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第十四章到第二十章(除十五章)备考复习

外国教育史第十四章到第二十章(除十五章)备考复习
外国教育史第十四章到第二十章(除十五章)备考复习

(一)小知识点

富兰克林于1751年在费城首创文实中学。P393

贺拉斯·曼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P400

乌申斯基被誉为“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俄国教师的教师”P411

爱伦·凯——《儿童的世纪》,被视为新教育的经典作品P449

凯兴斯泰纳提出“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P476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儿童的发现》P485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地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P507

《阿斯蒂埃法》在法国的历史上有“技术教育的宪章”之称。P547

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由史密斯和休斯联合提出的职业教育提案,史称“史密斯—休斯法案”P565

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1882年两次颁布的《费里法案》,确立了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三项原则。P373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伯茨赫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这所学校被视为欧洲“新学校”的典范。P447

(二)大知识点

~

1德国对中等高等教育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参考讲义P95)P356(归纳略复杂,请再自行整理)

讲义部分

(1)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1919-1933)

中等教育

第一,取消了中学的预备学校阶段

第二,新增德意志中学和上层建筑学校

高等教育

恢复和坚持洪堡改革时期大学自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

提出高等教育面向大众化的要求。

(2)纳粹德国时期的教育

中等教育方面

压缩中学教育体制,统一中学课程。

文科中学(8年)、德意志中学(8学)、上层建筑学校(6年)

注重德国历史、生物科目的教学

“德意志学科”

德意志中学成为德国中学的主要类型

高等教育

大学的压缩和政治化

(3)二战以后德国教育的发展(尼玛太多太杂了)

教材部分

中等教育

19世纪中等教育的改革明显收到洪堡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19世纪德国中等教育机构主要有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两种,是中等教育改革的结果。

A19世纪初,政府开始对文科中学实行改革。首先,把以前的五种古典中学统称为文科中学,规定只有文科中学的毕业生才能进入大学或充当国家官吏。其次,规定教师资格,没有受过普通教育的牧师不能充当教师。再次,推行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把古典学科和现代学科结合起来;40—60年代,中等教育出现了试图恢复到19世纪以前的文科中学的倾向;70年代以后,自然科学再度被增强,人文学科被大幅度削减。

;

B18世纪,德国已经有少量的适应现代生活的实科中学;到19世纪,实科中学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德国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机构;1832年,普鲁士率先颁布《实科中学毕业考试章程》,它标志着实科中学这一形式得到政府的承认;1859,普鲁士颁布《实科中学课程编制》,规定高级实科中学修业年限为9年,高年级设置拉丁文,但实科中学此时社会地位仍然不高;1870年,实科中学的毕业生才具备升入大学的资格。

高等教育

在19世纪,对德国高等教育发展最有影响的是1810年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洪堡旨在使它成为德国科学和艺术的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柏林大学采用了新的办学思路。首先,柏林大学具有充分的自治权。教授和学生享有研究和学习的自由。其次,聘请既有精深的学术造诣又有高超教学技能的教授。再次,重视学术研究和学生的研究能力。

2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是如何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的P368

法国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确立于拿破仑执政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为适应“宝剑和袈裟的极端原始的统治”的需要,拿破仑决意牢牢掌握教育管理大权。为此,拿破仑授意颁布了《关于创办帝国大学以及这个教育团队全体成员的专门职责的法令》(1806年)及《关于帝国大学条例的政令》(1808年),其中规定:专门负责整个帝国公共教育管理事务的团体应以帝国大学的名义建立。(在此只列举了一条)。关于学校的开办权,法令更是明确规定:“未经总监批准,不得在大学外设立学校”

3什么是大学推广运动P383

大学推广运动最早出现在19世纪40年代,主要是指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50年代以后在大学推广运动中起关键作用。到19世纪末,大学推广运动影响广泛。1891年,仅英格兰就开出了五百多门课程,参加学习的人数达六万多人。19世纪的大学推广运动在加强大学与社会之间联系,促使社会中下层阶级和子女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推动课程改革和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美国1791年的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确定了什么法律制度(地方分权制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

根据1791年的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凡是宪法未曾给予联邦而又未曾限制给各州的权利,都是保留给各州或人民的。”据此,教育被理解为州的职权。

5什么是进步教育P455

“进步教育”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

潮,亦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其性质虽然与欧洲的新教育思潮相似,但由于产生于不同的地域,其发生的背景及发展的过程存在诸多差异

进步教育是作为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发端的。进步主义运动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旨在反对工业社会或政治经济弊病。进步主义者们力求同时改革教育和社会事务。

进步教育理论源自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培尔等人的教育思想,并深受现代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和进化论的影响。以后,杜威的教育理论对进步教育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进步教育理论的”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欧洲的“新学校”来说,进步学校非常关注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意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兴起(19世纪末—1918年)、成型(1918—1929年)、转折(1929—1943年)、衰落(1944—1957年)

6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P457

⑴首先,进步教育运动不能与美国社会的不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该运动存在期间,美国社会发展迅速,变化剧烈,对美国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⑵其次,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本身也存在许多矛盾和局限,例如,过分强调儿童个人的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决定作用;此外,进步教育运动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多元化与运动的相对统一性之间,以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导致了运动内部的分裂。

⑶最后,改造主义和各种保守主义的抨击,在很大程度上击中了进步教育的要害,从而加速了其衰落的进程。

7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中集中重要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P458

帕克的昆西教学法华虚朋的文纳特卡计划

沃特的葛雷制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

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创办了费尔霍普学校,该校以“有机教育学校”闻名。

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克伯屈被称为“设计教学法之父”

,

8.如何评价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P463(从主张、优缺点等入手)

克伯屈强调有目的的活动是设计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他将“设计教学法”定义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重视教学活动的社会的和道德的因素。

克伯屈主张放弃固定的课程体质,取消分科教学,取消现有的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所设计的学习单元。根据不同的目的,他将设计教学法分成四种类型。第一,生产者的设计,也称建造设计,以生产某物为目的,用物质的形式去体现一个思想或观念。第二,消费者的设计,以消费为目的。又称“欣赏设计”。第三,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解决一个问题,澄清某种理性的困难,如鸟儿为什么会飞等等。第四,练习的设计,或称“具体学习设计”,它的目的在于获得某一种或某一程度的技能或知识,如学习读、写、算等。在上述四种设计中,以第一类即生产者的设计为重点,它最能体现教育的社会化。同时,这四种设计的分类并不是固定的。一个具体的学习单元经常可以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设计。设计不仅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

根据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克伯屈提出了设计教学的四个步骤:决定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判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他强调教师的指导和决定作用,必须使目的具有教育的价值。而四个步骤的实行以学生为主,由他们自己找材料,自己研究。并且这四个步骤只

是逻辑上的而并非次序上的。

优:设计教学法在美国得到迅速传播。到20世纪30年代,对英语国家的学校产生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在西欧和苏联被采用,对中国、印度和埃及等国的教育也有较大影响。

设计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任;并力求使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以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加强了教学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

缺:设计教学法的四个步骤主要是针对生产者设计而言的,克伯屈本人也承认没有为学习知识的设计教学确定明确的步骤。由于强调根据儿童的经验组织教学,设计教学法实施的结果,必然导致系统知识学习的削弱。

9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特点P486(蒙台梭利认为)

第一,>

第二,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

第三,心理具有吸引力。

第四,发展具有敏感期。

第五,发展具有阶段性。

10蒙台梭利与福禄培尔作为西方教育史上齐名的两大幼儿教育家,他们在教育理论上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P501

(1)在教育内容、方法上,福禄培尔倡导“游戏”、“恩物”、作业(绘画、纸

工、手工),认为游戏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强调应通过游戏来发展幼儿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蒙台梭利则主张“工作”、自我教育、感官教育(包括读、写、

算的练习)、实际生活练习等,认为工作是幼儿特有的有价值的活动,反对有想象

活动的游戏及玩具,否定了创造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福禄培尔要求组织集体教学,蒙台梭利则主张个别活

动,单独学习。

(3)在教师作用问题上,在福禄培尔的幼儿园里,教师被视为“园丁”,须承

担对幼儿的关心,指导乃至教学(如“恩物”的演示、说明)的职责;而在蒙台

梭利的儿童之家中,教师由主动转向被动,被成为“辅导者”,只是承担指导、引

导及环境保护、看护的责任。

-

11什么是“从做中学”(解释)P518

什么形式的课程才能克服旧式课程之弊呢以其经验论为基础,杜威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心得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这种活动性、经验性课程的范围很广,包括园艺、烹饪、油漆、唱歌、阅读、书写等形式。在杜威看来,这些活动既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

杜威并不反对间接经验本身,他反对的是传统教育中那种不顾儿童接受能力的直接灌输、生吞活剥式的获取间接经验的方式。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使儿童最终获取较系统的知识而同时又能在学习过程中顾及儿童的心理水平。杜威主张以“教材心理化”来解决此问题,这就需要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各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恢复到它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这种心里化就是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即直接经验化。

12什么是《统一劳动学校规程》P579

《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取消一切必要的、合理的教学制度,取消教学计划,完全废除考试和家庭作业,不正确地解释教师的作用,过高地估计了劳动在学校生活中的地位,宣称“生产劳动应当成为学校生活的基础”等。虽然它存在一些严重的缺点和错误,但毕竟是苏联教

育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教育立法,在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次贯彻了非宗教的、真正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教育原则;尖锐地批判了旧学校的形式主义、脱离生活实际的倾向,要求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强调全面发展儿童的个性,充分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等。

根据《统一劳动学校规程》的规定,凡属教育人民委员部管辖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切学校(除高等学校外),一律命名为“统一劳动学校”。统一劳动学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级学校招收8—13岁的儿童,学习期限5年,第二级学校招收13—17岁的少年和青年,学习期限4年。

外国教育史第十四章到第二十章(除十五章)

(一)小知识点

]

富兰克林于1751年在费城首创文实中学。P393

贺拉斯·曼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P400

乌申斯基被誉为“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俄国教师的教师”P411

爱伦·凯——《儿童的世纪》,被视为新教育的经典作品P449

凯兴斯泰纳提出“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P476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儿童的发现》P485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地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P507

《阿斯蒂埃法》在法国的历史上有“技术教育的宪章”之称。P547、

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由史密斯和休斯联合提出的职业教育提案,史称“史密斯—休斯法案”P565

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1882年两次颁布的《费里法案》,确立了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三项原则。P373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伯茨赫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这所学校被视为欧洲“新学校”的典范。P447

(二)大知识点

1德国对中等高等教育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参考讲义P95)P356(归纳略复杂,请再自行整理)

讲义部分

(1)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1919-1933)

中等教育

第三,|

第四,取消了中学的预备学校阶段

第五,新增德意志中学和上层建筑学校

高等教育

恢复和坚持洪堡改革时期大学自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提出高等教育面向大众化的要求。

(2)纳粹德国时期的教育

中等教育方面

压缩中学教育体制,统一中学课程。

,

文科中学(8年)、德意志中学(8学)、上层建筑学校(6年)

注重德国历史、生物科目的教学

“德意志学科”

德意志中学成为德国中学的主要类型

高等教育

大学的压缩和政治化

(3)二战以后德国教育的发展(尼玛太多太杂了)

教材部分

中等教育

19世纪中等教育的改革明显收到洪堡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19世纪德国中等教育机构主要有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两种,是中等教育改革的结果。

A19世纪初,政府开始对文科中学实行改革。首先,把以前的五种古典中学统称为文科中学,规定只有文科中学的毕业生才能进入大学或充当国家官吏。其次,规定教师资格,没有受过普通教育的牧师不能充当教师。再次,推行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把古典学科和现代学科结合起来;40—60年代,中等教育出现了试图恢复到19世纪以前的文科中学的倾向;70年代以后,自然科学再度被增强,人文学科被大幅度削减。

B18世纪,德国已经有少量的适应现代生活的实科中学;到19世纪,实科中学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德国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机构;1832年,普鲁士率先颁布《实科中学毕业考试章程》,它标志着实科中学这一形式得到政府的承认;1859,普鲁士颁布《实科中学课程编制》,规定高级实科中学修业年限为9年,高年级设置拉丁文,但实科中学此时社会地位仍然不高;1870年,实科中学的毕业生才具备升入大学的资格。

高等教育

在19世纪,对德国高等教育发展最有影响的是1810年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洪堡旨在使它成为德国科学和艺术的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柏林大学采用了新的办学思路。首先,柏林大学具有充分的自治权。教授和学生享有研究和学习的自由。其次,聘请既有精深的学术造诣又有高超教学技能的教授。再次,重视学术研究和学生的研究能力。

2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是如何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的P368 "

法国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确立于拿破仑执政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为适应“宝剑和袈裟的极端原始的统治”的需要,拿破仑决意牢牢掌握教育管理大权。为此,拿破仑授意颁布了《关于创办帝国大学以及这个教育团队全体成员的专门职责的法令》(1806年)及《关于帝国大学条例的政令》(1808年),其中规定:专门负责整个帝国公共教育管理事务的团体应以帝国大学的名义建立。(在此只列举了一条)。关于学校的开办权,法令更是明确规定:“未经总监批准,不得在大学外设立学校”

3什么是大学推广运动P383

大学推广运动最早出现在19世纪40年代,主要是指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50年代以后在大学推广运动中起关键作用。到19世纪末,大学推广运动影响广泛。1891年,仅英格兰就开出了五百多门课程,参加学习的人数达六万多人。19世纪的大学推广运动在加强大学与社会之间联系,促使社会中下层阶级和子女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推动课程改革和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美国1791年的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确定了什么法律制度(地方分权制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根据1791年的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凡是宪法未曾给予联邦而又未曾限制给各州的权利,都是保留给各州或人民的。”据此,教育被理解为州的职权。

5什么是进步教育P455

“进步教育”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亦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其性质虽然与欧洲的新教育思潮相似,但由于产生于不同的地域,其发生的背景及发展的过程存在诸多差异

进步教育是作为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发端的。进步主义运动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旨在反对工业社会或政治经济弊病。进步主义者们力求同时改革教育和社会事务。

#

进步教育理论源自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培尔等人的教育思想,并深受现代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和进化论的影响。以后,杜威的教育理论对进步教育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进步教育理论的”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欧洲的“新学校”来说,进步学校非常关注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意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兴起(19世纪末—1918年)、成型(1918—1929年)、转折(1929—1943年)、衰落(1944—1957年)

6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P457

⑴首先,进步教育运动不能与美国社会的不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该运动存在期间,美国社会发展迅速,变化剧烈,对美国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⑵其次,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本身也存在许多矛盾和局限,例如,过分强调儿童个人的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决定作用;此外,进步教育运动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多元化与运动的相对统一性之间,以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导致了运动内部的分裂。

⑶最后,改造主义和各种保守主义的抨击,在很大程度上击中了进步教育的要害,从而加速了其衰落的进程。

7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中集中重要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P458

帕克的昆西教学法华虚朋的文纳特卡计划

沃特的葛雷制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

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创办了费尔霍普学校,该校以“有机教育学校”闻名。

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克伯屈被称为“设计教学法之父”

8.如何评价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P463(从主张、优缺点等入手)

克伯屈强调有目的的活动是设计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他将“设计教学法”定义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重视教学活动的社会的和道德的因素。

克伯屈主张放弃固定的课程体质,取消分科教学,取消现有的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所设计的学习单元。根据不同的目的,他将设计教学法分成四种类型。第一,生产者的设计,也称建造设计,以生产某物为目的,用物质的形式去体现一个思想或观念。第二,消费者的设计,以消费为目的。又称“欣赏设计”。第三,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解决一个问题,澄清某种理性的困难,如鸟儿为什么会飞等等。第四,练习的设计,或称“具体学习设计”,它的目的在于获得某一种或某一程度的技能或知识,如学习读、写、算等。在上述四种设计中,以第一类即生产者的设计为重点,它最能体现教育的社会化。同时,这四种设计的分类并不是固定的。一个具体的学习单元经常可以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设计。设计不仅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

根据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克伯屈提出了设计教学的四个步骤:决定目的、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评判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他强调教师的指导和决定作用,必须使目的具有教育的价值。而四个步骤的实行以学生为主,由他们自己找材料,自己研究。并且这四个步骤只是逻辑上的而并非次序上的。

$

优:设计教学法在美国得到迅速传播。到20世纪30年代,对英语国家的学校产生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在西欧和苏联被采用,对中国、印度和埃及等国的教育也有较大影响。

设计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任;并力求使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以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加强了教学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

缺:设计教学法的四个步骤主要是针对生产者设计而言的,克伯屈本人也承认没有为学习知识的设计教学确定明确的步骤。由于强调根据儿童的经验组织教学,设计教学法实施的结果,必然导致系统知识学习的削弱。

9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特点P486(蒙台梭利认为)

第六,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

第七,心理具有吸引力。

第八,发展具有敏感期。

第九,发展具有阶段性。

10蒙台梭利与福禄培尔作为西方教育史上齐名的两大幼儿教育家,他们在教育理论上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P501

(4)在教育内容、方法上,福禄培尔倡导“游戏”、“恩物”、作业(绘画、纸

工、手工),认为游戏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强调应通过游戏来发展幼儿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蒙台梭利则主张“工作”、自我教育、感官教育(包括读、写、

算的练习)、实际生活练习等,认为工作是幼儿特有的有价值的活动,反对有想象

活动的游戏及玩具,否定了创造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5)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福禄培尔要求组织集体教学,蒙台梭利则主张个别活

动,单独学习。

(6)在教师作用问题上,在福禄培尔的幼儿园里,教师被视为“园丁”,须承

担对幼儿的关心,指导乃至教学(如“恩物”的演示、说明)的职责;而在蒙台

梭利的儿童之家中,教师由主动转向被动,被成为“辅导者”,只是承担指导、引

导及环境保护、看护的责任。

11什么是“从做中学”(解释)P518

什么形式的课程才能克服旧式课程之弊呢以其经验论为基础,杜威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心得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这种活动性、经验性课程的范围很广,包括园艺、烹饪、油漆、唱歌、阅读、书写等形式。在杜威看来,这些活动既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

杜威并不反对间接经验本身,他反对的是传统教育中那种不顾儿童接受能力的直接灌输、生吞活剥式的获取间接经验的方式。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使儿童最终获取较系统的知识而同时又能在学习过程中顾及儿童的心理水平。杜威主张以“教材心理化”来解决此问题,这就需要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各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恢复到它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这种心里化就是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即直接经验化。

12什么是《统一劳动学校规程》P579

《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取消一切必要的、合理的教学制度,取消教学计划,完全废除考

试和家庭作业,不正确地解释教师的作用,过高地估计了劳动在学校生活中的地位,宣称“生产劳动应当成为学校生活的基础”等。虽然它存在一些严重的缺点和错误,但毕竟是苏联教育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教育立法,在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次贯彻了非宗教的、真正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教育原则;尖锐地批判了旧学校的形式主义、脱离生活实际的倾向,要求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强调全面发展儿童的个性,充分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等。

根据《统一劳动学校规程》的规定,凡属教育人民委员部管辖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切学校(除高等学校外),一律命名为“统一劳动学校”。统一劳动学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级学校招收8—13岁的儿童,学习期限5年,第二级学校招收13—17岁的少年和青年,学习期限4年。

第二十一章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马卡连柯的主要著作:《教育诗篇》、《塔上旗》P607

2.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影响的原则: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教育个人;教育者对集

体和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用共同的方法同时完成对单独的个人和整个集体的教育两个任务P616

第二十二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改革

1.美国的《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A.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

所谓“新三艺”)的教学;B.加强职业技术教育C.强调“天才教育”D.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影响:作为改革美国教育、加快人才培养的紧急措施推出来的。该法律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P629

2.生计教育是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于1971年开始倡导的一种教育。P632

3.《英国1944年教育法》为英国战后教育改革提供了指导。P640

4.1968年在法国巴黎法国议会通过了《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又称“富尔法案”)确立了

法国高等教育“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的三条办学原则。P651

5.1947年,日本国会公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为战后教育指明了方向,

是日本教育改革的开端。P663

第二十三章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1.改革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A.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B.教育要重视“社会一致”

的精神C.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D.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E.

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P686

2.永恒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A.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B.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

性中共同的要素”C.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D.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P694

3.存在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A.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B.强调品

格教育的重要性C.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D.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E.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