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复习(苏联解体)

政治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发展必须是协调的。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3.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利用,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要满足人类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界的平衡;要注意人类当前的利益,也要注意人类未来的利益。要改变那些只管建设、不管保护、滥开发、不治理,只顾眼前的增长、缺乏长远的打算,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的错误做法,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惠及子孙后代。要把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1.发展社会事业。社会事业主要包括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技事业、文化事业、体育事业、社区建设、旅游事业、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方面。公众性、公用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是社会事业最主要的特征。

2.优化社会结构。建立同我国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社会结构,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调整政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通过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培育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

3.完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在我国正在凸显,这主要是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缺位、错位引起的。社会要和谐发展,需要政府职能“归位”,而不能“缺位”“越位”和“错位”。

4.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健康的社会发展,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是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加强社会协调、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举例说明实现社会建设主要内容的途径:

1)学有所教:①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②规范教育收费③扶植贫穷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2)老有所得:①实施扩大就业,以创业促就业;②深化收入支配改革;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注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提低、扩中、调高;

3)老有所养:①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②注重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的建设③最低生活保障的建设,建立健全发展社会慈善事业与商业保险。

五个有

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五位一体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以人为本的核心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成果与人民共享

你如何看待中国社会改革开放

一、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就。

1、经济建设成就斐然。中国制造业、航天、高铁、水电站、核电站、运载火箭、核武器、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超级杂交水稻等方面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社会生活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事业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或一定的成就。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2007年在全国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

3、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民逐渐获得了经济自由、以及部分的政治自由、社会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言论自由、迁徙自由,绝大多数国民的公民权利获得保障;中国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民主政治有所进展,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事业在曲折中前行。

二、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问题。

1、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甚至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政治改革;人民代表代表人民没有充分落实到位。

2、没有重视司法独立与新闻监督,以对弱势群体进行有效的权利救济、司法救济,把媒体从各级官员的喉舌变为人民群众的喉舌。

3、没有实行阳光财产与阳光财政制度;官员财产没有申报与公开、财政不透明、财政支出不科学不合理、财政预算没有经过各级人大的严格把关,致使腐败与“三公”消费、公共资金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行政开支巨大,民生支出过小。

4、长期奉行唯经济主义的指导思想、唯GDP、唯招商引资、唯财政收入的政绩观,引导整个社会“一切向钱看”,没有致力于建立公平市场经济、道德市场经济。

苏联解体原因

1体制僵化、经济衰退,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2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3国内各类矛盾积聚,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4腐败导致党衰国亡,特权导致贪污腐败盛行

5官僚特权阶层与亲西方的社会精英同流合污

6意识形态的致命缺陷(“通往奴役之路”);

7“制度性必然”的特权阶层固化和普遍腐败;

8“制度性必然”的经济崩溃,陷入普遍贫困的人们把怒火开始对准既得利益集团。

9催命符——“新思维”的民主改革,把民心怒涛的制度性堤口越撕越大,在民意有了真正的表达途径之后,苏共自身的“合法性”反而成了问题。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哪些新思想,新论段

1、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党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阐述。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次写入党的报告。此次写入党的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3、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

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4、全面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

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首次提出10年翻番。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

6、发展成果强调“更公平”惠及人民。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来,我们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强调“更公平”,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是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

7、对党的建设主线作了新概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有利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8、核心价值观”:内涵更明了。十八大报告出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次在党的报告中出现,而报告中的“三个倡导”更是廓清了未来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所关注的思想点,为下一步产生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9、“生态文明”:位置更突出。这表明除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外,社会主义建设已形成“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从理论上讲,将其放在更为显著的位置是科学发展的要求,从实践来说,中国即将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要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平衡持续的发展格局,生态文明建设理应被提到重要议程当中。

10、“大国防观”:领域更广阔。十八大报告强调,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专家认为,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海洋等国防新领域,凸显了立体式的“大国防观”。这说明中国的国防正在从以陆上疆界防御为主,向海、陆、空、网、太空“五维空间”拓展,以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未来中国在加强陆上国防建设的同时,将更加重视发展高科技领域国防军事能力。

认真剖析苏联亡党亡国这一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至少可以从中汲取以下经验教训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理论正确,社会主义国家的党和人民便有无比光辉的明天。理论错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蔑视,就如恩格斯所说:“是不能不受惩罚的。”

第二,必然始终坚持党的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只有始终为了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的党才能永不变质,永葆纯洁性和先进性,才可能长期执政。

第三,必须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加强监督。这正如毛泽东所说:“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

第四,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两者不可偏废,更不能分离甚至对立,并在确保不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始终统一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第五,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高度警惕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阴谋。在新的形势下,更应特别注意西方强国搞“金融操纵”﹑“意识操纵”﹑“非政府组织渗透”﹑利用互联网煽动“街头政治”等西化、分化的新的形式。

第六,必须始终坚持把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掌握在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手中,始终高度重视培养一代又一代可靠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任何时候都应该牢记邓小平的嘱托:“关键在人。”

我们坚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在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有着无比灿烂的前程。科学社会主义的三种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科学社会主义亦称科学共产主义,是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的提法。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本身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含义,泛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狭义的含义则专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就是要使自己从资本主义奴役下解放出来,彻底埋葬雇佣劳动制度;

2.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条件,就是要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必须消灭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和阶级差别,消灭产生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

3.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一般目的即最终目的,就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

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这三个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是作为条件的那些内容,既反映性质,又决定目的。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可以简述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创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最终确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现代无产阶级的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及工人运动的空前高涨,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十九世纪初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或直接思想来源。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关键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集中到一点,就是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论证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邓小平理论,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结合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和科学发展观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把我们党在新时期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一个统一整体,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进行了科学阐释。这是十七大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形成并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60年间,科学社会主义从学说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社会主义实践在世界范围内胜利发展到出现严重挫折乃至跌入低潮的历史过程表明:第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也不可能有适合各国情况的统一模式,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走符合自己国情的道路。这从社会主义各国来说,就是建设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就是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整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得到了重大发展,十六大以后又得到了新的丰富。这前后近30年的时间,是整个世界发生大变动大调整的时期,这种变动调整的剧烈和深刻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西方资本主义出现种种新情况,社会主义发生严重挫折,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也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与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紧密相联系,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改革调整浪潮,这个浪潮涉及国家之广泛、涉及领域之全面、改革调整程度之深刻、持续时间之长久,都具有标志性的时代意义。面对如此深刻、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们党要解决好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迎接时代提出的新挑战,开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思想上没有新的解放不行,实践上没有新的创造不行,理论上没有新的发展也不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独创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