 (1)肺气不足: 人参、黄芪、太子参、蛤蚧、五味子、胎盘。 (2)肺阴不足: 人参、西洋参、沙参、百合、生地、天门冬、麦冬、玉竹、阿胶、鳖甲。 (3)风寒束肺: 紫苏、荆芥、防风、苍耳、辛夷、细辛、杏仁、麻黄、。 (4)风热犯肺: 连翘、牛蒡子、浙贝、前胡、银花、菊花、桑叶。 (5)肺寒咳喘: 干姜、肉桂、细辛、半夏、紫苑、款冬花、白芥子、苏子、陈皮。(6)肺热咳喘: 贝母、石膏、葶苈子、黄芩、知母、桑白皮、竹茹、鱼腥草。

二心脏 (1)心气不足: 1 / 5 五味子,浮小麦、人参、党参、茯苓、甘草、桂圆。 (2)心xx: 大枣,人参、肉桂、桂枝、薤白、干姜、附子。 (3) 心血不足: 当归,白芍、熟地、阿胶、胎盘、制首乌。 (4)心阴不足: 枣仁,麦冬、生地、玉竹、百合、龟板、白芍、柏子仁、枸杞子。 (5)心神不安: 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龙齿、磁石、琥珀。 (6)心血淤阻: 丹皮,桃仁、红花、银杏、元胡、毛冬青、郁金、川芎。 (7)痰迷心窍: 郁金,远志、石菖蒲、冰片、麝香、苏合香、竹沥、牛黄。(8)心火亢盛: 黄连,麦冬、莲心、栀子、竹叶、牛黄、木通。三肝脏 (1)肝气郁结: xx,青皮、香附子、白蒺藜。

(2)肝xx: 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天麻、白芍、鳖甲、钩藤。 (3)肝火上炎: 2 / 5 xx,夏枯草、xx箱子。 (4)肝风内动: 钩藤,羚羊角、僵蚕、蚯蚓、天麻、全虫、蜈蚣。 (5)肝血虚弱: 白芍,当归、熟地、阿胶、枸杞子、制首乌。四脾脏 (1)脾胃湿热: 大黄、栀子、黄连、茯苓、白术、苦参、滑石、白鲜皮。 (2)脾胃虚寒: 干姜、肉桂、附子、良姜、吴茱萸、薯蓣、黄芪、人参、白术。(3)寒湿困脾: 半夏、陈皮、厚朴、白豆蔻、佩兰、藿香、砂仁、苍术。 (4)脾气下陷: 人参、黄芪、白术、补骨脂、升麻、诃子、柴胡。五肾脏 (1)肾阳虚: 破故纸、肉桂、附子、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仙茅、鹿茸。(2)肾阴虚: 山萸肉、玄参、熟地、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龟板、制首乌。

中医常用方剂100首

常用方剂100首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 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一钱半 (4.59g)(原书未著用量)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2、二至丸《医方集解》 【组成】女贞子(蒸)500g 墨早莲500g 【功能】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 生姜7片,乌梅1个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二陈场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4、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八珍汤基础上加入黄芪18肉桂4,重于补脾益肺,其中肉桂有增强心阳、旺盛命火之功,从而使气血阴阳并补。 5、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人参(6克) 茯苓(12克) 炒白术(12克) 甘草(3克) 藿香叶(12克) 木香(6克) 葛根(15克) 【功用】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6、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灯心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7、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10 白术15 云苓12 当归10 川芎10 白芍10 熟地12 炙甘草5 生姜3片大枣5枚 【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病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乏,气短懒言,心悸,食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8、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十全大补汤基础上去川芎,加入五味子12 远志10 陈皮6 组成,多用手治疗气血不足,积劳虚损,呼吸少气,心虚惊悸等证。 人参养荣即十全,除去川芎五味联,陈皮远志加姜枣,脾肺气血补方先。

中医骨伤科常用方剂汇总情况

初期: 活血化瘀: 1肢伤一方: 【组成】:当归、芍药、桃仁、红花、黄柏、防风、川木通、生地、甘草 【功效及适应症】:行气活血,祛痰止痛。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四肢骨折或软组织损伤初起者【歌诀】肢伤一方当芍桃红柏防通生地草加入乳香活气血用于初期跌打好 2桃红四物汤: 【组成】:当归9g 川芎6g 白芍9g 生地黄12g 桃仁10 g、红花6 g 【功效及适应症】:活血化淤,用于骨折脱位损伤初期之瘀血未消者。 【歌诀】:四物汤中桃红入,活血行血又逐瘀。 3大成汤、 【组成】:木通、枳壳、厚朴、当归、芒硝、大黄、苏木、红花、陈皮、甘草 【功效及适应症】:攻下遂瘀,治跌打损伤后,瘀血内蓄、昏睡、二便秘结,腹胀等症。。 【歌诀】仙授理伤大成汤木通枳朴归硝黄苏木红花陈皮草攻下逐瘀二便畅 4复元活血汤、 【组成】:柴胡15g 、瓜蒌根9g 、当归9 g 、红花6 g 、甘草6 g 、穿山甲6 g 、大黄30 g 、桃仁15 g 【功效及适应症】:活血祛瘀,疏肝通络。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胁肋瘀肿,痛不可忍。 【歌诀】复元活血主桃红花粉柴胡黄草充益以当归炮山甲损伤瘀血酒煎攻 5鸡鸣散: 【组成】:归尾桃仁大黄 【功效及适应症】:攻下逐瘀。治骨折损伤初期淤血停滞,疼痛难忍,并见大便秘结者。 【歌诀】鸡鸣散中用大黄,归尾桃仁酒煎汤,胸腹挫伤痛难忍,攻下逐瘀是良方。 6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12g 厚朴15g 枳实12g 芒硝9g 【功效及适应症】:活血化瘀,行气导滞。治疗脊柱骨折后腹胀痛、便秘,陈伤血瘀、创伤腹膜血肿,脑震荡。 【歌诀】: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7柴胡疏肝散

常用中药方剂手册

主审:邱宗志尹思源王全 主编:杨思进 副主编:米绍平张茂萍王泽琛 编委:敖素华白雪肖国 辉 汪静张琼廖代祥 钟红卫李志刘鹏 王俊峰晏新张广 文 刘旭程刘海 前言 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年的要 求,为了进一步规范处方和中药名 称的书写,结合学院本科教学工作 水平评估及临床技能培训工作的需 要,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组织力量 编纂了《常用中药方剂手册》这一 本小册子。本书采纳了最新国家《中 药药典》标准,汇集了临床常用方 剂100首,常用中药477味。本手 册小巧实用、便于携带,方便我院 临床医务人员、实习生、进修生、 研究生在工作中查阅。本书的编辑 印刷得到了医院党政领导的大力支 持,方剂、中药教研室也作了部分 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时间紧,不完善之处在所难

免,若发现有错误遗漏之处,请及时向编者指出。 2006年9月

目录 第一部分常用中药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 第二章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第五节清虚热 药……………………… 第三章泻下 药……………………… 第一节攻下 药……………………… 第二节润下 药……………………… 第三节峻下逐水 药……………………… 第四章祛风湿 药……………………… 第一节祛风湿散寒 药…………………… 第二节祛风湿清热 药…………………… 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 药………………… 第五章化湿 药……………………… 第六章利水渗湿 药……………………… 第一节利水消肿 药……………………… 第二节利尿通淋 药……………………… 第三节利湿退黄 药……………………… 第七章温里 药…………………………… 第八章理气 药…………………………… 第九章消食

最强中药配方,常用处方

最强中药配方,常用处方 药对是介于中药学和方剂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可分为要对配伍、药对成方和药对组拆三方面的内容。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药味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常用药对【威灵仙葛根】各10g通络祛风、解痉止痛,适用于颈椎病之颈项强痛并证。【海桐皮豨签草】10~15g祛风湿,适用于风湿痹病。【附子肉桂】 5~10g(先煎);1.5~3g(煎服)、1~1.5g(吞服)温阳祛寒,适用于命门火衰证。主治命门火衰。【附子干姜】3~10g(先煎);2~8g温阳祛寒、温补脾肾,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里虚寒证。脾肾阳虚适用。【桂枝附子】5~10g;10g(先煎)温阳固表、温阳化气,适用于风湿表虚证、肾阳不足之腰痛。【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适用于血虚失眠证。【龙骨牡蛎】20~30g镇惊、收敛,适用于肝阳上亢之惊、痫病,滑泄不止诸证。重镇心肝生用;固摄收涩锻用。【磁石珍珠母】各30g,先煎。定惊安神,适用于心悸、少寐病。【旋覆花代赭石】10g(包煎);20~30g(先煎)降逆涤饮,适用于痰饮呕吐、咳嗽气喘病证。【全蝎蜈蚣】6只;3只熄风止痉,适用于各种痉病。研磨吞服, 1.5g/bid,病重者加倍。【地龙僵蚕】各10g抗癫痫、止痛,适用于肝阳挟痰之癫痫、头痛。小儿按年龄适当减少。【川芎露蜂房】10~15g;10g散风止痛,适用于剧烈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仅可治标,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全蝎露蜂房】1.5~3g(煎服)、0.5~1g(吞服);3~10g适用于邪躆脉络、久治不愈之病证。有毒,只宜暂用,不能久服。【僵蚕蝉衣】3~8g;3~6g祛风除疹,适用于风热瘾疹之病证。【代赭石牛膝】30g(先煎);10~15g滋补肝肾、降逆下行,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耳鸣。【陈皮青皮】10g;5~10g理气健脾,适用于肝胃气郁之脘痞病证。效果较小。【枳实厚朴】除胀消痞,适用于气滞湿阻之痞满证。效果较大。【香附川楝子】各10g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脘协痛、痛经病。治气分郁滞。【延胡索川楝子】各10g理气、活血、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之脘腹痛。治气滞血瘀。长于止痛。【柴胡郁金】3~10g;10~15g行气活血,适用于气血瘀滞之协痛、闭经病。长于疏泄。【川楝子路路通】各10g疏肝通络,适用于肝郁之疝气。【槟榔沈香】10g;1~3g(煎服后下)、0.5~1g(研磨冲服)理气降逆,适用于气滞气逆证。药力峻猛。【小茴香沈香】1~3g;后下、3~5g(煎服)、2~3g(吞服研磨)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腹

常用中草药方剂

常用中药方剂 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甘草3克。【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者。 荆防败毒散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各30克、甘草15克。 【功用】发散风寒,解表祛湿:用于“流感”、感冒等病证初起,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浮数者。本方亦可用于痢疾、疮痈初起而有表寒证者。

葱豉汤 【组成】葱白(连须)5条、豆豉30克。 【功用】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组成】桑叶8克、菊花6克、薄荷3克、杏仁6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连翘6克、芦根6克。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伤风、感冒初起,咳嗽、头痛、微发热,苔薄,脉浮者。本方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以咳嗽为主者。 银翘散 【组成】银花30克、连翘30克、牛蒡子18克、薄荷18克、荆芥穗12克、豆豉15克、桔梗18克、生甘草15克、竹叶12克,芦根15克。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初起,发热微恶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

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目前常用本方加减治疗风热感冒、“流感”、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乙脑”、“流脑”以及腮腺炎等急性传染病初起而具有风热表证者。 麻杏石甘汤 【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而见咳嗽、气急、鼻煽、口渴、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者。常用本方配伍鱼腥草、黄芩、瓜蒌、贝母等,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麻疹合并肺炎。清热剂 清气分热剂 白虎汤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甘草3克、粳米9克。【功用】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外感热病之气分实热证,如高热、烦渴、大汗出、面赤,舌干苔黄,脉洪大或滑数及胃火引起的头痛、身痛、鼻衄等症。用本方加减,可治疗“流

中医常用方剂100首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常用方剂100首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 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一钱半 (4.59g)(原书未著用量)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2、二至丸《医方集解》 【组成】女贞子(蒸)500g 墨早莲500g 【功能】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 生姜7片,乌梅1个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二陈场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4、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八珍汤基础上加入黄芪18肉桂4,重于补脾益肺,其中肉桂有增强心阳、旺盛命火之功,从而使气血阴阳并补。 5、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人参(6克) 茯苓(12克) 炒白术(12克) 甘草(3克) 藿香叶(12克) 木香(6克) 葛根(15克) 【功用】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6、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灯心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7、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10 白术15 云苓12 当归10 川芎10 白芍10 熟地12 炙甘草5 生姜3片大枣5枚 【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病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乏,气短懒言,心悸,食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重点]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 重点]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一、根、根茎类药正名: 别名、处方应付 人参: 写人参、白参、生晒参均付生晒参; 写红参付红参西洋参: 写西洋参付西洋参。 九节菖蒲: 写九节菖蒲、节菖蒲、京菖蒲均付生九节菖蒲。三七: 写三七粉付三七粉(冲服)。 三棱: 写三棱、荆三棱、京三棱、炒三棱、醋三棱均付醋三棱。干姜: 写干姜付干姜。 炮姜: 写炮姜付炮姜。 土茯苓: 写土茯苓、仙遗粮、冷饭团均付土茯苓。大黄: 写大黄、生大黄、生军、川军、锦纹均付生大黄 写熟大黄、熟军、制大黄、制川军均付熟大黄 写大黄炭付大黄炭。 山药: 写山药、生山药、光山药、淮山药、薯蓣均付生山药。山豆根: 写山豆根、广豆根均付生山豆根。山茨菇: 写山茨菇、毛茨菇、冰球子均付生山茨菇。千年健: 写千年健、生千年健均付生千年健。 川乌: 写生川乌付生川乌; 写川乌、制川乌均付制川乌。(先煎)川芎: 写川芎、西川芎、抚芎均付生川芎。川牛膝: 写川牛膝付生川牛膝。 川贝母: 写川贝、川贝母粉付川贝母(粉)(冲服)。天麻: 写天麻、明天麻均付生天麻。 天冬: 写天冬、天门冬均付生天冬。

天花粉 : 写天花粉、瓜蒌根、栝楼根均付生天花粉。 天南星: 写南星、天南 星、制南星均付制南星 写生南星、生天南星均付生天南星。 天葵子 : 写天葵子、紫背天葵子均付生 天葵子。 太子参 : 写太子参、孩儿参均付太子参。 木香: 写木香、广木香、云木 香均付生木香。 升麻: 写升麻、绿升麻、黑升麻均付生升麻 ; 写炙升麻付蜜升麻。 乌药 : 写乌药、台乌药均付乌药。 牛膝 : 写牛膝、怀牛膝均付牛膝。 丹参: 写丹参、紫丹参、赤丹参均付丹参。 巴戟天: 写巴戟天、巴戟肉均付巴 戟天。 甘草: 写甘草、生甘草、粉甘草、国老均付生甘草。 炙甘草 : 写炙甘草、 蜜甘草、蜜炙甘草均付炙甘草。 甘松 : 写甘松付甘松。 甘遂 : 写甘遂、制甘遂、醋甘遂均付醋甘遂 写生甘遂付生甘遂。 龙胆 : 写龙胆、苦龙胆、龙胆草均付龙胆。 玉竹: 写玉竹、肥玉竹、萎蕤均 付玉竹。 石菖蒲 : 写石菖蒲、菖蒲、干菖蒲均付石菖蒲。 北沙参 : 写北沙参、莱 夏付生半夏 写法夏、法半夏均付法半夏 仙茅: 写仙茅、仙茅根付仙茅。 白及: 写白及付白及 ; 写白及粉付白及粉。 白术: 写白术、于术、焦白术付麸 炒白术。 白芍 : 写白芍、杭白芍、亳芍、白芍药、炒白芍均付炒白芍,写白芍炭 付白芍炭。 白芷 : 写白芷、香白芷、杭白芷、川白芷、禹白芷、祁白芷均付白芷 阳参、北条参、细条参、珊瑚菜均 付北沙参 皮。 生姜皮 : 写生姜皮、姜皮均付生姜 片姜黄 : 写片姜黄、片子姜均付片姜黄 半夏 ; 写姜半夏付姜半夏。写生半

肛肠科常用中药方剂100首

1.败毒散: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 功效: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2.防风通圣散:组成: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荆芥白术 栀子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通里 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憎寒壮热无汗,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舌干,咽喉不利,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数有力。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鼻赤瘾疹等证。 3.葛根芩连汤:组成: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功效:解表清里 主治: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4.四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晄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5.参苓白术散: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山药甘草大枣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夹湿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6.补中益气汤:组成:黄芪人参当归甘草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胃气虚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晄白,大便稀溏,脉大而虚软。 2、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舌淡,脉虚者。 3、气虚发热症。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7.香砂六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生姜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 功效:益气健脾,行气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8.黄芪汤:组成:黄芪陈皮麻仁蜂蜜 功效:润肠益气通便 主治: 9.健脾益气汤:组成:党参炒白术炒谷芽炒山楂炙黄芪炙升麻 炙甘草 功效:功能健脾益气,升举固涩。 主治: 10.四物汤: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功效: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11.四物消风汤:组成:生地当归荆芥防风赤勺川芎白藓皮蝉蜕薄荷独活柴胡红枣 功效:养血祛风

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Microsoft Word 文档

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1、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2、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3、四物汤:生地黄、川芎、当归、芍药 功用:补血活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4、补阳还五汤: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 5、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伤寒少阳证,妇人热入血室。 6、血府逐瘀汤:生地黄、桃仁、红花、当归、甘草、赤芍、桔梗、枳壳、柴胡、川芎、牛膝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7、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

8、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牛蒡子、豆豉、薄荷、生甘草、桔梗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9、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蓄水证,水湿内停,痰饮。 10、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11、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12、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萝卜子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积。 13、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14、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 15、玉屏风散:生黄芪、白术、防风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中医内科学》常用方剂的归纳

龙胆泻肝汤:(共7处) 1.十、自汗、盗汗―⑷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2.十一、血证(1)鼻衄③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十一、血证⑷吐血②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十四、不寐⑴实证①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5.十八、痫证⑵痰火内盛:清肝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6.二十九、胁痛⑶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7.四十五、耳鸣、耳聋-⑴肝胆火盛:清肝泄火——龙胆泻肝汤 温胆汤:(共2处)1.十四、不寐⑴实证②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2..四十五、耳鸣、耳聋⑵痰火郁结:化痰清火,和胃降浊——温胆汤 柴胡疏肝散(共5处) 1.十六、郁证⑴实证①肝气郁结:疏肝理气解郁—――—柴胡疏肝散 2.十九、胃痛⑶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3.二十六、腹痛⑸气滞血瘀:以气滞为主,宜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4.二十九、胁痛⑴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5.三十二、鼓胀⑴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 归脾汤(共9处)1.十一:血证⑴鼻衄④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十一:血证⑷吐血③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3.十一:血证⑹尿血③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十一:血证⑺紫斑③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5.十二、心悸⑵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6.十四、不寐⑵虚证②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7.十六、郁证⑵虚证②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8.三十一、眩晕⑵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9.四十八、内伤发热⑷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金匮肾气丸(共4处)1.五、哮证⑵缓解期③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2.六、喘证⑵虚喘②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九、痰饮⑷支饮②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4.四十三、消渴⑶下消②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济生》肾气丸(共3处) 1.三十二、鼓胀⑸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2.三十九、水肿⑵阴水②肾气衰微:温肾助阳,行气化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四十一、癃闭⑹肾阳衰惫:温阳益气,补肾利尿——――《济生》肾气丸 失笑散(共2处)1.十九、胃痛⑸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实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2.三十一、积聚⑵积证①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藿香正气散(共3处)1.二十一、呕吐⑴实证①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①寒湿(风寒):解表散寒,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3.二十五、霍乱⑴寒霍乱①轻证:散寒燥湿,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 葛根芩连汤(共1处)1.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②湿热(暑湿):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眼科常用中药方剂大全

眼科常用中药方剂大全 防风通圣丸 由防风、荆芥穗、薄荷、麻黄、大黄、芒硝、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甘草、白术组成。 具有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的作用。 用于外寒内热,表理具实的眼病,如麦粒肿、结膜炎等。 牛黄解毒片 由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制成。 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用于火毒炽盛所致的目赤肿痛。如结膜炎、麦粒肿。 黄连上清丸 其成份为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连翘、石膏、荆芥穗、防风、川芎、白芷、薄荷、菊花、蔓荆子、旋复花、桔梗、甘草。 具有清热泻火,散风通便的作用。 常用于麦粒肿、急性结膜炎,或兼有大便燥结者。 补中益气丸 由黄芪、党参、甘草、当归、白术、升麻、柴胡、陈皮组成。 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 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的眼病。如上睑下垂,视疲劳等。 六味地黄丸 由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组成。 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用于肾阴亏虚,虚火上炎的眼病。 如干眼症、白内障、眼底病的后期。 杞菊地黄丸 其成份为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能滋阴补肾,养肝明目。 用于角膜炎后期、干眼症、白内障、玻璃体混浊、眼底病后期、视疲劳等肝肾阴亏的眼病。 知柏地黄丸 由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组成。 具有滋阴降火的功能。 用于瞳神干缺、角膜炎后期、青光眼等阴虚火旺的眼病。 石斛夜光丸 其成份为石斛、人参、山药、茯苓、甘草、肉苁蓉、枸杞子、菟丝子、地黄、熟地黄、五味子、天冬、麦冬、苦杏仁、防风、川芎、枳壳、黄连、牛膝、菊花、白蒺藜、青葙子、决明子、水牛角、羚羊角。 有滋阴补肾,清肝明目的作用。 用于肝肾不足,精血内亏,阴虚火旺之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等。 金匮益气丸 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当归、附子、肉桂、枸杞子、菟丝子、杜仲炭、鹿角胶组成。 具有温肾壮阳,填精补血的功效。

常用中药处方的正名和别名

常用中药处方的正名和别名 正名别名 三七田三七参三七旱三七大黄川军生军锦纹山豆根广豆根南豆根 山药怀山药淮山药 天冬天门冬 天花粉栝楼根 丹参紫丹参 升麻绿升麻 牛膝怀牛膝 乌药台乌药 北沙参辽沙参东沙参 甘草粉甘草皮草国老 白芍杭白芍白芍药芍药白芷杭白芷香白芷 延胡索元胡玄胡索 当归全当归秦当归 百部百部草 苍术茅苍术 土鳖虫地鳖虫 牡蛎左牡蛎 艾叶蕲艾祁艾 西红花藏红花番红花 红花草红花红蓝花 辛夷木笔花 金银花二花双花忍冬花桑叶霜桑叶冬桑叶 淫羊藿仙灵脾 橘叶南橘叶青橘叶 肉苁蓉淡大芸 佩兰佩兰草醒头草 细辛北细辛辽细辛 青蒿嫩青蒿 茵陈绵茵陈 浮萍紫背浮萍浮萍草 益母草坤草 墨旱莲旱莲草 山茱萸山萸肉杭山萸 千金子续随子 马钱子番木鳖 五味子了五味子北五味子 木瓜宣木瓜

木蝴蝶玉蝴蝶千张纸 王不留行王不留 牛蒡子大力子鼠粘子牛子 龙眼肉桂圆肉 瓜蒌全瓜蒌栝楼 白果银杏 赤小豆红小豆 佛手川佛手广佛手佛手柑诃子诃子肉诃黎勒 补骨脂破故纸 沙苑子沙苑蒺藜潼蒺藜 青果干青果 枸杞子枸杞甘枸杞 栀子山栀子 牵牛子黑丑白丑二丑 砂仁缩砂仁 草决明决明子马蹄决明 茺蔚子益母草子坤草子 莱菔子萝卜子 娑罗子梭罗子 蒺藜白蒺藜刺蒺藜 槟榔花槟榔大腹子海南子罂粟壳米壳御米壳 广防己木防己 防己粉防己汉防己 羌活川羌活西羌活 麦冬麦门冬杭寸冬杭麦冬附子川附片淡附片炮附片郁金黄郁金黑郁金 泽泻建泽泻福泽泻 前胡信前胡 南沙参泡沙参空沙参 干姜炭炮姜炭姜炭 独活川独活香独活 茜草红茜草茜草根 党参台党参 香附香附子莎草根 重楼七叶一枝花蚤休 柴胡北柴胡南柴胡软柴胡桔梗苦桔梗 浙贝母象贝母 秦艽左秦艽 黄芩条黄芩枯黄芩子黄芩黄连川黄连雅连云连

中药(常用方剂)

患者神志清,精神差, 胸痛较前减轻,无呼吸困难,恶心呕吐,饮食不振,舌质暗, 苔白,脉沉细,治疗以益气活血通痹,方以血府逐瘀汤: 柴胡10g 枳壳12g 赤芍10g 甘草4g 桃仁10g 川牛膝10g 红花10g 桔梗10g 当归15g 生地15g 川穹8g 患者仍有言语不畅,无肢体抽搐,无恶心呕吐,饮食及睡眠可,二便调。舌红,少苔,脉细数,中医治以滋阴潜阳,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g 钩藤15g 石决明30g 杜仲15g 寄生12g 牛膝15g 泽泻 30g 生龙牡各30g 丹参 30g 赤芍15g 郁金12g 甘草6g 患者左侧肢体仍活动不利,饮食可,舌质淡、苔白、脉弦滑主,于主任运用中医辨证为中风,证属风痰阻络,痰阻与脉中,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故肢体活动不利,舌脉从证,中医治以化痰熄风通络,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 10g 白术 10g 天麻10g 云苓 12g 泽泻 30g 枳壳12g 南星 12g 生龙牡各30g 丹参 15g 菖蒲15g 郁金12g 患者神志清,精神可,仍咳嗽咳痰,阵发性呼吸困难,于主任查瞧病人,患者舌红,苔黄,脉滑数,中医辨证为痰热阻肺,肺失宣发,则气短,失于肃降则憋喘,咳嗽咳痰,中医治 以清热宣肺平喘,方拟喘定汤加减: 麻黄03g 桑白皮15g 冬花15g 半夏10g 杏仁10g 苏子15g 黄芩10g 甘草06g 厚朴12g 葶苈子15g 地龙10g 中医治以益气养阴,生脉散加味: 党参10g 麦冬20g 五味子10g 茯苓10g 桂枝10g 生白术10g 甘草3g 玄参10g 丹参10g 中医治以化湿与胃,保与汤加减:

莱菔子15g 陈皮12g 云苓12g 连翘10g 炒麦芽30g 山药10g 神曲10g 枳壳15g 厚朴15g 内金10g 患者时有头晕,纳差,脉沉细弱,给予中药地黄饮子加味,滋肾阴,补肾阴,开窍化痰。 熟地12g 巴戟天9g 山茱萸9g 石斛9g 肉苁蓉各9g 附子6g 五味子6g 官桂6g 白茯苓6g 麦冬6g 石菖蒲6g 远志各6g 患者神志清,精神差,阵发性头痛心慌,患者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思虑过度,肝失所养,肝阳上亢,则头晕,心阴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失眠,治疗上宜疏肝理气,养血安神,方拟逍遥散加减: 当归10g 芍药10g 柴胡10g 白术10g 茯苓10g 枳壳10g 香附10g 乌药10g 薄荷10g 患者仍有左侧肢体无力,口苦,纳差。舌苔白厚,脉滑。中药利湿化痰治疗,方药如下: 半夏10g 陈皮10g 茯苓15g 甘草3g 枳实12g 竹茹15g 全蝎6g 丹参20g 宣肺疏风,止咳化痰,止嗽散加减: 橘梗12g 前胡10g 紫苑12g 荆芥12g 陈皮15g 百部9g 双花15g 鱼腥草15g 杏仁9g 甘草3g 患者神志清,精神可,仍诉咳嗽胸闷。查体: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低,双肺少量罗音。心音低,心律规整,未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轻度水肿。舌淡,苔白,脉滑。 中医辨证为气虚水肿。治宜补气养心,利水消肿。方药拟生脉散合五苓散加减: 人参6g 麦冬10g 五味子6g 丹参12g 白术12g 茯苓15g 猪苓15g 泽泻15g 桂枝12g 甘草6g 中医清营解毒,透热养阴方拟清营汤加减:

18个家庭必备常用中药方剂

18个家庭必备常用中药方剂 桂枝汤 【处方】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用法】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复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复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多物。 【现代使用技巧】 桂枝汤治疗伤风感冒,普通人的伤风感冒一般加葛根;身体结实的人要加麻黄;咽喉痛加生石膏、桔梗;咳嗽气喘加杏仁;对于平时形寒肢冷,体弱多病的人要加附子。 体温升高的时候,只要有恶风恶寒就可以用。如果病人口苦得厉害,就要加柴胡、黄芩;如果口干得厉害,就要加生石膏。真的超过40℃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医院里去,以防万一。 五苓散 【处方】猪苓10克(去皮)泽泻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桂枝7克(去皮) 【用法】以白饮和服3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辩证使用要点】一个是用于突然水泻不止,另一个用于口渴不止,水入立即呕吐。 当归芍药散(妇人养血活血良方) 【处方】当归9克芍药18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泽泻12克川芎9克 【用法】每服6克,温酒送下,一日三次。 【辩证使用要点】病人有贫血与浮肿倾向,脸色不华,或黄或白。 香苏饮 【组成】紫苏叶9克,香附9克,陈皮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葱须3头 【功用】理气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气滞,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脘痞闷,呕逆泛酸,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者。 【古籍论】本方是治外感风寒,又兼里气不和,是表里两解之轻剂。方中以苏叶疏表散寒

脑梗塞常用中药方

脑梗塞常用中药方 常用中药单方许多临床及药理研究证明,中药单方有很好的疗效,有着简便、价廉的特点。下面的单方是临床医生常用的,供参考。1.涤栓散用广地龙30g、蜈蚣1条、白芷9g,共研细末制成散剂。每次服6g,日服3次,10日为1个疗程,2个疗程间停药2日,一般1~3个疗程即见效,治脑血栓形成。2.红龙汤红花15~25g、地龙25~40g、葛根30~50g,水煎服。治脑血栓。3.水蛭口服液水蛭口服液(每10mL含生药水蛭3g),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30日为1个疗程。治脑梗塞。4.蜈蚣蜈蚣1条、白花蛇1条、全蝎10g,共为细末,每日1剂,分3次口服。治中风。 5.豨莶草豨莶草500g,以米酒、陈醋各30g层层喷洒,蒸透晒干,如法9次,粉碎,再用蜜600g,熬至滴下成珠,和入药末,制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服20g,分早晚服,以米汤或稀饭送下。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6.三七、人参三七、人参各50g,粉碎后,每次服用3g,每日2次。益气化瘀,治脑血栓及其后遗症。 7.南星、木香南星、木香各等分,每次12g,姜片10片,每日1次,水煎服。用于治疗中风痰盛。 8.南星(汤泡)、甘草(炙)、防风各90g,每服12g,姜10片,水煎。用于治疗中风瘫痪,口眼斜,口噤不语。 9.三生饮生南星、生川乌、生附子、木香、生姜各30g,

加人参30g,煎服。用于治疗中风昏愦,口眼斜,痰气上壅,咽喉有声。10.桃仁烧酒浸泡1个月,捞出,晒干研细末,和蜜为绿豆大小的丸剂,每次50丸,每日3次,饭后2小时用酒服下,不能饮酒者,可用水服之,治疗半身不遂、半身麻痹或神经痛。常用中药复方脑梗塞属祖国医学“中风”范畴,而现在的中医学者则又根据现代的检测设备加以完善,对其不同证型进行临床实验研究,得出了许多有效方剂,经笔者选录如下:1.丹芪汤组成丹参15~30g黄芪20~40g桃仁9~12g红花6~9g地龙9~15g加减伴有畏寒、项背疼痛、舌苔薄白、脉象浮者,加羌活以疏散外风;伴有头晕热痛、目胀耳鸣、舌质微红、苔微黄、脉弦者,加白菊、牛膝、黄芩、钩藤、石决明、夏枯草,以平肝潜阳;伴有失语者加石菖蒲、远志以祛痰开窍。功能益气化瘀,活血通络。主治脑血栓形成。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15~60天。来源杨昌祖.湖北中医杂志,1991,137∶72.通栓汤组成水蛭、当归各12g丹参、地龙各15g川芎、红花、赤芍各10g炙黄芪50g功能破血逐瘀,补气通络。主治脑血栓形成。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来源梁改凤,等.中医药研究,1997,(2)∶323.补肾豁痰汤组成熟地、赤芍、巴戟天、竹茹、决明子各15g山茱萸、地龙、法半夏、石菖蒲各10g黄芪30g加减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麻仁;夜寐不安者加五味子、夜交藤。

常用中药对药汇总

常用中药对药汇总 中药知识 数以万计的方剂,其中均包涵着药物配伍的妙用,配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方剂,故精用于方,必精用于药物的配伍。方剂学虽然是专门讨论用药配伍规律的,但要短时记忆也难得要领,如何应用,甚是茫然,笔者初步尝试,将脏腑治法及选药配方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即药对”配伍。 药对配伍能体现一个方剂组成的框架,若干个不同的药对框架组合在一起,可构成不同功效的诸类经方。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对方剂的记忆和加减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总结常用药对于后, n_L、十廿4 -Fy. 供读者参考。 一、用于心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心清心泻火药物配对:石膏一梔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竹叶—石膏,如竹叶石膏汤;梔子一知母,如消黄散。 1清心解毒药物配对:黄连一黄芩、梔子,如黄连解毒汤;连翘一木通、大黄,如洗心汤;大黄一黄芩、黄连,如泻心汤;连翘一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 2清心凉血药物配对:犀角一生地、玄参,如清营汤;赤芍一牡丹皮, 如犀角地黄汤。 3清心利尿药物配对:梔子一木通,如洗心汤;滑石一梔子、车前子,如八正散;木通一竹叶、生地。 4清心止血药物配对:车前子一梔子、蒲黄,如秦艽散;生地一犀角, 如犀角地黄汤。 5清心镇惊药物配对:黄连一朱砂,如朱砂散。 6清心祛暑药物配对:香薷一柴胡、黄连,如香薷散;滑石一甘草,如六一散。 7清心洗痰药物配对:黄连一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黄连一天竺黄,如天

竺黄散。 8交通心肾药物配对:黄连一桂心,如交泰丸。 (二)温心 1温心壮阳药物配对:附子一肉桂,如回阳救急汤。 2温心通脉药物配对:附子一干姜,如四逆汤。 3温心止痛药物配对:附子一玄胡索。 4和阳益阴药物配对:桂枝一白芍,如桂枝汤。 5温通开窍药物配对:细辛一牙皂,如吹鼻散。 (三)补心 1益气回阳药物配对:人参一附子,如参附汤;黄芪一附子,如芪附汤。2补气养血药物配对:黄芪一当归,如当归补血汤;党参一黄芪、当归,如通乳散。 3益气止血药物配对:黄芪一地榆,如地榆合剂。 4益气复脉药物配对:炙甘草一桂枝,如炙甘草汤。 5益气止汗药物配对:黄芪一麻黄根、浮小麦,如牡蛎散。 6益气敛阴药物配对:人参一麦冬、五味子,如清暑益气汤。 7和营补血药物配对:熟地一当归,如四物汤;白芍一熟地,如胶艾汤。8滋阴养血药物配对:干地黄一阿胶,如黄土汤;麦冬一生地,如炙甘草汤。 9滋阴安神药物配对:生地一酸枣仁、麦冬,如天王补心丹;五味子 - 苻神、远志,如养心汤。 10滋阴降火药物配对:生地一熟地、黄连,如当归六黄汤。 二、用于肺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