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_0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_0

---------------------------------------------------------------最新资料推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

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 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

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

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

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 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

1 / 22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 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 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 抑制剂等。

抗癌药物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抗癌药物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抗癌药物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严重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癌症,科研人员们致力于寻找更加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法。

其中,抗癌药物的靶向治疗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抗癌药物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抗癌药物的靶向治疗概述抗癌药物的靶向治疗是指通过特异性作用于癌细胞内的特定靶点,实现对癌细胞的选择性杀伤,同时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伤。

相比传统化疗,靶向治疗具有结构明确、作用机制清晰等优势,因此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

二、抗癌药物的靶向治疗方式1. 基因靶向治疗基因靶向治疗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干预或修复细胞内存在的异常基因,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常见的基因靶向治疗方法包括RNA干扰、CRISPR-Cas9等。

2. 蛋白靶向治疗蛋白靶向治疗是通过特异性抑制癌细胞内关键蛋白的功能,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式在研究抗癌药物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针对癌细胞增殖信号转导途径中的靶点进行抑制。

3. 免疫靶向治疗免疫靶向治疗是通过引导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杀灭肿瘤细胞。

这种治疗方式包括采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T细胞免疫治疗等。

三、1. 靶向治疗在乳腺癌中的应用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靶向治疗为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例如,赫赛汀(Herceptin)是一种靶向HER2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已经应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中。

2. 靶向治疗在肺癌中的进展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靶向治疗在肺癌的治疗中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举例来说,厄洛替尼(Erlotinib)是一种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激酶的靶向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3. 靶向治疗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靶向治疗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例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是一种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单克隆抗体,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抗肿瘤药物靶向疗法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靶向疗法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靶向疗法的研究进展癌症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虽然传统化疗能够杀死恶性肿瘤细胞,但其存在副作用大、易耐药、难以耐受等问题。

因此,人们开始探索抗肿瘤药物靶向疗法。

靶向疗法是一种选择性地识别、结合和抑制特定细胞靶标(如蛋白质、酶或分子)的治疗方法。

它能够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不良影响,并提高治疗的效果。

目前已有多种靶向药物用于临床肿瘤治疗。

1、 EGFR抑制剂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作为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可以通过长时间的磷酸化过程,在细胞内外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但是,在某些肿瘤细胞中,EGFR的过度激活会增强肿瘤的增殖、逃避细胞凋亡等能力,成为癌细胞生长、转移的推动力。

EGFR抑制剂是一类靶向药物,它们可以特异性地阻断EGFR受体,减少癌症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EGFR抑制剂已广泛用于头颈癌、肺癌、胰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治疗。

例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就是一种常用的EGFR 抑制剂,它可与EGFR受体结合,使其无法发挥生物学作用,达到抗肿瘤效果。

2、 PD-1/PD-L1抑制剂PD-1受体是细胞表面的一种免疫检查点分子,它通常用来调节T细胞的活性和功能,避免过度免疫应答导致自身组织受损。

但在某些情况下,肿瘤细胞通过PD-L1分子与PD-1结合,抑制肿瘤免疫应答,使免疫系统不能有效地攻击癌细胞。

PD-1/PD-L1抑制剂是针对上述情况而开发的一类靶向药物,它们能够阻断PD-L1与PD-1受体的结合,增强肿瘤免疫应答,并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PD-1/PD-L1抑制剂在多种实体瘤和恶性肿瘤中均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例如: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等PD-1抑制剂,以及Atezolizumab和Durvalumab等PD-L1抑制剂,均已获临床批准。

3、 PARP抑制剂PARP(多聚腺苷酸核苷酸聚合酶)是一种参与DNA修复的核酸酶家族。

PARP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辅助蛋白,调节DNA修复的速度和效率。

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如何

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如何

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如何肿瘤,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词汇,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重点攻克的难题。

而肿瘤靶向药物的出现,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那么,目前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究竟如何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肿瘤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

这些传统的治疗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肿瘤的生长,但往往存在着副作用大、治疗效果有限等问题。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肿瘤靶向药物应运而生。

肿瘤靶向药物是一类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上的靶点,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和转移的药物。

这些靶点通常是肿瘤细胞特有的分子标志物,如基因突变产生的异常蛋白、受体或信号通路等。

与传统的化疗药物相比,肿瘤靶向药物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更低的毒性,能够更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目前,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肺癌领域,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已经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

对于存在ALK 融合基因的肺癌患者,克唑替尼等 ALK 抑制剂也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

在乳腺癌治疗中,针对 HER2 阳性的患者,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此外,在结直肠癌、黑色素瘤、肾癌等多种肿瘤中,也有相应的靶向药物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并非一帆风顺,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肿瘤的异质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即使是同一种肿瘤,不同患者之间的肿瘤细胞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基因突变和分子标志物,这使得单一的靶向药物难以对所有患者都有效。

其次,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耐药性。

在治疗过程中,肿瘤细胞可能会通过基因突变等方式产生对靶向药物的耐药,导致治疗失败。

此外,靶向药物的研发成本高昂,研发周期长,也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努力探索新的策略和方法。

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

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

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技术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尤其是在肿瘤治疗领域,不断有新技术和新药物的推出,让肿瘤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肿瘤靶向药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其对比传统化疗药物的优势,已经逐步得到了认可,并且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中。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

一、肿瘤靶向药物的定义肿瘤靶向药物是指一种特异性作用于肿瘤细胞靶点的药物,可以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这类药物可作用于癌细胞生长、分化、侵袭、转移等各种环节。

二、肿瘤靶向药物的种类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这类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表面的酪氨酸激酶受体,进而实现肿瘤细胞的杀灭。

例如伊马替尼、达拉菲等药物。

2、PI3K/AKT/mTOR 通路抑制剂PI3K/AKT/mTOR 通路在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细胞生存、侵袭和转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这类药物能够通过抑制这些通路的信号传导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例如氟尿嘧啶、贝伐珠单抗等药物。

3、EGFR 受体抑制剂EGFR 受体在调节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和转移等方面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类药物可以阻断肿瘤细胞的EGFR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例如吉西他滨、培美曲塞等药物。

三、肿瘤靶向药物的优势相较于传统化疗药物,肿瘤靶向药物具有以下优势:1、治疗效果更加准确。

其作用于癌细胞的特定靶点,能够更加准确地杀灭癌细胞,避免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2、副作用更小。

相较于传统化疗药物,肿瘤靶向药物治疗期间的副作用更加轻微。

3、治疗周期更短。

肿瘤靶向药物的治疗周期相较于传统化疗药物缩短了不少,使得患者的治疗时间大大缩短。

四、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趋势1、联合用药联合用药是肿瘤靶向药物研发的一大趋势。

目前国内外的临床研究表明,肿瘤靶向药物在单药治疗方面存在很多缺陷。

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可以减少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患者的副作用。

靶向KRAS突变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新进展

靶向KRAS突变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新进展

靶向KRAS突变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新进展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研究,生物诊断和治疗手段也逐渐得到了提高和完善。

近年来,针对肿瘤疾病的治疗和研究方面也出现了许多让人振奋的进展。

其中,靶向KRAS突变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一项热点,其突破性进展备受关注。

1. KRAS突变是何物KRAS(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是人类肿瘤发生和发展中常见的一种突变基因。

KRAS突变时,细胞上的RAS蛋白无法再被正常调节,并持续促进细胞体内的增殖和凋亡逃逸等病理性过程,从而增加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的几率。

由于KRAS突变无法被基因编辑和碱基修饰技术治愈,因此一种可以直接靶向KRAS突变的药物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2. KRAS突变的抗肿瘤药物研发在针对KRAS突变的抗肿瘤药物研发方面,许多生物技术公司和科学家们都加入了这个领域,并正在进行着各种尝试。

然而,由于KRAS蛋白的分子性质特殊和遗传结构错综复杂,要想寻找到一种适合治疗的药物需要经历长期的研发和试验。

3. 靶向KRAS突变的药物研发进展事实上,在对KRAS突变的研究和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019年11月,一项欧洲“让患者受益”计划下的研究结果被刊登于《自然》杂志上,该研究成功地提出了针对KRAS突变靶向药物的新方法。

该方法利用小分子配体来对KRAS突变蛋白进行靶向,从而拟合蛋白链中的“袋洞”,并将药物送入肿瘤细胞中,达到抑制KRAS突变的目的。

这一成果激发了更多科学家们的研究热情和进一步探索。

2020年,有学者成功合成一种新型小分子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和体内产生了良好治疗效果,颇受关注。

此外,还有不少新的抗肿瘤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根据美国肿瘤协会(AACR)最新消息,一种名为Sotorasib的抗肿瘤小分子药物已开始进行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药物对KRAS的G12C突变具有临床治疗价值。

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肿瘤治疗中的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备受关注,这两种治疗方法的出现给许多患者带来了希望,为他们的康复增加了新的选择。

那么,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究竟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研究进展呢?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一、靶向药物靶向药物是一种通过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分子靶标,影响肿瘤生长和扩散的药物。

它们减少了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影响,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现在已经有很多种靶向药物用于治疗癌症,例如,抗血管生成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EGFR药物等。

其中,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使肿瘤细胞失去营养供给,从而阻止肿瘤的生长,和其他治疗方法可以相互配合,增强治疗的效果。

抗EGFR药物主要用来治疗结直肠癌和肺癌等肿瘤,另外还有一种名为奥曲肽的靶向药物可以用于胰岛素瘤等肿瘤的治疗。

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为许多患者带来了希望和新的治疗选择。

二、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能够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识别和杀伤功能,使免疫系统能够更好地识别肿瘤细胞,并消除这些细胞。

免疫治疗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基于T细胞工程的治疗方法、基于抗原特异性的免疫细胞治疗、肿瘤疫苗等。

其中,最近广为关注的一种免疫治疗方法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主要是通过抑制免疫细胞中针对癌细胞自身的免疫抑制信号,来激活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增强其攻击癌细胞的能力。

目前,这种治疗在多种癌症中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例如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等。

通过这种免疫治疗,大量患者的肿瘤疗效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且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的影响比传统治疗方法更小。

三、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的结合应用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都是在肿瘤治疗中被广泛应用的方法。

随着肿瘤治疗的进步,受到关注的是两者联合应用的前景。

一方面,靶向药物的应用可以增加免疫治疗的效果。

例如,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从而降低肿瘤的代谢活性,提高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敏感性,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及进展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及进展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及进展肿瘤靶向治疗是目前临床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以肿瘤细胞特异性靶点为靶向,选择特异性、有效性高、毒副作用小的药物或生物制剂进行治疗。

近年来,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及进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已经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之一。

一、肿瘤靶向治疗的基本原理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存在很大的差异,它们的生长和增殖依赖于多种因素的作用,而这些因素在正常细胞中只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而在癌细胞中则容易发生变异和过度表达,从而成为众多靶向治疗的研究对象。

靶向结合物是治疗肿瘤的基本药物,它们能够选择性地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分子标志物,从而实现治疗效果。

这种治疗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精确地识别肿瘤细胞并消灭它们,同时避免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二、肿瘤靶向治疗的分类肿瘤靶向治疗的分类根据靶向对象、靶向机制、靶向药物等不同方面进行划分。

1. 按照靶向对象进行分类:靶向蛋白、靶向基因、靶向酶、靶向细胞表面分子等。

2. 按照靶向机制进行分类:直接抗肿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血管生成作用等。

3. 按照靶向药物进行分类:小分子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多肽靶向药物、核酸靶向药物等。

其中,单克隆抗体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较为成熟的肿瘤靶向治疗药物之一。

三、肿瘤靶向治疗的发展历程肿瘤靶向治疗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主要靶向对象是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毒。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肿瘤靶向治疗也逐步受到关注。

1990年,美国FDA批准了第一个靶向药物“Interleukin-2”,它被用于治疗黑色素瘤和肾细胞癌。

随后,许多靶向药物如“莫雷西尼”等相继问世,扩大了靶向治疗的应用范围。

2004年,生物制剂“Avastin”成功通过FDA的审批,成为第一个抗血管生成的靶向制剂,为肿瘤靶向治疗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6年,多肽靶向药物“Exatecan”通过中国SFDA审批,成为中国首个批准上市的肿瘤靶向药物,标志着国内肿瘤靶向治疗的发展开始走向快速发展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靶向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2001年Dennis Slamon等报导抗HER2单克隆抗体trastuzumab(Herceptin, Genentech)治疗乳腺癌开始,靶向治疗作为肿瘤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基础与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

近年随着肿瘤多步骤理论、DNA修复理论、细胞凋亡理论的形成,细胞周期核心机制、细胞周期启动机制、细胞中多条信号转导途径的阐明,抗肿瘤药物从以往的非选择性的细胞毒药物的筛选转向高选择性的靶向药物的寻找。

现就抗肿瘤药物靶点的研究综述如下。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VEGF和VEGFR)以VEGF及其受体VEGFR为靶点[1],阻断其信号转导通路或耗竭肿瘤细胞产生的VEGF而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

治疗策略主要有:①基因治疗:在基因水平用反义寡核苷酸抑制基因的表达是首选的策略。

反义基因治疗是肿瘤基因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应用反义核酸在转录或翻译水平阻断某些异常基因的表达,使肿瘤细胞进入正常分化轨道或导致瘤细胞凋亡。

实验表明VEGF16反义核酸降低了肿瘤组织中VEGF165表达水平,从而抑制了肿瘤的生长;②封闭VEGF及VEGFR:应用抗VEGF及其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可封闭已分泌的VEGF及VEGFR,从而达到干扰、阻断VEGF与其受体诱发的内皮细胞信号传导,抑制血管形成;③切断信号传导路: VEGF信号传导路可见, VEGF和VEGFR表达时,可以通过某些药物阻断该传导路,抑制内皮细胞的生长和血管渗透性的增加。

可溶性的VEGFR(sVEGFR)是通过剪切VEGFR的胞外区或改变胞外区结构而形成,只具备和VEGF结合的能力,不能诱发信号传导;④导向治疗:VEGFR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中过度表达,而在相邻正常血管内皮细胞中几乎检测不出。

VEGF可与其它抗肿瘤药物、毒素、放射性核素等联用,用于肿瘤的导向治疗。

1.1针对VEGF的靶向治疗1.1.1VEGF单克隆抗体阻止与内皮细胞表面的VEGFR结合[2]。

Hurwitz等[3]进行的随机Ⅲ期临床试验研究了贝伐单抗联合伊立替康/5-FU/LV(IFL方案)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

此外,贝伐单抗在其他肿瘤,如乳腺癌[4],也显示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贝伐单抗的不良反应有高血压(10%~15%)、蛋白尿(3%~5%)、出血和血栓形成(12%),比较严重的是肠穿孔[5]。

贝伐单抗、干扰素α联合治疗组均显示出更高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

因此,贝伐单抗联合干扰素α的方案已被推荐作为转移性肾癌的一线治疗方案。

1.1.2HuMV833抗hVEGF-A抗体(HuMV833)可明显减少裸鼠体内肿瘤微血管密度,临床Ⅱ试验即将开展[6]。

1.1.3VEGF-Trap已进行Ⅱ期、Ⅲ期试验、晚期非小细胞性肺癌、晚期结直肠癌二线治疗Ⅲ期试验正在进行中。

1.2针对VEGFR的靶向治疗1.2.1舒尼替尼舒尼替尼是靶向于VEG-FR-1、VEGFR-2、VEGFR-3、c-Kit、PDGFR-α、PDGFR-β、FLT3及RET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胃肠间质瘤常因c-Kit、PDGFR-α激酶区的特异性突变而产生对伊马替尼耐药,而舒尼替尼1显示出很好的疗效[7]。

Branca等[8]进行的Ⅲ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显示,针对伊马替尼耐药的胃肠间质瘤患者,采用舒尼替尼试验组比对照组的中位至肿瘤进展时间显著提高。

Motzer等[9]进行的Ⅲ期临床试验提示舒尼替尼可作为肾癌一线治疗药物。

1.2.2索拉非尼主要用于阻断由于Ras基因突变所激活的Raf/MEK/ERK通路,从而达到抗肿瘤效果。

索拉非尼用于晚期肾癌二线治疗和晚期肝癌的一线治疗。

Escudier等[10]进行的Ⅲ期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其疗效。

Llovet等[11]进行的Ⅲ期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针对晚期肝细胞癌或原发性肝癌患者,索拉非尼可显著延长总生存期。

1.2.3Vatalanib Vatalanib是靶向于VEG-FR-1、VEGFR-2、VEGFR-3,c-Kit、PDGFR-β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可通过下调Bcl-2和Bcl-xL的表达,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Mross等[12]进行的针对实体瘤肝转移患者的治疗Ⅰ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减少肿瘤血供作用。

1.2.4Pazopanib Pazopanib(GW786034)作用于VEGFR靶点的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

在一个治疗实体肿瘤的Ⅰ期临床研究[13]中,可使接受治疗的晚期肾细胞癌患者临床获益。

另一个小样本Ⅰ期临床研究联合Pazopanib和Lapatinib,有8例患者肿瘤稳定超过16周,3例达到PR[14]。

Ⅱ期和Ⅲ期临床研究已经相继展开。

1.2.5抗VEGFR单克隆抗体IMC-1121B在体外能抑制人上皮细胞的迁移与增殖,在多种小鼠肿瘤实验中表现出了显著抑制血管生成的能力。

Jennifer等[15]进行的针对晚期肿瘤的临床Ⅰ期试验中,患者表现了很好的耐受性。

1.2.6核酸治疗Angiozyme能降低内皮细胞VEGFR-1/VEGFR-2 mRNA的表达。

近期Angiozyme联合化疗的研究正在进行中,Angiozyme与卡铂、泰素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联合使用,证明了安全性和有效性,且无药物间相互药代动力学影响[16]。

Catumaxomab是一种反义核苷酸,能特异地减少VEGF-A、VEGF-C的水平。

Sebas-tian等[17]进行的针对于恶性肿瘤性胸膜腔积液的患者Ⅰ/Ⅱ期试验,显示较好的疗效。

目前,用于EpCAM阳性伴有有症状恶性腹水的恶性肿瘤的Ⅱ/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正在评估。

其他核酸治疗药物,如ICS-283,正在研究中[18]。

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家族的ErbB1和ErbB2是目前经临床证明确实有效的为数不多的分子靶点之一。

靶向EGFR家族的药物包括两大类:抗体类药物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

2.1抗体类药物2.1.1Trastuzumab(Herceptin)——曲妥单抗Trastuzumab结合于ErbB2胞外区的DomainⅣ,抑制胞内激酶区的激活,进而阻断肿瘤细胞信号转导。

另外,还可以诱导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ADCC),促进HER2的内化和降解等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2.1.2Pertuzumab已经进入临床Ⅲ期。

也是一种针对ErbB2的单克隆抗体。

2Pertuzumab与Trastuzumab联用治疗ErbB2阳性、Trastuzumab治疗失败的转移性乳腺癌也显示了临床有益的结果[19]。

2.1.3Cetuximab(昔妥单抗)与ErbB1胞外配体结合区结合,从而阻止其与配体EGF和TGF-α等的结合,进而阻止下游信号的激活,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生长。

已被批准为晚期直、结肠癌三线用药。

2.1.4Panitumumab Panitumumab是第一个完全人源化IgG2单克隆抗体,其靶向作用于ErbB1。

2006年9月,Panitumumab(Vectibix;Amgen)被FDA批准,用于治疗经过含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化疗方案治疗后病情仍有发展的ErbB1阳性转移性结、直肠癌。

2.2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埃罗替尼,拉帕替尼(Lapatinib),等。

3. Wnt信号通路为靶点的肿瘤基因治疗。

3.1 细胞膜水平:有报道抗Wnt-1抗体作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间皮瘤及肉瘤可抑制Wnt通路下游蛋白改变,诱导肿瘤细胞凋亡[20]。

3.2 胞内通路成员蛋白水平:一种丝氨酸-苏氨酸磷酸蛋白激酶(PPI)抑制剂能促进CKI对Axin某些位点磷酸化,使其更易促进β-catenin的降解[21]。

4. β-catenin水平的抗肿瘤靶点。

4.1 基因水平:反义RNA和RNAi。

Bcl-2,c-myc,H-ras的反义寡核苷酸治疗淋巴瘤,白血症和其他恶性肿瘤[22,23]。

4.2 蛋白水平:钙周期结合蛋白(calcyclin-binding protein,CacyBP)能降低胃癌细胞胞浆和核内β-catenin蛋白水平,抑制肿瘤生长和侵袭,延长患者生存期[24]。

4.3 核内TCF/LEFs-β-catenin复合体水平的靶向治疗。

Van 等通过破坏TCF/LEFs-β-catenin复合体形成,并有效抑制Wnt依赖性结肠癌下游靶基因的转录表达而抑制肿瘤生长[25]。

5. 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联系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如极光激酶(aurorakinase,Aurora)、Pin1(protein interaction with NIMA1)和活性素B(p110beta)等。

5.1极光激酶(Aurora)极光激酶是负责调控细胞有丝分裂的一类重要的丝/苏氨酸激酶。

由Aurora 突变导致下游丝/苏氨酸信号的失活,使细胞周期过程中心体分离错误而不能形成正常的两极的纺锤体,产生细胞分裂的异常而诱导细胞恶性化从而形成肿瘤。

在人乳腺、卵巢、胰腺和胃部肿瘤中极光A一定程度的过表达。

极光激酶能与p53、BRCA、NM23-H1和Chfr等抑癌基因共同作用导致肿瘤。

通过RNA干扰技术沉默调控细胞生长的极光激酶基因,对肿瘤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代表药物如Hesperadin,是一类极光B的小分子抑制剂,已进入Ⅰ期临床研究[26]。

ZM447439,为极光A和极光B的双重抑制剂,对极光A和极光B的抑制作用,也已进入Ⅰ期临床研究[27]。

VX-680能特异地与极光激酶的ATP位点结合,从而抑制其活性。

在体外VX-680可有效地阻断多种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

在体内VX-680可明显缩小肿瘤体积,并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VX-680已进入Ⅱ期临床研究,对白血病、结肠癌和胰腺癌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28]。

针对极光激酶各家族的小分子抑制剂,有CHR-3520、CTK-110、CYC-116、ENMP-981693、3JNJ-7706621、PHA-680632、SNS-314、MP-529、MP-235、PHA-739358、AT-9283、MLN-8054、R-763和SU6688等[29]。

5.2 Pin1细胞增殖和癌变过程中,脯氨酸介导的磷酸化是细胞内调节信号的重要机制,而其磷酸化的识别受到肽基脯酰胺顺反异构酶Pin1(prolyl isomerase interacting with NIMA)的影响,它能调节磷酸化蛋白的构象从而影响蛋白的功能及稳定性。

Pin1的过表达能诱导中心体扩增的异常,导致非整倍体细胞的出现而诱发肿瘤。

2.3 Pin1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有报道通过RNA干扰等方法沉默Pin1抑制了肝细胞癌的生长[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