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动物模型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科研动物肿瘤实验报告

科研动物肿瘤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近年来,肿瘤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为了提高肿瘤的治愈率,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动物肿瘤实验是肿瘤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模拟人类肿瘤的生长、发展和治疗反应,为肿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本实验旨在探讨新型抗肿瘤药物对动物肿瘤模型的抑制作用。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实验采用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体重18-22g,由本实验室动物中心提供。

2. 实验分组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

3. 肿瘤模型制备采用小鼠乳腺癌细胞株(4T1)建立动物肿瘤模型。

将4T1细胞以1×10^6个细胞/只的浓度接种于小鼠背部皮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

4. 实验方法(1)对照组:不给予任何药物处理,仅观察肿瘤生长情况。

(2)模型组:给予相同剂量的溶剂,观察肿瘤生长情况。

(3)低剂量组:给予低剂量的抗肿瘤药物,观察肿瘤生长情况。

(4)高剂量组:给予高剂量的抗肿瘤药物,观察肿瘤生长情况。

5. 数据收集与分析(1)观察肿瘤生长情况,记录肿瘤体积、重量等指标。

(2)统计肿瘤生长曲线,分析各组肿瘤生长速度。

(3)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

三、实验结果1. 肿瘤生长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肿瘤体积和重量均显著减小(P<0.05)。

其中,高剂量组的肿瘤体积和重量减小最为明显。

2. 肿瘤生长曲线通过统计肿瘤生长曲线,可以看出高剂量组的肿瘤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模型组和低剂量组。

3.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模型组及对照组相比,肿瘤体积和重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新型抗肿瘤药物对动物肿瘤模型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高剂量组的肿瘤体积和重量减小最为明显,说明药物在较高剂量下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效果。

抗肿瘤药物的疗效预测研究设计

抗肿瘤药物的疗效预测研究设计

抗肿瘤药物的疗效预测研究设计摘要:I.引言-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抗肿瘤药物疗效预测的重要性II.抗肿瘤药物疗效预测的常用方法- 细胞学方法- 动物模型- 生物标志物- 人工智能预测III.细胞学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IV.动物模型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V.生物标志物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VI.人工智能预测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VII.抗肿瘤药物疗效预测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数据收集和标准化- 方法学的创新- 临床应用VIII.结论- 抗肿瘤药物疗效预测研究的重要性和现状-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正文:抗肿瘤药物的疗效预测研究设计抗肿瘤药物的疗效预测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环节。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需要对药物的疗效进行快速、准确地预测,以降低药物开发成本和风险。

本文将对抗肿瘤药物疗效预测的常用方法进行概述,并分析其优缺点,同时探讨抗肿瘤药物疗效预测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一、抗肿瘤药物疗效预测的常用方法1.细胞学方法细胞学方法主要通过检测药物对肿瘤细胞的影响,预测药物的疗效。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快速、简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初步结果。

然而,细胞学方法的缺点是受到细胞系和药物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预测结果的不准确。

2.动物模型动物模型通过建立肿瘤动物模型,观察药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预测药物的疗效。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更接近临床实际情况,预测结果更为可靠。

然而,动物模型的缺点是需要较长时间,且受到动物种属和肿瘤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预测结果的不准确。

3.生物标志物生物标志物是通过检测肿瘤组织或细胞中的特定分子,预测药物的疗效。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反映肿瘤的生物学特性,预测结果较为可靠。

然而,生物标志物的缺点是受到样本质量和检测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预测结果的不准确。

4.人工智能预测人工智能预测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预测药物的疗效。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快速、准确地预测药物疗效,且具有较高的通量。

小鼠抗肿瘤实验报告

小鼠抗肿瘤实验报告

肿瘤是当今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因此,寻找有效的抗肿瘤治疗方法对于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小鼠抗肿瘤实验模型,探讨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效果,为临床抗肿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SPF级C57BL/6小鼠,体重18-22g,雌雄各半,由XX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 实验药物:抗肿瘤药物XX,由XX制药公司提供。

3. 实验仪器:小鼠抗肿瘤实验模型、显微镜、细胞培养箱、CO2培养箱、酶标仪、凝胶成像系统等。

4. 实验方法:(1)构建肿瘤模型:采用皮下注射法,将S180肿瘤细胞悬液注入小鼠腋下,建立S180荷瘤小鼠模型。

(2)分组与给药: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以下四组:A组: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B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C组:低剂量实验组,给予低剂量抗肿瘤药物;D组:高剂量实验组,给予高剂量抗肿瘤药物。

(3)观察指标:1)肿瘤体积:每周测量肿瘤直径,计算肿瘤体积;2)体重:每周测量小鼠体重;3)生存率:记录各组小鼠的存活天数;4)肿瘤细胞凋亡:采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5)肿瘤微环境:检测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浸润情况。

1. 肿瘤体积:经过4周实验,各实验组肿瘤体积均较模型组显著减小(P<0.05),且高剂量实验组肿瘤体积最小。

2. 体重:各实验组小鼠体重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3. 生存率:高剂量实验组小鼠生存率最高,达80%,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

4. 肿瘤细胞凋亡: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高剂量实验组肿瘤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

5. 肿瘤微环境:高剂量实验组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浸润情况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5)。

#### 四、讨论本研究通过构建小鼠抗肿瘤实验模型,观察了新型抗肿瘤药物XX在不同剂量下的抗肿瘤效果。

研究肿瘤动物实验报告

研究肿瘤动物实验报告

研究肿瘤动物实验报告
本报告旨在探讨肿瘤动物实验的研究成果和相关发现。

实验目的是通过对动物模型进行肿瘤实验,从而加深对肿瘤发展机制的理解,挖掘新的治疗方法和疗效评估指标。

实验设计中,我们选用了经典的小鼠肿瘤模型,并通过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详细记录了动物模型的建立、肿瘤的发展和治疗干预等关键步骤的信息。

通过对肿瘤动物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了一系列关于肿瘤生长、转移和治疗等方面的重要发现。

首先,我们观察到肿瘤在小鼠体内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并表现出不同的生长速率和特点。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肿瘤可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进行转移扩散,进一步危及生命。

在治疗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常见的抗肿瘤药物,观察和记录了肿瘤对药物的反应和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不同药物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具有一定差异,且肿瘤对药物基因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

这些发现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此外,我们还做了一系列生物学分析,包括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基因表达分析等。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和分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数据和依据。

总结而言,肿瘤动物实验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肿瘤的重要信息和
数据。

通过对动物模型中肿瘤的观察和实验干预,我们深入了解了肿瘤的发展机制、治疗响应和分子特征。

这些发现为肿瘤治疗和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加强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以推动肿瘤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化应用。

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肿瘤动物模型是一种在动物体内模拟人类肿瘤发展过程的实验模型,被广泛用于肿瘤的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研究。

通过建立肿瘤动物模型,可以加深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抑制机制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评估新药物及治疗策略的有效性。

下面将探讨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首先,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过程。

一般来说,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可以分为自发性肿瘤模型和人工诱导肿瘤模型两种类型。

自发性肿瘤模型主要是利用动物自身遗传倾向或环境诱导等因素,在动物体内自发产生肿瘤。

比如在家养动物中,很多小鼠和家兔由于遗传因素或者饮食、环境等长期暴露,会自发产生肿瘤。

这种模型更接近人类肿瘤的发展过程,但是其建立的可控性和可重现性较差,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经费。

人工诱导肿瘤模型则是通过外界的干预手段,比如化学药物、辐射等方式,直接在动物体内诱导肿瘤的产生。

这类模型具有较好的可控性和可重现性,可以更好地满足科研实验的需要。

常用的人工诱导肿瘤模型包括移植肿瘤模型、化学诱导模型、基因编辑模型等。

其次,肿瘤动物模型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一方面,肿瘤动物模型可以用于研究肿瘤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过程。

比如,利用肿瘤动物模型可以深入探究各种致癌物质或致癌基因对肿瘤发生的影响,分析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转移能力等。

通过模拟肿瘤的生长形态,可以更好地了解肿瘤细胞的生理活动和分子机制,为探寻肿瘤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肿瘤动物模型还可以用于筛选和评估抗肿瘤药物。

通过向肿瘤动物模型中输入肿瘤细胞或移植肿瘤组织,可以评估新药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效果,了解药物的毒副作用、适应症等。

这种通过体内实验评估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新药物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此外,肿瘤动物模型还被广泛用于研究肿瘤的诊断和预后指标、肿瘤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领域。

通过模拟肿瘤动物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验证这些新技术和新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的小鼠模型研究

肿瘤的小鼠模型研究

肿瘤的小鼠模型研究引言: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造成了全球广泛的健康问题。

为了研究这种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动物模型来进行实验。

其中,小鼠模型已经成为肿瘤研究领域最常用的模型之一。

本文将介绍小鼠模型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包括模型建立、体内实验和数据分析等方面。

一、小鼠模型的建立1.1 选择适当的小鼠品系建立肿瘤小鼠模型时,选择合适的小鼠品系非常重要。

由于不同品系的小鼠在遗传背景、免疫系统和易感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品系。

目前常用的小鼠品系包括NOD/SCID小鼠、BALB/c小鼠和C57BL/6小鼠等。

1.2 形成肿瘤模型形成肿瘤模型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方法包括植入肿瘤细胞、化学诱导和基因敲除等。

其中,植入肿瘤细胞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将肿瘤细胞注射到小鼠体内,使其形成肿瘤。

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细胞类型,如肿瘤细胞系、原代肿瘤细胞或转基因小鼠肿瘤细胞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化学物品诱导小鼠形成肿瘤,或者利用基因敲除技术使小鼠体内特定基因缺失从而形成肿瘤。

二、小鼠模型的应用2.1 病理学研究小鼠模型可以用于病理学研究,通过对小鼠形成的肿瘤进行组织学和病理学检查,可以了解肿瘤的组织结构、细胞类型和病理特征等。

这对于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2.2 药物筛选小鼠模型可以用于筛选新的抗肿瘤药物。

通过将候选药物注射到小鼠体内,观察其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可以评估药物的抑制肿瘤生长的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确定哪些药物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并优先发展。

2.3 肿瘤发生机制研究肿瘤的发生机制是肿瘤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小鼠模型可以通过研究肿瘤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揭示肿瘤的发生机制。

这对于进一步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找到干预和预防肿瘤的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鼠模型研究的数据分析小鼠模型研究产生的数据通常需要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可靠的结果。

肿瘤学中的抗肿瘤药物研发与药效评估研究

肿瘤学中的抗肿瘤药物研发与药效评估研究

肿瘤学中的抗肿瘤药物研发与药效评估研究在肿瘤学领域,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药效评估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

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不断增加,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和药效评估对于治疗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着重讨论肿瘤学中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和药效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方法。

首先,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

科学家们通过对肿瘤细胞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潜在的抗肿瘤药物靶点,并通过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等手段设计和合成了大量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随后通过药物筛选和药效评估的研究来判断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副作用。

在抗肿瘤药物的药效评估中,常见的一个方法是体外细胞实验。

科学家们会选取多种不同种类的肿瘤细胞,例如普通肿瘤细胞系、药物耐药性细胞系等,来测试潜在药物的抑制效果和毒性。

这样可以初步了解药物对不同类型肿瘤细胞的作用。

除了体外试验之外,动物模型也是抗肿瘤药物研发与评估的重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大鼠、猪等。

科学家们会在这些动物身上测试潜在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通过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动物的存活率及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等指标,可以初步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

另外,临床试验是抗肿瘤药物研发和药效评估的最后一步。

在临床试验中,科学家们需要招募一定数量的肿瘤患者来接受潜在药物的治疗。

通过观察患者的疗效、生存期、生活质量以及发生的不良反应,可以进一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临床试验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Ⅰ、Ⅱ和Ⅲ期,每个阶段的目标和评价指标都有所不同。

在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过程中,科学家们还会考虑药物的递送系统。

某些药物可能会被人体快速代谢或无法有效吸收,因此需要使用纳米技术或其他递送系统来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这些递送系统可以将药物运输到肿瘤部位,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副作用。

此外,近年来,免疫治疗也成为了肿瘤学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是一种新型的抗肿瘤治疗方法。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试验研究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试验研究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试验研究研究目标: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试验研究研究方案:一、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目前已有的抗肿瘤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研究进展,掌握前沿技术和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持。

2. 药物筛选:通过使用细胞实验、动物模型和体外试验,对已有的药物及新开发的候选药物进行筛选,选取具有良好抗肿瘤效果的药物,作为后续临床试验的候选药物。

3. 临床试验:将候选药物应用于人体,进行临床试验。

该阶段的试验分为三个阶段:I期试验用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II期试验用于评估药物的疗效和最佳剂量;III期试验用于评估药物与标准疗法的比较,并验证其临床应用价值。

二、实验设计:1. 细胞实验:采用多种癌细胞株,包括乳腺癌、肺癌、结肠癌等,通过体外试验,评估候选药物对这些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实验组设置不同药物浓度的处理组,对照组使用溶剂作为对照,通过MTT法或Clonogenic Assay法等进行细胞生存率的测定。

2. 动物模型:选取合适的小鼠移植瘤模型,将已筛选出的候选药物通过不同途径给药(静脉注射、腹腔注射、口服等),观察药物对肿瘤体积、生长速度和小鼠生存期等指标的影响。

3. 临床试验:按照国际公认的临床实践准则进行设计。

选择适合的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照涉及的疾病类型和试验目的,制定治疗方案。

临床试验包括单盲、双盲或开放设计,通过比较试验药物组与对照药物组的效果差异,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4. 数据采集和分析:收集实验结果,包括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的数据,以及临床试验中的医学资料。

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图表描述,评估药物的抗肿瘤效果,提取有效信息。

三、数据采集和分析:1. 细胞实验数据采集:记录各处理组细胞存活率或细胞生长的抑制率,计算均值、标准差,并绘制柱状图或曲线图。

通过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得出药物的抗肿瘤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肿瘤动物模型和抗肿瘤 药物的研究方法
˙恶性肿瘤——常见病、多发病 ˙全世界每年700万死亡;占欧美死亡第二位 ˙我国城市居民第一位,农村第三位 ˙恶性肿瘤人类健康重要——杀手
进展较大, 疑难问题很多。 肿瘤动物模型和抗肿瘤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动物模型可分为三类:
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
根据瘤株的特点选用近交系、远交系或F1动物; 雌雄性动物均可应用(乳腺癌等必须用雌性动物)。
它比前述的自发性和诱发性动物肿瘤更易实施。 现有移植性肿瘤接种成功率可达100%, 可在同一 时间内获得大量(数十至百余只动物)、生长相当 均匀的肿瘤。
一、动物的选择
移植性肿瘤常用的动物为小鼠、大鼠和地鼠。 研究药物的抗肿瘤作用可选择三种或三种以上小 鼠、大鼠的移植性肿瘤进行实验治疗;抗肿瘤药 物筛选时,每批动物的来源应一致;
[注意事项] 各鼠白血病的病程不一,自发瘤确诊后, 实验时
应配对分组。
[自发性肿瘤的总体评价]
动物自发性肿瘤的病因往往是由动物的遗传 特性决定的,与人癌的病因有较大距离。
各动物肿瘤生长速度差异较大, 很难在限定时 间内获得大量生长均匀的荷瘤动物(tumorbearing animals) 因此,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很少在抗肿瘤 药物的常规筛选中广泛应用。
3.注射法:致癌物制成溶液,经皮下、肌内、 静脉或体腔等途径注入体内,本法较常用。
常用的致癌物给予方法和途径
4.气管注入法:常用于诱发肺癌。
5.穿线法:将致癌物置于无菌试管内,加热 使之液化,吸附于预制的线结上,再将此线结 穿入靶组织而诱发肿瘤。
6.埋藏法:包埋于皮下或其他组织内。
二、诱发性肿瘤模型的动物和致癌物
第二节
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animal models of induced tumor)
概念: 在实验条件下; 使用致癌物(carcinogens); 诱发动物发生肿瘤
[基本原理]
利用外源性致癌物引起细胞遗传特性改变,从 而出现异常生长和高增殖活性细胞,形成肿瘤。
外源性致癌物主要有化学性、物理性(如放射性 物质)及生物性(如诱发动物肿瘤的病毒),其中以 化学性致癌物最为常用。
动物:大鼠,小鼠,犬等 致癌物: ✓ 多环碳氢类 ✓ 亚硝胺类 ✓ 偶氮类 ✓ 黄曲霉毒素 (饲料中含0.001~0.015ppm黄曲霉毒素B1,
喂养6个月,诱发大鼠肝癌)。
ppm = parts per million
[诱发性肿瘤模型的总体评价]
约80%人癌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 诱发性肿瘤的病 因与人癌的情况近似, 且均经过较长演变过程而成瘤。 动物诱发性肿瘤是比较类似于人类肿瘤的动物模型。
C3H小鼠:繁殖用雌鼠自发性乳腺癌发生率为 85%~100%。
A系小鼠: 经产雌鼠乳腺肿瘤发生率为30%~80%。
CBA小鼠:雌鼠自发性乳腺癌发生率为 60%瘤。每 只小鼠常见1个以上肿瘤。选择肿瘤数目和大小 相近的动物, 配对分组,给予受试药,观察受试药 对肿瘤发展的影响。
将肿瘤体积变化对时间作出生长曲线,可由曲线 的斜率变化判断药物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尤其 应观察肿瘤能否完全消退。
[注意事项] 1.在同一品系内,发病率比较稳定,而不同品系 间差别甚大。 2.动物乳腺癌发生与遗传基因、乳癌因子(即 致乳癌病毒)及激素有关。
3.饲料的变更有明显影响,要用固定全价营养饲 料。
然而,人癌的发生原因十分复杂,往往并非由已知 的动物致癌物所引起。另外,动物诱发性肿瘤的组 织病理类型、发生发展过程也不一定与人癌完全一 致。
本模型的最大困难是诱癌时间长、成癌率常达不 到100%, 而且动物之间肿瘤发生时间、发展速度 的个体差异很大, 难以将未治疗的动物作为治疗动 物的对照。
第三节
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
(Animal model of transplanting tumors)
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是指将动物或人体肿瘤移 植到同种或异种动物体内连续传代而形成的肿瘤。
该实验法是抗肿瘤药物筛选最常用的体内方法, 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大多 是首先经该实验法而被发现的。
一般给予试验药7~10d, 在第8~11d可解剖动物 获得结果。通过一些指标的观察, 可以判断试验药 是否有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这是任何体外 试验所不能替代的, 其结果可为抗癌药物疗效提供 重要依据。
第一节 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animal model of spontaneous tumors)
概念: 未经人为处理;自然发生
• 自发性乳腺癌模型 • 自发性白血病模型
一、自发性乳腺癌模型
生长在体表,易早期发现,罕有自发消退,因而能 准确观察其大小与生长速度,便于进行实验。
现介绍三种自发性乳腺癌小鼠模型
一、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的基本方法
实验时,必需注意选择合适的致癌方法、动物种 系、致癌物及其溶剂、给予剂量、途径以及观察 时间等。致癌物的剂量应能保证动物的存活率较 高、诱发期较短和诱发肿瘤频率较高。
常用的致癌物给予方法和途径
1.涂抹法: 涂抹在背部及耳部皮肤,主要用于 诱发皮肤肿瘤。
2.经口给药法:通过饮水、饲料或灌喂动物。 常用于食道癌、胃癌及大肠癌等。
给药方案和给药途径可根据受试药物的特点 确定。因自发性乳腺癌发展较缓慢,故采用间 歇给药或小剂量连续给药较为合适。
[结果判定] 给药后每天观察肿瘤生长情况,记录发生时 间和位置。
肿瘤结节长到一定程度,每周用脚规测量皮下肿 瘤2次。测定肿块的最大径(a)和最小径(b)。
肿瘤体积(cm3) = ab2/2
4.配对分组。
二、AKR白血病模型
AKR小鼠为白血病高发品系,淋巴细胞白血病 发病率雄性76%~90%,雌性为68%~90%。
[操作步骤] 实验用6~12月龄AKR小鼠, 此时鼠的脾和淋巴 结肿大, 血象异常。 经血液检查确诊为白血病后的次日, 配对分组 并开始给予受试药, 观察结果。
[结果判定] 观察指标:末梢血象,白细胞数,淋巴结和脾大 小,动物生存时间。有效者生存期比对照组延长, 并根据血象评价药物的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