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旅游资源优势与发展前景分析

合集下载

甘肃大峡沟国家森林公园SWOT分析

甘肃大峡沟国家森林公园SWOT分析

2021年5月第3期(总210期)防护林科技ProtectionForestScienceandTechnologyMay,2021No.3(Sum No.210)文章编号:1005—5215(2021)03—0042—03甘肃大峡沟国家森林公园SWOT分析严明S仇贵芳2,张继强3(1.舟曲九二三林场,甘肃甘南746300)2.舟曲县林业和草原技术综合服务站,甘肃甘南746300;3.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20)摘要运用SWOT分析法,对甘肃大峡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S)、劣势(W)、机遇(O)和挑战(T)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甘肃大峡沟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产业资源具有区位、资源和民宿文化三大优势,并存在缺乏垄断性资源、内部交通条件差、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和当地客源市场人口较少四大劣势,具有政策、产业和行业三大机遇,同时面临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脆弱、同类景区的竞争和经营管理薄弱三大挑战。

明确甘肃大峡沟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业发展中内部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遇与挑战,并据此提出相关的开发策略。

关键词舟曲县;国家森林公园;SWOT分析法中图分类号:S759.91文献标识码:A大峡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属于舟曲县九二三林场天然林管护区。

2005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国家森林公园,甘肃大峡沟国家森林公园正式挂牌成立。

大峡沟国家森林公园以保护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白龙江上游原始林海景观为基调,以神话传说、藏羌风情、山水文化等特色文化为内涵,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集森林体验、养生休闲、避暑度假、森林观光、生态文化展示和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山岳型森林公园。

SWOT分析法,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分析,亦称态势分析法,是哈佛商学院K.J.安德鲁斯教授于1971年在其《公司战略概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的[1\SWOT分析是一种定性的分析方法,具有分析直观、使用简单的优点,在没有精确数据支持和更专业化的分析工具的情况下,也可以得出较有说服力的结论,自创立以来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除用于企业战略研究、竞争分析外,还在政策制定、项目评价、规划编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2—4]o20世纪90年代,国内开始引入SWOT分析法应用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开发决策收稿日期:2021—03—25作者简介:严明(1972—),男,甘肃舟曲人,大专,高级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研究,E-mail:1171608639@ 通信作者:仇贵芳(1983—),男,甘肃舟曲人,大学,高级工程师,从事林业资源管理研究,E-mail:258610205@qq. com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1.03.016中,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5一12〕。

甘肃省旅游地质资源类型及其开发保护建议

甘肃省旅游地质资源类型及其开发保护建议

甘肃省旅游地质资源类型及其开发保护建议丁书宏,张仲福甘肃省地矿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酒泉(735000)E-mail: zzfjshy@摘要:甘肃省地质结构复杂,地貌类型丰富,因而有着较多且独具特色的旅游地质资源。

本文根据旅游地质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能方式将甘肃省的旅游地质资源划分为科考性旅游地质资源,观赏性旅游地质资源和商品性旅游地质资源3大类型,再根据旅游地质景观和地质旅游的特点划分为典型地质剖面,古生物遗迹、地质灾害遗迹、岩溶地貌景观、冰川地貌景观、丹霞地貌景观、雅丹地貌景观、沙漠景观、峰林石麟地貌景观、水体景观、文物性地质景观等13个亚类。

文章在介绍甘肃省已建立的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和11个省级地质公园独特地质景观的同时,对该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及地质公园建设中存在的资源研究不够、统一规划滞后、科普宣传不足、投资渠道单一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保护性开发建议。

关键词:旅游地质资源;地质公园;保护开发建议;甘肃省0. 前言甘肃省位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部,地质结构复杂,地貌多样,使得甘肃境内广布种类较多而独具特色的旅游地质资源。

主要有古生物化石、典型地层剖面、岩溶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冰川地貌以及重要的矿山开采遗址、地质灾害遗迹等旅游地质资源。

为了更有效地开发与保护旅游地质资源,从2001年开始,甘肃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选择典型的旅游地质资源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并审批省级地质公园。

截至目前,甘肃境内已经建立了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和11个省级地质公园。

旅游地质资源已经成了甘肃省着力开发的旅游资源。

1. 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与分类旅游地质资源是指在地质资源中具有较高的美学和科普价值,适合开发为旅游地,能开展观光、游览、休闲、科考等旅游活动的资源。

它包括了旅游资源中那些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也包括了在挽近地质历史时期人类形成过程中遗存的人类文化遗址,人类与地质体相互直接作用的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的遗迹以及地质灾害遗迹等。

甘南旅游开发现状、前景及开发对策初探

甘南旅游开发现状、前景及开发对策初探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牡会科学版)J.NOWⅢWESTMINORITIESI删I、,卫童S玎Y(SocialScience)2002年第2期No.2.2002甘南旅游开发现状、前景及开发对策初探吕启祥(合作民族师专羟济系。

甘肃合作747000)[擒蔓】甘南旅游业已开发,但开置水平不高,力度不大,^朝衄开置阶段,仍有太量潜在资源未能jt开发利用。

根据旅游业发展态势和甘南潜在的区位优势、旅游膏潭优势,甘南具有旅醇开发的广同前芾。

而要通过旅游开发和产业化发展。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甘南特色旅游的可特续置展,达到经济羲苴、社套鼓苴、生态最苴午蟑合效苴的优化。

还需讲求蕈喀,克服盲目开发可能引史的一些问惠。

[关■调】甘南摹游开发现状;前芾;对策[中圈分娄号】F1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绾号】1001—5140{2002)02—0055—04一、甘南旅游开发现状甘南是西北腹地上一块神奇的土地。

这里具有中国多种地貌中独具特色的雪域草原风光和多元文化中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风俗民情,拥有特色浓郁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随着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几年党和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贯彻实施。

甘南州委、州政府把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精心培育,从而使甘南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利用,甘南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长足发展。

游客人数莲年增加,旅游收入不断增长,据统计,1999年游客达46.33万人次,其中海外谤客为2.56万人次。

旅游收入2316.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97.49%、137%和159%。

但是。

由于基础差,起步晚,底子薄,加之地方经济滞后,财力支持不足;旅游开发总体水平不商,主要表现在:一是潜在旅辨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日前开发利用的资源只占资源总量的30%左右。

并且高级景点对低级景点的带动不够。

没有景点网络效应。

二是旅游产业链条短,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三是旅游业产值少。

甘肃省旅游业产业经济论文

甘肃省旅游业产业经济论文

甘肃省旅游业的产业经济分析【摘要】本文以产业经济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从旅游产业的规模、结构、集聚程度及发展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甘肃省旅游产业的产业经济,并最终得出了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途径。

【关键词】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区位商虽然甘肃省主要的资源是矿产及能源,但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人文积淀,存在着发展旅游产业的相对优势。

旅游产业,因其对环境和资源的破环性较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发展模式的要求。

因此对于甘肃省来说,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其最优选择。

而产业要发展,首先应该对产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

产业结构是产业经济分析的基础,然而,没有规模就没有结构。

因此,对于甘肃省旅游业的产业经济分析,本文选择从分析甘肃省旅游业的规模入手,进而分析甘肃省旅游业的结构,在对产业的规模和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甘肃省旅游业的产业集聚情况,最后,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展望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

一、甘肃省旅游产业规模分析在全国各地区加快发展大旅游的进程中,甘肃省的旅游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从2005年到2011年的七年时间里,甘肃省旅游产业实现全年旅游收入由62.51亿元到333.69亿元的巨额增长。

对甘肃省旅游产业的规模进行分析,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展开:(1)全省旅游收入呈现逐年上涨趋势。

甘肃地处中西交通要道,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成为甘肃省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

自2005年至2011年,甘肃省旅游业的总体收入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

统计年鉴中关于旅游收入的统计数据被分为国内旅游收入与国际旅游收入两个部分,而旅游业总体收入逐年上涨的趋势在这两个方面都有一定的体现。

就国内旅游收入而言,确实呈现出了逐年大幅增长的趋势。

虽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个别年份出现了增长率的下降,但是就绝对数而言,旅游收入的逐年攀升趋势是十分明显的。

甘肃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临泽县为例

甘肃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临泽县为例

Tourism Economy旅游经济甘肃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临泽县为例宋建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崛起,中国的乡村旅游开始迅速发展,且政府颁布了很多关于乡村旅游的优惠政策,乡村旅游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本文运用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分析了临泽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认为临泽县乡村旅游产业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但是,目前临泽县乡村旅游发展中仍然存在部分不足,如旅游商品同质化严重、人才缺乏和资源开发不彻底等。

基于此,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如开发商品个性化、加强对旅游行业专业性人才的培养以及多方面促进科技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等。

临泽县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当地旅游服务行业的扩展和完善,并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一、临泽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一)临泽县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域临泽县隶属甘肃省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地处东经99°51’-100°30’,北纬38°57'-39°42’,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四季分明。

临泽县是张掖盆地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路径和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东与张掖市甘州区相邻,西接高台县,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北毗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

现辖5个镇和两个乡,面积约2 729平方千米,域内总人口约19 600人。

民族以汉族、藏族、蒙古族、裕固族为主,其中,裕固族是其特有的少数民族。

(二)临泽县乡村生态景点临泽县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较多,比较典型的有大沙河景区、小口子峡谷奇观、临泽黑河烟林、临泽丹霞、临泽双泉湖、香古寺旅游景区等。

“沙河望春”是由临泽古十二景“沙河春望”演变而来,以“望春”命名,寓意临泽人民按照“顺应自然、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的理念,依托大沙河水系和现有基础设施,以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资源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切入点,与当地周围其他建设相结合,着力打造“秀美赛江南”的美景,以此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居住环境,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展示临泽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省旅游经济发展探析——以甘肃省为例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省旅游经济发展探析——以甘肃省为例

1“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省旅游经济发展探析—以甘肃省为例岳 沅(兰州财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摘 要:公元前139年,汉武帝联合月氏订盟夹击匈奴,遂派张骞出使西域进行外交结盟,张骞经数十年得以还汉,开拓出了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重要商道,影响中国与西方几千年之久。

数千年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新时代的丝绸之路。

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陆部分的必经之路,地处河西走廊,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与西域政治、文化、经济交流的桥梁,东西文化在此交汇,也赋予甘肃众多旅游资源。

关键词:丝绸之路; 沿线各省; 旅游经济周人兴起于庆阳,秦人肇基于天水,甘肃是我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有着“河岳根源,羲轩桑梓”之称,河西走廊是中原与外界沟通的黄金地段,文化资源丰富,融贯东西。

目前,省内国家一级文物大约有43万件,三级及以上的文物大约11万件,文物保护单位73处(国家级重点)。

甘肃是丝绸之路上关键的要隘,有史料记载,佛教在甘肃的传播早于中原地区300余年,甘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拥有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是佛教传入中原的重要枢纽,在中国的佛教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甘肃旅游地理资源概况甘肃全境国家级的自然景观251个,分布有草原、山地、高原、河谷等地貌,主要以山地和高原为主。

河西走廊是比较平坦的狭长地形,因汉代博望侯的通商之路而举世闻名,是当时通商之路的要隘,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河西走廊发挥地缘优势,在旅游领域的资源丰富程度排在全国前列。

且人烟稀少,能领略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戈壁风光。

甘肃是山比较多的省份,主要的山脉有祁连山、乌鞘岭、六盘山等。

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山区,很多河流也都从这些山脉形成源头。

二、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一)开发资金不足甘肃的旅游经费投入相比其他省份还是太低,许多服务于旅游项目的团体存在资金不足的状况,缺乏项目基金和科研资金。

相关部门应该每隔一段时间都能调拨一批合适的与旅游产品相关的转向资金,用于支持一些旅游项目的建设,以及一些旅游纪念品的研发。

天水市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及分析结果

天水市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及分析结果

规模 1.500
区 生态环境 1.000 域 基础设施 0.800 条 件 旅游设施 0.850
景点集中度 景区容量
0.800 10 0.700 8
8 6
4
8.000 5.600 8.000 4.800
3.400
外部的交通条件 0.355 5
区 可达性 0.440 与主要客源地

的距离
0.150 4
长江黄河分水岭 秦州区土林 莲花池
麦积山、仙人崖 香积山洞穴 曲溪砾石岸滩 曲溪、花庙河
街子温泉、武山温泉、清水温泉 麦积山植物园、关山林场、麦草沟尖山寺森林公园、碧峪森林公园
南山古柏、双玉兰、八卦柏 乌龙岭、万紫山、白石嘴牧场、放马滩
麦积烟雨、石门云海 西秦岭
大地湾遗址 伏羲卦台山 街亭古战场 伏羲庙、南郭寺、玉泉观、净土寺等
[1] 黄忠伟,黄梦哲.区域经济视角下我国 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J].理论探 论,2011(5):77-80.
[2] James F. Trainer. Models and Tools for Strategic Planning[J]. 2004(9):30~32.
主类

水域风光景区 生物景观
河段 树木 草原、草地
天气与气候景观 古遗址遗迹
天气与气候现象 史前人类活动场所 社会文化活动遗址
建筑与设施
旅游商品 人文活动
综合人文旅游地
景观建筑 居住地与社区
归葬地 水工建筑 地方旅游商品 民间习俗 现代节庆
表 2 天水旅游景区中对旅游资源所做的综合 评价以及分析过程及得出的结果
的 特 与其它旅 性 游区之间 0.298
的关系
与附近旅游地 的异同

天水发展前景

天水发展前景

天水发展前景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黄河上游,是通往西北地区的重要枢纽城市。

天水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以下是天水发展前景的几个方面:首先,天水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天水市毗邻宝鸡、兰州等重要的城市,与陕西、宁夏、青海等多个省份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此外,天水市是黄河流经的重要城市,拥有黄河的丰富水资源,对经济发展非常有利。

天水市还拥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交通网络,与其他城市联系紧密,为天水市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其次,天水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天水市的土地资源丰富,农田面积广阔,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同时,天水市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灰石、石膏等,对于推动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天水市还拥有大片的森林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为天水市的生态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再次,天水市在工业和农业方面具备发展潜力。

近年来,天水市在发展工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天水市的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行业发展较快,为城市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另外,天水市是黄河灌区的重要农业基地,农业产业也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天水市加大了农业科技研发力度,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

最后,天水市加强了城市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

天水市致力于加强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天水市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天水市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加强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建设,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天水市还注重保护文物和历史遗迹,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综上所述,天水市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天水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适宜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天水市通过加强城市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城市形象和旅游的吸引力。

未来,天水市将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农业和旅游业的支持和投入,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旅游资源优势与发展前景分析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正在向全球经济中发展最强和规模最大的旅游业产业靠近。

西部旅游资源是21世纪开发西部建设的后备资源和潜力所在,甘肃地区民族风情浓郁,山川自然风光独特,历史人文景观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同时也面临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和竞争。

本文通过介绍甘肃旅游资源概况,分析了甘肃旅游业发展的旅游资源优势与短板,对甘肃旅游业发展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展望,试图通过四个方面进行资源挖掘:加大资源开发与整合力度,供给复合型旅游产品;完善旅游地及沿线地区的公共设施及交通运输体系;提高旅游产品的品牌化程度及知名度,增强竞争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优化旅游资源规划布局。

关键词:甘肃省;旅游资源;前景分析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入经济转型新阶段,绿色经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新潮流,而旅游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支柱之一,伴随着整体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引领着时代经济的风向标。

纵观近几年甘肃旅游业虽发展迅猛发展,并且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即使如此,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甘肃省旅游资源布局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本文通过介绍甘肃省旅游资源概况,通过优劣对比分析,针对甘肃旅游业规划发展进行展望。

1 甘肃省旅游资源情况1.1 自然资源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域辽阔,自然风光独特,历史古迹众多,甘肃除了没有海岛资源之外,它拥有其他各省地区所有的旅游资源类型,而且是丝绸之路、黄河风情和青藏旅游线的必经之路。

甘肃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傲立天地的雪峰、绿草如茵的草原、广阔无垠的戈壁,枝繁叶茂的森林,有河山带砺的黄河,有碧波荡漾的湖泊,还有西北果香诱人的瓜果。

我国三大高原是甘肃的交汇带,分别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而且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也是经过甘肃的。

自然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为我省的旅游业有着重大的影响。

甘肃省旅游资源丰富,同时文化素养优越。

甘肃省大致分为五种气候,分别是湿润区、半湿润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和高寒山区,因气候的不同,所以甘肃有些景区只有特定的季节才可以观赏,并且景色非常美。

但也有可供人们全年观赏的旅游景点。

甘肃省的崆峒山、鸣沙山月牙泉、麦积山、嘉峪关市嘉峪关文物景区和七彩丹霞景区为5A级旅游景区;有各类名胜古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等90处AAAA级旅游景区,其中红色旅游胜地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0处、国家级森林保护公园23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1处、国家自然保护区20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9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1处。

与景点相关的食、住、娱等服务业发达,酒店超过了四百家,其中四星级以上82家。

(具体资源数量及分布参见表1和表2)表1 甘肃省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资源占全国比重表2 甘肃省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资源数量及分布表资源类型数量(处)分布世界遗产 3 甘肃敦煌莫高窟、长城、丝绸之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 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张掖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甘肃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太子山自然保护区、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多儿自然保护区、安西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等国家森林公园23 陇南市宕昌牛头寺森林公园景区、甘肃周祖陵国家森林公园、甘肃子午岭国家森林公园、甘肃大峡沟国家森林公园、甘肃寿鹿山国家森林公园、甘肃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甘肃文县天池森林公园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区150万里长城——嘉峪关、后街清真寺、张掖鼓楼、麦积山石窟、威远楼、拉卜楞寺、玉泉观(甘肃省天水市)、炳灵寺、七里河区金天观、西来寺(甘肃省张掖市)、张掖大佛寺、武威市凉州白塔山寺景区等国家地质公园11 崆峒山风景名胜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张掖市丹霞地质旅游景区、扎尕那景区、黄河石林风景旅游区、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宕、昌官鹅沟风景区、临潭县治力关景区等中国优秀9 酒泉市、敦煌市、天水市、兰州市、张掖市、武威市、平凉市、合作旅游城市市、嘉峪关市国家4A级90天水市伏羲庙、凤山景区、灵台县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兰州市皋兰什川古梨园景区、兰州市榆中青城古镇景区、榆中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兰州水车博览园、水帘洞景区、大像山景区、张掖市肃南冰沟丹霞景区、西和晚霞湖景区、武都万象洞景区等国家3A级100榆中玉泉山庄、兰州市金城公园、兰山风景区、兰州植物园、兰州石源园林山庄、龙头山森林生态旅游区、兰州市五一山森林生态旅游区、清水温泉生态旅游景区、姜维文化园景区、玛曲县阿万仓贡赛尔喀木道景区、金昌市永昌北武当山景区、凉州植物园等国家2A级85两当县乔河景区、导流山景区、临洮县貂蝉湖公园、龙园景区、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张掖市大野口水库水利风景区、皋兰生态农业观光园、陇萃堂购物景区、永登青龙山公园、小华山休闲观光旅游区、拉卜楞摩尼宝旅游文化产业园、五凤山森林公园、武都水濂洞等国家1A级2 敦煌白马塔景区、三禾奇石文化交流中心1.2 人文资源甘肃历史文物古迹资源丰富,以石窟艺术为代表的敦煌学闻名世界。

甘肃省位于新藏蒙三大少数名族自治区的中间地带,拥有45个民族、234万少数民族人口的多民族省份,虽然甘肃省内少数民族较多,但唯独甘肃仅有的少数民族有三个:东乡族、裕固族和保安族。

甘肃几乎每个地方都有红军长征的足迹,有数以万计的革命先烈在甘肃这片热土地上奋战杀敌,为新中国取得最后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甘肃很多民族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宗教文化,体现了陇原各族人民的生活风貌。

甘肃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主要表现在农耕畜牧业、“丝绸之路”外交文化、华夏文明与西部文化交流上。

甘肃旅游开发还有潜在的资源是少数名族和民族风情。

并且甘肃传统工艺品,在我国手工艺品中独树一帜,是开发旅游纪念品、发展购物旅游的良好条件。

(其基本情况参见表3)表3 甘肃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分类表2 甘肃省旅游资源优势2.1 资源种类丰富甘肃省自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涵盖了山岳旅游资源(三大流域、九大水系和许多湖泊)、生物旅游资源(珍稀动植物、名贵中药材和特产等)和气候旅游资源(全省分为五个气候区)。

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历史文物古迹、民俗文化、革命历史文化、传统手工艺品和地方风味等,其中甘肃少数民族风情和历史文物古迹最为突出,革命纪念地占重要位置,如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哈达铺红色旅游景区、南梁红色旅游景区、高台烈士陵园、岷州会议纪念馆、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以上都是甘肃红色旅游好去处。

甘肃的旅游资源可谓是,既有气势雄浑的雪岭冰峰,也有“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大草原;既有饱经历史沧桑的古丝绸之路,也有长城巍巍雄关;既有使人热情豪爽的风情,也有使人陶醉的绿水青山。

甘肃省在开发旅游资源中充分体现集群优势,沿着黄河、陇海线向河西走廊延伸,形成河西、兰州、陇南和陇东景区,开辟旅游专线,满足游客玩赏需求。

2.2 景观风格独特甘肃旅游资源种类丰富、景观风格独特,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为我省开发特殊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形式。

例如沙漠戈壁旅游,或体现冒险情怀的探险旅游,珍稀动物观赏旅游、考古旅游、参观古民俗景观、游赏石窟壁画资源、红色纪念馆旅游等。

其次,甘肃利用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形成了多种旅游线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例如,甘肃走廊这条旅游线。

甘肃走廊从南到北、从西到东,整个就是一个石窟走廊,艺术价值非常高。

另外,甘肃旅游资源的历史文物、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融为一体,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其具有种类品种多,分布范围广,品质地位高等特点。

比如,甘肃以华夏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的突出优势,突出人文旅游资源,在开发汇总挖掘丝路文化,和黄河文化,并追溯历史内涵,传承长城先秦文化,系统记载着中华名族的八千年历史,这也是甘肃旅游资源中极其宝贵的组成部分。

2.3 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甘肃省旅游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独特性,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扩大和日新月异,甘肃的地理位置越来越重要,交通运输进一步适应对外交往的需要,省会城市兰州逐渐成为西北地区国内会议中心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这些有利条件为甘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引擎。

甘肃旅游业的发展可以通过把以上显著的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推动甘肃经济的高速快效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提高甘肃人民的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水平,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基于甘肃独特地理位置发掘大漠戈壁资源、宗教民俗、丝路文化等能够在国际市场体系自身独特性和优势的开发支援,从而推动整个省市进行规范化管理。

最后,在交通区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中原东部提取通往西部新疆等地区的必经之旅,陇海线全线贯通,并依据高铁和后期完善的铁路网,形成“十字”,亚欧第二大陆桥也途径甘肃,因此对于西北省份而言,甘肃省在交通区位上具有独特地形优势和交通条件,如今丝绸文化古道借助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发挥地区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拓展旅游业,为丝路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提供了政治条件。

3 甘肃省旅游资源的短板3.1 旅游资源组合性差,类型单一甘肃省主要旅游产品类型是传统自然风景,那么旅游主要收入来源是比较单一的,主要是门票收入,并且旅游购物消费要比其他发达城市过少,现在大部分游客已经不单单只在观赏性的旅游产品上消费,现今消费主体已是九零后和零零后,需求差异性大,追求个性化,休闲式旅游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甘肃地区旅游产品没有创新形式和动力,与旅游人群需求不相匹配。

旅游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在发展上部分环节还存在欠缺,交通、住食等需要不断完善满足旅客需求。

比如在满足游客标准下的酒店餐厅较少,而且方便游客携带的特色产品也很少,仅有部分手工工艺品,但价格不低,且品种单一。

目前甘肃省主要旅游资源集中在自然景观方面,然而具有得天独厚,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却没有与当地的民风民俗完全融合起来,致使游客参与度低,没能充分融入到景区与民俗相结合的资源中来,同时甘肃独有的历史文化产品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凸显出来,娱乐消费项目还不够丰富,同时,现有的景区在休闲、体验和娱乐方面的消费项目比较缺乏,这将会限制了游客的消费需求。

3.2 旅游地及沿线地区的公共设施不完善,交通不太便利甘肃地形是东西长南北窄,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景点整体布局比较分散,旅游淡旺季相对明显,每年8月至10月,游客所到之处,景区皆人满为患,交通运输呈现超负荷运转,而在11月中旬到次年3月下旬,由于天气寒冷,缺少相匹配的旅游产品,导致游客数量明显减少,设施大量闲置。

交通瓶颈制约突出,例如甘肃有很多石窟长期藏于深山无人知晓,在甘肃庆阳称号为“四大石窟”之一,加之古丝绸之路东起的第一大石窟,内涵丰富,远近闻名。

但是知道的人不多,去的人很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