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日之间五次大规模的战争教学文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2.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双方的影响。
3.能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2.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大战役和结果。
三、教学难点1.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关系的深远影响。
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给东亚地区带来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简要介绍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
•分析中日之间在朝鲜、台湾等地的矛盾与冲突。
2.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介绍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分析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结果。
3.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探讨甲午战争对中国、日本以及整个东亚地区的意义和影响。
•分析甲午战争给中日关系带来的深远影响。
五、课堂练习1.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及背景。
2.小组演讲,就甲午中日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进行深入讨论。
六、作业布置1.阅读相关材料,撰写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读后感。
2.就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日本、东亚地区的影响,展开独立思考,撰写文章或演讲稿。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以及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对东亚地区历史发展的兴趣。
以上就是本次的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国际观,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
中日历史上的5场战争?中日历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战争,中国三胜两负

中日历史上的5场战争中日历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战争,中国
三胜两负
中日历史上的5场战争
中日历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战争,中国三胜两负,其中一败一胜可谓影响最大。
“一败”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
此一败,中国割地赔款,国际地位急剧下降,而日本则一跃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的强国,跻身世界列强行列。
“一胜”是抗日战争中国的胜利。
中国在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中取得最后胜利,一雪鸦片战争百年以来被侵略和奴役的耻辱,再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
人教版必修一4.16抗日战争教学素材:全面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的22次大型会战

人教版必修一4.16抗日战争教学素材:全面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的22次大型会战全面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的22次大型会战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战爆发以来,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
3个月的战役中,双方都投入几十万兵力。
由于国民革命军战略不当,武器装备落后,在付出33万多人的巨大损失后,最终被迫匆忙撤退,并直接导致了南京会战的失利。
此战日军伤亡5万余人。
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淞沪会战后,日军迅速进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
由于国民革命军此时兵力凋零,退守绝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围撤退。
日军进入南京后开始了长达数月的南京大屠杀,残酷杀害中国军民30余万人。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后向太原进攻,国民革命军由于指挥混乱,布置不当,被迫从太原突围。
此战中国守军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消灭敌军2万余人。
但从此国民革命军在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宣告基本结束。
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21日日军打通了津浦线,扩大了占领区,但未能消灭国民革命军主力。
国民革命军的防御作战和主动转移为此后的武汉保卫战赢得了4~5个月的时间。
其中台儿庄大捷消灭日军1万多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兰封会战:1938年5月21日~6月日军试图在徐州会战后继续扩大战果,板垣征四郎师团孤军深入,被以薛岳豫南会战是武汉周围地区防御作战中的一次战役。
日军一度攻占安徽界首和太和,但在伤亡9000人后,日军最终撤退。
上高会战:1941年3月15日~4月9日为保证南昌及附近占领区的安全,日军发动试图消灭赣北国民革命军主力的上高会战。
日军在三路围攻、其中两路受阻的情况下,形成一路孤军深入,被国民革命军包围而仓皇撤退,伤亡高达1.5万人。
晋南(中条山)会战:1941年5月此次战役日军的目的是“在华北要歼灭山西南部的国民革命军中央军”。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模板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模板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一起看看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欢迎查阅!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能力要求:(1)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说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情感目标:(1)甲午中日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此后近半个世纪中日关系的格局。
(2)爱国官兵的英勇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近年来,中日两国的南海争端日益严重,从领土纠纷上升到了国家历史恩仇的高度,随着我们一直以来的历史学习和同学们对于本课知识课前的预习,想必大家对于中日两国从历史到现代以来的关系,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中日两国争端的起因发生在什么时候体现在什么事件上学生踊跃回答,有的学生说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有的学生说是发生在晚清时期,中日两国爆发甲午中日战争。
无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我们都要对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态度表示肯定,然后引出今天课上所讲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和同学们一起去寻找中日两国关系紧张化的历史渊源所在。
二、回顾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两国现状(展示课件)1.晚清政府现状: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篇一: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145篇二:甲午中日战争(人教版)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阅读材料分析战前情况,了解战争背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学会思考的能力,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3、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比拟的方法,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促进历史思维的形成和开展。
〔二〕过程与方法1、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并提供相关图片核材料,加强教学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的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2、教师在导学质疑和演示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拟,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大肆输出资本,使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沦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伤害。
2、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认识抗击外来侵略保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认识清失败的原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台湾人民的抗日,认识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局部,维护国家的统一。
二、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三、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学习内容概况有清楚的了解2、教师补充材料,学生在教师的带着下阅读分析材料,分析战前情况,了解战争背景并得出中国战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优秀教案范文【课标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1.识记和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大战役、民族英雄、《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2.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战争;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学习左宝贵、邓世昌、徐邦道、丁汝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原因。
【新课导入】教师:(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学生:(观看视频、讨论、发言)教师:(谈话导入)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心智、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新课探究】一、甲午中日战争1.阴云密布战争背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这次战争是谁挑起的?挑起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日本。
目的是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日本发动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所以这次战争的性质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战火硝烟战争经过教师:(指导学生继续阅读教材,提出问题)简述战争的经过,找出这次战争中经历的几次重大战役。
学生:(阅读、回答、识记)教师:(总结)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教师: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开始的战役是哪次?学生:丰岛海战。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历史课堂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丰岛海战和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日军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
二、能力培养目标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学习邓世昌等广大爱国官兵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2.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准备投影机、电视机、录像机、板书设计投影片、小结投影片、材料和练习投影片、《黄海大战》录像带、《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从古至今,两国邦交友好几千年;然而,在近代,日本曾经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一是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
(投影板书:第四章第二节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一个区区小国,竟然那么大胆对中国这样一个央央大国发动侵略战争。
究其根源是什么?2.讲授新课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改革--明治维新。
它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个别提问)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唯一强国。
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性,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在对外政策上,日本统治者竭力推行军国主义,他们制定了所?quot;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历史上中日之间的五次战争日本就赢了一次素材

历史上中日之间的五次战争,日本就赢了一次公元663年,当时是的封建皇朝是唐朝,在唐朝的时候,爆发了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战争,历史上称作——白江口之战.在这一次战争中,唐朝强大的军队,直接焚毁了日本400余艘战舰,杀敌不计其数,海水都被鲜血染红,日本的水军基本上遭到重创。
当日本失败的消息传到周留城的时候,百济皇子投降了唐军,唐朝不战而胜,消灭了百济。
日本军队直接逃回了日本,中日之间的第一次较量唐朝赢得了胜利.在十三世纪的时候,当时的亚欧大陆,都处在蒙古铁骑的战火下,当时建立元帝国的忽必烈派了二次兵想消灭了日本,但由于战略上的失误,选择的时机不对,二次都遭到狂风暴,,战船遭到严重的受损,不得不停止对日本的征伐。
日本人认为元军的失败是归根于他们"神风"的保佑,认为日本人有天皇的保佑,在二战的时候,以"神风"组建了臭名远播的敢死队。
在嘉靖三年的时候,当时中国的沿海地区遭到日本倭寇的入侵,这是中日之间的第三次较量.当时的嘉靖皇帝任命当时杰出的将领戚继光和俞大猷为将领,组建了抗倭的军队。
消灭了大部分的倭寇,打击了日本嚣张的气焰,赢得了抗倭的胜利.在明朝后期,日本人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意图以朝鲜为跳板,攻打明朝,这场战争在历史上叫做——壬辰之战。
这场战争,以明朝入朝鲜抗日,在明朝二国人民之间的共同努力下,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击破了日本数百艘战舰,全歼了日本的海军,打得日本仓皇逃回日本。
甲午中日战争,是最后封建皇朝清朝对日本的一次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得到了胜利,为以后大肆侵华埋下了祸根。
清政府在日本人的军事进攻和外交压力下,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使得日本在这次战争得到了大量的赔款,助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中日之间五次大规模的战争历史上中日之间五次大规模的战争纵观中日历史,是战争与和平纠缠不休。
历史上,中日曾经发生五次大规模战争,结果三胜两败。
古代的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过三次:白江口之战(胜)、蒙日战争(败)和万历援朝战争(胜)。
近代的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过二次:甲午海战(败)和抗日战争(胜)。
其中抗日战争经历的时间最长,虽然,抗日战争中,全国军民同心协力,经过艰苦卓绝抵御外辱,终以中华民族的胜利而告终。
但是,这场战争对于被侵略的国家和日本本身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尤其日本侵华浩劫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必须世世代代牢记这段历史,中国人民将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否认和歪曲侵略历史,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中日第一战:唐日血战白村江朝代:唐朝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
公元660年,唐军跨海进军朝鲜半岛,联合新罗准备先灭百济,次灭高丽,以雪唐太宗讨伐高丽战败之耻。
百济国受到新罗和唐朝联军的进攻,王城陷落,国王被俘,百济遗臣前往日本求援。
公元663年初,百济君臣内讧,新罗乘机进攻。
得知消息的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为保护这个精心扶持的半岛跳板,倾其国力应援百济。
这就是史称的“白村江之战”。
倭军(4万2千,有战船1000余艘),唐军(1万3000,战船170艘)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
日军进入白村江河口。
严阵以待的唐和新罗联军,派出170艘战舰迎战。
日本诸将轻视对手,自以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向大唐坚阵发起进攻。
唐军以逸待劳,唐将刘仁轨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巧施包抄合击之术,予以反击,将倭军围住,其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
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数万日军被杀或溺死。
在此次战役中,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
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其以唐朝、新罗联军的胜利的最终结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白村江的战败,也加深了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
经此惨败,日本试图在朝鲜半岛上扩张势力的野心成为泡影,天智天皇不得不在战后与唐重新修好。
中日之间的第一次交战以唐朝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失败了的日本如梦方醒,终于发现了它那草台班子似的乌合之众绝不是一个制度完备、组织成熟的帝国的对手。
“以胜者为师,与强者为伍”,或许就是从那时起成了日本人的处世之道。
它开始虚心的向师傅学习,先后派出十九批遣唐使不避艰险西行渡海“求经”,就像是十九世纪明治维新时的全盘西化一样,大化革新也使国内全盘唐化。
盛唐雄风恩泽日本,哺育日本,更强壮着日本,它的羽翼日渐丰满。
中日第二战:元朝及高丽入侵日本之战朝代:元朝及高丽又称蒙日战争,指中国(元朝)皇帝忽必烈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队入侵日本的战争。
这个事件在日本被称为“元寇”或“蒙古袭来”。
自唐朝以后,被注入了盛唐精气的日本在中国面前越来越自信了,而中国的朝廷相反却在日本人面前越来越没面子了。
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后,建立了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大蒙古帝国,1259年高丽投降,元朝遂于日本隔海相望。
这时,与元朝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遍及两大洲,唯独日本不通友好。
忽必烈于1268年(元至元五年)命高丽使者携国书赴日,书中要求日本效法高丽来朝“通好”,否则将至“用兵”。
日本朝廷祈求神佑,但以“书辞无理”,拒绝接受。
幕府执权北条时宗令大宰府备战,加强九州沿海要地的警备。
其后忽必烈又两派使者,均遭日本朝廷拒见。
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文永十一年)和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弘安四年)元世祖忽必烈先后发动两次侵日战争。
1274年l0月3日,任命征东元帅忻都、右左副帅洪茶丘和刘复亨统率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000人、水手6700人.计3.23万人从高丽合浦出发。
l0月5日至14日相继袭击对马、壹岐。
16日逼近肥前沿海诸岛,使几百名日本武士丧生。
19日元军兵船驶进博多湾,翌日登陆。
守护藤原经资指挥日军英勇战斗,但在元军步兵集团战法和火药武器震天雷的威力下,日军处于不利地位。
激战至暮,日军撤至大宰府水城。
刘复亨受箭伤,元军撤至船上。
当夜意外台风刮翻元军200多艘兵船,忻都连夜乘剩余船只撤退回国。
第一次战争就此结束。
但元政府不甘心失败,在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灭南宋后进行更大规模的战争准备。
第二次征日兵分两路。
东路军4万人由忻都、洪茶丘统率;江南军10万人由范文虎指挥,兵船共4400艘。
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弘安四年)5月初东路军仍自合浦起锚,一路扫荡对马、壹岐守军后,6月初兵船驶抵博多海面,占志贺岛。
草野次郎、河野通有等武士多次乘小船袭击元兵船,双方互有伤亡。
7月初江南军到达,两军汇合于平户附近.下旬两军主力到达鹰岛。
在即将发动全面进攻的7月30日夜,台风骤起,元军兵船为无龙骨江船,不完全具备海上能力,大部沉没,范文虎、忻都及部分兵卒得以生还。
第二次征日又告失败。
蒙古人特殊的装备忽必烈东征是中日之间唯一一次由中方主动发起并以日本国土为战场的战争,如果不是太平洋的台风庇佑,战争的结局极有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一个习惯于驰骋在大陆上的国家面对海洋时是那样的无奈!于是,元朝征日战争在悲壮、宿命、神秘中结束了。
忽必烈饮恨日本海。
这两次侵略企图尽管最终失败,但其在宏观历史上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两次战争是日本史上最有名的事件之一,并且由于其在阻止蒙古帝国和元朝扩张上所发挥的作用,使得它们在世界史上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遭遇,这两起失败的入侵尝试应该算是日本一千多年来面临的最大的被侵略的威胁了。
此后的日本更加跋扈,在两国关系中开始更加主动的挑衅,原先的学生要教训他的老师了!中日第三战:明朝抗日援朝战争朝代:明朝史称万历援朝战争。
发生在1592至1598年(大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日本文禄元年至庆长三年)间日本丰臣政权与明朝、朝鲜之间爆发的战争。
万历援朝战争又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之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朝鲜征伐,征韩;朝鲜及韩国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之为丁酉再乱;中国称为朝鲜之役,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
万历援朝战争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入侵朝鲜引起。
16世纪80年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全国后,执掌了整个日本的军政大权,为了满足国内封建主和商人贪财牟利的欲望以及他自己骤然膨胀的野心,便开始了对外扩张。
他乘朝鲜李氏王朝耽于党争内讧,朝纲紊乱,决定通过武力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进而称霸东亚。
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秀吉于1592年4月正式开始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明神宗朱翊钧 VS日本丰臣秀吉整个战争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
这场战争,明朝“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用兵数十万,费银近八百万两,历经战与和的反复,最终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战争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日军战略进攻阶段,在短短的时间日军迅速占领朝鲜全境。
第二阶段是明军的反攻阶段,明军通过一系列战役,最终收复了平壤、开城等地。
第三阶段是相持和议和阶段。
第四阶段是日军再次入侵,明军和朝鲜展开战略总反攻,最终日本军队被全部赶出了朝鲜。
因朝鲜的宗主国是大明帝国,是故向中国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军救援,日本占领朝鲜并试图殖民同化朝鲜的行动受阻,朝鲜民族文化火种得以保留。
这场战争波及到了朝鲜全境,其间曾于1593年议和并休战;但于1597年(丁酉年)战事再度爆发。
最后由于丰臣秀吉的病逝,日本军队于1598年全部从朝鲜撤退。
日本占领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明朝的行动最终失败。
明朝扶弱伐强支援朝鲜,取得道义上的胜利。
但是由于明政府政治腐败,将领无能,战争七载,“丧师数十万,靡饷数百万,中国与朝鲜迄无胜算”。
明朝国力更加虚弱,加速走向衰亡。
日本的损失并不小于明朝,各大名造船靡饷,人力物力的损耗同样巨大。
然而,中国封建王朝并没有在战争中学到什么,日本人却受益良多。
日后,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人最终成了先生。
中日第四战:甲午战争朝代:清朝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它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与前几次相同,起因仍然是朝鲜。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
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清军首批部队于6月8日抵朝。
日方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
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在丰岛附近海域对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只发动突然袭击。
日本陆军向由牙山清军叶志超部发动进攻,清军败退平壤。
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同一天,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
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日军在第一阶段作战中,海陆同时出击。
平壤之战不但击败在朝清军,且一举将战线推进至鸭绿江边,直接威胁中国本土。
清军由于平壤迅速败退,不仅使“海守陆攻”的总计划归于失败,且来不及在鸭绿江一线组织坚固防线,以致在第二阶段作战中仍然陷于被动。
在海战方面,北洋舰队实力被严重削弱,日本联合舰队达到了控制黄海制海权的目的。
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清军节节败退,不可收拾。
清廷内部的主和主张渐占上风。
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
从此,渤海湾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于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清军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全面溃败,辽东失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清廷被迫求和,1895年3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个71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承认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开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