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发生,故统称为眩晕。轻度眩晕者闭目即止。重度眩晕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甚至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

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它可由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引起。如美尼尔氏综合症、内耳前庭及迷路感染、内耳前庭神经炎、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脑动脉硬化症、神经官能症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1.无风不作眩(由肝气不调引起的眩晕症)。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2.无痰不作眩(由痰阻引起的眩晕症)。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3.无虚不作眩(由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症)。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方药可用归脾汤:取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若肾精耗伤引致的眩晕,可伴有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等。方药可用补肾定眩汤:取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熟地15克,山药3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肉苁蓉20克,山萸肉15克,杜仲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一旦发生眩晕症,可根据以上几种类型进行辨证选方治疗,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应用中药治疗的同时,还要采取正确的康复保健措施。这样有利于缓解眩晕症状,防止眩晕症复发,并能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常用的防治眩晕症的保健措施如下:

一、要进行饮食调养。眩晕症病人的饮食应以富有营养和新鲜清淡为原则。要多食蛋类、瘦肉、青菜及水果。忌食肥甘辛辣之物,如肥肉、油炸物、酒类、辣椒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可补充身体之虚,使气血旺盛,脑髓充实。对因贫血、白细胞减少症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所引起的眩晕症,尤应以营养调理为主。

肥甘辛辣之品,能生痰助火,会使眩晕加重。因此,患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的人应当慎用肥甘辛辣之物。在眩晕症的急性发作期,应适当控制水和盐的摄入量。现代医学认为,这样可减轻内耳迷路和前庭神经核的水肿,从而使眩晕症状缓解或减轻发作。

二、要进行精神调养。眩晕症病人的精神调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忧郁恼怒等精神刺激可致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而诱发眩晕。因此,眩晕病人应胸怀宽广,精神乐观,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这对预防眩晕症发作和减轻发作次数十分重要。

三、要注意休息起居。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为眩晕症的诱发因素之一。不论眩晕发作时或发作后都应注意休息。在眩晕症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如椎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站立时症状会加重,卧床时症状可减轻。卧床休息还能防止因晕倒而造成的身体伤害。眩晕症病人保证充足的睡眠甚为重要。在充足睡眠后,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再者,眩晕症病人应尽量避免头颈左右前后的转动。如有内耳病变,可因头位的改变影响前庭系统的功能而诱发眩晕。颈椎病患者颈部转动或仰俯时,可使椎动脉受压而影响脑部血液循环,使脑供血不足而诱发眩晕。声光的刺激也可加重眩晕,故居室宜安静,光线要暗淡。

中医治疗眩晕34方

中医治疗眩晕34方 中医治疗眩晕的经典方剂急成功案例。眩是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因二者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究其原因有四。一是外邪袭人,邪气循经脉上扰巅顶,清窍被扰,可发生眩晕。二是脏腑功能失调,或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随海不足,发生眩量;或是肝阳上亢,上扰清窍,发生眩晕;或是脾胃不足,气血亏虚脑失所养。三是痰湿中阻,痰湿上犯,蒙蔽清阳而发眩晕。四是痕血内阻,清窍受扰,而生眩晕。根据上述情况,宜选用下列偏方、验方治疗。 1 .挹神汤治眩晕 [方剂] 生石决明(先下)21-45克,生牡蛎15-30克,生地、生白芍、夜交藤各9-15克,白蒺藜9-12克,酸枣仁9-18克,合欢花6-12克,远志、黄芩各6-9克,番附6克。 [加减] 肝血虚目昏、面色萎黄者重用白芍,加当归、何首乌、阿胶。肝阳上扰而致头晕目眩者重用生牡蛎,加生赭石、天麻。肝风内动而致筋惕肉响者加菊花、钩藤、僵蚕。肝火上炎而致头痛目赤者加龙胆草、芦荟、青黛。肾阴不足腰膝软、五心烦热者重用生地.加山萸肉、天冬、女贞子、龟板胶、当归;兼见肾阳不足者去白蒺藜、远志,加肉桂、附片、肉苁蓉,同时注意阴中求阳,配熟地、龟板、桑椹、枸杞子。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 治眩晕奇效。 [验证] 高x ,男,73岁,病历号192443 ,于1982年8月4日诊。眩晕目花2月余,耳鸣耳聋,视物不清如在雾中,头部有气窜之感,二便正常。舌根部苔黄厚,脉沉滑。此属阴虚阳亢,风痰上扰,治当益阴潜阳,驱风化痰。挹神汤加减:生石决明(先煎)4O克,生地15克,钩藤20克,橘红、石解、茯芩各12克,草决明、谷精草、半夏、菊花、白蒺藜,地骨皮、夜明砂、蔓荆子各10克。水煎服。服

眩晕 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 【概述】 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等症状。本症可出现于多种内科疾病中,常见于高血压、贫血、美尼尔综合征(梅尼埃病)等病中。 【病因病理】 眩晕的病因分为本虚和本虚标实两类。本虚常由阴亏、气血亏虚、髓海不足等而致眩晕;本虚标实多为肝阴亏虚,肝火上扰,或脾胃虚弱,痰浊中阻而致眩晕。 病理变化为阴虚则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生眩晕;或嗜食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成疾,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发眩晕。 【诊断要点】 1.有高血压、贫血等病史。 2.头晕目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可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 3.体检可有血压升高或贫血貌,也可无阳性体征。 4.血液检查可有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目的降低。 【辩证分型】 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看红苔黄,脉弦。 证候分析: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头痛; 劳则伤肾,怒则伤肝,均可使肝阳更盛,故头晕、头痛加甚;阳升则面部潮红;肝旺则急躁易怒;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皆是肝阳上亢之征。 2.气血亏虚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s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 舌质淡,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气血虚则面色眺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均是气血两虚之象。 3.肾精不足症状:眩晕而见精神委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造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眩晕,精神委靡;肾虚,心肾不交,故少寐多梦,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肾虚故时时耳鸣;精关不固,则见遗精;偏阴虚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阳虚则生外寒,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4.痰浊中阻症状:眩晕而见头昏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证候分析:痰浊蒙蔽清阳,清阳不升,则眩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浊阴不降,气

眩晕的中医药辨治

眩晕的中医药辨治 眩晕一证,各种教材和资料叙述大同小异,但较为繁杂,不利于初学者或社区、农村卫生工作者的学习。笔者归纳其相关内容,结合实践,整理后赘述一番,以示导用。 标签:眩晕;中医;辩证治疗 1概述 眩指眼花,晕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常常并见,故称之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晄白,甚则晕倒。现代医学的内耳眩晕、低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等疾病均与本证有关。眩晕的认识是逐渐充实的,历代医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发展。《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是由肝风内动而发。刘和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作眩”。张景岳在《内经》“上虚下眩”的基础上倡导“无虚不能做眩”。《医学正传》则以“血瘀致眩”立论,并认识到眩晕和中风之间有一定内在联系。综合诸家之经验,眩晕的病因病机多为风、火、痰、虚、瘀等。病位在脑,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尤以肝为重。治疗上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临证当辨证论治。 2诊断依据 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跌。②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症。③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等病史。④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⑤测血压、做心电图、查血常规、肾功能、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颈椎X片、TCD、CT、MRI有助于明确诊断。 3证治要点 3.1辨脏腑眩晕虽病位在脑,但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肝阴不足,肝郁化火导致肝阳上亢之眩晕可兼见头胀头痛、面色潮红、口苦脉弦等症。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眩晕兼见纳呆、乏力、面色晄白;脾失健运,痰湿中阻,兼见纳呆恶心、头痛、耳鸣、苔腻。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有腰膝酸软、精神萎靡、健忘。 3.2辨虚实临证时眩晕以虚证多见,挟风火痰瘀兼有之;凡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遇劳即发,伴两目干涩,腰膝酸软,耳鸣如蝉,或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脉细或弱者,多属虚证;凡病程短,或突然发作,眩晕重,视物旋转,伴呕恶痰涎,头痛,面赤,形体壮实者,多属实证。病久常虚中夹实,虚实夹杂。

眩晕症中医辨证治疗

眩晕症中医辨证治疗 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发生,故统称为眩晕。轻度眩晕者闭目即止。重度眩晕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甚至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 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它可由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引起。如美尼尔氏综合症、内耳前庭及迷路感染、内耳前庭神经炎、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脑动脉硬化症、神经官能症等。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1.无风不作眩(由肝气不调引起的眩晕症)。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 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2.无痰不作眩(由痰阻引起的眩晕症)。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3.无虚不作眩(由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症)。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方药可用归脾汤:取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若肾精耗伤引致的眩晕,可伴有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等。方药可用补肾定眩汤:取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熟地15克,山药3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肉苁蓉20克,山萸肉15克,杜仲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眩晕中医辩证论治

眩晕中医辩证论治 眩晕是自觉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动摇的症状。有经常性与发作性的不同,病位主要在脑髓清窍。多因气血营精不能上荣于头,或因风阳、火热上扰;痰浊、瘀血阻滞,清阳被遏等所致。 【病因病机】 风眩、脑络痹、虚眩、耳眩晕、子眩、子痫、产后血晕、晕动病、脑萎、神劳等疾病,头部内伤、项痹、某些药物中毒、脑瘤及眼耳鼻等五官疾病,皆可出现眩晕的症状。 【辨证论治】 [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头痛且胀,头重脚轻,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则]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痰浊上扰]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体多肥胖,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祛痰化浊 [方药]半夏白木天麻汤加减。 [瘀阻脑络]头晕,头痛如刺或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舌有斑点,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脾虚气陷]时时眩晕,遇劳即发,气短神疲,气下坠感,食少便溏,面白少华,舌淡,脉缓弱。 [治法]补气升阳。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气血两虚]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淡白,唇甲色淡,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 [肝肾阴虚]眩晕耳呜,头痛且胀,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少寐多梦,口苦,腰膝酸软,遗精,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 [肾精不足]眩晕,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肢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治法]阴虚者,补肾益精,阳虚者,温补肾阳。 [方药]偏阴虚者,左归丸加减;偏阳虚者,右归丸加减。 【单方验方】 (1)桑寄生15g,1剂/日,代茶饮。 (2)苦丁茶10g,夏枯草30g,野菊花15g,水煎服,1剂/日。 (3)芹菜根30g,龙葵60g,水煎服,1剂/日,代茶饮。5.磁疗、激光照射等治疗。 【中药成药】 常用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天麻首乌片、刺五加片、脑心舒。强力脑心康、大麻丸、步长脑心通、天麻注射液等。 【针灸推拿】 (1)体针疗法:常用穴位有风池、百会、合谷、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等,透针用内关透外关、曲池透少海,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隔日针1次,7天为1疗程。 (2)耳针疗法:常用穴有降压沟、脑干、内分泌、皮质下、神门、眼、心等。每日或隔日针1次,每次选用其中1~2个穴位,留针30分钟,7~10天为1疗程。亦可用埋针法或王不留行子代替埋针,每日按压2~3次。 (3)七星针疗法:用梅花针轻叩头部、脊柱两侧,每次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 一.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致使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以 头晕眼花,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肾,脾。 二.分型的临床表现及临证,饮食,用药的护理: 1.肝阳上亢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愤怒而头晕,头痛 加剧,面时潮红,焦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1)情志护理,耐心安慰患者,勿急勿燥,心情愉快,肝气条达,以除风阳妄动之源。 (2)饮食宜平淡,低盐素食为佳,多食蔬菜水果,如,芹菜,西瓜,梨,豆制品类等。忌食肥甘厚味之品,戒烟酒及辛辣刺激之物。 (3)中药汤剂宜温服。 2.气血亏虚 临床表现:动则加剧,劳苦即发,面色少华或萎黄,唇甲色淡, 心悸少寐,神倦懒言,纳呆无聊,舌质淡,脉纤弱。 (1)应注意歇息,免得过劳耗伤气血,室温宜暖,防备外邪乘虚 而入。 (2)饮食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及血肉有情之品,如蛋类,瘦肉,猪肝猪血,红枣,山药,黄芪粥,党参粥等健脾益气养血之品。忌 食生冷。

(3)中药归脾汤宜温服。 3.肾精不足 临床表现:眩晕目花,健忘少寐,精神委靡,腰膝酸软,遗精耳鸣。 偏阴虚者,兼有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偏阳虚者,兼有四肢 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纤弱。 (1)应慎房事,劳逸联合,眩晕发生时应卧床歇息。 (2)饮食调治,偏肾阴虚者,食疗宜平肝疏风,滋肾养阴,忌食海 腥,羊肉,辛辣之物。偏肾阳虚者,以补肾助阳为主,忌食生冷。 (3)中药左归丸,温水冲服。 4.痰浊中阻 临床表现:眩晕而头重昏蒙,胸脘满闷,纳呆恶心,体倦多 寐,苔白腻,脉濡滑。 (1)适合歇息,注意保暖,保持病室湿度。 (2)饮食宜平淡化痰之品,忌食油腻和肥甘厚味,生冷, 烟酒等物,以防助湿生痰。如西瓜,红小豆,冬瓜,竹笋等,清热 利湿之品。 (3)中药汤剂热服,呕吐者应少许頻服。 5.瘀血阻络 临床表现:眩晕,头痛或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或唇色紫暗,舌质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1)注意歇息,重症者卧床歇息。若外伤所致,注意察看 血压,瞳孔,呼吸,神志等变化。

用中医中药怎样治疗眩晕症

用中医中药怎样治疗眩晕症 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发生,故统称为眩晕。轻度眩晕者闭目即止。重度眩晕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甚至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 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它可由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引起。如美尼尔氏综合症、内耳前庭及迷路感染、内耳前庭神经炎、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脑动脉硬化症、神经官能症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1.无风不作眩(由肝气不调引起的眩晕症)。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2.无痰不作眩(由痰阻引起的眩晕症)。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3.无虚不作眩(由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症)。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方药可用归脾汤:取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若肾精耗伤引致的眩晕,可伴有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等。方药可用补肾定眩汤:取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熟地15克,山药3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肉苁蓉20克,山萸肉15克,杜仲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治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治 在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长期伏案工作、嗜食肥甘厚味、情绪 外放、易激动等,导致眩晕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通常情况下,因眩和晕 同时发生,所以我们将眩晕作为整体统称,但其实眩和晕在临床有不同的症状。 眩的意思是患者看东西时模糊或有重影甚至是出现发黑情况;晕的意思是患者头 昏脑涨,身边物体似在旋转同时患者有要摔倒的感觉。症状有轻重之分,轻者闭 目休息即可缓解,重者则如坐舟船,坐卧皆苦,旋转不定,甚至出现恶心、呕吐、晕倒等。眩晕的发病特点为长期易反复,致病因素复杂多变,病性有虚有实,影 响患者生活质量。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反观中医在眩晕方面的辨证论治,取得 了显著临床疗效,中医的独特理论体系有着自己对眩晕特有的认识。 1. 辨证论治之内治法 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关于眩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证型,实证有两个。首先 是肝阳上亢型,肝阳亢扰于上,致肝风内动。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眼睛发红、 耳内嗡鸣、口中苦涩、咽喉部干涩、情绪波动大、易被激怒、舌质发红、苔微黄 或焦黄、脉象弦数等。治法为:平肝潜阳,息风止眩。选用天麻钩藤汤加减。方 中天麻、生石决明可平肝以息风;钩藤、茯神、夜交藤、益母草可养阴安神;栀子、黄芩可清热安神;杜仲、牛膝、桑寄生补肝肾之阴以制肝阳上亢。诸药合用,症可愈。其次是痰湿中阻型,医家有云百病皆由痰作祟。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头 沉重、恶心吐涎、胸闷呕吐、舌白苔厚腻、脉象濡、滑、数等。治法为:祛痰化湿,健运脾胃。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治疗风痰眩晕的要药为半夏、天麻;白术、茯苓可健运脾胃以祛湿;化橘红理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生姜制半 夏的毒性;大枣补益脾胃。虚证也有两个:首先是气血亏虚型。顾名思义即患者 气虚以后,气的推动功能就会减弱;血虚之后血的濡润四肢百骸的功能降低,气 血两亏互相影响,导致恶性循环。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面色晄白、神疲乏力、 倦怠懒言、劳累运动后加重、口唇指甲色白不润、舌苔薄白、脉象细、弱等。治

中医内科学 眩晕的辨证论治

眩晕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辨脏腑病位 肝阳眩晕兼见头胀痛、面色潮红、急燥易怒、口苦脉弦等症状。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眩晕,兼有纳呆、乏力、面色白光白等症状。脾失健运,痰湿中阻之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痛、苔腻诸症; 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有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症。 (二)辨标本虚实 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病之本虚证;风、火、痰、瘀为病之标实证。 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遇劳即发,伴两目干涩,腰膝酸软,或面色A白,神疲乏力,脉细或弱者,多属虚证,由精血不足或气血亏虚所致。其中,肝肾阴虚者,头眩目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气血不足者,神倦乏力,面色白光白,唇舌色淡;脉细弱无力。 病程短,或突然发作,眩晕重,视物旋转,伴呕恶痰涎,头痛、面赤、形体壮实者,多属实证。痰湿中阻证,头重昏蒙,胸闷呕恶,苔腻脉滑;瘀血阻窍证,头痛固定,唇舌紫暗、舌有瘀斑,其中以肝阳风火为病最急,证见眩晕、面赤、烦燥、口苦,肢麻震颤,甚则昏仆,脉弦有力,病情重者,当警惕发生中风。 二、治疗原则 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虚者当滋补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 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三、证治分类 (一)肝阳上亢证 1.症状: 主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 兼证: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燥易怒,肢麻震颤。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2.证机概要: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3.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4.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功用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可用于肝阳偏亢,风阳上扰而导致的眩晕。 5.常用药: 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 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 黄芩、山栀、菊花——清肝泻火; 白芍——柔肝滋阴。 6.加减: 若肝火上炎,口苦目赤,胁痛胀,烦躁易怒者,酌加龙胆草、丹皮、夏枯草清肝泻火。 若肝肾阴虚较甚,目涩耳鸣,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者,可酌加枸杞子、首乌、生地、麦冬、玄参。 若见目赤便秘,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 若眩晕剧烈,兼见手足麻木或震颤者,加羚羊角、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

中医治疗眩晕症

中医治疗眩晕症 无痰不作眩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风不作眩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虚不作眩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 方药可用归脾汤:取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若肾精耗伤引致的眩晕,可伴有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等。方药可用补肾定眩汤:取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熟地15克,山药3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肉苁蓉20克,山萸肉15克,杜仲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吴茱萸汤,党参20g、吴茱萸10g、法夏15g、生姜30g、甘草6g 治眩晕症(痰浊中阻)秘方

眩晕症的中医辨证施治

眩晕症的中医辨证施治 作者:徐大平 来源:《现代养生》2004年第07期 眩晕,通常称为头旋眼花,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轻者如坐舟车之状,发作短暂,平卧闭目片刻即安;重者张目即觉天旋地转,不能站立,胸中上泛呕恶,甚或仆倒。或时轻时重,兼见他证而迁延不愈。 在古代医籍中,眩晕有多种名称。《素问》有“头眩”、“掉眩”之称;《灵枢》称“眩冒”、“目眩”、“ 仆”等,《金匮要略》有“冒眩”、“癫眩”之说;《诸病源候论》称“风眩”;《圣惠方》称“头旋”;《三因方》称“眩晕”,清代以后多称“眩晕”或“头晕”。 眩晕的命名,将先眼花而致头晕者称“目眩”;先头晕而致眼花者称“巅眩”;头晕重而眼前发黑者称“眩冒”。 眩晕症多见于现代医学所说的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疾病、颈椎椎体疾病等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所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虚证中又有阴虚阳亢、心脾血虚、中气不足及肾精亏虚之证。因此临床上将眩晕分为6种证型,下面逐一论之。 1.风火上扰头晕:多因平素阳盛火旺,虚阳上亢或常有恼怒郁懑,气郁化火,耗伤肝阴,以致风阳内动,风火上扰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生病》曰:“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主症是:头晕胀痛,烦躁易怒,面赤耳鸣,多梦少寐,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治宜清火熄风,平肝潜阳。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桅子、黄芩、石决明、川牛膝、杜仲、夜交藤、夏枯草、龙胆草。若中老年眩晕较甚,应警惕是否为中风之兆,及时监测。 2.痰浊中阻头晕: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谷运化失常,湿聚生痰;痰阻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正如《丹溪心法·头眩》说:“无痰不作眩”。主要表现:头晕头重,胸膈满闷,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肢体沉重,舌苔白腻,脉象濡滑。治宜祛痰化湿,拟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橘红、茯苓、甘草、生姜、大枣。若痰郁化热,则表现为头目胀痛,口苦心烦,苔黄腻,脉滑数,应清热化痰,用温胆汤加黄莲、黄芩。 3.阴虚阳亢眩晕:平素肾阴不足,或热病久病伤阴,阴津不足,水不涵木,以至肝阳上亢。临床表现为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或有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

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

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 眩晕是病人自觉症状,眩为视物色黑,眼目昏花;晕为视物旋转,头脑无主。眩晕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如西医学中的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脑缺氧、耳石症、眩晕综合征、迷路炎、内耳眩晕、贫血和神经官能症等疾患。 辨证当分虚实,实证为肝阳和痰浊,治宜平肝潜阳,化湿祛痰;虚证为阴精亏虚或气血虚弱,治予补养肝肾,补气养血;虚实夹杂者,治宜同时兼顾。 按语: (1)眩晕分证虽有风、火、痰、虚之别,但往往兼夹为病,如阳亢多兼阴虚或夹痰,血虚多兼肝旺,临床一般以本虚标实证候为多见。 (2)人们多认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故中年以上经常出现眩晕者,必须加强防治,在生活、饮食、情志等方面均应注意调摄。 (3)根据临证经验,迷路炎、眩晕综合征以痰浊上蒙证为多见,若见呕吐频繁,呕出痰水量多,属饮邪上逆者,可重用泽泻、茯苓、车前子、牛膝等渗湿利水药;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在早期以风(肝)阳上扰证为多,病久则多兼肝肾阴虚或肾虚证。此外,高血压病与眩晕关系虽较密切,但绝不能认为眩晕就是高血压病,临证之际,务需注意。 (4)中药市场治疗眩晕的中成药很多,如养血清脑颗粒、强力定眩片、杞菊地黄丸、补中益气丸、归脾丸夏枯草颗粒、血府逐瘀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三黄片、盐酸小檗碱片、北京同仁堂出产的牛黄清心丸等。可以辨证选用。我不主张用龙胆泻肝丸治疗肝火眩晕,因为龙胆泻肝丸容易伤害身体正气!我治疗肝火眩晕常常选用知柏地黄丸大蜜丸配夏枯草颗粒。 眩晕的辨证分型论治: (1)风阳上扰证 病机:肝阳化风,上扰头目。 症状:头晕目花、如坐舟车,头皮发麻,甚或

胀痛,性情急躁、怒则易发、面红目赤、伴有唇、舌、肢体麻木,舌苔薄黄、舌质红、脉弦。 治法:熄风潜阳。 例方:天麻钩藤饮。 常用药物:钩藤、天麻、白蒺藜、决明子、桑叶、菊花、白芍、珍珠母、怀牛膝、地龙、夏枯草。 加减:风阳偏盛加生龙骨、生牡蛎、山羊角。肝火偏旺加龙胆草、栀子、黄芩、夏枯草。兼有肝肾阴虚者加枸杞子、制何首乌、生地、女贞子、白芍。 (2)痰浊上蒙证: 病机:痰浊内蕴,蒙蔽清阳。 症状:头昏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濡。 治法:化湿祛痰。 处方:半夏天麻白术汤、泽泻汤。 常用药物:清半夏、陈 皮、苍白术、茯苓、天麻、泽泻。 加减:痰郁化热加黄芩、黄连、胆南星、竹茹。呕吐甚加代赭石、芦根。 (3)气血亏虚证: 病机:气血不足,不能上荣。 症状:头昏目眩、烦劳后加重,面色无华, 神色疲劳,心悸气短, 睡眠差。舌质淡,脉沉 细无力。 治法:补益心脾气血。 例方:归脾汤。 常用药物:党参、人参、白术、黄芪、炙甘草、当归、白芍、大枣、茯神、远志、桂圆肉、夜交藤、仙鹤草。 加减:血虚严重者加阿胶、制何首乌、枸杞子。脾虚不健加山药、

五种头晕中医辨证施治

五种头晕中医辨证施治 眩晕是老年人常见的病症之一,俗称“头晕”。目前对于眩晕,西医常靠输液扩张血管来缓解一时之急,但很容易反复;而经中医辨证施治,多疗效不错。 可导致眩晕的病因有很多,像高血压、贫血、颈椎病、腰椎病、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前庭神经元炎、内听动脉阻塞、脑震荡及其后遗症、眼屈光不正、劳累过度、化学物品中毒,等等,皆可引起眩晕。眩晕患者除单纯头晕外,常伴有心悸失眠、耳鸣耳聋、头脸麻木、潮热盗汗、胸闷恶心、神疲倦怠;面色苍白、烦躁易怒等,对此中医中药也能及时改善。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多为风、火、痰、虚、瘀等。病位虽在脑,却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尤以肝为主。在眩晕的治疗上,根据其病因病机的不同,中医常将眩晕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辨证后用药。 肝阳上亢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而胀,每因烦劳或恼怒加重,面色潮红,少寐多梦,平素急躁易怒,口苦。治疗宜养血平肝,活血通络。可以选用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口服,每次1袋(约4克),每日3次。可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缓解血管痉挛,止痛。对于肝亢所致头痛、眩晕眼花、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有效(糖尿病患者忌用,下同)。 气血亏虚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纳少腹胀等。治疗宜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可以选用中成药复方阿胶浆,每次20毫升,每日3次。可补气养血。

肾精不足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久发不愈,精神委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耳鸣等。治疗宜滋肝养肾、益精填髓。中成药选用锁阳固精丸,口服,每次1丸(大蜜丸),每日2次。可温肾固精。用于肾虚滑精,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四肢无力。 痰浊中阻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恶心,食少多寐,或时吐痰涎,苔白腻。治疗宜燥湿化痰。可以选用中成药眩晕宁颗粒,温开水冲服,每次1袋(约8克),每日3~4次。主治痰湿中阻、肝肾不足引起的头昏、头晕。 瘀血阻络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伴头痛,失眠健忘,心悸烦闷,疲倦乏力,唇舌紫暗或舌有瘀斑。治疗宜化瘀、活血、醒脑。可选用中成药清脑复神液,口服,轻症每次10毫升(1支),重症每次20毫升,每日2次。可清心安神,化痰醒脑,活血通络。 (邬健)

中医辨证论治九种类型眩晕

中医辨证论治九种类型眩晕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者,称为眩晕。眩是眼目昏花;晕是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两者往往同时出现,故合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后即能好转或消失;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甚则欲倒,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等症。摄生不慎,气血亏损,阴阳失调,或情志所伤,心气郁结,心火暴盛,或因风阳损害脑系,均可出现眩晕。眩晕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老年人多见,本病是较为常见的疾病,以忧思恼怒、焦虑烦劳者发病率最高。 本证的原因历代医籍论述颇多,《内经》责之于肝,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有责之于髓海不足者,如《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灵枢·口问篇》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提出了眩晕之病名,并具体论述了其临床特征。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痰饮致眩晕作了大量的阐发。《诸病源候论》指出该病系由“体虚受风,风邪入脑”所致,并立“风眩“病名。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临床认识,对眩晕的病因又有新的发挥,如元·朱震亨强调“无痰不作眩";金·刘元素立论“风火炽盛";宋·陈言对七情致病作了剖析。到了清代,对眩晕病认识更加全面、更加具体,如潘揖在《医灯续焰》中有"眩晕者,多属诸风,又不独一风也,有因于火者,有因于痰者,有因于死血者,有因于虚者……“对瘀血阻滞经络眩晕作了补充。综上所述各家学说,阐明眩晕病因虽有外感、内伤之别,但临床上以内伤为主。 一、病因病机 1. 病因:眩晕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但以内伤为主要原因。 (1) 情志失调,损伤心气:忧思恼怒,焦虑烦劳,精神过用,使五志过极,心火暴盛;或化火伤阴,日久肾阴亏损,心肾不交,心气不足;或心气郁结,络脉瘀阻,神形失调,引起本病。 (2) 劳倦过度:劳倦过度,或思虑伤神,或淫欲过度,损伤肾精,精气不足而髓海空虚致眩晕。

头晕的中医辨证施治

头晕的中医辨证施治 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湿、虚等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眩晕,通常也叫头旋眼花,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症状。轻者好像坐车乘船,发作的时间短暂,平卧闭目片刻即安;重者即觉天旋地转,不能站立,有时恶心,甚至晕倒。 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眩晕的类型可对其进行辨证施治: 1. 风火上扰型眩晕 此种类型的眩晕多因患者平素阳盛火旺或虚阳上亢,或因恼怒郁闷,气郁化火,耗伤肝阴,引起风阳内动、风火上扰而发病。 风火上扰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涨痛,烦躁易怒,面赤耳鸣,多梦少寐,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此种类型的眩晕宜清火息风、平肝潜阳,可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其方药组成为:天麻、钩藤、栀子、黄芩、石决明、川牛膝、杜仲、夜交藤、夏枯草、龙胆草。每日一剂,用水煎服。中老年人若眩晕较重,应警惕是否为中风的前兆,并应对病情进行监测。 2. 痰浊中阻型眩晕 此种类型的眩晕多由于患者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使水谷运化失常,湿聚而生痰,痰阻中焦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病。 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重,胸膈满闷,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肢体沉重,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疗此种类型的眩晕宜祛痰化湿,可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其方药组成为:半夏、白术、天麻、橘红、茯苓、甘草、生姜、大枣。每日一剂,用水煎服。若患者出现痰郁化热的症状,如头目涨痛,口苦心烦,苔黄腻,脉滑数时,应使用清热化痰的药物,可选用温胆汤(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生姜、大枣、甘草)加黄连、黄芩。每日一剂,用水煎服。 3. 阴虚阳亢型眩晕 此种类型的眩晕多因患者平素肾阴不足,或热病久病伤阴,导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