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的翻译观:英译儒经中的会通思想

合集下载

辜鸿铭的“归化”翻译

辜鸿铭的“归化”翻译

辜鸿铭的“归化”翻译作者:徐俊娥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29期一、引言《论语》是儒家思想核心价值的体现,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价值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长期以来,英译儒家经典被西方汉学家和传教士所垄断,而"清末怪杰"辜鸿铭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

他首次独立地向西方介绍中国儒家文化,是第一位完整地英译《论语》的中国人。

辜氏采取"以西释中"的翻译策略,从西方读者的知识结构出发,增补隐含信息,巧借西方概念,善用名家言论对儒经进行了诠释性翻译,并在西方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二、归化与异化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其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中指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1]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为"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为"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2]。

辜鸿铭在《论语》译序中就声称其译文是"努力按照一个有教养的英国人表达同样思想的方式来翻译孔子和他弟子的谈话"。

在《中庸》译序里他更明确表示其翻译"不仅译出原作的文字,还要再现原作的风格"[3]。

在翻译实践中,他的确努力去追求这个目标,其做法与翻译的"归化法"不谋而合。

三、辜氏"归化"翻译表现手法1. 增译法通常认为,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而英语是形合的语言。

汉语重内省和体悟,语言简约;而西方形式逻辑的思维模式要求语言依赖于各种手段承上启下。

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辜氏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并增加衔接手段,使译文更加流畅以符合英语阅读者的习惯。

例如: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从读者接受理论视角论辜鸿铭的英译本《论语》、《中庸》

从读者接受理论视角论辜鸿铭的英译本《论语》、《中庸》

过教育 的普通英国人。 辜鸿铭精通英 、 、 、 法 德 拉丁 、 希腊 、 马来亚 等 9种语 言, 1 个博 士学位 , 一个将中国的《 获 3 第 论语》 《 、 中庸 》
21 0 2haa nxi di aovu ・G aoiao i
末明初被世人称为“ 一代鸿儒 ” 的辜鸿铭 的英译本 《 论语 》 中 和《
庸》 为例 , 浅析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以读 者 接 受 理 论浅 析辜 氏的 翻 译 策 略 和方 法
表, 要求改 变过去文学理 论 中的 “ 作者 中心论 ” 确立 “ , 读者 中心
论” 认为文本 因读者的 阅读 而产生不 同意义 , , 而这些有个性 的 接受应受 到重视。姚斯注重读者的接受对文本意义生成和文学
化 艺术
用英文 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这位 “ 怪才 ” 的背景使他熟黯译文读
者 的期待视野 ,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翻译特点。具体分析 如下 :
1语 篇 结 构 .
3 中 西 文化 比较 .
为便 于读 者更 好理解儒家思想 ,在译文 中采用 中西 文化 比
较 的方法进行 阐释 。 论语》 在《 中大多采用脚 注注 释 , 中庸》 而《 多 采取在译 文的正文 中夹注的方法。例如在 《 论语》 中对“ si( T … 齐
中国古代智 慧的小 书能有助于欧洲人 民,尤其是那些正在 中国
意义 。 期待视野指读者在阅读 理解之前对作 品的定向期待 , 这种
期待有一 个由以往的阅读经验和记忆所决定的视野。主要有两 大形态 : 以往 的审美经验耐 文学类型 、 形式 、 主题 、 风格和语言的
审美经验) 基础上形成 的较为狭窄文学期 待视野和 以往的生活经 验( 对社会历史人生的) 基础上形成 的较 为宽 阔的生活期待视野 。 读者 的期 待视 野既可能与其阅读 实际一致 , 使其快速完成理解 , 也可能与其发生偏离或冲突 , 使读者的理解受到 限制 。因为读者

辜鸿铭英译策略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

辜鸿铭英译策略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

辜鸿铭英译策略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1. 引言1.1 辜鸿铭英译策略的重要性辜鸿铭是中国近现代翻译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的英译策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译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原则,旨在提高翻译质量和准确度,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和语言习惯。

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来说,英译策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辜鸿铭的英译策略可以帮助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通过准确地翻译和传播中国文化作品,可以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增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这有助于中国形象的提升,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辜鸿铭的英译策略可以提高中国文化作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通过精准的翻译和传播,中国文化作品可以更好地满足外国读者的需求,吸引更多的国际读者,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影响力。

辜鸿铭的英译策略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加强对英译策略的研究和实践,借鉴辜鸿铭的经验,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之举。

【2000字】1.2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日益崛起,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音乐、文学作品被引进到国际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观众。

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也吸引着外国人的目光,成为他们研究和学习的对象。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很多中国作品在海外市场上并不为人所了解,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认可。

一些中国作品在海外的宣传和推广方面做得不够好,导致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不高。

还有一些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质量和创新能力。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加强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策略研究和实践,找到适合中国文化特点和国际市场需求的推广方式和策略。

借鉴辜鸿铭的英译策略,可以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启示和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力。

辜鸿铭英译策略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以《中庸》英译为例

辜鸿铭英译策略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以《中庸》英译为例

作者: 葛明永[1]
作者机构: [1]苏州科技大学外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
页码: 47-50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 中庸;翻译;辜鸿铭;归化
摘要:学贯中西的晚清名士辜鸿铭在中国处于极度虚弱,中国人热衷于西方文化之时大力提倡中国文化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辜鸿铭以为只有中国的儒家经典才可以使世界人民免于强权和不义的伤害,他在翻译《中庸》时使用了归化的手法,目的是为了让西方读者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更容易接受。

研究认为: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归化翻译策略仍不失为非常有效的策略。

辜鸿铭简介及作品翻译

辜鸿铭简介及作品翻译

二 The spirit of chinese people
在这部著作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gentle) 2.中国人的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 3.中国的语言,作者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作者由此 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真正的中国人过着成年人的生活而具 有孩子的心灵,也就是说,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 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 4.。。。。。。
文坛怪杰
1.据説他在英国街头故意倒拿报纸,有英国人看见,大笑着 説:“看这个中国人多笨,报纸都拿倒了,还假装懂英 文。”辜就回嘴説:“你们英文太简单,拿正著读,显不 出本事。” 然后熟练地倒读报纸,一口地道的伦敦腔, 把英国人都惊呆了 2.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 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 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 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 闹了三天。
" 句中"谄"字译得尤为精彩,servile 远比flatte r 更能表情达意。而且整个译句简洁明了,既符 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与原句语体风格相互呼应。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尤可追。已而, 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辜氏是这样译的: "O Phoenix bird! O Phoenix bird, "Where is the glory of your prime? "The past, --t is useless now to change, "Care for the future yet is time. "Renounce! Give up your chase in vain; For those who serve in Court and State Dire peril follows in their train." 全诗分为三节,共7行,每行8个音节,双行押韵,读后琅 琅上口。全诗的关键"Renounce! give up your chase in vain", 把接舆对于孔子没有于乱世之际隐退的不理解和 惋惜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

辜鸿铭“求统一”整体翻译观论析

辜鸿铭“求统一”整体翻译观论析
厉 的批 评 , 认 为其译 文不 够 忠实精 确。但从 对外 文化 传播 的 角度 来说 , 辜鸿铭 一贯 主 张的 有机 整体
翻译观 与其“ 求统一 ” 之举 , 却有 可取 之 处 , 也 给 当前 的 文化 外 宣翻译 中译 者 该如 何 译 有 所 为提 供
了启 示 和 借 鉴 。
三次¨ _ l 嘶, 由此可见辜氏译著在 中西文化交流史上 的地
篇。他从社会文化环境 的角度着 眼, 为辜译 的 “ 求 统

” 现象作了概括性的论辩 , 指出了辜氏此举的强烈现实
关怀和最终 目的所在 , 即要扭转西方人对中国文明的傲慢
与偏见 , 为中国文明争地位 、 争面子。但不足 的是 , 他未曾 将辜氏的“ 求统一” 之举与其文化外宣翻译 中反复强调的


引 言
点得到绝大多数研究者如袁锦翔 J 、 李昌银 、 马向辉 的支持 ; 而指出王 氏囿于原作 中心论 和纯学术的追求 , 未
晚清时期, 辜鸿铭逆“ 西学东渐” 之洪流而行 , 向西方
能体会辜 氏翻译儒经 的文化用心 的文章, 仅有王辉 的

译介中国儒家经典作品《 论语》 和《 中庸》 , 成功赢得 了众 多的英语读者, 所译作品在西方流传甚广。据称, 辜氏“ 用 英文译《 论语》 , 泰西购者近百万部” 叫, 而其《 中庸》 译 本更是 由在西方学术思想界非常有影响力 的英国《 东方 智慧丛书》 分别于 1 9 0 8年、 1 9 1 2年和 1 9 1 3 年重版印行过
人’ ’ l , ] 4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1 1
作者简 介 : 张枝新 , 安 庆师范学院讲 师 , 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生态翻译理论下的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研究

生态翻译理论下的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研究


要 《 论语》 是记录孔 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 书。 在对外
的政治思想 与道德观念 , 对后世影响颇深。由于《 论语》 反映
传 播 中, 不 同译者 从不 同视角 对《 论语 》 形成 了多个英译 版 本 。本 文引入清华大学胡庚 申教授提 出的翻译适应选 择理
着 中国传统智慧 , 因此汉学 家对 其十分重视 , 被译 为多种语
b o o k s r e c o r d i n g t h e wo r d s a n d d e e d s o f C o n f u c i u s nd a h i s d i s c i —
1“ 生态翻 译 学” 的 内涵
生 态翻译学是 由“ 翻译适应选 择论 ” 发展 而来 , 是站 在
研究 , 探讨其在翻译过程 中多角度适应性 翻译方法 的运用 ,
关键词 生态翻译理论 辜鸿铭 论语 英译
Re s e a r c h o n Gu Ho n g mi n g ’ S En g l i s h Tr a n s l a t i o n o f” Th e
d i f e r e n t En g l i s h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f r o m d fe i r e n t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I n t r o — d u c i n g he t he t o r y f o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s a d a p t a t i o n a n d s e l e c t i o n p r o —
生态翻译理论下的辜鸿铭《 论语》 英译本研究
傅 煊 翔
(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 学院

辜鸿铭的语言才华与翻译成就

辜鸿铭的语言才华与翻译成就

的社会背景下就会诞生特殊的人群,辜鸿铭 摆在供桌上的饭菜了么?”辜鸿铭马上回击 后,在 20 世纪初又推出了他的另一本译
就是其中之一。辜鸿铭老先生具有强烈的爱 说:“你们给自己的祖先墓碑上放上鲜花, 著,这和当时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紧
国心,他特别崇尚中华文化,并斥责过西洋 难道你们的祖先就能闻到鲜花的香味了 密的联系。那时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战败
一位名士和中国文 俄罗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保持着不断 服。辜鸿铭认为他之所以走上翻译中国儒
化 史 上 的 奇 人 ,他 的书信往来,探讨着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和 家经典的道路的原因,正如他在对《论语》
精通 9 国语言,获得了国外的 13 个博士学 政坛风云。辜鸿铭还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 作译序中所认识到的,大家对理雅各博士
人对中华文化的无知。上世纪中国在已沦为 么?”辜鸿铭在国内教书时,曾告诫他的学 后,纷纷有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尤其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辜鸿铭曾经 生,学好英文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国的做人 推崇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革新,而辜鸿铭
用英文演讲《中国人的精神》,从此走上了坚 道理和礼节介绍到西方,去教化他们,让他 则在此时更加坚信传统上的信仰[3]34-40。他在
言 才卢

华霞

辜鸿铭
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 学》 三部名著给出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
但 是 不 可 以 不 看 辜 鸿 赞扬,认为辜鸿铭创造性地翻译儒家名著
辜鸿铭是清朝 铭。辜鸿铭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曾经跟前 是件开“天启”的大事,这让国外的学者和
末年和民国初期的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谈儒学和孔孟之道,和 读者对中国的古代哲学和文学成就大为叹
上千行的米尔顿的诗歌,这充分证明了他具 巨大的轰动和深刻的反响,这在中西方文化 读起来非常亲切。许多学者对此诗歌的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7・
证明, 他的这一 目的基本上达到 了。但是 , 英译《 论语》 的影 响, 却远不如后来 的《 中庸》 英译本。这是 因为外 国人对《 论语》 比较熟悉 , 但对《 中庸》 则比较陌生 , 因为陌生而对它好奇 , 因好奇而产生兴趣 。
二、 翻 译《 中庸》 的会 通思 想
在翻译《 中庸》 的过程 中, 辜鸿铭贯彻了翻译《 论语》 的主张, 而且 翻译得更为圆润 、 娴熟 , 对中国传统文化
英文 , 从 而使得 中国的传 统文化走 向 了世 界。在英译 的儒 经 中, 体现 了辜 鸿铭 的翻译 观 , 即会通 思
想 。辜鸿铭 的翻译 工作得到 了后世 的充分肯定 。
[ 关键 词] 辜鸿铭 ; 《 论语》; 《 中庸》 ; 翻译观 [ 中图分类号 ] H 3 1 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8—1 7 8 X( 2 0 1 4 ) 0 1— 0 0 7 7—0 3


翻译《 论语》 的方法 、 宗 旨及 目的
《 论语》 的英译本 出版于 】 8 9 8 年, 是由上海的别发洋行出版并发行的, 其副标题为 “ 引用歌德和其他西方 作 家 的话 注 释 的一种 新 的特 别 翻译 ” 。其 翻译 的方法 和宗 旨是 “ 努 力按 照 一 个 受过 教 育 的英 国人 表 达 同样 思
在他翻译这部作 品之前 , 就有个 叫理雅各的外 国人对《 论语》 进行了部分 的翻译 , 但是质量不尽如人意 ,
按 辜 氏 的看 法 是 因为 “ 他 的文字 训 练还 很不 足 , 完全 缺 乏评 判 能力 和文 学感 知 力 。他 自始 至 终都 表 明他 只不
过是个大汉学家 , 也就是说 , 只是一个对 中国的经书具有死知识的博学 的权威而 已” 。“ 理雅各博士所选 用 的术 语很 粗糙 、 拙劣 、 不恰 当 , 并且 有些 地 方几 乎不 符合 语 言 习惯 。 ” _ 2 _ l 踟 这一 看法 很准 确 , 翻译 中 国的作 品 ,
2 01 4年 1月
J a n . 2 0 1 4
辜鸿 铭 的翻译观 : 英译 儒经 中的会通 思想
於 晓 丹
( 吉 林农 业 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吉林 长春 1 3 0 1 1 8 )
[ 摘 要] 辜鸿铭是清 末民初的文化大师 , 他 曾把 中国的传统典籍 即儒家 的《 沦语》 和《 中庸 》 翻译 成
第3 3卷 第 1期
Vo l _ 3 3 No . 1
长 春师 范 学 院学报 ( 人文社 会 科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c h u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H u m 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处于 l 9世 纪未 2 O世 纪初 那 样 内忧外 患 的 中国 , 作 为 中 国人 的辜鸿 铭 没 有 失 去 自我 , 他 认 为 要想 使 中 国
走向富强 , 必须注意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继承与发扬 , 其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它们翻译成外文, 让外国人明白中国 文化的伟大 , 从而让 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辜鸿铭深感外国人对 中国文化 的误解 , 为了使 中国文化更好 地 为世 人所 知 , 他花 了大量 的 时间 和精力 翻 译 了两本 儒家 的经 典著 作— — 《 论语 》 和《 中庸 》 。
想 的方 式 , 来 翻译孔 子 和他 弟子 的谈 话 。此 外 , 为 了尽可 能 地消 除 英 国读 者 的陌 生感 和 古 怪感 , 只要 可 行 , 尽 量 去掉 所有 那 些 中 国的专有 名称 。最后 , 为 了使 读者 能彻 底地 理解 文本 内容 , 我们 还加 了一 些注 释 , 引用 了非 常 系列 , 对 于他们 或许 会有 帮助 ” 【 ¨ 。 。这样 做 的效 果 也确 实很 好 。
尤其是经典著作 , 必须对中国文化很通透 , 同时对西方知识又非 常了解 , 理雅各并不具备这样 的条件 , 而辜鸿
铭却恰恰 具备 。他 自己也不否认这一点 , 并 以东方文化的代言人 自居 , 他在讲 到泰戈尔 的时候 , 明确地说 : “ 他, 不通《 易经》 没有资格讲演 睢精惟一 ’ 那种高深 的真理 , 所 以我警 告他 , 我要把他送 到疯人院去 ; 我又劝 他, 回印度整理他的诗集 , 不要再讲演东方文化 了, 把讲述东方文化的工作让给我。 ” l 3
辜 氏精 通 数 国语 言 , 英 文造 诣 尤深 , 讲 得一 口流 利 的维 多利 亚时代 的纯正 的古 典英 文 。所 以 , 他 的著作 多 以英 文行 世 。
关 于英译《 论语》 的 目的 , 正如辜鸿铭 的同事兼好 友赵凤 昌所说 : “ 要皆阐扬 微言 , 光大教泽。 ” … 在其
《 序》 中, 辜鸿铭则明确写道 : “ 受过教育 的有头脑 的英 国人 , 但 愿在耐心地读过我这本书后 , 能引起对 中国人 现有成见的反思 , 不仅修正谬见 , 而且改变对于中国无论是个人 , 还是 国际交往的态度 。 ” 以后 的事实
[ 收稿 日期 ] 2 0 1 3—1 1—1 2 [ 作者简 介] 於晓丹 ( 1 9 8 1一 ) , 女, 吉林 长春人 , 吉林农业 大学外 国语学院讲师 , 硕士, 从事外 国语 言学及应 用语 言学研 究 .
体 会 得更 深 、 吃得更 透 , 将“ 中庸 ” 译 成 了“ T h e U n i v e r s a l O r d e r o r C o n d u c t o f l i f e ” , 意 为普遍 秩 序或 生活 准则 , 既 使 外 国人读 得 懂 , 又 把 中 国文 化 的精髓 译 了 出来 。辜 氏并 不拘 泥 于字对 字 、 词对 词 的一一 对应 , 而 着重 在意 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