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四十二中中铁国际城校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四十二中中铁国际城校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四十二中中铁国际城校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全国校级联考】安徽省合肥市四十二中中铁国际城校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1)、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2)、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5)、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6)、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二、综合性学习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鸟儿将窠.()巢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hè()着。

(1)、根据拼音写出文中相应的汉字,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窠.()巢婉转()()应hè()

(2)、联系本段文字解释“呼朋引伴”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综合性学习。(4分)

阅读下面表格,按要求答题。下面是一份“学生课外阅读种类统计表”,请认真研读后回答问题。

(1)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出怎样的特点?(2分)

(2)你们学校要举行“读书节”,请你为你们班想几个读书活动。(2分)

三、名著阅读

4.运用你的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问题。

___________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其中,在_________一文中作者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__________一文则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

四、现代文阅读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候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5.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根据文章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另外两件事。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6.结合语境,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此句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7.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8.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

家乡的竹林

阎受鹏

1故乡的竹子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约有七八十中,毛竹是竹类里的老大哥。春天,毛竹最早献给人们味感极美的毛笋,冬日,朔风凛然,草木枯槁,山野萧索,而青枝翠叶的毛竹却在皑皑的白雪覆盖下的泥土里,悄悄地孕育着羊角大小的笋芽,这便是誉满江南的冬笋。

2采掘冬笋,要丰富的经验,要讲究技术,冬笋深深地躲在泥底,要找到它很不容

易。记得小时候,一辈子伺候竹山的父亲去掏竹笋时常会带我上竹山,他选择笋芽早发的朝南向阳的暖坡去找。两眼就像扫雷的仪器,仔细地搜索着地面,他顺着略微胖起、周围有几条丝带状裂纹的泥土——故乡竹民叫“爆”,小心翼翼地用锄头刨,一层层挖下去,便引来我的一阵惊呼:“哇,笋!笋!”只见嫩黄的冬笋像娃娃似地睡在泥土里呢!带到笋全裸,父亲便从背后的小竹筐里摸出钢凿子,按在笋芽根部,用锄背轻轻敲几下,一枝黄黄的光滑的可爱的笋芽儿就毫发无损地掏出来了。父亲说:“冬笋嫩,如果刨土时不小心,锄头碰到了会皮破肉绽的,这样一棵好端端的嫩笋就弄坏了。”父亲找冬笋还有望竹觅笋的能耐。一次,他带我走进竹山,瞧瞧一棵竹子的皮色,再瞅瞅竹枝,竹叶长势,笑指前方一片土说,那里有笋了,他估摸着找去,果真见到“爆”,挖到了笋。

3冬笋过后是春笋,童年时,那一夜春雷骤响后,清晨在竹山里见到的轰轰烈烈的景象令人终生难忘。那块巨石从坎上掉下来,一棵硕大的春笋,尖上扬着一簇金色的流苏(山民叫它苏头),意气奋发地顶翻了它,那片被柴荆之根盘结硬得像锄头也难扎进去的泥土,也冒出了几颗新笋,新翻的竹山沃土里,一颗颗春笋犹如一座座宝塔,生机勃勃地矗立在地面上,还有数不清的刚露“爆”的春笋,有的黄苏在春风里初展,有的角尖含着晶莹的露珠,有的昂首沐浴暖暖的阳光……

4近些年,故乡培育了一种新的竹子——雷竹,雷竹的优点在于竹农精心培育后,农历十月便可长出与冬笋媲美的雷笋。

5雷笋上市的价格比猪肉贵得多哩!

6故乡人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竹子,大到豆棚瓜架,小至扫帚,光棍扁担,哪一样不是竹做的?一日三餐更是与竹子相连,量玉米的“升子”,淘米的淘箩,盛饭的筲箕,擦盘刷锅的洗帚,扒饭夹菜的筷子,乃至灶膛里熊熊的竹根、竹枝等燃料,件件样样都有着竹子呢!因此故乡的人,即使再穷也要苦心经营一片小小的竹林,自春至秋翻土除草,施肥浇水,营养竹子,冬日又盖糠铺草,细心地位竹子保暖,终年辛勤劳作,把自己命运与竹子连在一起。

7一点也不夸张,故乡每一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与竹子打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情结。小毛头时“箩窠”——竹箩里塞满稻草铺成的睡窝是竹做的,大到周岁“坐车”——方形的椅子,中间铺一坐板,仿佛古代的战车,坐进去前后都有横的竹棒护住身子,万无一失,不用说,它又是竹制成的。

8当长到会奔跑了,就用竹子做竹蜻蜓,搓着它满晒场飞翔,斩一节比笔杆管稍粗一点的碧绿的箭竹,做成“水枪”,水枪往溪水里吸满水猛一推活塞,水柱子直蹿三四丈外;做一支“机关枪”,摇来嘎嘎响,还有打苍蝇的拍子,粘知了的网兜,春天放的

纸鹤和元宵提的小灯笼。再大一点编鱼笼、鳝笼、扎竹梢丝诱捕虾獒……

9长大成人了,更是竹不离肩,一年到头与扁担、垛柱、箩筐、土箕、锄柄朝夕相伴。

10故乡人就这般与竹子相连,直到心脏停止跳动……

9.文章第6段说“故乡人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竹子”,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一刻也离不开”表现在哪些方面。

10.认真阅读第2段,回答问题

1)、文段中“冬笋深深地躲在泥底,要找到它很不容易。”一句话,找出下文与“找到它很不容易”相照应的语句。

2)、划线句子运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去表现父亲找笋挖笋的动作,谈谈使用这些动词的妙处。

11.用自己的话说说第3段中“轰轰烈烈的景象”指什么?

12.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2)相委而去.____________

(3)舍.去 _________ (4)入门不顾. ___________

14.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过中不至,去后乃至。

16.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六、作文

17.请以“那一刻,我懂得了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诗歌、戏剧除外)。(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4)文章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1.(1)秋风萧瑟(2)闻道龙标过五溪(3)我寄愁心与明月(4)潮平两岸阔(5)江春入旧年(6)枯藤老树昏鸦

【解析】试题分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注意“萧

瑟”“潮”“藤”“鸦”等字词的书写。

2.kē wǎn zhuǎn 和

【解析】试题分析:(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如“婉转”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字形题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2)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这里的意思这是运用了拟人手法。表现了鸟儿春天时的愉悦,也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3)运用了拟人手法。“呼朋引伴”“卖弄”赋予鸟儿人的动作,表达活灵活现,更能表现出鸟儿的活泼和春天生机勃勃。

3.

(1)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面越来越广,尽管仍以文艺类为主,但政治历史类、体育军事类和科普类等都有了很大的增长。

(2)提示:有明确的观点,有相应的分析阐述,表述流畅。图书角、读书报告会、“我与书籍”演讲等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这一份表格的信息说明了年级越高学生的阅读面越广。

考点:综合性学习提取信息

点评:答好此类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重点,学会概括材料中心意思。信息提取题是中考出题的热点,有如下几个特点:1、从材料特点看,有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及数据资料信息等的提取,大多是教材之外的一些国内外关注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话题;2、从提取内容看,有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文段要旨、人物事物特点、故事情节及言外之意等方面的提取;3、从表述要求看,多是主观表述题。

4.《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解析】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5.②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③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

6.①这是一位关注儿女、爱意深沉的母亲,她依恋与儿女在一起的时光,连儿女离去的背影也不想错过,还要多看一眼。

②这是一位通情达理含蓄深沉的母亲,她虽然因儿女成家立业,缺少陪伴而孤单失落,但并不提出特别要求,只是在儿女离别时默默关注他们的背影。

7.(1)示例一:“才”字细致表明母亲是在一直目送“我”走下楼梯,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才返家关门,如果把它删除,则不够具体细致,没有了“一字传情”的表达效果。示例二:“才”准确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关注,、期待,“我”告别母亲是,一面下楼倾听母亲的动静,期待他赶快回家,听到关门声才放下心来,如果删去,则少了细节上的强调,不能表达出母女间微妙真切的感情。

(2)示例一:这是用特殊的说法来表达特别的感情,心被“淋湿”,看似不合常理,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和怜惜,表明她对“我”的被淋感同身受,心疼不已。示例二:这句话虽不合理,但是不合理的表达却有很好的表达效果,真实地表现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时的心情。

示例三:此句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又巧妙自然地写出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的疼爱和牵挂之情。

8.示例:这些泪水中蕴含着“我”复杂多样的思想感情,既有知晓母亲的殷切凝视之后,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也有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

【解析】

【分析】

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时间+人+事”的方法进行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本题可根据文章的第9~12段和第1~3段内容进行概括作答。作答时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时间”顺序。可概括为: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

这个周末,母亲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

6.试题分析: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文章通过叙写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表现了母亲是一位关注儿女、爱意深沉的母亲。是一位通情达理、含蓄深沉的母亲;是一位内心坚强,不向儿女提要求,默默承受孤独的母亲。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7.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注意作者的情感)。文章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母亲目送孩子离开时的情形,表达出对孩子依恋,流露出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8.试题分析: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即可。在这句话中,作者说“心被‘淋湿’”,看似不合常理,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儿女的关怀。疼爱和牵挂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9.①餐桌的美食(经济来源)②生活的用具③当做燃料④婴儿的护具⑤孩子的玩具⑥劳作的工具。(一个要点1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得满分)

10.①他选择早发的朝南向阳的暖坡去找,两眼就像扫雷仪器,仔细地搜索着地面。

②“摸”“按”“敲”“掏”等动词,具体细致地展现了父亲挖冬笋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丰富的劳动经验,高潮的挖笋技术。(意思到即可)

11.“轰轰烈烈的景象”是指一场春雨后,不同土壤条件下的春笋尽情生长的状态,春笋生长的轰轰烈烈的壮观景象,顽强,旺盛的生命力,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震撼了心灵,所以“终生难忘”。(意思到即可)

12.对竹的赞美;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对家乡的热爱等等,(答到任何两点即得满分,意思

到即可)

【解析】

9.试题分析:问题虽然出现在文章第6段,可答题必须结合全文内容。这也是考查对文章要点的概括。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

10.试题分析:(1)考查照应语句的提取。认真阅读第2段内容,答案就在此段的下文:“他选择笋芽早发的朝南向阳的暖坡去找。两眼就像扫雷的仪器,仔细地搜索着地面”。所以根据要求找到答案区域是关键。(2)考查动词的表现力。要从挖冬笋的过程、劳动经验及挖笋技术谈效果。

11.试题分析:考查重要词语的深刻内涵。一般要答出字面意义,然后再答出语境意义。字面意义:指对春笋尽情生长的状态的描述;语境意义:写出了竹子的顽强,旺盛的生命力。还可进行类比,答出人的精神。

1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不要仅仅停留在竹子本身,要拓展开来,要由竹子联想到生活和家乡。答出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家乡的热爱等。

13.(1)约定(2)离开(3)舍弃(4)回头看

14.C

15.(1)元方说:“你和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到了你没到,就是没有信用。(2) 过了正午朋友没到,太丘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16.围绕“诚信”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3.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期”:约定。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关键。

14.试题分析:A. “期日/中”改为“期/日中”。B“对/子骂父”改为“对子/骂父”。

15.试题分析: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家君”“无信”“去”“乃”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

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发散思维。鼓励有创意,又要合理,即合乎要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结合原文作答)。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围绕“诚信”阐述观点,有理有据,谈“守信”的重要意义。

17.例文:

那一刻,我懂得了母爱

爱,可以让太阳从西边出来。

——题记有一句话,这样说:母爱如泉,父爱如山。在此之前,我一直不相信这句话。可自从我受伤的那一刻起,我真的相信了这句话……

事情发生在小学四年级,那时的我非常淘气,没有安安静静的时候。那天,下着毛毛细雨,我在房里呆不住了,想要下楼玩一会。因为提前把作业写完了,妈妈就没说什么。有很多同学和我住在同一个小区,所以我就把他们都叫下来了,小区很小,又没什么可以玩的,便玩起了儿时的游戏——捉迷藏。

我们先找了一个“家”,游戏便开始了。我们玩了很久,雨也越下越大。

轮到我了,我大喊一声:“开始!”四周马上没有了动静。我都能听到我自己的心跳声。忽然,眼前闪过一道黑影,我的直觉马上告诉我,那里有人。我蹑手蹑脚地朝那里走了过去,可是我还不知道,危险向我一步步走来……

他看见我了,很惊讶,心想:我藏得这么隐蔽都找到我了,于是一个箭步冲了出来。我也不甘示弱,冲了上去,当时我们俩谁也不让谁,你追我赶,(我们小区里有大理石做的让老人休息时做的台阶),我们一下越过第一道台阶,第二道又出现了,当时我的脑子里在想:必须要在第二个台阶追上他。我纵身一跃,飞了过去,因为下雨,脚下一滑,就摔倒了。

我昏了过去,当我醒来时,妈妈已经出现在我眼前,她满脸都是泪,我问妈妈怎么了,但她没有说话。我挣扎地爬起来说:“回家吧!”刚要抬腿,但是却怎么也抬不起来。低头一看,一条10厘米长的口子在腿上在流着血,妈妈告诉我没事,妈妈把我抬上了出租车。天啊!我竟然可以听到妈妈的心跳声。好快啊!到了医院,需要马上动个动手术,妈妈在那里坐立不安!我终于在瞬间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

虽然现在妈妈总是批评我,我也总是“叛逆”。但是,我明白,妈妈说我是:恨铁不成

钢。

母爱是如此伟大!

【解析】

试题分析:作文标题“那一刻,我懂得了________”。理解题意,“懂得”是“深深的知道”的意思,写的应是经历之后的感悟和体验,这种感悟和体验让你思想上有了提升或人生获得了启迪。很明显,是懂得了生活道理或美德素养。如感恩、爱、幸福、珍惜、担当、坚强、信念的力量等等。理解文题中“我”:既可以指自己,即写作者本人;亦可以是第一人称之下的任何人、任何物。还要把“那一刻”写出来。

点睛: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综观各地中考作文试题,半命题作文占有相当的比例。这是因为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作者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的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作些限制,既可使评卷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