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四单元小数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

一、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安排了“还剩多少元?”和“加工制服”两个方面的内容。

二、问题解决。安排了“选择话费标准”和“铺木地板”两个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充分关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及生活经验,将计算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在编排中体现了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联系生活经验,促成知识迁移。

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三、让学生体验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同一性以及运算定律应用的普遍适用性。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小数混合运算,是对小数四则运算的综合运用,也是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拓展应用。在教学中,将学生已有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运算律的知识,在引导交流中,通过迁移类推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自主发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而运算律是同一的,同样可以使用。从而完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初步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运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运用迁移和类推的数学思考方法,把已知的整数四则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扩展到小数四则运算中来。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3.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和运用小数四则运算顺序和运算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小数四则运算和运算律的普遍性。

4.感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1.认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相同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掌握整数的运算定律与小数的运算律的同一性,会使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3.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4.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难点1.准确而又快速地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合理地运用运算律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简便计算。

3.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编排特点,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运用迁移类推法:本节课的内容是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和运用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去,所以在学习中要充分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实际感受到整数与小数在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同一性。

2.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合作探究中,完成知识的正迁移。

3.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灵活多样地安排课程内容和课堂练习。把学和用充分结合起来。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3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课时

1.小数混合运算2课时

2.解决问题1课时

总计3课时

1、小数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页“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练习十七的相关练习。

◆教材提示.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学习和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本节知识点主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在对比计算的过程中,明确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相同。而在实际教学时,先通过分步教学,使学生理解每步计算的意义和先算的理由,再通过综合算式和分步先算的原则,完成计算顺序的的教学。

本节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有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只要学生理解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于小数四则运算同样适用这一点,这里就没有难度了。所以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的通过发现再总结运算顺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也更符合发现学习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

采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已有知识建构新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在合作中总结和学习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草稿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出示计算题。

368+32×5-88 15×(107-35+18) 30÷[480÷(24-8)]

让学生先思考:

①先让学生说说上面三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②学生独立在草稿本上算一算,再在小组内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③组织学生汇报并集体订正,并讲明计算要求和注意事项。

提问: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回顾,交流汇报。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来研究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小数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和练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不断的交流讨论以加强运算顺序和计算过程的知识。为下面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探究教学。

出示例1

(1)教师提示看图,发现有用的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书中发现的信息,并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追问:根据这两个信息,我们能求到什么问题?

学生汇报:买了3本笔记本和1支笔,还剩多少钱?

(2)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再让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解答:

方法一:先算买3支钢笔一共用了多少钱?算式是3.5×3=10.5(元), 再算买完钢笔后还剩多少钱?20-3.5×3=9.5元

最后算还剩多少钱?9.5-6.3=3.2元

方法二:综合算式:20-3.5×3-6.3。

方法三:先算买3支钢笔一共用了多少钱?算式是3.5×3=10.5(元), 再算买两种文具一共用了多少钱,算式10.5+6.3=16.8(元),

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钱,算式20-16.8=3.2(元)。

方法四:综合算式:20-(3.5×3+6.3)

(3)问:第一个综合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根据题意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边讲做题要求边板书:

20-3.5×3-6.3

=20-10.5-6.3

=9.5-6.3.

=3.2(元)

(4)问:第二个综合算式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答:先算括号里的乘法,再算括号里的加法,最后算括号外的减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20-(3.5×3+6.3)

=20-(10.5+6.3)

=20-16.8

=3.2(元)

(5)问:第二个综合算式与第一个综合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小组内交流,找出异同,再汇报交流。使学生明确: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的算式,再算括号外面的算式,小括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总结强调:加上这个小括号是为了改变运算顺序。在计算的时候,也应先算括号里面的。这和我们前面学习的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6)问:这种计算的顺序与方法与我们以前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答: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教师板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解决问题中,在问题的引导下,亲身感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是相同的,加深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把握。

2.示范指导,规范练习。.

课件出示第70页试一试:

(1)先让学生说一说下面的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算哪一步?

①学生说运算顺序,教师画出计算的步骤图示:

0.36÷[ (6.1-4.6) ×0.8]

②接着让学生根据上面的计算步骤图示,算出答案。

(2)思考: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吗?

学生汇报:含有中括号和小括号,应先小括号里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的乘法,最后算括号外面的除法。

让学生独立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计算结果一定要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示范引导,使学生明确计算的步骤和方法,为后面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三)巩固新知:

1.完成第72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①先让学生根据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再观察比较计算的结果,从中你发现什么?

②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结果。形成统一的认识。

③汇报交流总结:

2.完成练习十七第3题。

①这道题先求什么问题,再求什么问题?

②你有几个解题方法,这些方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法列式解答。后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四)达标反馈

习题;1.计算。

49.5×0.2-20.7÷23 6.7+3.3÷4.4+5.6

1-0.9÷(0.12+0.88) [10.2-6.37÷0.7)]×0.5

2.一个数的1.5倍是

3.75,这个数的2.4倍是多少?

3.3.7乘6.4与1.7的差,积是多少?

4.一列特快和一列普快同时从上海与金华开出,特快每小时行86.5千米,普快每小时行41.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求金华到上海的路程?

答案:1. 9 13.05 0.1 0.55

2. 3.75÷1.5×2.4=6

3. 3.7×(6.4-1.7)=17.39

4. (86.5+41.5)×3=384(千米)

(五)课堂小结

问:这节课自己有什么收获?

总结: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①没有括号时,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②如果是乘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③有中括号和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再算中括号里面的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巩固,加深记忆。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第72页练习十七的2,4题。

2.计算

(1-0.8)×(4-3.68)÷0.01

[0.15+(3.74-1.8)÷0.4]×20

0.35×[1÷(27-26.6)+6.5]

3.把一根竹竿直插入水池底,浸湿部分 1.8米,掉过头来直插入水池底,只有一半还多1.4米是干的,这根竹竿长多少米?

答案:1. 第2题:13 61.1 24.63 2.4 0.8 22.5

第4题:2.4×4.5÷3=3.6时

2. 6.4 100

3.15

3. (1.8×2+1.4)×2=8米

◆ 板书设计

1.小数混合运算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 教学反思

本节是小数四则运算的新授课:

第一,紧抓新旧知识的联系。本节课是小数四则混合去处的顺序教学,是依据学生们已有的整数四则运算的顺序为基础,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解题过程,从实际操作和探究的过程中,理解小数四则的运算顺序是

20-3.5×3-6.3

=20-10.5-6.3

=9.5-6.3

=3.2(元) 20-(3.5×3+6.3) =20-(10.5+6.3) =20-16.8 =3.2(元)

和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第二:依据问题情境展开教学。课堂中通过设置购买文具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算还剩多少元的过程中,明确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明确了计算的步骤和过程。进而明确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第三:迁移和比较方法的合理运用。本节课重点是如何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迁移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课堂是通过在解决问题中来实现了计算的步骤问题,再通过让学生对运算的顺序与整数运算顺序的比较,从而发现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相同。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1、复习四则运算。

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出示一组小数和整数:

2.6 5 0.9 0.5

3.7 1.3 0.28 12

(1)学生口答:整数小数

(2)请你从这几个数中选择两个数组成一道算式并且口算出结果。

学生选择列式并口答结果。

(3)问:在刚刚口算的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

学生口答: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这就是我们学习过的四则运算,在这四则运算里加法和减法是一级运算(板书),乘法和除法是二级运算(板书)。

2、复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1)请同学们从这几个数中选择三个或四个数组成一道综合算式。不要求解答。(提示:可以运用小括号和中括号)

学生在草稿本上列综合算式。

(2)教师有针对性的选择六道算式展示在黑板上。并把六道综合算式分分类。

(3)学生汇报,教师整理板书:分三类:

从左往右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运算先算小括号里的

3、小结揭题

问:这些算式与我们前面学习过的整数混合运算有什么相同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小组讨论后,集体汇报。

追问:你觉得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回答:也要强调运算顺序。

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以组算式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再通过组成混合运算的算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也了解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组成。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资源

1.用文字叙述下列各题并计算。

15-6×1.5 (1.8+20.2)÷2.5

2.把下列的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

(1) 7.8-2.9=4.9 (2)1-0.8=0.2

4.9×0.8=3.92 1.2÷0.2=6

9.15+3.92=13.07 18+6=24

3.小红的身高是1.36米,小强比小红高0.04米,他们两人身高的和是小

林身高的2倍,小林身高是多少米?

答案:

1.15减去6乘1.5的积,差是多少?

1.8和202的和除以

2.5,商是多少?

2.(1)9.15+(7.8-2.9)×0.8

(2)18-1.2÷(1-0.8)

3.(1.36+0.04+1.36)÷2=1.38(米)

(三)说课设计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小数混四则合运算,是对小数四则运算的综合运用,也是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拓展延伸。在计算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探究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本节课在内容安排上,就安排了一个“还剩多少元?”这一个问题情境。要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上的同一性。本节课既是对小数四则运算的总结课,同时也是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拓展课,更是小数四则运算的综合运用课。本节课的学习是后面学习和运用的基础。对后面的小数的应用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小数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以及小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化教学。同学们对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都能有很好的把握,但使用并不是得心应手,有时还会混淆运算顺序,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多作同类练习。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渐渐体会到运算的顺序的统一性。还有就是有的同学对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在原来的练习中,很多同学都吃亏在计算不细心上。在后面的练习中,还是要加大练习的力度。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初步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运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和运用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小数四则运算的普遍性。

过程与方法:

运用迁移和类推的数学思考方法,把已知的整数四则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扩展到小数四则运算中来。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4)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难点:能正确地进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5)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已有知识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在合作中总结和学习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并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来学习新知。

(6)说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

本小节通过引导学生先学习和回忆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因为这是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接着让学生在编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在计算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让学生回顾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后面的学习做好知识的铺垫。引入新课内容。

2.探索发现

这一节首先让学生明确例题的条件和问题,明确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题的方法。再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得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综合算式,并初步明确在数量关系中的先算关系和后算关系。接着让学生在编制的小数混合运算的综合算式中,结合分步计算和理解的基础上,明确先后算的关系,最后通过对比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异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地得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同样适用的道理。最后再通过规范的指导练习,让学生归纳总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完成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的学习。

3.巩固应用

本小结通过书中的练习十七的两个相关题的练习,以其来巩固我们所学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内容。这里安排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计算题,以此来直接进行巩固练习,在练习中,要让学生先读题,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养成计算前先检查和预算的习惯。然后才让学生独立计算,小组合作检查,最后集体订正汇报。另一个问题解决题,让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综合运用,同时也是进一步明确先后算关系的一个复习

概括。

4.归纳总结

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考查,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次检阅。同时也是对所学生知识的概括。以利于学生更加明确和记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运算中的计算顺序问题,是对后面计算的引导。这一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总结概括,让学生在总结中回顾本节课所有教学点。是对一节课的整体把握。

5.说板书

板书与教学过程紧密相联,是在课堂教学中自主生成的。 1.小数混合运算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这个板书简洁明了,利于学生的对比和总结,同时对书本的最关键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突出的指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表象记忆。

(四)资料链接

四则运算的历史发展

四则运算(Four Arithmetic Operations ),即加减乘除,是数学最基本的运算。如果加减乘除放在同一个算式列中的话,其计算的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括号先算。四则运算的起源很早,几乎在数学产生时就有了。小学阶段涉及的数据运算有:加、减、乘、除四种,也叫四则运算。要正确掌握四则运算还需要掌握一些运算规则,比如:运算优先级、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简算就是在运算过程中灵活使用这些运算方法和运算规则达到简化计算的目的。

20-3.5×3-6.3

=20-10.5-6.3

=9.5-6.3

=3.2(元) 20-(3.5×3+6.3) =20-(10.5+6.3) =20-16.8 =3.2(元)

第二课时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页“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运算同样适用”的教学,以及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七的相关练习。

◆教材提示

这一节课是上一节课“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进一步学习。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小数四则运算中。

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首先,课本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两种不同的运算,方法不同但结果相同,再通过比较整数乘法的分配律,从而发现其相同性,进而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对于小数四则运算同样适用的道理。

接着,在课堂活动中,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同时复习了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的道理。

最后、通过练习十七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计算和解题能力。

本节的教学难点与整数运算律是一样的,还是在乘法分配律的使用上。学生在整数运算中就容易犯错,扩大到小数后,难度更大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讲清要点,还要利用教材,通过不同的练习对比,巩固和完成本节知识点的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能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灵活使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进一步感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练习和观察对比,并进行小组交流讨论,从而熟练掌握运算律并能使计算简便。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的简便运算方法。

难点

正确地选用运算律和运算方法,使计算简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草稿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回顾整数运算律。

问: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律有哪些?它们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学生回顾,并在草稿本上记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交换律:a+b=b+a a×b=b×a

结合律:a+b+c=a+(b+c) a×b×c=a×(b×c)

分配律: a×b+a×c=a×(b+c)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8×63+52×63 25×36×4 36×98 156-34-66

①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②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简便。我们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3、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完成对本节课内容的知识铺垫,为后面的教学展开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探究新知:

1.乘法的分配律推广到小数。

(1)教师出示例2问:你从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图中的条件、问题。

问:如何求“需要用布多少米?”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汇报:衣服用布+裤子用布多少米=一共需要的用布米数。

追问: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汇报:1.83×15+1.17×15

(2)计算的时候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集体回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问:想一想还有不一样的解答方法吗?

学生汇报:先算出一套制服用布,再算出15套制服共用布。列式:(1.83+1.17)×15

追问:这道题该怎样解答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汇报:先算括号里的加法,再算括号外的乘法。

(4)让学生独立计算结果,然后展示:

方法一:1.83×15+1.17×15 方法二:(1.83+1.17)×15 =27.45+17.55 =3×15

=45(m) =45(m) (5)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种算法,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①学生独立观察后小组交流,再组织汇报。

学生观察后汇报:第2种解法比第1种解法简便。

②追问:这个算式与我们前面学习的什么方法很相似?

引导得出:第2种算法实际上就是应用了整数乘法的分配律。

总结:整数乘法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练习,让学生在实际的解决问题中,找到一题两解的算式,在对比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的道理。

(6)问:前面学过的其它定律还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引导:这些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四则运算能不能用呢?我们来试一试。

出示计算题:

1.25×5×8 1.25×8×5

①让学生分别计算出结果,并作比较。

②学生汇报结果:这是小数的连乘运算,因数都相同,只是因数出现的位置不同,计算结果相同。

③问:哪一种计算简便一些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第二种简便。因数通过交换律,交换因数5和8的位置。这样使计算简便。

总结:整数的运算律和性质在小数运算中也同样适用。在小数运算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本节是学生在分配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其它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也适用。从而完成了运算律向小数运算推广的目的。.

(三)巩固新知:

1.完成第71页的课堂活动第1题。

①看一看你们手中的数学书与语文书的单价。然后用不同的方法算一算你们小组数学书和语文书一共多少钱?

②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计算。最后汇报交流。

2.完成第2题。

①先让同学们议一议,在小组内说一说各题有没有简便算法。

②集体汇报交流后,再各自汇报的方法独立算一算。

3.完成练习十七第5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②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填,我们运算了什么定律。

4.完成第73页第6题。

①先观察左右两边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②让同学们算出结果验证一下,然后连一连。

(四)达标反馈

习题;1.说出下列算式能运用什么定律或性质进行简算,并计算出结果。

7.5-0.26-1.74+2.5 0.25×13×4 18-2.7-

9.3

32×0.125 3.5×3+3.5×7 4.5×20-3.5×20

2.玩具厂算生产一批玩具,上半月生产12.5万件,下半月生产2.5万件。照这样计算,4个月共生产玩具多少万件?

3.农场有32匹马,每匹马每天吃草2.5千克,照这样计算,40天共吃草多少千克?

答案:1. 8 交换律和减法的性质 13 交换律 8 减法的性质

4 结合律 3

5 分配律 20 分配律

2. (12.5+2.5)×4=60(万件)

3. 2.5 ×32×40=3200(千克)

(五)课堂小结

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数学内容?

总结:①整数运算的运算律对于小数运算同样适用。

②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小数运算更加简便。

③运用减法的性质和除法的性质也可以使小数运算更加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整理,使学生对于定律有一个更加完整的把握,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更容易联想。

(六)布置作业

1.练习十六第7,8,9,10题。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14×9.9+0.314

4.05×101 9.1÷0.125

答案:1. 第7题:17.4 14.6 24 24.5 356 30

第8题:(15.5+14.5)×200=6000元

第9题:0.8×3×6=14.4元

第10题:231÷4.2×5=275元

2. 31.4 409.05 72.8

◆板书设计

小数混合运算

方法一:1.83×15+1.17×15 方法二:(1.83+1.17)×15

=27.45+17.55 =3×15

=45(m) =45(m)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整数运算的运算律对于小数运算同样适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对小数运算同样适用,在认识的过程中:

一、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本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在对比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运算方法与前面学习的整数的运算律是相同的,再有就是运算了运算律后,计算变的简便。

二、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学生理解了整数的运算律对于小数运算同样适用的道理。为了让学生认识这种必然性,我还让学生再次用了交换律和结合律。使学生到这种运算律的对小数运算是适用的。从而真正完成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一、复习引入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7.24+5.4×614.4÷(5.2+0.5×4)

96.6-(88.3-2.6×3)

学生说完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再集体订正。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8×68+52×68 125×36×8 76×98 136-24-76 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简便。我们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3.引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使学生意识到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与原来的哪些知识有

联系,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教学资源

1.脱式计算,能简便的要简算。.

99×7.4+7.4 0.38×10.1

90.8-(7.03+2.17)×0.45 1.3×0.398+0.13×6.02

2.判断下面各题对错,错的请改正过来。

(1) 43.8-1.76÷0.8×1.25 (2)23.5+76.5×0.25+0.75 =43.8-1.76÷1 =100×1

=43.8-1.76 =100

=42.04

3.甲乙两地相距550千米,一列快车和一列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52千米,比慢车快4千米,两车几小时相遇?

答案:

1. 740 3.42 86.66 1.3

2. 4

3.8-1.76÷0.8×1.25 23.5+76.5×0.25+0.75

=43.8-2.2×1.25 =23.5+19.125+0.75

=41.05 =43.375

3.550÷(52-4+52)=5.5(小时)

资料链接

数学笑话: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在作业本的姓名一栏写着:木(1+2+3)。

老师问:“这是谁的作业本?”

一个学生站起来:“是我的。”

五年级小数计算题(200题)

五年级小数练习题 7.658×850.18×15 0.025×14 3.06×36 3.7×0.016 53×2.07 36.02×0.3 56.78×8 1.55÷3.9 16.9÷0.13 0.04×0.12 3.84× 2.6 1.89÷0.54 7.1÷0.25 2 2.78÷ 3.47×0.62 12.25÷0.5 73.5×0.1 1.64÷41 1.55÷3.9 7.564×0.89 0.15×2.34 0.48×350 7.94×0.98 56.2×4.98 36.9×21.3 1.96×8.5 80.4×0.35 6.25×1.04 0.056×0.15 12.5×4.8 4.2÷28 5.76×1.3 7.15×22 15.6×13 3.68×0.25 3.7×0.016 0.45×102 2.05÷0.82 6.509÷0.27 28.448÷14 32×6.07 28.448÷14 0.58×250 4.4×0.8-3.4×0.8 6-1.6÷4 3.2×(1.5+2.5)÷1.6 6.5×(4.8-1.2×4) 5.38+ 7.85-5.37 56-1.19×3-0.43 0.82×40×2. (0.8+8)×0.125 1.25×5×0.16 4.2×99+4.2 0.235×0.15×16 35÷(0.35×2) 0.52×0.4×0.05 0.92×2.4-0.42×2.4 (1.25+0.25)×4 2.95×101-2.95 4.6×0.35+4.6×0.65 2 3.4-0.8-13.4-7.2 63×10.1-63×0.1 3.14×1.9+31.4×0.81 7.3×10.2-1.46 12.96-(9.6-1.52) 3.6 ×3.6+1.4 ×3.6 2.7×1.5-2.7 0.25×0.8×0.125×0.4 0.4×12.5×(4.2-1.7) 45÷0.09÷0.5 56.5×99+56.5 (1.25-0.125)×8 17.8÷(1.78×4) 1.5÷(6.07+ 2.53)×0.5 4.05÷1.5÷0.03 1.92÷0.12-2.7 4.6+32.55÷9.3 0.84÷(0.3+0.4) 0.84×1.7÷0.07 3.9÷1.3÷5 20.9+10.5÷(5.2-3.5)(6+10.88÷3.2)×1.5 18.9-18.9÷1.4 15.4÷[8×(6.34-4.59)] 3.2×5.6-11.4 9.4-1.2÷0.6+6.24 3.76×0.25-0.49 35.6-5×1.7 73.8-1.64-13.8-5.36 66.86-8.66-1.34 0.25×16.2×4 3.72×3.5+6.28×3.5 36.8-3.9-6.1 2 5.48-(9.4-0.52) 4.8×7.8+78×0.52 3.6×102 6.4×0.25+3.6÷4 32+4.9-0.9 4.8-4.8×0.5 (1.25-0.125)×8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6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小学数学《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最新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及每节 课反思 目录 一、观察物体(三) (共3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共9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3.质数和合数(2课时) 复习与整理(1课时) 4.单元测试(1课时) 三、长方体与正方体(共14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6课时) 4. 探索图形(1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5.单元测试(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共19课时) 1.分数的意义(3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2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4课时) 5.通分4课时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7.单元测试(1课时) 五、图形的运动(三)(共3课时) 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共9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 打电话(1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单元测试(1课时) 七、折线统计图(共4课时) 八、数学广角——找次品(共3课时) 九、总复习(10课时)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共 2 课时) 第1课时观察物体(1)总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使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2.学生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4.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重点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搭积木的游戏。请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摆法? 生展示不同的摆法。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越来越喜欢动脑筋了,大家探索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摆法。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一节课希望大家积极动手动脑,我们来继续探索《观察物体》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2页例1 (1)师:看同学们刚才学得真好,我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玩积木的机会(出示课件):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 应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老师发现好多小组都在积极尝试多种不同的摆放方法,这种探索精神非常好,有谁愿意到讲台上,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集体的智慧成果? 生摆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生摆

小学五年级数学带小数点计算题

①5.25×1.8 ②12.6÷2.8 ③17.48÷7.6 ④70.3-17.48 ⑤3.24×1.02 ⑥0.35÷1.4 ⑦1.28×0.45 ⑧1.45+18.5 ⑨26÷1.6 ⑩1.365÷0.35 ①7.6÷0.32 ②1.56÷0.13 ③36.8+1.56 ④108÷2.7 ⑤20.5×5.8

⑥5.8÷0.25 ⑦62.5×4.08 ⑧104.78÷26 ⑨79.5÷0.3 ⑩3.85÷2.5 ①6.48÷1.2 ②16.06÷5.5 ③4.5×1.8 ④6÷1.5 ⑤15.2÷0.37 ⑥62÷0.6 ⑦0.25÷1.8 ⑧124÷53(保2位) ⑨74÷0.014 ⑩58.5÷0.39

①0.246÷1.2 ②192÷1.2 ③394.8÷0.28 ④0.315÷0.18 ⑤21.05÷4.5 ⑥0.66÷0.3 ⑦0.9÷0.045 ⑧162÷8.1 ⑨52.5÷0.75 ⑩50.4÷0.014 ①27.3÷0.12 ②18÷0.54 ③9.6×40 ④17×10.2 ⑤25×0.18

⑥10.2×17 ⑦9.6÷40 ⑧6.42÷24 ⑨3.91÷0.17 ⑩0.492÷12 ①1.38×20 ②5.46÷1.5 ③5.06÷23 ④2.05÷0.82 ⑤3.95+33.6 ⑥22.78÷3.4 ⑦9.07+2.278 ⑧1.08×0.8 ⑨44.28÷4.1 ⑩71÷2.5

①7.28+13.2 ②32÷2.5 ③0.75×180 ④18÷0.15 ⑤0.23×4.5 ⑥2.07÷0.23 ⑦10.8÷45 ⑧19.76÷0.52 ⑨8.84÷0.17 ⑩21÷0.14 ①48÷0.6 ②0.96÷0.03 ③25.8÷6 ④22.8÷3 ⑤19.76÷5.2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找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所以反思在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设计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设计教案时,要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在设计新的教案时,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教学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买铅笔》教案设计 复备人: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买铅笔》(十几减9),课本第2—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探索、交流活动,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2、学会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并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3、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4、能发现和提出用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并尝试解决。 5、感受退位减法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减法的实际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学会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并能比较熟练的口算;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四、教学准备: 1、小棒、计数器 2、实物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谈话:小动物们非常喜欢学习,它们也经常买一些学习用品。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动物文具店去看一看,看看小动物们在做什么? (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独立观察,先在小组说说自己对图意的理解,然后让学生个别汇报自己对图意的理解。) (2)请学生上台表演,老师口述内容,学生表演:袋鼠老板娘开了一家文具店,小老鼠和袋鼠都在文具店里,这时来了一只小兔,它对袋鼠老板娘说:“我买9支铅笔”。袋鼠老板娘把铅笔都拿出来了:一捆(10支)和散的5支,这时袋鼠老板娘提出了一个问题: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2、想一想,列算式 (1)想一想,猜一猜,还剩多少支铅笔呢? (2)列出算式:15—9 (设计意图:想一想,猜一猜,培养数感。) 3、探究15—9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摆一摆,尝试解题。 师:怎样计算15-9?下面请你们独立思考,想办法计算,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看谁的方法算得又对又快。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算的?把自己的算法和小组学生说一说 (3)全班汇报交流.

小学数学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从而初步了解统计表。体会统计的价值。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及用统计表呈现数据。 教学难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学校要给同学们订校服,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四种校服。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校服? 指名说一说。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我们要订哪种颜色的呢? 二、研究探索,进行新课 (一)确定方案 1.选择哪种颜色合适? 同桌交流后汇报:应该选择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2.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生1:可以在全校调查。 生2:可以先在每个班调查。 3.怎样在班里调查。 师: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在班里调查? 指名说一说 生1:举手表示。 生2:起立表示。 生3:投票。 师:同学们想的方式很多,哪种又快又简捷呢? 生:举手。 师:在举手表示时应注意什么? 生1:每人只能举一次。 生2:不能都不举手。 师:在统计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每人只能举一次。 (二)统计数据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教师边说边出示统计表:现在把统计的数据填

找一名学生到前面主持:喜欢红色的同学请举手,台上的学生数出人数,下面的同学帮助确认这个同学数的对不对。确认后老师把数据填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三)观察统计结果 师:我们把统计的数据都填在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四)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1.全班共有()人。 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就是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2.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校服,选择()色合适。全校选这个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全校选蓝色做校服合适吗?这个问题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 生: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4.从这个表中,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 (五)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自己的统计,确定了我们班最喜欢的颜色,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 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目标检测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投票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统计表中。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开始学习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了解了统计的含义。本课继续学习统计,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五年级上册小数简便计算100题

五年级上册小数简便计算100题练习 73.8-1.64-13.8-5.36 66.86-8.66-1.34 36.8-3.9-6.1 2 13.75-(3.75+6.48) 5.48-(9.4-0.52) 3.9- 4.1+6.1- 5.9 4.02+ 5.4+0.98 5.17-1.8-3.2 3.68+7.56-2.68 7.85+2.34-0.85+4.66 35.6-1.8-15.6-7.2 47.8-7.45+8.8 3.82+2.9+0.18+9.1 9.6+ 4.8-3.6 7.14-0.53-2.47 13.35-4.68+2.65 5.27+2.86-0.66+1.63 0.398+0.36+3.64 15.75+3.59-0.59+14.25 132-43.7-56.3

12.25-3.1+0.85-6.17 6.3+4.82+3.7-0.82 48.4+2.78+51.6-0.48 7.3+2.7-7.3+2.7 3.6-3.6×0.8 3.72×3.5+6.28×3.5 4.8×7.8+78×0.52 18.76×9.9+1.876 56.5×9.9+5.65 7.09×10.8-0.8×7.09 4.2×99+4.2 9.7×99+9.74 4.8-4.8×0.5 (1.25-0.125)×8 20.5-1.074-8.35×5.5 5.6×1.25 4.36×12.5×8 5.83×2+4.27 15.6×13.1-15.6-15.6×2.1 27.5×3.7-7.5×3.7 3.4×0.46+3.4×0.54 0.32×12.5×2.5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篇) 本节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1、本课从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百分数。 本课开始,设计了一个网上竞答:李斯同学答25题,对22题;张良同学答20题,对18题;刘清同学答50题,对46题,你觉得那位同学可以参加下一轮的比赛呢?学生开始了积极思考,说出了以下几种结果:“刘清,因为他答对的最多。”“张良,他答错的最少”“我比较正确率”。在学生否定了第一第二位同学的回答之后,我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第三位同学汇报的结果,自然引出如何比较正确率,转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的比较,在将这些分数改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 2、通过课前收集百分数信息,课上汇报,主动去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百分数的含义只有一句话,如果老师教给学生只要几分钟,但真正理解它还需要下翻功夫。因此,我想教给他们不如让他们自己来理解领悟。学生收集了很多信息,如“羊毛 70%”,“橙汁含量〉10%”等等,让他们说出含义之后再问学生,到底什么叫百分数?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扇形统计图》的教学反思(九) 我上了一节“扇形统计图”,课后有如下反思: 成功之举 1、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如:“我们一般用圆表示--------。用扇形表示---------,扇形的大小表示——”等等。 2、促成情感目标的落实 如提问:“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公民你应该怎样去做。”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败笔之处 1、有些题目讲的太快部分学生没有跟上,特别是第七张幻灯片中计算扇形B表示的人数和C表示公顷数时讲的不透彻。 2、没有掌握好时间,整节课前松后紧,以至于有点拖堂。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方程教案

《方程》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等量关系,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养成认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的习惯,感悟代数思想,体会方程的概念;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获得数学是可以运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去发现和再创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猜谜语的游戏,好不好?(课件出示:一个小矮个,身上挑副担,如果挑不平,头偏心不甘。)你猜到了是什么? 生:天平。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 师:你真厉害。对,天平我们在科学课上经常要用到它。关于天平你都知道些什么?

生1:天平用来称物体的重量。 师:说得真好,还有吗? 生2:天平的左面放物体,右面放砝码。 生3:当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一样时,天平就平衡了。 师:对。当天平指针指向中间时,表示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天平就平衡了。 1、课件出示:两个苹果和一个菠萝。 师:那我们试试看。假如我要把两个苹果和一个菠萝分别放在天平的左盘和右盘,天平怎么了? 生:天平平衡了。 师:对,天平平衡了。这说明什么呀? 生:两个苹果的质量=一个菠萝的质量。 师:两个苹果的质与和一个菠萝的质量是(相等的),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来连接(等号) 师:这时候天平平衡,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2、师:如果现在告诉你左盘每个苹果重300克,右盘的一个菠萝重600克(课件出示)这样的两个苹果和一个菠萝,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左盘和右盘这种相等的关系吗? 生:300+300=600;300×2=600(师:写成300+300=600可以吗?) 师两个式子都准备好,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在黑板上。 师:说得不错!300+300表示什么?(天平左边两个苹果的质量),600表示什么?(天平右边一个菠萝的质量),为什么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1、把生活

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

(新)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除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2页~第3页“分苹果”“分橘子” 1.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 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 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 ppt,学生准备小圆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问题引入:显示18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6个苹果,18个可以 放几盘? 二、探索新知 1.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通过乘法口诀“三六十八”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 b.用除法算式算:18÷6=3,所以可以放3盘。 (3)同桌同学合作用18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ppt 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4)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18÷6=3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18÷6=3 竖式: 3 6丿1 8 1 8 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3 ……商:“3”表示分3盘。 除数……6丿18 ……被除数:“18”表示有18个苹果。 “6”表示每盘18 ……商和除数的乘积:“18”表示需18个苹果。 放6个苹果。0 ……余数:“0”表示20个苹果全部放完,没有剩余。 说明:“丿”表示横式中的“÷”。 (5)练习: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的习题。 学生独立练习完毕,指名学生板书,进行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第3页“练一练”第1、2、3题。 四、总结(除法竖式的写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教学内容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 快大茂镇中心小学:张玉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左右》时,我设计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知识。 案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教师出示小动物的头饰),你们想不想得到这些小动物的头饰?但是这些小动物们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它们说只要你能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大胆地提出问题或者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它们就跟你们做好朋友。这一节课咱们就看看哪些同学能成为它们的好朋友。 2、对口令:大(小)前(后)大(小)、长(短)、高(矮)、胖(瘦)、前(后)、左(右)。 3、板书课题:左右

4、你常用你的右手做什么?左手做什么? 左右手能帮助我们做许多的事儿,它们俩个呀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找一找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 二、感知自身的“左右”。 游戏一:听口令,做动作。 (1)每一桌右面的同学起立,坐着的同学来都监督、检查、判断他们做的动作是不是准确的,如果错了请你马上帮他改正过来。举起右手来,用右手摸右耳。举起左手来,用左手摸左腿。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2)请每一桌左面的同学起立,向右转,向左转。 游戏二:找邻居。 (1)介绍你座位的前面是哪个同学?后面是哪个同学?左边是哪个同学?右边是哪个同学? (2)摆一摆,说一说。(在桌子上摆尺子,书、橡皮、文具盒,并向同学介绍) 游戏三: 我做遥控器,孩子们当机器人,师生同台表演“机器人游戏”(感知左右) 游戏四:(1)“握握手跟你做好朋友”(感知左右的相对性)(2)走楼梯。 反思以上的教例,我觉得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进入,找自己身

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计算题120道

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计算题120道 1.0.125÷5= 2.0.24÷0.2= 3.0.4÷0.01= 4.0.57÷19= 5.0.7÷0.01= 6.0.9÷0.01= 7.0.9÷0.15= 8.0.96÷0.03= 9.0.96÷0.3= 10.0.96÷3= 11.1.08÷0.4= 12.1.1÷0.5= 13.1.28÷3.2= 14.1.47÷0.7= 15.1.55÷3.9= 16.1.84÷0.2 17.1÷0.5= 18.10.1÷3.3= 19.10.75÷1.25= 20.10÷2.5= 21.10÷25=22.100÷1.25= 23.12.3÷0.03= 24.12÷0.3= 25.120÷0.24= 26.123÷1.23= 27.128÷0.4= 28.13.95÷3.1= 29.13÷4= 30.133÷.0.7= 31.15.1÷0.05= 32.15.4÷0.4 33.15÷0.06= 34.15÷1.5= 35.16.2÷0.06= 36.16.9÷0.13= 37.16÷1.6= 38.18.63÷0.03= 39.18.72÷3.6= 40.19.6÷2= 41.19.6÷4= 42.19.76÷5.2=

43.2.17÷0.7= 44.2.2÷0.11= 45.2.4÷0.2= 46.2.4÷2= 47.2.5÷0.5= 48.2.5÷0.7= 49.2.7÷4 50.2.7÷7.5= 51.2.87÷0.7= 52.20.8÷0.2= 53.21÷1.4= 54.22.8÷3= 55.246.4÷13= 56.25.8÷6= 57.26÷0.13= 58.3.2÷0.04= 59.3.2÷1.6= 60.3.24÷0.24= 61.3.24÷2.4= 62.3.81÷7= 63.3.96÷1.2= 64.32÷0.4= 65.36÷0.18= 66.36÷0.6= 67.36÷3.6= 68.39÷0.003= 69.4.2÷0.1= 70.4.2÷3.5= 71.4.329÷6= 72.4.5÷0.05= 73.4.6÷0.023= 74.4.8÷0.6= 75.4.8÷6= 76.4÷0.8= 77.41.8÷0.2= 78.42÷0.3= 79.45÷0.5= 80.46÷0.23= 81.48÷0.6= 82.492÷0.4= 83.5.05÷0.5= 84.5.2÷0.5= 85.5.22÷0.29= 86.5.4÷6=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1)

2014—2015学年度四年级上期数学教学反思 马集镇中心学校 **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但现在的学生聪明可爱,课外知识丰富,喜欢有挑战性的数据学教学内容,虽然这些大数更抽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非常乐于接受挑战。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积、生产总值等数据,使学生的学习情趣高,学习氛围浓。对于数一数,我加强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小方块,合作数小方块,给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十万在多大,一百万有多大,借助计数器掌握大数的数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从而理解这些知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样安排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步学习乘法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时先复习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知识复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尝试练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第一册全册总备课 一、本册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 本册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力图实现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四位一体,从而促进学生不断经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获得与其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册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为自然而然地展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基础环境和主要脉络。 本册教材强化了“情境+问题串”的呈现形式,每一个单元每一个重要内容的呈现,都力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个或一组与课程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特定情境出发,展开一组数学问题,引领师生进行数学学习,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过程。同时,这样一种稳定的、具有较强包容性的呈现形式,无疑也为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特点、学与教的要求、创造性开展数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2、在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下,更加重视学习目标的整体体现。 (1)注重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 对于基本活动经验,教材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体现。第一:设计了专门的积累活动经验的课,在这些课中不以学习某个具体的经验、公式为目标,而是通过设计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数学思考的经验。第二:在一节课学习的“问题串“中,设计积累活动经验的活动和问题。 对于基本数学思想,教材力求通过设计活动和问题,体现抽象、推理和模型

思想。 (2)注重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 部分内容问题串的设计,体现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材还设计了专门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活动,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不同的设计要求。同时,在每学期期中的“整理与复习”中,专门设立了“我提出的问题”的栏目,鼓励学生整理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回顾整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 第一阶段,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可能是基于表面信息直接提出的;第二阶段,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3)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重要数学概念的掌握和基本运算技能的形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教材采取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多角度理解、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应用等形式。第四版教材基本改变了“依靠记忆理解概念”“依靠简单重复训练形成技能”的做法。 (4)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新世纪教材的不懈追求。修订后的新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设计挑战性的问题、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体现数学的价值,以及自始至终伴随学习全过程的4个典型人物各具特色的活动与对话等,以求达到不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的目的。 教材始终贯穿对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情境设计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 教材一直关注设计有趣的、现实的、蕴涵数学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同时,在情境的设计上,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并使情境的素材来源尽可能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的小学数学案例分析,仅供参考!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范文1、《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 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 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 ②×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 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

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 2、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 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 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 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法竖式计算500题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法竖式计算50题3.5×3= 0.72×5= 2.05×4= 12.4×7= 2.3×12= 6.7×0.3= 2.4×6.2= 0.56×0.04= 6.7×0.3= 0.56×0.04= 3.7×4.6= 0.29×0.07= 6.5×8.4= 56×1.3= 3.2×2.5= 2.6×1.08= 0.87×7= 3.5×16= 12.5×42= 1.8×23= 0.37×0.4= 1.06×25= 7×8.06= 0.6×0.39=

27×0.43= 1.7×0.45= 1.2×1.4= 0.37×8.4= 0.86×1.2= 2.34×0.15= 21×2.84= 4.32×8= 6.8×25= 2.58×3= 58×1.6= 36×2.4= 2.56×3.7= 1.56×0.08= 1.03×5.3= 0.208×2.5= 1.12×1.1= 0.326×1.3= 6.5×6.5= 3.3×2.6= 0.98×5.5= 2.1×2.15= 5.2×2.9= 0.48×8.1= 26.4×0.063= 0.15×0.65= 6.7×0.3= 0.56×0.04= 3.7×4.6= 0.29×0.07=

6.5×8.4= 56×1.3= 3.2×2.5= 2.6×1.08= 0.87×7= 3.5×16= 12.5×42= 1.8×23= 0.37×0.4= 1.06×25= 7×8.06= 0.6×0.39= 27×0.43= 1.7×0.45= 1.2×1.4= 0.37×8.4= 0.86×1.2= 2.34×0.15= 21×2.84= 4.32×8= 6.8×25= 2.58×3= 58×1.6= 36×2.4= 2.56×3.7= 1.56×0.08= 1.03×5.3= 0.208×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