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抗癌药物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抗癌药物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抗癌药物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严重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癌症,科研人员们致力于寻找更加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法。

其中,抗癌药物的靶向治疗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抗癌药物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抗癌药物的靶向治疗概述抗癌药物的靶向治疗是指通过特异性作用于癌细胞内的特定靶点,实现对癌细胞的选择性杀伤,同时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伤。

相比传统化疗,靶向治疗具有结构明确、作用机制清晰等优势,因此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

二、抗癌药物的靶向治疗方式1. 基因靶向治疗基因靶向治疗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干预或修复细胞内存在的异常基因,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常见的基因靶向治疗方法包括RNA干扰、CRISPR-Cas9等。

2. 蛋白靶向治疗蛋白靶向治疗是通过特异性抑制癌细胞内关键蛋白的功能,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式在研究抗癌药物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针对癌细胞增殖信号转导途径中的靶点进行抑制。

3. 免疫靶向治疗免疫靶向治疗是通过引导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杀灭肿瘤细胞。

这种治疗方式包括采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T细胞免疫治疗等。

三、1. 靶向治疗在乳腺癌中的应用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靶向治疗为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例如,赫赛汀(Herceptin)是一种靶向HER2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已经应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中。

2. 靶向治疗在肺癌中的进展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靶向治疗在肺癌的治疗中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举例来说,厄洛替尼(Erlotinib)是一种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激酶的靶向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3. 靶向治疗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靶向治疗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例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是一种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单克隆抗体,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抗肿瘤药物靶向疗法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靶向疗法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靶向疗法的研究进展癌症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虽然传统化疗能够杀死恶性肿瘤细胞,但其存在副作用大、易耐药、难以耐受等问题。

因此,人们开始探索抗肿瘤药物靶向疗法。

靶向疗法是一种选择性地识别、结合和抑制特定细胞靶标(如蛋白质、酶或分子)的治疗方法。

它能够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不良影响,并提高治疗的效果。

目前已有多种靶向药物用于临床肿瘤治疗。

1、 EGFR抑制剂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作为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可以通过长时间的磷酸化过程,在细胞内外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但是,在某些肿瘤细胞中,EGFR的过度激活会增强肿瘤的增殖、逃避细胞凋亡等能力,成为癌细胞生长、转移的推动力。

EGFR抑制剂是一类靶向药物,它们可以特异性地阻断EGFR受体,减少癌症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EGFR抑制剂已广泛用于头颈癌、肺癌、胰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治疗。

例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就是一种常用的EGFR 抑制剂,它可与EGFR受体结合,使其无法发挥生物学作用,达到抗肿瘤效果。

2、 PD-1/PD-L1抑制剂PD-1受体是细胞表面的一种免疫检查点分子,它通常用来调节T细胞的活性和功能,避免过度免疫应答导致自身组织受损。

但在某些情况下,肿瘤细胞通过PD-L1分子与PD-1结合,抑制肿瘤免疫应答,使免疫系统不能有效地攻击癌细胞。

PD-1/PD-L1抑制剂是针对上述情况而开发的一类靶向药物,它们能够阻断PD-L1与PD-1受体的结合,增强肿瘤免疫应答,并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PD-1/PD-L1抑制剂在多种实体瘤和恶性肿瘤中均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例如: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等PD-1抑制剂,以及Atezolizumab和Durvalumab等PD-L1抑制剂,均已获临床批准。

3、 PARP抑制剂PARP(多聚腺苷酸核苷酸聚合酶)是一种参与DNA修复的核酸酶家族。

PARP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辅助蛋白,调节DNA修复的速度和效率。

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如何

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如何

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如何肿瘤,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词汇,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重点攻克的难题。

而肿瘤靶向药物的出现,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那么,目前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究竟如何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肿瘤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

这些传统的治疗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肿瘤的生长,但往往存在着副作用大、治疗效果有限等问题。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肿瘤靶向药物应运而生。

肿瘤靶向药物是一类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上的靶点,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和转移的药物。

这些靶点通常是肿瘤细胞特有的分子标志物,如基因突变产生的异常蛋白、受体或信号通路等。

与传统的化疗药物相比,肿瘤靶向药物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更低的毒性,能够更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目前,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肺癌领域,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已经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

对于存在ALK 融合基因的肺癌患者,克唑替尼等 ALK 抑制剂也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

在乳腺癌治疗中,针对 HER2 阳性的患者,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此外,在结直肠癌、黑色素瘤、肾癌等多种肿瘤中,也有相应的靶向药物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并非一帆风顺,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肿瘤的异质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即使是同一种肿瘤,不同患者之间的肿瘤细胞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基因突变和分子标志物,这使得单一的靶向药物难以对所有患者都有效。

其次,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耐药性。

在治疗过程中,肿瘤细胞可能会通过基因突变等方式产生对靶向药物的耐药,导致治疗失败。

此外,靶向药物的研发成本高昂,研发周期长,也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努力探索新的策略和方法。

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肿瘤治疗中的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备受关注,这两种治疗方法的出现给许多患者带来了希望,为他们的康复增加了新的选择。

那么,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究竟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研究进展呢?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一、靶向药物靶向药物是一种通过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分子靶标,影响肿瘤生长和扩散的药物。

它们减少了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影响,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现在已经有很多种靶向药物用于治疗癌症,例如,抗血管生成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EGFR药物等。

其中,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使肿瘤细胞失去营养供给,从而阻止肿瘤的生长,和其他治疗方法可以相互配合,增强治疗的效果。

抗EGFR药物主要用来治疗结直肠癌和肺癌等肿瘤,另外还有一种名为奥曲肽的靶向药物可以用于胰岛素瘤等肿瘤的治疗。

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为许多患者带来了希望和新的治疗选择。

二、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能够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识别和杀伤功能,使免疫系统能够更好地识别肿瘤细胞,并消除这些细胞。

免疫治疗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基于T细胞工程的治疗方法、基于抗原特异性的免疫细胞治疗、肿瘤疫苗等。

其中,最近广为关注的一种免疫治疗方法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主要是通过抑制免疫细胞中针对癌细胞自身的免疫抑制信号,来激活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增强其攻击癌细胞的能力。

目前,这种治疗在多种癌症中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例如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等。

通过这种免疫治疗,大量患者的肿瘤疗效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且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的影响比传统治疗方法更小。

三、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的结合应用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都是在肿瘤治疗中被广泛应用的方法。

随着肿瘤治疗的进步,受到关注的是两者联合应用的前景。

一方面,靶向药物的应用可以增加免疫治疗的效果。

例如,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从而降低肿瘤的代谢活性,提高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敏感性,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肿瘤治疗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而肿瘤靶向治疗则是其中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

肿瘤靶向治疗是一种以肿瘤细胞为目标的治疗方法,利用特定的药物或生物制品作用于肿瘤细胞内的特定靶标,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和骨髓生成的目的。

和传统的化疗和放疗相比,肿瘤靶向治疗具有精准性高、副作用小等优点。

本文将主要讲述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什么是肿瘤靶向治疗肿瘤靶向治疗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技术研究出的专门针对特定癌细胞分子内部的特异性药物和生物制品,达到仅对癌细胞发挥作用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的治疗方式。

通俗点说,就是让药物或生物制品直接找到癌细胞,并仅作用于癌细胞,不会对正常细胞产生影响。

肿瘤靶向治疗的药物种类繁多,比如基于蛋白质的纯小分子靶向药物、抗体药物、癌症疫苗等等。

二、肿瘤靶向治疗是目前癌症治疗中的一个热门领域,各国科学家正在进行着艰苦的研究和探索。

下面将详细介绍目前肿瘤靶向治疗的几个研究进展:1. 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药物目前肿瘤靶向治疗中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内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药物上。

EGFR是一种与肿瘤生长相关的重要蛋白,在多种癌症中都有表达,抑制EGFR活性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

目前已经推出了多种专门针对EGFR的抑制药物,比如埃罗替尼、吉非替尼等。

这些药物被广泛应用于胃癌、结肠癌、乳腺癌、肺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2. PI3K/Akt/mTOR通路抑制药物PI3K/Akt/mTOR通路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癌症中的重要信号通路,通过抑制该通路可以有助于抑制癌细胞生长。

因此,针对该通路的抑制药物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研究较多的PI3K/Akt/mTOR通路抑制药物主要有Everolimus和Rapalogs等。

这些药物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明显的抗癌效果。

3. TGF-β抑制TGF-β是一种细胞因子,主要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肿瘤侵袭和癌细胞转移等方面的生物功能。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展望肿瘤是一种高度复杂且多变的疾病,长期以来,肿瘤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和科研界关注的焦点。

在现代医学技术的推动下,肿瘤靶向治疗已经逐渐成为当今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展望进行讨论。

一、肿瘤靶向治疗的概念及优势肿瘤靶向治疗是一种基于肿瘤细胞特异性抗原及其信号传导途径的治疗方式。

传统的癌症治疗主要采用化疗、放疗和手术,虽然这些治疗方式有效,但由于化疗和放疗对正常细胞也有影响,常常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

肿瘤靶向治疗则具有高度特异性、低毒副作用等明显优势。

二、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1. 抗体药物抗体药物是肿瘤靶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前,抗体药物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其中含有四种抗体药物:单抗、双特异性抗体、人源化抗体及第三代抗体。

其中,单抗作为第一代抗体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如利妥昔单抗可用于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双特异性抗体则是指同时具有不同的抗原特异性的抗体,也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人源化抗体则是将人的Fc部分替换到动物的抗体上,以降低免疫反应,并提高治疗效果。

第三代抗体则是运用新技术改进了抗体的功能,如可避免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性。

抗体药物的研究取得的巨大进展,对于肿瘤靶向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优势在于分子结构相对简单,口服给药方便,适应范围广。

其中较为典型的药物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激素类似物、血管生成抑制剂、转录因子抑制剂等。

目前,较为常见的应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小分子靶向药物有吉非替尼等。

3.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肿瘤细胞的基因进行干预,以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

基因治疗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将抗肿瘤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即“增加该基因表达的治疗法”;另一种是针对肿瘤细胞已有的基因,直接对其进行干扰,即“干扰其正常功能的治疗法”。

近年来,基因治疗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如CAR-T细胞治疗在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方面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精选)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精选)

---------------------------------------------------------------最新资料推荐------------------------------------------------------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精选)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

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 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

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

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

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 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

1 / 3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 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 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 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抑制剂等。

靶向抗肿瘤药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药研究进展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研究进展摘要:癌症的现代治疗手段之一是靶向药物治疗。

与传统的化学治疗相比,分子靶向治疗精准度更高,毒副作用小,减少病人的痛苦,得到广泛的应用。

靶向治疗作用的位点是细胞癌变过程中的基因、受体和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酶,有赖于细胞癌变机制的研究。

本文主要介绍不同的靶标及相应靶向抗肿瘤药物及其最新情况进行综述,介关键字: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索拉非尼、吉非替尼等随着科技迅迅速发展,人们对癌细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多的致癌机理得到解释,同时相应的药物制剂也在迅速发展。

新型抗癌药物的剂型更加多样化,靶向治疗作用的位点是细胞癌变过程中的基因、受体和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酶,有赖于细胞癌变机制的研究,药物针对不同的靶点发挥作用,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

目前抗癌靶向药物的研发明显增加。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等,按照分子靶向药物的性质主要归为两大类: 一类是单克隆抗体,如西妥昔单抗等; 另一类是单靶点或多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如吉非替尼等。

一、单克隆抗体1.1 西妥昔单抗西妥昔单抗是以EGFR 为靶点的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目前已被FDA 批准用于治疗有远处转移的结直肠癌和头颈癌患者。

西妥昔单抗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机制: 阻碍EGFR 的配体与其结合; 抑制细胞周期; 间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促进细胞凋亡。

另外,可通过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 ADCC) 以及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效应( CDC) ,起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邓克红等【3】西妥昔单抗联合奈达铂对宫颈癌Hela 细胞增殖的影响,发现联合奈达铂用药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对应的西妥昔单抗或单药奈达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39.507,P <0.001) 。

西妥昔单抗可增强Hela 细胞对奈达铂化疗的敏感性。

1.2 帕尼单抗帕尼单抗是第一个高亲和力的全人IgG2 单克隆抗体,它同西妥昔单抗一样,都可以特异性地与正常或肿瘤细胞的EGFR 胞外域结合,阻断细胞内支配凋亡、增殖、分化的主要下游信号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SCLC的研究处于Ⅲ期临床阶段, 剂。也具有抑制RET激酶活性的作
本品用于CRC、胰腺癌、卵巢癌、 .用,同时对移植瘤有剂量依赖的生
前列腺癌、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长抑制作用。2006年2月,本品
(CML)、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 用于甲状腺癌治疗获FDA快通道审
等的适应证开发处于Ⅱ期临床研究。 批资格。随机双盲Ⅱ期临床研究,
万方数据
W o R L D C L I N I C A L D R U G S 世界临床药物
研发前沿
本品作为第一个晚期RCC的 研究阶段。用于脑癌和骨髓瘤治疗
靶向治疗药物,无论在欧美国家还 尚处于Ⅱ期临床研究。本品自上市
是在亚洲进行的临床研究均证实其 以来销售额一直呈快速上升趋势,
疗效显著,耐受性良好。以本品为 2006年全球销售额达到24.5亿美
的生活质量。本品是首个口服多激 酶抑制剂。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或
VEGFR家族成员包括VEGFR-1 肿瘤脉管中的丝氨酸,苏氨酸和受
(Flt.1)、VEGFR.2(KDR,FIk.1)、 体酪氨酸激酶,也是第一个既作用
VEGFR.3(FIt.4)。目前已有多个 于RAF,MEK,ERK介导的细胞信号
疗效较好的针对VEGFR的酪氨酸 转导通路而直接抑制细胞增生。又
的VEGFR-TK抑制剂不少,处于Ⅲ 2007年11月19日, 美国FDA
期临床研究阶段的品种见表2。 1-2.1代表品种
批准其用于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 HCC;2008年NCCN指南推荐本
1_2_1_1索拉非尼(∞阿fiBn.b,Ne熠var) 品作为晚期HCC的标准治疗;中国
本品是近十年内FDA批准的首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
个晚期RCC治疗药物,由拜耳公 于近期批准本品用于HCC治疗【3】。
表l处于研发后期的EGFR—TK抑制剂
序号
通用名
开发阶段
原研公司
1 catuma×omab m期临床
Trion Pharma

CDX.110
m期临床Avant Immunothe阳peu1.cs

E.75
m期临床
Apthera

idronox¨
于RCC适应证尚处于注册前阶段, 管恢复正常。它起效迅速,作用时间
用于胰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和 长,且具有可逆性。还可显著减轻水
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处于Ⅲ期临床 肿。Laurie等报道了20例卡铂似£/C
为6)+紫杉醇(200 mg,m2)联合本 品治疗初治的ⅢB和Ⅳ期NSCLC 的研究结果,9例本品剂量为30 mg, 11例本品剂量为45 mg,15例可评 估患者中6例获得部分缓解(PR),8 例疾病稳定,1例疾病进展。较常见 的Ⅱ度以上剂量依赖性不良反应是 肝功能异常、高血压、粒细胞下降 和黏膜炎,其他常见不良反应是乏 力、厌食、腹泻等。本品联合吉非替 尼的研究正在进行。目前,本品的脑 癌和CRC适应证开发处于Ⅲ期临 床研究阶段,NSCLC、RCC、GIST 等适应证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1.2.2.3阿西替尼(axitinib)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 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 法尼基转移酶(FTase)等,现就针 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
蛋白超家族。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 可诱发多种肿瘤。蛋白激酶主要包 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 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 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 制的中心。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 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 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 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80%的致癌基因都 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抑制酪氨酸 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 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 长。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 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 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 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 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 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 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 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酪氨酸激酶(VEGFR.TK)抑制剂 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
主的联合治疗方案,不论是与化疗 兀o
药物、其他靶向药物还是细胞因子 1.2t2在研品种
联合治疗,都可显著提高抗肿瘤活 1.2.2.1 凡德他尼(Vandetan.b,
性,提示该联合治疗可能是未来晚 Zactima)
期RCC治疗的发展方向。
本品是阿斯利康公司开发的
目前,本品用于黑色素瘤和 口服选择性小分子VEGFR抑制
本品由诺华公司开发’2001 年5月在美国首次上市。本品是人 类第一个分子靶向肿瘤生成机制的 抗癌药,用于治疗cML、GIsT瘤、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肥大 细胞增生病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征。 本品为口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 剂。能通过对Bcr_Abl、PDGFR、c-k-l 等作用,抑制酪氨酸激酶活化,显 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并可改善预 后。目前。伊马替尼已获FDA批准 一线治疗各期CML患者。本品开发 用于肺部纤维病变、前列腺癌和肺 动脉高压治疗适应证的研究尚处于 Ⅱ期临床研究。其用于肺癌、脑癌 及NSCLC的开发未见进一步报道。 1.3.1.2尼罗替尼(n¨otinib,Tasigna)
人源化单抗,由Genentech公司开 他赛联合用药,本品用于NSCLC患
发。2004年2月,获FDA批准在 者的二、三线治疗都有效‘鄂。本品剂
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晚期NSCLC、 量限制性不良反应为腹泻、皮疹和
CRC、乳腺癌治疗。大量临床研究 无症状性QTc延长。目前本品用于
证实,对于NSCLC息者,本品联 进展期NSCLC的Ⅲ期临床研究正
本品为口服的VEGFR-1、2、 3小分子抑制剂。现处于Ⅲ期临床 研究阶段。其Ⅱ期临床研究入组了 32例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最常 见不良反应为乏力(62.5%),高血 压(43.8%),声嘶(34.4%),腹泻 (31.0%)。总有效率为15.6%,有 效持续时间从2.3个月到>10.2个 月不等。中位PFS为2.3个月,中 位总生存期(OS)为6.8个月。分 层分析显示,舒张压≥90 mmHg者 的OS延长(13.0个月对6.2个月), 结果提示可进行下一步扩大临床研 究【6】。另外。本品的黑色素瘤、甲 状腺癌和胰腺癌适应证处于Ⅲ期临 床研究阶段,RCC、NSCLC、乳腺 癌和CRC适应证处于Ⅱ期临床研 究中。
【作者】天津药物研究院医药信息中心 田 红 【摘要】随着非细胞毒性靶向抗肿瘤药物的应用,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显著提高,甚至长期带瘤生存也成为可能。 随着肿瘤发生机制的逐步揭示,细胞、分子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为肿瘤治疗开辟 了一片新的前景。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简介:
田红 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抗肿瘤药物的信息研 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R979.1 【文献标识码l A 【文章编号】1 672—91 88(2008)08_494·08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瞽 昌
手 忑

Z 9 ∞
腺癌的自然病程。目前,本品用于 胃肠癌研究开发处于Ⅲ期临床研 究阶段,用于NSCLC、膀胱癌、 RCC、胰腺癌和CRC等治疗处于 Ⅱ期临床研究中。 1.1.1.6 帕尼单抗(panitumumab, Vect.bix)
本品被认为是潜在的“重磅炸弹” NSCLC患者随机接受本品单用或联
级品种。
用,本品剂量为一日300 mg,吉非
1.2.1.2贝伐单抗(bevacizumab, 替尼剂量为一日250 mg,约80%患
Avastin)
者出现疾病进展,约45%患者死亡,
本品是一种靶向VEGF的重组 研究还显示,不论单独使用或与多西

两地尼布(cedj怕nib)Ast怕Zeneca

硫酸化磷酸甘露戊糖

(phosphomannopentaose sulfate)
Progen

凡德他尼(vandetan_b)
AslraZene∞
VEGFR、c-kit、血管生成 VEGFR、血管生成
VEGFR、ErbB、血管生成

an.bercept
合化疗是首个可获得1年以上总生 在进行。另外,本品用于NSCLC、
存期的治疗方案,该方案已成为新 骨髓瘤、乳腺癌、甲状腺癌、脑癌
的NSCLC一线标准治疗方案。本 和前列腺癌适应证尚处于Ⅱ期临床
品对转移性CRC治疗也非常关键, 研究。
其可显著改善患者PFS和OS。而 1.2.2.2 西地尼布(cedi阳nfb。
Ⅲ期临床
Novogen
5 nimotuzumab 已注册 Center 0f MoIecuIar ImmunoIogy
6 perIuzumabⅡI期Il缶床
Genentech
7 tanes邮yc.n Ⅲ期临床
K0sa nBIosc.ences
作用靶点
EGFR
EGFR ErbB2
酪氨酸激酶
EGFR EGFR
本品为IgG2单克隆抗体,也 是首个完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靶 向作用于EGFR。2006年9月获 FDA批准用于治疗化疗失败后转移 性CRC患者。

本品上市后最终将与西妥昔单 抗(cetuximab,Erb.1ux)竞争市场。 相对西妥昔单抗,本品半衰期(f1腔) 更长,受体亲和性更高,免疫耐受 性更好。本品每两周给药1次,西 妥昔单抗为每周1次。本品治疗头 颈癌适应证开发目前处于Ⅲ期临床 研究,用于RCC、NSCLC和前列 腺癌的开发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1.1.2在研品种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Z 9 ∞
逝黧慧篡含罢 、r▲年,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