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教学改革建议
改革传统英语教学模式 全方位提升学生英语水平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 世界呈现 高度融合的趋势。 时事告诉我们英语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门学生必修 的基础课程 , 更是一门与 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只有改革教 学模式, 巧设课堂提 问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增加 师生互动提 高学生参与能力, 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 用水 平, 才能打破 中国学生只会看英语. 学英语不讲英语的教 学怪 圈, 以期待达到提 高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对所学英语的学以致 用的能力。
出发 , 结合 课 本 知 识 要点 进 行 设 立 。 以 学 生 知 识 要 点 应 用 到 讨 论 中。 以 兴 趣 为糖 衣 炮
语 的 兴 趣 不高 , 学 习成 绩 很 差 , 无法 进行 基
本 的英 语 交流 。 针 对 以上 问题 , 纠 正现 行 英语 教 学模 式
系, 只 有成 竹 在 胸 , 才 能 在 课 堂 上 引导 学 生 喜 闻 乐见 的 食物 为 引子 , 并 要 求学 生将 课 程
与 英语 教 学 目标 之 间 存 在的 偏 差 , 进 行 改革 教 法、 学法, 备教 学 器 材, 备 情 感、 态度、 价 值 讨 论 中稍 加 注 意知 识 点 的应 用 , 在 不知 不觉 势 在 必 行, 探究一种 交互 式 的 英语 教 学模 式 观 和 备习题 。 是 提 升 学生 英语 综 合 水平 的 不二之 选 。
2 . 2 课 堂巧 妙 提 问 , 激 发学 生 主体 意 识 , 调 动学 生 自主参 与积 极性
终, 在 讨 论 结 束 时, 小 组 成 员 必须 轮 流 用 英
1 交互 式 英语 教 学 模式 的概 述
学 习英 语 的 目的 在 于 掌 握 一 门 与 世 界 教 师在 课 堂 上的 主体 地位 , 但 传 道授 业解 惑 交 流 的技 能 , 培 养 学 生 的语 言应 用能 力是 学 是 教 师肩负 的亘古不 变的责 任 。 俗话 说 : “ 厚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①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①【摘要】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自起源到现在的蓬勃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在曲折中不断探索,教育目的趋于科学化,由单纯的语言知识的学习逐步发展到以培养实际运用能力为目的,从增加思维情感教育,再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增加国际理解和世界意识、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形成健全的人生观。
师资力量合理化,培训师资,增加师资数量,提高师资质量。
注重学生主体化,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活动。
学习方式多样化,多样化手段导入教学内容。
【关键词】英语课程改革;教育目的;师资力量;学生主体;学习方式一、引言我国外语教学曲折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
本文简单回顾了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历史,从教育目的,师资力量、学生的主体化、以及学习方式多样化四个方面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分析。
二、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自元代的“回回国子学”到建国前的外语教学,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并受到重视。
建国后,俄语学习从无到有,迅速发展。
英语在困境中艰难生存,发展缓慢。
1957年到1965年,外语教育受到大跃进、反右倾等的政治运动的影响,突击英语教学,制定了不符实实际的一系列课程标准,但与此同时,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仍取得了很大成就,培养了国家所急需的外语人才。
文化大革命期间,外语教学完全停滞,英语发展遭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以后,英语迅速恢复并蓬勃发展,改革全面展开,在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测试评估等取了重大发展。
三、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发展变化(1)教育目的科学化纵观我国英语教学的历史,教育目标逐步趋向于科学化。
由20世纪以前以语法翻译法为依托来培养外语实用人才,到现在我国的课程教育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额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演变,也是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的进步。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自主听力教学改革

究 与 教 学 实 践 能 力 以 及 资 源 条 件 的 影 响 , 者 共 同 三
决定 着 听 力 教 学 的 效 益 。下 图 可 以 直 观 地 描 绘 这
个教 学模 式 :
模 式 、 论 基 础 及 其 价 值 , 主 听 力 模 式 中 教 师 与 理 自
学生 的 角色 以及 教学 资源 的重新 整 合。
教 学效 益就 越高 。反 之 , 效 益越低 。 则
3 自主 听 力 的 理 论 和 物 质 基 础 .
整合 的 功能 ;
( 学 生 独立地 进 行听 力练 习 , 我 监督 进 度 、 5) 自 评估 学 习效益 。
2 自 主 听 力 教 学 模 式 .
一
、
有 关 自 主 听 力 的 一 系 列 问题
1 .自 主 听 力 模 式
事 实 上 , 论 界 并 没 有 “自 主 听 力 ”( efdrc— 理 sl i t - e
e itnn ) 个 概 念 存 在 。 从 上 世 纪 8 年 代 起 到 d l e ig 这 s 0 现 在 , 主 学 习 作 为 一 个 领 域 已经 成 为 学 者 们 研 究 自
( ) 师在 初 期 对 学 生 培 训 学 习 策 略 , 导 学 3教 指 生 依据 个人 特点 开展 听 力活动 ; ( 教 师 对 自主 学 习 中 心 的 资 源 有 搜 集 、 类 、 4) 分
这 个模 式 还 表 示 , 源 与 学 生 、 师 的 关 系 是 资 教 紧 密 的 , 相 有 促 进 或 制 约 的 关 系 。 每 一 个 元 素 与 互 对 象 之 间 的 关 系 延 伸 得 越 长 , 架 就 越 大 , 终 的 框 最
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其次 , 还要重视对学生 的学法指导 。教给 学生学 习方法是优化 教育 的
Hale Waihona Puke 英 语课 堂 教 学 中 , 课 都 设 定 在 一 个 实 际 环 境 中 , 将 每 个 单 词 、 语 重 要 原 则 。 古 人 云 : 之 以 鱼 , 如 授 之 以 渔 。 这 就 是 说 教 师 不 仅 教 给 学 每 并 短 授 不 和 句 子 都 与 实 际 联 系 在 一 起 每 一 教 学 步 骤 都 应 多 设 信 息 沟 , 层 递 进 , 生 知 识 , 重 要 的 时是 教 会 学 生 获 取 知 识 的 方 法 和 本 领 , 适 应 竞 争 臼益 层 可 更 以
通过多种途径 自己去探索知识 、 获取 信息 。以往是 “ 填鸭 式” 的教 学 , 师 的根本特性 , 教 主题 的发展是 全面而和 谐 的发展 , 而不仅 仅是某 些方 面或部 是一堂课的主角。教师教一个单词 。 生学 一个单词 ; 师教一个 句子 , 学 教 学 分 的片 面 发 展 。 只 有 当教 师在 教 育 过 程 中 把 学 生 看 成 学 习活 动 的 主 体 , 而 生学一个句子。学是学会了 , 但不知如何去 运用 , 只是 为了应付考 试 , 完 学生真正发挥其主体性 时, 考 教育 才能取 得成效。若离 开学生本身 的积极活
激 力。设计此类 思考题 , 学生进行 讨论 、 让 争论 、 辩论 , 既调 动 了学生积 极运 养 良好 的 学 习 习惯 和 自学 能 力 , 发 学 生 学 习 的 积 极 性是 创 新 教 育 的 关 键
用语 言材料组 织新 的语言 内容 , 又训练了他们从 同一信 息中探 求不 同答案 所在。全 日制 中学英语教学的 目的指 出: 学 习中, 在 发展 学生的智 力, 培养 的求异思维 能力。 当学生 对这 类讨 论性 问题 产生 兴趣 时 , 们 会不 畏艰 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 , 他 形成有效 的学 习策略 , 为学 生们 的可持续 性发展 奠 就 以 以 难, 积极 主 动地 学 习 , 师应 不 失 时 机 地 给 学 生 创 造 学 习英 语 的 氛 围 , 强 定 基 础 。 要 达 到 这 一 目的 , 耍 指 导 学 生 学 会 学 习 。 “ 教 师 为指 导 , 学 教 加
浅谈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

浅谈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当今世纪正处在大发展和大调整的变革时期,英语已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经历了曲折的改革历程,最终确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育体系。
这为我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英语教学目的的变化历程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英语教学目的的变化。
自元代起我国就出现了英语教学的影子,但是英语教学的系统化、体系化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实现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颁布了12个教学大纲和2个课程标准,历次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目的都有不同的要求。
在50年代的教学大纲中,外语教学目的是单纯的培养阅读能力;60年代大纲的一大进步是提出了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70年代的大纲在强调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80年代的大纲删除了翻译能力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书面运用能力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0年代首次提出了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90年代末随着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大纲上都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2000年的两个大纲提到了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把外语教学和学生的终生发展联系起来,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
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这样的英语课程总目标,既体现了英语学习的工具性,也体现了其人文性。
二、改革开放以来英语课程的变化1.课程教学更加灵活自由课程教学灵活性与自由性的问题是指结合具体情况对语言教学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的问题,包括教学方法、教材的选取与安排和教学媒介等。
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自由性实则是鼓励学校和老师根据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学校类型和不同的学生对象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法,选取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
课程思政与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与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作者:付英李鉴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3年第48期[摘要]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需结合课程思政,教师要坚持学术规范,坚守课堂规矩,在课堂上传播正能量,结合英语专业课程自身的特点,寻找语言教学中的思政元素,积极思考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和渗透到教学中。
重点探讨了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英语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以思政元素为引导,设计单元主题;以思政元素为牵引,教授、探讨课文材料;以价值观元素为指引,以听、说、读、写、译课程为基础,设计不同的任务点。
课程思政与英语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将成为英语教学的新思路,也是英语专业课程改革方向正确的保障。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元素;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基金项目] 2023年度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双一流项目[作者简介]付英(1974—),女,四川成都人,硕士,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李鉴(1973—),女,四川成都人,硕士,四川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功能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48-0062-04 [收稿日期] 2023-06-13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为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而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秉持的一种教学理念、思维方式: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1]。
在知识传授中融入信念、理想等精神指引,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真正使其成为全面发展、有坚定信仰、正确价值取向、德才兼备的人才。
如何在英语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并进行英语教育,让学生积极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高中英语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

高中英语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摘要: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特别是高中阶段的英语教育,它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也是学生未来升学、就业乃至国际交流的关键能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课程改革与发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方法;教学改革引言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是全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中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高中英语作为众多学科中的一门必修课,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关注。
教学质量与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因此,很多的专家及一线教师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中国高中英语教育历史沿革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高中英语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
从最初的语法翻译法到后来的交际教学法,再到现在的任务型教学法,每一次变革都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和教育理念的进步。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教育的目标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全球意识。
二、当前英语教育的现状与挑战尽管英语教育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语法和词汇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其次,评价体系不完善,过于依赖纸笔考试,缺乏对学生口语和听力的有效评估。
此外,师资力量不均衡、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英语教育的发展。
三、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高中阶段作为学生英语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其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
然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尤其是在听说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因此,高中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从中国海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谈大学英语改革的方向

一
、
背 景
教材几乎没有 。 三、 课程改革的 内容 既然找到 了明确 的改革 目标和方 向, 下一步就是如
基础阶段 每位学生每学期 限选一个级别 的课程 。 高 级 阶段分为语 言 、 文学 、 文化 、 门用途 英语 ( 专 如商务英 语 、 闻英语 、 新 广告英 语 、 法律英 语 、 科技 英语 等 ) 等模
块。
语 。中外对英语 教学 的共识 , 就是 大学英语教学 改革 的
理论依据 。
课堂教学学时 由当前的周四改为周二学 时 , 每个班 的人 数控制在4 — 0 0 5 人之间 。合理 、适 当减少学 时可从一定
程度上缓解师资短缺的压力 , 并有 望减少单个教学班级 的人数 , 使更 多学生参 与到课 堂活动 , 尤其是 听说活动 中来 , 大程度地提高学生 的课堂参与度 和听说能力 。 最
作为2 9 5 1 、8 国家重点高校 ,我校从2 0 年就参加 1 03 了教育部全 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
进 了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 我校非英语专业学 生 的英语 基本能力 、尤其 是听说 能力也有 了长 足的进 步 。但是 大多数学生 的 自主学 习习惯和能 力一直 没有 较大改观 , 因此 , 在教 和学两方 面都存 在着严 重的痼 疾 ,
这一 点 。 因此 D v r dl 0 6 在 E g s et 书 巾 ai Ga o( 0 ) nl hN x d d 2 i 一
没有实行分级教学 , 尚不能达到《 课程要求》 中所描述的 更高要求 , 也不能满足学生更广泛 的学习兴趣和 自身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uggestions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中国英语教学改革建议 【abstract】 english has been acknowledg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foreign language in china for many years, and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now occupies the attention of millions of chinese. despite the great efforts that have been put into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proficiency of many chinese learners still leave much to be desired, and it poses great challenges for english teachers and educators even our educational system as a whole. in this paper, i will make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existing situation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 china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1 1. existing problems for english teaching though great improvement has been made in the field of english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china, there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1.1 for many years,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has been a great challenge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instead of testing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 paper-and-pencil tests assessment on language knowledge has always been the priority for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chinese teachers’ focus is on the delivery of the english knowledge, grammar points, for example, but not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 to some extent, it is understandable, as language ability is not easy to be evaluated, as least not so evident as the result of the paper-and-pencil tests assessment. 1.2 the textbooks are stereotyped. the classroom discourse is also stereotyped and mechanical. in man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english teachers are still using one singe textbook to teach.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do lots of repetitive practice and mechanical memorizing. though “students-centered” models are strongly encouraged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teaching, it is still not widely adopted. most english classes are, in reality, “teacher-centered”. 1.3 the hard environment leaves much to be desired. language teaching only occur in the classroom, which is often not spacious and even confine students’ movement. students seldom have chances to be involved in authentic language environment, which will be beneficial for students’s language development. 2. suggestions what can we do with the existing situation? this is a question raised and discussed widely in the field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ourse, there is no once -for-all solution to this situation, and we cannot expect an immediate positive outcome. however, changes need to be made. as a teacher, i believe that there are some measures that could be taken . 2.1 the testing system needs to be improved . as long as the testing system remains unchanged, any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will just be loud empty talk. the english examinations should be designed to test the real ability of students ‘ use of english in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s. i strongly recommend the use of spoken tests in our english assessment process. paper-and-pencil tests are necessary, however, they are not sufficient and effective enough to test students’ command of the language. if spoken tests are added to the current testing system, it will be of great help to reveal students’ real ability to communicate by using english. teachers and teachers will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language ability in their daily teaching and learning. 2.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should be eased. the elimination of estrangement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will largely depend on the teachers. it should not be difficult for teachers to treat students as friends, to become easier to approach and to negotiate meaning with them rather than instruct like a commander in an army. as teachers, we should improve our communication with our students ; we should give them the freedom to air their own perspectives and respect the views and values of students. in this way, it should be easier to carry out various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in which students are allowed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2.3 teachers should increase their own awareness of the varieti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hat are linked to social identity. they should acquire knowledge of english varieties, and come to understand them in order to assist students in understanding that we should talk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times and spaces. 2.4 it would be more satisfying if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added new material related to variety of the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our textbooks. for example, gender differences in politeness expression, or ethnic differences in narrative conventions ( mckay & hornberger , 1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