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治理资料

合集下载

湖泊管理养护中的难点、重点及建议

湖泊管理养护中的难点、重点及建议

湖泊管理养护中的难点、重点及建议湖泊作为一种稀缺的自然资源,其管理养护面临着许多难点和重点。

本文将探讨湖泊管理养护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难点1. 水质污染:湖泊水质污染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废水排放、农业污染和大气沉降等因素导致湖泊中的营养物质过剩和水体富营养化。

解决水质污染需要加强废水处理、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控和大气污染治理。

2. 生物多样性保护:湖泊是许多珍稀物种的栖息地,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湖泊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威胁。

保护湖泊鱼类、水草、湿地等生物需要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禁止捕捞和非法猎捕,加大保护区域的划定力度。

3. 水资源保护: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库,但受到了水资源过度开发的威胁。

开展湖泊管理养护需要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政策,严格限制水资源开发,提倡节水措施,并加大水资源管理监督力度。

4. 自然灾害防控:湖泊区域常常面临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袭击。

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抗洪、排涝和防旱措施,提高湖泊地区的灾害应对和恢复能力。

重点1. 湖泊监测:建立湖泊监测网络,及时监测湖泊水质、植被、鱼类等情况,了解湖泊生态系统的状况。

监测结果可以为湖泊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湖泊修复:对已经受到污染的湖泊进行修复是重点工作之一。

采用生态修复、化学修复等方法,恢复湖泊水质,保护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

3. 立法与执法:加强湖泊管理的立法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湖泊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要求。

同时,加强湖泊管理执法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和处罚。

建议1. 制定科学规划:建立湖泊管理养护的长期规划,合理安排湖泊的利用和保护,确保湖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湖泊管理养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社会参与度。

3. 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湖泊管理养护的资金投入,支持湖泊监测、修复和保护工作开展,确保湖泊管理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论湖泊管理养护面临的难点和重点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加强监测与修复,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来解决。

治理污染湖泊的常用方法

治理污染湖泊的常用方法

治理污染湖泊的常用方法治理污染湖泊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对于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主要的湖泊污染治理方法包括生物法、物理法和化学法等多种手段。

首先,生物法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来净化湖泊水质。

生态修复是治理湖泊污染的核心,一般包括湿地修复、水生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方式。

湿地修复和植物修复通过湿地和水生植物的吸附和降解作用来清除污染物,有效改善水质。

湿地和水生植物对氮、磷等营养盐的吸收利用能力很强,可以有效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减少湖泊富营养化问题。

此外,微生物修复则是通过一系列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来分解有机废物和污染物,将其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其次,物理法是指利用物理手段来净化湖泊水质。

常见的物理法包括超滤、活性炭吸附、紫外线消毒等技术。

超滤是一种通过微孔滤膜分离污染物的方法,它能够有效去除胶体颗粒、有机物质和微生物等。

活性炭吸附则是一种通过活性炭的大表面积和孔隙结构吸附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的技术,广泛应用于水体净化领域。

紫外线消毒是利用紫外线的杀菌功效来清除水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能够有效净化水质。

最后,化学法是指利用化学方法来净化湖泊水质。

氧化反应是化学法中主要的处理手段之一,常用的氧化剂有臭氧、高锰酸盐、过氧化氢等。

这些氧化剂能够氧化分解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除此之外,沉淀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处理方法,通过加入适当的沉淀剂如氢氧化铁、氢氧化铝等,将水中的悬浮物、胶体颗粒以及重金属离子沉淀下来,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在实际湖泊污染治理过程中,通常会综合运用不同的治理手段,根据具体的湖泊环境和污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案。

此外,湖泊污染治理还需结合立法和政策、加强监测和评估以及加强公众教育和参与等综合手段,才能实现长期有效的治理效果。

同时,湖泊污染治理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湖泊治理的技术含量,为湖泊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河流湖泊保护措施

河流湖泊保护措施

河流湖泊保护措施一、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河流湖泊的保护至关重要。

为了保护河流湖泊,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系:通过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水资源的调查、监测和管理,制定并执行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政策,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推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加强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的利用方式,保障河流湖泊生态环境和农田灌溉的需要,并合理安排供水任务,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强化水污染治理: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完善水污染排放标准,加强水环境监测和评估,严格执法,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保护和提高水质。

4.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增强公众参与水资源保护的主动性,达到保护河流湖泊的目的。

二、湿地保护湿地作为河流湖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的平衡发挥着关键作用。

为了保护河流湖泊的湿地,应采取以下措施:1.划定湿地保护区:根据湿地的重要性和保护需求,划定湿地保护区,实施严格的保护管理措施,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加强湿地监测和评估:建立湿地监测体系,定期对湿地进行监测和评估,掌握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3.控制湿地开发和利用:加强对湿地开发和利用的管控,严格限制湿地开垦、填埋和捕捞等行为,保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4.推进湿地恢复和修复:通过湿地水源补给和生境改善等手段,促进湿地的自然恢复和修复,提高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三、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河流湖泊的生态环境是维护其健康运行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障。

为了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体系,划定保护区范围,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保障优先保护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2.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制定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政策,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受威胁物种的栖息地,恢复和修复破坏的生态系统。

如何加强城市内河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

如何加强城市内河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

如何加强城市内河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市内河湖泊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景观价值,还在水资源调节、洪水调蓄、生态平衡维护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河湖泊面临着诸多水环境问题,如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破坏、水资源短缺等。

加强城市内河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深入了解城市内河湖泊水环境现状要加强城市内河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首先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其现状。

这包括对水质的监测与评估,明确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通过定期采集水样,分析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重金属等指标,判断水质的优劣程度。

同时,要对水生态系统进行调查,了解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此外,还需关注水量的变化,确定是否存在水资源短缺或过度开采的问题。

了解河流湖泊的流量、水位变化规律,以及与周边地下水的相互关系。

同时,要考察周边土地利用情况,如工业、农业、商业和居民区的分布,分析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理规划在充分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理规划是关键。

规划应具有长远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涵盖水质改善、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等多个方面。

明确治理目标,例如在一定期限内将水质提升到某个标准,恢复特定水生生物的栖息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等。

根据目标,制定具体的治理措施和行动计划,包括污染源控制、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生态补水工程、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等。

三、加强污染源控制污染源控制是城市内河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根本。

工业污染源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监管,严格执行排放标准,督促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减少废水排放。

对于超标排放的企业,要依法予以严惩。

农业面源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要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鼓励使用有机肥和生物防治技术。

加强农村污水和垃圾的处理,防止农业废弃物进入河流湖泊。

湖泊修复治理工作计划方案

湖泊修复治理工作计划方案

一、背景近年来,我国湖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改善湖泊生态环境,提升湖泊生态功能,现制定本湖泊修复治理工作计划方案。

二、目标1. 提升湖泊水质,使湖泊水质达到国家标准;2. 恢复湖泊生态功能,增加湖泊生物多样性;3. 优化湖泊岸线,打造美丽湖泊景观;4. 加强湖泊管理,建立健全湖泊保护长效机制。

三、主要措施1. 水质治理(1)加强污染源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农业、生活污水排放;(2)实施湖泊清淤疏浚工程,改善湖泊底泥环境;(3)开展湖泊生态修复,恢复湖泊水生植被;(4)加强水质监测,确保水质达标。

2. 生态修复(1)实施湖泊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湖泊湿地、滩涂等生态功能;(2)加强湖泊生物多样性保护,引进、增殖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3)开展湖泊植被恢复工程,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加强湖泊生物栖息地保护,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生存环境。

3. 岸线治理(1)优化湖泊岸线,实施岸线整治工程,提高岸线景观质量;(2)加强岸线生态保护,恢复岸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3)规范岸线开发利用,合理布局岸线设施,保障湖泊生态安全。

4. 管理措施(1)建立健全湖泊保护管理制度,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责任;(2)加强湖泊执法监管,严厉打击湖泊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等违法行为;(3)开展湖泊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4)加强湖泊监测,及时掌握湖泊生态环境变化情况。

四、实施步骤1. 调查评估:对湖泊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全面调查评估,明确修复治理目标和重点;2. 制定方案: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制定湖泊修复治理方案,明确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实施步骤;3. 实施工程:按照方案要求,组织实施湖泊修复治理工程;4. 监测评估:对湖泊修复治理效果进行定期监测评估,及时调整治理措施;5. 长效管理:建立健全湖泊保护长效机制,确保湖泊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湖泊整治工程施工方案

湖泊整治工程施工方案
1. 文明环保施工
(1)环保措施: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环保法规,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污染。
① 废水处理:施工废水经过处理后排放,确保不对湖泊水质造成影响。
② 废气处理:采取措施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扬尘和有害气体排放。
③ 噪音控制: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采用隔音降噪措施,减轻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2)文明施工: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施工秩序井然。
1. 水质目标:通过整治工程,使湖泊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Ⅳ类标准,满足城市景观用水需求。
2. 生态目标:构建稳定的湖泊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为各类水生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
3. 景观目标:优化湖泊周边景观布局,提升滨水空间品质,满足市民休闲娱乐需求。
4. 管理目标:建立健全湖泊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湖泊整治效果得到持续巩固。
(2)工程技术部:负责施工技术方案的制定、施工图纸的审核、技术交底等工作,部门负责人为总工程师。
(3)施工管理部:负责施工现场的具体管理,包括施工队伍的调度、施工进度的监控等,部门负责人为施工经理。
(4)安全环保部: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环境保护等工作,部门负责人为安全环保经理。
(5)质量控制部:负责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验收等工作,部门负责人为质量经理。
① 施工现场保持整洁,物料堆放整齐。
② 施工人员遵守纪律,文明施工,不扰民。
③ 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绿化、清扫,保持环境优美。
2. 风险应急管理
(1)风险识别:开展风险识别工作,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
(2)应急预案: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风险应对措施。
① 制定应急处理流程,明确各环节责任人和应急措施。
(2)生态修复材料:水生植物种子、生态浮岛材料、底泥改良剂等,用于构建湖泊生态系统。

湖泊治理调研报告

湖泊治理调研报告

湖泊治理调研报告湖泊治理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和目的湖泊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水源、调节气候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湖泊环境逐渐恶化,局部湖泊已经出现水体污染、水生生物减少等问题。

为了了解湖泊治理的现状和需求,本次调研对湖泊治理进行深入研究和调查,并撰写一份综合性报告,旨在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改善湖泊环境。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调研:查阅相关文献、报告和科研成果,了解湖泊治理的现状和经验。

2. 实地考察:选择若干湖泊,对其水质、水生态系统、人类活动等进行实地调查,获取现场数据。

3. 专家交流: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湖泊治理方面的看法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分析1. 湖泊污染程度:通过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发现部分湖泊的水质已经超过国家标准,水体中存在大量的重金属、有机物和营养物质。

2. 湖泊生态系统退化:水生生物种群减少,水生植被覆盖率下降,湖泊的生态系统出现明显退化现象。

3. 人为活动影响:调查发现,湖泊周边的人类活动对湖泊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如工业废水排放、农药使用和垃圾倾倒等。

四、调研报告推荐1.加强水源保护:建立健全湖泊保护区制度,加强水源保护立法和执法力度,依法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2.提高水污染治理技术:加大对湖泊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广应用高效的水处理技术,减少水体污染。

3.推动生态修复:加强湖泊湿地保护与修复,采取生物修复、人工湿地建设等措施,促进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升级。

4.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湖泊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湖泊保护的意识,促进社会共治。

五、结论湖泊治理事关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水源保护、提高水污染治理技术、推动生态修复和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湖泊环境,保护湖泊资源。

六、建议1. 鼓励科研机构加大湖泊治理研究的力度,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 提高政府部门对湖泊治理的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

湖泊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建议

湖泊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建议

湖泊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建议湖泊作为一种重要的水域生态系统,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供给水资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和环境污染的严重,许多湖泊正面临着水生态环境退化的危险。

为了有效保护湖泊水生态环境,以下是一些建议措施:一、加强湖泊水资源保护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资源的来源和储存地,因此,加强湖泊水资源保护至关重要。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实施水资源节约措施,鼓励人们合理使用湖泊水资源,避免浪费和滥用;2. 健全湖泊供水管理制度,确保湖泊水源的可持续供应;3. 加强湖泊岸线的管理,禁止随意填湖行为,防止土地开发导致湖泊的消失。

二、减少湖泊污染源湖泊污染是湖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降低湖泊污染源对于水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措施:1. 强化工业和农业污染控制,加强排污许可制度管理,促使工业和农业污染源的治理和整治;2. 鼓励开展湖泊周边污染治理项目,减少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对湖泊环境的影响;3. 加强湖泊监测和数据采集,及时掌握湖泊水质变化,加强对湖泊污染源的监管和处置。

三、恢复湖泊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保护湖泊水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是一些建议措施:1. 实施湖泊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和改善湖泊的生态系统功能;2. 种植湖泊周边的湿地植被,提高湖泊的水质净化能力;3. 保护湖泊的重要湿地和湿地栖息地,维护湖泊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

四、加强湖泊管理与监管湖泊保护需要加强管理和监管,确保措施的有效执行。

以下是一些建议措施:1. 健全湖泊管理机制和法规,明确责任和权限,加强对湖泊的综合管理;2. 建立湖泊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对湖泊水质和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和监测;3. 加强湖泊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湖泊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综上所述,湖泊水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并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湖泊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相关部门和公众能够积极参与湖泊保护,共同守护我们宝贵的湖泊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滇池底泥疏浚开全国先河“滇池草海底泥疏浚开创了中国内陆湖泊疏浚的先河”..昨日..昆明滇池草海底泥疏浚工程指挥部张凤保指挥长欣喜地说..滇池淤泥将要变废为宝。

昨日..记者来到滇池沿岸堆放滇池底泥的东风坝北、运粮河东及运粮河西堆场和王家堆堆场..乌黑的滇池底泥污水正通过特殊管道直接从滇池底部排到堆场..经过吹填、沉降、余水处理等工艺后..呈浆糊状甚至凝固状的底泥安稳地存放于堆场内。

然而..4个堆场的1965亩的底泥面积着实令人担忧这些乌黑的泥浆是否会成为滇池的累赘?“这些底泥上将要种上花草、绿化带..建盖亭台楼阁..成为将来草海生态公园的组成部分。

”在张凤保指挥长眼中..这些乌黑的滇池污染物富含丰富的有机物质..不再是人们嗤之以鼻的“毒瘤”..而是为滇池旅游创造价值的“宝贝”。

据了解..目前正在紧急实施的滇池草海污染底泥继续疏浚工程是滇池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滇池草海污染底泥疏浚一期工程的后续工程..疏浚水域为滇池草海中部..疏浚面积1.91平方公里..占草海总面积25%..疏浚工程量191万立方米..总投资1.41亿元。

工程采用环保型绞吸式水下疏浚方式..由疏浚工程和底泥堆场围埝建造工程组成。

继续疏浚工程预计今年年底竣工。

在全国内陆湖泊中..如此大规模的底泥疏浚属全国第一。

(王媛范春庆)(春城晚报)2001.9.29太湖底泥污染及污泥疏浚、疏浚物处置研究”通过验收2004年6月26日..江苏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江苏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太湖底泥污染及污泥疏浚、疏浚物处置研究”(BK1999204-2)进行了验收。

该项目1999年7月年开始启动实施..负责人是我所范成新研究员。

项目针对一些湖泊底泥疏浚后出现污染回复现象..设计了用控制条件下过程培养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对不同模拟疏浚深度的大直径底泥新生表层界面活化现象进行跟踪;通过实验室模拟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得到了各湖区不同季节下底泥N、P、COD释放速率..估算了太湖营养盐释放量;根据大型湖泊泥区、岩性、粘土和有机质含量差异大的特点来对湖区进行划分..结合湖区底泥界面交换结果定量估算结复杂湖泊的内源负荷..基本弄清了底泥内源污染在太湖污染物总量中的贡献率;通过模拟污染湖区不同疏浚深度下的污染负荷控制效果研究..提出了太湖底泥疏浚的建设性方案及污染底泥处置和预防二次污染的对策。

该项目提出了按泥区、岩性、粘土和有机质含量等划分湖区的原则..对生态环境类型复杂的大型湖泊进行内源负荷定量研究的新方法;在底泥疏浚效果研究中..引入了新生表层(newborn surface)界面活化和营养物再生的概念..建立了底泥活化过程的界面生物地球化学系统研究思路;揭示了有机磷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形态转化是底泥疏浚后新生表层底泥和间隙水中磷含量增加..以及上覆水磷含量回复的主要原因。

为污染湖泊底泥疏浚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

项目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创建了按泥区、岩性、粘土和有机质含量等划分湖区的原则..对生态环境类型复杂的大型湖泊进行内源负荷定量研究的新方法;2.在底泥疏浚效果研究中..引入了新生表层(newborn surface)界面活化和营养物再生的概念..建立了底泥活化过程的界面生物地球化学系统研究思路和初步方法..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3. 揭示了有机磷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形态转化是底泥疏浚后新生表层底泥和间隙水中磷含量增加..以及上覆水磷含量回复的主要原因。

由河海大学崔广柏教授、南京大学王晓蓉教授、东南大学吕锡武教授、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蔡祖聪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周立祥教授组成的专家组认真听取了课题组成果汇报..审阅了相关的技术文件..对照项目的合同要求..一致认为该项目完成了规定的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提交的技术文件齐全。

专家组一致同意项目通过验收..并建议该项目进一步总结成果..进行成果鉴定..申报省自然科学奖。

2004.6.30国家863计划:"太湖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太湖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的实施将在太湖梅梁湾包含无锡市充山水厂取水口和小湾里取水口的20平方公里水域建立工程示范区。

通过改善水源地的风浪、底质、透明度等环境条件..恢复湖泊水生植被和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和稳定性..最终达到持续改善水源地水质的目的。

同时形成系统、规范、标准的..并可根据取水要求、水源地理化和生物环境条件进行调整和改装的技术集成..适于在其他各种类型的湖泊水源地水质保护与净化。

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天然湖泊中..绝大部分已经富营养化或正在富营养化中..而湖泊又是许多城市和乡村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因此可以预期其巨大的市场需求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十·五"重大专项"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近日启动..其中第一子课题"太湖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主持..秦伯强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经费四千五百万..研究期限为三年。

太湖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是以保护和改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为目的..以改造水源地基础环境、恢复与创建水生植被和稳定生态系统为核心的综合生态工程技术。

研究内容包括安全高效的消浪技术及其生态效应;梅梁湾水源地藻类水华控制技术;梅梁湾水源地基础环境改善的成套技术;梅梁湾水源地微量有机物污染物去除技术;梅梁湾水源地水生植被恢复、生态系统构建与管理技术;湖滨带生态系统构建、稳定与保护技术;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的长效、可持续管理技术等。

我所在五里湖底泥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中取得突出进展在无锡市五里湖开展的“重污染水体底泥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为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中子课题。

我所为子子课题五“太湖重污染水体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方案”主持单位和子子课题四“重污染水体底泥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的副组长单位..在五里湖的研究被认为是该所在太湖梅梁湾水源地研究“主战场”外开辟的以生态重建为主的“第二战场”。

“太湖重污染水体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方案研究”是整个子课题研究的出口..在组长范成新和副组长孔繁翔两位研究员领导下..以在五里湖实施的各类示范工程为平台..围绕底泥环保疏浚的深度确定、疏浚底泥内源变化、疏浚后生态风险和污泥堆场污染等问题开展工作..对疏浚施工(2003年11月27日)前后的疏浚示范区..研究人员逐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底泥及其孔隙水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跟踪调查..原位投放孔隙水采样器和放置了生态毒理学实验的生物材料,完成了污染底泥层、过渡层、正常底泥层的确定技术..为疏浚作业船在西五里湖实施的环保疏浚提供了技术指导;获得了底泥疏浚前后底泥孔隙水中物理、化学变化特性和用于生态风险评价的底栖动物样品(螺蛳)等GSH等抗氧化系统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初步建立了疏浚风险的评价思路..在底泥疏浚效果评价领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该子子课题五内由薛滨博士领导的研究组..在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下..对梅梁湾南部、苕溪河口、宜溧河、竺山湖等重污染区域底泥分布进行1000m×1000m中精度测量..获取了目标泥区泥深分布的具体深度;并用柱状采样器垂直采集不同疏浚区底泥..获得了198个短柱岩心..量测了底泥深度..样品分层采用了工程研究中极为少见的2cm和5cm密度间隔..所获成果为污染湖区底泥疏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

对太湖内源污染负荷和疏浚堆场影响的研究也进展顺利..范成新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在室内对不同疏浚深度(10cm和20cm)的底泥进行了长期培养..首次观察到疏浚表层底泥的物性和营养物形态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现象;他们应用底泥分区的研究方法..首次取得了太湖全湖底泥氮磷内源负荷定量化数据..为太湖底泥疏浚的决策提供理论和基础数据支撑。

截止2004年8月31日..在该项研究中我所已获授权和申请国家专利5项..显示出良好的成果发展态势。

由子子课题四副组长陈开宁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是西五里湖开展漂浮植物和沉水植被重建招标最早、启动最快的课题组。

他们于2003年6月24日就率先在透明度仅有25cm的宝界桥北岸退渔还湖C区(160亩)..应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指导工程小组在五里湖种下了整个水生态修复工程中的第一批水草..引种睡莲5000株..移植的植株均高42cm..平均每株叶片为11个..睡莲成活率就达40%左右;紧接着2003年6月26日-8月3日..示范工程沉水植物的种植开始..共种植了沉水植物种苗203吨..品种有金鱼藻、苦草、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微齿眼子菜等..成活率达50%..其中金鱼藻、苦草和轮叶黑藻形成了一定的群落规模。

至2003年10月份..五里湖北岸C区水域已经有近50%的水生植物覆盖..水面上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的睡莲花朵争奇夺艳..水体透明度被提高一倍以上..水质也上升了一个等级。

今年大年初五..科技人员为能赶上植物生长季节..又赶往五里湖南岸的另一块示范工程Y区(150亩)施工现场..组织人员进行湖滨带基底修复、落实植物种苗、实施提高水体透明度措施..为生态修复赢得宝贵时间。

在克服了直立岸、乱石底、透明度低、湖水深(约3m)等重重困难后..截至7月底..已经在Y 区湖滨带成功建立了芦苇+荷花型、狭叶香蒲+荷花+沉水植物型、荷花型、鸢尾+浮叶植物型四片连片植被湿地..在距岸带70米范围内还种植了4800株各种颜色的睡莲、并植活了大量黄花荇菜和若干片菱。

科技部邓楠副部长、中国环科院刘鸿亮院士和江苏省及无锡市领导分别在我们工程实施期间来到我们实验区视察..表扬和肯定了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在五里湖所做的工作..还要求及时总结和推广。

目前..研究组对于生态重建试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深水区的沉水植物成活率还不高..种植后的施工人员技术管理问题等..科研人员正努力进行技术攻关和研究对策..对于覆盖度下降的区域将于今年秋季至明年春季进行水草补种。

中国首次对退田还湖成效进行大规模民间调查新华社长沙2004-2月19日电(记者谭剑张敏)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组织..对中国政府实施的“退田还湖”政策成效进行的首次大规模民间调查活动正式启动。

这是记者19日从正在湖南举行的“退田还湖”政策回顾与前瞻研讨会上了解到的。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长沙办负责人梁海棠介绍..中国政府自1998年洪灾后实施的“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政策..已经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