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汉画

合集下载

南阳汉化管观后感

南阳汉化管观后感

南阳汉化管观后感你知道吗?去了南阳汉画馆那感觉就像穿越了一样,特别奇妙。

刚走进汉画馆,我就被那些汉画给震撼到了。

这些石头上的画啊,虽然历经了那么多年,但感觉每一笔每一划都在跟你诉说着汉代的故事呢。

你看那些画像,有各种各样的神仙和神兽。

有的神兽长得那叫一个奇特,张牙舞爪的,感觉特别威风。

就像那个朱雀,羽毛刻画得栩栩如生,好像下一秒就要从石头上飞出来似的。

我就在想啊,汉代的人脑洞可真大,能想象出这么多奇妙的生物,而且还能画得这么好。

还有那些描绘汉代人生活场景的画,什么宴饮啦、狩猎啦。

宴饮的画面里,人们坐在那儿,桌上摆满了食物,每个人的表情都很生动,感觉就像在参加一场盛大的派对。

狩猎的画就更酷了,那些猎手们骑着马,拉着弓,追逐着猎物,那场面紧张又刺激。

这让我一下子就看到了汉代人的生活有多丰富,不像我有时候就只能在家躺着刷手机。

我在馆里走着走着,就像在跟汉代的工匠们对话一样。

他们是怎么把这些石头打磨得这么平整,然后又在上面刻画出这么精美的图案呢?这得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手艺啊。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吧,一门心思把一件事情做好,不像现在有些东西都是粗制滥造的。

而且汉画馆的布置也很有意思,灯光打在那些汉画上,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在那种氛围下,我感觉自己都不是来参观的,而是来探秘的,就像一个探险家在寻找古代的宝藏。

在这儿逛了一圈之后,我就觉得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真是宝啊。

这南阳汉画馆就像一个时间胶囊,把汉代的文化、生活都封存在里面,然后打开让我们现代人去看、去感受。

我出来的时候就在想,我可得把我看到的这些告诉更多的人,让大家都知道汉代有多酷,南阳汉画馆有多值得一来。

这一趟啊,真是让我长了不少见识,也让我对咱们古代的文化更加热爱了。

天中汇聚 南阳汉画——驻马店市博物馆联合交流办展实践工作

天中汇聚 南阳汉画——驻马店市博物馆联合交流办展实践工作

南 阳 是全 国 四大 汉 画像 石 主 产 区 之 一 。南 阳 汉 画 馆 是 藏 品 最 多 、规 模 最大 、建 馆 最早 的汉 画像 石 刻 艺术 博物 馆 , 国家一 级 博物 馆 。汉 画像 石 是汉代 地 方 官僚 、 富商大 贾们 建 造墓 葬 、祠 堂 时所 使用 的 大型 建筑 石材 ,盛行 于 西汉 中后 期 到东 汉 中晚 期 。因 其 上 面雕 刻 的画 像涵 盖 了汉 代 生活 的各 个方 面 , 比如 民风 民俗 、
汉 画 拓 片 精 品 展在 服 务 观众 形 式 上 , 尽量 突 出拓 片 画面 主 体 ,每 一部 分 分类 明确 外 , 即有相 对 独立 性又 具 有整 体连 贯 性 ; 尽量 减 少文 字 说 明,而 将对 拓 片 画面 的解 说工 作 主要 放在 讲 解 员 身上 。讲 解 员上 岗前经 过专 业 培 训和 试讲 ,在 专 职讲 解老 师 的 带


特邀 南 阳市 汉 画馆 的拓 片制 作 专家 徐 主任 授课 。徐主 任 首先 围绕 拓片 技术 要 领 、制 作 中的注 意 事项 、 工具 使用 等 方面 进行 讲 授 ; 认真 演 示 了从上 纸 、敲 打 、上 墨 到取 下拓 片 的整 个过 程 ;最 后指 导馆 内业 务 人 员对馆 藏 的 画像 石 门进 行 了拓片 操 作 。培 训不 仅使 次 联 合交 流 办展 以特 色 、精 品汉 画像 石 为主 , 以拓 片 的专 一形 式 馆 内业 务人 员学 到 了拓 片制 作 的技 能 ,也 是两 馆 兄弟 单位 进 行馆 展 现 ,拓 片制 作 专业 、精 美 ,是 一个 内容充 实 , 品位 很 高 的专 题 际交 流 的一 次有 益 尝试 。联 络 了文 博 同行 间感 情 ,交 流 了工 作经 性 展览 ,更 加突 出地 方特 色文 化和 藏 品资源 优势 。 验 ,而且 为下 一步 更好 地开 展合 作打 下 了坚 实的基 础 。 此 次 联合 办展 的实践 告 诉我 们 : 以展 品类别 的互补 为基 础 , 苏东 海 先生 指 出 : “ 全 国博物 馆 每年 推 出的 临 时展 览 以及 调 巧打特 色 牌 ,从 地方 历史 和 文化 出发 ,发挥 资源 优 势 ,举 办与 地 展 、借展 、联展 数 以千 计 ,而 且连 年 增加 。博 物 馆大 量 办展 览 反

论南阳汉画像石的造型语言

论南阳汉画像石的造型语言

似向尊者进言说情, 左侧第二 其中 个人物, 头 带进贤冠的人物, 两手执笛, 身体前倾, 抬头 而对上司, 表诉说状, 而画面右上方两人跪地 叩拜, 较大的人物似触怒上司的罪人, 他五体 投地、 内心惊荒, 在听候上司的发落, 右下三 人是说情者的下属, 做谦敬状, 也 跟着上司 伏 地叨拜, 但他的 头不叩 着地, 他的慌张程 说明 度不如他的上司, 同时也表现出 他们在随声 附和, 为同僚开解求情, 几个下属虽都做叩拜 状, 细微动态却各有不同, 从这幅画面中可以
图1
在南阳汉画像石中, 艺术家对于形象的 动态语言把握也非常精到, 曹东坡粼 南阳汉 代画像石的艺术初探卜 文中说:“ 一 南阳汉画 像石中的形象, 已不是客观之“ , 象”而是已被 情趣化之后的意中之“ 。 象”这样的“ 意象” 即 从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舞乐白戏的历史故事 似客观物象又不似客观物象。 这说明艺术家 看出, 艺术家运用动态语言刻画出人物的内 到主观性极强的远古神话、 天文图像, 不同的 在表现上, 主要是以“ — 神态与动势方 心世界 意” 题材内 容采取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段也都有所 面进行把握而对于具体细部进行简略处理。 二、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造型要素 不同, 传达的语言也就千差万别。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 体会然后贮存记忆、 形成 表象, 最后以 记忆中 抽取表象进行塑造, 这种 装饰线:在南阳汉画像石的装饰线中, 一 一、 南阳汉画像石的造型形象的完美性 造型方法比面对客观现实进行写生的造型方 种是在形象内的装饰线, 另一种是在形象 外 在古代, 中国人深受阴阳学说的影响, 法更能发挥人的创造性和表现力。 的装饰线, 这些线都是以直线的形式出现, 形 形成了 往而复返的空间观念和周而复始的时 象内的装饰线, 是起到对外轮廓结构的修饰, 间 观念, 这种心态反映在南阳汉画像石上, 就 对比、 衬托的作用, 在这些装饰对比中, 数 大多 是追求形象的完美性和画面构图的完整性, 线条的排列方向是与 外轮廓结构线呈一定的 南阳汉画像石中所表现的形象体现出这种 角度, 很少出 现在外轮廓结构线平行的情况。 追求 如在人物神仙形象的造型上, 尽量把人 如横幅构图用竖底纹装饰, 竖幅画面用横底 物、 神仙的四技刻画出来, 即使有时双腿藏在 纹装饰, 还有的为了增强的动势感而顺着形 衣服里面, 也要通过对造型进行暗示处理, 使 象的外形方向 排线, 起到补充和强调的作用。 人感觉是四 肢齐全 在动物、 神兽题材的造型 吠拜渴》 图2画中刻八人, 左上三人头戴帽, 线的运动与速度感 南阳汉画像石在运 上, 完美的追求更为突出, 无论是牛、 熊、 身着长袍, 虎、 表现出此线条的运动感和速 形叩首状, 左二人头戴进贤冠、 身 用线条造型中, 马, 还是青龙、 朱雀、 独角兽, 都体现出艺术家 着长袍, 这种运动感和速度感是通过线条的方 一人执苟, 一个手持一物跪拜, 右下 度感。 对这些动物的完美追求。 《 在 车马出行》 图1 三个戴冠, 身着长袍, 执荡。 从这幅图中可以 向、 曲直、 长短、 粗细、 强弱、 轻重、 虚实等变 化 中, 前面马匹, 把后面的马的后腿遮挡了, 而 看出, 左侧人物动态表现中一手执纷, 一手叉 表现出来的。 是通过线的方向的汇合而使线 艺术家通过把后面马匹的前腿形象完整地表 腰, 头部微微前倾, 跪坐, 似一至尊者, 似乎正 具有运动的趋势。 首先是弓被拉 成向下呈相 现出来。 暗示到后腿的存在。 在对某一下属生气, 而其余七人都做谦躬状, 交趋势的两条线段, 其次是人物的两条腿张

[精华]南阳汉画像中鼗鼓的图像学解读

[精华]南阳汉画像中鼗鼓的图像学解读

3南阳汉画像中鼗鼓的图像学解读●郭学智摘要:乐舞百戏类画像石是汉代乐舞文化生活的主要载体,鼗鼓的艺术表现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汉画像中鼗鼓的乐用范围包含仪式乐队、鼓吹乐队、丝竹乐队、钟鼓乐队、乐舞百戏等,在其艺术表现中,演奏的方式有单独演奏、摇鼗吹排箫、摇鼗击小鼓等,演奏的姿势有跽坐式、站立式等,形成了一种系统的体系,反映出鼗鼓作为汉代社会乐舞文化生活中一种较为普及性乐器的历史事实。

关键词:南阳;画像石;画像砖;鼗鼓;演奏形式;功能文章编号:1003-2568(2010)03-0108-04中图分类号:K875.5文献标识码:A作者:郭学智,黄淮学院讲师。

邮编:463000一、汉画像中鼗鼓的应用范围从南阳汉画像看,鼗鼓的应用场所相当广泛,且数量较多,其在乐队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主要应用于各种仪式乐队、鼓吹乐队、丝竹乐队、钟鼓乐队、钟鼓管弦乐队以及为百戏的伴奏乐队等。

(一)仪式乐队中的鼗鼓1986年在新野县樊集汉代墓出土的“泗水取鼎”画像砖(见图1),真实地反映了鼗鼓在典礼仪式中的具体运用。

画面作半浮雕,所展现的是秦始皇“泗水取鼎”的场面。

画面正中雕一大型拱桥,桥上立建鼓,鼓上有羽葆,鼓下设丁宁。

鼓旁2人,双手各执鼓桴,扬臂跨步,且鼓且舞。

右有2人,右手播鼗,左手执排箫吹奏。

左有车骑正向桥驶来,桥两端各有2人各执绳索用力拉鼎。

①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图的右上角有两乐人站立,右手播鼗,左手执排箫吹奏,与其他乐舞表演相配合,烘托出热烈而轻松的气氛,减轻取鼎过程中工人们的疲劳。

该图也是鼗鼓在典礼仪式中的典型范例,在南阳汉画中仅此一例。

(二)鼓吹乐队中的鼗鼓鼓吹乐本是西北游牧民族流行的乐种,主要以鼓和角、笳为主。

到了汉代,中原始有鼓吹之名,随着鼓吹乐的发展,不仅在汉代宫廷广泛应用,而且在民间也非常流行。

此时鼓吹乐的应用场合以及乐器组合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乐队中不仅增加了建鼓、鼗鼓、钲等击奏乐器,还增加了排箫、埙、笙、竽、笛、琴、瑟等吹奏乐器和弹弦乐器,大大丰富了此前鼓吹乐的内容和形式。

南阳汉画馆构建智慧型博物馆沉浸式体验设计探索

南阳汉画馆构建智慧型博物馆沉浸式体验设计探索

南阳汉画馆构建智慧型博物馆沉浸式体验设计探索作者:杨荣海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11期摘要:近年来,数字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优化博物馆展览设计,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提高博物馆策展能力与管理水平,展陈设计人员要主动更新工作理念,积极引入各种新技术,为博物馆管理和展出工作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本文以南阳汉画馆为例,深入分析智慧型博物馆的核心—沉浸式体验,同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以不断顺应智慧型博物馆展览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智慧型博物馆;沉浸式体验;优化策略中华历史所遗留下的灿烂文物,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对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沉浸式体验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沉浸式体验场景设计充分借鉴了现代视觉技术和空间艺术,用独特的科技和艺术形式赋予历史文物鲜活的生命力。

南阳汉画馆是全国著名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收藏展示场馆,要使其成为新时代智慧型博物馆,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融合艺术之美,创新展出模式。

一、构建智慧型博物馆的核心—沉浸式体验当前,沉浸式展览作为一种新的博物馆展览方式受到大众的喜爱。

以南阳汉画为代表的静物类展品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以讲解员讲解为主的被动展览模式,寻求数字技术的支撑,以提升参观者的感官体验。

沉浸式体验与传统的展览模式相比,能够使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物的魅力,使其与展品之间的“情感距离”更近。

各类现代信息技术和光影、音乐的应用使沉浸式展览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和现代化,使展览者对展品的印象更加深刻。

沉浸式展区采用环绕式墙面展览、全息投影、全面造景和音乐体验等展览方式,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触觉和听觉,配合文字解说和影音效果,形成动态展览方式,更符合参观者的需求。

沉浸式展览方式在改变展览形式的基础上拓宽了观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满足了观众了解展品信息的需要。

二、沉浸式体验的展示设计优势在构建现代智慧博物馆的过程中,引入沉浸式展览设计作为变革传统展览方式的有效形式,具有明显优势。

南阳汉画与中国山水画的起源

南阳汉画与中国山水画的起源
山 水 画 史 中 的一 个 重 要 现 象 。

南 阳 汉 画 孕 育 了 中 国 山水 画
从 南 阳汉 画 石 刻 中对 中 国 山 水 画 的 萌 芽 时 期 进 行 梳 理 与 归 纳 , 于 研 究 我 国 山 水 画 的 产 生 、 成 和 以 后 的 发 对 形
展都具有重要 意义 。
南 阳 汉 画 与 中 国 山 水 画 的起 源
张 宛 艳
( 阳师 范学 院 汉 文化 研究 中心 , 南 南 阳 4 3 6 ) 南 河 7 0 1
摘 要 : 阳汉代 画像 石 的发 展 自成 体 系, 可追 溯 的 汉代 民 众 自然 审 美趣 味 觉 醒 的 系列 物 南 是
证 , 中 国山水 画的发 端提 供 了可信 的初 始材 料 。 南 阳汉 画 中一 些具 有 欣 赏功 能 的作 品 , 局 部 为 在 甚 至是全 部 已经 具有 山 水画 的基 本特 征 , 一脉 相 承 , 流 明晰 , 本 符 合 公 认 的 山水 画形 成 的 且 源 基 艺术 规律 , 应视 为 中国 山水 画史 中的一 个 重要 现 象。 ,

部 门 的专 家 从 社 会 生 产 历 史 的 角 度 来 进 行 命 名 的 , 是 但 如 果 我 们 从 美 术 和 艺 术 的 角 度 来 看 , 幅 富 于 意 境 创 造 这
的 作 品 在 内容 题 材 和 美 术 表 现 上 都 可 看 做 是 比较 丰 富 的 整 体 性 的 山水 画 , 别 从 形 式 方 面 去 看 , 特 已经 显 示 出 中 国 早 期 山 水 画 的一 些 基 本 的 构 图 特 征 和 表 现 手 法 。 图 像 中 林 木掩映 , 山水 起 伏 , 峦 叠 嶂 , 峦 问 有 树 丛 点 染 , 问 层 峰 山 有 雉 鸡 飞 起 , 兽 出 没 ; 面 上 有 长 虹 状 的 拱 桥 , 下 二 野 水 桥 人 泛 舟 捕 鱼 , 上 二 人 似 为 拉 网 捕 鱼 ; 8 m ×18c 桥 在 0c 8 m 的 画 面 中 , 物 的 审 美 与 山 水 的 审 美 交 融 在 一 起 并 且 画 人 面协调 生动 , 尺画幅中有重深 的感 觉 , 咫 自然 山 水 与 人 物 造 型 和谐 地 构 成 了一 种 互 相 依 存 、 一 不 可 的 统 一 关 系 ; 缺 从 画 面表 现 到 主 题 思 想 , 景 也 有 情 , 景 以 情 合 , 以 景 有 “ 情 生 ” 呈 现 了 心 、 交 融 的 意 境 , 人 以 大 空 间 、 气 势 和 , 物 给 大 大 意 境 的感 觉 。 这 是 山水 画 萌 芽 时 期 的 局 部 描 绘 所 不 可 能 取 得 的 , 体 作 用 和 表 达 意 境 是 促 成 中 国 山 水 画 建 立 主 的 重 要 条 件 之一 。 “ 鱼 图 ” 以 看 做 是 中 国 山 水 画 形 成 罟 可 前 的准 备 阶段 和 过 渡 阶 段 时 期 的 实 物 资 料 , 视 为 中 国 应

南阳汉画馆景观设计分析

南阳汉画馆景观设计分析

南阳汉画馆景观设计分析作者:邓珂屈永建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 2018年第5期摘要:南阳汉画馆我国第一座专门收藏、陈列、研究汉代画像石刻的艺术博物馆。

作为一处具有纪念意义的公共园林,南阳汉画馆的景观设计,以规则式布局为主,以规整式和自然式的植物配置为烘托,巧妙地利用地形位置安排景观布局,营造出一种庄严、古朴、幽静的景观氛围。

关键词:南阳汉画馆;景观布局;景观特色一、前言中国古典园林按照隶属关系可分为三大类,即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此外,还有公共园林、书院园林等。

南阳汉画馆是中国第一座专门收藏、陈列、研究汉代画像石刻的艺术博物馆。

馆内有画像石藏品近3 000块,其中,登记定级的有1 339块,著名的东汉大型圆雕——天禄、辟邪和东汉建宁三年(公元170年)“许阿瞿墓志画像石”,为镇馆之宝。

经过迁址、重建、维护和修缮,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南阳汉画馆景观。

根据园林大家周维权先生的解释,“公共园林是利用寺观、祠堂、纪念性建筑的旧址,或者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的名胜古迹,在此基础上,加以园林化的处理而形成的园林景观”。

另外,根据“纪念性园林是以纪念人和事为目的建造的、以供人们回忆或铭记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这一概念,汉画馆的建设是为了继承和学习我国优秀汉代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据此,笔者将南阳汉画馆定义为具有纪念性质的公共园林。

二、南阳汉画像石简介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 000年的建城史,为楚汉文化的发源地,作为两汉时期全国重要的都会城市之一,特别是在东汉光武帝刘秀起兵南阳、成就帝业后,南阳作为“帝乡”,更是成为全国著名的大都会,那时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死后流行厚葬,其墓地最集中的是在南阳市的宛城区、卧龙区、新野县、方城县、唐河县、内乡县、邓州市、桐柏县、镇平县等地。

正如一位日本学者所言:“研究唐代文化要去西安,研究宋代文化要去开封,研究元、明、清文化要去北京,而研究汉代文化只能去河南南阳。

论南阳汉画像石中熊的意象

论南阳汉画像石中熊的意象

我国关于熊的神话更是 不胜枚举 , 山海经》 《 中记 载“ 帝俊生中容 , 中容人食兽 , 使四鸟, 豹虎熊罴” 。 先秦 , 屈原 的《 天问》 中有 禹的父亲鲧化黄熊 的情 节。《 史记》 中还 曾有记 载 , 黄帝 为有 熊国君 少典 之子。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 曾在《 文化的解 释》 中 说 :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 “
物本身即是画面主体。它们所表现的意象通 常也
不 是统一 和单 薄 的 , 据 画面所 处位 置和 附属 物 的 根
不 同 , 表达 的意 思差 别也 很大 。本 文试 图从 南 阳 要
文化的符号体系 , 人得以相互沟通 , 绵延传续 , 并发
展 出对人 生 的知识 及对 生命 的态 度 。 ”熊 作 为 中 国 远古 祖先 历史 中的一个 重要 文化 符号 , 也就 必然 会 在后 世 的文化 艺术 中留下深 远 的影 响。 据粗 略统 计 , 目前 全 国出土 的汉 画像石 约一 万

9 2・
平顶 山学 院学报
21 02经
1 田猎之 熊 。这 一 类 的 图像 中熊 的含 意 比较 . 容 易理解 , 只是 单 纯 的作 为猎 物 出现 , 它 以此 来 反 映当时 社会 生活 的部 分 内容 。人 对 熊 的认 识 和熟 悉 可 以追 溯得 非 常久远 , 中 国远古 历 史 中 ,8万 在 2
区, 因此也成为大贵族依附和寄食的地方 。西汉时 被封在南 阳的列侯约 3 0个左右 , 后汉书 ・ 室 《 宗 四王三侯列传》 记载有 的列侯甚至 宁愿减户徙封
事物的不 同分别代表 着不 同的含义 。根据这 些不 同的含 义 , 熊在 汉 画中体现 的意 象大致可 以分为五 类 : 田猎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阳汉画艺术与文化概论摘要:汉代文化是南阳历史文化的顶峰和代表,汉画像石则又是其中的一座丰碑。

所谓画像石,是两汉时期装饰于墓室、墓祠、墓阙、石棺、摩崖等建筑物上,以石为地、以刀代笔,或勾以墨线、涂以彩色的特殊艺术作品。

它生动地描绘了汉代社会的典章制度、衣食住行、神话故事等,体现了两千年前汉代物质、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被誉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敦煌前的敦煌”。

关键词:艺术特征风格文化正文: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

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

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南阳汉画像石刻采用的是以写实为主的艺术表现手法,因而可以说它是两汉社会的缩影,为我们研究两汉社会的政治制度、礼仪风俗、经济状况、宗教意识、文学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杂技、武术、戏剧、建筑学、天文学、教育学、畜牧兽医学等,提供了珍贵的直观图象资料。

这些汉画像石刻,雕造工巧,内容丰富,有显示汉代天文学成就的日月星辰图;有反映汉代歌舞杂技艺术的舞乐百戏图;也有高门甲第,连车列骑,宴客投壶的汉代统治者奢华生活场面;还有表现汉代统治阶级宠信道教、巫术的升仙图和神话传说。

一、汉画产生的历史背景1、政治上的繁荣是汉画像石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西汉时期,被封在南阳的王侯有二十多人。

著名的有冠军侯霍去病、博望侯张骞、新都侯王莽。

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其著名的28位将领多出于宛县、湖阳、冠军、新野一带,刘秀的公主中有7人封于南阳,另有25人被封为侯王,其他还有皇亲国戚以及出身大家的功臣、名将等,这使得南阳拥有“南都”和帝乡的雅称。

这些在政治上享有特权、经济上颇具实力的功臣将相,对南阳汉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2、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汉画像石的产生提供了技术、财力支持。

汉代南阳社会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汉代在南阳设有铁官和工官管理冶铸工业和其他手工业。

南阳的铁器远销全国各地,在新疆就出土有汉代南阳冶铁作坊铸造的生产工具,长安城内就有“南阳工官”铭铜弩机的出土。

当时的南阳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商业繁荣。

《盐铁论》称其为“商遍天下,富冠海内”。

这些都为汉画像石的制作和这种文化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有力支持。

3、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南阳汉画像石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张衡在《南都赋》中的开篇说:“于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割周楚之丰壤,跨荆豫而为疆。

体爽垲以闲敞,纷郁郁其难详。

尔其地势,则武阙关其西,桐柏揭其东,流沧浪而为隍。

廓方城而为墉。

汤谷涌其后,淯水荡其胸,推淮引湍,三方是通。

”他深情地盛赞南阳肥田沃壤,爽适开阔,地势环境险峻,内外交通便利,自古是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的战略要地。

4、丰富悠久的文化对南阳汉画像石的影响。

南阳自古就是南北文化融合之地,先秦时期受夏、商、周及楚国、韩国诸文化的影响,有着丰富的文化渊源。

南阳汉代的艺术文化受楚文化影响较大,楚国墓葬出土的青铜器物精致轻巧,一反商周严整厚重之风。

出土的鼎纹饰华丽,器表布满半浮起的夔龙纹、窃曲纹、花瓣纹等,造型错落,栩栩如生。

南阳天文画像居多,多来自楚地的天文学知识,而舞乐百戏来自楚的舞乐之风,升仙画像来源于楚国文献中大量道家升仙思想的记载,汉画中见到的乐器在楚墓中也有大量出土。

南阳汉画粗狂豪放的艺术特色受楚艺术狂放的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而南阳出土大量的崇尚名节的画像石又显然受齐鲁文化的影响。

二、南阳汉画像石特征1、画像内容方面南阳汉画像石的内容与其它地方相比较有一定的差别,其中反映达官富商生活的画像、天文星象画像、神鬼辟邪升仙画像、角抵戏画像以及舞乐戏画像的内容最多,而反映农业生产活动的画像则极为少见。

汉代的南阳是皇亲贵戚、富商大贾云集之地,因而汉画中刻画贵族侈奢享乐生活的画像居多,而表现平民生活和劳动的场面极少。

天文图像是南阳汉画像石最独特的内容,其发现的数量之多,位居全国之首。

它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汉代天文学的伟大成就,对研究汉代天文学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之,南阳汉画丰富的内容为我们研究汉代历史尤其是汉代南阳地方的文化艺术、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方面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2、艺术风格方面南阳汉画像石在艺术风格方面具有如下突出的个性特征:(1)雕刻技法多样化。

主要可分为平面阴线刻,凹面阴线刻,平面剔底浅浮雕、横竖纹衬底浅浮雕以及局部的高浮雕等。

其中又以横竖纹衬底和平面剔底浅浮雕为最多。

(2)画面布局疏朗,主题鲜明突出,大多为一石一主题的构图。

(3)形象刻画不饰细部,注重整体效果。

简略的大轮廓显示出粗犷、豪放的审美特点。

(4)恰当的夸张和变形。

在写实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了夸张和变形的手法,使南阳汉画迸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气势。

(5)画像线条流畅,动感强烈,如行云流水,又似轻歌曼舞,充盈着浪漫、洒脱的美学情趣。

三、南阳汉画像石价值:南阳汉画像石首先为我国一画一主题的传统独幅绘画构图形式开辟了道路,其次又为我国民族艺术确立了不拘形似、追求神似、寓情于画、精神超于像外的创作法则。

总之,南阳汉画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南阳汉画像石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它涉及到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堪称为一部形象化的汉代百科全书。

目前,我们将南阳汉画像石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如下十大类:1、社会生活类南阳汉代画像石中反映汉代贵族生活的画像极多且内容庞杂,主要有宴飨投壶、车骑出行、弋射田猎、斗鸡走狗、达官小吏、奴仆侍女以及武库、蹶张等。

2、舞乐百戏类舞乐百戏也是南阳汉画中的主要内容之一,百戏是盛行于两汉时代的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它集歌舞、杂技、幻术为一体。

南阳汉画像石中常见的舞蹈有建鼓舞、踏鼓舞、长袖舞、七盘舞等。

常见的乐器有建鼓、鞞鼓、鼗鼓、排箫、埙、瑟、镈钟、铙、竽等。

杂技与幻术项目主要有倒立、飞剑跳丸、冲狭、弄壶、吐火等。

3、角抵戏类角抵戏起源于战国,盛行于两汉。

南阳汉画中的角抵画像不仅数量多,而且形象也极为生动感人。

其表演形式可分为人与人斗、人与兽斗和兽与兽斗三种。

前两种又包括徒手相搏、持械相斗和戴假面具等多种形式。

斗兽画像中常见的动物有牛、虎、熊、兕等。

4、天文星象类天文画像是南阳汉画中最富地方特色的部分。

其发现的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均位居全国之首。

典型画像有刻有阳乌或三足乌的日轮、刻有蟾或兔的月轮、表现日食天象的“日月合壁”、象征“四宫”二十八宿的“四神”、牛郎织女星、北斗星、苍龙星座、白虎星座、慧星(蚩尤旗)等。

5、祥瑞、辟邪升仙类神禽瑞兽和辟邪也是南阳汉画常见的题材之一。

其中的祥瑞动物有龙、虎、鹿、大螺、玄武(龟)、朱雀(凤)等,以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怪异禽兽。

升仙的方式主要有羽人戏龙或乘龙、驾虎骑龟、鹿车、虎车、鱼车等。

6、神话传说类神话传说类画像较为常见的有:伏羲、女娲、羲和、常羲、羿射十日、嫦娥奔月、雷公出行、风伯、雨师、河伯鱼车、东王公与西王母等。

7、历史故事类历史故事画像主要有二桃杀三士、晏子见齐景公、鸿门宴、聂政自屠、范睢受袍、赵氏孤儿、狗咬赵盾、西门豹除巫治邺、荆轲刺秦王、高祖斩蛇等。

8、建筑类南阳汉画像石所反映的汉代建筑主要有厅堂、门阙、楼阁、桥梁等。

9、装饰图案类装饰图案主要有菱形穿环、菱形套连、十字穿环、三角形图案等数种。

10、文字榜题类主要有“郁平大尹冯君孺久”、“许阿瞿”、杨官寺、独山西坡等画像石墓中的一些文字刻石。

人说“看景不如听景”,这是对于一般的景点而言。

面对南阳汉画馆,我们则要说“听景不如看景”。

乍一听,这是一个石头的世界,是沉闷而了无生气的。

然而,据这里的工作人员讲,好多起初很有些不以为然的游客,一旦走进汉画馆,便如同中了神奇的魔法,立即现出如醉如痴的状态。

当然,这不是玄而又玄的“鬼怪”使然,这是祖先创造出的穿越时空的神秘艺术,震惊了后来者——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凡夫走卒。

南阳汉画馆,一个当之无愧的汉文化艺术宝库!这是南阳人的骄傲,这是中国人的自豪。

不进南阳汉画馆,枉为南阳人;不引导我们的后人瞻仰汉画瑰宝,便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享受艺术之美,激发爱国情愫,南阳汉画馆便是一个至善至美的平台。

四、汉画像石的文化功用汉画像石墓作为缔造仪式的特殊圣地,能够实现人们羽化成仙的愿望。

画像石墓之所以得以迅速普及开来,因为它除了作为停放死者的容器——物质空间外,更主要的,它还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空间。

它的特殊精神功用就在于,画像石墓的直接受益者——死者从这里得道升仙;而间接的受益者则是家族亲属和邻里。

直系亲属可以举孝廉、得美誉,亲友邻里在这个特殊的公共空间得到精神上的抚慰和寄托。

因为,墓主健在时就开始了汉画像石墓的制作,建好的享堂是允许别人来参观的,所以我们对汉画像石的理解,既要有“场所意识”(非单块画像石独立存在),又要有“展示意识”(非一次性埋入再也无人理睬)。

人们在这里体验生与死的嬗变,每个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并且加固了以家族为轴心的宗法社会关系。

由于家族墓地是对家族成员进行传统教育最有力的媒介,失去了它,也就失去了家族共同情感交流的一个通道。

因而这种家族环境教育是隐性的、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靠长期熏陶开展的,其教育效果远远超过了硬性灌输的书本教育。

墓地、享堂以及汉阙和画像石形成的视觉艺术环境,营造出想象中的仙境,从而构成了一个特有的精神文化空间,人的理性和想象力在这里获得了平衡。

魏晋以后,人的精神超常发展,想象力压倒了理性,纯粹的专业艺术家大批出现,他们就同汉画像石的制作者——民间艺人的想法大不相同了。

此后,中国美术的走向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由汉代朴实平和的世俗化风格,转变为以豪华秀美的宫廷艺术风格,后来文人画的出现也未能挽回失去的汉代雄风,民间艺术的依托由汉画像石转入佛教石窟艺术。

比较起来看,汉画像石还未经纯美术观念——中国画论的洗礼,汉代壁画、帛画、画像石与整个文化还是浑然一体的;而后来的纯美术却浸透在传统画论之中,结果美术从整个文化中独立出来,审美价值与其他价值分离开来,造成历史进步中的负面反映,切断了美术与民间文化艺术的血肉联系,也使得文人画家历来对画像石以及石窟艺术不屑一顾。

汉画像石对于我们现代人的显性功能在于,它是汉代历史的一面镜子,是包罗万象的汉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而对现代人的隐性功能就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空间,它包含的不可限量的思想文化能量,默默地传承着中国古代文明。

现代人以为,人的肉体死亡了,一切也就结束了,很少考虑到死者及其墓地对生者的心理影响。

实际上,墓地是生者与死者精神沟通、感情联系的纽带,而墓葬文化主要是指墓葬给后人的精神活动造就的特定精神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