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外交成就

合集下载

近现代中国外交史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外交史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外交史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施梦婷邬龙安杨海波汪谭中国近现代的外交经历了由近代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屈辱,现代的保守封闭到主动开放的振兴,历史证明,只有富强的国家才能平等的与其他国家建立起正常甚至有优势的外交关系。

也就是说“强国才能有外交”,“弱国无外交,弱国无公义”。

只有主动融入世界大潮,才能带来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在当今世界的外交舞台上,日益崛起的中国心态开放,步伐矫健,“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大国的风范和雄姿日益呈现。

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晚清政府(1840-1912)①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到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中国要么战败,要么不败而败,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也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从传统的理藩政策向近代外交转变。

④《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1905-1925)①1905年,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结果根本没有得到支持和响应。

中考历史专题速查中国近现代外交历程

中考历史专题速查中国近现代外交历程

年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2008年中国
成功举办第本原因: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②新中国是主权 独立的国家;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 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 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外 国家独立是国家外交的前提,国家实力是国家外交
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
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
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
新中国 的外交
改革开放以 来——走向
世界
成就
际会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 布局。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约》;②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
近 代 晚清时 的期 屈 (1840 辱 —1912 外 年) 交
史实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 平等条约。沙俄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 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③1894年,日本 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 《马关条约》;④1900年,八国联军发 动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 条约》 ①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948年)
斯联盟,成为反法西斯联盟国的主要成员

代 的 屈 辱 外
南京国民
民国时期外交,从被动到主动,由屈辱到
政府时期 (1927—
影响
赢得尊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转折点,提 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联合国的
1948年)
创始国

外交政策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国际 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精选全文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精选全文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突破 1.背景
(1)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 (2)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包围
政策。 2.政策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在开国大 典上明确宣布。
(2
①“
(3 ①目的:处理与邻近国家与新兴独立国家的关系。 1953年,周恩来 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
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 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 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 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在新世纪拓宽发展 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和 良好的国际信誉,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2.政策调整 (1 (2)积极开展以 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实行
(3)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与世 界的繁荣发展。
3.具体活动 (1
②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1991年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2年决定成立中国——东 盟自由贸易区
③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2001年正式加 入WTO。 (2 ①改善和发展了同世界大国的关系,形成了21世
制中共,将中国变成反共的基地。
现代阶段:中美关系经历了由对峙到和好的过程 1)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为首的帝国主义阵 营对中国封锁禁运和军事包围。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美:中国国力的提高;遏制 和孤立中国外交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美国处于战略收缩。 中国:面对苏联的军事威胁;改善中美关系有助于台湾问题 的解决。
国在山东的特权。这一正义要求遭列强无理拒绝。
3)1924年,孙中山北上,提出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 势力。

近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实践

近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实践

近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实践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逐步发生了变化。

近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实践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

在国内外的交往中,中国经历了许多机遇和挑战,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外交政策,如道路自主、和平共处、独立自主、改革开放等。

下面,我们将探讨一下这些政策背后的意义和实践。

一、道路自主,走自己的路,谋共同发展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就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中国认为,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取得真正的独立和发展。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外交事业。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始终以维护自己的主权、安全、利益为第一要务,并且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同时,中国坚持和平解决争端,推崇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与各国和平共处。

在实践中,中国提倡多边主义,倡导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推进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像在联合国安理会等国际组织中,中国一直坚持维护发展中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在国际经贸和财政事务中,中国始终按照公平互利的原则开展交往和合作。

这些理念和实践为后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影响了中国对外交往的方向和模式。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对外交往中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促进世界各国和谐共处的重要原则。

它提出了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这五条基本原则,始终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在实践中,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了各国之间的和平与发展。

例如,在中印之间存在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上,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平等的谈判、协商解决问题。

同时,在国际关系中,中国也时刻呼吁各国以和平、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推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合作。

三、独立自主,争取国家利益最大化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方针之一,体现了中国的自主精神和对国家主权的坚定维护。

在尊重国家自主权的同时,中国也积极主张发展与各国的共同利益。

中国近现代外交与国际关系

中国近现代外交与国际关系
中国近现代外交与国际关系
一、中国近代屈辱的外交 二、新中国独立外交成就 三、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四、大国关系之中美中日中欧关系0 年代 60年代
背景
政策、基本方 针和特点
困难与成 意义 就
70年代
新时期
近代屈辱外交:
列强侵略,系列不平等条约
“南京、天津北京 马关 辛丑 二十一条等” 6 7 12 13 52 72 97
4、一战前后日本扩大对华侵略与美国矛盾
( 占领山东—21条—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 护师

秋风紧,北雁南飞。 四褶:愁尽弃,新曲切莫唱别离 有去的,终是回了。昔日书生如今衣锦还乡。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尘缘如水,一番辛苦总不平。如今,两人总算是走到了一起。无论千山万水,怕也是再分不开了。世间总有相思人,人间总有真情在。 月儿明,水清清,一曲清 流翻飞弦外之音。 即便没有红娘的媒妁,他们彼此也能完成对宿命的奇迹。可一不可再。 五褶:流年暗中偷换 初读《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时,我还是一个孩子。十岁,又怎能懂得那些缱绻缠绵?而今,再次阅读,或许早已成为悦读。回想起来,总有一见如故的真挚,似乎前生有缘。 也许,不需要太多的传奇,一个平淡的开始,一缕浓浓的相思,一句真挚的诺言,就会成就一段惊世的传奇。 西厢是我的一个梦。我们的确和祖先,和后人一脉相承着爱与恨,生与死,凄惶与清醒的灵魂。梦里,我是红娘,见了这一切。 名家散文汇编四:李汉荣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 天空》(又名《攀登我的南山》) ?1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 群。 ? 2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

高校思政课 近现代中国外交

高校思政课 近现代中国外交

高校思政课:近现代中国外交一、引言近现代中国外交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变迁,以及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崛起的过程。

这门课程将系统地介绍中国自19世纪中叶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深入剖析中国外交的演变、发展与挑战。

二、近现代中国外交的背景近现代中国外交始于19世纪中叶,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避免被列强瓜分。

三、近现代中国外交的演变晚清时期的外交(1840-1911):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失利,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尽管如此,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仍为救亡图存而努力,如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

然而,这些努力最终未能改变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命运。

中华民国的外交(1912-1949):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在外交上经历了一段曲折历程。

南京临时政府提出“平等、互惠、合作”的外交原则,但北洋政府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和国家分裂,外交局面更为复杂。

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但在国际上的地位仍然较低。

新中国的外交(1949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通过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以及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团结互助,新中国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四、近现代中国外交的成就与挑战成就:近现代中国外交在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和遏制,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挑战:然而,近现代中国外交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也面临着诸如贸易摩擦、领土争端、人权问题等复杂的外交难题。

中国近现代国情

中国近现代国情

中国近现代国情一、历史背景中国近现代国情的发展,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勇敢地进行了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以期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

二、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1.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下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

然而,革命果实最终被北洋军阀篡夺,国家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与独立。

2. 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争使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也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3. 解放战争1946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956年,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探索与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国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曲折时期。

尽管如此,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仍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 改革开放1978年,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民摆脱了贫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企业活力;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推动了经济发展。

2. 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我国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社会变革与民生改善1.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的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导致中国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削弱了中国的主权权利,使中国在外交事务中处于被动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开始觉醒并寻求摆脱不平等的条约。

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党政府积极发展外交关系。

1924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再次成为日本侵略的目标,外交政策受到了严重干扰。

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这标志着中国外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开始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吸引外国的投资和技术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并大力推动世界和平与合作。

此外,中国还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成为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中的重要一员。

21世纪初,中国继续在外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维和行动,并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还与发达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然而,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

与一些国家的领土争端和海洋权益争议是中国外交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此外,中国的崛起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对中国意图的质疑。

总体而言,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经历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中国逐渐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多边合作的外交政策框架,致力于维护国家利益和推动全球和平与繁荣。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中国近现代外交仍将继续发展,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奠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注: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

本专题含知识归纳、规律小结、热点冷点、高考题例、新题预测五个系统而实用的构成部分。

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

《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过渡时期: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记忆: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探索时期:针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的霸权主义,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两只拳头打人”(同时对付美苏)。

(3)文革时期: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

此时期中国取得的另两项重大外交成果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关系正常化。

此时期外交方针是“一条线、一大片”(联合大致相同纬度线国家,含巴基斯坦、伊朗、欧洲、美国等,团结亚非拉一大片,共同对付苏联),打破了从50年代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

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渐形成“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和合作。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实行“无敌国外交”,调整外交方针:⑴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⑵奉行不结盟政策(不与大国结成军事政治同盟);⑶重视发展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⑷积极建设睦邻友好关系;⑸长期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为香港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二)新课标版1.中国近代外交(1)鸦片战争:战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辛丑条约》规定,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3)辛亥革命: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列强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并在舆论上为袁世凯撑腰。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年初,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一息传到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列强开始寻找新的代理人,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5)抗日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抗战前期,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胜利,但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制造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

1941年初,日军在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村进行大屠杀。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

19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为确保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

(6)解放战争: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

2.中国现代外交(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新中国刚成立,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等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但建国第一年中国就与17个国家建交。

为了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顶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步世界外交舞台: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召开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会上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周恩来鲜明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中国与更多的亚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中国现代外交(二):开创外交新局面(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但由于美国的抵制,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

在广大发展中国国家的支持下,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美国代表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2)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中国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基本隔绝。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随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尼克松即将访华的公告,震惊了整个世界。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

中美双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许多西方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

(3)新时期的外交建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还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与会成员达成广泛一致,形成“上海共识”。

上海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孜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在上合组织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二.规律小结1.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闭关锁国——被动开放——独立自主、和平共处、自力更生——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的转变。

2.中近现代外交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弱国无外交,必须发展强大,才能在外交上取得丰硕成果;必须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坚持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3.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的外交方针与政策,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权性质紧密联系的。

4.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时和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中国初期,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